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雨級/高波級驅逐艦

(上與下)村雨級首艦村雨號(DD-101)。

日本村雨級驅逐艦的艦體中部,可以看到MK-48 Mod0發射器。

(上與下三張)在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的村雨號(DD-101)。

由後方看村雨號,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村雨號的主桅杆,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桅杆下層前方平台設置OPS-24B三維對空

搜索雷達;往上依序是OPS-20導航雷達、OQR-1直昇機聲納浮標資料鏈天線(白色半球型天線罩)、

OPS-28D平面搜索雷達。桅杆上層設置NOLQ-3電子戰系統的電子支援(ESM)截收天線,包括前部的圓柱型天線

以及兩側的陣列天線等。桅杆最頂端的圓盤天線是ORN-6C空中戰術導航(TACAN)天線。

村雨號艦橋上部的各種電子系統。包括FCS-2-31A射控雷達(中間白色天線)、後方平台上的

OPS-24B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兩側的NOLQ-3電子戰系統的電子反制(ECM)天線。

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村雨號前甲板。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村雨號艦體中部。一號煙囪後方是兩組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SSM-1B)發射器

,其後是安裝MK-48 Mod0垂直發射系統的位置。攝於2019年5月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上與下)村雨號的船艛。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村雨號艦體中部的兩組四聯裝90式(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旁邊是補給接收站。

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從後方看村雨號,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軍港。 

村雨號(DD101)驅逐艦船艛上方的OPS-24B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以及NOLQ-3電子反制天線(下)。

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軍港。 

 

(上與下)從後方看村雨號上層船樓,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軍港。

村雨號的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軍港。

村雨級的雷號(DD-107)

八艘村雨級艦並排航行。

高波級首艦高波號(DD-110),注意艦首主砲為OTO 127mm艦砲,

此外安裝MK-41 VLS的B砲位高出艦首主甲板。

與一艘美軍柏克Flight 2飛彈驅逐艦(後)並行的高波號。

(上與下)高波號正從橫須賀基地離港,攝於2014年6月14日。

高波號正面,攝於2014年6月14日。

高波號與美國海軍麥克.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 DDG-85)飛彈驅逐艦一同航行。攝於2014年3月9日。

與美國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航空母艦並行的高波級二號艦大波號(DD-111)。

在拖船協助下掉頭準備離開橫須賀港的大波號,攝於2014年6月14日。

 

高波級三號艦捲波號(DD-112) 

一架SH-60K反潛直昇機在高波級驅逐艦涼波號(DD-114)後方懸翔

由左而右是村雨級驅逐艦的 曙(DD-108)、有(DD-109)、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金剛號(DDG-173)

以及秋月級驅逐艦秋月號(DD-115),三者是橫跨近20年的海自主力驅逐艦設計。

此照片攝於2014年佐世保港。

(上與下)停泊在吳基地的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攝於2018年4月5日至6日。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前部船艛,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上與下)停泊在吳基地的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與村雨級驅逐艦電號(DD-105),攝於2018年4月5日至6日。

(上與下)停泊在吳基地的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與村雨級驅逐艦電號(DD-105),攝於2018年4月4日晚間降旗時。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艦首,可以看到安裝MK-41垂直發射器的B砲位(左側)以及OTO 127mm 54倍徑艦砲。

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村雨級驅逐艦雷號(DD-105)的艦尾機庫。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前部船艛。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艦體中部,可以看到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補給接收裝置、HOS-302魚雷發射器等。

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後部船艛,含二號煙囪以及直昇機庫等。

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主桅杆。攝於2018年4月6日吳基地。桅杆下層前方平台設置OPS-24B三維對空

搜索雷達,兩側設置NOLQ-3電子戰系統的電子反制(ECM)天線;往上依序是OPS-20導航雷達、OQR-1直昇機

聲納浮標資料鏈天線(白色半球型天線罩)、OPS-28D導航雷達。桅杆上層設置NOLQ-3電子戰系統的電子支援(ESM)

截收天線,包括前部的圓柱型天線以及兩側的陣列天線等。桅杆最頂端的圓盤天線是ORN-6C空中戰術導航(TACAN)天線。

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OPS-24三維對空監視雷達(上)以及FCS-2-31A/B射控雷達(下)。

攝於2018年4月6日吳基地。

 

停泊在橫須賀軍港的高波級驅逐艦大波號(DD-114),攝於2023年11月14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村雨級/高波級驅逐艦/日本

(むらさめ/Murasame class)/(たかなみ型/Takanami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村雨級:

DD-101、106──石川島播磨 (IHI)東京廠
DD-102──三井重工玉野廠
DD-103──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04、105、109──三菱重工長崎廠
DD-107──日立重工舞鶴廠
DD-108──石川島播磨 (IHI)東京廠


高波級:
DD-110、112、114──住友重工浦賀廠
DD-111、113──三菱重工長崎廠
尺寸(公尺) 長151 寬17.4 吃水5.2(村雨級)/5.3(高波級)
排水量(ton)


村雨級:
輕載4550
滿載6200

高波級:
輕載4650
滿載63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AG
LM2500燃氣渦輪*2/43000
Spey SM-1C燃氣渦輪*2/27000
(最大總出力約60000) 
雙軸CRP 雙舵
航速(節) 30
乘員 166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S-24B 3D對空搜索雷達*1

OPS-28D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 導航雷達*1

NOLQ-3 電戰系統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

AN/SLQ-25(村雨級)/曳航具四型(高波級)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5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2 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9作戰系統(DD-101~109:OYQ-9/9B;DD-110~112:OYQ-9C;DD-113:OYQ-9D;DD-114:OYQ-9E)

OYQ-103 反潛戰鬥系統

FCS-2-31A/B射控雷達*2

艦載武裝

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1 (村雨級)

