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艦載戰鬥機
約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從烏克蘭購得俄羅斯SU-33艦載機發展階段的原型機T-10K-3。之後中國就參照T-10K-3,
以自身的J-11B戰鬥機(俄羅斯Su-27SK戰機授權中國生產的版本)為基礎,發展J-15艦載戰鬥機。
此照片是中國方面人員與T-10K-3合照。
網路上首次出現的中國J-15戰鬥機圖片,構型明顯仿自俄羅斯SU-33。此時機身尚未進行塗裝,機尾的捕捉鉤清晰可見。
一架殲-15原型機正準備降落在遼寧號的甲板上。這是殲-15最初期的著艦測試階段,尚未進行塗裝,
(上與下)在2012年11月下旬,中國官方媒體正式公布J-15戰鬥機原型機成功在遼寧艦成功進行起降測試的消息
。此照片攝於2012年11月23日,是當天降落的第一架J-15(機號552)。此機沒有正式的軍方塗裝,
機身多處漆有圓型標示,用於起降動作後測量各部位的形變。
在降落測試中,J-15原型機的尾鉤鉤住了攔阻索。
在遼寧艦上,一架J-15剛降落艦上並被攔截索截停。圖中可看到尾鉤正拉著攔截索。
兩架進行起降測試用的J-15原型機,正處於機翼折收狀態。
測試中,一架J-15正準備起飛,後面的擋焰板已經揚起。
J-15原型機正從遼寧號艦首的滑跳甲板起飛。
J-15雙座型的原型機進行測試,此照片出現於2014年10月。此後中國以J-15雙座型進行訓練
(包括配屬於海軍航空大學教學訓練單位),並且發展電戰機等版本。
一張J-15戰鬥機圖,此時該機已經塗上中國海軍航空隊塗裝。
(上與下)J-15由遼寧號起飛的組圖。
在陸上基地的殲-15。
2015年12月下旬,中國海軍微博公布遼寧號的航母船艦、機隊聯合訓練畫面。畫面中降落甲板的J-15攜帶了空優武裝,
包含短程與中程空對空飛彈。
(上與下)J-15觸艦複飛。
2015年12月下旬,中國電視新聞上公布遼寧號的航母船艦、機隊聯合訓練畫面。
此時甲板拖車正在拖曳一架直-9救援直昇機。
(上與下)一架J-15在遼寧號著陸瞬間。
(上與下)遼寧號起降甲板上殲-15戰機調度作業的場景。
一架殲-15戰機降落遼寧號瞬間,攝於2017年7月初
一架殲-15戰機降落在遼寧號上,攝於2017年7月初。注意該機攜帶兩枚模擬反艦導彈的籌載。
一架直8運輸/救護直昇機從遼寧號起飛。注意近處的殲-15戰機機翼下掛載模擬反艦導彈的籌載。
一架殲-15戰機在遼寧號的升降機上。
(上與下)殲15戰鬥機在山東號(17)航空母艦夜間起飛的畫面。公布於2023年1月14日。
(上與下)殲15電子戰型原型機在2018年4月24日首次試飛成功,採用雙座構型,機翼尖端設置
電子戰吊艙。殲-15電子戰型號據稱為殲-15D,據信在2020年左右開始交付解放軍海軍。
在2016年9月中旬出現在網路上的彈射型J-15戰機照片,注意鼻輪前方多了配合彈射器的掛鉤
;而該機的發動機也換成中國國產渦扇-10(WS-10)。
2020年11月左右,中國中央電視台一篇對於中國海軍航空大學(培育艦載機飛行員等)報導,
畫面前方主體中國首批J-15原型機之一、在2012年11月23日締造中國海軍史上首次航母阻攔索
降落的552號機(已經除役成為展品);畫面背景有一架被遮住的J-15,鼻輪上有疑似彈射器
掛鉤的裝置,可能是彈射型J-15的原型機。
2024年11月初第15屆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前夕,殲-15的彈射版─殲-15T降落
在珠海金灣機場準備參展,這是殲-15彈射型首次公開。注意鼻輪用來鉤住彈射器的牽引桿。
2024年11月第15屆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中首次展出的殲-15D電子戰機(右)與殲-15T戰機(左)。
(上與下) 2024年11月第15屆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中的殲-15T艦載戰鬥機,
以掛載四枚霹靂12中程空對空導彈的型態進行表演。
2024年11月第15屆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中飛行表演的殲-15D艦載電子戰機。
殲-15D的進氣道、機翼下方以及翼尖掛架都裝備了電子戰夾艙設備。
