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

荷蘭海軍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首艦凱若.道爾曼號(Karel Doorman F827)

由後方看凱若.道爾曼號。照片中,主桅杆頂沒有裝SMART-S對空搜索雷達。

荷蘭海軍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Van Amstel(F831)

破浪航行的道爾曼級巡防艦Van Nes(F833)

 

已經售予智利海軍的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的Abraham Van Der Hulst(F-832),智利命名為Blanco Encalada(FF-15)

注意安裝於機庫左側的MK-48 Mod1垂直發射系統。

另一角度看Blanco Encalada。

(上與下)已經售予智利海軍的Almirante Riveros(FF-18),原為荷蘭Tjerk Hiddes(F-830)。

注意機庫側面的MK-48海麻雀飛彈垂直發射器 被一層鋼板遮蔽,而門將系統則被拆除。

艦上搭載智利海軍的AS532美洲豹(Cougar)反潛直昇機。

2008年轉賣給葡萄牙的NRP Bartolomeu Dias (F-333),原為荷蘭Van Nes(F833)

(上與下)在2010年代初期完成升級的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Van Speijk(F-828),

新的整合式桅杆系統已經取代了原有的桅杆,新桅杆包含一套SEASTAR 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系統 。

(上與下二張)售予比利時的里歐波特一世號(Leopold I F-930),原本是荷蘭凱若.道爾曼號(Karel Doorman F827)。

此照片攝於升級之前。

售予比利時海軍的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路易斯.馬里號(Louise Marie F-931),原為荷蘭海軍

Willem Van Der Zaan(F-829)。此照片攝於升級之前。

(上與下)完成與荷蘭自用道爾曼級相同升級的比利時路易斯.馬里號(F-931)

(上與下)升級後的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Van Speijk(F-828)與LCS七省級(De Zeven Provicien class)飛彈巡防艦

De Ruyter(F804)與並排航行。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荷蘭

(Karel Doorman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Royal Schelde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122.3 寬14.4 吃水4.3(含聲納6.2)
排水量(ton) 滿載332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Rolls Royce Spey SM-1A燃氣渦輪*2/48972

Stork Werspoor 12sw280柴油機*2/8540

雙軸

航速(節) 29
續航力(海浬) 4570/14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SMART-S 3D對空搜索雷達*1

SEASTAR 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系統*1(荷蘭F-830、828/比利時F-930、931在2010年代加裝)

LW-08 2D對空搜索雷達*1

ZW-06平面搜索雷達*1

Racal 1226 導航雷達*1

Thales Nederland SCOUT低截獲率導航雷達*1(1997年加裝)

IRSCAN紅外線搜索暨追蹤系統*1(在F-829上測試)

ARGOSystems APECS II/AR-700電子反制/支援系統(原始裝備)

Vigile APX雷達電子支援系統(荷蘭F-830、828/比利時F-930、931在2010年代換裝)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2

聲納

Signnal PHS-36中頻主/被動艦首聲納*1

Thomson Sintra Anaconda TSM2970(DSBV-61)極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SEWACO 7A/B作戰系統

STIR照明雷達*2

Signnal TDS視線目標標定系統X2

Elbit DCoMPASS光電/紅外線標定系統

資料鏈

Link-11

Link 11/16資料鏈

SATCOM衛星通信系統

INMARSAT

TUUM-6 水下通信裝備

乘員 170
艦載武裝 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1

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雙聯裝324mm MK-32 Mod9隱藏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M2HB 12.7mm機槍或FN MAG 7.62mm機槍

MK-48 Mod1垂直發射器*16(裝填RIM-7M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

30mm門將近迫武器系統(CIWS)*1

艦載機 Lynx SH-14D大山貓反潛直昇機*1 (初始裝備)

NH-90反潛直昇機*1 (荷蘭F-830、828/比利時F-930、931在2010年代換裝)

數量 八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827 Karel Doorman

1985/2/26 1988/4/20 1991/5/31 2006 2007/3/29移交比利時,更名為Leopold I(F-930)。

F-829 Willem Van Der Zaan

1985/11/6 1989/1/21 1991/11/28 2006/8/25 2005/12/22售予比利時,更名為Louise Marie (F-931),2008年4月8日服役
F-830 Tjerk Hiddes 1986/10/28 1989/12/9 1992/12/3 2006/2/3 2007/4/18移交智利,更名為Almirante Riveros(FF-18)