OTO-Breda 五吋艦砲*1 (高波級)

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VLS)*2(村雨級)/4(高波級) (村雨級MK-41僅裝填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高波級的則同時裝填VLA、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八聯裝MK-48 Mod0海麻雀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2(村雨級 ,起初裝備RIM-7F,2004年起換裝ESSM並改稱為MK-48 Mod4)

三聯裝324mm HOS-302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艦載機

SH-60J/K反潛直昇機*1

姊妹艦

村雨級:共9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101 村雨

(むらさめ/ Murasame)

平成3(1991) 1993/8/18 1994/8/23 1996/3/12
DD-102 春雨

(はるさめ/ Harusame)

平成4(1992) 1994/8/11 1995/10/16 1997/3/24
DD-103 夕立

(ゆうだち/ Yuudachi)

平成6(1994) 1996/3/18 1997/8/19 1999/3/4
DD-104 霧雨

(きりさめ/ Kirishima)

平成6(1994) 1996/4/3 1997/8/21 1999/3/18
DD-105 電

(いなづま/ Inazuma)

平成7(1995) 1997/5/18 1998/9/9 2000/3/15
DD-106 五月雨

(さみだれ/ Samidare)

平成7(1995) 1997/9/19 1998/9/24 2000/3/21
DD-107 雷

(いかづち/ Ikazuch)

平成8(1996) 1998/2/25 1999/6/24 2001//3/14
DD-108 曙

(あけぼの/ Akebono)

平成9(1997) 1999/10/29 2000/9/25 2002/3/19
DD-109 有

(ありあけ/ Ariake)

平成9(1997) 1999/5/18 2002/10/16 2002/3/6

高波級:至少五艘

艦名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110 高波

(たかなみ/ Takanami)

平成10(1998) 2000/4/25 2001/7/26 2003/3/12
DD-111 大波

(おおなみ/ Onami)

平成10(1998) 2000/5/17 2001/9/20 2003/3/13
DD-112 捲波

(まきなみ/ Sasanami)

平成11(1999) 2001/7/17 2002/8/8 2004/3/18
DD-113

(さざなみ/ Makinami)

平成12(2000) 2002/4/3 2003/8/29 2005/2/16
DD-114 涼波

(すずなみ/ Suzunami)

平成14(2002) 2003/9/24 2004/8/26 2006/2/16

 


 

 

前言

先前從1980年代起,日本海自總共裝備了12艘初雪級通用驅逐艦以及8艘朝霧級通用驅逐艦,成為「八八護衛群」(8艘艦艇加上8架直昇機)的骨幹。接著,日本海自開始規劃護衛隊群的第二代通用驅逐艦,就是村雨級,是金剛級神盾驅逐艦之外,日本海自在1990年代 建造的另一種重要艦艇 。

在平成3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1991年~1995年)之中,海自編列預算建造六艘村雨級,在平成8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1996~2000年)再編列三艘村雨級,隨後轉而建造進一步改良的高波級驅逐艦。最初日本打算建造9艘村雨級與11艘高波級,全面替換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的初雪級和朝霧級驅逐艦(每個護衛隊群包含五艘通用驅逐艦、兩艘負責防空的飛彈驅逐艦與一艘擔任旗艦的直昇機驅逐艦) ,但由於2000年代造艦預算緊縮,使得原本打算建造11艘的高波級最後只造5艘,無法全面代替所有的朝霧級。

與過去日本海自的通用驅逐艦相同,村雨級與高波級採用日本舊海軍時代專門用於驅逐艦命名的「天文地理名」,此種命名以優美且具詩意著名,堪稱日本艦艇命名準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然而,之前日本海自每一級驅逐艦都以天文地理名的同一部來命名,以利區別,例如初雪級全部以「雪部」命名、朝霧級完全用「霧部」命名,然而村雨級則混合了雷、電、曙等「單字部」的命名。此外,村雨號在日本海軍史上曾經是第一批日本國產驅逐艦春雨級的第二艘,於明治36年(1903年)竣工;有趣的是,今天村雨級的第二艘艦恰巧命名為春雨號,再度聯袂並列為姊妹艦。 村雨級、高波級的建造分別由石川島播磨(IHI)東京、三井玉野、日立舞鶴、住友重工浦賀、IHI MU等廠負責(IHI MU是IHI在2003年將造船部門獨立出來的子公司)。 

基本設計

村雨級的基準排水量4550噸級,艦體長度比朝霧級驅逐艦 增加14m,寬度增加2.8m,擴大艦體主要是為了改善艦上起居環境、增加船艦適航耐海能力,並改善直昇機起降操作的條件(包括艦尾甲板尺寸以及船艦穩定性等)。在最初設計時階段,海自曾將其基準排水量設定為4700噸,之後為了降低成本而經過妥協,以4400噸為出發,設計完成時又成長了150噸。首艦村雨號的造價為609億日圓。依照1996年的幣值,每艘村雨級成本約5至6億美元。

