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級巡邏艦

正在試航的荷蘭級三號艦費爾斯蘭號(Friesland P-842)。本級艦由船廠交付荷蘭海軍之後,才由荷蘭海軍自行安裝、整合

IMAST偵蒐桅杆系統 。

攝於2012年底的荷蘭級巡邏艦吉藍號(Zeeland P841),正在吊裝整合偵蒐桅杆系統。

攝於2012年的荷蘭級首艦荷蘭號(Holland P-840),已經安裝了整合偵蒐桅杆系統。

服役狀態的荷蘭號

由後方看荷蘭號

荷蘭號艦橋前方特寫,注意到艦橋正前方有一部OTO Merela Marlin WS 30mm遙控武器站;艦橋右側有一具

OTO Hitrole 12.7mm遙控機槍(另一具位於機庫左側上方)。

荷蘭級的艦橋

荷蘭級二號艦西蘭號(HNLMS Zeeland P-841)

(上與下)兩艘並排航行的荷蘭級巡邏艦 ,前為HNLMS Zeeland(P841),後為HNLMS Groningen(P843)。

荷蘭級巡邏艦的費爾斯蘭號(PFriesland842)正在離開英國朴次茅茲港。

西蘭號(HNLMS Zeeland P-841)前往倫敦泰吾士河訪問,停在貝爾發斯特號(HMS Belfast C35)紀念巡洋艦旁。

在廠房中等待安裝的IMAST整合桅杆系統,集結了船艦主要的偵測、通信、電子作戰等相關射頻系統。

桅杆系統本身的所有子系統在裝艦之前都已經完成測試。在

從2015年起,荷蘭國防部就資助Hull Vane公司為荷蘭級巡邏艦研製水下尾翼系統,可降低艦尾興波

,降低油耗並提高穩定性。此為用於測試Hull Vane尾翼的荷蘭級巡邏艦水槽船模。第一艘用來測試

Hull Vane尾翼的實船是荷蘭級的格羅寧根號(HNLMS Groningen P843),在2023年初完成安裝。

 

在2023年加裝了Hull Vane尾翼的格羅寧根號(HNLMS Groningen P843)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荷蘭級級巡邏艦/荷蘭

(Holland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Damen Shipyards,Flushing與Galatai shipbuilding,Romania,Royal Schelde Naval shipsyard
尺寸(公尺) 長107.9 寬16.8 吃水4.55
排水量(ton)

滿載371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AD

Wärtsilä 12V26 柴油機*2/14643

雙軸CPP

航速(節) 22
續航力(海浬)

5000

偵測/反制系統 整合偵蒐桅杆系統,包含:

1.Thales Sea Master 400 S頻對空/平面相位陣列雷達*1(固定式陣列天線*4)

2.Thales Sea Watcher 100 X頻對空/平面相位陣列雷達*1(固定式陣列天線*4)

 

Gatekeeper整合光電/紅外線監視系統

Consilium X/I頻導航雷達*1

Thales TUUM-6水下通信系統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乘員

船員50,可容納另外40名人員

艦載武裝 OTO Merela 76mm62倍徑快砲*1

OTO Merela Marlin WS 30mm遙控武器站*1

OTO Hitrole 12.7mm遙控機槍*2

直昇機/艦載小艇 NH-90反潛直昇機*1

RHIB高速突擊艇*2

數量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交付時間 服役時間
P-840 Holland 2008/8/12 2010/2/2 2011/5/12 2012/7/6
P-841 Zeeland 2009/9/21 2010/11/20 2011/10/20 2013/8/23
P-842 Friesland 2009/11/26 2010/11/4 2013/1/22
P-843 Groningen 2010/4/9 2011/4/21 2013/11/29

 


起源

在2003年荷蘭下議院決議裁撤荷蘭海軍兩艘道爾曼級巡防艦之後,荷蘭海軍開始研擬新一代的水面艦艇,稱為荷蘭海軍大型水面船艦(Grote Oppervlakteschepen Koninklijke Marine, GOSKM),並在2004年10月提出這項研究報告,報告中列出四種構型、作戰能力與價格不同的水面船艦。然而,2003年荷蘭正進行一波歷來最大規模的軍費裁減,荷蘭國防部長 Henk Kamp否決海軍建造新巡防艦的提案,並表示此時「荷蘭不需要,北約也不需要,歐盟也沒有在等著這些新艦」。此時,荷蘭中央計劃局(CPB)建議荷蘭海軍在2015年之前都不要提新的造艦計畫,到時候再考慮未來的艦隊發展;而這會讓荷蘭的造艦產業面臨斷層以及能量流失。

雖然嚴峻的裁軍潮阻礙了荷蘭海軍的造艦計畫,然而荷蘭海軍仍不放棄;雖然此時無法更新第一線的道爾曼級巡防艦,但荷蘭海軍仍需要一種檔次較低的水面巡邏艦,執行較低強度的維穩性勤務如水面巡邏、站點船勤務等等(這類低強度勤務使用第一線巡防艦將是一種浪費);這種巡邏艦不需要配備高檔複雜的武器系統,人員編制也比較少,可降低成本。 此外,荷蘭海軍造艦產業也迫切需要新訂單,當時荷蘭最重的須爾德 (De Schelde) 造船廠在2007、2008年以後就沒有業務可做。因此,對荷蘭海軍與相關產業而言,建造新巡邏艦的迫切性與日俱增。

