AH-1眼鏡蛇系列攻擊直昇機
眼鏡蛇的第一種量產型──AH-1G,注意機首下方的迷你槍塔 (裝備7.62mm機槍與40mm榴彈發射器)、沒有旋轉瞄準具等特徵。
AH-1G的第一種改良型:AH-1Q,機鼻加裝M-65瞄準具,但仍保留原本的機槍塔。
(上與下)日本陸上自衛隊的AH-1S,機首下方裝備一具M-197 20mm機砲。
實際上該機各項規格已經升級到AH-1F的標準。
陸軍型AH-1的最後一種型號:AH-1F,是AH-1S/E/P等型號的集大成者。
1980年代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的AH-1W超級眼鏡蛇,採用兩具T-700-GE-401渦輪軸發動機。
(上與下二張)台灣陸軍AH-1W超級眼鏡蛇攻擊直昇機起飛,攝於2023年9月23日湖口基地
──by Captian Picard
機型 | AH-1眼鏡蛇(Cobra) |
類別 | 攻擊直昇機 |
製造國/廠 | 美國/ 貝爾(Bell) |
使用國 | 美國、西班牙、巴基斯坦、土耳其、日本、南韓、泰國、約旦、巴林、中華民國等 |
機身長
(不含主旋翼)(m) |
13.87 |
全長
(含主旋翼)(m) |
AH-1F:17.46 AH-1W/Z:17.68 |
主旋翼直徑(m) | 14.63(AH-1W/Z) |
機高(m) | 4.32(AH-1W/F) |
空重(kg) |
4822(AH-1W) 5584(AH-1Z) |
最大起飛重量(kg) |
4536(AH-1J)
6350(AH-1T) 6697(AH-1W) 8400(AH-1Z) |
最大巡航速率(km/hr) |
278(AH-1W)
296(AH-1Z) |
最大平飛速率(km/hr) |
352(AH-1W)
407(AH-1Z) |
爬升率(m/min) |
587(AH-1W)
852(AH-1Z) |
任務作戰半徑(機內燃油)(km) |
61(AH-1W)
208(AH-1Z) |
續航力(km) | 635(AH-1W) |
滯空時間 |
2小時48分鐘(AH-1W)
3小時30分鐘(AH-1Z) |
發動機──
連續/2.5分鐘緊急最大輸出功率(軸馬力) |
AH-1G: T53-13 渦輪發動機X1──1400 AH-1S:T-53-L-703 渦輪發動機X1──1800 AH-1T:T-400-WV-402 渦輪發動機X2──每具900 AH-1W:T-700-GE-401 渦輪發動機X2──每具1437/1723 AH-1Z:T-700-GE-401C 渦輪發動機X2──每具1662/1940 |
乘員 | 2 |
感測系統 |
AH-1Q/S/T/W:M65光學瞄準系統暨望遠瞄準單位(TSU) AH-1W改良型:NTSF-65夜間標定系統(包含CCD攝影機、第二代前視紅外線(FLIR)、雷射測距/標定儀、光學瞄準單元等) AH-1Z:AN/AAQ-39鷹眼光電目標瞄準系統(TSS):(包含一具第三代FLIR、一具高解析度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目標指示/測距儀,以及一具雷射照明追蹤儀(LST)) |
武裝 |
固定:
AH-1G/Q:機首GAU-2B/A 7.62mm機槍、M-129 40mm榴彈發射器各*1 AH-1S/W/Z:機首M-197三管式 20mm旋轉機砲 X 1 |
外載:
兩個武器掛載短翼:每個短翼下方有兩個掛載點,可加掛四聯裝BGM-71拖式反戰車飛彈發射器(AH-1Q/S/J/T/W),或四聯裝AGM-114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發射架(AH-1F/W/Z,AH-1F/W只能掛載兩個四聯裝地獄火飛彈發射器,AH-1Z則能掛載四個),或7/19聯裝2.75in空射火箭發射器,或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AH-1F/W/Z),或AGM-122反輻射飛彈(AH-1W/Z)。 AH-1Z的短翼尖端增設一個掛載點,可掛載AIM-9空對空飛彈。 |
前言 1960年代美國陸軍在越戰中廣泛地使用直昇機,除了運輸、運兵突擊之外,也利用貝爾(Bell)直昇機公司生產的UH-1休伊(Huey)(UH-1的正式命名為伊洛廓依,Iroquois)通用直昇機加掛機槍、火箭發射器而成為砲艇機(Gun Ship),進行低空火力密接支援任務。一段時間後,美國陸軍發現由於通用直昇機先天設計的限制以及屬性的不同,利用其「兼差」火力支援任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很明顯地,美國陸軍急需一種專門為火力投射而設計的直昇機,而這便是全世界第一架專業攻擊直昇機──AH-1眼鏡蛇(Cobra)的發展背景。眼鏡蛇的第一種量產型──AH-1G於1967年9月開始投入越南戰場,隨後便以越共的血證明了自己優越的戰力。隨後眼鏡蛇家族持續地有新血加入,憑藉著優越的原始設計再加上逐步的更新,使其數十年來一直名列美軍攻擊直昇機的陣容中,並且外銷他國。雖然新一代的AH-64阿帕契直昇機在1980年代服役,但是眼鏡蛇系列並未因此從美國陸軍消失;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是眼鏡蛇的忠實擁護者,其陣容中的AH-1W超級眼鏡蛇在1990年代以來的歷次美國對外戰役中都有突出的表現。目前眼鏡蛇家族最新的改良型──整體技術水準脫胎換骨可視為全新機種的AH-1Z腹蛇(Viper)已經獲得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青睞,未來其擁有的AH-1W將改良至此一水準,使眼鏡蛇家族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
眼鏡蛇的前身 1962年6月,貝爾直昇機公司推出了嶄新構型的D-225伊洛廓依戰士(Iroquois Warrior)的全尺寸模型給美國陸軍參考。D-225以UH-1的技術與許多現成組件為基礎,但卻是全世界第一種專門以攻擊為業的武裝直昇機,擁有許多前所未有的構型設計,包括狹窄的低阻力流線機身、雙人縱列座艙(此外機上並無其他人員座位),此外武器系統並非臨時加裝於機身的火力,而是機身整體設計的一部份,包括安裝於機鼻的旋轉砲塔、機身兩側的武器掛載短翼等,戰鬥效率大幅提高。D-225的前座負責控制機上武器,後 座則為駕駛席,前座高度較後座為低。D-225的主旋翼齒輪箱、搖擺盤(Swash Plate)等機械裝置都由機身上部的整流罩包覆,尾衍則沿用與UH-1相同的構型,並採用可收式著陸橇架。美國陸軍對D-225印象深刻,但在觀念上仍無法接受完全純粹的武裝攻擊直昇機,寧可繼續沿用武裝化的UH-1A/B砲艇機。雖然如此,專為攻擊而生的D-225堪稱攻擊直昇機的鼻祖,其設計上充滿前瞻性,許多特點都成為日後攻擊直昇機的共同特徵。此外,美國陸軍很快也體認到對專業攻擊直昇機的需求。 除了D-225外,貝爾在同一時期還推出了另一種自行發展的Model-207蘇族斥候(Sioux Scout)輕型攻擊直昇機,於1962年底首次試飛,乃以OH-13為基礎發展的概念驗證機。