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未來船艦概念/外銷設計
──by captain Picard
在2010年代因應中國軍力增強而開始重視西南諸島防禦、離島奪還作戰,日本在2013年決定模仿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立「水陸機動團」。為了建立對應的兩棲作戰能量,日本自衛隊也開始參考美國海軍的相關兩棲艦艇、載具等。在平成26年度(2014年)防衛大綱之中,日本考慮購置類似美國LHD的大型兩棲突擊艦(在平成26年度防衛預算中納入先期研究調查費用,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在2014年7月美軍馬金島號(LHD-8)兩棲突擊艦) 。
|
機動登陸平台(MLP)
(上與下)三井工程與造船(MES)在MAST Asia 2017展出的機動登陸平台(MLP),能與
運輸船隻對接來裝卸裝備與車輛,能停靠LCAC氣墊登陸艇,此外還有直昇機起降甲板。
在2017年6月12日至14日於東京舉辦的海事/空中系統與科技展( Maritime Air Systems & Technologies,MAST Asia 2017)中,三井工程與造船(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MES)首度公開日本版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的概念(詳見美國海軍區「蒙特福特角級機動登陸平台艦/浮動前進基地」一文)。MLP是美國海軍在2000年代前期提出的構想,作為一個可以在海上航行的兩棲作戰中轉基地,把過去需要奪取敵方灘頭或港口才能進行的部隊轉乘工作移到海上進行。MLP可以讓美國海軍的戰略預置船(載運陸軍主力師的重裝備)、聯合高速艦(載運部隊)對接,LCAC氣墊登陸艇、AAV-7兩棲運輸車等登陸載具也能以MLP作為海上基地;原本分開運送的部隊、裝備、後勤物先送上MLP進行整備重組,然後以備便投入作戰的狀態,由兩棲登陸載具送上灘頭。 三井造船在MAST Asia 2017中展出的日本版MLP長約240m,寬39m,吃水7m,排水量21000噸,航速15節;相形之下,美國的蒙特福特角級(Montford Point class)機動登陸平台滿載排水量34500噸,長255m,寬50m,吃水7.9m,因此日版MLP的體型小了一號。艦上能裝載LCAC氣墊登陸艇、主力戰車、輪型車輛以及部隊所需的裝備和物資,大約能攜帶240名部隊,此外也具備類似MLP的車輛滾裝坡道。 與美國蒙特福特角級相較,日本版MLP還擁有直昇機起降甲板(擁有四個直昇機起降點),堪稱結合美國MLP與浮動前進基地(Afloat Forward Staging Base,AFSB)的特性;最初美國MLP也打算設置直昇機起降平台,但後來因為控制成本而取消,之後美國另外以蒙特福特角級的平台推出AFSB作為小型船艇與直昇機的海上基地,取消讓LCAC停靠的功能,把艦體中部的空間騰出來設置直昇機起降甲板,並擁有機庫,能收容並維修降落在艦上的直昇機;在2015年,美國海軍將MLP改名為遠征船塢運輸艦(Expeditionary Transfer Docks,ESD),而AFSB改稱為遠征浮動基地(Expeditionary Base Mobile,ESB)。而日本版MLP則兼具ESD與ESB的功能,擁有直昇機起降甲板以及讓LCAC停靠的能力,不過並沒有像美國ESB般具備機庫。 三井造船也表示,除了支援兩棲作戰之外,日本版MLP在平時還擔負人道救援、大規模災害救助等工作。
|
三井重工船塢登陸艦(LPD)/兩棲突擊艦(LHD)
(上與下)三井工程與造船(MES)在MAST Asia 2017展出的船塢登陸艦(LPD),
排水量16000噸,可搭載兩艘LCAC氣墊登陸艇、兩架MV-22傾斜旋翼機以及約40輛戰甲車輛。
(上與下)三井工程與造船(MES)在MAST Asia 2017展出的兩棲突擊艦(LPD), 艦體尺度與排水量
與LPD類似,起降甲板有五個直昇機起降點。