(上與下)在2024年下旬,具備彈射起飛能力的殲-15T已經在遼寧、山東號滑躍起飛航母上操作。
──by captain
Picard
殲15戰機 中國海軍第一種實用化的艦載戰鬥機──殲15,是中國仿自俄羅斯SU-33艦載戰鬥機。 俄羅斯本身的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配備蘇霍設計局開發的SU-33艦載戰鬥機,這是SU-27的艦載衍生版 ;從1982年起,俄羅斯便以加裝尾勾的T-10原型機在烏克蘭境內的測試設施進行滑跳起飛測試;第一架功能完整的T-10K-1原型機從1984年起由俄羅斯共青團飛機工廠(KnAAPO)建造,1987年8月17日首度試飛 ,而第二架更為完整的T-10K-2原型機則在1988年完成。在1989年11月1日,第一架SU-27K首次在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上降落,這是蘇聯歷史上首次軍機以阻攔索方式的常規航母降落。共青城隨後開始制造蘇-27K預量產型,到1990年時製造出8架,其中一架用於地面靜態測試,其他7架預量產型SU-27K則進行國家試飛作業,首先在1991年3月前往烏克蘭境內的尼特卡基地進行陸上試飛,然後在1991年9月登上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號進行上艦測試。SU-27K原訂在1992年投入量產,首批訂單為24架,用於 裝備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然而,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在財源匱乏的情況下,SU-27的最終定型與生產作業幾乎無以為繼(原訂的Mig-29艦載版的研製則完全取消)。幸好,由於1990年代初期蘇聯與中國的軍事技術 交流恢復,中國在1990年向蘇聯訂購了首批26架SU-27戰鬥機,這些中國資金使SU-27K艦載機的生產作業勉強得以進行。SU-27K在1993 年開始交付,全部24架於1994年8月生產完畢,此時蘇霍設計局正式將SU-27K改名為SU-33。 與SU-27相較,SU-33配備了一對前翼來增加升力,主翼能折疊來節省空間,此外也強化了機體結構來應付激烈的航母起降 ,此外武器掛架、航電射控也有諸多改進變更,整個細部結構與SU-27差異甚大。SU-33主要任務是艦隊防空,而攻擊任務則由Su-25UTG/UBP攻擊機 專門負責,因此SU-33設計時並未一併考慮對地武器以及配套的射控系統。 由於俄羅斯只購買配備庫茲涅索夫號的24架SU-33機隊 ,該機的生產線隨後便告關閉。 雖然俄羅斯在2010年代積極規劃,打算更新航空母艦兵力,不過其艦載機將是2000年代配合印度需求而開發的Mig-29K,不會重開SU-33的生產線。
網路上最早曝光的中國J-15艦載戰鬥機原型機試飛畫面之一。
網路上出現的J-15滑跳起飛照片。
攝於2012年7月初的照片,一架殲-15戰機全尺寸模型被吊上瓦良格號 (後來正式命名為遼寧號)的甲板進行測試。 根據外電消息,早在1990年代末期,中國就從烏克蘭購得一架存放在當地、構型完整的T-10K-3號原型機(SU-33的原型機),且先前蘇聯存放在烏 克蘭艦載機訓練中心的二至三套用降落尾勾都被中國買走 (這些東西可能是烏克蘭國防部以報廢品的名義向中國出售);由於中國先前在獲得俄羅斯授權生產SU-27戰鬥機之後,又逕自進行仿製與修改而成為J- 11,因此當時外界就推測,中國打算以T-10K-3為參照物,從J- 11為基礎而推出中國仿製版SU-33。隨後,這種仿製版SU- 33被稱為殲-15(J-15),由中國瀋陽飛機公司負責,從2001年開始立項發展 。 由於原版SU-33原始設計沒有考量對地/對艦攻擊武器,而目前中國似乎沒有另外為航空母艦張羅其他的對地攻擊機種,因此殲-15勢必也要將攻擊能力納入 設計之中。 在2005年8月的莫斯科航展上,蘇霍伊集團曾向中國代表團展示了Su-33KUB;當時,蘇霍伊大力向中國推銷Su-33;蘇霍伊方面表示,他們不相信瀋陽飛機公司能夠有把握地自行複製Su-33的複雜特性。 在2006年下旬,就有外媒消息顯示中國與俄羅斯針對購買SU-33進行談判;依照部分消息,中國可能打算採購約50架左右的SU-33。 依照2010年初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的消息,中國的確曾與俄羅斯針對購買SU-33進行談判;依照俄羅斯方面表示,雙方對購買數量存在很大歧見,導致雙方 談判破裂。