在2004年4月,荷蘭 Clingendael 機構提出一份名叫「皇家荷蘭海軍未來水面艦隊願景」(Visie op de toekomstige oppervlaktevloot van de Koninklijke Marine)的研究報告,鼓吹建造一種新設計的巡邏艦取代現役道爾曼級(M級)以及海岸防衛隊的長距離巡邏船艦(Lange Afstand Patrouilleschepen,英文 Long Distance Patrol vessels ,LAP)。這篇文章鼓吹的巡邏艦概念與以往的第一線作戰艦艇或低檔次洋面巡邏艦(OPV)都不同,其排水量相對較大,配備艦載直昇機、精良完善的感測與通信系統,並具備降低雷達截面積、聲噪、紅外線熱信號等第一線軍艦的設計,這些特徵基本等同於第一線作戰艦艇;然而,這種巡邏艦的功能類似OPV,只用低強度或無敵火威脅的情況下執行維穩性任務,如水面巡邏、保護經濟海域、救援、反污染、人道支援等,因此只配備小口徑火砲、機槍來對付接近的小型船舶或有限度自衛作戰,也不需要第一線艦艇的高速性能(因此只需使用柴油主機,不需要燃氣渦輪),所需要的操作人員盡量精減,這些都可降低這種巡邏艦的購置與操作成本。一開始, 研究報告的主張沒有被荷蘭國防部長 Henk Kamp接受。

在2005年5月, 荷蘭基督教民主呼籲黨(CDA)議員 Kortenhorst佛陶恩黨(List Pim Fortuyn, LPF)議員 Herben 、 改革政治黨(SGP)議員Van der Staaij聯合要求政府,建造近海巡邏艦。隨後荷蘭國防部展開2005年海軍研究( Naval Study 2005 ),在2015年11月左右完成,研究項目包括水面船艦、聯合支援艦(JSS)、購置戰斧巡航飛彈裝備於船艦;這項研究結果參考了先前 Clingendael 的報告以及荷蘭海軍的GOSKM研究報告,結論指出基於未來全球安全形勢變遷以及恐怖主義、海盜等日益崛起的威脅,有必要強化沿海水域的秩序維護,因此決議購買四艘新型遠洋巡邏艦艇,以強化荷蘭海軍 遂行洋面監視偵察、治安秩序維護、打擊海盜和毒品走私等工作。在最初定義階段中,這種輕型巡邏艦長約90m,寬14m。

建造

在2007年12月20日,荷蘭海軍與Thales以及達門集團(Damen)皇家須爾德船廠(Damen Schelde Naval Shipbuilding)簽署合約購買四艘這種新型海洋巡邏艦(OPV)以及艦上配備的整合感測與通信系統( Integrated Sensor & Communication Systems,ISCS,主體是I-MAST整合桅杆系統) ,造艦合約總值4.678億歐元,最後整體總花費5.296億歐元;其中,艦體在達門集團位於羅馬尼亞的Galatai船塢建造,然後至 皇家須爾德位於Vlissingen的船廠完成艤裝;等船艦交付荷蘭海軍之後,由位於登海爾德( Den Helder)的海軍工廠安裝由Thales製造的ISCS系統以及IMAST整合桅杆,並進行最後的整合與測試 ──由於ISCS是當時最新穎的技術,荷蘭海軍必須親自完成最後的安裝與系統整合。

首艘新OPV命名為荷蘭號(Holland P-840),後續三艘本級艦都以荷蘭的沿海省分命名,這些艦名先前用於1950年代建造的荷蘭級(Holland class,又稱A-hunters)與費爾斯蘭級(Friesland class)反潛驅逐艦上。荷蘭號在2008年12月8日於皇家須爾德法拉辛廠開始鋪設龍骨,在2010年2月2日 舉行命名下水儀式,2011年5月12日交付荷蘭海軍; 而後三艦則分別於2009年9月、10月和2010年4月開始鋪設龍骨,原訂於2012年交艦完畢(實際上從2012年中旬開始陸續服役),合約執行期間,每年可為荷蘭提供1500個工作機會。

為了因應2011年荷蘭政府縮減18億歐元開支的計畫,荷蘭國防部通過在2011年4月8日公布新的政策,稱為「混亂時局中的小型武力」(Een kleinere krijgsmacht in een onrustige wereld,A smaller armed forces , in a world in unrest ),其中打算縮減6.35億歐元的軍費開支。因應這項政策,荷蘭海軍打算將現役9艘阿爾卡馬級(Alkmaar class)水雷反制艦減為六艘,裁撤老舊的芮德克魯斯號(HNLMS Zuiderkruis A-832)補給艦,此外四艘新造荷蘭級巡邏艦中將有兩艘不進入服役,可能會轉售他國;不過當時荷蘭下議院多數議員都堅持應保留全四艘荷蘭級巡邏艦,並建議其他替代方案來刪減開支。 最後,荷蘭海軍還是保住了全部四艘荷蘭級巡邏艦,額外增的費用有一部份靠著節約其他國防項目的開支等方式來籌措。

基本設計

荷蘭級 主要著眼於從近岸、北海、遠達荷蘭海外屬地(如加勒比海)的低威脅環強度的維和/維穩性任務,性質偏向海岸防衛隊(Coast Guard),包括海面巡邏、維持航道安全(如反海盜護航)、經濟海域保護、洋面搜索救援、污染防制、協助救災等國際人道救援等,而不是諸如防空、反潛、水面交戰等高強度作戰任務。 荷蘭級並未採用先前皇家須爾德廠用於外銷的SIGMA/Patrol模組化巡邏艦設計(曾銷售印尼);相較於售予印尼的Patrol 9113型,荷蘭級體型更大,裝備用於巡邏臨檢的NH-90直昇機與兩艘RHIB高速快艇,但是想定的作戰強度較低,使用更多商規技術來壓低成本 ,並且只裝備水面火砲/機砲,純粹用於低強度近距離的水面作戰 ,而不具備任何反潛與防空能力。

