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加里西亞級船塢運輸艦
(上與下)荷蘭皇家海軍的鹿特丹號(HRMS Rotterdam L-800)船塢運輸艦。
鹿特丹號艦尾塢艙開啟,一艘登陸載具正在進入。
鹿特丹號艦尾塢艙處於泛水開啟狀態,前方為三艘LCVP人員輸送艇,近處為三艘RHIB充氣快艇。
(上與下)荷蘭海軍約翰.懷特號(HRMS Johan de Witt L-801)是以鹿特丹號放大修改而成,
提高車輛裝載能力與直昇機甲板強度,並能作為北約或歐盟聯合作戰的指揮艦。其上層船艛容積增加,
設有更多供指揮部人員居住、工作的艙室。
(上與下)俯瞰約翰.懷特號
由後方看約翰.懷特號。約翰.懷特號艦體後部兩側各有一個小艇彎,總共能吊掛四艘LCVP人員運輸艇。
正由塢艙施放LCM登陸艇的約翰.懷特號。
約翰.懷特號機庫內部。
西班牙的加里西亞級船塢運輸艦二號艦卡斯提利亞號(Castilia L-52)正進行兩棲操演,後方是首艦加里西亞號。
此時兩艦都處於塢艙泛水狀態,艦尾下沈。
另一張卡斯提利亞號的照片。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加里西亞級船塢運輸艦
/荷蘭、西班牙 (Rotterdam class/Galicia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荷蘭(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Royal Schelde
西班牙(加里西亞級)/Bazan | ||||
尺寸(公尺) |
鹿特丹號:長166,寬29/2,吃水5.2~5.9 約翰.懷特號:長176.35,寬29,吃水5.5~6 加里西亞級:長166.2 寬25 吃水5.8 | ||||
排水量(ton) |
鹿特丹號:標準12750 滿載14000 約翰.懷特號:滿載15500~16800 加里西亞級:標準9500 滿載13815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鹿特丹號: Stork Wartsila model 12SW28柴油機*4/19800 Holec電動機*4/16320 雙軸CRP 艦首推進器*1/248
約翰.懷特號: Stork Wartsila model 12SW28柴油機*4/19800 推進用電動機 囊夾式電動推進器(POD)*2 艦首推進器*1
加里西亞級: Caterpillar 3612柴油機*2/24675 推進用電動機 艦首推進器/670*1 | ||||
航速(節) |
L-800:18
L-801:19.5 加里西亞級:20 | ||||
續航力(海浬) | 6000/12節 | ||||
偵測/反制系統 |
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
Signnal DA-08 S(E/F)頻2D對空搜索雷達*1 (l-100裝備,2017年拆除) Thales NS100 S頻3D對空監視雷達*1 (2017年加裝) Signnal SCOUT I頻平面搜索雷達*1 Kelvin Hughes ARPA I頻導航與航空管制雷達*2 電子反制/支援系統 MK-36超級快速干擾彈發射器(SRBOC)*4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
加里西亞級: Signnal DA-08 E/F頻2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L-51) EADS TRS-3D/16 G頻3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L-52) Kelvin Hughes ARPA I頻導航與航空管制雷達*2 Indra SQL-380 Aldebarán電子 支援系統 Indra Regulus Mk-9500電子戰系統 MK-36超級快速干擾彈發射器(SRBOC)*4 | ||||
射控/作戰系統 |
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 聯合海事指揮資訊系統(JMCIS) 戰鬥管理系統(CMS) Signnal IRSCAN紅外線武器射控系統 Link-11/16資料鏈 衛星通訊系統
加里西亞級: TRITAN V戰鬥系統 SICOA CMS射控系統 Link-11/16資料鏈 | ||||
乘員 |
鹿特丹號:
船員139 登陸部隊593~613名
約翰.懷特號: 船員146 登陸部隊555,或400名北約司令部人員
加里西亞級: L-51:船員115(必要時可另增12人),登陸部隊543名,另可搭載72名航空人員/特種部隊或訓練學員。 L-52:船員179,登陸部隊404名,另可搭載72名航空人員或特種部隊。 | ||||
艦載武裝 |
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 門將近迫武器系統*2 12.7mm機槍*8~10
加里西亞級: FABA Meroka-2B近迫武器系統*2 Oerlikon 20mm機砲*2 | ||||
艦載機 |
機庫容量:重型直昇機最多4架,或中型直昇機最多6架 直昇機甲板:可同時操作兩架重型直昇機