村雨級的基本構型、裝備與技術水準相較於初雪級、朝霧級領先進一個世代,不僅採用新的艦體佈局,反潛火箭與防空飛彈等武器都實現垂直化,作戰、偵測與反潛直昇機系統也都 予以更新。村雨級的許多設計似乎受到美國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的影響,上層結構線條單純化並採用傾斜式外型以降低雷達截面積(RCS)。與金剛級相同,村雨級 沒有使用柏克級那種以輕合金製造的新型桅杆,而採用日本造船界向來偏好的傳統式重型四角格子桅 ,這可能是因為要承載OPS-24B三維對空搜索雷達,但也增加了村雨級的雷達截面積(不過據說此桅杆使用匿蹤塗料來彌補匿蹤性能)。村雨級採用平甲板設計,艦尾甲板有一個向下傾斜的坡度,使艦尾甲板後段與直昇機起降甲板之間出現高度差,有點類似1950年代日本幾種國產驅逐艦的「荷蘭坡」設計;但村雨級的艦尾傾斜坡道功能不同,主要只是為了讓艦尾甲板與中間的直昇機起降平台出現一點高度差,以便在坡道甲板上安裝一些甲板艙口、裝備等突出物而不干擾到直昇機平台,同時也利於快速排除甲板積水,因此這個坡道的落差不高。村雨級的艦橋以密閉狀態運作,故在核生化環境下仍能有效發揮指揮機能。為了防止艦上電子設備、管路在遭到命中時喪失作用,村雨級對於艦上雷達導波管、電路等脆弱電子裝備都設有裝甲保護。

村雨級採用雙軸設計,主機是四具燃氣渦輪組成的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推進系統(COGAG),其中兩具為美國GE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廠生產的LM-2500(單機出力21500馬力),另外兩具則為英國勞斯萊斯(Rolls Royce) 授權日本川崎重工生產的Spey SM-1C(單機功率13500馬力);機組配置方式乃將四具渦輪分成兩個機組,各負責驅動一個推進軸,每個機組由一部LM-2500與一部Spey SM-1C併聯到減速齒輪來連接大軸,而兩個推進軸的機組分別安裝於前、後兩個完全獨立、沒有比鄰的機艙,可避免遭到敵方武器同時貫穿波及;為了配合大軸一左一右的位置,兩個前後錯開的主機艙並沒有對齊艦體縱軸線,前方一號主機艙偏左,後方二號主機艙偏右,這個配置從煙囪就能看出(考量到煙囪進排氣效率,設置在主機正上方為最佳)。 由於不同廠牌的燃氣渦輪併聯時,無法同時以最大功率運轉,所以村雨級只能讓兩個機組中的LM-2500或SM-1C之中的其中一種以全功率輸出(另一種關閉),或者是讓不同廠牌的燃氣渦輪雙機併聯但是功率打折輸出,所以村雨級的最大輸出功率(軸馬力) 大約是60000軸馬力,而不是四具燃氣渦輪的個別單機總和(約70000軸馬力)。村雨級並用兩種異廠牌燃氣渦輪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川崎重工的SM-1C單機功率只有13500馬力,四機總和只有54000馬力,不足以推動超過6000噸的村雨級達到30節航速。由於1990年代日本為了建造金剛級神盾艦,而從美國GE引進功率更大的LM-2500燃氣渦輪(由石川島播磨授權生產),因此村雨級便採用兩具LM-2500與兩具SM-1C的組合,達到約60000軸馬力的總輸出功率。 當然,同時採用川崎和石川島播磨生產的主機,也能兼顧兩大廠商的利益。村雨級的輪機有周詳的隔音降噪措施,盡量降低輻射到水中的噪音和震動。

村雨級的主發電機包括三具功率各1500kw的 川崎重工M1A-25燃氣渦輪發電機組(初雪級、朝霧級的M1A-02燃氣渦輪發電機的改良型),其中兩部分別位於兩個主機艙內,第三部位於艦尾發電機艙內,充分的區隔可降低面臨戰損時,多部發電機一同失效的機率;此外,艦上補機艙內還有一具600KW的勤務用柴油發電機組,主要在泊港關閉主發電機組時供應艦上日常供電,可節省機械與燃油的消耗。 村雨級擁有電腦化的輪機控制系統,控制中心位於艦體內部的二號甲板,設有主機、輔機、電力供應監控台以及緊急控制台、備份艦內外通信裝置等,可監控全艦機械與損管 的運作狀況,平時只需一人監控;萬一艦橋因戰損而失去功能,控制中心仍能接手損管監控與戰鬥指揮等功作。

村雨級大量採用最先進的科技,全艦自動化程度較高, 人員編制僅166名,同時期許多噸位比村雨級小的現役艦艇的人員數目都不止這個數字。 

 

電子系統

村雨級配備日本自製的OYQ-9戰鬥系統,是後期型朝霧級使用的OYQ-7戰鬥系統的改良型,九艘村雨級先後使用OYQ-9與9B兩種構型。OYQ-9的基本架構大致上與OYQ-7相同,以兩具美製UYK-43B主電腦(其中一具負責空中/水面目標,另一具專司對付水下目標,兩者必要時可相互備援防止任何一台喪失機能)為核心,擁有數具UYQ-21/OJ-194彩色顯示器,整合美製Link-11/14資料鏈以及ORQ-1直昇機資料鏈;此外,戰情室內新增兩具與神盾顯示系統相同的PT-525大型LCD平面顯示器,能顯示完整的戰場態勢供指揮官參考相。較於OYQ-7,OYQ-9的多目標接戰能力大幅增加,據說能同時監控水上、水面、水下至少216個目標。 艦上還裝有SUPERBIRD B2衛星通信装置。