Model-207同樣擁有縱列雙人座艙,機鼻愛默森(Emerson)製造的電動槍塔 可安裝M-60 7.62mm機槍,機身兩側配備可搭載火箭的短翼,此外還配備一具供砲手瞄準/射擊之用的伸縮式瞄準具,這是首次用於直昇機上的觀測/瞄準裝備。Model-207前機身採用風潮狀格板、盒狀橫樑結構,能作為機首槍塔的架設基座,並減少機槍發射時產生的後座力與震動。雖然Model-207擁有諸多創新,但受限於TVO-435-B1A活塞發動機推力不足,使得籌載量與飛行速度(198km/hr)有限,難以擔負攻擊的任務。 在1964年,美國陸軍對Model-207進行評估測試,結果評價相當不錯,部分陸軍人員還要求為Model-207換裝渦輪發動機並進入量產。雖然最後Model-207還是未獲得採用,不過美國陸軍此時已經迫切感受到專業攻擊直昇機的需求,遂在1964年提出全世界第一個專業攻擊直昇機計畫──先進空中火力支援系統(AAFSS),發展一種能伴隨地面部隊並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型專業攻擊直昇機。
最早的眼鏡蛇──AH-1G
由於AH-56攻擊直昇機的發展緩不濟急,美國陸軍只好謀求應急方案。
貝爾Model 209原型機就是AH-1眼鏡蛇的前身。 由於越戰吃緊,需求急迫,陸軍已經等不及龐大複雜的AAFSS了,於是暫時擱置該計畫,先發展一種過渡性的專業性攻擊直昇機,以填補AAFSS服役前的空檔。此一過渡性計畫的競標者包括凱門航太(Kaman Aerospace Corportation)的HH-2(衍生自該公司的UH-2)、賽考斯基的S-61以及貝爾Model-209等七家廠商。貝爾Model-209的民用編號為N-209J,首架原型機於1965年9月首度試飛,其機身結構融合D-225以及Model-207的概念,例如狹長的機身、縱列雙人座艙、機首機砲、機身兩側武器掛載短翼、單發動機、固定式著陸用橇架等構型設計,機身前段採用與Model-207相同的風潮狀格板/橫樑結構,並沿用了大量UH-1的系統,包括萊康明(Lycoming)公司的T-53-13渦輪發動機 (1400馬力)、傳動系統、貝爾偏好的平衡式二葉片主尾旋翼系統等,使得風險與成本得以降低。雖然大量沿用現有組件,但Model-209是此一過渡計畫競標中唯一擁有全新機身設計者。Model 209在試飛時展現高達324km/hr的速度,令其他競爭者望塵莫及,加上與美國陸軍既有的UH-1高度共通,因此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AH-1的第二架原型機。 在1966年,美國陸軍宣布Model-209雀屏中選,成為全世界第一種進入量產的專業攻擊直昇機。美國陸軍在1966年4月6日與貝爾簽約生產兩架測試用的Model-209, 由於此機發展自UH-1,故一開始被賦予UH-1H的正式編號,而第一批110架UH-1H的合約也在數日後隨之簽訂;同年年底,美國陸軍又追加了210架的訂單。在1966年5月,美國陸軍將UH-1H的編號改為AH-1G,A代表攻擊(Attack),以便與通用直昇機(UH開頭)區別。 傳統上,美國陸軍一向為其直昇機賦予印地安部落的名稱,不過貝爾公司卻逕自將Model 209命名為休伊眼鏡蛇(Huey Cobra),以彰顯此機快速、敏捷、攻擊力強大的特點,至於「休伊」則意味著此機乃脫胎自UH-1休伊式直昇機。