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艦彈道導彈/鄰近空間高超聲速反艦導彈
──by captain Picard
(上與下)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首度公開亮相的
東風-21D中程反艦彈道飛彈。彈體前面戰鬥部布置了四組空氣舵,在戰鬥部下落重返大氣層後對導彈實施控制,
類似1980年代美國的潘興二型。
(上與下)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首度公開亮相的
東風-26長程反艦彈道飛彈。與東風-21D相較,東風-26前面戰鬥部外型較為修長。
中國的轟-6轟炸機攜帶一枚反艦彈道導彈,型號據信為CH-AS-X-13,可能是至今最大的
空射導彈。注意此導彈前部的載具有四片控制面,顯然是為了在
終端修正彈道來打擊在海上移動的目標。
東風21DF/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
2013年1月底,阿根廷軍事論壇「SAORBATS」公布一張Google衛星照,一個在新疆戈壁沙漠、 輪廓線類似美國航空母艦的白色平台上出現兩個被高速武器撞擊的大坑,外界推測是 中國模擬以反艦彈道導彈攻擊美國航空母艦的陸上測試。 2013年1月底,有新聞報導引用阿根廷軍事論壇「SAORBATS」公布一張Google衛星照,照片顯示在中國大陸戈壁沙漠中有一個長約200公尺的白色平台,外圍畫有非常類似美國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的廓線;平台上有兩個遭巨大武器擊中的彈坑痕跡,其中一個彈坑在航母甲板中心,另一個在降落跑道的右側。有報導稱,此衛星照是解放軍一次攻擊模擬美軍航母的演習,使用的武器是東風21D反艦導彈;依照衛星照片的彈痕,此次試射顯然是成功的。相關媒體也引述美國軍事專家推測,解放軍演習擊中地面模擬目標後,下一步便是在海上測試。
在2014年10月,網路上出現已經除役的053H護衛艦鎮江號(514)作為靶艦遭到擊毀 的畫面。照片中鎮江號的艦首船艛坍塌壓扁,側面的艦身因受力而明顯彎曲變形, 外界推測可能是遭到高速垂直下落的武器命中,可能是反艦彈道導彈。
2014年10月,中國軍事網路出現一張照片,已經退役的053H江湖級護衛艦鎮江艦(514)作為靶船遭擊中,照片顯示前部船樓(含艦橋)完全坍塌壓扁,側面的艦身因受力而明顯彎曲外突;有人因而推測該艦很明顯是被某大角度下落的武器由上至下撃中,很可是反艦彈道導彈的海上試射。 在2015年9月3日中國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首度展出東風-21D中程反艦彈道飛彈 與東風-26中遠程反艦彈道飛彈。依照照片,東風21D與東風26其技術特徵比較類似1980年代美國的潘星二型(Pershing II )彈道飛彈, 在飛彈前部搭載一個具有控制翼面的機動重返載具(MARV),在彈道飛行中途與重返大氣階段都進行減速,使飛彈在重返大氣到下落階段 的速度降到不會產生離子化「黑障」現象的程度,讓重返載具的主動雷達尋標器能正常工作,捕捉目標並修正重返載具彈道直到命中, 使其不用核子彈頭也有機會毀傷航空母艦;然而,減速也意味放棄彈道飛彈先天的超高速突防優勢,而且重返載具要設置主動雷達尋標器 、控制舵面甚至一個小型推進系統來修正彈著,使載具體積增大而更容易被探測,這使得這類反艦彈道飛彈比較容易遭到攔截。根據照片,東風-21D與東風-26前部機動重返載具外型並不相同,東風-26的明顯更為修長。 依照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後中央電視台的專題報導,東風-21D和東風-26共同構築中程和遠程兩道反艦網;遠程的東風-26能在進入大氣層後以超高音速飛行的同時自動尋找目標,從而具備攻擊動態目標(航母)的能力,「這是前蘇聯和諸多國家始終未能攻克的難題」;而中國獨步研發成功並且已經量產;此報導也暗示,東風-26的智能彈頭發展比東風-21D更晚,所以技術更為先進,但兩者的工作原理相同。 在2015年,「中國科技獎勵」一篇訪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究員朱廣生的報導中,提到「我國首型通用中遠程精確打擊飛彈」,稱「實現了帶空氣舵機動飛行器、由馬赫數12向馬赫數18的技術跨越和戰略武器實戰能力重大突破」,這很可能是對關於東風-26的敘述。
2016年2月初,中國中央電視台一篇新聞報導出現北方戰略火箭軍發射導彈的畫面; 圖中導彈前方戰鬥部帶有空氣舵,很可能是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2016年2月初中國中央電視台一篇新聞報導公布了駐北方戰略火箭軍部隊發射導彈的畫面,畫面中的導彈疑似是東風21改進型中程戰略導彈,導彈前部搭載了一個採用帶空氣舵的雙錐體戰鬥部,有可能就是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在2017年,外界報導中國已經部署一系列機動可重返載具(MAneuverable Re-entry Vehicle,MARV),使其彈道飛彈具備反艦能力。 2018年4月15日,中國媒體報導「火箭軍新型中遠程彈道飛彈入列 可精確打擊艦船」;在2018年4月26日中國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面對記者問題,關於「近日媒體報道火箭軍某導彈旅進行了新型號導彈武器裝備的接裝換裝儀式」時表示,這種列裝火箭軍部隊的新型號武器裝備是東風-26型導彈。該型導彈經過試裝試用和作戰檢驗,具備了整建制裝備部隊的條件,授裝後已正式進入火箭軍戰鬥序列。東風-26型導彈是中國新一代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四個特點:一是中國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二是戰鬥部核常兼備,既可遂行快速核反擊任務,也可遂行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任務;三是打擊目標陸海兼備,具備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精確打擊能力。四是融合了多項新技術,通用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高。依照中國媒體報導,一個「東風-26」導彈旅共裝備至少22枚導彈。這意味著東風-26機動遠程彈道飛彈在2018年正式服役。 在2019年1月8日,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報導,人民解放軍的戰略火箭軍(Liberation Army’s Rocket Force,PLARF)的東風-26遠程彈道飛彈單位開至中國西部戈壁沙漠以及青藏高原區域,暗示著進入射擊陣位、可以攻擊在中國鄰近水域作業的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這個新聞似乎是稍早美國海軍麥克.