荷蘭級設計上針對全球部署而設計,能在各種不同氣象環境下到全球任何海域執行作業,在海上持續航行5000海里或三星期而不需要補給然由,且需要搭載直昇機;因此荷蘭級艦體尺寸較大,艦體長度達108m,滿載排水量達3700噸以上,相當於第一線巡防艦的水平。依照荷蘭海軍、海岸防衛隊先前的實際經驗,以往排水量較小的遠洋巡邏艦(OPV)的耐海能力與自持力不足,在大洋上長期作業會遇到許多困難。首先由於艦體較短,在大洋上通過大浪時十分吃力,不僅十分艱辛(艦體長度低於大洋海浪的半個波長,所以上下顛簸嚴重,推進效率降低),而且十分危險,這些問題在惡劣天候、高海況情況下極其顯著。例如,在海象惡劣的季節,這些OPV無法穿越大西洋到荷屬加勒比海域值勤。而道爾曼級或七省級這些體型較大的第一線艦艇雖然能在更廣泛的海象下穿越大洋,然而這些第一線艦艇用來執行低強度任務明顯是一種浪費,更排擠了這些高價值艦艇的核心任務。而在荷蘭級巡邏艦服役後,這種情況有了改觀:依照2014年初荷蘭級的西蘭號(HNLMS Zeeland P841)的操作經驗,該艦即使遭遇10m高的大浪,仍能保持正常速率航行。

相較於道爾曼級巡防艦(長122m),荷蘭級巡邏艦的艦體長度短了一截,但寬度比道爾曼級增加2m,因此荷蘭級的滿載排水量(約3710噸)還比道爾曼級(3300噸)更高一些;較低的長寬比使荷蘭級擁有更好的橫向穩定性。另外, 荷蘭級巡邏艦使用厚度較大的一般鋼板來建造艦體,而不像道爾曼級這樣的第一線巡防艦使用較薄的高強度鋼板來減輕重量(為了提高航速);這使得荷蘭級比道爾曼級更重,艦體成本也可降低;此外,較厚的船殼也更禁得起碰撞(這在低強度海面攔檢時可能發生),遭遇海盜或恐怖份子以輕武器射擊(如步槍、機槍、RPG火箭、土製爆裂物)時也能提供更好的保護。

荷蘭級艦體平台考慮到低綜合跡訊(雷達、紅外線、聲噪等),艦體採用氣密堡壘設計,重點部位經過強化來防禦小口徑武器與飛彈、砲彈破片,多數關鍵系統採用冗餘、分散配置來提高存活性,並具備良好的消防損管以及抗進水機能。荷蘭級的艦型有如遊艇般流線而俐落,兩座大角度向後傾斜的煙囪設置於上層結構後段的兩側 。為了增強耐海性,荷蘭級的艦型設計較為修長,艦橋也設置在相對較後的位置。

荷蘭級也是荷蘭海軍首度嘗試使用新的藍灰色塗裝;由於荷蘭級經常要在陽光普照的熱帶海域(如加勒比海域)作業,而不是氣候較差的、較為陰冷的北大西洋與北海,這種 藍灰色塗裝在陽光下比起過去的淺灰色更不容易在遠處目視察覺。

推進/機電/輔助系統

為了降低成本,荷蘭級沒有使用功率高、加速性能好且重量輕的燃氣渦輪,而使用柴油主機,這使得荷蘭級的最高航速只有21.5節,並不比一般商船快多少;如果荷蘭級以21.5節的航速要攔截另一艘以20節航速航行的船隻,意味每小時只能接近2.78公里;如果是在水平線的距離(約40多公里)發現,就要10小時才能追上。不過,由於荷蘭級配備直昇機以及航速45節的FRISC快艇執行攔檢任務,可以彌補船艦本身航速不足的缺憾。

荷蘭級採用柴電混合推進(CODELOD),全速航行時兩部功率各5460KW(7321馬力)的MAN 12V28/33D 柴油主機透過Renk傳動齒輪箱直接驅動大軸(早期資料主機為四部Wärtsilä 12V26 柴油機);此外,傳動系統還併聯一組電動機,在低速航行時以艦上電網帶動電機驅動螺旋槳,如此可關閉柴油主機,大幅減少油耗,而此時船艦本身的噪音也顯著降低。艦首設有橫向推進器,以增加進出港或低速時的靈活度。艦上的電力由三部柴油發電機供應。

荷蘭級上的後部指揮艦橋(COBRA),整合了以往分散在技術中心、戰情中心的功能。

COBRA就設置在航行艦橋後方,只以一道玻璃艙壁分隔。

荷蘭級大量使用荷蘭國防機構研發的新技術,包括偵測、通信以及自動化作業等。由於自動化程度高,船艦只需少數人員值班就能航行,艦上人員透過手持的無線PDA,就能監控船艦各處的運作狀況與參數。荷蘭級不像一般荷蘭第一線作戰艦艇一樣設置技術中心( Technical Center ,TC,集中控制機電與損管運作)或指揮中心( Command Center,即戰情中心),相關的功能全部整合在艦橋後方的後部指揮艦橋(Rear command bridge,COBRA,或稱為Commandobrug Achter),與前方航行操作艦橋只以一道玻璃艙壁相隔;因此艦上人員操作值勤時,航行、運轉、感測與作戰等主要值班位置都集中在艦橋裡相鄰的戰位,而不是分散在幾個相隔甚遠的中心,不同部門間的溝通因而更為簡易。當然,這也是因為荷蘭級主要著眼於低強度任務,對於承受戰損的顧慮較低,因此主要控制機能可以全部集中在一處。船艦的導航與控制完全自動化與數位化,整合了偵測、導航、全球定位系統的數位電子海圖取代了傳統的人工海圖作業。

由於自動化程度甚高,加上以低威脅任務為主,荷蘭級只編制52名人員,因此艦上人員起居空間寬敞舒適,最低階的人員也分配在四人一間的住艙,而每個人的私人置物空間、舖位都因而擴大;較少的人力編制使艦上人員都可在同一個餐廳用餐,此外還有一間專供人員休閒與交流的交誼廳。艦上起居空間總共有100個舖位,因此可攜帶38名額外人員,例如直昇機組員、醫療人員或特遣部隊,在撤僑等任務中還能以高密度方式容納一百名額外乘客。 艦上編制人員中不包括低階士官,相關職能都由非戰鬥勤務軍官( Golden Ball)擔任。荷蘭級的自動化程度不僅體現在船艦操作、勤務執行方面,還包括生活輔助設施,例如自動化的洗衣設備不需要專門編制洗衣人員。