F-831 Van Amstel

1987/5/3 1990/5/19 1993/5/27
F-832 Abraham Van Der Hulst 1989/2/8 1991/9/7 1993/12/15 2005/1/16 2005/6/15移交智利, 更名為Blanco Encalada(FF-15),2006/3/6服役

F-833 Van Nes

1990/1/10 1992/5/16 1994/6/2 2007/12/20 2008/12/1日移交葡萄牙,更名為NRP Bartolomeu Dias (F-333),2009/1/16服役
F-834 Van Galen 1990/6/7 1992/11/21 1994/12/1 2008 2010/1/15移交葡萄牙,更名為NRP D. Francisco de Almeida (F-334)
F-828 Van Speijk 1991/10/1 1994/3/26 1995/9/7

 


  

起源

在1976年初,當荷蘭海軍精心設計的首艘標準巡防艦(Standard,又稱S巡防艦)寇騰納爾號(HNLMS Kortenaer F807)仍在建造時,荷蘭海軍部議會決定建造一種體型小得多的巡防艦,取代1950年代從美國接收的六艘950噸羅夫凡德級(Roofdier class)巡邏艦(原本是美國海軍巡邏護衛艦,Patrol Craft Escorts,PCE)。這種巡防艦噸位較小,設定上只在近海操作,因此又稱為北海巡防艦(Noordzeefregat),其噸位比寇騰納爾級小得多,但是仍比羅夫凡德級大。然而,荷蘭海軍高層當時並不青睞這種用途與作戰能力有限、只能在北海操作的低檔艦艇。

隨後,荷蘭海軍在1977年繼續著手設計另一個造艦計畫,稱為多用途巡防艦或M級巡防艦(M-fregat,M代表Multipurpose),並在1979年2月正式提出;這算是寇騰納爾級的縮小與廉價版,能在北海以及遠離荷蘭本土的大洋上操作。然而,M巡防艦計畫仍被擱置,直到1984年2才正式簽署首艦的設計合約。在1985年2月26日,首艘M巡防艦在皇家須爾德船廠(Royal Schelde)安放龍骨,命名為凱若.道爾曼號(HNLMS Karel Dorman F827),這是荷蘭海軍第三次以凱若.道爾曼(Rear Adm. Karel Dorman)少將來命名船艦,他在2月27至28日的泗水海戰中率領美、英、荷、澳聯合編隊抵抗入侵荷屬東印度(新幾內亞為主)的日本艦隊,在座艦HNLMS De Ruyter中雷後與這艘巡洋艦一同沈沒凱若.道爾曼號在1988年下水,1991年服役。從1985到1991年,皇家荷蘭海軍總共開工建造八艘凱若.道爾曼級,全部都以人名命名,並都由國營皇家須爾德造船廠建造;荷蘭政府在2000年將持有的皇家須爾德造船廠股份的持股都出售給達門集團(Damen Group),並改名為達門.須爾德海軍造船廠(Damen Schelde Naval Shipbuilding,DSNS)

M巡防艦設計的演進,1977年時只是一種水線長86m、排水量1980噸的中小型巡防艦,1979年正式

提出時水線長提高到92m、排水量2250噸。1982年時水線長提高到105m、排水量2750噸,隔年

又提高到112.7m、排水量3000噸級(可能是反應英阿福克蘭戰爭的經驗),在1984、85年最終定案

時水線長再增加到114.4m。

最初M巡防艦設定的檔次與成本都比S巡防艦(寇騰納爾級)低得多,例如1977年時設定的水線長度僅86m,排水量1980噸;但跟同時期英國進行的Type 23反潛巡防艦類似,基於在北大西洋上反潛作戰的需求,M巡防艦的排水量、作戰能力要求也不斷增加,到最後成為一種與寇騰納爾級檔次相當的主戰艦艇。在1983年,荷蘭估計每艘M巡防艦的成本為3.6億荷蘭盾(此時M巡防艦排水量已經上漲到3000噸級),然而最後又提高到4.45億荷蘭盾。雖然如此,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的平均建造與操作成本仍低於同時期類似的西方艦艇。如同一開始的規劃,凱若.道爾曼級是多功能巡防艦,然而整體設計與裝備仍與寇騰納爾級相同,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因此,凱若.道爾曼級配備了低頻拖曳陣列聲納。凱若.道爾曼級滿載排水量達3300噸以上,與寇騰納爾級的3600噸級已經相去不遠。冷戰結束後荷蘭大幅裁減兵力,10艘寇騰納爾級在1990年代陸續除役並轉售希臘、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只保留八艘凱若.道爾曼級作為艦隊骨幹。