除了MLP之外,三井工程與造船(MES)也在MAST Asia 2017中展出新型船塢登陸艦(LPD)概念以及全通式甲板兩棲突擊艦(LHD)概念,這些設計咸信都有基於先前三井重工為日本海自設計建造的大隅級輸送艦(LST)。 其中,船塢登陸艦(LPD)長210m,寬30m,深20m,吃水7m,基準排水量16000噸,雙軸推進並附帶兩個艦首橫向推進器,雙舵控制,艦體兩側設有穩定鰭,航速22節, 艦上搭載200名人員。相形之下,美國海軍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船塢登陸艦全長208m,寬32m,吃水7m,滿載排水量25300噸,編制360名船員,可搭載700名登陸部隊。 而先前日本海自的大隅級輸送艦基準排水量8900噸,滿載排水量13000噸,大約只有這種新LPD的一半。 此種LPD構型與聖安東尼奧級類似,上層船艛佔據艦體中部,船艛後部設有機庫艦尾擁有起降甲板, 機庫尺寸足以容納二架MV-22傾斜旋翼機以及一架類似MQ-8B的小型垂直起降無人飛行載具(UAV)。艦尾設置泛水塢艙,可 收容兩艘LCAC氣墊登陸艇;艦內設有兩層車庫甲板,依照三井造船的想像圖,下層車庫甲板(可通往與艦尾泛水塢艙)用來停放主力戰車、自走砲、AAV-7兩棲登陸載具等較重型的裝甲車輛, 而上層車庫甲板則停放較輕的裝甲運兵車與輪型車輛等。依照三井的想像圖,下層車輛甲板可搭載20輛主力戰車或自走砲, 上層車輛甲板裝載20輛裝甲運兵車與輪型車輛。 艦體兩側前部還設有較小型的車輛駛進/駛出(RO/RO)坡道,能讓輕型輪型車輛進出。自衛武裝方面,此種LPD船艛前方設置一座MK-15方陣近迫防禦系統,直昇機庫頂設置一座SeaRAM近程防空飛彈系統。
三井造船展出的LHD透視圖。 兩棲突擊艦(LHD)的尺寸規模與排水量也與LPD類似,長210m,寬35m,深26m,吃水7m,排水量16000噸,搭載200名人員。 起降甲板規劃五個直昇機起降點,能讓五架CH-47等級的重型直昇機同時起降;艦上有兩部直昇機升降機,分別位於艦島左前方(較小)以及艦尾右側(較大)。依照想像圖,下甲板機庫可容納至少5架 直昇機,包含CH-47這樣的重型直昇機或H-60等級的中型直昇機。艦尾的泛水塢艙能容納兩艘LCAC氣墊登陸艇; 艦底設有一層車輛甲板(可通往艦尾泛水塢艙),依照想像圖,車輛甲板能容納20輛如主力戰車、AAV-7兩棲運輸車等裝甲車輛 ,艦體左側設有車輛駛進/駛出(RO/RO)坡道。自衛武裝方面,起降甲板前部右側裝備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艦尾左側的舷外平台裝備一座SeaRAM近程防空飛彈系統。
|
日本海事聯合(JMU)LHD
(上與下)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MU)在2019年千葉舉行的日本國際防衛安全裝備展(DSEi Japan 2019)中首度公開了
自家的全通甲板兩棲突擊艦(LHD)的概念設計,以該集團為日本海自設計建造的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為基礎
,增加艦尾泛水塢艙與車輛甲板等等。新LHD的長度比出雲級縮短,航速也降低。
JMU設計的LHD的剖面圖。飛行甲板下方第一層分成兩個機庫(停放五架MV-22)以及一個車庫,下方一層則有另外
兩個車庫以及艦尾泛水塢艙甲板。
在2019年11月下旬於千葉進行的防衛安全裝備展(DSEI Japan 2019)中,日本海事聯合(Japan Marine United,JMU)展出了一種全通甲板兩棲攻擊艦(LHD)設計,以該集團先前為海上自衛隊設計建造的出雲級直昇機驅逐艦為基礎發展而來。相較於出雲級,此種LHD長度略為縮短,從原先出雲級的248m降到220m,舷寬維持在38m吃水約7m,標準排水量19000噸,航速也降至約24節(出雲級為30節)。新型LHD的艦島結構比出雲級縮短,原本出雲級有兩個大型煙囪,而新型LHD只有一個;出雲級的推進系統是四部LM-2500+燃氣渦輪,從新LHD只有一個煙囪、艦體縮短且航速降低來判斷,估計主機規模縮減。艦上自衛武裝配置與出雲級相同,包括兩座SeaRAM海公羊近程防空飛彈系統與兩座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防禦系統。