村雨級的對空搜索雷達為三菱電機(Melco)在1980年代開發的OPS-24B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衍生自三菱電機為航空自衛隊研發的陸基J/FPS-3對空警戒雷達。OPS-24最初進入海自服役時裝備於後四艘朝霧級驅逐艦上,早期的OPS-24只能算是小幅修改的J/FPS-3,設計上並沒有周詳地考慮海上惡劣得多的操作環境,可靠度不佳;而村雨級的OPS-24B就是經過改良的版本 ,不過一些問題始終無法根除。OPS-24B是一種L(D)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是全球第一種服役的艦載主動陣列電子掃描雷達),整面天線陣列由3000個五位移相器天線單元構成 ,使用硅雙級電晶體積體電路與分立晶體管半導體技術。OPS-24B只能透過移相方式控制波束在垂直方位實施一維電子掃瞄(非美國SPS-48E的頻率掃瞄方式),水平方位仍完全仰賴旋轉基座來 改變方位,天線水平旋轉速率為每分鐘10到20轉。OPS-24B具 遠程對空警戒、中程對空/平面搜索、目標追蹤標定、對友軍戰機提供目標指示以及對防空飛彈實施中途導引等功能,峰值功率約90W,最大搜索距離為210km,對低空目標搜索距離40km,能同時追蹤150個目標 。不過,OPS-24B除了長程對空監視之外,也用來為艦上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提供目標指引,然而OPS-24B的更新率以及精確度表現都不算稱職(OPS-24採用波長較大的D波段,探測距離遠,但精確度較低)。

除了OPS-24B對空搜索雷達之外,村雨級配備日本無線公司的OPS-28D平面搜索雷達,採用G/H波段操作,據說對超低空飛行的小型目標的偵測能力極佳,能偵測到掠海反艦飛彈或潛艦的潛望鏡。至於村雨級的導航雷達則為OPS-10,能辨識出迫近的小型船隻,以避免發生撞船意外。

(上與下)高波級驅逐艦漣號(DD-113)的NOLQ-3電子戰系統;上圖是布置在主桅杆頂的ESM

接收天線,下圖是布置在主桅杆兩側的ECM干擾天線。攝於2018年4月6日吳基地。

電子戰方面,村雨級配備NEC廠的NOLQ-3綜合電子戰系統,屬於日本海自第三代電子戰系統,是金剛級的NOLQ-2電子戰系統的衍生型。NOLQ-3結合電子反制(ECM)與支援(ESM)功能,並控制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NOLQ-3的ESM電子掃描式截收天線組布置在桅杆高處,兩個電子干擾(ECM)天線則安裝於主桅下端的左右兩側,原理類似美製SLQ-32電戰系統的天線 。與美國SLQ-32相似,NOLQ-3也使用比振幅法來測定電磁波來源方向。村雨級的魚雷反制系統為美製SLQ-25。

村雨級的水下偵測裝備包括日本自製的OQS-5艦體主/被動聲納(這是1988到1989年日本開發的OQS-X聲納系統的成果)與OQR-2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美製SQR-19的日本版),兩者都具備極低頻聽音能力。村雨級的水下作戰中樞是日立廠開發的OYQ-103反潛作戰控制系統(ASW Control System,ASWCS),結合包括OQS-5艦首聲納與OQR-2拖曳陣列聲納在內的艦上所有水下聲學探測裝置,此外聲納浮標處理器(SDPS)透過SH-60J直昇機搭配的ORQ-1反潛直昇機資料鏈系統 (美製AN/SQQ-28聲納浮標資料鏈傳輸/處理系統的日本版)取得機載聲納浮標的探測資料,整合成水下戰場態勢圖像;而在接戰時,也根據各聲納的接觸資料完成射擊解算,指揮艦上的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以及短魚雷等反潛武器接戰。此外,OYQ-103也與OYQ-9艦載戰鬥系統結合。先前日本在最後一艘朝霧級驅逐艦海霧號(DD-158,1986年編列)上首度應用OYQ-101反潛作戰指揮系統(ASW Direction System,ASWDS),隨後金剛級飛彈驅逐艦則使用日本模仿美國AN/SQQ-89開發的OYQ-102反潛作戰控制系統(當時美國不願意輸出敏感性較高的AN/SQQ-89反潛作戰系統給日本),而村雨級的OYQ-103則是根據OYQ-102的經驗進一步改進而成。

武器系統

身為通用驅逐艦,村雨級以反潛任務為主,防空則僅止於短程點防禦武力即可。反潛方面,村雨級捨棄了日本海自驅逐艦一向使用的74式八聯裝ASROC發射器而採用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艦上兩組八聯裝MK-41 垂直發射器(Mod6構型)皆安裝於艦橋前方的B砲位,裝填美製RUM-139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射程比以往的ASROC更長。此外,村雨級前煙囪兩側各裝有一具三聯裝324mmHOS-302魚雷發射器(美製MK-32的日本版),可裝填美製MK-46 Mod5魚雷;日後村雨級可能會換裝新的HOS-303魚雷 管,能使用更新型的97式魚雷 (詳見飛鳥號實驗艦一文)。

村雨級另一項重要的反潛裝備為一架日本海自制式的SH-60J反潛直昇機,操作於艦尾的直昇機庫與直昇機甲板 ; 與前一代的朝霧級相同,村雨級的機庫容量也是以容納兩架直昇機的標準來設計,機庫雖然只有一個,不過捲門右側的門板必要時可以卸除,使機庫開口擴大來收入第二架直昇機。由於艦上只有一套RAST輔助降落系統與單一直線滑車軌道, 嚴格說來村雨級只能操作一架直昇機,另一架則因為沒有滑車拖曳而難以在艦身搖晃時在甲板上移動。

(上與下)設置於村雨級艦舯的16管MK-48 Mod0垂直發射器,裝填16枚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

