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級多機能護衛艦

在2000年代前期,日本「世界艦船」雜誌出現的新一代小型高速作戰艦體概念圖,採用當時美國雷松集團(Rathyeon)

競標美國LCS的水面效應船(Surface Effect Ship,SES)設計。當時雷松與通用、洛馬集團的設計進入LCS第一階段概念設計,

最後美國海軍選擇通用與洛馬的設計,雷松落選。

在2012年11月,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準備與美國合作,以美國LCS多功能濱海戰鬥船艦的技術為基礎,

發展供日本海自使用的新一代小型高速近海護衛艦。此為同時期日本展示的基礎船型概念,採用三體船設計,

艦首採用類似美國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的穿浪逆船舷形式。

2014年3月號日本世界艦船雜誌公布的多機能護衛艦(DEX)想像圖,估計在平成26至30年度(2014至2020年)

進行開發;船型設計類似美國自由級(Freedom class)近海戰鬥艦,排水量2000至3000噸級,最高航速估計達40節。

在2015年6月,三菱重工在一個防衛航太簡報中公布30DX護衛艦想像圖

。注意採用整合式桅杆,上面裝有幾種小型相位陣列雷達的天線。

日本防衛省與三菱重工在2015年10月於澳洲太平洋2015(Pacific 2015)海事展中首度展出30DX

多機能護衛艦模型,這是海上自衛隊在研發階段實際用來測試平衡性能的模型。

2016年1月號世界艦船公布的另一種版本30DX想像圖。

2017年8月9日防衛裝備廳公布獲選的新護衛艦三菱重工方案,基準排水量3900噸。

 

(上與下)在2018年4月於華盛頓舉行的海上-空中-太空展( Sea-Air-Space 2018)中,三菱重工展出新護衛艦概念模型。

在2018年4月8日,海上自衛隊幕僚本部正式將平成30年度護衛艦命名為30FFM(M代表掃海能力)

在2019年5月於華盛頓舉行的海上-空中-太空展( Sea-Air-Space 2019)中,三菱重工展出30FFM使用的先進整合戰情中心

(Advnaced Integrated CIC),整個艙室採用圓形布置,圓週牆面形成360度全週界投影牆,可在上面投射周遭環場無死角

戰場態勢,信息呈現使用擴增實境技術來增加易讀性。先進整合戰情中心可以執行作戰指揮管制、平台機電控制

、消防損管、無人載具控制等功能。

(上與下)在三菱重工長崎廠建造的首艘30FFM,攝於2020年7月下旬。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中的30FFM二號艦(FFM-2),攝於2020年8月。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中的30FFM二號艦(FFM-2),攝於2020年8月底,整合式桅杆已經就位。

日本開發的ZQQ-5水下自航載具(UUV),以S-10獵雷遙控載具(ROV)為基礎發展而來。

(上與下)30FFM巡防艦搭載的無人載具(USV),由日本聯合海事(JMU)開發,可攜帶OZZ-5無人水下載具(USV)

來搜索並反制水雷。攝於2020年9月下旬。 

(上與下)配套30FFM巡防艦的USV正在試航。攝於2021年8月。

(上與下)在2020年11月19日,由三井重工建造的30FFM二號艦率先下水,命名為熊野號(FFM-2)

在2021年3月3日,在三菱重工長崎廠建造的30FFM首艦(FFM-1)舉行下水儀式,命名為最上號。該艦在2020年

MT-30燃氣渦輪主機測試時發生意外受損,所以進度延後,反而讓三井重工建造的二號艦率先下水。背景是

正在維修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鳥海號(DDG-176)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艤裝中的熊野號(FFM-2),攝於2021年3月上旬。

注意OPY-2相位陣列雷達已經安裝到桅杆塔上,艦首MK-45 Mod4五吋艦砲也已裝妥。 

艤裝中的熊野號(FFM-2)桅杆特寫,可以看到OPY-2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的主陣面,OPY-2陣面上/下都是

NOLQ-3E電子戰系統的截收天線。主桅杆頂的粗大圓柱天線是NORA-50「獨角獸」整合無線電射頻桅杆

(UNICORN),結合了通信以及戰術空中導航(TACAN)等射頻天線,六角型底座整合了OAX-3光電系統的

六部攝影機,其下則是敵我識別器(IFF)的環形天線。此照片攝於2021年8月中旬。 

試航中的熊野號

正面看熊野號(FFM-2),攝於試航階段。

(上與下)2021年10月10日,最上號(FFM-1)首次試航的照片,注意艦首B砲位並未加裝MK-41垂直發射器。

前幾艘最上級編列預算時,並未包含MK-41垂直發射器以及配套的飛彈(如07式反潛火箭)。

2021年12月10日,最上級四號艦三隈(FFM-4)在三菱重工海洋系統(原三井重工)玉野廠下水。

三井重工的軍艦部門在2021年10月正式併入三菱重工集團,成為三菱重工海洋系統;而三隈號

是三菱重工海洋系統為日本海自下水的第一艘作戰艦艇。

(上與下)試航期間進塢調整的雄野號(FFM-2),攝於2022年1月。此時機庫上方的SeaRAM

海公羊防空飛彈系統已經安裝。此時船體中部舷牆處於向外開啟狀態。

熊野號(FFM-2)的直昇機庫,右側甲板是ASIST輔助降落系統控制室。

 

熊野號(FFM-2)停泊在橫須賀的泊位,旁邊是一艘摩耶級飛彈驅逐艦。

一艘工作艇駛入熊野號艦尾坡板的照片。

2022年4月28日,最上級首艦最上號(FFM-1)在三菱重工長崎廠正式交付日本海自。

最上號準備進入東京灣,攝於2022年9月。

(上與下)2022年11月5日,熊野號結束日本海自70週年國際觀艦式(11月6日)前的

對外開放活動,離開橫濱碼頭。

(上與下)2023年5月初,熊野號停靠在新家坡樟宜軍港參加2023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熊野號的整合式桅杆特寫,上面裝有四個OPY-2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上);OPY-2雷達陣面

上方的截收天線以及下方的小型相位陣面都是NOLQ-3E電子戰系統的截收天線。攝於2023年5月4日

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熊野號艦首以及MK-45 Mod4五吋62倍徑火砲,攝於2023年5月5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熊野號的艦橋特寫。艦橋上方裝有衛星通信天線以及OAX-3整合光電系統,艦橋頂部兩側各裝有