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 DDG-85)飛彈驅逐艦闖入南沙群島水域進行航行自由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Patrol,FONOP)、挑戰中國聲索主權的島礁水域。 在2019年6月30日到7月1日之間,中國在南中國海兩處區域進行了反艦彈道導彈試射;在2019年7月1日,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引述兩位不具名美國官員的信息,中國在南中國海區域試射了彈道導彈,未透露形式與數量。依照稍早中國發布的飛航通報(issue Notices to Airmen,NOTAM),中國在2019年6月30日到7月1日在南中國海區域劃定兩個軍事演習空域。外界猜測此次試射就是東風-21D與東風-26D反艦彈道導彈。依照日後消息,當時在試射海域附近的美國偵察機觀測到中國發射的反艦飛彈,在距離靶船一段距離外落入海中,沒有命中。 中國首次公開反艦彈道飛彈攻擊海上移動目標演習
中國在2020年8月25日以及26日宣告的演習禁航區域。8月26日演習中,至少兩枚反艦彈道導彈 落入南中國海的演習區域,推測青海省的陣地發射了東風-26D遠程彈道導彈,而浙江省的陣地 發射了東風-21D中程彈道導彈。依照稍後信息,這兩枚反艦彈道飛彈成功命中一艘在西沙群 島附近海域移動的靶船。 在2020年8月下旬,中國在南中國海、黃海等地舉行一系列大規模海空演習;在8月26日,中國發射若干數量的彈道飛彈,落入位在南中國海、前一天(8月26日)中國事先宣告的演習區域裡。依照南華早報(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此次演習發射了東風-26B(DF-26B)反艦彈道導彈以及東風-21D(DF-21D)反艦彈道導彈各一枚;而依照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官員透露,中國人民解放軍此次演習發射了四枚中程彈道導彈(Medium-Range Ballistic Missiles,MRBM,射程1000至3000km級),目前正在分析各方情報來判斷發射的彈道飛彈種類。東風-21D是MRBM,但東風-26B則是射程更長(據信4000km級)的遠程彈道導彈(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IRBM)。依照其他報導,此次演習中,東風-26B由內陸的青海省境內發射,東風-21D則由浙江省境內發射。為了觀測這次演習,美國在8月26日派出一架部署在日本嘉手那空軍基地的RC-135偵察機飛入南中國海區域(在8月25日,中方宣稱美國派遣一架U-2偵察機闖入中國在青島附近事先宣告的演習空域,中方對此向美國表達強烈抗議)。次日(8月27日),美國國防部發表聲明,譴責北京當局此次沒有預告的導彈試射,破壞了南沙群島區域的和平和安全;而就在8月26日當天,美國政府也宣布將24家與中國在南沙群島建造大型人造島礁設施的中國公司列入制裁名單。相較於2019年7月1日的演習,2020年8月26日的試射中方更高調,而且宣告的演習空域更靠近有主權爭議的南沙群島。 依照南華早報在2020年11月14日的報導,在2020年10月莫干山論壇(討論中國即將展開的「十四-五計畫」期間的國內外議題)期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轉入解放軍大校的王湘穗(即「超限戰」作者之一)透露,解放軍火箭軍部隊在8月26日上午進行東風-26B(來自青海)和東風-21D(來自浙江)雙反艦彈道導彈南海實彈射擊,導彈在飛行數千公里後,準確命中了西沙群島附近海域的一艘移動靶船目標。王湘穗稱,「此後不久,駐日內瓦的美軍武官向我們抱怨,並說如果導彈擊中美國航空母艦,將導致嚴重後果。他們認為這是武力的表現。但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挑釁。......這是對美國的警告,要求它不要承擔任何軍事風險。...這些行動標志著中美對抗的底線」。這是中國軍方內部人員第一次在公開場合透露中國海軍反彈道飛彈擊中海上移動目標的信息。 在2020年11月,美國印太戰區司令(U.S. Indo-Pacific Command)菲利浦.戴維森上將(Adm. Philip Davidson)在2020年度哈利法克斯國際防衛論壇(2020 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表示,中國的軍事戰略已經從過往長期以來純粹的防禦本土,轉變成在遠離本國沿岸的環境中作業甚至作戰;中國已經建立了先進的武器系統、平台以及戰略火箭武力,顯著改變了周遭戰略環境,但美國還沒有充分地回應。戴維森上將在論壇中證實,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今年夏季一場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中,成功以反艦彈道飛彈命中海上移動船隻,這是美國官方首次證實中國反艦彈道飛彈的存在。戴維森上將說,我們正在親眼見證中國在軍是現代化的巨大努力,中國將繼續進行更多飛彈測試,在今年內中國測試傳統以及核子飛彈的次數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這種數字規模印證了中國軍事能力演進的程度;中國的飛彈與戰略火箭軍力對周邊第一島鏈區域(韓國、日本、台灣等)造成強大的「不對稱威脅」,他呼籲美國必須整合第一島鏈區域到關島的空中與反飛彈防禦體系。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閱兵展出的「無人偵察、長程導彈打擊」裝備 |
(上與下)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首度公開展出的「無偵-8」」高速無人偵察機。
這種火箭推進、高度隱身的無人偵察機可快速抵達目標區,對緊迫型目標進行探測
(例如敵方導彈機動發射車,或者在海上機動的航空母艦),為後續的攻擊行動提供情資。
2021年9月底珠海航天博覽會中展出的無偵-8。背景是一架運20運輸機。
(上與下)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首度公開展出的東風100(DF100)
大型長程衝壓推進巡航導彈發射車,據信任務與東風17類似,在開戰時針對敵方關鍵中樞節點
以及緊迫型目標進行快速打擊,此外咸信也是中國反航母遠程導彈體系的一環。
2023年4月美國國家地理空間局情報機密被洩露在公開網路上,其中包括對中國無偵-8無人機
的情報資料,指出在安徽省六安機場出現第一個無偵-8的操作基地。