鹿特丹號:EH-101直昇機*4,或NH-90/超級美洲獅*6。 約翰.懷特號:CH-47直昇機*4,或NH-90/超級美洲獅*6。 加里西亞級:SH-3海王直昇機*4,或AB-212直昇機*6 | ||||
艦載小艇 |
鹿特丹號: 塢艙容納: LCVP Mk-3人員登陸艇*6或 LCU Mk-9通用登陸艇*4或 LCM Mk-8機械登陸艇*4
約翰.懷特號: 塢艙容納:LCU Mk-10通用登陸艇 *2 側面吊掛:LCVP人員輸送艇*4
加里西亞級: 塢艙容納: LCVP人員登陸艇*6或 LCU/LCM登陸艇*4或 3艘LCVP + 2艘LCM-8/LCU | ||||
數量 | 荷蘭:共兩艘 |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
L-800 Rotterdam | 1996/1/25 | 1997/2/27 | 1998/4/18 | ||
L-801 Johan de Witt | 2003/6/18 | 2006/5/13 | 2007/11/30 | ||
西班牙:共兩艘 |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
L-51 Galicia |
1996/5 | 1997/7/21 | 1998/4/29 | ||
L-52 Castilia | 1997/5 | 1999/6/14 | 2000/6/29 |
起源
依照北約海軍的分工,兩棲作戰並非荷蘭皇家海軍的主要任務,因此二次大戰以來長期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大型專業兩棲艦艇。一開始,荷蘭海軍陸戰隊主要配合海軍現有的船艦來作業,包括補給艦、水面作戰艦艇等,或者搭乘民間船隻。此外,荷蘭海軍陸戰隊也可搭乘盟盟邦海軍的兩棲作戰艦艇,例如二次大戰結束以後荷蘭陸戰隊經常與英國皇家海軍合作。
1980年代時,荷蘭海軍陸戰隊搭乘一艘寇騰納爾級(Kortenaer class)巡防艦。 建造鹿特丹號之前,荷蘭並沒有專業的兩棲艦艇,海軍陸戰隊只能藉由荷蘭海軍其他 補給艦、作戰艦艇,或搭乘英國的兩棲艦艇進行運輸部署,十分不便。
在1989年,荷蘭海軍首次在雜誌刊物上披露新一代兩棲運輸艦的想像圖。
在19991年公布的新一代兩棲運輸艦想像圖,大致上已經與日後鹿特丹號相差無幾。
荷蘭 ATS 的定義工作於1993年1月展開,於同年12月結束。原本ATS預計在1996年服役,然而實際上延後到1997年才付諸建造。在1994年2月時,ATS計畫進度已經落後10個月;在荷蘭防衛事務卿 Ton Frinking 寫給下議院的信函中表示,新運輸艦會在皇家須爾德的位於夫利辛亨(Vlissingen)的船廠的建造,在1997年底交付。由於完成細部設計需要時間,所以開工建造的時間有所延後。ATS計畫由荷蘭海軍聯合造船事務所(Dutch Netherlands United Shipbuilding Bureau Ltd,NEVESBU)負責設計。在1994年4月,荷蘭海軍與皇家須爾德集團( Royal Scheldt Group )簽署兩棲運輸艦的建造合約,命名為鹿特丹號(HNLMS Rotterdam L800)。
在夫利辛亨建造的鹿特丹號,攝於1996年;畫面下方是一艘道爾曼級巡防艦。
在1997年,剛下水的鹿特丹號被拖至艤裝碼頭繼續施工。 在1996年1月25日, 皇家須爾德集團舉行了鹿特丹號的安放龍骨儀式,該艦在夫利辛亨(Vlissingen)的廠區完成。 鹿特丹號 的建造工作在荷蘭內部得到高度關注,這是荷蘭海軍第一艘採用模組化、分段方式建造的船艦,全艦分成20個預先製造的分段,每個分段完工時內部的設備、管路都一併完成並通過測試,最後在船塢內焊接組裝;理論上,相較於傳統在船台上建造整船直到下水,這種工序能大幅降低造艦工程的時程與成本,並縮短佔用船台、船塢的時間。鹿特丹號在1997年2月27日舉行擲瓶受洗儀式,1998年4月18日成軍。由於鹿特丹號是二次大戰後荷蘭建造的第一艘兩棲艦艇,而且首度引進分段建造等新技術,結果成為皇家.須爾德船廠成立122年來虧損最嚴重的一次建造案,該廠自行吸收了4000萬荷蘭盾的成本。 2.荷蘭第二艘LPD:約翰懷特號 由於1990年代以來北約國家海軍對於向海外投送軍力的需求持續增加(包括因應地區性衝突的維和行動、人道支援任務等),荷蘭海軍必需隨時有一艘兩棲運輸艦保持值勤,而光擁有鹿特丹號是不夠的;一旦鹿特丹號需要維修,荷蘭海軍就沒有辦法執行運輸投送任務。在1999年,荷蘭政府在2000年國防計畫備忘錄( Defense Memorandum 2000 )中註明,將建造第二艘船塢運輸艦(計畫簡稱為LPD-2),預算2.6億荷蘭盾。在2002年5月,荷蘭國防部與皇家須爾德船廠簽署了LPD-2的建造合約,成為約翰.懷特號(HRMS Johan de Witt L-801),2006年5月13日下水,在2007年7月3日進入荷蘭海軍服役。 在1999年1月,荷蘭國防部宣布將向皇家須爾德廠購買第二艘兩棲運輸艦,指揮機能比鹿特丹號更為強化,能作為西方盟國聯合特遣武力(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CJTF)的指揮艦,進一步強化荷蘭軍隊參與國際聯合任務的能力。第二艘兩棲運輸艦命名為約翰.懷特號(HRMS Johan de Witt L-801),於2002年簽署建造合約。 約翰.懷特號比鹿特丹號放大,長度增加約10m,滿載排水量從鹿特丹號的14000噸增為16800噸。 在2003年6月18日,約翰.懷特號在皇家須爾德船廠(此時已經屬於達門( Damen )集團旗下)安放龍骨,廠方編號393;其中,一部份建造工作由達門集團位於羅馬尼亞的Galati船廠建造。