依照漢和引述的俄羅斯消息,俄羅斯堅持中國必須購買至少40架,才能重開SU-33生產線,但中國卻只要求購買7架,明顯是想拿來當作仿製的樣 品。由於俄羅斯在2000年代後期已經對中國多次擅自仿造俄製武器而表達強烈不滿,因此不會再給中國仿製的機會。 由於中國研發戰鬥機、發動機等相關基礎能力仍不夠堅實,且SU-33與SU-27細部設計差異甚大,以SU-33從研發到服役花費的時間與資源,俄羅斯方 面認為中國仿製SU-33的難度不低;然而,有「中國版SU-33」的J-15還是在2009年8月31日完成首次試飛,據說在2010年5月6日進行了 首次 地面滑跳起飛,同年7月8日完成第二次滑跳起飛,少量原型機試飛的照片在網路上曝光。隨後到2012年,越來越多標準圖裝的J-15戰機的照片在網路上曝 光。 在2013年8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晉平視察遼寧並參觀瀋陽飛機公司的生產線,相關新聞顯示J-15至少已經展開小批量生產。在2012年11月3日,雙座型殲-15原型機試飛首次試飛,型號為殲-15S,此後除了用於訓練,也用來發展殲-15D電子戰型號(見下文)等。 作為艦載戰鬥機,SU-33最大的立即問題就是體型過大且重量過高,其全長21.94m,翼展14.7m(機翼折疊後寬7.4m),機高5.93m,空重 18400kg,作戰重量29940kg,最大起飛重量33000kg。相較於SU-27,SU-33的空重與最大起飛重量大致都增加約2800kg,意 味籌載水平相若。SU-33佔用甲板的面積幾乎是美國F/A-18的兩倍,意味著一艘航母的甲板、機庫能搭載與操作的飛機數量受限,除非美國超級航空母艦 的體型,否則很難攜帶有效滿足作戰任務的數量。由於庫茲涅索夫級沒有彈射器,實際運用時無法讓SU-33以滿載油彈的狀態起飛,只能選擇輕武裝掛載或者重 武裝與少量燃料;依照實際操作經驗,SU-33以175m左右的滑跳跑道起飛,仍然有外載不足的情況。理論 上,庫茲涅索夫號航空母艦起飛跑道最大距離為195m(第三起飛點),能讓SU-33在負載13.3噸、起飛重量達31.8噸的情況起飛 ,俄羅斯也曾讓An-74運輸機在庫茲涅索夫號第三起飛點進行過一次起飛測試;但使用第三起飛點就會攔腰截斷降落區,使用時完全不能進行著艦相關作業,因 此並不實用 。更重要的是,相較於能將飛機帶到額定速率的彈射器,滑跳升空的情況將更多程度地取決於駕駛員技術、發動機狀況以及當時大氣的情況。庫茲涅索夫號測試重掛 載SU-33升空,只是一項實驗,而並非所有飛行員都具備試飛員般在極端狀況下操作飛機的技術,連續值勤造成的疲勞也會影響飛行員的表現與專注力;而長時 間連續使用後推力難免下降的發動機,也不一定能提供滿載滑跳升空所需的最大推力。除了起飛問題之外,SU-33過大的重量也影響降落;以庫茲涅索夫級的設 計,正常的最大降落重量為22.5噸,必要時能讓24.5噸的飛機降落,這意味著SU-33降落時能容許攜帶的油彈不多,可能必須拋棄在海面。 在規劃建成瓦良格艦的過程中,中國方面也發現當年蘇聯在SU-33定型之前就已經建造了瓦良格號,而瓦良格號建造階段時蘇霍伊設計局提供給蘇聯艦船設計單 位的SU-33機翼折疊後翼展是7.4公尺,瓦良格號的機庫與相關設施也據此規劃,但SU-33定型後機翼折疊的翼展卻增為8.4公尺,導致匹配不良,機 庫中實際上能裝載的機數比預期下降。據說中國發展航空母艦與殲-15艦載機時,也對這種情況有所討論,最後航空方面的601所/瀋陽飛機公司仍決定沿用SU-33定型後的規格,機 翼折疊後翼展維持8.4公尺,而這項變更沒有即時通知負責船艦設計的單位, 導致一些麻煩,之後艦船設計單位不得不又對機庫等設施進行若干修改,以配合殲-15這多出來的1公尺折疊翼展。評估之後,中國方面認為瓦良格號原始的55公尺長前部滑跳甲板已經對整體飛行甲板的容納與調度能力造成先天限制,由於滑跳甲 板注定不可能劃為飛機調度與停放的空間,對整體航空操作能力已經形成硬性制約;因此,就算設法搾擠機庫空間增加少許攜帶機數,實際效益也無法提高,所以原 始設計攜帶24架殲-15已經是最合理的配置。 殲-15艦載戰鬥機機翼展開後最大翼展14.7m,機翼折疊最大翼展8.4,,最大飛行速率2.17馬赫,最大作戰半徑1270km,最大載彈量6.5噸。 在2016年9月中旬,中國媒體報導此時在J-15戰機的降落已經實現由計算機自動控制,精確度高,使得艦載機的起降操作更為輕鬆容易,減輕了人員負荷。 