在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中,許多新型長程攻擊導彈、無人機裝備首次亮相,其中導彈包括東風-17(DF17)鄰近空間超高聲速導彈(見下文)、鷹擊18亞/超音速反艦/陸攻巡航導彈(另有專文介紹)、艦基/空基/陸基的鷹擊12超聲速反艦導彈(另有專文介紹)、陸基的東風100(DF100)長程衝壓超聲速巡航導彈等,無人機包括具備全翼構型/高度隱身的「攻擊-11」(GJ-11)噴射無人攻擊機、採用火箭推進/全翼構型/高度隱身的無偵8(RD-8)無人偵察機。這些新裝備咸信都是中國組建的「無人偵察、長程導彈打擊」體系的一環,是中國大力建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能力的一環,在中國遂行主要作戰任務(例如武力收復台灣)時阻擋美國軍力介入(包括航母戰鬥群,以及太平洋前沿基地的指管通情設施、探測節點、基地與武裝等)。 其中,東風-17鄰近空間超高聲速鄰近空間導彈透過與彈道導彈相同的助升火箭(使用東風16B的火箭)送到較高空層後,釋放滑翔載具,利用俯衝達到高超聲速(5馬赫以上),並保持在空氣相對稀薄的大氣層頂端飛行。如此,此種武器的開始滑翔高度以及全程飛行高度低於彈道導彈(2017年11月東風17首次試飛時,最大高度僅60km),縮短了敵方地面早期預警雷達能探測的距離;超高聲速鄰近空間導彈的速度快於傳統超聲速巡航導彈,使飛行時間縮短,但因為是在大氣層內飛行,所以可以靠著氣動力舵面調整航向,具備近似巡航飛彈的機動能力並提高敵方攔截難度。 東風100(DF100)是衝壓發動機推進的陸基長程巡航導彈,可長時間超聲速飛行;其速度比東風17型慢,但航道更低(具備超低空飛行能力),使對方更難探測與攔截。速度相對較快的東風17與東風100能作為「第一擊」,壓制並癱瘓敵方指管通情中心、重要防空系統等中樞節點,使後續的導彈與飛機能更容易突防並擴大戰果。
(上與下)2021年9月底珠海航天博覽會中展出的無偵-8。
「無偵8」無人偵察機採用高展舷比的高速機體與液態火箭推進,機體採用高匿蹤全翼設計,機體外型可能使用了乘波體技術。「無偵8」可能由大型飛機在高空發射,利用火箭推進快速抵達目標區進行偵察。由於「無偵8」雷達截面積低且速度快,因此抵達目標區的時間較短,且敵方無論探測或攔截的難度都比較大。「無偵8」可能是用來探測緊迫型目標,例如探測到敵方機動飛彈發射車發射飛彈後,立刻由在空待命機發射「無偵8」前去探查,追蹤機動飛彈發射車的疏散動態,進而發動攻擊;此外,在彈道導彈或高超聲速導彈的反航母體系中,「無偵8」也可能被用來當作探路機(Path finder),迅速衝入敵方航母編隊中獲得航空母艦的位置資訊,作為發射反航母彈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的依據或者中途數據更新。
美國情報對無偵-8的推測
2023年4月上旬被洩漏在公開網路上的NGA情報中,關於中國無偵-8偵察機 的性能推測。
2023年4月上旬被洩漏在公開網路上的NGA情報中,2022年8月9日美國衛星照片 拍攝到安徽省六安機場,有正在被拖車拖帶的無偵-8偵察機以及機場掩體等。
2023年4月上旬被洩漏在公開網路上的NGA情報中,對於無偵-8偵察機部署 在安徽六安機場的可能運用範圍推測,推測的航機包括台灣上空以及朝鮮西側。 在2023年4月上旬,美國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US 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NGA)許多機密情報遭內部人士大規模披露在公開的熱門伺服器(Discord server)(上傳這些信息的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士兵Jack Teixeira在4月14日遭到逮捕),其中包括一份對中國無偵-8無人偵察機的情報信息。依照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文章,這則洩漏的情報指出,依照2022年8月9日拍攝的衛星影像(可能由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提供,US 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位於安徽省六安(Liuan,中國東部戰區司令轄區)的機場是無偵-8的第一個基地,照片顯示一架無偵-8正從飛機掩體中被拖車拖出。這份洩漏的文件也列出幾個無偵-8可能返航降落的機場,包括漳州(Zhangzhou)、惠安(Huian)、福州義序(Fuzhou Yixu)、位於威海的大水泊(Dashuipo)等機場。
(上與下)美國的D-21高高度/高速無人偵察機,由B-52H轟炸機掛載。
美國一架D-21B高高度/高速無人偵察機在1971年3月20日的任務中在中國雲南省 墜毀並被中國發現。 依照美國情報分析,無偵-8的角色與作戰概念類似1960年代美國洛克希德臭鼬工廠(ockheed Skunk Works)的D-21高高度高速偵察機(由美國空軍以及CIA使用),使用液態燃料衝壓續航發動機,持續飛行速率約3.3馬赫,飛行高度約90000~95000英尺(27000~29000m),續航力約3500海里(5600km)。D-21以B-52轟炸機作為發射平台,由於B-52只能以次音速飛行,無法達到D-21衝壓發動機的工作速度,因此D-21下方加掛一個長度14m、重6000kg的固態助推火箭;當D-21離開B-52派龍架之後,先啟動固態助推火箭加速到超音速,然後點燃衝壓發動機。D-21曾四次進入中國領空執行任務,但都位能成功。在1971年3月20日,D-21執行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是D-21B)任務時墜落在雲南省,被中國發現時機體仍相對完好,日後這個靶機殘骸被送到北京的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出;由於成效不佳,美國隨即在1971年7月23日取消D-21項目,其任務被新發展的偵察衛星來取代。由於中國有機會研究這架D-21B,這可能對於日後中國發展類似的無偵-8有所啟發。 與D-21相同,無偵-8無法靠自力起飛,需由轟-6M轟炸基座為平台在空中施放;無偵-8從轟-6M分離後會點燃自身的火箭引擎並開始加速與爬升。執行任務完成後,轟-6M發射母機以及無偵-8都會返回同一個機場,使母機隨後能直接搭載無偵-8返回六安基地。相較於可返航重複使用的無偵-8,先前美國D-21B是一次性使用,返航時拋出偵察照相艙讓地面人員回收並取得裡面的照片。 NGA情報估計,無偵-8飛行高度在30000公尺(約10萬英尺)以內,最大飛行速率約3馬赫。無偵-8機上感測籌載可能包括合成孔徑雷達、光電感測裝置等,主要任務是憑藉高空與高速特性執行穿透性偵察監視(Penetrating ISR),提供時間緊迫型目標(time-sensitive targets)的位置情資。 NGA推測,除了用於針對位於朝鮮西側、台灣的目標外,無偵-8另一個可能任務是標定美國航母打擊群的位置,是中國反航母彈道飛彈(或高超音速飛彈)擊殺鏈(Kill Chain)的一環。 依照NGA情報推測,無偵-8長度11.5m,翼展6.m,使用兩部火箭發動機推進。NGA文件記載其最大速率是3馬赫、最大飛行高度10萬英尺(約30000公尺);而先前中國部分媒體透露的資料是飛行速率5至6馬赫,飛行高度16萬英尺(近49000公尺)。