荷蘭級採用電腦控制的自動化消防損管系統,全艦各處的煙霧、火災探測器能自動感應到火災發生,並立刻發出警告、自動啟動附近的消防灑水器與化學泡沫滅火器,火災區域的通風管道也能立刻自動關閉以防止濃煙擴散;艦橋顯控戰位也能隨時顯示船艦各部位的監視器影像,發現有異常能立刻啟動相關措施並派遣人員前往;由於消防損管系統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也使荷蘭級不像過去的第一線作戰艦艇,需要隨時有人在全艦各位置隨時準備進行消防作業,使得荷蘭級的編制人數能顯著降低。

荷蘭級擁有先進的感測、通信與艦內網路系統,主要的火砲如OTO Merela 76mm快砲以及OTO Merela Marlin WS 30mm機砲都由控制中心的顯控台遙控操作,並由艦上射控系統指揮。艦上的RNLN戰系射控/平台管理裝備由荷蘭海軍CAMS-Force Vision中心研發。艦上配備Rohde & Schwarz / EID提供的整合通信系統,整合艦內/外的無線電語音/數位傳輸及衛星通信系統,同時也兼容遙控裝置的收發信號。

 

(上與下)荷蘭級寬敞舒適的內部起居空間。此為餐廳,由於艦上人力精簡,

所有人員都可在同一間餐廳用餐。

(上與下)荷蘭級寬敞的艦內走道

荷蘭級艦內的吧台

荷蘭級的廚房

 

 

作戰/武器系統

荷蘭級的主武裝包括艦首一門OTO 76mm超級快速型(Super Rapido)快砲(射速120發/分),以及一門位於艦橋前方的OTO Merela Marlin WS遙控武器站(結合一門Mk44 Bushmaster II 30mm鏈砲,射速200發/分),此外還裝置裝置兩挺OTO Melara Hitrole 12.7mm遙控機槍(分別安裝在艦橋右側與機庫左側),而艦上還另備有六挺FN MAG輕型機槍。TO-Breda Marlin WS遙控武器站結合日/夜間光電偵蒐系統(含雷射測距儀),並具備快速精準的伺服控制以及自動穩定系統,能靠著自身光電系統搜獲目標並由戰情室內的遙控顯控台(Remote Control Console)獨立控制接戰,或由艦上的戰鬥管理系統來指揮控制。由於並不擔負任何防空、反潛、反水面等主要作戰任務,荷蘭級並沒有裝備任何戰術飛彈與反潛魚雷系統。除了槍砲之外,艦上的水槍能在100m以內的距離對附近的小型船隻進行壓制或驅離,同時也可作為海上消防用途。

荷蘭級艦橋前方的OTO Merela Marlin WS 30mm遙控武器站

一艘荷蘭級的OTO Merela Marlin WS 30mm遙控武器站正在射擊。

荷蘭級上的一座OTO Melara Hitrole 12.7mm遙控機槍,位於艦橋右側。

艦尾設有一座直昇機庫,可搭載一架用於洋面巡邏/臨檢的NH-90直昇機。艦上搭載一艘快速救援艇(Fast Rescue Boat,FRB)以及兩艘快速攔截與特種作戰快艇( Fast Raiding Interception and Special Forces Craft,FRISC,是一種RHIB硬殼充氣快艇);兩艘FRISC中,一艘收容於船樓後段左側(由起重機收放),另一艘收容於艦尾艙門內(艙門內有傾斜式滑道,利於快速收放)。FRISC航速高達40至45節,用於臨檢、緝捕乃至於載運特種部隊進行沿岸偵察滲透 。直昇機庫右側裝有一具大型起重機,用於裝卸作業。荷蘭級直昇機起降甲板下方的空間在必要時也能用來載運物資或輕型車輛,能透過直昇機右側的起重機在碼頭裝卸,或由艦上小艇進行接駁輸送,能針對離島進行補給輸送任務。 

就低強度水面作戰與巡邏監視、人道維和等工作而言,荷蘭級的裝備完全足以勝任,較大的體積提供了良好的耐海能力與續航力, 並得以操作直昇機、突擊艇等載具,使任務適用性大幅強化。而就低強度任務而言,荷蘭級的出勤成本,也低於動用主力的 LCF七省級防空巡防艦。因此,荷蘭級將能大幅提高荷蘭皇家海軍執行低強度任務的能力與選擇性。

 

IMAST整合偵蒐桅杆系統

Thales為荷蘭級精心開發的IMAST整合偵蒐桅杆系統。

同系列的IMAST 100整合偵蒐桅杆系統,省略了S波段雷達。

IMAST族系,可以看出荷蘭級使用構型與IMAST 400相同

Thales在2015年新家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015)展出的IMAST 100整合桅杆系統。

雖然荷蘭級只擁有低強度的武裝,但偵測能力卻遠超過一般OPV的量級,直追新型正規巡防艦,具備極佳的整體洋面監視能力,更能勝任海洋監視與巡邏維安工作。 原本荷蘭海軍要求艦上裝備的各種偵測與通信天線,林林總總共達一百多具,如果以傳統方式分開設置,則勢必需要起碼兩座桅杆,除了使上部構造過重之外,也會佔用大量艦上空間。

為了以最具效率的方式配置偵測與通信系統,荷蘭級採用嶄新概念,配備一座由荷蘭Thales開發的整合感測與通信系統( Integrated Sensor & Communication Systems,ISCS),主體是新型的封閉 式桅杆與整合感測器組(IMAST), 艦上主要感測器/通信天線都收容於這座塔式結構內,同時也納入各系統所需的電源供應與信號處理單元;整套IMAST封閉桅杆系統就是一個完整的獨立模組,本身就完成了各系統的調校配置與電磁兼容設計,故能與艦體設計建造工作完全分開,載台硬體方面只需提供安裝基座、預留桅杆系統的安裝容積並考量重心,加上電源/信號介面的連結等等,大幅縮短了艦體設計與建造的週期,而且只需一座桅杆塔就能滿足全艦所需的主要偵測與通信機能,不僅避免了雙桅杆必定面臨的遮擋問題,也大大節省艦上所需的容積與甲板面積,並降低整體雷達反射信號。 IMAST偵測桅杆 模組採用平整的多面體造型,由下而上向內收縮,具備低雷達截面積的特性,由下而上分為四層;所以有的電子天線都整合於桅杆塔內的艙室,之間設有維修用的通道,艦上人員在內部就能進行各系統的維修與更換,大大增加了平日作業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並減低了電子系統遭到外部風吹雨打日曬與鹽分侵蝕的危害;桅杆塔內還有空調系統,將溫度與濕度控制在適於電子系統運作的範圍內,減低系統損耗。