在2004年10月26日, 約翰.懷特號的主船體首次下水,然後拖到建造船塢繼續施工。隨後,約翰.懷特號的主船體經由多瑙河,拖往距離須爾德船廠80km外的夫利辛亨(Vlissingen),航程超過一個月;抵達 夫利辛亨 的船廠後,船體在此分成前、後兩段,焊接上輪機艙,然後安裝上層結構。在此安裝上層結構。在2006年5月13日, 荷蘭海軍舉行了約翰.懷特號擲瓶受洗儀式 。最初約翰.懷特號預計在2006年9月移交荷蘭海軍,然而這個進度並沒有達成。 在2006年9月29日至10月11日,約翰.懷特號進行首次廠方試航;雖然初期的試航成功結束,然而推進系統很快就發生問題,部分組件沒有正常工作;在2006年12月進行的第二次廠方試航中,推進系統再度發生類似的問題,導致約翰.懷特號在兩天半的航行後提前終止試航返回 夫利辛亨船廠。因此,荷蘭國防物資局(DMO)拒絕在這種狀態下接收約翰.懷特號。在船廠重新計畫、試圖解決推進系統問題之前,其他系統整合工作如整合SEWACO作戰系統等項目仍持續進行。第三次廠方試航圓滿完成,隨後在2007年3月14日,約翰.懷特號進行第四次海試時,推進系統出現新的問題,只好返回船塢檢修兩個星期。隨後約翰.懷特號再度啟航,橫度大西洋前往南美洲巴西,在熱帶水域進行各項測試。 在2007年11月,包括約翰.懷特號、鹿特丹號在內的荷蘭海軍編隊在英國威爾斯外海參與閃亮射手( Bright Archer 2007)演習,實際測試兩棲投送能力;演習的情境是在有恐怖主義活動以及鄰近政治動盪情況下,處理該地區的人道危機,演習中 約翰.懷特號總計投送了約50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登陸。在2007年11月30日,荷蘭海軍在登海爾德( Den Helder )舉行了約翰.懷特號的成軍儀式,不過此時船廠還沒完全解決推進系統的問題。當時參與約翰.懷特號工程的荷蘭海軍技術軍官Hein van Ameijden曾形容約翰.懷特號是一個「逐漸長大、卻不願離家」的小孩。直到在2008年3月7日,約翰.懷特號才真正移交給荷蘭海軍。
(上與下)2007年11月在英國威爾斯外海參與閃亮射手( Bright Archer 2007)演習的荷蘭海軍編隊, 包含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船塢運輸艦、阿姆斯特丹號(HMLMS Amsterdam A836)補給艦 與兩艘七省級飛彈巡防艦。攝於2007年11月27日。
在2008年5月,約翰.懷特號通過荷蘭海軍訓練幕僚的第四級安全與整備測試 (Safety And Readiness Check, SARC-4 ) 。隨後在2008年秋季,約翰.懷特號參與名為聯合勇士( Joint Warrior )的大規模兩棲登陸演習,演習期間有北約評估小組登艦評估約翰.懷特號以及艦上人員的值勤能力。在2008年10月10日, 北約快速反應部隊(NATO Response Force)宣布,約翰.懷特號以及艦上的人員、海軍陸戰隊通過作戰測試評估,可以正式擔負各項國際聯合值勤。 3.西班牙:加里西亞級 西班牙方面則在 1994年7月 與本國 巴贊造船廠(Bazan,目前為IZAR造船集團)簽署建造首艘兩棲運輸艦的合約,命名為加里西亞號(Galicia L-51),1996年5月於 巴贊造船廠安放龍骨,在1998年4月29日服役。加里西亞號的基本設計與鹿特丹號大同小異,但使用不同的動力系統、作戰系統與武裝。在1997年,西班牙海軍與巴贊廠簽下第二艘本級艦的建造合約,命名為卡斯提利亞號(Castilia L-52),在2000年6月29日服役;與荷蘭約翰.懷特號相似,卡斯提利亞號也強化指揮管制能力,作為西方聯合武力的指揮艦。在2003年10月,卡斯提利亞號擔任北約新成軍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NATO Response Force,NRF)的南歐海上部隊首任旗艦。
基本設計 1.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 鹿特丹號滿載排水量14000噸,設有直昇機飛行甲板、機庫以及艦內泛水 塢艙,兼具操作垂直起降航空器與排水式兩棲登陸載具的能力。 鹿特丹號能獨自完成兩棲的運輸任務,標準情況下能搭載595名(必要時可增至617名)荷蘭海軍陸戰隊人員加上車輛、裝備、彈藥等,並能支持海軍陸戰隊部隊在船上的生活約一個月左右(至多六週)。而在短期高密度運輸任務中,鹿特丹號則可搭載更多士兵與裝備在海上航行10天。除了運輸海軍陸戰隊之外,鹿特丹號的運輸能力以及操作直昇機的能力也可支援其他任務,包括國際聯合的醫療、人道支援、災害救助、撤離、海上漏油控制等,或者搭載直昇機協助反潛作戰、區域維和監控、掃雷作戰。