美國海軍在1960年代服役的AQM-37超音速靶機,採用三角翼、翼尖垂直尾翼 構型,液態火箭發動機推進,這些特徵都和無偵-8類似。 美國推測無偵8的性能,可能是以其氣動力構型和推進系統為基礎。無偵-8完全以氣動舵面來控制(包括全三角翼、翼尖垂直尾翼),必定是在大氣層厚度足夠的高度操作,也就是10萬英尺以內。美國海軍在1960年代發展的AQM-37 Jayhawk超音速靶機系列,可用來模擬高空高速飛行的巡航飛彈或軍機(超音速平飛)、反輻射飛彈(超音速平飛,然後以65度俯角俯衝)或者彈道飛彈(發射後往上爬高至20~30萬英尺,即60000~90000m,然後以拋物線落下,俯衝時最高速率可達5馬赫)。AQM-37的飛行速度取決於搭載機發射時的高度與速度,其最高速度可達到4馬赫、最高平飛高度約10萬英尺;當AQM-37需要以2馬赫/7萬英尺以上高度平飛,就需要用超音速飛機當作發射母機(如F-4戰鬥機);而如果用次音速飛機如A-4、A-6、A-7攻擊機發射,AQM-37就只能達到速率2馬赫、平飛高度7萬英尺以下。AQM-37採用液態燃料火箭發動機,以及包含三角型主翼、翼尖垂直尾翼的氣動控制面,這些特徵都與無偵-8(全翼三角翼加上翼尖垂直尾翼)類似。因此,美方推測的無偵-8飛行高度與速度範圍,咸信就是在如AQM-38超音速靶機以及D-12無人偵察機(其衝壓發動機的能量密度比液態燃料火箭更高)的經驗上來判斷。
|
(上與下三張)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編號為東風17(DF17)的
鄰近空間超高音速常規導彈首度亮相。東風17載具本身為舉升體設計。
中國公布的高超聲速滑翔載具照片
依照2017年年底美國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等報導宣稱,中國首種實用化的高超聲速武器(由彈道飛彈搭載升空)型號為東風17(見下文)。外界也推測中國發展的「反艦彈道飛彈」,可能也會搭載超高音速武器作為戰鬥部。此外,據說中國也在發展高超聲速反艦武器,項目名稱為鷹擊20或鷹擊21,預估彈體長9m、直徑80cm,射程約1000km。
2018年一篇中國「鄰近空間高超聲速武器」武器論文 在2018年4月初,網路上出現一篇關於敘述中國重大軍事技術發展成果的論文,其中提到若干中國發展「鄰近空間高超聲速武器」的重要特徵。 三、主持國防重大工程特種飛行器技術攻關,為我國探索開發臨近空間重大前沿技術做出突出貢獻。 1發明「垂直發射/直接入軌」臨近空間多級固體助推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特種飛行器大氣層內水平起滑。 2.發明「垂直發射/直接入軌」臨近空間多級固體助推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特種飛行器大氣層內水平起滑。特種飛行器要實現「打水漂」式洲際飛行首要前提是初速要高、彈道要平,而固體高推重比發動機大氣層急劇轉彎速度損失大,且力熱環境極其惡劣,彈體面臨解體風險。他提出並成功驗證「一級大攻角壓低彈道+非連續助推重力轉彎+上面級全力加速」多級固體助推技術[專利 5、6,論著 9],規避了類美國 HTV-2 飛行器「高拋入軌」飛行失敗風險。 3.基於有限靶場,提出臨近空間飛行器高超聲速關鍵參數探索途徑,獲取了洲際射程全速域氣動力/熱參數,驗證了螺旋強機動控制能力,提升了我國臨近空間科學認知水平。傳統再入彈頭的設計體系不再適用於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領域,高焓低熱流的長時間熱積累效應使力熱耦合嚴重、結構解體,首要難題是如何在「新環境」中獲取設計必需的全飛行剖面氣動力/熱參數。在僅為洲際射程 1/5 的靶場條件下,他提出並成功驗證「螺旋式傾側轉彎+主動浮沉+掠地回收」、「全程滑翔機動能力管理」等技術,實現了寬範圍、強機動飛行控制能力考核;突破高超聲速飛行器表面測熱設計禁區,發明並首次實現攝氏2000度以上外壁熱流直接測量,獲取了洲際速域氣動力/熱參數,系統認知了臨近空間「新環境」,整體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 2002年至2015年,作為型號總師,主持新型通用中遠程導彈技術攻關和型號研製。按照「打牢基礎、分步實施」的原則,先用4年時間,通過XX-XX飛行演示驗證,首次實現彈道導彈「數字化」、一車一彈全方位無依托任一點熱發射,具備「豎立起來就打」的能力。再用4年時間,通過XX-XT飛行演示驗證,解決核常兼備、陸基機動遠程攻擊、空氣舵彈頭再入強機動飛行、末制導米級精度打擊等難題。上述兩個型號的研製,直接支撐了XX-XX的國家立項。2010年,任XX-XXA總師,帶領團隊研製成功我國首型中遠程固體機動核導彈,實現了我國彈道導彈精確打擊能力和實戰化水平的重大跨越,成為突破第二島鏈的殺手鐧。在9.3閱兵中被譽為「我軍戰略威懾武器體系中的新型武器」。 2015年至今,任某國防重大工程飛行器系統總師,主持特種飛行器技術研究,多次完成「螺旋式」高超聲速機動飛行試驗,取得「垂直發射/直接入軌」鄰近空間多級固體助推技術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系統認知了鄰近空間「新環境」,引擎國際社會極大關注,形成與美、俄比肩發展的態勢。
另一段文字敘述則提到:她參加工作30年來一直工作在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科研第一線,她先後擔任我國三代、7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武器系統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現任戰術彈道導彈系列總設計師兼我國第四代中近程常規導彈武器系統(xxxx7)總設計師。 ....... 我國第一型全程大氣層內高超聲速飛行的近程地-地戰術導彈武器系統:作為總設計師,提出並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型全成大氣層內最大飛行速度達7倍聲速的機動飛行近程地-地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綜合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成功進行實彈飛行試驗,為國家重典工程某型空面導彈武器研製奠定了技術基礎。 ....... …… 3.提出了助推滑翔戰術導彈多學科耦合設計等理論方法,取得了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型實戰化的高超聲速助推滑翔戰術導彈武器系統,在國內外率先成功進行了實彈飛行試驗,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地地戰術導彈由傳統彈道式飛行到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的重大跨越。 中國高超聲速乘波體飛行載具實驗 在2019年8月,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CAAA)在中國西北部空域進行了火箭推進高超聲速飛行器「星空-2」的飛行測試,這是中國第一次高超聲速乘波體飛行載具(waverider 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試飛,研發作業約耗費三年。在這次試飛中,星空-2號飛行10分鐘後完成主動段轉彎、拋罩以及火箭/飛行器分離,最大速度約達6馬赫;飛行器與火箭推進器分離後,以約5.5 馬赫的速度繼續飛行約400秒,期間包括自主飛行、彈道大機動轉彎等動作,之後按預定彈道進入落區。「星空-2」的技術突破包括:首架乘波體設計飛行器工程化、首次應用疏導式熱防護技術、 採用低空(約 30Km)高動壓極音速拋罩分離技術、基於微渦發生器(MVG)技術的火箭級間分離流動穩定控制、乘波體飛行器大機動轉彎飛行控制與製導技術等。