在1966年7月,美國陸軍終於承認貝爾的命名,正式將AH-1G賦予休伊眼鏡蛇的官方名稱,成為美國陸軍第一種不採用印地安部落名的直昇機。 AH-1G在1967年8月匆匆趕赴越南戰場後,隨即在隔年初北越發動的春節(Tet)攻勢中初浴戰火洗禮,並立下汗馬功勞。在往後越戰的歲月裡,AH-1G以強大而精準的火力、敏捷的機動性讓越共叫苦連天,美國陸軍也對其優異的設計深具信心,而對其倚重的程度也與日俱增 。此外,AH-1G的實戰存活率優於其他美國陸軍直昇機,甚至曾有每天出勤16小時的紀錄。到了1968年,AH-1G的累積訂單已經超過800架;而在1972至73年這段美軍在越戰的吃緊期,AH-1G的總數已經累積到1100架左右。由於AH-1G在裝備、零件上與UH-1高度共通,不僅在戰場上的故障相對於其他新武器而言少很多,後勤維修也方便不少。 AH-1採用改良後的平衡式旋翼系統,而平衡旋翼系統是貝爾公司在1950年代推出的獨門產品。早期的平衡式旋翼系統首先用於Bell 204/205以及HU-1上,只有兩片旋翼葉片,連成一個整體,並共用一組中心水平的揮舞鉸;此外,旋翼軸心有一對向外伸出的穩定桿,與葉片方向垂直,變距拉桿便連接到這對穩定桿內的套環上,再帶動旋翼葉片進行變距。由於省略了傳統全鉸式旋翼(Fully Articulated Rotors,又稱全關節旋翼)的擺震鉸與減擺阻尼器,但仍保有軸向鉸來控制旋翼的變距,因此平衡式旋翼系統又被稱為「半全鉸式」旋翼;又由於兩片旋翼葉片連為一體並共用一組揮舞鉸,當一片葉片向上擺動時,另一片就會以相同幅度下擺,因此得到平衡式或翹蹺板式旋翼之名。 相較於全鉸接式旋翼,平衡式旋翼不僅構造較為簡單,而且水平揮舞鉸只需傳遞控制軸桿的拉力以及承受旋翼力矩,不需承受旋翼的向心力,因此軸承受力低於全鉸式旋翼。不過平衡式旋翼的操控遲滯現象十分明顯,操控性能低於全鉸式旋翼。而稍晚出現的Bell 206/214/222以及AH-1則使用改良後的平衡式旋翼系統,取消原本位於旋翼軸心的一對穩定桿,而變距拉桿則是直接連接旋翼葉片根部的變距操縱搖臂;不過,此種改良型平衡旋翼系統的操控遲滯現象僅略為改善,而無法徹底根除。 為了加強組員的生存性,AH-1G的前後駕駛艙均設有裝甲,座艙兩側的Ausform裝甲板能抵抗小口徑武器的射擊。固定武裝部分,AH-1G的機首下方裝有一座TAT-102A旋轉砲塔,內裝一門GAU-2B 7.62mm迷你機槍,備有8000發子彈。外掛武裝方面,AH-1G的機身兩側各有一個短翼,每個短翼有兩個掛載點,可以掛載2.75吋多管火箭發射器、7.62mm機槍莢艙等。AH-1G的前座為砲手,駕駛員位於後座,砲手席亦設有駕駛操縱介面,同樣地駕駛席也能控制發射機槍。雖然機首7.62mm機槍精準度極佳 、射速高,惟射程與威力皆不足;而機首40mm榴彈發射器雖然威力強,但射速與射程都不夠。由於通用電機為眼鏡蛇開發的M-197三管式20mm旋轉機砲趕不及AH-1G的服役(M-197衍生自M-61A1六管20mm機砲,從1967年開始發展,1969年10月才開始量產),於是美國陸軍在1969訂購了350套M-35六管式20mm旋轉機砲作為M-197機砲塔服役前的過渡方案 ;M-35機砲加掛於短翼內側掛架上,其容量950發之彈藥箱則安裝在機身側面位於著陸用橇架上方的外載整流罩內。不過雖然M-35威力強大,但後座力與震動同樣十分驚人,使得AH-1G的機身側面必須以板金強化,換裝進度因而延誤。發射M-35機砲時,劇烈的震動會讓AH-1G的儀表中斷數分鐘才能恢復正常。此外,AH-1G的機首並沒有後來眼鏡蛇具備的旋轉式光學偵蒐系統。