一座12.7mm遙控武器戰站。攝於2023年5月5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上與下)熊野號(FFM-2)直昇機庫,可以看到機庫頂設有配合直昇機進場與起降的各種

輔助偵測器與指示裝備,包括攝影機等,機庫旁邊還有一個航空管制雷達。攝於2023年5月

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熊野號的直昇機庫。攝於2023年5月5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熊野號的側面,注意有多個可關閉的艙口。打開的艙口陳列了一個OZZ-5無人自航載具。 

攝於2023年5月5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在2023年7月13日,最上級三號艦能代號(FFM-3)進行MCH-101掃雷直昇機的起降整補測試。

從正面看的熊野號,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後方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驅逐艦

(USS Higgins DDG-76)。

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熊野號,攝於2023年10月14日。

停泊在橫須賀基地的熊野號,後方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驅逐艦

(USS Higgins DDG-76)。攝於2023年10月14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最上級多機能護衛艦/日本

もがみ型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三菱重工長崎廠(FFM-1、FFM-3~7、FFM-9~12)

三井重工玉野廠(2021年10月併入三菱重工,成為三菱重工海洋系統)(FFM-2、FFM-8)
尺寸(公尺) 長132.5 寬16.3 型深9
排水量(ton)

基準3900

滿載約52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AG

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X1

MAN 12V28/33D STC柴油機X2

總功率70000

雙軸

航速(節) 30以上
續航力(海浬)

偵測/電子戰系統

OPY-2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

OAX-3整合光電感測系統

NOLQ-3E電子戰系統

NORA-50整合無線電射頻桅杆(UNICORN)

其餘不詳

聲納

OQQ-11艦首反水雷聲納

OQQ-25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含Type 3可變深度聲納(VDS)與Type 4戰術拖曳聲納(TASS)

射控/作戰系統 OYQ-1戰術情報處理系統
乘員 約100
艦載武裝

MK-45 Mod4 五吋62倍徑砲*1

MK-41八聯裝垂直發射器*2(共16管,可裝填07式垂直發射反潛火箭)(服役初期先不裝備)

HOW-303魚雷發射器*2

17式四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2(服役初期預留安裝空間)

Sea RAM近迫防禦系統*1

127.mm遙控武器站*2

艦載機/載具

SH-60K反潛直昇機*1(甲板能起降MCH-101直昇機)

USV無人水面載具

UUV水下無人載具(OZZ-5)

備註

預計12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FFM-1 最上(もがみ/Mogami) 2018(平成30) 2019/10/29 2021/3/3 2022/4/28
FFM-2 熊野(くまの/Kumano) 2018(平成30) 2019/10/30 2020/11/19 2022/3/22
FFM-3 能代(のしろ/Noshiro) 2019(令和元年) 2020/7/15 2021/6/22 2022/12/15
FFM-4 三隈(みくま/Mikuma) 2019令和元年) 2020/7/15 2021/12/10 2023/3/7
FFM-5 矢矧(やはぎ/Yahagi) 2020(令和2年) 2021/6/24 2022/6/23 2024/5/21
FFM-6 阿賀野(あがの/Agano) 2020(令和2年) 2021/6/24 2022/12/21 2024/3
FFM-7 仁淀(によど/Niyodo) 2021(令和3年) 2022/6/30 2023/9/26 2024/12
FFM-8 湧別(うでたつひけけ/Yubetsu) 2021(令和3年) 2022/8/30 2023/11/14 2025/3
FFM-9 名取(なとり/Natori) 2022(令和4年) 2023/7/6 2024/6/24 2026/3
FFM-10 2022(令和4年) 2023/7/6 2026
FFM-11 2023(令和5年) 2024 2027/3
FFM-12 2023(令和5年) 2024 2027

 


 

起源

過去日本海自為負責防守日本沿海地區的地方隊建造體型較小的護航驅逐艦(DE);從1980年代後期陸續服役的六艘 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之後,日本海自集中資源朝大洋發展,在許多年間未曾發展新的小型艦艇。在2000年代初期, 日本海自開始將原本服役於第一線護衛艦隊、三千噸級的初雪級驅逐艦調入地方隊來替換較老舊的護航驅逐艦 ;同時期美國正在發展濱海戰鬥艦(LCS),日本內部也曾規劃發展類似的小型高速作戰艦艇,但始終沒有獲得認真討論。

在2007至2009年度編列四艘秋月級通用驅逐艦(另有專文介紹)之後, 防衛省一度考慮規劃一種體型較小、成本較低廉的反潛艦艇,以替代地方隊中日漸高齡的初雪級驅逐艦以及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 這種新艦艇的標準排水量縮減至3000噸級(可能還低於初雪級),核心作戰系統以反潛為主,只配備供自衛的點防空系統, 並考慮包括整合電力推進、全封閉整合式桅杆系統、非傳統高速船舶等設計。然而考量整體成本效益後, 海自還是決定建造兩艘衍生自秋月級的通用驅逐艦,先全面替換第一線護衛隊群剩下的朝霧級驅逐艦,分別在平成25年度(2013年)與平成26年度(2014年)編列預算。

不過,由於初雪級、阿武隈級等高齡艦艇仍需要汰換,因此海自持續研究概念類似於美國LCS、排水量較小多功能作戰艦艇。 在2012年11月左右,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防衛省將花費約22.4億美元,與美國共同發展日本所需的新一代小型近岸戰鬥船艦, 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echnic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stitute,TRDI )負責主導開發(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與裝備設施本部在2015年10月合併成為防衛裝備廳,Acquisition, Technology & Logistics Agency,ALTA)。防衛省在2013年度的預算中編列7億日圓的初步研究經費,預計在2015年以前推出5公尺長的艦體模型進行船型測試, 此後兩年再進行船艦材料、武器裝備等設計,而首艘艦艇預計在2035年開始服役。日本遂研究美國LCS採用的船型,包括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集團的獨立級(Independence class)三體船型以及洛馬集團(Lockheed Martin)的自由級(Freedom class)的單體船型。