殲-15的研製過程中,大幅改進了原有的機載電子設備,雖然提高了不少性能,卻也導致某個重大的總體指標降低,之後又費了一番功夫改進。 在2017年7月,有消息傳出第一批生產型號的殲-15A的生產線已經全部關閉;此時,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2012年服役)的艦載機單位已經滿編(該艦額定編制24架),而當時正在建造的首艘國產航母001A型(後來的山東號)仍要數年才會完工,近期沒有新的艦載戰鬥機需求,因此生產線先停止。截至2017年10月至,遼寧號航母的24架殲-15,飛機編號100-123,除110號機外均有網路圖片出現。2018年,有消息稱中國準備發展後續改良的殲-15B,中國海軍少將尹卓證實殲-15B會儘快上艦形成戰鬥力。據信殲-15B主要升級是在航電與發動機,例如換裝源相控陣雷達與全數字電傳飛控(類似殲-16),並以中國國產中國國產渦扇10(WS-10)「太行」發動機取代原本俄製AL-31F。 依照網路上殲-15出現的機號照片(01~24、30~35、60~87等),到2021年底為止,至少有約60架殲-15服役,包括中國海軍前兩艘航空母艦遼寧號(16)以及山東號(17)各自的艦載戰鬥機部隊(兩艦額定搭載的J-15戰鬥機數量各至少24架),再加上中國海軍航空大學等單位使用的教練機。 殲-15彈射型(殲-15T)
(上與下)2016年9月左右在網路上曝光的一架殲-15照片,使用國產 太行(WS-10)發動機取代原本的AL-31F,此外鼻輪出現疑似配合 彈射器的掛鉤。
2016年9月左右一架在網路上曝光的殲-15戰鬥機照片顯示換裝了國產WS-10渦輪扇發動機,鼻輪出現疑似配合彈射器的掛鉤。外界推測這就是之後的殲-15B原型機,提升了航電以及發動機,並且能相容於彈射型航母。在2020年10月,網路圖片出現一架正在試飛的改進型殲-15照片,可能就是殲-15B原型機。不過,日後確定配合彈射起飛的殲-15型號為殲-15T("T"代表「彈射)」。在2024年11月的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上,彈射型殲-15首次公開。
配合彈射器的殲-15T的鼻輪,可以看到彈射器牽引桿。此為參加2024年11月 珠海航展的殲-15T 殲-15D電戰機
(上與下)2018年出現的殲-15電戰型首次試飛的照片。機翼尖端掛載吊艙 ,可能是長基線天線干涉陣列信號探測吊艙(LBI)。
在2018年4月24日,殲-15電子戰衍生型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型號為殲-15D。殲-15D以雙座的殲-15S發展而來,翼尖掛載電子吊艙(可能是長基線天線干涉陣列信號探測吊艙,LBI),機腹和機翼下掛載的大型電子干擾吊艙,此外配備通信電子對抗系統。配合電子戰,殲-15D的航空電子進行了大幅改動,包括去除機首OLS-27紅外搜索和跟蹤裝置,機鼻空速管也移除;外界推測以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已經裝備於改進的殲-11以及殲-16上)替換了機械掃描雷達。在2019年7月底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山東號(17)試航前夕,甲板上出現的全尺寸艦載機模型中,疑似出現了殲-15D的折疊翼模型與機翼伸展模型。
2019年,網路上出現翼尖掛載電戰吊艙的殲-15電戰型照片,已經漆上 中國海航灰色塗裝,顯示已經交付解放軍海軍。
中國003航空母艦甲板上的J15D電子戰機的全尺寸模型。 在發展殲-15D電子戰機同時期,瀋陽飛機公司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開發殲-16D型電戰機,以殲-16雙座型為基礎;因此,咸信陸基的殲-16D與艦載的殲-15D有許多技術共通。殲-16D的消息最早於2015年左右曝光;在2020年底有,有消息稱殲-16D與殲-15D兩種電子戰機開始交付解放軍空軍以及解放軍海軍。在2021年9月第十三屆珠海航展,瀋陽飛機公司首次公開殲-16D,航展中有一架殲-16D量產機型進行地面靜態展示,這顯示殲-16D已實際列裝部隊。依照2021年11月初中國方面的消息,殲-16D投入實戰化訓練。 殲-16D型電子戰機是以殲-16戰鬥機為基礎的改進型,類似美軍EA-18G與F/A-18的關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款專用電子戰機。殲-16D的研製工作最早於2015年在網際網路出現,此後幾年中有多張殲-16D原型機試飛的照片在網絡流傳。2020年底有傳言稱殲-16D與殲-15D兩款電子戰機均交付部隊服役。 在2024年11月中國國際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中,殲-15D艦載電子戰機首次實機亮相並參與飛行表演。