比起出雲級,此種新LHD增加了艦尾泛水塢艙,以及搭載裝甲車輛的駛進/駛出(roll-on/roll-off)車庫。此種LHD編制約500名人員,飛行甲板有五個起降點,能同時操作5架MV-22傾斜旋翼機等級的大型旋翼航空機;升降機布置與出雲級相同,包括兩個升降機,前部設置一個中央升降機,艦島後方右舷設置一部舷外升降機。飛行甲板下方從艦島前部一直到艦尾是機庫/車庫空間,由前而後分成三個格納庫(第一到第三格納庫),其中第一、第二格納庫能容納5架MV-22等級的旋翼機,後部第三格納庫可停放輪型車輛(約20輛卡車)。再下一層甲板規劃了兩個車庫(第四、第五格納庫)以及艦尾泛水塢艙,泛水塢艙可停放2艘LCAC氣墊登陸載具以及20輛以上AAV兩棲突擊載具(如日本向BAE
Systems訂購的新造AAV-7A1)。不過,JMU並未公佈此種LHD的運兵能力。
|
最佳化高速多體船(HMSOV)
(上與下二張)日本防衛裝備廳(ALTA)在MAST Asia 2017展出與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ESA)
合作研發的HMSOV高速多體船模型,是一種鋁合金製造的三體高速多用途巡邏艦。艦上設置76mm快砲
與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可搭載一架MCH-101掃雷直昇機以及一架MQ-8B等級的無人飛行載具,
艦上的任務艙區能根據不同的任務來攜帶不同的籌載。
HMSOV有三種任務籌載:此圖為水雷反制構型,下甲板任務艙區攜帶12具無人水下載具(UUV)
以及兩艘11m長的無人水面載具(USV),都用於水雷反制任務。
HMSOV另兩種任務構型,左為人道救援/災難救助/輕量海運,右為近岸巡邏/特種作戰。
在人道救援/災難救助/輕量海運構型之下,任務艙區用來放置7個40英尺長標準集裝箱(含醫療艙);
在近岸巡邏/特種作戰模式下,則攜帶兩艘11m長RHIB突擊艇以及8艘7m長RHIB突擊艇。
在2014年3月4日,美國駐日本大使與日本外務大臣在東京簽署協議,依照美日共同防禦協定,由美國轉移LCS的技術給日本,用來設計、建造日本新一代小型高速作戰艦艇 ,以強化日本近海與離島水域的防禦 ;隨後,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echnic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stitute,TRDI )就與美國進行相關領域的合作計畫。 在MAST Asia 2017中,日本防衛省的防衛裝備廳(Acquisition, Technology & Logistics Agency,ALTA,由原防衛省技術研究本與裝備設施本部合併而成,在2015年10月正式成立)展出一種三體高速巡防艦設計,稱為最佳化高速多體船隻(High Speed Multi-hull Vessel Optimisation,HMSVO)。HMSOV是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ESA)卡德羅特(Carderock)分部與 日本防衛省合作的概念項目,雙方各有自己的版本,從2014年展開,在2018年完成;在MAST Asia 2017時,ATLA的研發單位仍在使用計算機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工具測試HMSOV概念,計畫完成後由防衛省決定是否繼續研製出實艦。 在MAST Asia 2017展出的日本版HMSOV採用三體構型,艦體採用鋁合金製造,長92m,寬21m,吃水4m,排水量1500噸,推進系統為三部柴油主機帶動三部水噴射推進器,航速在35節以上,航速15節時續航力3500海里,艦上編制50名人員。為了降低航行中的縱搖與橫搖,艦首以及艦尾兩側片體末端各設有一組由計算機控制的主動式穩定鰭(總共三組)。