 在2013年12月中旬,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平成26年度(2014年)防衛大綱之中,打算建造 六艘體型較小、偏於近海防衛作戰的新護衛艦,計畫在平成26至平成30年度(2014~2018年)的「26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進行開發 ,前兩艘可望在平成29年(2017年)左右編列預算,在平成30年度(2018年)編列2艘,首艦預定在平成33年(2021年)成軍。 依照後續消息,新護衛艦首艦的建造預算可能在平成30年度(2018年)編列,外界使用的稱呼包括30DX、30DD、30FF等。 此種新型護衛艦的主要任務包括:防衛日本周邊海域、確保日本周邊海上交通水道的安全、參與國際間維持和平/人道援助等聯合行動等等,設計上要求具備量好的多任務能力,艦體與裝備都要求緊致。

在2014年3月4日,美國駐日本大使與日本外務大臣在東京簽署協議,依照美日共同防禦協定,由美國轉移LCS的技術給日本,用來設計、建造日本新一代小型作戰艦艇 ,以強化日本近海與離島水域的防禦 。2012年9月日本將尖閣諸島收歸國有之後引發中國強烈反彈,雙方對峙情勢急遽升高,因此對應日本西南諸島水域的快速反應、防禦自然是海自新一代小型高速艦艇的重點任務。此型艦艇參考LCS的技術,仍由日本自行設計建造,排水量估計在1000噸級 以上,配備直昇機。美日雙方簽署協議之後,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隨即與美國海軍展開相關合作計畫,其中包括一個由日方與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ESA)卡德羅特(Carderock)分部合作的最佳化高速多體船隻(High Speed Multi-hull Vessel Optimisation,HMSVO)概念研究案,是一種1500噸級的高速三體多用途輕武裝巡邏艦(另有專文設計)。

依照2014年3月份世界艦船對海自未來小型作戰艦艇的想像圖,此種「多機能護衛艦」(DEX)係依照近海、離島防禦等任務為基礎,具有高速(40節以上)的特性,突發狀況時能快速反應,具備反水面作戰、水雷反制、點防禦防空自衛等能力 ;此外,這種船艦吃水較淺,能部署在西南諸島等較為窄淺的港口。此想像圖中的DEX採用類似美國自由級濱海戰鬥艦的半滑航單船體設計,水噴射推進,排水量2000至3000噸級,艦上武裝包括艦首一座MK-45 Mod4 5吋62倍徑艦砲、近迫防空自衛系統(包含一座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與一座SeaRAM海公羊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等,能攜帶無人自航 載具、水下字行載具進行反潛、水雷反制等任務;艦尾設置一個直昇機庫,可攜帶SH-60K反潛直昇機、UAV無人飛行載具 、偵測水雷的UUV水下載具等裝備,艦上配備中短程偵測與電子戰設備等。 在2015年世界艦船雜誌對「多機能護衛艦」的描述演變成排水量3000~3500噸,航速35節以上。而在2016年,世界艦船雜誌對「多機能護衛艦」的描述演則是排水量3000噸左右,航速30節以上,逐漸趨於傳統。

30FFM成形

依照2017年2月17日防衛省公布的信息,日本打算從2018年以後的四年間(2019至2022年),編列建造8艘這種新護衛艦 ,每年編列建造兩艘,首艦在2020年開始建造,2021年服役。防衛省的防衛省裝備廳在2017年2月15向日本國內主要造艦廠商徵集方案,經過評選之後,選擇其中一家廠商的設計來建造, 由該廠作為新護衛艦的主承包商,負責船艦設計以及大部份的生產承造工作。 雖然將大部份的建造工作集中在一家主承包商可以降低單位成本,然而這也會導致其他造艦廠商沒有足夠的工作,面臨產能與人員流失;因此, 防衛省打算在主承包商之外引進至少一家次承包商,首批八艘中至少兩艘(第二與第八艘)分配給其他承包商。 目前粗估每艘30DX的成本約400至500億日圓(約3.53~4.43億美元),而防衛省的目標是將成本控制在每艘500億日圓以內,低於先前的高波級(首艦造價約644億日圓)與秋月級(首艦造價約750億日圓) ,而每艘編制人力約130名左右(高波級、秋月級分別編制166與200人)。

新護衛艦方案的評估作業主要分為三個面向:

1.艦艇設計/建造能力:評價項目包含概念設計、作戰運用要求、自動化程度/節省人力等。

2.相關企業體系管理能力:包括事業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品質管理能力、提案內容的成熟度等。

3.船艦的維持整備管理能力:包括維持/提高艦隻出勤率、降低壽命週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減少人力需求等。

評估作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審查各廠商提案是否滿足全部的「必須要求事項」,第二階段則進一步根據更廣泛的要求事項來分析各家廠商提案的優劣高下;評選過程經由多層次審查,以及第三方獨立機構的確認,以確保評審過程的客觀與正確。總共三家日本主要造艦廠商: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apan Marine United Corp,JMU) 以及三井工程造船(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Mitsui E&S)參與了競標。 防衛裝備廳在2017年4月21日分別與三井重工以及聯合海事公司簽署新護衛艦的方案設計與建造計畫合約,在4月28日與三菱重工簽署類似合約,各家廠商在6月30日繳交提案,隨後由防衛省裝備廳進行審查。 隨後在5月8日,防衛裝備廳宣布會在2018年確定首艘新護衛艦的建造合約。

在2017年8月9日,防衛裝備廳正式公布,選定三菱重工為平成30年度以降新護衛艦的主承包商,而三井重工則為次承包商。依照防衛廳公布的評選結果,三家廠商的提案都通過第一階段的「必須要求事項」審查;而在第二階段審查中,三菱重工在「艦艇設計/建造能力」三個項目全部單獨勝出,在「相關企業體系管理能力」中的事業管理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提案內容成熟度勝出(三井造船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與三菱同分,成本管理以JMU的提案最優,三家廠商的品質管理能力則被給予相同評分),在「船艦的維持整備管理能力」的三個項目也都勝出(三井造船在「減少人力需求項目」與三菱同分)。

在第一線的兩艘25DD型護衛艦(秋月級的後續型號)以及兩艘配備神盾系統的27DDG型(愛宕級的後續型號)等四艘艦艇完成後,日本海自接下來一段時間咸信將集中力量快速建造30DX型來替代老舊的初雪級驅逐艦 (2015年時有六艘現役,其中三艘作為練習艦)、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六艘)乃至於朝霧型驅逐艦 (八艘),這樣的數量就有17艘,再加上平成26年度(2014年)通過的新防衛大綱打算把護衛艦隊規模從2013年底的47艘增加到54艘, 因此預估30DX型的總數量將不低,例如2016年日本軍事研究雜誌推測將建造22艘新護衛艦。