此照片拍攝時仍裝填RIM-7F,發射器外蓋顏色為海軍灰。

與朝霧級、初雪級相較,村雨級繼續使用海麻雀系列防空飛彈系統,但改使用效能較高的垂直發射型號;前、後煙囪之間設置一組MK-48 Mod0垂直發射器,數量為16管,而負責導引海麻雀飛彈的為兩具FCS-2-31照明射控雷達 系統(結合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電視攝影機等光電裝置),該雷達亦被用於導控OTO 76mm快砲。每具FCS-2-31可同時導引兩枚海麻雀飛彈攻擊同一個目標,故村雨級最多能同時導引四枚海麻雀飛彈接戰兩個目標。村雨級在服役初期配備既有的RIM-7F海麻雀飛彈,日本海自從 平成16年度(2004年)起編列預算,以每年二至三艘的速度逐年將村雨級原有的的RIM-7F換裝為最新型ESSM(後來放慢為約略平均每年編列一艘),一直編列到平成24年度(2012年 )完成,改裝ESSM後發射器型號稱為MK-48 Mod4,平均每艘改裝的花費為8億2453萬日圓,改裝工作是以盡量減少工程變更為前提;以最後一艘進行換裝、在2012年編列的村雨號為例,其中透過美國軍售管道(FMS)購買飛彈、容器等相關硬體以及服務支援等費用約7億6853萬日圓,而由JMU聯合海事橫濱工廠施工的費用為5600萬日圓)。

與其他大部分的海自艦艇一樣,村雨級擁有兩具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 但是安裝的為置有了改進:1980年代以前日本各型主戰艦艇如初雪級、朝霧級、太刀風級、旗風級、榛名級、白根級的兩組MK-15都分置於艦身左右兩側,如此一來就會在艦首與艦尾兩方向產生射擊死角。1990年代建造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 由於艦體長度足夠,遂將兩組MK-15分別置於前方與後方,如此就可以涵蓋360度的所有方位角而無死角產生,而村雨級也沿襲了此種較為理想的配置。最初村雨級的方陣系統構型為MK-15 mod.12,從2016年起,首艦村雨號的MK-15近迫武器系統升級為Block 1B規格,其餘各艦隨後也陸續進行升級。

換裝ESSM防空飛彈後的村雨級,發射器構型改稱為MK-48 Mod4,注意發射管外蓋變成紅色,

外型也與原本不同。

艦砲方面,村雨級的艦首裝備西方國家艦艇普遍的OTO-Breda 76mm高平兩用快砲。反艦飛彈方面,本級艦的前煙囪與MK-48垂直發射器之間裝有兩組四聯裝日本自製SSM-1B(又稱90式)反艦飛彈(此發射器亦能裝填美製魚叉反艦飛彈), 這是日本自製的SSM-1(88式)陸射反艦飛彈的艦載衍生型,而兩者都從先前日本生產的ASM-1(80式)空射反艦飛彈(日本版的魚叉飛彈)衍生而來,整體性能相當於美製RGM-84D改良型魚叉飛彈。90式採用渦輪噴射巡航發動機、固態助推火箭升空,巡航飛行速度0.9馬赫,最大射程150km,採用中途慣性/指令修正與終端主動雷達導引 (可另外加裝紅外線尋標器),中途階段可由SH-60J/K反潛直昇機、反潛巡邏機等其他平台透過資料鏈提供指令修正,飛彈配備一個230kg的半穿甲高爆戰鬥部,可選擇延時、觸發或近發引信。90式的飛行模式與早期魚叉飛彈類似,飛彈巡航高度30m,在彈道終端降至海面5~6m以躲避敵艦雷達偵測,距離目標3km時突然躍升後,由目標天頂方向俯衝攻擊,癱瘓敵艦上部偵測、指揮等主要機能 。90式採用寬頻帶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尋標器,具備良好的抗干擾能力;與魚叉反艦飛彈類似,90式由於雷達尋標器搜索角度大, 具備扇面發射能力。90式的彈體與彈翼塗有可吸收雷達波的塗料,能降低飛彈的RCS,增加敵方攔截的困難度。

2009年起日本海自投入索馬利亞反海盜護航勤務,為此村雨級在艦橋兩側、機庫上方兩側總共設置四挺12.7mm機槍,艦橋前方也設置防彈裝甲板。

村雨號(DD-101)的RAST輔助降落系統的管制塔,設在飛行甲板上。

村雨號的HOS-302三聯裝魚雷發射裝置。

高波級驅逐艦

建造九艘村雨級之後,日本海自在平成8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之中,從平成10年度(1998年)開始建造改良自村雨級的高波級驅逐艦。

在1990年代規劃建造村雨級的同時,日本海自同時也致力開發各種新一代的艦艇作戰指揮、防空與反潛系統,並裝在1995年服役的飛鳥號實驗艦(ASE-6102)上進行測試。這些裝備包括CS-3射擊指揮裝置三型(含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 的主動雷達導引短程防空飛彈(Active Homing RIM,AHRIM)、先進技術戰鬥系統(Advance Technology Combat System,ATECS)OQQ-XX低頻聲納系統等。

為了配合這些新裝備,海自在1990年代規劃接續在村雨級之後的新一代護衛艦建造方案。村雨級的後續型──高波級 是平成10年度(1998年)驅逐艦(10DD)的產物,係以村雨級的基本構型為基礎進行改良。考量到前述這些新裝備開發時程不一,海自對於新系統的部署曾有幾種考量:

 

1.先完成9艘村雨級以及11艘小幅改進的高波級,總數20艘的新通用驅逐艦先全面替換四個第一線護衛隊群 的12艘初雪級和8艘朝霧級。然後在之後用來接替村雨級的新艦上,才使用前述飛鳥號測試的新技術。此方案的優點是讓第一線護衛群能最快速、低風險地全面淘汰1980年代水平的初雪級和朝霧級,統一通用驅逐艦的規格,增加後勤維持與訓練的便利性,但也會大幅延後海自艦艇啟用前述新技術的時間,時程上並不合理。

2.依照各項新系統的開發進度,逐步為高波級換裝前述新系統。然而依照這種計畫,高波級就會被分成幾種裝備不同的次型,對護衛隊群的後勤維護和運用造成不便。

3.減少高波級的數量,提前規劃使用新系統的更新一代驅逐艦。由於研製新艦型需要更長的時間,將使第一線護衛隊群汰換初雪級、朝霧級的進度延緩,而且使海自將會同時操作村雨級、高波級和更新一代驅逐艦等三種次型。