荷蘭級的IMAST桅杆高13m,底座尺寸約8 x 8m,重52噸。除了IMAST整合式偵蒐桅杆系統外,荷蘭級的艦橋頂部裝有一具Consilium X/I頻導航雷達。

正在安裝設備的IMAST桅杆系統。注意後面有幾座APAR相位陣列雷達。

吊裝中的SEASTAR相位陣列雷達。

Gatekeeper整合 式光電/紅外線監視系統的感測單元。

(上與下)荷蘭號的IMAST整合偵蒐桅杆系統特寫。

IMAST桅杆系統 底座尺寸為8x8m,高13.6m,全重52噸,由下而上分為四層:

第一層(底層):信號處理與電源艙間,設置各型雷達與通信系統的信號處理、電源供應(含UPS不斷電系統)、各種資料交換處理介面等等 。

一面SMILE雷達的固態相位陣列天線。

第二層:設置一組S波段 (E/F頻)的SMILE固態輕型多功能主動相位陣列雷達(MFR)(外銷型號Sea Master 400),由APAR X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技術發展而來,功能包括中遠程對空與對海搜索、目標追蹤、航空管制等等,採用四面固定式相控陣天線,有效工作距離約0.3~250km,波束俯仰範圍70度,能同時追蹤1000個目標軌跡,目標更新速率低於2秒,以都卜勒濾波和變頻等技術來適應各種不同工作並抑制雜波 ,其上部天線重5.6噸,下甲板後端系統重570kg,採用三平面顯示器後端顯控台(可擴充),供應電壓115V/440V,液冷需求為每分鐘250公升。

第三層下部:設置整合通信 天線系統(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Antenna System,ICAS),統一負責艦上各種通信傳輸系統所需的實體收發,包含UHF(225~400MHz)/VHF(108~174HMz)收發天線 、Link 16接收(960~1215MHz)、WiMAX(4.4~5GHz)、GPS衛星定位收發天線、GMS/UMTS行動電話天線 (850~2200MHz)、通信截收ESM支援以及定向支援等等,這些系統同樣採用固定相控陣天線形式,桅杆前、後、左、右四面有UHF/VHF接收與發射陣列天線 (四個VHF發射天線、四個UHF發射天線、四組接收天線),這些天線接收的俯仰範圍為正負15度,最大工作距離230km;其中,UHF天線的用戶包括link 11/22等資料鏈等,VHF天線的用戶包括自動辨識系統(Automatic Identication System,AIS)、通用海事移動電話等。ICAS也支援通信截收功能(Comms ESM),涵蓋頻段108~2000MHz。ICAS的基本通信線路包含四個VHF與8個UHF,可擴充到8個VHF與16個UHF。

此外,IMAS桅杆第三層下部四個邊緣的斜切面還裝有門禁(Gatekeeper)整合式 日/夜光電監視系統,每個斜切面各裝三具紅外線熱影像儀與三具彩色電視攝影機,能融合出水平360度無縫隙圖像(垂直向視角37度),最大有效監視距離5~8km,最低有效監視距離約15m,能24小時全天候360度監測艦體周遭情形並追蹤特定目標,在夜間或不良天候亦可有效偵測海面與沿岸動靜 ,同時也負責導控艦上火砲射擊。

第三層上部:設置SEASTAR型X(I/J頻)波段固態輕型 二維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外銷型號Sea Watcher 100),與SMILE一樣採用四面固定式相控陣面, 負責水面近距離監視與目標精確追蹤(有效探測距離80m~40km),具有極佳的解析度以及抑制海面/沿岸地形雜波的能力,在中短距離的精確度為7.5m/1度,遠距離的精確度也有30m/1度,能搜索海面上的小艇、潛艦潛望鏡、 漂浮水雷等小型物體,甚至包括是在海裡游泳泅渡的人員。SEASTAR雷達採用單一模式操作,系統會自動根據背景環境來設定使用短程、中程、長程搜索模式,而不需要操作人員的設定。相較於傳統的機械旋轉式平面搜索雷達,SEASTAR的固定式相位陣列天線設計擁有同時監看所有方位的無縫隙探測能力,隨時提供完整的戰場態勢圖像,結合先進的波束控制與排程演算法,能同時維持高的都卜勒解析度(Doppler resolution)以及高目標更新速率,找出隱藏在海面雜波中的小型目標;在SEASTAR的自動排程下,每2秒就執行一次中/短程掃描並更新資訊,長程掃描則是每5秒執行一次。

第四層(頂部):其基座為環形,設置 一組Thales的NR IFF-360 L頻非旋轉型敵我識別天線(Non-rotating IFF Antenna System,NR-IFF,採用Mode 5/S),使用一組固定式垂直極化環形陣列天線,涵蓋360度水平方位與40度垂直方位。NR IFF天線組提供兩個頻道,分別供IFF詢答器與Link 16資料鏈的發射來使用,其中IFF頻道水平向波束寬度6.5度,有效波束寬度10.5度,增益14dB,尖峰功率大於2.5KW,平均功率大於0.2KW,電壓駐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VSWR)小於1.5:1;Link-16發射端的頻段是960~1215MHz,平均發射功率大於0.4KW,VSWR小於2:1。整個IMAST桅杆塔頂部設有一具SHF衛星通信系統的天線(設置在球型保護罩內 ,最大仰角達90度,工作頻段1616~1625MHz),也由ICAS控制。