在2018年4月8日,海上自衛隊幕僚本部正式將平成30年度(2018年)護衛艦命名為30FFM,M代表水雷反制能力;這意味30FFM將兼具過去護衛艦以及掃海艦任務。日本海自2000年代以後掃海艦更新速率趕不上舊艦除役速率,掃海艦數量從2000年代初的30艘以上,到2018年降至24艘;因此,FFM將彌補部分掃海作業勤務。為彰顯FFM是新艦種,而不是過去DE的延序,FFM的編號從1開始。

FFM的細部設計工作在2018年10月展開。在2018年11月1日,防衛省正式簽署首批兩艘「3900噸型護衛艦」(30FFM)的建造合約,三菱重工為主承包商,三井重工為次承包商,兩艦分別在三菱重工長崎工廠與三井重工玉野工廠建造,兩艦預定在2022年3月交付。依照2018年底公布的修訂版防衛大綱與五年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2019至2023年),「3900噸型護衛艦」除了前兩艘在2018年開工建造之外,從2019年起每年開工兩艘,總共建造22艘,在2032年全數建造完畢,每艘平均成本在500億日圓以內(每艘使用年限約40年)。批量建造的「3900噸型護衛艦」可強化沖繩、西南諸島(含尖閣)以及東中國海的海上監視警戒能力,因應中國海軍在此一海域的頻繁活動。

在平成30年度(2018年)防衛預算中,防衛省要求編列964億日圓設計建造首批二艘30FFM(FFM-1、2),防衛省談判階段是1055億日圓,最後實際編列預算為922億。接著在平成31年度(2019年)要求編列995億日圓預算建造三、四號艦(FFM-3、4),最後實際編列951億日圓。

在2019年9月4日,三菱重工長崎工廠舉行首艘30FFM切割第一塊鋼板的儀式,隨後在10月29日正式開工建造,原定2020年11月下水。

 在令和四年(2022年)預算中,海上自衛隊編列兩艘30FFM護衛艦(第9與第10艘)預算,共申請1112億日圓。

建造中的首艘30FFM多機能護衛艦的艦尾分段,攝於三菱重工長崎廠(2020年6月下旬)

建造中的首艘30FFM多機能護衛艦(FFM-1)的前部船段,攝於三菱重工長崎廠(2020年7月上旬)

在三井重工玉野廠建造中的30FFM二號艦(FFM-2),攝於2020年9月。

30FFM二號艦熊野號(FFM-2)在2021年3月3日下水的照片。
由於三菱重工負責的首艦(FFM-1)因MT30燃氣渦輪試車發生意外
受損而進度落後,因此二號艦反而率先在2020年11月19日舉行下水儀式。


在2021年3月3日,在三菱重工長崎廠建造的30FFM首艦(FFM-1)舉行下水儀式,命名為最上號

由三菱重工建造的30FFM首艦(FFM-1)原本應該率先下水,然而預定裝在該艦的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授權川崎重工生產)在試車運轉期間發生意外,由川崎重工製造的緊湊發動機套裝(Compact Package Engine Enclosure)出現安裝問題而脫落並被吸進發動機內,導致渦輪發動機損壞;這導致30FFM首艦必須等到這具MT-30燃氣渦輪修復完畢,才能繼續施工。因此,三井重工建造的二號艦(FFM-2)進度超前三菱重工建造的首艦,在2020年11月19日率先舉行下水典禮,命名為熊野號(FFM-30)。而三菱重工建造的首艦(FFM-1)則在2021年3月3日舉行下水儀式,命名為最上號。

在2021年10月,三井工程與造船(E&S)負責海上自衛隊以及海上保安廳造艦的事業群都併入三菱重工(註),至此30FFM全部都由三菱重工旗下兩家船廠(三菱重工長崎廠以及原屬三井E&S的玉野廠)建造。三井工程造船被三菱併購之後,改為三菱重工海洋系統公司(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ritime System)。

在2022年3月22日,熊野號(FFM-2)交付海上自衛隊在三菱重工海洋系統(原三井工程造船)玉野廠舉行交付儀式,成為第一艘服役的最上級,也是三菱重工海洋系統交付日本海自的第一艘船艦。根據照片,熊野號交付時,艦首並沒有安裝MK-41垂直發射器。不同於以往海自護衛艦交付護衛隊群,熊野號交付海上自衛隊的掃海隊群,並由位於橫須賀的掃海隊群司令部直轄;這可能是因為艦上搭載許多新型反水雷系統(尤其是無人水面/水下載具)有待進行運用試驗,因此編入掃海隊群。此外,由於最上級結合過去近海護衛艦以及水雷反制的角色,日本防衛大綱也打算整合屬於地方隊的護衛群以及掃海隊群的編制。

而最上級首艦最上號(FFM-1)則在2022年4月28日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舉行交艦儀式,同樣配置於掃海隊司令部。

 

設計演進

2015年10月展出的新護衛艦模型尾部,注意到雙軸螺旋槳推進器以及艦尾的兩具可轉向水噴射推進器。

在2015年6月,三菱重工在一個航太防衛簡報中公布了平成30年新護衛艦(當時稱法之一是30DX)的概念圖。這是一種排水量3000噸級的護衛艦, 具有高度的雷達匿蹤設計,使用的小型相位陣列雷達天線 (包含由東芝集團開發、衍生自P-1巡邏機的HPS-106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潛望鏡探測雷達」 )集中在整合式桅杆系統裡。三菱重工表示新護衛艦的匿蹤外型借鑑了先前該集團發展ATD-X「心神」匿蹤實驗機的經驗。此概念設計的艦首設置一座5吋艦砲,船艛前方兩側各裝一座配備機砲的OTO Merela Marlin遙控武器站,艦體後部設有一座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 ,可操作SH-60K反潛直昇機(實際上直昇機甲板尺寸強度可讓更大型的MCH-101掃雷直昇機起降);直昇機庫頂部設有一座類似海公羊(Sea RAM)之類的近程防空武器系統。新護衛艦的推進系統包括傳統的雙軸推進與兩具用於高速航行的水噴射推進器,主機組合據信包含兩套高速用的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以及兩套巡航用柴油機;使用水噴射推進器航行時,最大航速可達40節。除了三菱重工之外,三菱電子( Mitsubishi Electronics)日本電子(NEC)、富士通(Fujitsu)也參與艦上次系統整合開發工作,包含集成桅杆、相位陣列雷達、電子系統等。