鹿特丹號上的海軍陸戰隊士兵住艙;相對於船艦本身人員的艙室,短期搭乘的海軍陸戰隊 士兵住艙採用高密度配置。 約翰.懷特號 的設計以鹿特丹號為基礎,進一步擴大艦體長度與寬度,艦體長度比鹿特丹號增加約12m,滿載排水量從鹿特丹號的14000噸增為16800噸,增加的容積主要用來擴充車輛、物資儲存能力;此外,約翰.懷特號 的推進系統、運輸能力等都有變更。 約翰.懷特號永與與鹿特丹號相似的任務能力,能載運555名海軍陸戰隊人員、車輛裝備並在海上持續作業30天,並具有醫療設施,必要時可作為反潛與反水雷作戰的直昇機操作平台。 與加里西亞號相較,荷蘭的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的艦體結構、乾舷與甲板以及上層結構內部的橫樑都經過刻意強化。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十分重視損管設計,艦上配備綿密的偵測/監控,艦上各個角落的各式自動感應器透過艦內網路連結,並由戰情中心的顯示器予以監控,災害發生時能立刻予以偵知。鹿特丹號編制139名乘員;而約翰.懷特號則編制146人。 鹿特丹號採用柴電推進系統,包括四具總功率14.6MW的Stork Wartsila model 12SW28柴油機以及四具總功率12MW的Holec電動機,帶動雙軸螺旋槳,最大航速18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達6000海浬;此外,鹿特丹號還裝有一具248馬力(185kW)的艦首推進器,以維持艦內 塢艙泛水時的艦體穩定性。
約翰.懷特號的主機艙,可以看到柴油發電主機。 約翰.懷特號的柴油發電主機與鹿特丹號相同,而最主要的設計變更是取消鹿特丹號採用的傳統雙軸、雙舵設計,改採兩具可旋轉的囊莢式電動推進器(POD),兼具推進與控制航向能力,這是新穎前衛的設計;取消大軸能節省許多空間作為其他用途,並使輪機室的布置更為自由。由於船型較為修長, 約翰.懷特號 最大航速則略增至19.5節。由於囊莢式電動推進器使船艦靈活度增加,試航顯示約翰.懷特號只需要一部艦首橫向推進器就能完成所有的低速迴旋操作。然而,此種嶄新的推進器,就是 約翰.懷特號試航時屢屢發生問題,無法如原定期程交艦成軍的主因。
約翰.懷特號艦橋的航行控制席,仍採用傳統的方向盤式舵輪。
鹿特丹號與約翰.懷特號都配備ImTech
Marine & Industry (原van Rietschoten & Houwens/CAE)提供的整合式監視/控制系統(Integrated
Monitor Control System,IMCS),能大幅降低人力需求並提高船艦的操作效率。雖然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大量採用商規建造,但是關於軍事作業的項目仍採用海軍標準;例如,不像一般商船越來越普遍採用計算機控制的搖桿操舵,
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 仍採用傳統的方向盤式舵輪,這允許更精細的舵角控制,尤其是在海上需要靠近另一艘船隻的時候(例如接受補給或轉運)。 2.西班牙:加里西亞級 滿載排水量達13900ton的加里西亞級同樣使用柴電推進,主機為兩具Caterpillar 3612柴油機,透過發電/電動機驅動LIPS製造的固定距雙軸螺旋槳,最大航速達20節,此外還設有一具670馬力(500kW)的艦首推進器 。艦艏具有消波球設計,能有效降低航行阻力。本級艦在六及海象以內能進行直昇機起降作業,四級海象以內進行登陸舟載具的施放與回收。 輸送能力 1.鹿特丹號
(上與下)鹿特丹號艦內泛水塢艙乾艙時的照片,停放了LCM與LCVP登陸艇 ;泛水區域後方有個斜坡,向上通往非泛水區域車輛甲板。
鹿特丹號設有一個大型直昇機起降甲板,長58m、寬25m,共有兩個起降點,可同時操作兩架重型直昇機,機庫內有直昇機實施維修整補的設施,並儲存備份零件庫存。船艛內設有機庫 (面積510平方公尺),可容納兩架直昇機,並在機庫內進行直昇機維修作業;全艦最多可容納六架超級美洲山獅/NH-90中型直昇機或大山貓(Lynx)輕型直昇機,或4架EH-101等級的大型直昇機。此外,艦上還搭載兩艘硬殼膨脹快艇,負責輸送、聯絡等任務。鹿特丹號的艦尾泛水塢艙長55m、寬8m,可用面積921平方公尺,泛水時艦尾可沈降4m,塢艙內水深可達2.2m,最多可容納六艘LCVP Mk-3人員登陸艇,或者四艘LCM Mk-8機械登陸艇,或是四艘LCU Mk-9通用登陸艇(排水量200ton,可搭載130名士兵,或兩輛英製戰士型裝步戰車,或三輛卡車)。塢艙甲板的壓艙水由艦上主控室控制,可選擇自動控制,必要時也能切換為手動控制。
鹿特丹號的塢艙處於開啟泛水狀態,一艘LCM登陸艇正在出塢。
鹿特丹號艦尾起降甲板,此時載滿車輛。 鹿特丹號的艦內設有一個面積達1010平方公尺的貨艙/車庫甲板,能停放130輛裝甲車或33輛主力戰車;車庫兩側均設有與汽車滾裝渡輪類似的坡道艙門,可連接碼頭,讓車輛直接駛進/駛出(Roll on/Roll off,RORO)。艦內總共設有42個一般庫房,總共能儲存180ton的彈藥、182ton的飲水、24ton零附件、12ton醫療物資、25ton食物以及150個聲納浮標;此外,艦上還有兩個貨艙,面積分別為125與121平方公尺,專門儲存用來搭載艦上物資,以及用來輸送彈藥的托盤。艦內設有四個升降機來運送物資,其中最大的一個承載能力25ton,兩個較小的承載力7.5ton,最小的一個則可承載1.4ton。鹿特丹號的船艛右後方設有一具25噸級大型起重機,可用於在碼頭或登陸艇之間裝卸物資,此外還有另一具2.5噸級起重機。 為了滿足兩棲作戰 或人道救援的需求,鹿特丹號設有完善的醫療設施,包括一間診療室、X光室、10張重症病床、一套牙醫治療床、兩間手術室 、實驗室、一間藥房、一間血庫,以及能容納100名傷患的急診室等等,硬體設備包括由電腦即時監控的病床、恢復病床、為手術器械與服裝消毒的真空消毒機等。這些醫療設施的資訊,例如實驗室的生物/氣體檢定數據、X光片或其他生化檢定等數據均可透過電腦與資料鏈,傳輸至岸上單位,也可經由視訊傳輸與岸上醫院連線進行遠距醫療。實戰中,艦上的 塢艙或飛行甲板將設立傷患檢定站,負責給予傷患應急醫療處置並將傷患加以分類分級,接著分送往各病床或手術室。在一般任務中,鹿特丹號的醫療編制包括兩名駐艦醫官、兩名護理軍官與一名牙醫官;在執行災害救援或人道救助時,則可再增加12名醫療人員。 2.約翰.懷特號