隨後Thales也在國際市場上投入IMAST整合桅杆系列,能輕易地整合在其他的艦體載台上;比利時便決定在兩艘由荷蘭購入的道爾曼級(Karel Dorman class)巡防艦上加裝SEASTAR相位陣列雷達,改裝作業分別於2011與2013年完成 。此外,荷蘭在2011年開始建造的聯合後勤支援艦(Joint Support Ship,JSS)南十字星號(HNLMS Zuiderkruis A-833,2013年9月宣佈放棄建造並出售),也裝備IMAST整合桅杆偵蒐系統。

外銷的IMAST-400基本構型與荷蘭級裝備的版本類似,結合 整合通信系統(V/UHF、AIS、戰術資料鏈、 Link 16資料鏈、GSM/UMTS信號天線、Iridium、SATCOM衛星通信系統等)、全向整合式光電/紅外線監視系統、電子截收裝置(ESM)、敵我識別器(IFF)以及S波段的SMILE相位陣列雷達,不過 為了簡化,省略原本頂部的SEASTAR 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IMAST-400底座長與寬各為8公尺。另外,Thales也推出更大型的IMAST-500, 以IMAST-400為基礎,上層再加上一套APA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IMAST-500底座更大,長與寬為10公尺,高30公尺。

2013年10月韓國釜山海軍展(BEXCO KORMARINE-2013)中展出的IMAST-400整合偵蒐桅杆系統,

基本構型與荷蘭級使用的IMAST類似,但取消頂部的SEASTAR 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

只有S波段的SMILE相位陣列雷達組;原本SEASTAR相位陣列雷達的位置(通信天線組上方)

改裝四組IRST紅外線追蹤系統。注意頂部衛星通信天線的球型外罩四周裝有電子截收裝置(ESM)。

IMAST-400的剖面,最底層是機櫃與電源等支援設施,第二層是SMILE S波段相位陣列雷達,

第三層是各型通信天線以及IRST紅外線追蹤儀,第四層是敵我識別天線(NR-IFF)

兼Link-16資料鏈天線,頂部設有SHF衛星通信天線以及環繞在四周的電子截收天線(ESM)。

IMAST桅杆系統內部,人員能直接在這些艙室活動並進行作業。

IMAST-400使用的IRST紅外線追蹤儀,感光元件解析度為1280X1024像素。

Thales另外推出IMAST-500整合桅杆系統,基本上是以IMAST 400為基礎,

頂部再加裝一套APAR 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系統。

(上與下)IMAST-500的剖面,第一層是機櫃與電源,第二層是SMILE S波段相位陣列雷達;

第三層底部是VHF/UHF通信天線以及整合有紅外線/攝影機的光電追蹤儀,上部是四面

APAR相位陣列雷達的天線。頂部整合有Link-16資料鏈/敵我識別天線、ESM以及衛星通信天線。

 

批評與爭議

荷蘭級服役後,在其主要任務範圍內既勝任愉快又十分符合成本效益,例如在幾無敵方威脅顧慮的北海、加勒比海執行海上巡邏、查緝不法等。對於這些任務,道爾曼級或七省級等第一線巡防艦顯得戰力過剩且十分不經濟,獵雷艦的航速、耐航力、武裝又明顯不足。

然而,由於荷蘭級的體型已經相當於第一線巡防艦,任務與作戰能力卻只等同於一般低強度的OPV,因此建成服役後難免招來外界的批評,包括航速緩慢、武裝薄弱、在作戰環境下毫無自衛能力等。更有甚者,外界批評荷蘭水面艦隊規模已經嚴重縮水,主戰水面艦艇只剩六艘(四艘七省級飛彈巡防艦與兩艘道爾曼級巡防艦),如此還建造四艘只能執行低強度任務的大型巡邏艦,比例明顯不當,且荷蘭海軍有不少二線艦艇(如船塢運輸艦、聯合支援艦、獵雷艦艇等)需要護航;在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歐洲各國高度緊張時,荷蘭海軍第一線主戰艦艇數量不足的窘境就更為明顯。一旦周邊水域的威脅升高,荷蘭海軍只能從六艘第一線作戰艦艇之中來部署派遣(還必須扣除正在進行維修的艦艇),四艘荷蘭級則無法勝任這類任務。

不過,以上這些問題,完全都是最初規劃荷蘭級時,因為原始定位以及當時客觀環境下的犧牲。2005年正逢國防預算大規模刪減,荷蘭政府不想花這麼多錢在軍備上,荷蘭海軍甚至必須將多數現役的道爾曼級巡防艦提前除役出售,所以根本沒有經費設計建造新的第一線戰艦艇;而當時荷蘭海軍的低強度維穩勤務需求的確日漸增加(包括緝毒、杜絕海盜行為等),還需要派遣第一線主戰艦艇分擔這類任務。此外,在2005年時,荷蘭乃至於歐洲周邊也都沒有太高的正規軍事威脅。在這些因素之下,2005年荷蘭國防部決定建造大型低強度巡邏艦,完全是基於當時客觀條件的務實與無奈之舉。

受限於經費以及原始設計的限制,荷蘭級後續升級作戰能力的空間並不多。在2015年8月,荷蘭海軍前OPV項目計畫主管Rob Zuiddam向媒體透露,荷蘭級後續升級可能的選項包括加裝 Thales Pharos多功能目標追蹤雷達,能指揮76mm快砲進行防空接戰。然而,其他大幅強化武器系統的方案就不見得可行,例如門將近迫武器系統難以裝艦,因為門將系統具有下甲板結構,安裝條件嚴格,而且需要在甲板上開洞,工程並不簡單。相形之下,藉由安裝尾部整流板等簡單手段,以最低的花費改善荷蘭級的航速性能,是比較有可能的工程選項(見下文)。