在2015年10月於澳洲太平洋2015(Pacific 2015)海事展中,日本防衛省與三菱重工首度展出30DX多機能護衛艦模型。外界報導日本以30DX競逐澳洲SEA 5000巡防艦案,但其他參與競爭SEA 5000的方案都是六、七千噸級的遠洋艦艇,並配備為數眾多的垂直發射飛彈,而30DX無論是噸位與火力與其他競爭者相去甚遠,完全不符合SEA 5000的需求;因此也有人推測30DX是用來競標同時期澳洲執行的近海作戰船艦案。在2016年4月下旬,澳大利亞政府公布包含SEA 5000等接下來進行的主要造艦計畫,日方的提案未被納入考量(SEA 5000似乎一開始就沒有納入日方的提案)。 

依照早期資料,平成30年護衛艦長約120m,寬18m,基準排水量約3000噸級。依照2017年8月9日防衛裝備事業廳宣布三菱重工為主承包商時公布的三菱方案概要,其艦體長度約130m,寬約16m,基準排水量3900噸(介於朝霧級與村雨級之間)。

雖然30FFM一開始定義成小型近岸水面船艦,但研討時仍然考慮到攻勢能力,例如部署在艦隊外圍數十海里處進行攻勢打擊,所以需要配備射程較長的艦載防空飛彈與超水平線反艦飛彈。因此,三菱重工的30FFM提案就納入了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雖然之後日本海自並沒有打算在30FFM上配置射程較長的防空飛彈(服役初期垂直發射器主要用來裝填反潛火箭,只靠SeaRAM短程防空飛彈來自衛),然而仍存在後續升級的可能。 

基本設計

30FFM配備高度整合的船艦平台管理、航行控制、艦內外通信/資料傳輸(含Link16/22)、指揮管制語各種武器系統,所有系統都採用開放式架構(Open Architecture,OA)、標準化網路構成。30FFM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AG)推進系統,雙軸可變距螺旋槳推進,主機組合包括一具加速用的Rolls Royce MT-30燃氣渦輪與兩部巡航用的MAN 12V28/33D STC柴油機,總功率70000馬力,最大航速30節以上。在早期階段受到美國LCS濱海作戰艦艇影響,當時日本曾考慮在新一代輕型護衛艦上使用包括非傳統高速船型、高功率主機與水噴射推進器,航速可達40節以上;然而經過歷年演變,對於任務特性、機械設計、燃料經濟性等多方面考量,最後30FFM的航速指標仍回歸到歷來日本海自護衛艦(DD)的水平,最大航速設定在30節左右,並採用傳統式的雙軸螺旋槳推進系統。 

熊野號艦橋頂部的光電裝備,左為攝影機,右邊的球型光電塔是OAX-3整合

光電感測系統中的可動型光電頭。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

務展(IMDEX 2023)

30FFM的作戰中樞為OYQ-1情報處理裝置,戰鬥指揮系統的硬體是日本自行開發的OYZ-1-29計算機架構。30FFM的最主要探測裝備是OPY-2多機能相位陣列雷達(OPY-1的進一步衍生改進行型號),採用四面固定式陣列,收容於整合式桅杆系統中,每个主陣面尺寸為2.4m x 2.4m。

反潛探測方面,30FFM裝備日本從2016年起開發的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包含主動可變深度聲納(VDS)與戰術拖曳聲納(TASS),型號為OQQ-25;此外,還有OQQ-11艦首反水雷聲納。在令和5年度(2023年)防衛預算中,海上自衛隊編列185億日圓,為最上級FFM購買3式可變深度聲納與4式拖曳陣列聲納。

30FFM的整合桅杆與射頻系統的技術是基於2010年代以來防衛省幾個開發計畫,包括平成23年到25年度(2011至2013年)進行的「次世代護衛艦統合天線系統」研究項目,將船艦上過去分立的平面搜索雷達、電子戰等射頻系統整合到共用的平面陣列天線系統。在平成23到24年度(2011至2012年),針對電子戰用主動相位陣列天線,實施名為「統合電波系統主要構成要素研究試作」的研發項目(實際上延長到2013年度)。接著,防衛省在平成27年到令和2年(2015到2020年)進行「新型護衛艦用雷達研究」計畫,將艦載防空雷達、平面搜索/導航雷達、電子戰系統等向來分立的射頻系統整合在一起,共用一套整合的相位陣列天線、信號處理以及射頻資源管理系統。如此,可望使船艦電子設備佔據的空間更小、使上層結構更為簡潔,同時更有利於船艦系統的整體電磁兼容性。

依照「統合電波系統主要構成要素研究試作」、「新型護衛艦用雷達研究」等相觀項目的文件敘述,新型護衛艦對空/對海面/對水面潛望鏡探測雷達、電子攻擊(EA)、電子支援(ESM)、射控等機能可以同時使用,新設備(如飛彈射控、遙控武器站)等能更多地透過軟體來擴展與連接。多數的射頻系統含雷達、電子攻擊、電子支援、後端顯控、數位記錄、數據解析、模擬信號目標等,都使用一套共通的信號處理系統。新護衛艦的射頻系統使用高功率氮化鎵(GaN)半導體技術的寬頻帶收/發組件,並且應用數位波束成形(Digital Bean Forming,DBF)方式來形成波束(包含子陣列DBF方式),波形產生控制都透過後端計算機軟體完成(包含波束形成、針對環境干擾形成抗干擾波形等)。 

(上與下)熊野號(FFM-2)的整合桅杆,整合四面OPY-2多功能相位陣列

雷達(上);OPY-2上方的截收天線以及下方的小型陣列天線都屬於

NOLQ-3E電子戰系統。主桅杆頂是NORA-50「獨角獸」整合無線電射頻

桅杆(UNICORN),結合了通信以及戰術空中導航(TACAN)等射頻天線;