這架AH-1G機首槍塔安裝的是XM-129榴彈發射器,左側短翼上加掛的就是M-35 20mm機砲。 注意起落架上方容納彈藥箱的整流罩以及駕駛艙左側用來補強的板金。 越戰不僅提供眼鏡蛇大顯身手的舞台,也指出其設計上值得改良之處,例如其需要大口徑機砲、更精良的偵蒐/瞄準儀器,以及增加在1970年代初期亮相的BGM-71拖式(Tow)線導反戰車飛彈等。就偵蒐/射控系統而言,美軍曾在越戰期間為AH-1G進行休伊、眼鏡蛇專用東南亞複感測器武裝次系統(SMASH)以及眼鏡蛇夜間火力管制系統(CONFICS)等實驗,已經為未來眼鏡蛇在偵蒐/射控系統方面的升級勾勒出可能的雛形,但是以1960年代的技術而言仍力有位逮。以上這些都是接下來的眼鏡蛇改良計畫要項。此外,早期型眼鏡蛇在越南濕熱環境中有時也產生適應不良、故障偏高的情形。在生產過程中,AH-1G不斷進行改良,包括座艙改為淡褐色以減低艙內過熱問題(日後進一步加裝空調系統徹底解決)、將尾旋翼從機尾左側改至右側以解決早期AH-1G左右搖轉穩定的問題等,此外換裝可選擇兩種武器系統的XM-82旋轉砲塔,能加裝兩挺GAU-2B/A機槍(每挺4000發彈藥)或兩具M-129 40mm榴彈發射器(每具300發榴彈),通常使用7.62mm機槍與40mm榴彈發射器各一的混合配置。 除了美國本身外,也有數個國家採購AH-1G。1967年Model-209在歐洲巡迴展示,英國陸軍一度對其甚感興趣,但隨後便因歐洲戰場不同的環境以及操作成本等因素打消念頭。1972年西班牙海軍採購了8架AH-1G,負責支援海軍陸戰隊以及海軍巡邏艇,這就是眼鏡蛇系列的第一筆外銷訂單。澳洲也在1970年年底簽約採購11架AH-1G,但隨後澳洲政府猶豫不定,此項訂單在1971年終於遭到取消。此外,以色列也曾在1970年代接收12架AH-1G。 眼鏡蛇王
兩架Model-309眼鏡蛇王原型機,前為陸軍單發動機版,後為陸戰隊雙發動機版。 正當AH-1在越南大顯身手之際,AAFSS計畫仍然在緩慢地進行。競標該計畫的機種包括先進複雜的洛克希德AH-56夏安(Cheyenne,1957年首度試飛)複合式攻擊直昇機、賽考斯基的S-67,以及貝爾由AH-1G發展而來的眼鏡蛇王(King Cobra,貝爾編號Model-309)。為了滿足陸軍與海軍陸戰隊不同的需求,眼鏡蛇王有單發動機與雙發動機兩種不同的構型,分別由當時現役的AH-1G以及AH-1J海眼鏡蛇改良而來。 比起AH-1G/J,眼鏡蛇王擁有更強大的作戰能量、更精密的航電系統以及更佳的操空性能等 。眼鏡蛇王的機體長度由AH-1J的13.5m增為14.93m,主旋翼直徑增至14.63m,結構經過強化,尾椼與垂直尾翼經過修改,採用新的機首以容納新型瞄準具與機砲系統 ,最大起飛重量也增加到6350kg。採雙發動機的眼鏡蛇王使用兩具新型T-400-CP-400渦輪軸發動機,每具功率900軸馬力,共同驅動一套齒輪傳動系統,總功率達1800軸馬力;採用單發動機陸軍型原型機也在次年試飛成功,使用一具原訂用於CH-47B運輸直昇機的萊康明(Lycoming)T-53-L-7C發動機 (輸出功率為1800軸馬力),其額定功率原為2850軸馬力,配合眼鏡蛇王的傳動系統後,輸出功率便降為2050(起飛)/1652(持續)軸馬力。 眼鏡蛇王採用與Model-211 HueyTug相同的傳動系統與二葉片主旋翼,新型主旋翼由Franz Wortman教授領導 的團隊開發,葉片末端具有前掠型的尖端造型,可減緩空氣壓縮效應並降低噪音。採用新型動力與旋翼系統的眼鏡蛇王,最大平飛速率可達294km/hr。眼鏡蛇王的雙發動機原型機在1971年9月1日進行首次試飛 ,單發動機版的眼鏡蛇王在1972年1月試飛。