服役經歷

在2012年3月15日,尚未舉行成軍典禮(同年7月6日才舉行)的荷蘭號載運著一項345年前荷蘭海軍襲擊英格蘭的戰利品──英格蘭風帆戰艦皇家查爾斯號(HMS Royal Charles)艦尾的金屬飾品前往英格蘭,從2012年4月到9月在倫敦格林威治的國家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展出。在1667年6月12日、第二次英荷戰爭(Second Anglo-Dutch War)期間,荷蘭大議長約翰.懷特(Johan de Witt )與海軍將領米希爾.德魯伊特(Michiel de Ruyter)率領一支荷蘭艦隊載運海兵隊襲擊英格蘭泰吾士河出海口的查特漢( Chatham )基地,摧毀當地的工事與12艘船艦,並俘虜了下水兩年的皇家查爾斯號;這場戰役被英國稱為麥德威襲擊( Raid on the Medway )或查特漢襲擊( Raid on Chatham ),荷蘭方面稱之為查特漢遠征( Tocht naar Chatham ),戰鬥失利的英格蘭不得不與荷蘭簽署布瑞達停戰協議(Peace of Breda),結束了第二次英荷戰爭。 皇家查爾斯號在1673年被荷蘭皇家海軍出售解體,艦尾的裝飾品被保留下來作為戰利品,從1883年起成為阿姆斯特丹的利傑克斯博物館(Rijksmuseum)的展品;而「 查特漢遠征 」也被荷蘭海軍視為其歷史上最榮耀的時刻之一。

在2012年12月5日,兩艘民船 MV Baltic Ace與MV Corvus J在西蘭外海65km處碰撞沈沒,荷蘭級的費爾斯蘭號(HNLMS Friesland P841)與 格羅寧根號(HNLMS Groningen P843)隨即在附近水域搜救24名失蹤船員,整個行動由 費爾斯蘭號指揮。

在2013年1月,費爾斯蘭號被部署前往荷屬加勒比執行站點船勤務,這是荷蘭級第一次部署到加勒比海域值勤行站點船勤務,每次值勤時間約4個月。在這次部署期間,費爾斯蘭號在海上兩次海上販毒活動,第一次查獲1452kg的古柯鹼,第二次(2013年5月上旬)在哥斯大黎加外海查獲1600kg大麻。2013年從5月8日起,荷蘭號抵達加勒比海,接替 費爾斯蘭號執行站點船任務。

在2014年3月24日至25日,2014年度核武安全會議(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在荷蘭海牙( Hague )舉行,會議期間費爾斯蘭號與荷蘭號部署在荷蘭北部費爾森( IJmuiden)以及胡克( Hoek van Holland ) 之間的水域進行安全警戒,七省號(HNLMS De Zeven Provincien F801)則在該區域負責對空警戒。

原本荷蘭號應在2014年10月成為第一艘投入支援歐盟在索馬利亞聯合反海盜護航勤務(亞特蘭大作戰,Operation Atalanta)的同型艦,但由於勤務變更,荷蘭號在該年8月部署前往加勒比海執行巡邏勤務,所以這一輪索馬利亞部署改由道爾曼級巡防艦范.斯佩克號(HNLMS Van Speijk,F828)前往。在2015年8月9日, 格羅寧根號成為第一艘實際上投入索馬利亞反海盜任務的荷蘭級;稍早在同年7月16日,一艘埃及海岸防衛隊巡邏船在地中海西奈半島北部沿岸遭到伊斯蘭國(ISIS)恐怖份子以RPG火箭攻擊,船上數人受傷(這是ISIS首次以武器攻擊海上船隻),此事件曾引發荷蘭海軍關注,暫時延遲 格羅寧根號的部署;因為荷蘭艦艇必需進入地中海、經過埃及北部水域通過蘇伊士運河,就靠近埃及巡邏船遭到攻擊的海域。在此之前,荷蘭海軍都派遣七省級、道爾曼級等具有防空/反飛彈自衛能力的第一線作戰艦艇參與歐盟 反海盜護航勤務,但荷蘭級巡邏艦並沒有能力防備空中與反艦飛彈攻擊。

在2016年10月10日,荷蘭號被派往遭颶風馬休( Matthew )重創的海地,進行人道救援勤務。在2017年9月, 颶風艾瑪( Irma )橫掃加勒比海,重創荷蘭聖馬丁(Sint Maarten)、聖佑達修斯(St. Eustatius)、沙巴(Saba)等屬地,當時部署在加勒比海執行站點船勤務的荷蘭級西蘭號(HNLMS Zeeland P841)以及後勤支援船HNLMS Pelikaan (A804) 立刻前往進行緊急救助工作。

雖然荷蘭級設計建造時著重降低成本以及加快建造期程,然而服役後並沒有發生重大問題;不過,服役前幾年,荷蘭級的推進系統曾發生若干小問題。在2017年10月,荷蘭國防部公佈一份報告,指出荷蘭號在一個月前的測試中,發現自動化消防灑水系統的安裝發現問題,進一步檢查顯示其他姊妹艦以及兩艘現役船塢運輸艦(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也都存在類似問題;由於自動化消防系統對於人力精簡的荷蘭級而言是安全關鍵,因此荷蘭海軍讓這些艦艇短暫停航,直到修正問題為止。在這段期間,擔任加勒比海站點船勤務的荷蘭級額外增加若干消防人員來彌補自動化消防系統的問題。在2018年10月9日,荷蘭國防部宣布,四艘荷蘭級巡邏艦以及兩艘現役船塢登陸艦的消防灑水系統都已經完成修復,可以正常值勤,相關的檢修工程是在達門集團須爾德(Damen Schelde)海軍造船廠完成。