HMSVO模型後部,可以看到三個水噴射推進器。兩側片體下方有T字形電腦控制主動穩定鰭, 用來抵銷艦體的縱搖與橫搖(艦首另有一組)。艦尾直昇機起降甲板下方可以看到大型艙門, 內部就是任務籌載艙區。 HMSOV是一種輕武裝多用途高速巡邏艦,適合在淺水近岸進行洋面巡邏、水雷反制、特戰支持、快速運輸與災害救助等低強度任務;艦上預留大型的多用途任務籌載空間,依照不同的任務需求而攜帶不同的籌載。在MAST Asia 2017中,HMSOV展出三種任務構型,分別是水雷反制(Mine Counter Measure,MCM)、近岸巡邏/特種作戰(Offshore Patrol/Special Operation)以及人道救援/災難救助/輕量海運(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Relief,HADR/Light Sealift)。 HMSOV艦尾設置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能收容一架14噸級直昇機(如日本的MCH-101掃雷直昇機)與一架諸如美國MQ-8B的垂直起降無人飛行載具(VTOL UAV)。武裝方面,艦首設置一座76mm快砲,直昇機庫頂設置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HMSOV直昇機起降甲板下方是模組化任務籌載艙區,總面積超過730平方公尺,透過艦尾的艙門來收放裝備(設有起重機);直昇機庫
甲板下方是小艇收容艙,可搭載兩艘11m長的RHIB小艇或無人水面自航載具(USV),分別由兩舷的艙門施放。在水雷反制(MCM)任務構型中,任務籌載艙區可攜帶12個長度4m、用來探測/反制水雷的水下自航載具(UUV,由艦尾艙門收放),以及兩個整合有操作UUV後端控制/支持設備的40英尺標準集裝箱,
而直昇機庫下方的小艇艙則搭載兩艘用於水雷反制的USV無人水面載具,艦上搭載一架MCH-101掃雷直昇機。在海面巡邏、特戰支援任務模式之下,
任務艙攜帶8艘7m長RHIB突擊艇,直師機庫下方小艇艙攜帶兩艘11m長RHIB突擊艇,用來搭載特戰人員進行登船搜索/逮捕任務(Visit,
Board, Search, and Seizure,VBSS)或者進行特戰任務,艦上直昇機與UAV也用於水面搜索攔檢任務。而在人道救援/災害救助與輕型海運模式下,任務艙可裝載7個40英尺長集裝箱(包括醫療支援模組、救災物資或者要運送的貨物)。 |
CAIMEN-90登陸艇
(上與下)英國BMT防務服務(BMT Defence Services)與三井造船合作生產BMT設計的CAIMEN-90快速登陸艇。
CAIMEN-90能搭載90噸級的車輛並以22節的速度在海上航行,輕載時航速更高達40節。
BMT防務服務的CAIMEN-60快速登陸艇,可搭載60噸的車輛,並能進出船塢登陸艦的塢艙,輕載時最大航速30節。
(上與下)BMT防務服務的CAIMEN-200登陸艇,可搭載三輛主力戰車,滿載200公噸車輛時航速可達16節以上。
在MAST Asia 2017期間,日本三井工程與造船(MES)與英國BMT防務服務(BMT Defence Services)聯合展出由BMT設計的CAIMEN-90快速登陸艇( Fast Landing Craft),作為海上自衛隊發展兩棲作戰能力的選項,適合對日本離島淺灘進行快速運補。 在兩年前第一次舉辦的MAST Asia 2015中,BMT防務就已經展出了CAIMEN-90,不過當時還沒確定合作的日本廠商。 CAIMEN是BMT 防務服務以及BMT Nigel Gee合作研製的快速登陸艇系列,著重於高速渡航、較大的使用彈性等,能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客製化修改。CAIMEN系列依照尺寸規模分成三種構型,分別是CAIMEN-200、CAIMEN-90與CAIMEN-60(數字代表載重能力),三種都在艇首設置登陸坡板: 1.CAIMEN-200:著眼於各種全球遠征作戰運輸任務,包括兩棲突擊、災害救助、人道支援等,使用商規現貨(COTS)系統來降低購置與壽期維護成本。滿載排水量840噸,全長68.5m,水線寬10m,深6.3m,吃水2.3m;推進系統是兩部MTU 16V 4000 M71柴油主機,電力由兩部功率各250KW(340馬力)的發電機提供,滿載時航速在16節以上(籌載能力類似的傳統登陸艇航速僅有9節),以最大航速航行時續航力1075海里。