意外事故 在訓練過程中,殲-15也曾發生失事意外導致飛行員傷亡。 在2016年4月27日中午,中國海軍某地面艦載機訓練基地,艦載機飛行員張超駕駛的殲-15戰鬥機已經完成兩次30米掠海飛行課目,進行到最後的模擬在航空母艦著艦課目,前五次都正常,第六次進場時機輪已經觸地時戰機突然失控,機頭突然大幅上仰,仰角超過80度,機尾觸地擦出火花;發出故障警報的時間為12時59分11.6秒,四秒鐘之後(約59分16秒),塔台指揮員連發三聲命令跳傘,張超首先壓操縱桿企圖控制局面,飛機躍升至20公尺,隨後張超啟動彈射椅彈射,但此時飛機離地太低並已失控,角度不好(所以張超並非向上彈射),主傘無法打開,座椅也沒有分離,張超遂重重摔落在跑道邊的草地上身受重傷,送醫搶救無效而喪生。依照事故現場視頻和事後調查的飛行參數據表明,戰機電傳飛控系統失效後,張超立刻推操縱桿阻止機頭上仰,全力挽救飛機但無效,結果錯過跳傘自救的最佳時機,故障4.4秒鐘之後才彈射,為時已晚。此次飛行原本是張超上艦之前最後一趟陸基起降訓練,再三個飛行日就可以上艦飛行。這是中國官方公佈的第一起殲-15失事意外,也是中國海軍航母固定翼機發展史上第一位事故喪生的飛行員。201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追授張超「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榮譽稱號。 在2017年10月16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公布殲-15曾發生三起意外紀錄(其中兩次戰機失事),除了張超的事故之外,還有一起墜機事故發生在張超事故之前的20天;在2016年4月6日,中國艦載機飛行員曹先建駕駛殲-15戰鬥機在進行飛行訓練,在300公尺的低空時,飛機電傳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機頭急遽上揚,速度減小;危及時刻曹先建先進行緊急處置,加油門推桿防止失速來試圖挽救戰機,直至飛機落海前2秒才被迫跳傘逃生,由於彈射高度過低,以救生包沒打開的情況落海,導致胸椎、腰椎、尾椎等多處爆裂性骨折;之後經過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曹先建打了6顆鋼釘,並有2塊鋼板被固定在他的腰椎上。經過419天住院,曹先建努力重返飛行線,並在2017年3月底恢復駕駛殲-15戰鬥機飛行,5月30日駕駛殲-15戰鬥機首次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 除了曹先建的事故外,中央電視台此次還公布2017年8月殲-15發生的一次鳥擊事件;海軍某團副大隊長袁偉駕駛殲-15起飛後便遭鳥群撞擊,致左側發動機起火,他順利降落,火勢也獲得控制,央視還公布了當時飛機上的畫面及救火畫面,並予以正面肯定。 在2018年7月初,日本媒體時事通信社報導,殲-15是中國根據購入烏克蘭的T-10K-3原型機進行仿製,而不是向俄羅斯尋求購買完整的SU-33技術(因為俄方報價甚高且限制很多),這導致殲-15的飛控等性能並不穩定,因而發生多次失事意外;依照台灣媒體的透露,殲-15至此已經有四架失事(未證實),而中國官方公佈的失事紀錄只有2016年4月6日曹先建以及4月27日張超的事故。台灣媒體「中國時報」在2017年8月甚至曾報導,殲-15生產30多架之後已經停產,中國可能發展後續的新機型來取代;不過後來證實此消息並不正確。 不過,隨著殲-15發展日漸成熟,前述的飛控問題應該都逐漸改進,隨後中國海軍航空大學都開始配備雙座型殲-15。 香港南華早報在2018年7月5日的報導中引述中國空軍副司令員張洪賀中將證實,中國正在研發接替殲-15的新一代航母艦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