 

一開始,海自打算採取第二種方案,逐步在高波級上啟用新的技術,原訂前三到四艘高波級仍使用與村雨級相同的射控系統,在平成12或13年度(2000與2001年)編列的第四或第五艘高波級上開始搭載FCS-3,使海自在2005到2006年開始擁有主動相位陣列射控雷達的新艦。

然而,隨著2000年代日本財政狀況逐漸走下坡,海上自衛隊未能爭取到足夠的預算 ,在資源分配取捨之間,通用驅逐艦的建造進度受到不小的影響,也影響了高波級的建造數量。第五艘高波級的預算在平成14年度(2002年)度編列,而平成13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2001~2005)的重點項目包括為兩艘新神盾驅逐艦(平成14年度起,即愛宕級)來取代老舊的太刀風級、為四艘金剛級增添反彈道飛彈能力(平成16年度起;1998年8月北朝鮮試射大浦洞一號彈道飛彈,使日本對彈道飛彈防禦的迫切程度大幅提高)、兩艘新一代萬噸以上全通甲板直昇機驅逐艦(平成16年度起,即日向級)以及替換P-3C哨戒機的新一代P-X反潛巡邏機(後來成為P-1),通用驅逐艦的建造工作暫告停頓。總計在1991到2009這20年間的四個中期防計畫中,海自原本打算編列建造28艘驅逐艦,最後只有24艘付諸建造。

就技術開發方面,FCS-3開發時程 趕不及在2000年代初期用在改良型的高波級之上,配套的AHRIM短程防空飛彈也由於預算優先順序改變而擱置(後來日本引進美國ESSM防空飛彈遞補,並配合修改了FCS-3來支援半主動導引機制)。如果要配備FCS-3,高波級必須經過較大幅度的設計變更,增加艦體寬度與吃水來吸收FCS-3改增加的上部重量;然而在 經費受限的情況下,日本沒有辦法為高波級進行幅度太大的修改,而在維持與村雨級相同艦體規模的情況下,能再增加的排水量只有200噸以內,而高波級擴充MK-41發射器容量並換裝重得多的OTO 5吋艦砲,已經將村雨級原始設計的排水量餘裕消耗不少,根本不可能再容納FCS-3。 因此,最後日本海自等於是採用了前述第三種策略,只在1998至2002年度編列建造了五艘高波級,而且僅針對武器裝備與通信傳輸等進行小幅度的改良(包括垂直發射器與艦砲),作戰指揮、偵測與射控系統維持不變;在高波級之後的再下一 代驅逐艦,才裝備FCS-3等新系統,並完全取代第一線護衛群 剩餘的朝霧級,這就是平成19年度起編列預算的秋月級。 高波級的艦首、艦首左側主錨以及戰情中心(CIC)也略做修改,並且換裝改良後的可變距螺旋槳,使空蝕效應降低、增加燃油效率。高波級首艦高波號(DD-110)造價約644億日圓。

(上與下)在船台上建造中的高波級驅逐艦三號艦漣(DD-113)

高波級驅逐艦三號艦漣(DD-113)在2003年8月29日下水的畫面。

雖然最後高波級實施的改進項目相對有限,但作戰效能仍比村雨級提高。高波級在武裝方面的最大改進就是取消海麻雀飛彈專用的MK-48輕型垂直發射器,艦首MK-41 VLS則擴充至四組八聯裝模組共32管,海麻雀防空飛彈與VLA反潛火箭都裝備於MK-41之中;如此,高波級能更具彈性地調整兩種飛彈的裝載量,而統一使用MK-41也有助於簡化後勤維持工作。。日本海自 從2004年開始引進最先進的RIM-162海麻雀ESSM配備於高波級與村雨級上(先換裝村雨級,高波級的換裝預算在2014到2015年通過並開始執行),每艘高波級裝備16枚,不僅機動性、射程與攔截能力都比原先RIM-7M/P大幅增加,更由於採用折疊式彈翼使得MK-41一個發射管可裝填四枚ESSM,裝備16枚ESSM只需佔用四個彈位,剩下28個彈位都可裝載VLA反潛火箭(村雨級只有16枚),整體戰力增加不少 。

(上與下)一艘高波級發射RIM-7P短程防空飛彈

除了ESSM與VLA之外, 早期還有消息指出高波級的MK-41還可搭載SM-2 Block 3區域防空飛彈,而射控方面則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高波級本身就能發射並導控SM-2接戰目標,艦上射控系統整合有搭配SM-2的WDS MK-14武器控制系統,著名海軍研究專家Norman Friedman所著的海軍武器手冊便持這種說法;第二說則是高波級只具有發射SM-2的能力,導控工作則需透過未來向美國購買的CEC協同接戰設備來交給護衛群的神盾艦進行。不過實際上,日本並未在高波級上裝備SM-2防空飛彈系統。

高波級另一項重要的武器改進就是艦首主砲換裝為與金剛級相同的OTO-Breda 127mm艦砲,近距離岸轟與反水面能力大幅加強。高波級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為最新的MK-15 Block 1B版,使用新的搜索雷達並加裝光電感測系統,配備OGB加長型砲管與砲管外部支架,使射程、威力與精準度大幅增加,所使用的威力強化彈藥(ELC)亦由美國授權日本生產;其射控單元與艦上戰鬥系統結合以增加整體運作效能,並增加對海面目標射擊能力。