約翰.懷特號的艦尾塢艙處於泛水、開啟狀態,裡面有一艘LCM登陸艇。 相較於鹿特丹號, 約翰.懷特號的主要改良重點包括增加運輸車輛的空間、提高航空操作能力等;原本鹿特丹號只有單層車輛甲板,而LPD-2則增加第二層車輛甲板,載運空間從鹿特丹號的700多車道米增為1350車道米。航空操作方面, 約翰.懷特號提高甲板強度,能操作美製CH-47契努克( Chinook )等重型運輸直昇機;包含機庫空間與起降甲板,, 約翰.懷特號可容納最多六架超級美洲山獅/NH-90中型直昇機,或四架CH-47重型直昇機。 約翰.懷特號 參考 鹿特丹號 的服役經驗,進一步調整、改善人員起居空間,並擁有一個獨立的大型健身艙房。不過,在大幅增加車輛運輸能力的同時,為了控制成本, 約翰.懷特號縮減了塢艙空間;原本鹿特丹號能收容四艘LCU登陸艇或六艘LCVP登陸艇,而 約翰.懷特號只能搭載兩艘LCU登陸艇,或收容一艘氣墊登陸艇。約翰.懷特號使用的LCU是英國BAE System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的LCU Mk-10登陸艇,艇身比原先鹿特丹號使用的LCU Mk-9增加1m。 不過,原先鹿特丹號只能以艦尾塢艙攜帶LCVP艇,而約翰.懷特號的艦體後部兩側各有一個小艇收容彎,兩側各以起重機搭載兩艘LCVP人員輸送艇(共四艘),能直接在起重機上完成裝載並降入水中,不需要佔用塢艙空間,相當程度彌補了塢艙縮小的缺憾。
約翰.懷特號的艦尾塢艙。為了擴大車輛運輸空間,約翰.懷特號的塢艙容積比鹿特丹號縮減, 搭載LCM登陸艇的數量從四艘減為二艘。 與鹿特丹號相較,約翰.懷特號另一項重要變更,是提高指揮能力,可作為北約聯合特遣武力(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CJTF)的旗艦;為此, 約翰.懷特號設有更多指揮管制設備,上層結構容積比鹿特丹號更為擴大,以增設更多指揮人員的工作與起居艙室,包括專門用於指揮整個作戰任務的聯合作戰室(Joint Operation Room,JOR)。當輪值北約聯合武力旗艦時,約翰.懷特號會搭載北約旗艦司令部約400名幕僚人員 ,指揮約五萬名北約JCTF部隊人員。由於要容納較多高階軍官,約翰.懷特號擁有較多起居條件寬敞的豪華艙室,艦上可容納六位高階的掛旗軍官(flag officers),並擁有專屬的掛旗軍官官廳( Flag Officers Mess )。
約翰.懷特號的指揮軍官會議室
約翰.懷特號的指揮人員辦公艙室。
約翰.懷特號的聯合作戰室(JOR),內部安排大量指揮人員掌握與處理戰場情報, 並進行指揮、管制、協調作業。艙壁上設置大量顯示器。 約翰.懷特號有189間起居艙室,最多能容納739名男、女性官兵;艦上設有六個讓掛旗軍官居住的艙室,掛旗軍官有專屬的官廳與健身房。此外,艦上還有四人或六人一間的訓練學員艙間。艦上的起居空間可以彈性分配,擔任兩棲運輸投送任務時,最多能搭載555名海軍陸戰隊官兵;而作為北約聯合武力指揮艦時,艦上則可容納402名指揮部人員。 約翰.懷特號艦內空間龐大,有19個樓梯間;為了避免讓短期搭乘的海軍陸戰隊人員在艦上迷路,艦上人員編制中還包括引導組員,在海軍陸戰隊人員駐艦期間要指導陸戰隊人員從起居艙室到塢艙、直昇機甲板的路徑。 艦上有完善的廚房、麵包房,每日提供新鮮食物(艦上的廚師表示,包含搭載的陸戰隊人員,艦上沒有人會吃到預先儲存的「超市麵包」,全都是當天新鮮現作),艦內並有大量食物冷藏設施,艦上的飲水製造機每天能產生10000公升飲用水。 約翰.懷特號同樣擁有完善的醫療設施,包括手術室、診療室、X光室、牙醫室、抽血檢驗室、實驗室等。
約翰.懷特號醫務室的病床。
約翰.懷特號的手術室 3.西班牙:加里西亞級 班牙加里西亞級方面,艦尾直昇機起降甲板長60m、寬25m,艦上可容納四架SH-3海王式或EH-101直昇機,或六架貝爾AB-212輕型通用直昇機。艦內車輛甲板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可容納130輛裝甲運兵車或33輛主力戰車,面積達885平方公尺的艦內 塢艙可裝載六艘LCVP或者四艘LCU/LCM,或者3艘LCVP加上2艘LCM-8/LCU。 艦上有面積900平方的貨艙、容量400平方公尺的乾貨儲存艙以及面積300平方公尺的彈藥艙,還可儲存1030噸燃油。與鹿特丹號相同,加里西亞級也能攜帶36枚輕型魚雷供反潛直昇機使用。 在2006年5月,西班牙Navantia造船廠運交12艘新型LMCIE LCM登陸艇給西班牙海軍,以取代老舊的LCM-8登陸艇,成為加里西亞級的登陸利器;LMCIE LCM在滿載的情況下,能以20節的航速航行190海里。為了將物資順利搬運至登陸艇上,艦內設有四具舉升能力達2.5ton級的液壓吊車。首艦加里西亞號編制115名船員,必要時可增加另外12名船員,另外可搭載543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以及另外72名航空人員/特戰隊員或訓練學員;而作為旗艦的卡斯提利亞號由於需容納司令部人員,故編制乘員多達179名,而攜帶的士兵數量則減至404名,此外同樣可容納72名航空人員或特戰隊員。與鹿特丹號相同,加里西亞級同樣擁有一個設備完善的艦內醫院。 作戰裝備 1.