 

基本設計

凱若.道爾曼級是荷蘭第一種引進匿蹤技術以及垂直發射系統的船艦,艦體外型較為簡潔,以塔狀桅杆取代傳統格子桅,上層結構、煙囪以及塔狀桅杆都採用傾斜的造型設計,避免直角造型,以上措施都可降低雷達反射截面(RCS)。凱若.道爾曼級的主機的廢氣在排出前先經過熱交換系統,與外部較冷空氣充分混和後再行排出,大幅降低了紅外線訊號。此外、在抑制噪音以及磁訊號方面,凱若.道爾曼級也下了不少功夫,降低了被敵方偵知的機率。道爾曼級的設計融合許多新科技與新造艦觀念,在系統標準化、自動化程度 、耐海與適航能力、推進系統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此外在損管設計方面也記取了英阿福克蘭戰爭的教訓。


在荷蘭海軍服役時拍攝的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的Willem Van Der Zaan(F-829)號。

動力方面,經過詳細的燃料消耗與成本運算後,荷蘭海軍選擇了柴油主機或燃氣渦輪複合動力系統(CODOG)作為 凱若.道爾曼級的推進系統,可兼顧巡航時的燃料消耗經濟性以及高速航行時的性能;而寇騰納爾級巡防艦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OG)動力系統,在低速巡航時的燃油經濟性便不如CODOG。荷蘭從英國購買用於 凱若.道爾曼級的Rolls Royce燃氣渦輪主機是在1984年英國向荷蘭購買門將(Goalkeeper)近迫武器系統時基於互惠條件而採購的。

凱若.道爾曼級的艦體設計十分強調耐海性與適航性(較一般同噸位艦艇高約15%~20%),例如艦首採取加寬設計,以在整個北海海域都能順利操作;此外,凱若.道爾曼級也很重視自動化程度以及降低操作成本,艦上的自動化程度頗高,艦上人員較以往同噸位艦艇減少約20%。

 

作戰裝備

雖然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凱若.道爾曼級還是擁有先進的對空偵測裝備、電子戰裝備以及強大的防空自衛能力,這點與同時期英國皇家海軍規劃的Type 23公爵級反潛巡防艦類似。整體而言,凱若.道爾曼級的作戰裝備不遜於寇騰納爾級,甚至更為先進。

凱若.道爾曼級裝備一具荷蘭Signnal(目前為Thales Nederland )生產的SMART-S Mk.1 三維多波束雷達,屬於Signnal的多波束目標獲得/追蹤雷達系列(Signal Multibeam Acquisition Radar for Targeting,SMART)的S波段(E/F頻)版本。 SMART-S Mk.1的天線有12個接收波束(採用2X6排列),每個波束涵蓋的水平角度約2度,垂直軸向涵蓋範圍是0至70度,此外還附有敵我識別器(IFF) ,採用電子穩定機制(透過電子方式補償船艦在海中的搖晃,而不是使用機械穩定裝置使天線保持水平)。在監視模式(surveillance mode)下,SMART-S轉速為每分鐘13.5轉,此時能發揮250km的搜索距離;而當發現威脅目標之後的防衛模式(defence mode),雷達天線轉速增為每分鐘27轉,此時偵測距離為150km。SMART-S最大 對空偵測距離約250km,對飛機目標的偵測距離約200km,最小探測距離約150m,對雷達截面積2平方公尺的目標偵測距離約90~100km,對低雷達截面積 (約0.1平方公尺)目標的偵測距離約45~50km,水平方向誤差小於10 mrad,俯仰方向誤差小於5 mrad,距離誤差在15m以內。

除了SMART-S之外,凱若.道爾曼級還有一具Signnal LW 08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凱若.道爾曼級擁有兩具STIR射控雷達,負責艦砲與防空飛彈的導控。作戰系統方面,凱若.道爾曼級配備Signnal的SEWACO VII(Spider),擁有相當高的自動化程度、處理能量以及整合程度,性能十分優異。艦上的通信/資料傳輸包括北約共通Link 11艦用資料鏈、 SATCOM衛星通信系統、INMARSAT、TUUM-6 水下通信裝備等等,日後增加Link 16三軍通用資料鏈。電子戰方面,凱若.道爾曼級配備ARGOSystems APECS II/AR-700電子反制/支援系統,擁有兩具羅特曼-圖納(Rotman-Turner)電磁透鏡的相位陣列天線,每具天線涵蓋水平方位180度、俯仰30度的範圍,頻率涵蓋範圍7.5~18GHz,具備聲噪與欺誘干擾模式,一次最多能對16個目標進行電子干擾 ;此外,還有兩具美製MK-36 SRBOC超級快速干擾彈發射器與AN/SLQ-25A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此外,艦上還配備兩具Signnal的視線目標標定系統(Target Designation Sights,TDS),這是一種光學的目標探測與武器射控裝置。