中國官方機構未闡明飛行器用途,但西方媒體猜測可能會用來搭載核子戰鬥部。相對「鄰近空間高超聲速武器」,美國波音研製的X-51
乘波者(WaveRider)以及「星空-2」這類高超聲速飛行器在一般飛機的飛行高度飛行,一般用於防衛彈道飛彈的衛星、雷達難以發揮作用,而這類高超聲速飛行器又以5、6馬赫的速度飛行,遠高於現役的軍機與戰術導彈,對防空帶來更大的挑戰。 東風17超高聲速常規導彈 在2017年12月28日,外交學者(The Diplomat)報導,依照美國官方情報來源,中國在11月兩度試射了一種配備高音速超滑翔載具(Hypersonic Glide Vehicle,HGV)的東風17(DF17)彈道導彈;第一次試射在11月1日(正好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不久),第二次在11月15。11月1日第一次試射 的發射地點是內蒙古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行距離約1400km,飛行高度60km(比一般彈道飛彈低了不少),HGV載具最後成功落在位於新疆省且末鎮外的預定目標區,距離預定目標位置誤差只有數公尺;此次試射大部分 的飛行距離都由HGV載具包辦,東風17彈道飛彈飛入太空後,釋放出前段的HGV載具,而HGV的滑翔飛行時間將近11分鐘;在近11分鐘飛行約1400km,平均飛行速率約在7636km/hr以上(至少6馬赫)。 雖然東風-17的6馬赫飛行速率比美國超高音速武器實驗(HTV-2為20馬赫級,AHW為10馬赫級)以及中國在2014年以來試射的「WU-14」(10馬赫級)低,但也因此能更快形成戰鬥力;依照外交學者這篇報導,美國情報單位估計,東風17約能在2020年左右形成作戰能力。 美國情報單位認為東風17是在東風16B(DF-16B)短程戰術彈道導彈為基礎 開發的,東風16B射程超過1000km,圓週誤差公算(CEP)只有數十公尺級,打擊精確度近似於巡航飛彈;以此為基礎推斷,東風17應為一種中程導彈系統,射程約1800~2500,能使用核子戰鬥部或傳統戰鬥部;除了HGV載具外, 東風17彈道導彈應該也能攜帶可機動的重返載具。 在2019年8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學家、美國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金燦榮在電視節目上宣稱,過幾個月的十一閱兵「會給大家看東風-17」,是東風16上面加一個超音速彈頭,並稱飛行速度為20倍音速。 在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編號為東風17(DF17)的超高聲速常規導彈首度亮相,確認載具本身為乘波體設計(waverider)。 稍後中國中央電視四台記者近距離採訪DF17的閱兵指揮員,並近距離觀察拍攝了東風17運載車和導彈;該指揮員向記者介紹DF17的幾大特點,包括全天候、無依托、強突防,可對中近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是新一代中近程常規打擊力量的尖兵利器。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閱兵上首度公開的東風17超高音速常規導彈。
(上與下)2022年4月下旬公布的轟-6攜帶高超聲速反艦飛彈的視頻,注意 機腹的導彈的前部載具採用類似東風17的乘波體設計,與早先公布的轟-6攜帶 反艦彈道導彈不同。
在2022年4月下旬,中國公布一架轟-6攜帶大型反艦導彈的視頻,視頻中轟-6機腹攜帶的反艦導彈的前部載具採用類似東風17的乘波體設計,與早先公布的轟-6攜帶反艦彈道導彈不同。因此,這個新視頻應該是中國空射高超聲速反艦彈道導彈首次公開。 2021年7月中國空天試射 在2021年10月16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撰文稱,五個消息來源指出,中國在8月進行了一次高超聲速武器試射,由長征系列火箭發射升空,此一武器具備搭載核戰鬥部的能力;該報導稱,這枚高超聲速武器在加速重返大氣衝向目標之前,以低軌道環繞地球。三名消息人士指出,這枚飛彈最後落在距離預定目標區域20英里(約32公里)處。金融時報稱,這項測試顯示中國在高超聲速武器達成驚人成就,展現的能力遠比美國情報單位認知的更為先進。美國五角大廈發言人John Kirby對此新聞表示不予評論,但稱美國國防部對於中國軍事能力持續增加的確表達關注,這會增加地區局勢的緊張,這就是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挑戰的原因。而對於金融時報的消息,中國外交部長在10月18日(週一)的記者會上否認這是一次武器試射,表示這次發射的是一艘「例行的航天飛行試驗」,用於驗證「航天器可重覆使用」技術,是關於降低太空船成本的重要突破;在7月17日,中國國防軍工新聞中心官方抖音帳號就宣佈「亞軌道重覆使用運載器」飛行演示項目首次飛行圓滿成功,「該任務屬於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項目,驗證升力式地面自主垂直起飛、再入返回、水平著陸等關鍵技術」。 依照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2021年11月22日的報導,中國在7月27日試射的高超聲速武器,在接近目標區域時投擲一個飛行速率至少五倍音速的分離式飛彈,之前沒有任何國家展現過這種能力;金融時引述消息人事稱,五角大廈對於中國擁有這樣的能力十分震驚,他們稱中國的高超聲速滑翔載具在滑翔途中,於南中國海上空(大氣層內)發射一枚分離式的飛彈,但五角大廈先進計畫研究局(DARPA)還不確定中國是如何在高超聲速滑翔階段做到這件事。五角大廈有一些專家猜測,這枚中國載具在滑翔途中施放的可能是空對空飛彈,但也有人猜測這可能是一個反制誘餌(因為分離物體似乎沒有特定目標,隨即落入海中),避免敵方反彈道飛彈系統攔截真正的戰鬥部;如果為真,則中國比美國、俄羅斯都還更早掌握高超聲速飛彈在途中施放誘餌的技術。不過,在10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聲明中,就提到當時實驗的航天飛行器,在中途有拋棄支援設備。 