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 鹿特丹號配備戰鬥管理系統(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來管理本艦的自衛作戰,以及負責指揮監控兩棲作戰行動的整合式指揮/作戰系統,衍生自美軍聯合海事指揮資訊系統(Joint Maritime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JMCIS);其中,JMCIS包含14個顯控台,能指揮附近區域的登陸載具以及數艘艦艇進行兩棲登陸作戰。 鹿特丹號與約翰.懷特號擁有艦內整合通信/傳輸系統,結合高頻無線電、數位資料鏈(包含Link-11/16等)、衛星通信等,全艦都可存取網路;艦上的軍用與一般非軍用網路系統完全分開,軍用系統都經過加密。艦上有100個移動式無限內部通話系統,沒有任何傳統的固定式內部通話系統。 約翰.懷特號擁有完善的指管通情系統,包括兩棲作戰指揮系統、新型整合海事通信與資訊系統(New Integrated Marines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戰場管理系統( Battle Management System )等。
約翰.懷特號 由於擔負北約聯合武力旗艦任務,指揮管制能力更為強化。除了船艦本身的指揮管制艙室之外,艦上還專門設有聯合作戰艙室( Joint
Operations
Room,JOR),用於指揮管制整個聯合武裝部隊的行動(如北約或歐盟聯合武力、整場兩棲作戰任務等)。在JOR艙室中,北約指揮部人員透過艙壁上大量顯示器以及顯控台,能即時監控聯合行動中所有陸地、海上與空中情況,然後即時協調參與任務的各單位;JOR艙室最中央幾個顯控台是戰場監控指揮官(
Battle Watch
Captains)席位,能優先存取所有的整合戰場情資,以進行分析和決策。在2009年,約翰.懷特號加裝北約的機動可部署式通信資訊系統( mobile
deployabl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CIS),為艦上的北約指揮部人員提供各種經過保密的通信與傳輸服務,包括語音電話、影像會議、電子郵件、存取戰場管理資訊(例如從其他友軍平台、單位從海上、陸地、空中回傳的影像與情報等),成為北約與歐盟武力功能最完善的海上指揮中樞。而西班牙加里西亞級二號艦卡斯提利亞號由於也擔負輪值北約聯合武力旗艦勤務,因此也具備類似的北約指揮部級指管通情設備。 偵測、電子戰自衛方面,鹿特丹號與約翰.懷特號的裝備基本相同,一號主桅頂上設有一具荷蘭Signnal(現在的Thales Nederland)生產的DA-08 E/F頻2D對空搜索雷達,此外還有一具Signnal的SCOUT I頻平面搜索雷達以及兩具Kelvin Hughes的ARPA I頻導航/航空管制雷達。電子反制方面,一號主桅兩側設有電子反制與支援裝備,此外還有四具美製MK-36超級快速干擾彈發射器(SRBOC)以及一套美製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 武裝方面,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最主要的自衛武器為兩具荷蘭Signnal研製的門將(Goalkeeper)近迫武器系統(CIWS),分別位於艦首A砲位以及直昇機庫上方。門將系統整合有搜索、追蹤雷達以及一門美國通用生產的GAU-8A 30mm七管旋轉機砲,射速達4200發/分,接戰二馬赫接近的超音速掠海反艦飛彈時擁有1500m左右的射程,威力十分驚人。為了協助門將CIWS偵測目標,鹿特丹號、約翰.懷特號還裝有Signnal研發的IRSCAN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有效使用距離約20km。除了門將之外,艦上還裝備8至10挺12.7mm機槍作為近距離自衛之用(早期資料是四門Oerlikon 20mm機砲)。而為了在必要時支持航空反潛作業,鹿特丹號還儲存36枚直昇機搭載的輕型魚雷,約翰.懷特號也有魚雷儲存空間。 在2014年12月下旬,荷蘭皇家海軍選擇Thales集團荷蘭分公司(原Signnal)的NS100 S波段三維對空監視雷達來替換使用30年的DA-08雷達。鹿特丹號在2017年的翻修改裝作業中,以NS100 S(E/F)波段三維對空監視雷達來取代DA-08,在2017年的第二季實際裝艦,是荷蘭海軍第一艘裝備NS100雷達的船艦。NS100是一種S波段固態主動電子掃描雷達(AESA),透過增加天線陣面的接收/發射組件(TX/RX)就能改變雷達輸出功率,能輕易更改構型來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陣面T/R組件使用氮化鎵(GaN)半導體製作。NS100是全世界第一種使用雙軸向多波束掃描技術(Dual axis multi-beam)的相位陣列雷達,單一天線同時對前、後兩半球進行垂直與水平向多波束掃描;此外,實現了數元器件層面的位波束成形(Digital Beam Forming,DBF),雷達波形生成/操控等都實現了軟體控制,並具有全都卜勒濾波能力。透過雷達波傳遞的大氣效應配合,NS100具備一定程度探測地平線以下的能力,後端處理具備抑制多路效應(Multi-Path)回波的機制。NS100的天線高度3.3m、寬3.1m,上甲板設備(主要是天線)重量低於1300kg,電源相容115V、230V、440V,使用液體冷卻。