NORA-50天線底部的六角型基座整合了OAX-3光電探測系統,

其下則是敵我識別器(IFF)的環狀天線。攝於2023年5月4日

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30FFM的桅杆頂部設置了NORA-50「獨角獸」整合無線電射頻桅杆(UNIted COnbined Radio aNtenna,UNICORN),整合了戰術空中導航系統(TACAN)、全向電子截收與通信定向、UHF與VHF無線電通信、Link 16戰術資料鏈、與近距離友艦使用的Wi-Fi無線網路、敵我識別器(IFF)等。「獨角獸」的天線罩外型設計可減低雷達截面積(RCS),降低被探測到的機率。其中,橫濱橡膠(Yokohama Rubber)負責UNICORN的輕量化複合材料天線外罩,而日本電子(NEC)則提供戰術空中導航系統(TACAN)的天線與硬體;三波工業(Sampa Kogyo)提供船艦與陸地之間的通信系統。

30FFM的電子戰系統為NOLQ-3E,是先前海自秋月級/朝日級與出雲級護衛艦用的NOLQ-3D系列的進一步發展型號。NOLQ-3E的主要截收天線布置在整合桅杆四周,OPY-2多功能雷達有源相控陣天線的上與下方都有截收天線;其中,位於OPY-2下方的方形截收用相位陣列,可能應用了前述「統合電波系統主要構成要素研究試作」的天線技術,將來能與雷達共用。此外,NOLQ-3E電子截收的全向接收天線(Omni-directional Aerial)以及全向通信定向(Comminucation Wave Azimuth Prospecting Aerial)等截收天線,整合在NORA-50「獨角獸」天線系統的上部。由於預算限制,最上級的NOLQ-3E省略了主動電子干擾機,但還是結合了四部干擾彈發射器作為反制手段。

艦上還裝有OAX-3複合光電感測系統,包括六個布置在NORA-50「獨角獸」天線六角型底座的光電攝影機(含日間電視以及夜間紅外線熱影像,能融合出船艦周遭360度環場影像),以及艦橋頂上的可動式光電儀。 


熊野號(FFM-2)主桅杆頂部的NORA-50「獨角獸」整合無線電射頻系統;

「獨角獸」天線下方的六角型的底座結合了六部OAX-3複合光電感測系統的

光電攝影機;而六角型底座下方則設置了敵我識別器(IFF)的環形天線。

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熊野號(FFM-2)的NORA-50「獨角獸」天線的六角型的底座,結合六部

OAX-3複合光電感測系統的光電攝影機,下方設置了敵我識別器(IFF)的

環形天線,其下是NOLQ-3E電子戰系統的截收天線。攝於2023年5月4日

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上與下)30FFM的先進整合艦橋,艙壁上的360度全週界環場投射牆以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技術,提高戰場信息的易讀性與直觀性。

在2019年5月於美國舉行的海上、天空、太空展( Sea Air Space 2019)中,三菱重工首度展出用於30FFM的先進整合戰情中心(Adganced Integrated CIC)。整個艙室空間為圓形,艙壁上設置多部大型顯示器連接成無死角環場投影牆;這些顯示器能分別執行不同工作,也可以整個用來投射船艦周遭360度的實時情況,包括由全週界光電偵測系統(攝影機與紅外線)獲得的環場全週界影像,並融合艦上雷達、聲納等其他感測器的信息,使CIC內的人員獲得更好的狀況意識。戰情中心的人機介面使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大幅提高戰場信息的易讀性與直觀性,提高了作業效率。戰位布置方面,環繞著戰情中心的圓週艙壁,總共布置了14組多功能顯控台戰位,其中許多戰位為三屏顯控台;戰情中心中間布置三列戰位,第一列是一個單一座位的控制台,第二列有四個顯控台戰位(可能包括指揮官與作戰執行官位置),第三列則是兩個大型水平顯示器桌(可能用來制訂作戰計畫以及整體航行計畫等)。這座先進整合戰情中心可以執行船艦作業的所有主要機能,包括作戰指揮與控制、航行控制、推進機電控制、消防損管、指揮控制無人載具等,不僅讓所有主要機能人員都能集中在一處方便作業;萬一艦橋或機電損管控制室失去作用,在整合戰情中心仍可執行這些功能。 

熊野號機庫頂部的SeaRAM近程防空飛彈系統。攝於2023年5月4日新家坡國際

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依照最初規劃,30FFM的艦載武器系統包括艦首一座MK-45 Mod4 五吋62倍徑艦砲、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服役初期只裝填07式垂直發射反潛火箭)、兩組HOS-303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管、兩組四聯裝17式反艦飛彈發射器(12式岸射反艦飛彈的艦載版)、一座SeaRAM近程防空飛彈系統等,艦尾設置一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不過前六艘最上級建造時,並沒有編列購置安裝垂直發射器的預算,而船樓後部(機庫之前)安裝反艦飛彈發射器的位置也先保留而未實際安裝,因此早期幾艘最上級除了自衛的SeaRAM短程防空飛彈之外,艦上並無其他任何戰術飛彈。

此外,艦上還裝備日本製鋼所(The Japan Steel Works)開發的遙控武器站(Remote Weapon Station,RWS),日本稱為水上艦艇用機関銃架(遠隔操作型),裝備12.7mm機槍;朝日級驅逐艦不知火號(DD-120)是第一艘裝備遙控武器站的海自船艦。艦尾設置收容艙,用來容納OQQ-25 VDS/TASS聲納以及用於反水雷作戰的裝備如水面無人載具(USV)、OZZ-5水下無人載具(UUV)、EMD水雷處分具等,此外還有簡易型機雷敷設裝置。

(上與下)熊野號艦橋頂部兩側的12.7mm遙控機槍座。攝於2023年5月4日

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23)

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採辦

熊野號(FFM-2)的機庫近照,攝於2022年3月22日交付儀式。

雖然30FFM的原始設計包括MK-41垂直發射系統,但平成30年度編列的頭兩艘(FFM-1、FFM-2)並沒有包括MK-41垂直發射系統以及飛彈,等日後再補裝;這是由於經費限制,以及當時日本還在討論在FFM上裝備飛彈的方案。在2019年底,防衛省編列令和2年度(2020年)防衛預算時,打算編列422億日圓,透過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MS)向美國訂購30座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單元,其中六座用於兩套陸基神盾系統(每套三座),另外24套用於進行中的30FFM護衛艦項目(涵蓋平成30年度到令和五年度編列的12艘);這是打算一次性購入較大批量的MK-41同時供船艦與陸基神盾使用,可降低單位成本,估計比起兩案分開訂購可節省228億日圓;然而,由於日本政府在2020年6月24日決議取消岸基神盾系統,所以這項預算並沒有正式列入令和2年度日本政府預算案。