安裝在道爾曼級艦橋右前方的APECS II電子戰天線。

PHS-36中頻艦首聲納的音鼓,可以看到上面有32列縱向的換能器組,每列有六個換能器單元。

反潛方面,凱若.道爾曼級配備荷蘭與法國合作研發的聲納系統,包括Signnal PHS-36中頻艦首聲納以及Thomson Sintra  TSM2970(法國自用版的型號是DSBV-61)莽蛇式(Anaconda)極低頻(VLF)拖曳陣列聲納。PHS-36的操作模式兼具在深海與淺水域的作業能力,在有雜訊與迴響的環境下仍能良好運作,後端結合電腦輔助控制,為操作人員提供一個易於明瞭、已過濾雜訊的水下聲學圖像。PHS-36具有調頻(FM)主動、連續波(CW)主動、被動探測等三種操作模式,可探測都卜勒速率-40~+40節的目標,距離表尺刻度分為2、4、8、12、16、24、32千碼;在電腦協助之下,可將每次主動拍發的結果整合起來,一次能同時顯示100個目標,並同時自動追蹤來自360度方位的12個目標PHS-36的主動模式同時在兩種頻段運被動作(將近7KHz),被動模式則在兩種頻段 (1.5~3.5KHz以及5.8~10.5KHz)下運作。主動模式下,指向拍發(directional transmission,DIR)時信號源強度為230db,全向(om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OMNI)拍發時信號強度220db,全向與指向模式能單獨或協同操作,可調整聲納信號脈衝長度(75~1200m)與垂直波束寬度 (13度與24度),FM與CW模式能協同運作來提高目標探測概率 。主動模式精確度方面,角度誤差在2度以內,CW模式(波速300m/s之下)的測距誤差小於70碼,都卜勒測速誤差小於0.2節,而FM模式測距誤差小於20碼。後端具有波束預成形(pre formed beam)的解調變噪訊頻率分析requency analysis of demodulated noise,DEMON)、距離預測參數解析(Range Prediction Parameter Extraction,RPPE)、用於訓練或測試的信號注入(signal injection)功能、聲納信號錄製與回放(用於分析或訓練演習)、結合水下通信的主動聲訊(active audio,AUDIO)功能等。聲納音鼓陣列由32列(stave)的換能器組構成,每列由六個換能器單元組成。後端信號處理機櫃產生32個寬16度的成形波束(performed beam),並具備以下功能:真時延遲波束成形(True time delay beam forming)、自有都卜勒校正預置形資料(Own doppler correction preformation data)、脈衝壓縮調頻處理(FM processing by pulse compression)、快速富利葉轉換連續波處理(CW processing by Fast Fourier Transform)、寬頻能量探測Passive processing by broadband energy detection)、窄頻被動目標分析(Passive processing by narrowband target noise analysis)等 ,最多提供1024個快速富利葉轉換(FFT)頻道;後端顯控台顯示器的解析度1280x1024個像素,色板提供4096種顏色。

Thomson Sintra  TSM2970可變深度聲納

而Thomson Sintra  TSM2970可變深度聲納是一種極低頻(VLF)被動拖曳陣列聲納,最大監聽距離超過150km,拖曳纜繩長度3000m,部署深度1000m。TSM2970的濕端(拖曳的換能器組等等)採用數位化組件,後端處理器為Mangouste Mk 2。日後Thales(原Thomson Sintra)還進一步改良TSM2970,進一步強化窄頻分析、自動目標追蹤、適應性波形( adaptive beam forming)以及自噪消除(self-noise cancellation)等。