NS100最大搜索距離約200~280km,最大平面探測距離80km,最小探測距離300m(結合輔助攝影機為150m,結合SCOUT MK3小型目標探測雷達時距離15m),天線轉速每分鐘30轉,波束俯仰範圍0到70度,功能涵蓋對空監視、目標精確追蹤、為防空飛彈提供中途資料更新支持、平面監視、艦砲射控支持等,接觸目標後能快速建立追蹤軌跡,能同時追蹤1000個空中/水面目標;此外,具有專用電子反反制技術,具備良好的抗雜波與抗電子干擾能力。NS100的後端處理系統具有多感測器整合能力,除了自身的S波段電子掃描雷達之外,還能與周邊的探測器如SCOUT 的Mk3 FMCW X波段低截獲率(LPI)高精確度平面搜索雷達、敵我識別器(IFF)5/S模式詢答器紅外線攝影機、自動識別系統(AIS)以及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系統(ADS-B)等感測裝置一同整合運作 。NS100的可靠度高,具備冗餘以及降級運作能力,平均重大故障間隔(MTBCF)在2100至3000小時。
Thales的NS100 S波段三維多波束雷達從2017年開始 取代在荷蘭海軍服役30年的DA-08對空搜索雷達。
2.西班牙:加里西亞級 而加里西亞級的作戰中樞則為TRITAN V戰鬥系統以及SICOA CMS射控系統,通訊系統包括Link-11資料鏈與保密衛星通訊系統,加里西亞號的前桅頂端裝有一具DA-08對空搜索雷達,而卡斯提利亞號則以一具EADS TRS-3D/16 3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取代DA-08;此外,本級艦也擁有兩具Kelvin Hughes ARPA I頻導航與航空管制雷達AN/SRN-15A太康(TACAN)空中戰術導航系統、SATCOM衛星通信系統、AN/TPX-54(V) Mk-XII敵我識別系統等裝備,電戰方面則有包括Indra 的SQL-380 Aldebarán電子支援系統、Indra Regulus Mk-9500電戰系統與四具MK-36超級快速干擾彈發射器(SRBOC)。身為旗艦的卡斯提利亞號還另設有兩個設備完善的指揮中心,其中一個用於兩棲作戰,另一個則用於戰鬥群的指揮管制。 武裝方面,加里西亞級兩側上層甲板各裝一門Oerlikon 20mm防空機砲,服役後還加裝西班牙自製的馬洛卡(Meroka)Mk.2B近迫武器系統。
外銷 皇家須爾德造船廠以鹿特丹號的基本設計為基礎,加上模組化以及建造商船的經驗,推出一種名為堅持者型(Enforcer)的模組化兩棲登陸艦系列 ,整個系列有多種不同的尺寸可選擇,並能依照客戶需求而建造成船塢登陸艦(LPD)或直昇機突擊艦(LHD)構型。在2000年至2001年,英國皇家海軍簽約建造四艘灣級(Bay class)後勤運輸艦,就是以 皇家須爾德造船廠的堅持者系列為基礎。 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堅持者系列,在此便不予贅述。
服役經歷
鹿特丹號與一架荷蘭海軍陸戰隊的山貓(Lynx)直昇機,正在執行聯合國任務。
正在港口裝卸的鹿特丹號 鹿特丹號服役後,多次參與西方國家的聯合演習與任務。在1999年,鹿特丹號投入北約在阿爾巴尼亞執行的盟邦港口任務( Operation Allied Harbor ),輸送荷蘭地面武力、海軍陸戰隊的人員與裝備前往阿爾巴尼亞。在1999年,鹿特丹號參與在埃及的亮星( Bright Star )大型演習,演練在炎熱沙漠環境下的作業;隨後在2000年,鹿特丹號又參與另一項在加勒比海的 Deux Tricolores 大型國際演習(有美國、法國、英國、荷蘭參與)。
鹿特丹號與英國皇家海軍一同進行兩棲作戰演習;畫面右側是皇家海軍無畏號(HMS Fearless L10) 船塢運輸艦,2002年退役。在建造鹿特丹號之前,荷蘭海軍常藉由英國的兩棲艦艇部署。 在2000至2001年,鹿特丹號投入聯合國的衣索比亞與俄垂利亞維和任務( United Nations Mission in Ethiopia and Eritrea,UNMEE),載運荷蘭-加拿大聯合旅前往,其中荷蘭方面派遣的兵力以荷蘭海軍陸戰隊為主。在2001年,鹿特丹號參與在西班牙南岸舉行的北約聯合演習光榮使命( Destined Glory )。 在2003年,鹿特丹號投入聯合國在賴比瑞亞( United Nations Mission in Liberia,UNMIL)的任務,在當地的內戰中維護平民的生命安全。 在2006年, 鹿特丹號投入在南美洲的聯合加勒比之獅( Joint Carribean Lion)多國演習,救助當時受到洪水肆虐的蘇利南( Suriname );在任務期間,四架山貓直昇機駐紮在艦上擔負空中運輸。 在2012年7月11日,鹿特丹號前往索馬利亞水域,擔任北約海軍在當地的海洋之盾( Ocean Shield )反海盜護航任務旗艦;在10月24日,鹿特丹號派出RHIB小艇臨檢一艘可疑漁船時,遭到索馬利亞海盜開火攻擊,雙方交火時漁船油桶中彈起火燃燒,船上的25人陸續跳海,荷蘭方面的RHIB艇隨即展開救援,部分海盜在漁船上仍繼續朝荷蘭的RHIB艇射擊;最後船上25人中至少6人證實是海盜,交火導致一名海盜死亡,另有八人受傷;而荷蘭派出的三艘RHIB艇中有一艘中彈,無人傷亡。 在2013年8月,鹿特丹號停靠在非洲西岸參與非洲之風演習( African Winds 2013 ),擔任非洲伙伴海上站點( Africa Partnership Station )。 2.約翰.懷特號