艇上編制25名船員,可搭載260名部隊。車輛甲板可承載至多200公噸的車輛,可以是三輛60噸級主力戰車,或8輛多用途卡車,或30輛輕型輪車;艇上籌載區域面積400平方公尺,可攜帶156立方公尺燃油、190立方公尺淡水、380立方公尺貨物。艇首配備配備主動式艙門(active bow ramp),能提高在灘頭裝卸物資的效率以及安全性,並配備兩個無衝擊式雙用船錨。艇上採用網路化指揮管制系統,具有HF/VHF無線電、衛星通信裝置、X波段低截獲率導航雷達等,可配置兩座25mm機砲以及兩挺12.7mm重機槍。 2.CAIMEN-90快速登陸艇:主要用於快速運輸車輛至灘岸,採用單船體、雙體艇首構型,艇體以輕量的鋁合金製造,操作靈活度好且海上自持力佳,能在四級海象以內操作(四級海象時只會降速1節)。排水量203噸,全長30m,水線長27.3m,寬7.7m,吃水1.5m;推進系統是三部功率1939 KW級(約2636馬力,在 2450 rpm時輸出)的柴油主機,透過齒輪箱驅動三組水噴射推進器,並擁有三部發電機,滿載(搭載主力戰車)時航速約22節,搭載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全地形載具(All-Terrain Vehicles,ATVP)時航速可達28.5節,輕載時最大航速可達40節,以最大航速航行時續航力1075海里。艇上能攜帶13500公升燃料、200公升淡水,最大載重90公噸。艇上編制3名船員,並可另搭載7名人員。艇上能搭載一輛主力戰車,或四輛ATVP全地形載具。 3.CAIMEN-60快速登陸艇:是一種簡單、堅固、多用途且靈活的登陸艇,採用單船體、雙體艇首構型,艇體以輕量的鋁合金製造,由於較為低矮小巧,能進出船塢登陸艦的塢艙。排水量131噸,全長25m,水線寬6.6m,水線以上高度5.2m,吃水1.3m;推進系統是三部功率1400KW級(約1903馬力)的柴油主機驅動三組 MJP400DRB水噴射推進器,滿載(搭載主力戰車)時航速約18節,輕載時最大航速可達30節,續航力120海里(其中60海里以18節航行,60海里以30節衝刺),編制3名操作人員。艇上的籌載甲板面積90平方公尺,搭載車輛的總重為60噸,能攜帶一輛美製M-60等級的戰車,或兩輛維京(Viking)全地形載具(ATVP),或兩輛 UNIMOG軍用卡車,或四輛Land Rover輕型輪車,或100名步兵。搭載步兵時,艇上的籌載甲板能安裝一個封閉式步兵容艙模組,在高速運兵時讓搭載的步兵不用暴露在外界風浪之下。艇尾駕駛室後端可設置兩艇7.62mm通用機槍。
|
兩棲登陸載具
(上與下)三菱重工在MAST Asia 2017展出的先進兩棲運輸載具模型,採用滑水板來降低 在水上航行的阻力,浮渡航速約20至25節。
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在MAST Asia 2017中展出研發中的國產兩棲登陸載具。此種登陸載具融合類似美國先前取消的遠征戰鬥車輛(Expeditionary Fighting Vehicle,EFV)的概念,車頭與車尾都設有滑水板,在海上加速的時候能抬高車頭、降低阻力。日本國產兩棲登陸載具使用功率2206KW(約3000馬力)的渦輪增壓柴油機,在水上航行時由兩部水噴射推進器推進(推進器應該是來自先先前三菱重工設計建造的隼級飛彈快艇的技術)浮渡航速約20到25節(37~46km/hr),大大超過美軍現役AAV-7的7節(13km/hr);車上編制三名車組員,車頭兩側各有一個頂部艙蓋,每個艙蓋有三個周視潛望鏡,讓車組員能觀察外界情況;車體中斷段是推進系統,後段設置步兵艙,可攜帶1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此種兩棲登陸車採用履帶底盤,履帶也能在水中轉動來幫助推進與轉向,擁有六對承載輪,使用液壓懸吊系統。
|
三井重工近海巡邏艦(OPV)提案
三井造船廠在2019年6月在東京的MAST Asia 2019防務展中展出的2000噸級OPV模型,
準備用於防衛省規劃中的競標案。艦尾設有起降甲板與機庫,想像圖中甲板上停著一架美國RQ-8B
等級的無人飛行載具。艦尾坡板艙可容納兩艘USV水面載具或RHIB小艇。