在2021年11月29日,美國太空軍作戰副部長(deputy Space Force chief for operations)薩塔斯曼中將(Lt. Gen. Chance (Salty) Saltzman)對米切爾機構(Mitchell Institute)透露,他們研判中國試射的是一種分散式軌道轟炸系統(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FOBS),能停留在地球軌道上,而不是亞軌道(suborbital)系統。蘇聯曾在1969到1983年部署過FOBS,攜帶核子戰鬥部;而中國試射的系統研判則以高超聲速滑翔載具(HGV)作為戰鬥部。FOBS這類武器違反1967年美國與蘇聯簽署的外大氣條約(1967 Outer Space Treaty),該條約禁止部署任何常駐在地球軌道上的核子武器;蘇聯方面認為他們發展的FOBS武器不包括在該條約規範內,因為飛行載具沒有環繞地球一圈就會重返大氣層。FOBS會被載運火箭部署到低地球軌道上,能在軌道上停留任意時間,直到發動攻擊(可能是接收到指令或控制程式預先設定),才改變軌道讓籌載重返大氣(重返的軌道跟角度視最後攻擊的目標而定)。相較於彈道導彈,FOBS更難攔截,因為透過探測彈道導彈發射的軌跡就能預測落點,但是FOBS持續在繞行軌道運動、不知何時發起攻擊,無法預判彈道與落點。而美方研判中國試射的是FOBS與HGV的組合,又更加難以防備。 依照美國國防部202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軍事發展事物(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記載,消息指出中國正在發展一種「東風27」(DF-27)中程彈道飛彈(CH-SS-X-24),屬於IRBM,射程5000至8000km,並有消息指出東風27會配備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GV)戰鬥部。 在2022年4月5日,美國國防部戰略司令部(U.S. Strategic Command)司令查里.里查上將(Admiral Charles Richard)在眾議院防衛撥款子委員會(House Defense Appropriations subcommittee)一項閉門聽證會中透露,前一年(2021年)7月中國的高超聲速武器測試飛行距離高達25000英里(40000公里),飛行時間超過100分鐘,這是目前全球飛行距離最長、飛行時間最久的一次高超聲速武器試射。查里.里查上將在聽證會中表示,中國的戰略與核子武器庫近年急速擴張。 CM-401艦載反艦彈道導彈/鄰近空間高超聲速導彈
(上與下二張)2018年珠海航展首次展出的CM-401型反艦彈道導彈。注意彈鼻 裡有一個主動雷達尋標器。
2021年9月珠海航展中,首次展HT-1E冷/熱共架通用垂直發射器,注意左側 發射管裝填了一枚CM-401反艦彈道導彈的垂直發射版本,比2018年首次展出時 增加了一級固態助升火箭來適應垂直發射。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於首次公布CM-401型反艦彈道導彈。CM-401是高速彈道反艦導彈,採用臨近空間彈道,全程高超聲速飛行,末端俯沖天頂攻擊,終端主動雷達制導,具有多彈道協同、多平台發射、毀傷威力大、突防能力強、體系作戰等特點。同時還具備多彈道變軌能力,突防能力尤為突出,用於對大中型艦船、編隊及港口目標的快速精確打擊。CM-401射程為15~290公里,飛行全程平均速率4馬赫,最高速度超過6馬赫。2018年珠海航展中展出的CM-401只有單級彈體,採用傾斜發射器發射;2021年9月珠海航展中,首次展出型號為HT-1E冷/熱共架通用垂直發射器,相容的彈種也包括CM-401反艦彈道導彈。相較於2018年版,2021年版CM-401的前部彈體後方增加了一級固態助升火箭,以從垂直發射器升空。 鷹擊21高超聲速反艦導彈
(上與下二張)2022年4月20日,中國海軍透露的視頻中,一艘055導彈驅逐艦 後部垂直發射器發射一枚新型號導彈,就是鷹擊21高超聲速反艦導彈。
依照視頻,這枚導彈從055驅逐艦發射升空後,第一級助升火箭以向量推力將導彈迅速壓低,彈道類似於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如美國ATACMS或俄羅斯9K720伊斯坎德爾(Iskander)。一般彈道飛彈的第一級火箭主要是將導彈推升到高空,盡量取得勢能(位能),所以不會轉向;而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則相反,壓低彈道可縮短被敵方探測到的距離,但會犧牲導彈的能量;而如果是鄰近空間高超聲速導彈,則彈道可能壓得更低,因為導彈是在大氣內部(頂端)飛行與機動。
珠海航展期間,中國航天科技公布的展台視頻,左下角出現YJ21E超高音速反艦 導彈的 模型,為雙級、圓錐體結構,後部是固體助升火箭,前部滑翔體有四個 控制面。 在2022年11月珠海航空航天展中,中國航天科技公司展台上展示的模型中,包括出口型號的「YJ21E」反艦導彈;此模型為兩級、雙錐體設計,後部較為粗大的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前部則是圓錐形高超聲速滑翔(此級後部有十字控制面,但外型並非類似東風17的乘波滑翔體)。依照中央電視台報導,轟6K轟炸機可掛載「鷹擊-21高超聲速導彈」,顯示鷹擊21有艦射與空射型號。 在2023年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帳號「中國戰略支援」首度披露「東風21反艦彈道導彈」在第14屆中國航展(2022珠海航展)亮相,意味中國海軍在近海防禦體系中「建立更加具有摧毀力的作戰系統,讓拒止作戰能力躍升上一個台階」。此文章稱,2022年初中國海軍成立73週年紀念日來到之前,鷹擊21導彈就已公開消息;這應該就是前述4月20日中國海軍公布的055發射新型導彈的視頻,顯然應該就是艦射的鷹擊21高超聲速反艦導彈。文中透露,鷹擊21全程飛行速率6倍音速,末端攻擊階段速率達10倍音速。 依照日後資料,055導彈驅逐艦艦首部分垂直發射器是深度9m的構型(貫穿四層甲板),就是用來裝備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以及開發中的高空層反彈道導彈;055是中國第一種配套鷹擊21反艦導彈的驅逐艦,配備其他的配套系統。