一艘凱若.道爾曼級正發射海麻雀防空飛彈

武器方面,凱若.道爾曼級的直昇機庫上方設有一具荷蘭Signnal研製的門將(Goalkeeper) SEG-30近迫武器系統,使用威力強大的GAU-8 30mm機砲。除了門將之外,凱若.道爾曼級擁有16枚垂直發射的北約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其MK-48 Mod1垂直發射系統(VLS)安裝在機庫左舷外側。在2000年代,荷蘭海軍 在MK-48發射器側面安裝一層鋼板,為MK-48垂直發射器提供一定的遮擋。反水面方面,凱若.道爾曼級艦首設有一門OTO 76mm快砲,早期使用標準型(射速85發/分),之後升級為超級快速型(Super Rapid),射速高達120發/分,除了射擊水面目標外也有一定程度的防空能力;此外,B砲位裝有八枚美製魚叉反艦飛彈。反潛武裝方面,凱若.道爾曼級擁有兩組MK-32 Mod9雙聯裝固定式魚雷發射器,艦尾則有機庫與直昇機甲板,可操作一架英製Lynx大山貓反潛直昇機。

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發射海麻雀防空飛彈;其MK-48 Mod1垂直發射系統懸掛在機庫左側

,朝舷外排放熱焰。

反潛升級

八艘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在1990年代陸續成軍後,成為進入後冷戰時代荷蘭海軍 的骨幹兵力。在服役生涯期間,荷蘭海軍也陸續為凱若.道爾曼級執行若干改良計畫,首先是在1997年加裝Thales Nederland的SCOUT低截獲率導航雷達(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radar),其雷達波被敵方電子支援裝置察覺的機率極低。SCOUT雷達能在15km外發現木質小型船舶,28km外發現小型快速巡邏艇,並在水平線上偵測較大的船隻。

在1998年,荷蘭海軍考慮採購三至四組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配屬於部分出海值勤的 凱若.道爾曼級上,競爭的系統包括Allied Signal的低頻主動拖曳陣列聲納(Low Frequency Active Towed Array System,LFATS)、德國STN Atlas Elektronik的主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Activated Towed Array Sonar System,ACTAS)以及法國Thomson Marconi Sonar的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Combined Active-Passive Towed Array Sonar,CAPTAS),評估作業於1999年展開,由荷蘭TNO-FEL電子實驗室進行實地測試。爾後TNO-FEL選擇了CAPTAS的被動聽音陣列,結合一個SOCRATES 2主動聲納模組,成為過渡性可拆卸式低頻主動聲納系統(Interim Removable Low Frequency Active Sonar,IRLFAS)。SOCRATES最初是1997年由飛航安全公司(Flight Safety Technologies, Inc)與美國洛馬(Lockheed Martin)合作開發的被動聲納系統,用於追蹤飛機通過時造成的尾流,爾後衍生出用於水下的SOCARTES 2主動聲納。SOCARTES 2的拖曳體長2.5m,拖曳纜繩長700m,重800kg,音源能量215dB,操作頻率1~2KHz;拖曳體裝有一個工作頻率1~2KHz的高功率低頻環形換能器,以及一個頻率3~10KHz的中頻環形換能器,兩者都由英國Ultra Electronics公司提供,號稱解析度達1m級,足以偵測到一艘座底的小型潛艇。至於CAPTAS被動聽音陣列則安裝64個能分辨聲源來自於左/右側的三體聽音單元。IRLFAS採用雙重拖曳設計來分別拖曳SOCARTES 2主動聲納陣列與CAPTAS的被動陣列,整套系統安裝於一個長4.9m的貨櫃中,可儲藏於直昇機庫,移動與拆卸安裝都十分便利。IRFLAS的後端系統也可結合資料鏈進行多系統整合操作,透過資料鏈分享不同船艦的IRFLAS的聲納接觸資訊進行比對,進一步強化對周遭水下戰場態勢的掌握。IRLFAS是荷蘭皇家海軍針對主/被動低頻拖曳陣列聲納的過渡性研究裝備,先瞭解操作的相關特性,作為2009年正式採購低頻主動聲納之前的先期研究作業。在2006年,IRLFAS系統裝上 凱若.道爾曼級的馮.內斯號(HrMs Van Nes F-833)上展開作業。在2011年,道爾曼級的泛.斯配克號(HNLMS Van Speijk F-828)安裝了IRLFAS的軟硬體。