隨後,防衛省在令和3年度(2021年)補正預算中,編列84億日圓(約5700萬美元)為兩艘FFM編列購買MK-41垂直發射器的預算,據信用於令和3年度編列的第七與第八艘最上級(FFM-7、8);此外,令和3年度補正預算還包括購置12式魚雷、18式魚雷、15式機雷以及07式垂直發射型反潛火箭(VLASROC)等海軍彈藥共217億日圓,其中07式ASROC咸信就是用來裝備FFM-7、8兩艦。此外,依照世界艦船雜誌的文章,OPY-2研發階段有些性能未盡理想,計畫在同型艦第七艘(FFM-7)解決這些問題。

在令和5年度(2023年)防衛預算中,海上自衛隊為MK41垂直發射器項目編列787億日圓,包括為最上級FFM購買10套MK41確保對潛能力(裝置VLASROC),以及為14艘村雨級、高波級護衛艦購買現代化改裝所需的設備;至此,12艘最上級的MK41垂直發射器經費都獲得編列。

2024年3月13日,日本防衛省採辦/科技/後勤局(ATLA)發佈消息,透露三菱重工會在2024預算年度(2024年4月1日開始)起,交付首批兩套MK-41垂直發射系統來裝備最上級的第七、第八號艦(FFM-7與FFM-8)。

30FFM打算裝備的防空飛彈系統,應該是平成29年度(2017年)開始發展的「新艦對空誘導彈」,從平成29年度(2017年)起執行6個年度(到2023年度),在2019年展開試作,2020到2023年度進行試驗。「新艦對空誘導彈」打算以陸上自衛隊03式改進型中程地對空飛彈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於最上級並未裝置導引美製ESSM與標準防空飛彈所需的X波段照射器,勢必只能使用主動雷達導引的防空飛彈。

水雷反制作戰

從冷戰時代以來,日本海自就一直維持規模可觀的掃海隊群。美蘇冷戰結束以後,日本本土遭到大規模外力入侵的可能性驟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日本海自檢討是否要繼續維持過去掃海隊群的規模。2000年代以來,新發展的技術如無人自航載具(水面的UUV與水下的USV)讓正規作戰艦艇也有可能從事反水雷作戰,而不必建造功能單一且所費不貲的傳統掃/獵雷艦艇。例如,2000年代美國海軍發展的LCS濱海戰鬥艦,也將反水雷作戰列為主要任務之一。因此,日本規劃多機能護衛艦時,也將水雷反制作戰列為任務之一。

30FFM的反水雷作戰方式是透過自航的水面載具(UUV)與水下載具(USV)對大範圍海域進行搜索,由USV水面無人載具載著UUV水下載具以及其他獵雷相關設備,載運到作業水域收放;母艦透過無線電資料鏈指揮USV並傳輸資料,而船艦與UUV之間的通信則可能靠水下聲波資料鏈。發現水雷並標定位置後,透過USV或UUV在水雷旁邊放置一次性毀雷裝置(Expendable Mine Disposal,EMD),遠距離引爆將水雷清除。如此,30FFM船艦本身在整個過程中可停留在較安全的水域,不必冒著觸雷的危險。除了這種獵雷作戰外,USV也能拖曳傳統的機械/感應掃雷具來進行掃雷作業。搭配30FFM巡防艦的USV由日本海事聯合(Japan Marine United ,JMU)負責研製;在2022年度的日本防衛省預算中,首度編列購買USV的預算。

(上與下)JMU發展USV無人水面載具所需技術的測試船海風號(Umikate)

海風號(右)與配套最上級的USV一同航行,都是JUM負責研製。攝於2023年3月。

配套最上級的USV正在測試,攝於2023年3月。

日本防衛省與三菱重工合作開發的OZZ-5無人水下載具(UUV),是由

S-10遙控獵雷載具(ROV)為基礎發展而來

日本防衛省在200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關於USV、UUV的「無人自航體構成要素研究」項目,在平成21到24年度(2009到2012年)進行試作,2012到2013年度進行測試。從平成25年(2013年)起,防衛省開發「自律型水中航走式機雷探知機」(UuV),研發階段型號為OZZ-X,後來型號成為OZZ-5;OZZ-5以先前S-10獵雷遙控載具(ROV)為基礎開發而來,從原本S-10靠著纜線供電以及傳輸信號,發展成能自主航行控制的UUV。QZZ-5長度在4m以內,直徑約50cm,重750kg以內,採用鋰離子電池推進,最大速率7節,能以4節的速率持續航行9小時以上。OZZ-5整合了法國、日本合作開發的雙頻(Dual Frequency)聲納系統,結合法國Thales集團的SAMDIS高頻合成孔徑聲納系統(High Frequency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HFSAS)以及日本電子(Nippon Electric Company,NEC)的低頻合成孔徑聲納(Low Frequency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LFSAS),可用來詳細探測海底地貌以及海床、海中的不明物體。HFSAS用來探測低跡訊化的新式水雷,LFSAS則可掃描泥質海底,並找出埋設在海床裡的敵方水雷。QZZ-5其他導航/測量/通信裝備包括全球定位系統(GPS)、慣性導航系統(INS)、都卜勒測速儀(Doppler Velocity Log,DVL)、前方航行避碰聲納、水中音響定位裝置、CT/CTD感測裝置等;資料傳輸手段包括無線電資料鏈以及wi-fi無線網路,以及水下音響通信資料鏈。

在2020年11月24日,日本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HMI)與歐洲簽署協議,由Thales向三菱供應高頻合成孔徑聲納系統(HFSAS)來裝備三菱重工研製的OZZ-5無人自航載具(UUV)。HFSAS具有自動探測與識別(Automatic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AuDC)模式,在自航作業中能自動對聲納探測到的水下/海床物體進行識別,無須人力介入。此合約是一項長期項目,日本海上自衛隊為最終使用者;此外,也牽涉到之後由三菱重工以及Thales集團合作外銷OZZ-5的可能。