高波級仍沿用村雨級的OYQ-9系列作戰系統,不過新整合入日本海自在1996年開始建構的「海幕」衛星資料傳輸/指揮系統,艦上的海上指揮管制系統 (Maritime Operation Force,MOF)透過衛星傳輸(艦上配套的衛星通信天線為Superbird B2),連結海幕系統的指揮終端機(Command and Control Terminal,C2T),透過海幕系統可再往上連結日本海自的高層指揮部(例如海上幕僚監部),甚至直接與日本首相官邸聯繫。因此海幕系統可以將日本海自艦艇、海自中樞乃至於日本政權核心連結在一起,真時傳輸戰術資訊以及指揮命令等,符合21世紀聯網作戰的時代潮流。前三艘高波級採用OYQ-9C作戰系統,四號艦漣波號(DD-113)起的高波級的OYQ-9D則以內建強大運算能力的美製UYQ-70先進彩色顯控系統(由美國授權日本的日本沖電氣電子公司(OKI)生產),取代原本UYQ-9C系統中的UYK-43電腦及UYQ-21顯控台等純軍規系統。UYQ-70採用開放式架構,大量運用COTS民間商規組件,無論是升級或維修都非常快速便利。資料鏈方面,前四艘高波級與村雨級相同,採用Link-11/14資料鏈系統;第五艘 高波級涼波(DD-114)的OYQ-9E作戰系統進一步增設Link-16資料鏈,並在戰情中心增設兩個大型LCD平面顯示器,日後前四艘高波級也會跟進加裝Link-16。高波級換裝日本研發的新一代SH-60K反潛直昇機,相較於SH-60J有大幅度的提升,技術水準與美國改良自SH-60B/F的SH-60R相當;為了配合SH-60K,高波級的反潛直昇機資料鏈系統 也配合升級為ORQ-1B。高波級使用曳航具四型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這是美國AN/SLQ-25的日本仿製版。

其他方面,由於艦首MK-41 VLS容量增加以及換裝更沈重的OTO 127mm艦砲,高波級艦首部位主橫隔艙檔結構經過調整,強化結構並加大開口。此外,高波級的船員住艙減少了隔間數,由村雨級的12人一間改為30人一間,使室內顯得更為寬敞,降低壓迫感;而原先村雨級用於安裝MK-48 VLS的位置,在高波級上改為飛行員待命/簡報室。其他方面,原先村雨級的SSM-1B反艦飛彈發射器緊貼於前煙囪後方,高波級則將其挪至後煙囪前方(村雨級則在此處安裝定位天線),而原先村雨級置於右舷的RIB複合作業小艇在高波級上則移至前煙囪正後方原來SSM-1B飛彈之處,以降低 雷達截面積(RCS);兩舷用於高線傳遞的補給椼經過修改,與該處艙壁呈同一傾斜角度,目的也是降低RCS。此外,艦身中段左舷液壓牽引機也有所變更。為了容納長度增加的SH-60K,高波級將原先設於機庫內部的直昇機武器庫移至機庫前方,同時更動機庫內部的儲物架,使機庫容積增加;如同村雨級的設計,高波級平時操作一架SH-60K,必要時可卸除機庫捲門右側門板,利用機庫右側空間容納第二架SH-60K。 不過,高波級換裝新一代延伸型輔助降落系統(Extended-Recovery, Assist, Secure and Traverse,E-RAST),滑車軌道由甲板起降點開始分岔為Y型,分別抵達機庫內左右兩側的直昇機停放點;如此,以往村雨級受制於單一直軌道RAST設計,雖然能攜帶兩架直昇機,但 平常只能操作其中一架,而高波級則拜E-RAST的Y型滑軌設計之賜,能同時間有效地操作兩架直昇機。

值得一提的是,村雨級與高波級內部起居空間配置,將士官和科員寢室完全分開,結果由於相近階級居住在一起而不同階級之間卻隔離,產生了紀律鬆弛的現象;在2003年,春雨號(DD-102)全艦180人裡,包括艦長在內總共有86人違規飲酒而被懲處。因此,之後日本海自新設計的艦艇(從16DDH日向級開始)都將士官和科員住艙混合配置。

經歷

2000年7月18日,一艘中國的遠洋調查船接近釣魚台列島海域,遭到兩艘日本村雨級驅逐艦的包圍。中國調查船求救之後,兩艘 中國的旅大級驅逐艦立刻疾駛而來;爾後中國海軍航空隊更派出數架FBC-1飛豹戰機前來支援,而中國海軍一艘漢級核能攻擊潛艦也從旅大級驅逐艦的後方快速接近。隨後兩艘村雨級撤退,才避免了更進一步的衝突對立。2001年年底日本為了支援美國在阿富汗進行的持久自由軍事行動,特於該年10月27日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案」,以此為法源依據派出數艘海自艦艇前往印度洋,為美軍執行物資補給、醫療服務與情報蒐集等工作。這三艘艦艇分別是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鞍馬號(DDH-144)、村雨級驅逐艦霧雨號(DD-104)以及十和田級補給艦濱名號(Hamana AOE-424),於2001年11月9日從佐世保啟航。當然,這次任務還是受到日本國內以及亞洲周邊國家不少的「關切」。