單發動機版眼鏡蛇王在1972年4月11日測試時墜毀, 爾後貝爾將雙發動機版眼鏡蛇王改裝成單發動機版,繼續完成剩餘測試(因為美國陸軍需要的是單發動機版本)。 眼鏡蛇王是眼鏡蛇家族裡第一個具備夜戰能力的成員,機首搭載與AH-56夏安直昇機相同的Visonic光電瞄準儀,整合有FL-33前視紅外線(FLIR)、低光度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儀、拖式飛彈追蹤瞄準單元等 ,並擁有Litton慣性導航系統、APN-198雷達高度計,在當時可謂極端先進。此外,眼鏡蛇王擁有穩定式多重感測瞄準儀(Stabilised Multi-Sensor Sight),能在砲手的目標瞄準儀以及駕駛的抬頭顯示器(HUD)上顯示資料,兩名機員都配備Sperry Univac頭盔瞄準儀 ,感測器與機砲會隨著頭盔轉向而改變;此外,採用單發動機的陸軍型眼鏡蛇王的發動機整流罩頂部還裝有一具供駕駛員使用的低光度攝影機。武裝方面,眼鏡蛇王機首M-197三管式20mm機砲旋轉塔(見下文敘述)、四聯裝拖式反戰車飛彈發射器等皆是當時最新型的直昇機武器系統,機上備有1345發20mm砲彈。第一代TOW反戰車飛彈編號為BGM-71A/B,爾後升級的TOW-1為BGM-71C,接著採用縱列彈頭的TOW-II則為BGM-71D/E。當TOW飛彈採用半自動指揮線導,飛彈尾部接有一條銅製導線用來接收射控系統傳來的控制訊號。TOW飛彈射出後,直昇機的砲手必須讓飛彈保持在瞄準儀的十字線中央,瞄準儀另有一具紅外線追蹤器負責追蹤飛彈的尾焰,進而計算出飛彈相對於瞄準線的夾角,射控系統接著便將修正航向的控制信號經由導線傳送到飛彈上,讓飛彈保持在瞄準線中央的方位,直到命中目標;整個航道計算修正都由射控計算機自動進行,機員唯一的工作就是讓瞄準線對準目標,此時瞄準儀的角度不能任意調整,直昇機也只能維持直線飛行,否則會失去目標。空射TOW飛彈的最大射程約3750m,如果直昇機在發射時加速到185km/hr,最大射程就會提高到4000m左右。 此外,眼鏡蛇王預定使用新的武器短翼,長度增加到3.96m以強化武器搭載能力,並可攜掛副油箱;但整個計畫執行期間,兩架眼鏡蛇王原型機自始至終仍沿用AH-1J的短翼。 但是AAFSS計畫過於好高騖遠,而且未能確定對此一計畫的真正需求,於是在歷經冗長且昂貴的研發過程後,在1972年8月9日遭到取消,眼鏡蛇王計畫也在1974年宣告終止。眼鏡蛇王原型機退役後 ,被位於魯克爾保陸軍航空館接收並永久保存。雖然眼鏡蛇王並未進入服役,但是貝爾在其研發工作上花費的苦心並未白費,其研發成果深深地影響到爾後眼鏡蛇系列的各階段改良,以及貝爾競標AAH計畫的Model-409型攻擊直昇機設計(即YAH-63,但在競標中敗給YAH-64,詳見AH-64一文)。 AH-1Q 1972年3月,貝爾開始為美國陸軍的AH-1G進行改良,稱之為眼鏡蛇武裝改良計畫(Improved Cobra Armament Progremme,ICAP)。此計畫乃根據越戰提供的寶貴經驗以及眼鏡蛇王計畫所獲得的成果,其中的重點就是評估加裝拖式飛彈系統的可行性。此計畫的產物便是AH-1Q,新增項目包括裝有XM-26(量產時編號改為M-65)光學瞄準系統暨望遠瞄準單位(TSU)的機首光學系統旋轉塔、星光夜視系統、拖式反戰車飛彈的應用能力以及Sperry-Univac公司的頭盔瞄準系統(HSS)等。M-65瞄準器的水平轉動範圍為左右各110度,俯仰範圍-60~+30度。早期型的M-65僅具有日間光學瞄準功能(擁有二種放大倍率),不具備精密測距與全天候作業能力。