在2021年3月30日,三菱重工與Thales集團發布新聞稿,法國防衛裝備局(DGA)以及日本防衛省採辦/科技/後勤局(Acquisition, Technology & Logistics Agency,ATLA)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合作為AUV開發的雙頻反水雷聲納系統進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為期五年,包括雙頻聲納系統的設計、發展、系統整合,並在日本以及法國水域進行測試,最後需能同時滿足日本以及法國海軍的需求。

最上級的後繼型FFM

依照2022年12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令和五年度(2023年)防衛計畫,原訂建造22艘的最上級,會在建造12艘之後終止;而令和6年度(2024年)起,會開始建造10艘新型號的FFM。這意味著從平成30年度(2018年)開始編列的最上級多機能護衛艦,在令和5年度(2023年)編列的兩艘之後,就不再繼續建造,總數停留在12艘;其中,三菱重工長崎廠建造10艘,而三菱重工海洋系統玉野廠(原三井E&S)建造2艘(FFM-2、8) 

依照日本網路上的信息,最上級服役後,許多設計發現有問題,包括艦尾以及結構物裙板等容易進水。英國詹氏防務(James Defense)東京特派員引述一位海上自衛隊人士的意見,表示這些網路意見內容正確,並表示接下來的新巡防艦裝備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許多設計會調整改進;此外,他認為如果照原計畫連續11年都建造同一型船艦,也跟不上技術演進的趨勢。而另一位海上自衛隊人士表示,最上級服役後有發現小缺陷,正在更正;而後續建造的最上級也不斷在調整舾裝,之後等預算充足也會加上垂直發射系統;另外,繫留電絞盤的艙室配置也有問題,因為設置在小艇搭載艙以及尾門處。

在2023年2月15日,防衛裝備廳提出「新型FFM提案合約」的企画提案要求書(信息徵詢書)。在2023年8月25日,日本防衛省宣布新型FFM由三菱重工獲勝。相較於最上級,第二批FFM排水量與艦體長度增加,例如基準排水量從最上級(30FFM)的3900噸提高到4500噸,強化了正規的艦隊防空與反艦作戰能力。新FFM整合桅杆系統的電子裝備進一步擴充,相較於最上級除了主要相控陣雷達與電子戰的固定式陣面之外,還增加了「飛彈管制裝置」,應為X波段照射陣面,可以制導ESSM防空飛彈(最上級即便後續艦加上垂直發射器,但只能用於裝填07型反潛火箭)。

在2023年8月底出爐的日本防衛省令和6年度(2024年)防衛預算中,編列建造前2艘新型FFM的預算共1747億日圓。依照令和6年度防衛預算記載,未來打算建造12艘新型FFM,而不是先前計畫的10艘,因此海上自衛隊FFM總數會達到24艘。


外銷嘗試

1.印尼

依照2020年11月4日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官員透露,日本正與印尼洽談出口巡防艦,可能出口的設計是30FFM。在2020年9月底,日本自衛隊高層以及三菱重工代表曾一同訪問印尼。印尼尋求巡防艦的案子是對國際間公開招標,除了日本之外,義大利廠商也向印尼提出了提案。在2020年下半,日本開始更積極地尋求對東南亞出口軍事裝備;在8月,日本政府與菲律賓簽署協議,出售菲律賓四套防空雷達。

在2021年3月30日,印尼國防部長Prabowo Subianto、外交部長Retno Marsudi以及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在東京舉行國防部/外交部的「2+2」雙首長會議;會議中探討了中國在南中國海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以及領土聲索等問題,以並簽署協議加強雙方軍事合作關係,包括允許日本對印尼轉移防衛技術,而這是為日本向印尼巡防艦案提供30FFM來鋪路。

依照2021年3月11日詹氏防務(Janes Defense)報導,印尼國防部已經列出了新巡防艦案的四家評估對象,包括增購荷蘭達門集團(Damen)的SIGMA 10514型Martadinata級巡防艦、意大利芬坎提尼(Fincantieri)集團的Bergamini級多任務巡防艦(FREMM)、英國巴布克國際集團(Babcock International)與丹麥OMT合作的箭頭140(Arrowhead 140,供英國Type 31e巡防艦的型號),以及日本防衛省提供的30FFM巡防艦。在2021年6月10日,印尼正式與意大利芬坎提尼簽約,購買六艘FREMM巡防艦,外加兩艘義大利海軍即將除役的二手西北風級(Maestrale class)巡防艦。

2.印度

在2022年10月中旬,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計畫向印度出口NORA-50 UNICORN桅杆;先前9月時,印度與日本在東京進行外交部與國防部雙首長會談時就已經討論此事,9月時印度官員還拜訪橫須賀,並登上熊野號參觀。日本相關人士指出,這項計畫目的是在減少印度對俄羅斯軍事裝備的依賴,以及加強日印雙方的防衛合作關係,以對抗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若此計畫能實現,會是日、印兩國2015簽署防衛裝備與技術轉讓協定後的首次實際出口案例。在2024年8月20日,日本與印度在新德里舉行國防與外交部雙首長會議,討論到的軍事合作項目包括加速推動NORA-50 UNICORN桅杆出口到印度。

 

註:在2020年6月12日,三井工程與造船(E&S)控股(MES控股)發布,正與三菱重估(MHI)商討,將三井E&S的軍艦事業部門出售給三菱重工。在2021年3月29日,三菱重工業(MHI)以及MES控股達成最終協議,MES控股將三井E&S的軍艦/公務船艦事業分佈(MES-S)出售給三菱重工,獲得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及相關部門批准後在2021年10月1日完成整個出售作業。完成後,負責位日本海上自衛隊以及海上保安廳造艦的日本廠商集團就整合成三個,分別是日本海洋聯合(JMU)、三菱重工(MHI)和川崎重工業(KHI);其中,川崎重工在進入21世紀後專注於海自潛艦業務,其餘兩家業務都涵蓋海上自衛隊以及海上保安廳。三井工程造船被三菱併購之後,改為三菱重工海洋系統公司(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ritime System),繼續專注於日本海上自衛隊船艦以及政府用船(如海上保安廳)的造艦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