轉手智利、葡萄牙、比利時

荷蘭海軍在2000年代展開新一波大規模裁軍,適逢智利向歐洲國家尋求二手巡防艦,因此兩國一拍即合。在2004年2月,智利宣布放棄購買三艘全新巡防艦的計畫,改為向荷蘭採購四艘二手巡防艦 ,兩國在2004年3月26日簽約 ,合約總值約3億歐元(4.5億美元)。這裡面包括兩艘希姆斯科級( Jacob Van Heemskerck class)飛彈驅逐艦,以及兩艘凱若.道爾曼級。第一艘轉賣的凱若.道爾曼級是亞伯拉罕.馮.迪.赫斯特號(HNLMS Abraham Van Der Hulst F-832),該艦於2005年6月15日除役,隨即熱艦移交給智利海軍,重新命名為布蘭可.安卡拉達號(Blanco Encalada FF-15),並在2006年3月6日與同樣購自荷蘭的希姆斯科級巡防艦拉特瑞號(Almirante Latorre FFG-14)號一同成軍;而第二艘轉手的澤克.海迪斯號(HNLMS Tjerk Hiddes F-830)則在2007年4月18日移交給智利海軍,並更名為李維羅斯號(Almirante Riveros FF-18。除了四艘荷蘭艦艇外,智利也在2006至2008年陸續引進三艘甫除役的英國二手Type-23公爵級巡防艦。2000年代以來智利大量自歐洲進口二手巡防艦,主要是迅速彌補從1990年代起逐漸下滑的巡防艦數量,而這些1990年代服役的艦艇的狀況仍相當良好(只因為國防預算刪減而提前除役),能有效地滿足智利海軍現階段的需求。移交智利的這四艘道爾曼級都將門將近迫武器系統拆除。

在2005年7月20日,比利時宣布向荷蘭購買兩艘仍在服役的凱若.道爾曼級來取代現役兩艘老舊的威靈根級(Wielingen class)巡防艦,比、荷方於2005年12月21日正式簽署合約,轉手的艦艇為首艦凱拉.凱若.道爾曼號(Karel Doorman F-827)以及威廉.馮.迪.詹號(Willem van der Zaan F-829)。凱若.道爾曼號於2007年3月29日正式加入比利時海軍服役,更名為里歐波特一世號(Leopold I F-930);而威廉.馮.迪.詹號則於2008年初移交比利時,更名為路易斯.馬里號(Louise Marie F-931)。

在2006年5月底,葡萄牙在選擇購買兩艘荷蘭現役凱若.道爾曼級與兩艘美國現役派里級這兩個方案中選擇了前者,雙方在2006年11月1日簽約,購買的兩艘為馮.尼斯號(Van Nes F-833)與馮.葛倫號(Van Galen F-834),其中馮.尼斯號於2008年12月1日移交葡萄牙,更名為NRP Bartolomeu Dias(F-333);馮.葛倫號則於2010年1月15日移交 ,更名為NRP D. Francisco de Almeida(F-334),兩艦取代葡萄牙海軍原有的亞奧.比羅級(Joao Belo class)巡防艦。 移交智利的道爾曼級搭配該國的歐洲直昇機公司AS532美洲豹(Cougar)反潛直昇機,葡萄牙則搭配該國超級大山貓反潛直昇機。

於是到2010年,荷蘭海軍原有的八艘到爾曼級巡防艦,就只剩兩艘還在荷蘭海軍服役。

 

轉賣給智利海軍的Almirante Riveros(FF-18),原為荷蘭Tjerk Hiddes(F-830)。

注意艦尾起降甲板安裝的ASIST輔助降落系統的牽引滑車,用來配合AS532美洲豹反潛直昇機。

現代化改良(荷蘭、比利時)

比利時海軍購入的凱若.道爾曼號,改名為里歐波特一世號(Leopold I F-930)。

 

(上與下)大角度轉彎中的里歐波特一世號,注意主桅杆頂SMART-S雷達的穩定基座

自動將雷達天線維持在水平狀態。

在2010年代初,荷蘭與比利時決定為一起凱若.道爾曼級進行大規模升級,主要項目包括以Thales集團的整合桅杆系統取代原有的主桅杆,桅杆整合有SEASTAR(Sea Watcher 100)X頻輕型相位陣列雷達(詳見荷蘭海軍荷蘭級巡邏艦一文)以及具備360度全方位監視能力的門禁(Gate Keeper)整合式光電/紅外線監視系統,能強化中短距離空中、水面的精確監視追蹤能力;此外,還加裝以色列Elbit DCoMPASS 光電/紅外線攝影機系統,用來觀測、標定、識別目標並進行射控導引原本的SMART-S對空雷達仍將安裝在這座整合桅杆系統頂部 。此一升級計畫也包括更新電子戰系統,換裝Thales的Vigile APX雷達電子支援系統(Radar 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RESM),使用最新的接收硬體與後端演算處理技術,在現代化複雜的電磁環境下仍有良好表現。此一改裝作業也全面更新這兩艘凱若.道爾曼級的作戰系統,作戰中心的布置變得跟LCF七省級防空巡防艦類似。