機上的HSS利用機械連桿系統測量機員頭部的動作,然後連動機首的機槍旋轉塔與M65光學瞄準具使其與機員目光一致,大幅降低對威脅的反應時間與機員的工作負荷。貝爾改裝8架AH-1J為YAH-1Q,驗證工作於1974年完畢;而在拖式飛彈測試尚未完成時,貝爾便獲得一筆將陸軍101架AH-1G改良為AH-1Q之訂單,不過美國陸軍最後只接收了92架,其餘7架據信輸出至以色列。不過AH-1Q的問題是因為裝備增添導致重量增加,但是發動機並未更換,導致動力不足。為了減輕重量,AH-1Q捨棄了AH-1G的排氣口以及閘狀進氣口。 AH-1S系列(AH-1P/E/F) 為了填補AAH達到實用階段前的空檔,美國陸軍參謀部在1975年12月公布一項改良眼鏡蛇直昇機的計畫,雖然無法滿足所有陸軍的新需求,但由於可沿用現役AH-1G之機身,因此成本效益極佳。此計畫的第一階段因為AH-1Q的服役而告達成,然而AH-1Q只能算是過渡性機種,因為其動力系統並未升級,但大量增添新裝備使重量增加,導致飛行性能降低。因此下一步自然就是提升眼鏡蛇的動力系統,計畫名稱為眼鏡蛇靈活性及操縱性改良計畫(ICAM),而產物即為AH-1S系列的第一代。AH-1S系列也就是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美國陸軍眼鏡蛇機隊的主要構型,分為三個階段,並在1988年依照先後順序為三個階段命名為AH-1P、AH-1E以及AH-1F。
更換發動機的AH-1P 第一階段AH-1S(日後改稱AH-1P)的改良重點就是ICAM,包括換裝一具Lycoming T-53-L-703發動機 (輸出功率提升為1800軸馬力)以及在眼鏡蛇王計畫時獲得驗證的新傳動系統,功率輸出較原先提昇,使得改良型眼鏡蛇原本因增加重量而失去的性能裕度獲得恢復。此計畫的最終結果是全部AH-1Q以及198架AH-1G被改良為AH-1S(共計290架),此階段被稱為「S改良型」。美國陸軍也訂購100架新造AH-1S第一階段,稱為「S生產型」,不僅擁有ICAP以及ICAM改良規格,還增加新的複合材料旋翼系統、10kVA變壓器、APR-39雷達警告器等,並換裝新設計的平板式玻璃座艙罩,避免早期型眼鏡蛇弧形玻璃的反光問題。
AH-1E 接下來的AH-1S第二階段(日後改稱AH-1E)則進一步經過眼鏡蛇武器系統加強(Enhanced Cobra Armament System,ECAS)計畫的改良,包括新增XM-138機翼掛載武裝管制系統(包括控制火箭莢艙的發射模式),並將機首旋轉砲塔內的7.62mm機槍換成 配備M-197三管式20mm旋轉機砲的A/A-49E旋轉塔。M-197機砲以電力擊發,在採用彈鏈供彈時射速675~750發/分,載彈量750發,砲塔水平旋轉範圍為左右各110度,俯仰範圍為-50~+18度。M-197使用美軍標準的M-50電動擊發砲彈(尺寸20mmX102mm),包括M-56高爆彈(HE)、M-56A1高爆穿甲彈(HEI)、M-53A1穿甲燃燒彈(API)、PGU-28/B穿甲爆破彈、M-55A1訓練實心彈(Ball)等。為了應付追加裝備早成的耗電上揚,AH-1S第二階段加裝一具10KVA交流發電機,加裝於機身左側發動機進氣口前的整流罩內。由於機首的M1-97機砲,AH-1E遂獲得舉槍(upgun)眼鏡蛇的封號,此外也被稱為「AH-1S的生產決定型」,共獲得美國陸軍98架的新造機訂單 ,於1978至1979年交機。 