反艦彈道飛彈系統的難題 在2019年8月,資深軍事專家Loren Thompson在Forbes雜誌上撰文提到,雖然21世紀以來,中國大力發展對抗反艦彈道飛彈等對抗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手段,但實際上美國對此並不特別憂慮。一方面,美國海軍歷年來持續努力發展各種新技術,致力強化航母戰鬥群編隊的整體防禦能力,而且美國海軍也持續調整航母戰鬥群在鄰近中國附近海域的戰術與運用方式;而且中國發展反艦彈道飛彈或其他遠程飛彈來對付美國航空母艦,也會遇到冷戰時代蘇聯發展類似領域的各種相同難題───如何在遼闊大海上發現迅速機動且受到層層嚴密保護的美國航母編隊,並且持續進行夠精準、夠密集的追蹤來指引飛彈抵達美國航母,在實務上遠比想像中困難。 如以遠程導引武器攻擊美國航空母艦,無論是傳統式反艦巡航飛彈、反艦彈道飛彈,或21世紀新出現的高超聲速武器,前提都必須要能先找到美國航母,並持續追蹤目標並修正位置,建立起目標動態軌跡來發動一次攻擊;飛彈發射後的飛行期間,仍需不斷提供資訊來修正航向,直到命中目標。這需要一連串環環相扣的「殺傷鏈」(Kill Chian)程序,每個環節都必須有效運作,才能談攻擊一艘航空母艦;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失效,作戰就會失敗。 更不用提反艦彈道飛彈的戰鬥部重返大氣後捕捉目標、接受更新資料、控制載具朝向目標等,先天上就面臨了許多技術難題與物理限制(包括高速重返大氣時、彈體與大氣摩擦電離阻隔所有電磁波的「黑障」等)。 雖然航空母艦看似龐大顯眼的目標,但實際上能在遼闊無垠的大海上任意機動。美國航空母艦向來能持續保持30節(約35英里/小時)高速機動,以30節的速率持續航行半個小時,直線航行距離約17.5英里,以此為半徑畫出面積700平方英里圓形範圍,意味從敵方獲得航母接觸情報後的半小時,就可能出現在最初接觸位置為圓心、面積700平方英里範圍內任何一處;如果以90分鐘計算(中國首次探測到航母到發射第一枚飛彈可能的間隔時間),代表敵方從首次獲得航母情報的90分鐘後,依照前次接觸情報就必須要搜索至少6000平方英里,而且搜索期間航母仍繼續移動。在西太平洋海域作戰的美國航母有大量活動空間來規避威脅,僅南中國南海面積就廣達225萬平方公里,美國航母可以在任何一處對中國海上或陸地目標發動攻擊,而中國則必須在如此廣大的海域中找出隨時機動的美國航母;而美國航母還可在第一島鏈以外作業,中國欲攻擊美國航母還必須先通過依托第一島鏈的美軍各個軍事資產和監視防禦體系。 從二次大戰以來,美國海軍不斷發展與改進航母編隊的防禦體系、監視偵測、電子戰乃至於隱匿蹤跡的能力,不僅提高了航母編隊的防禦與生存能力,也提高了敵方發現與跟蹤美國航母編隊的難度。其中,隱匿跡訊的相關措施包括整個編隊實施射頻輻射控制(EMCON)、在編隊其他船艦上裝置整合掩盖和欺騙系统(ICADS)來欺騙敵方射頻或聲學探測裝置,使敵方誤將次要目標當程航空母艦。此外,還有主動電子反制措施(包括機載與艦載設施)來對抗敵方主動輻射探測的資產(包含衛星)等。航母艦載機的飛行作業也包含欺敵航路以及降低通信等方式,防止敵方藉由跟蹤艦載機活動找到航母。在冷戰期間,美國海軍航母編隊曾多次模擬逼近蘇聯領土進行奔襲(包括在太平洋以及巴倫支海方向),透過前述各種管制信號、欺敵隱匿手段,在作業期間蘇聯往往無法及時察覺與正確找到前來的美國航母編隊。 防禦方面,美國航母編隊擁有縱深廣大的複合海空防禦體系,空中預警機與戰鬥機空中巡邏(CAP)的防空網作業範圍在航母編隊內層編隊以外半徑約500海里的範圍,還有電戰機實施防禦性電子作戰,航母編隊外圍配置擁有高性能相位陣列雷達以及長程防空飛彈的神盾護航艦艇。除了編隊本身強大的偵測、指揮管制、聯網、電子戰與防空作戰能力之外,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上還能獲得來自日本各基地的美軍單位的空中支援(包含空中與海洋監視、電子戰以及攻擊防禦等),以及太空中的衛星支援。 換言之,中國以遠程飛彈攻擊美國航母的「殺傷鏈」體系中,無論是飛彈本身或者用來探測、追蹤航母的各項資產設備,都必須能在美國航母編隊深遠而強大的綜合軟、硬殺防禦體系之下的攔截阻撓之下,存活下來並有效發揮功能,才能支持飛彈穿透層層防禦,正確擊中美軍航空母艦(而不是在各種欺誘與干擾措施之下,將次要目標或誘餌當成了航母);而這本身就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為了初步探測捕捉到美國航母蹤跡,中國可能有以下可能探測手段: 2.利用海洋監視衛星,包括被動截收美國航母編隊發出的電磁信號(雷達、通信等),或者利用可見光或紅外線探測航母蹤跡的光學衛星,或者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主動探測。然而,為了達到足夠的精確度來追蹤與攻擊美國航母,這些探測衛星必須部署在低地球軌道(low-earth orbit,距離地表高度約660英里),而低軌道衛星通過的速率太快(大約每小時16000英里),代表衛星就算探測到目標,也會很快飛離,等到超過一個小時、環繞地球一圈後才會回到原本接觸的位置。依照美國海軍估算,如果中國要用這種低軌道衛星持續有效覆蓋中國附近的海面,必須建立三條南北向軌道,每條軌道上保持數十顆衛星,確保能持續覆蓋這些海域───而中國不具備這種能力。即便中國能做到建立這樣的密集衛星體系,光是連接所有衛星節點與地面指揮控制系統、搜索與瞄準一艘航空母艦並發射武器,也是極其困難的工作。 3.利用大氣層內的有人與無人飛機,搭載雷達等感測系統來持續監視美國航母。然而如同前述,美國航母周邊廣大的半徑內擁有密集的綜合防禦網,包括空中預警機、攔截機、由網路連結的艦載長程防空飛彈、電子干擾機等,中國的飛機不太可能通過這樣嚴密的軟/硬殺防禦網,接近到離美國航空母艦夠近的距離,並建立足夠精確的目標追蹤。事實上,中國海軍水面船艦與潛艦在面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空中探測與打擊兵力時,遠比美國航母面對中國空基兵力時來得脆弱。冷戰時代蘇聯發展以大量反艦飛彈攻擊美國航母時,就已經遇到相同的問題:除非能在離美國航母夠近的空域維持一架探路機(Path finder,例如Tu-22M)來提供精確追蹤資料,才可能導引遠方發射的反艦飛彈攻向美國航母,然而這在美國航母空中防禦體系之下很難生存。 小結以上,需要發現並精確標定航母位置的殺傷鏈「前期」任務步驟並不容易。而考慮到航空母艦不斷在移動,能夠執行攻擊任務的窗口十分短暫,因此殺傷鏈「前期」的相關偵測資產與「後期」的其他系統(包括攻擊武器以及持續提供更新數據的資產)需要即時連結起來,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工作。而無論在「殺傷鏈」前期或後期,各項攻擊或支持的資產都需要突破多層的主動與被動防禦系統(包括電子干擾獲未來的光束武器等),才能抵達美國航母。 對於中國海軍在2000年代以來部署的各種反艦彈道飛彈以及具有迴避能力的重返戰鬥部,美國海軍十分重視這些威脅,大力發展艦載神盾系統的反彈道飛彈能力,並將具備這種能力的神盾艦艇部署到西太平洋。美國是最早發展艦載反彈道飛彈能力的國家,透過改進神盾系統與標準防空飛彈系列,使得美國海軍在面對未來可能的反艦彈道飛彈攻擊中,達到全世界最好的準備。不過,中國反艦彈道飛彈能成為實質威脅的關鍵,還是在於具備先發現、確定、跟蹤與瞄準一艘航母的能力,包括即時的感測器數據以及敏捷的指揮控制系統等;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或者在美國航母編隊防禦體系之下無法有效工作,則各類型長程反艦飛彈(無論是彈道飛彈、傳統巡航飛彈或超高音速飛彈等)幾乎等於毫無用處。 無論是哪一種型式的導彈,攻擊移動的目標時,只要距離越遠,就需要更頻繁地仰賴外部數據更新,確保飛彈能正確抵達目標所在區域;這意味著隨著距離的增加,對殺傷鏈體系的依賴因而陡增,而攻擊失敗的機率也提高(因為隨著對方移動以及防禦體系的工作,持續獲得目標資訊的難度因而增加)。 而且,無論中國擁有何種能力、關於反艦彈道飛彈的相關「殺傷鏈」資產,肯定是美國軍力優先打擊的目標,在開戰的第一天就會被美軍各種武力迅速削弱或消滅。