Thales的Vigile APX雷達電子支援系統(ERSM)的天線。

這項改良作業也包括改造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使之能容納、操作NH-90反潛直昇機,並對艦體結構、設備進行延壽工程(Service Life Extension Programs,SLEP)。經此升級翻修後, 凱若.道爾曼級的水面監視能力大幅增強,能有效擔任反海盜、海上緝毒等任務。荷蘭海軍的兩艘凱若.道爾曼級分別在2011與2013年完成此項改裝作業,可延長約10年役期(至2023年左右)。

(上與下)凱若.道爾曼級改良計畫中,原有主桅杆 被一座結合SEASTAR相位陣列雷達的

封閉式桅杆取代。SMART-S雷達仍設置在桅杆頂上,桅杆內藏SEASTAR雷達的四面固定式

固態相位陣列天線以及門禁(Gate Keeper)整合式光電/紅外線監視系統。

 

凱若.道爾曼級的技術中心(Technical Center,TC),此為經過2010年代改良計畫之後,佈局與設備

都與LCF七省級防空巡防艦類似。

凱若.道爾曼級的人員辦公室。

凱若.道爾曼級的軍官休閒艙區,有吧臺、投影、沙發等。

 

凱若.道爾曼級的中央走道,縱貫全艦甲板。

凱若.道爾曼級的慣洗浴室。


壽命中期升級(葡萄牙)

在2016年,葡萄牙批準了為陣中兩艘道爾曼級巡防艦進行壽命中期翻修升級的合約,價值1億歐元,並將準備進行其他採購程序來購買升級所需的設備。這次改進會全面翻新這兩艘道爾曼級的設備,包含偵測與電子戰、指管通情、武器系統、推進系統等,而船艦航行操作和輸配電系統也將現代化,服役壽期可延長到2035年。具體的升級項目包括:換裝新的作戰管理系統與電子戰系統,升級原有的PHS-36船體聲納、門將近迫武器系統和魚叉反艦飛彈射控系統、向美國購買MK-54輕型反潛魚雷取代MK-46、從美國引進RIM-162 ESSM防空飛彈取代原本的RIM-7P北約海麻雀。葡萄牙此次升級計畫將盡量採用與荷蘭、比利時升級道爾曼級相同的裝備,避免從頭整合開發,盡可能節省經費用。

在2018年5月,葡萄牙的道爾曼級巡防艦NRP Bartolomeu Dias(F-333)抵達荷蘭登海爾德的皇家荷蘭海軍造船廠展開升級工作,預定在2019年年底完成;而二號艦NRP D. Francisco De Almeida(F-334)也會在

葡萄牙海軍的2艘M級護衛艦中的一艘已經前往荷蘭登海爾德,開始中期升級(MLU)。葡萄牙海軍說他們將於5月份在荷蘭皇家海軍船廠進行Bartolomeu Dias(F-333)的改進工作,預計2019年年底完成。二號艦D. Francisco De Almeida(F-334)則隨後展開工程,預計在2021年12月完成。

服役經歷

凱若.道爾曼級在服役期間,活躍于北海、地中海、波斯灣、大西洋等水域。在2006年,HNLMS Van Galen (F834)部署在地中海與波斯灣一帶,參與聯合國駐黎巴嫩暫時部隊(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UNIFIL)。在2005年,HNLMS Van Amstel(F831)部署到加勒比海,參與協助美國遭到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破壞的區域,此外也參與在加勒比海上阻止販毒等非法海上活動的勤務;到了2012年4月1日,HNLMS Van Amstel(F831)參與歐盟聯合的Atalanta武力,部署在非洲東岸進行反海盜護航任務,這是荷蘭海軍第一艘參與北非反海盜護航勤務的道爾曼級(先前都是LCF七省級巡防艦或鹿特丹號船塢登陸艦擔負);而到2012年10月17日,HNLMS Van Amstel(F831)已經轉移到地球另一端的加勒比海,投入當地的查緝海上非法活動勤務,到10月26日就查獲了840公斤古柯鹼。