安裝Hull Vane尾翼

荷蘭國防部支持Hull Vane水下尾翼技術,可減少燃油消耗,並改善包括直昇機

起降、RHIB小艇收放等操作特性。此項技術發展完成後,首先在荷蘭級巡防艦

上測試。

在2015年9月1日到4日,一家位於荷蘭瓦赫寧恩(Wageningen)的新創公司Hull Vane BV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FAST 2015 Conference中,發表了名為「Hull Vane」的船隻水下尾翼設計,這是種安裝在船尾、完全沈浸在水中的橫翼(transom),在航行時大幅降低船身阻力(hull drag),進而降低油耗。Hull Vane是荷蘭科學家Ir. Peter van Oossanen博士領導研發並註冊專利的研究,他從1992年就開始研究如何減少遊艇在推動航行時失去的能量,並從艇尾的水流著手。在1996年,Ir. Peter van Oossanen博士測試幾種不同形式的船尾水下擾流板(foils),發現某些情況下能減少船身阻力達30%之多;而進一步的研究則歸納出安裝這種水下擾流板的最佳位置以及方向。Ir. Peter van Oossanen博士將他主導研究的水下尾翼稱為Hull Vane,並在2014年以此為名成立公司,在市場上銷售、製造與安裝這種水下尾翼,並且能安裝在各型船舶上。荷蘭國防物資局(Defence Materiel Organisation,DMO)對於Hull Vane BV公司這項研究產生高度興趣,遂支持該公司的研究,並以荷蘭級巡邏艦的船型參數來計算;荷蘭國防部也考慮日後在荷蘭海軍船艦上裝置Hull Vane系統。

Hull Vane與傳統的水翼(hydrofoils)不同;傳統水翼是透過高航速之下的效應,,將船隻舉升離開水面減少阻力,但這只適合小型船隻,舉不動上千噸級的大型船隻。而Hull Vane並不是將船隻抬離水面,而是利用推進產生的能量來減低艦尾興波(wake);一旦船體航行時產生的興波降低,阻力就大幅減少,顯著提高燃油效率。

在這篇論文中提到,操作經驗顯示每年船舶大部分消耗燃料的運轉是在航速15到20節區間,因此這項研究用的Hull Vane是針對17.5節航速進行優化;經過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擬,以荷蘭級巡邏艦的船型加裝Hull Vane之後, 在航速5節、12.5節、17.5 節、22.5節的航行阻力分別可以減少1.3%、13.7%、15.3%與11.1%,再考慮航行運轉的情況,估計整體的航行阻力約降低了15.3%,全年的油耗可以降低12.5%,全年二氧化碳排放可減少1000噸,而續航力可以增加17%(從5000增至5850海里)。除了減少油耗的貢獻之外,Hull Vane可以減低艦體縱向搖晃約7%,將直昇機起降甲板區域的垂直晃動加速度減少13%,顯著改善了船隻適航性與起降直昇機的性能;船隻前進在船尾引發的尾波擾動區域減少50%,使艦尾滑道的RHIB小艇的收放作業更容易且安全(收放作業距離艦尾的距離可從5m降為2.5m)。而對軍用船艦而言,透過Hull Vane減少艦尾興波,就能減少船艦航跡的長度,對於在上方偵察的衛星、無人機就更不顯眼。

用於Hull Vane動態流體測試的荷蘭級巡邏艦船模,可以看到尾部的Hull Vane

荷蘭國防物資局(DMO)支持Hull Vane BV公司進行後續研發,首先在荷蘭級巡邏艦上進行測試。除了DMO之外,Hull Vane的後續開發工作還獲得荷蘭的軍事創新執行(Military Innovation by Doing,MIND)的資助。MIND資助的後續研究包括進一步研究將Hull Vane效能最佳化,並且保障安裝後船艦結構完整性等。這些研究完成後,MIND正式確定了Hull Vane的結構設計,並進入製造階段。 

在2022年6月8日,第一套為荷蘭級巡防艦設計的Hull Vane系統運抵登海爾德(Den Helder);依照荷蘭級巡防艦的計畫性維修期程,格羅寧根號(HNLMS Groningen P843)會是安裝Hull Vane的測試艦,在2023年初完成安裝。

依照Hull Vane BV公司的資料,到2021年1月,該公司已經為超過40艘船隻、遊艇安裝了Hull Vane水下尾翼系統;而為荷蘭級巡邏艦研製的Hull Vane,則是該公司製造過的最大型尾翼,也是首次用於海軍船艦的實績。荷蘭國防部不乏與創新中小型企業合作的紀錄,這些中小企業更容易產生創新構想,在荷蘭國防部的支持與整合之下,可以加快研究發展與實現應用的速度。此種結合荷蘭國防部、業界與研究機構三方力量的組合稱為「黃金三角」(Golden Triangle),並能形成一些「黃金產業生態系統」(Golden Ecosystem);而Hull Vane就是由荷蘭本國開創、在荷蘭國防部MIND項目支持下發展完成並引進荷蘭軍事系統的良好案例。

替換

在2023年5月24日在英國法茵堡舉行的聯合海軍事件( Combined Naval Event,CNE2023)中,荷蘭海軍項目主管André van der Kamp上校透露,荷蘭正在規劃替代鹿特丹級的新一代兩棲船塢登陸艦,項目代號為LPX,預定在2030年代初期服役。除了支援兩棲作戰之外,LPX也預計接替部分現役荷蘭級巡邏艦擔任的巡邏與監視偵察任務。

在2024年3月7日,荷蘭國防部長Christophe van der Maat在國會上表示,荷蘭軍方計畫以一種兩棲運輸船艦(Amphibious Transport Ship)取代現役兩艘鹿特丹級船塢運輸艦(LPD)以及四艘荷蘭級巡邏艦的任務,首艘預計在2032年服役。新的兩棲運輸艦除了用於兩棲作戰之外,也可作為部署在定點的船艦,例如部署在加勒比海支援當地掃毒、緝捕海上非法活動。原先鹿特丹級大約在2028年以後就會抵達使用年限,荷蘭國防部也規劃延長壽命,使之至少服役到2032年以等待新艦服役。依照荷蘭國防部的構想,現代化兩棲作戰比以往更輕量、更快速、更分散,後勤作業也更輕量;因此,新世代兩棲船艦會比現役鹿特丹級LPD小,建造數量更多,同時間可以部署多艘。關於巡邏艦方面,現役荷蘭級巡邏艦設計上無法在高強度作戰使用,在日漸惡化的國際形勢中並不合適。而由於鹿特丹級LPD與荷蘭級巡邏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達到服役年限;因此,以單一船型同時取代原本兩種船艦,兩船型的任務都由未來單一船型擔任,設計建造以及運用上都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