|
中國模擬美國航母編隊的陸基靶場
2021年10月20日Maxar衛星拍攝中國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上,模擬美國航空母艦俯視輪廓的靶區。
2021年10月20日Maxar衛星拍攝中國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上,模擬美國柏克級導彈驅逐艦俯視輪廓
的靶區,細節呈現十分細緻。
(上與下)Maxar衛星拍攝中國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上的軌道式大型航空母艦模擬標靶,
可模擬機動中的航母。上圖是2020年10月7日,下圖是2021年10月20日;根據衛星影像估計
,航母標靶長度約75m,軌道寬度6m,規模十分巨大
2022年2月Maxar衛星拍攝中國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上,一個2021年12月新出現的模擬海軍碼頭
以及一艘停泊驅逐艦的全尺寸標靶,碼頭佈局與驅逐艦泊位類似台灣的蘇澳軍港。
驅逐艦標靶區域在2月遭到導彈命中。
塔克拉馬干沙漠中,兩個較小的航母輪廓標靶的衛星照片,攝於2023年7月38日
從2018年起,新疆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上陸續出現多個模擬航母、驅逐艦以及碼頭
的標靶輪廓,顯然是用來測試反艦彈道導彈之類的武器。
出現在戈壁沙漠的模擬軍港設施,可以看到碼頭以及船艦粗略輪廓。
在2024年1月1日Planet Labs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在新疆塔克拉馬干沙漠的靶場出現新的
模擬航空母艦輪廓,位於2021年發現的全尺寸航母輪廓的東南方約4.5公里處。其外型特徵
(尤其是艦島位置)顯示這是模擬美國最新型福特級(Gerald R. Ford class)航空母艦
依照2024年1月Planet Labs的衛星照片,塔克拉馬干沙漠既有的美軍柏克級驅逐艦
輪廓標靶,此時已有至少一個加裝若干結構設施,提高模擬的逼真度。
(上與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2021年9月底珠海航天博覽會展出的「陸上體系化綜合電子藍軍系統」
,包括模擬海上移動船艦綜合跡訊(含電磁信號)的軌道式標靶,與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的設施十分類似。
依照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在2021年11月7日的報導,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在新疆塔克拉馬干沙漠設置了模擬美國國海軍航空母艦以及柏克級飛彈驅逐艦(至少兩個)俯視輪廓的標靶;過去這個沙漠靶場在過去向來用於測試彈道飛彈。這些模擬美國船艦的標靶都是平面,航母標靶並沒有艦島、飛機升降機、感測與武器等細節,外觀輪廓符合美國航母特徵,可能另外用角反射器模擬雷達反射信號。衛星照片顯示另有兩個符合航空母艦俯視輪廓的靶區。相較於航母俯視輪廓標靶,模擬柏克級驅逐艦的靶區布置更為精細,從衛星俯視可以分辨出上層結構、垂直發射器等細節。 此外,依照2020年7月27日Maxar衛星拍攝的照片,這個靶場設施還有一套龐大的軌道式標靶系統,一個長度約75公尺長、輪廓類似航空母艦的標靶,安裝在寬度約6m的移動軌道上。稍早在2021年9月底舉辦的第13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CASIC)展出名為「陸上體系化綜合電子藍軍系統」的概念模型,其中就包括放置在大型軌道上的機動性船艦標靶平台,能在陸地場域模擬敵方海上船艦的各種信號特徵(含目標影像、電磁輻射信號、雷達反射信號等)以及模擬船艦動態(軌道包含直線與彎曲部分,模擬船艦各種戰術機動),而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發現的大型軌道式航母靶就很類似這種系統。 不同於先前伊朗海軍製作的浮動式縮尺航母標靶(先前伊朗海軍小型快艇在演習中擊沉這個縮尺航母模型,只有政治象徵意義而無實戰價值),中國位於塔克拉馬干沙漠的靶場設施非常龐大且精良。依照依照地貌情報公司AllSource Analysis對Maxar衛星影像的分析,這些設施顯然是要用來測試遠程反艦武器(包括反艦彈道導彈以及反艦高超聲速導彈等)擊殺鏈捕捉、鎖定美國航母編隊的能力,包括辨識美國海軍船艦俯視影像輪廓(或雷達信號特徵),甚至將大型航母標靶架設在移動軌道上來模擬航母的機動動作。 AllSource Analysis報告指出,根據衛星影像,這個模擬美國艦隊的靶區大約是在2019年3月到4月左右開始建造,經過多次改造,在2019年12月又拆除重建,在2020年9月又重新開始有活動跡象,到2021年10月左右建成。依照這些衛星照片,靶區模擬美國海軍船艦的目標,此時還沒有出現武器撞擊的痕跡;而依照這個靶場的配置,含附近布置的各種感測裝置,這個靶區應該是多用途的。
依照2024年1月Planet Labs的衛星照片,塔克拉馬干沙漠既有的美軍柏克級驅逐艦 除了陸基反艦彈道導彈,中國人民解放軍也發展由轟-6轟炸機攜帶的反艦彈道飛彈;依照美國發佈的中國軍力報告書,轟-6轟炸機攜帶反艦彈道導彈在2018年首次曝光,型號為CH-AS-X-13(修改自東風-21D),可能是至今最大型的空射導彈,並且可能攜帶高超聲速飛行的戰鬥部。推測CH-AS-X-13射程可能達1450km之譜,最大飛行速率在6馬赫以上。除了轟-6之外,美國也推測中國海軍可能在055型導彈驅逐艦上部署CH-AS-X-13反艦彈道導彈。 依照美國的衛星情報,早在2003年,中國就在甘肅省雙城子的導彈測試場建造一個大型平板,尺寸約略等於美國航空母艦,作為反艦彈道導彈測試的標靶;而2019年開始在塔克拉馬干沙漠建造的新設施距離雙城子600多英里,而且設施更為複雜完善,能更逼真地模擬船艦目標的影像與雷達跡訊。 依照衛星照片,到2021年12月,中國在塔克拉馬干沙漠的航空母艦輪廓標靶西南方8英里處,又增設了一個全尺寸海軍碼頭以及一個類似驅逐艦輪廓的標靶,稍後分析碼頭佈局以及泊位類似台灣的蘇澳軍港;在2022年2月,一枚測試的導彈集中這個位於模擬碼頭的驅逐艦輪廓標靶。另外,此靶場西南方約190英里處,也有一個外型類似的模擬海軍基地形狀靶區(包括船艦輪廓標靶),在2018年12月就已經建設,但直到2022年初才被注意到。 依照2024年1月1日Planet Labs的衛星照片顯示,塔克拉馬干沙漠靶場位於2021年發現的全尺寸航母輪廓的東南方約4.5公里處, 又出現新的模擬航空母艦輪廓,其外型特徵(尤其是艦島位置)顯示這是模擬 美國最新型福特級(Gerald R. Ford class)航空母艦。此外,先前已有的幾個的美軍柏克級驅逐艦 標靶只有輪廓,2024年1月衛星照片顯示至少有一個增加了模擬的上層結構,提高擬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