在2013年5月,完成大規模翻修升級的HNLMS Van Speijk(828)參與在索馬利亞外海的海洋之盾(Ocean Shield)反海盜任務,在2014年8月10日又再次部署到索馬利亞外海。 在2016年3月,HNLMS Van Amstel(F831)部署到地中海東側進行阻止海上人口走私活動,在6月14日在埃及、利比亞之間的海上救援了193名難民。

在2019年初,消息傳出包括希臘、智利等國都有興趣將來接手荷蘭剩下的凱若.道爾曼級巡防艦。

比利時海軍服役經歷

2024年3月7日,比利時國防部宣布,道爾曼級巡防艦BNS Louise-Marie(F931)(原Willem Van Der Zaan F829)即將前往紅海以及中東霍姆茲海峽,參與歐盟主導的阿斯派德作戰(Eunavfor Aspides)護航任務,對抗葉門胡賽叛軍對紅海航運的襲擊。BNS Louise-Marie在3月10日從澤布呂赫港(Zeebrugge)軍港出發,與荷蘭海軍LCF防空巡防艦特隆普號(HNLMS Tromp F803)結伴航行,並聯合進行部署前的訓練,包括在義大利克里特島附近的北約靶場進行訓練;而BNS Louise-Marie這趟部署還包括在地中海加入北約地中海區快速反應群(SNMG2)。荷蘭的特龍普號在3月底就進入紅海投入阿斯派德作戰。

原本BNS Louise-Marie預計在4月12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不過在4月15日,比利時國防部宣布無限期推遲該艦的紅海部署。依照荷蘭媒體報導,4月上旬該艦在地中海區域進行模擬接戰無人機的訓練時,艦上RIM-7M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時點火失敗而卡在Mk48 Mod1垂直發射器裡,而其他武器系統(包括76mm快砲、門將近迫武器系統)都未能成功攔截模擬的無人機;因此,艦上的聯合參謀部與指揮官決定延長該艦的訓練週期,因為先前的訓練與技術測試並未使該艦準備好面對紅海部署時的實戰狀況。BNS Louise-Marie遂繼續留在地中海,評估試射發生的技術問題並進行調整。

道爾曼級替換計畫

荷蘭國防物資局在2015年2月提出的道爾曼級巡防艦替代計畫的CG想像圖。

在2013年,荷蘭國防部開始研究規劃替代凱若.道爾曼級(Karel Doorman Class)的新巡防艦,並且可能與比利時一起合作。經過幾年醞釀,在2016年6月16日,Marineschepen報導替換道爾曼級的新巡防艦案子正式進入國防物資程序(Defensie Materieels Proces,DMP)的第一階段(DMP-A),向國會提交需求文件。在2016年9月,比利時新任海軍司令Wim Robberecht 表示,比利時會與荷蘭一同進行新巡防艦計畫;此時,荷蘭打算為這個項目供應7.3億歐元預算。

在2016年11月中旬,消息傳出荷蘭與比利時打算聯合購買四艘巡防艦與12艘新一代獵雷艦,取代兩國現役的道爾曼級巡防艦和三伙伴級(Tripartite)獵雷艦,總預算粗估40億歐元,由兩國平均分攤 。在2016年11月30日,比利時與荷蘭國防部長簽署合作發展新巡防艦的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並在12月簽署這項共同船艦採辦(Common Procurement of Vessels)的合作備忘錄(MoU);其中,荷蘭方面主導巡防艦案,比利時則主導獵雷艦案。在2018年6月8日,荷蘭國防部長Ank Bijleveld 與比利時國防部長Steven Vandeput在布魯塞爾簽署備忘錄(MoU),正式啟動替換道爾曼級巡防艦和三伙伴級獵雷艦的聯合造艦採辦程序。依照此時的估計,比利時會在2023年優先接收新獵雷艦,而荷蘭海軍則在2025至2030年之間接收新獵雷艦(包括有人操作的獵雷艦以及配套的無人獵雷載具);而新巡防艦則在2025年左右開始服役。

在2021年10月27日,希臘國防採辦部門( Hellenic defense procurement agency,GDDIA)與荷蘭國防物資局(Defense Materiel Organization,DMO)簽署一份需求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LOI),記載荷蘭可能將2艘道爾曼級巡防艦與6艘阿卡馬爾級(Alkmaar class)獵雷艦出售給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