在2011年6月, 約翰.懷特號部署到加勒比海的荷屬領地海域作為站點船,與荷蘭海軍陸戰隊一同進行反海盜、查緝海上不法活動(販毒、走私等)等任務,並提供必要人道援助。在2013年5月7至9日, 約翰.懷特號在鹿特丹代表荷蘭海軍出席英國、荷蘭聯合兩棲作戰武力(UK / NL Amphibious Force)成立40週年紀念, 約翰.懷特號與皇家海軍旗艦堡壘號(HMS Bulwark L15)船塢運輸艦並排。 在2013年7月14日,約翰.懷特號再度部署到索馬利亞,成為歐洲 Atalanta 聯合反海盜任務的旗艦,期間參與 Bold Alligator聯合演習。在2014年10至11月, 約翰.懷特號參與美國海軍Bold Alligator 2014兩棲演習。在2015年5月再度部署到索馬利亞水域時,由瑞典海軍輪值的指揮單位駐紮約翰.懷特號,指揮歐盟的 Atalanta反海盜任務。
在2009年,約翰.懷特號曾造訪俄羅斯聖彼得堡,參與當地舉辦的國際海事防衛展( International Maritime Defense Show
2009);當時俄羅斯正向國際招標購買四艘兩棲作戰艦艇,總共有西班牙、韓國、法國與荷蘭參與競標。最後,俄羅斯選擇法國提供的西北風級(Mistral
class),法俄雙方在在2011年6月簽署合約;不過在交艦階段,由於2014年烏克蘭革命導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遭到西方制裁,這項交易遭到取消。 在2013年11月荷蘭預算程序中,荷蘭國防部首次提到接替鹿特丹號的新運輸艦計畫;當時荷蘭國防部長 Jeanine Hennis 回應 荷蘭工黨( PvdA )議員Günal-Gezer相關問題時表示,由於節約政府開支,替換鹿特丹號等計畫遭到延遲。 由於2013年以後荷蘭海軍主要造艦計畫著眼於汰換道爾曼級巡防艦、三伙伴型獵雷艦、海象級潛艦等,建造新兩棲運輸艦的計畫難免受到排擠。 在2018年3月底公布的荷蘭國防白皮書中,提到打算建造兩艘兩棲艦艇替換鹿特丹號與約翰.懷特號,在2020年代末起左右交付。 在2023年5月24日在英國法茵堡舉行的聯合海軍事件( Combined Naval Event,CNE2023)中,荷蘭海軍項目主管André van der Kamp上校透露,荷蘭正在規劃替代鹿特丹級的新一代兩棲船塢登陸艦,項目代號為LPX,預定在2030年代初期服役。除了支援兩棲作戰之外,LPX也預計接替部分現役荷蘭級巡邏艦擔任的巡邏與監視偵察任務。依照荷蘭海軍Van der Kamp上校透露,荷蘭海軍陸戰隊未來武力結構(RNLMC)朝向敏捷與靈活性發展,著重於能在離岸更遠的距離投射精簡的小型單位,而兩棲船艦則結合巡邏船與海岸防衛隊的機能,在加勒比海地區進行反毒與打擊不法活動。 隨後在2023年6月28日在荷蘭登海爾德(Den Helder)英國/荷蘭聯合兩棲部隊(Joint Amphibious Force)成立50週年紀念日的儀式上,英國國防採辦部長James Cartlidge與荷蘭國防部長Kajse Ollongren正式簽署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雙方合作探討兩國合作發展共通兩棲運輸艦艇的可能方案,包括選項、設計與採辦工作。此時,英國正在進行多任務支援船(Multi-Role Support Ship,MRSS)的概念研究,打算取代現役兩艘阿爾賓級(Albion class)船塢運輸艦、三艘灣級(Bay class)後勤運輸艦以及百眼巨人號(RFA Argus A135)航空訓練/醫療艦;這意味著英國MRSS以及荷蘭LPX項目會採取合作。
在2024年3月7日,荷蘭國防部長Christophe van der
Maat在國會上表示,荷蘭軍方計畫以一種兩棲運輸船艦(Amphibious Transport
Ship)取代現役兩艘鹿特丹級船塢運輸艦(LPD)以及四艘荷蘭級巡邏艦的任務,首艘預計在2032年服役。新的兩棲運輸艦除了用於兩棲作戰之外,也可作為部署在定點的船艦,例如部署在加勒比海支援當地掃毒、緝捕海上非法活動。原先鹿特丹級大約在2028年以後就會抵達使用年限,荷蘭國防部也規劃延長壽命,使之至少服役到2032年以等待新艦服役。依照荷蘭國防部的構想,現代化兩棲作戰比以往更輕量、更快速、更分散,後勤作業也更輕量;因此,新世代兩棲船艦會比現役鹿特丹級LPD小,建造數量更多,同時間可以部署多艘。關於巡邏艦方面,現役荷蘭級巡邏艦設計上無法在高強度作戰使用,在日漸惡化的國際形勢中並不合適。而由於鹿特丹級LPD與荷蘭級巡邏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達到服役年限;因此,以單一船型同時取代原本兩種船艦,兩船型的任務都由未來單一船型擔任,設計建造以及運用上都更有效率。此一項目會由荷蘭軍方以及荷蘭業界合作完成,合作伙伴包括荷蘭達門集團、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荷蘭太空中心(NLR)、海上研究機構(Maritime
Research Institute Netherlands ,MARIN)。這項研究結果在2024年上旬出爐,結論是不可行;過去的經驗顯示,歐洲多國間的聯合造艦案,各方的需求與政治考量往往難以取得共識。一位荷蘭海軍發言人表示,雙方的預算以及概念都不同,結論是沒辦法用一種船型滿足英國與荷蘭的需求。雖然如此,雙方還是有可能共同研製船艦上子系統,例如在航空與登陸載具方面取得共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