在2008年,鑑於索馬利亞海盜活動日漸猖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該年6月2日和10月20日分別通過第1816號和1838號決議案,允許外國軍艦進入索馬利亞領海追捕海盜,並可使用「必要方法」打擊在國際水域活動的海盜。日本沒有在第一時間響應,然而在2008年底 中國宣布派遣軍艦至索馬利亞海域之後,日本才開始認真積極地規劃護航事宜。在2009年1月中旬日本與南韓的元首會談中,日韓就索馬利亞護航任務達成相關合作共識,雙方各派遣艦艇至索馬利亞海域,可依照申請兩國船舶相互護航,並分享船舶航行與海盜的情資。在2009年3月14日,海上自衛隊派遣的第一批護航艦艇啟程,由高波級的漣號(DD-113)以及村雨級的五月雨號(DD-106)組成,兩艦各帶兩架直昇機前去索馬利亞海域,並於4月上旬開始值勤;除了艦艇之外,日本也在同年5月部署兩架P-3C反潛巡邏機至吉布提的美軍基地,從6月開始進行亞丁灣一帶的洋面監視巡邏任務 。由於自衛隊任務性質敏感,海自這支特遣編隊還有四名來自保安廳、具司法警察權的「海上保安官」隨行,以便逮捕海盜。首批日本護航編隊依照既有「自衛隊法」中定義的「海上警備行動」作為任務行動準則,任務僅限於保護懸挂日本國旗或搭載日籍人員的船隻,日艦僅能在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難情況下使用武器。然而就在日艦出發前夕的2009年3月13日,日本內閣也頒佈了「海盜應對法案」,在7月24日正式生效,此後日艦將獲得授權保護他國船隻和人員,日艦也可主動使用武器攻擊意圖接近民船的海盜。

在2018年1月10日,一艘中國093B核能攻擊潛艦通過宮古島水域,之後在11日

進入尖閣諸島水域。此照片是1月12日下午這艘中國核能潛艦上浮並升起中國

國旗的畫面,由日本海自跟蹤的水面艦艇拍攝。

在2018年1月10日下午,駐地在橫須賀的大波號(DD-111)驅逐艦(屬於第六護衛隊)與駐紮在沖繩那霸的 海自P-3C反潛機(屬於第五航空群),在東海水域發現一艘在水下航行的潛艦,從宮古島東北偏東的毗鄰水域 (24海里以內)向西北航行;之後這艘潛艦繼續向西北航行,於1月11日上午從宮古島東北偏北海域離開毗鄰區 。之後海自繼續追蹤,這艘潛艇於1月11日上午進入尖閣群島(中國稱為釣魚台)東端的大正島(中國稱為赤尾嶼) 東北部毗鄰海域(約24海里以內距離),在11日下午離開。此外,1月11日下午,一艘中國海軍054A導彈護衛艦 (益陽號)進入大正島北北東的鄰近水域並轉向西北航行(可能是這艘潛艇召來的支援), 駐防大湊基地的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大淀號(DE-231)和大波號驅逐艦、那霸的P-3C一同進行了監控。 隨後在1月12日下午,日方透露這艘潛艦在東海(公海)上浮並揚起中國國旗(日方並未透露具體上浮地點是靠近日本或中國一方),由外觀確認是中國093B核子攻擊潛艦。 這是中國海軍船艦與潛艦第一次接近尖閣群島所屬毗鄰水域的紀錄,引發日本的高度關注, 日本外務事務次官衫山晉輔還緊急召見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向中方提出抗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也在1月11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艦艇先後進入赤尾嶼東北一側毗連區活動 ,擔負警戒任務的中國海軍益陽號導彈護衛艦(054A型,548艦)當即行動,進入上述區域進行全程跟蹤監控。

日本防衛省的官員表示,中國核子潛艇接近宮古島以及大正島的舉動, 可能是在試探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警戒能力。這艘中國潛艦離開第一島鏈執行任務之後, 返航時沒有選擇由安全得多的巴士海峽返回南中國海, 反而通過美日監視非常嚴密的宮古島附近水域,並以極低速度在宮古島外海徘徊, 非常有可能是故意試探日方部署在附近水下的監聽設施以及反潛體系能力。

 在2023年1月9日,剛在尾道市因島船廠完成定期檢修的村雨級驅逐艦電號(DD-105)在瀨戶內海進行廠方試航;過1月10日午夜約在00:10,該艦在山口縣周防大島外海水域測試高速航行時,發生觸礁意外;當時艦上人員回報發生較大震動,船艦隨即失去自行航行能力,艦體周圍也出現少許漏油,艦上沒有人員受傷,當下研判與海床岩石發生擦撞。事故時電號上有166名海上自衛隊船員外,還有24名船廠相關人員。至1月10日傍晚,洩漏的油污基本回收處理完畢。在1月11日,潛水人員檢查電號的艦體,發現艦艏聲納音鼓出現凹陷與龜裂,右推進軸受撞擊出現偏移,右螺旋槳?葉受損,可變距螺旋槳油路受損因而從該處洩漏液壓油,跡象顯示的確是擦撞海床。根據NHK的報道,山口縣的縣漁業合作協會表示,1月10日淩晨事發時,該處海域風高浪急(就該協會所知,當時協會內的漁民都未開船出海捕魚);出事海域向來潮速快、淺水區域多,此處海域的暗礁和淺灘等危險處都設置燈標來提醒周邊船只。電號事故時正在測試最大戰速,該航路在普通航道以南2公里處,附近有水深僅7m的淺灘,並設置了警示燈標。在海域氣象與海況相當複雜的情況下,海自依然允許電號驅逐艦繼續進行海試,艦上人員還把船艦開到偏離普通航道以南2公里的淺水處,綜合跡象顯示都是人為疏失。

2024年9月26日,高波級的捲波號(DD-112)與澳大利亞海軍雪梨號(HMAS Sydney DDG-42)飛彈驅逐艦及紐西蘭海軍奧特亞羅瓦特號(HMNZS Aotearoa A12)補給艦一同向南穿越臺灣海峽,這是日本海自船艦首次穿過臺灣海峽。在9月25日,中國向太平洋區進行一次東風31AG彈道飛彈試射,落點在太平洋中部;由於中國僅向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其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通報,沒有通報日本,引發日本不滿,因此9月26日日本海自船艦穿越臺灣海峽可能是日方連同另外兩個大洋洲盟邦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