AH-1S最終的第三階段則是「S現代化型」(日後改稱為AH-1F),整合先前兩階段AH-1S曾進行的改良如ICAP、ICAM以及ECAS等,並增加許多新改良項目,包括加裝外型特別的超大型發動機廢氣紅外線訊號抑制系統、AN/ALQ-144主動紅外線反制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雷射測距儀、彈道電腦、Kaiser飛行員抬頭顯示器以及都卜勒導航雷達等等 ,此外還換裝Kamam製造的複合材料旋翼。AH-1S第三階段機身上部帆形整流罩前端突起位置本來預計加裝一具洛克威爾(Rockwell)的AN/AAS-32雷射警告系統,但後來始終未曾安裝 。在1990年,駐防在南韓的美國陸軍接收了52架裝有以色列Taman公司C-NITE夜間飛行瞄準系統(Night Targeting System,NTS,見下文AH-1W部分)的AH-1F。美國陸軍從1979年至1986年總共購買了149架新造AH-1F,此外大部分的各型AH-1(包括378架殘存的AH-1G)皆 在1979至1982年改良至此一標準。
陸軍型眼鏡蛇的終極改良型──AH-1F,外型上最大特徵就是發動機排氣口的熱信號抑制裝置。 外銷方面,隨著AH-1G/J的停產,大部分眼鏡蛇的訂單都轉向AH-1S系列,其中多為AH-1S第三階段的規格。日本 在1977年決定採用AH-1S作為主力攻擊直昇機,在1979年與1980年各引進一架AH-1S第二階段改良(即AH-1E,但日本仍稱之為AH-1S)進行為期三年的測試評估;在1982年,日本決定正式引進AH-1S第三階段改良(即AH-1F,但日本還是稱之為AH-1S),並由貝爾授權日本川崎重工生產62架,隨後日本陸上自衛隊追加數量而 使川崎的生產總數達到89架(連同最早引進的兩架原裝貨,日本陸自的AH-1S總共有91架)。日本的AH-1S擁有造型特殊的向上排氣口 ,第一個中隊於1986年成軍,全部89架的生產作業於1998年完成,最後一架AH-1S於2000年交機。約旦與埃及在80年代各訂購了24架AH-1S,但後者訂購的卻始終未見運交。希臘在1985年通過採購20架AH-1S以及配套的1097枚拖式飛彈,然稍後由於財政困難而降至8架,1987年該案終告撤銷。以色列早在1970年代便自美國接收第一批12架AH-1G,隨後又購買了18架AH-1Q;稍後,以色列以一批該國自製的幼獅戰機作為交換,向美國租借24架AH-1S,該批戰機運交美國空軍後用以進行作戰模擬訓練。爾後,以色列擁有的早期型的眼鏡蛇均提升至最新的標準 ,包括換裝T-700-701C渦輪發動機。從1982年以敘貝卡山谷戰役到歷年來多次以巴衝突中,以軍AH-1均有多次實戰紀錄與表現。其他使用AH-1S系列的國家還有土耳其(1983年)、巴基斯坦(最初32架,分兩批於1984與1986年交機 ,2007年2月又獲得美國供應8架由庫存機翻新的AH-1F,2010年再從美國補充的一個中隊,2013年從約旦引進8架二手AH-1S,至此總數達51架)、南韓(21架,1986年8月簽約,1988年開始交機)、泰國(AH-1F)等 。土耳其的AH-1P/S機隊曾委由以色列飛機公司(IAI)進行中期改良,包括加裝20mm機砲、戰術導航系統、AN/ALQ-144紅外線反制系統、AN/APR-39脈衝雷達警告器、AN/ARC-182自衛系統等裝備。 巴林經過多年評估後,基於成本考量,在1995年4月宣布採購14架AH-1E,而捨棄原本考量的AH-64。巴林這批AH-1E配備C-NITE夜間標定系統,而巴林稍後還考慮繼續增購16架AH-1E。 美國陸軍曾將一批除役的AH-1改裝為民用型加以出售,撤除所有作戰裝備,並加裝民用無線電。此種民用型AH-1可用於吊掛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