在2019年6月左右,日本防衛省公布了一項新的近海巡邏艦(Offshore Patrol Vessels,OPV)競標,打算建造12艘來裝備海上自衛隊。有三家日本主要造艦廠商參與競標,包括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MHI)、日本聯合海事(Japan Marine United,JMU)以及三井工程與造船(Mitsui Engineering&Shipbuilding);其中,據說有廠商打算以三體快速船為基礎提案。依照防衛省的計畫,打算在2022年確定勝選廠商並簽署建造合約。 在2019年6月中旬於東京舉辦的亞洲海事/空中系統與技術展(Maritime/Air Systems & Technologies,MAST Asia 2019),三井造船展出了該廠針對防衛省需求的OPV概念設計。此種OPV的主要任務包括海陽間是、海岸巡邏、海上情報蒐集等。三井重工表示,如果獲得合約,可在三年內完成設計並交付第一艘船艦。
三井的OPV全長100m,排水量2000噸級,以兩部柴油主機帶動雙軸推進,最大航速在25節以上。三井OPV採用全面數位化設計,自動化程度高,配備三井造船設計的許多新型自動化系統如自動目標追蹤(Auto
Target
Chasing)等,全艦只需編制23名人員,艦橋設計具有360度環場視野。艦上的作戰裝備包括三維多功能雷達、艦首一座76mm快砲、兩挺12.7mm遙控武器站、自衛用的誘餌發射器等。艦尾設有機庫與起降甲板,艦上可部署RQ-8B等級的無人飛行載具(UAV)以及兩艘無人水面載具(USV)。艦尾設有坡板艙裝載兩艘USV或RHIB小艇,能透過傾斜坡道快速施放入水與回收。 |
三井重工:外銷型船塢運輸艦
(上與下)三井造船廠在2019年6月在東京的MAST Asia 2019防務展中展出的LPD想像圖,
主要是針對馬來西亞進行中的多功能支援艦(MRSS)
在2019年6月中旬於東京舉辦的亞洲海事/空中系統與技術展(Maritime/Air Systems & Technologies,MAST
Asia 2019),三井造船廠展出了針對馬來西亞多功能支援艦(Multirole Support Ship,MRSS)案的設計。MRSS是馬來西亞海軍在2010年代展開的海軍現代化計畫之一(包括將現役15種作戰船艦汰新、簡化為5種),打算建造三艘,首艘在2021到2025年建成交付,而最後一艘在2035年交付。在2019年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海事航太展(Langkawi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Aerospace Exhibitio,LIMA
2019)中,馬來西亞海軍司令Reza對海軍新聞(Naval News)表示,此時馬來西亞仍在與政府協商和爭取,希望能在未來落實MRSS。 在2021年10月,三井E&S的軍艦/公務船艦事業分佈(MES-S)正式被三菱重工購併,改名為三菱重工海洋系統公司(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ritime System)。 |
未來多機能巡防艦系列(FMF)
(上與下)三菱重工在2019年10月雪梨舉行的太平洋2019海事防衛展(PACIFIC 2019)中展出的未來多機能巡防艦(FMF)
系列,上兩圖分別是FMF-AAW防空驅逐艦(上)以及FMF巡防艦;下兩圖分別是海軍型OPV(上)與海警/
海事巡邏OPV(下)。
在2019年10月下旬在澳洲雪梨舉行的太平洋2019海事防衛展(PACIFIC 2019)中,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MHI)以該集團為日本海自設計的30FFM多機能護衛艦(另有專文介紹)為基礎,推出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作戰艦艇系列,稱為未來多機能巡防艦(Future
Multi-Mission frigate,FMF)系列,強調隱身、智能、規模可調(Stealthy, Smart,
Scalable)的「3S」,例如低雷達截面積、高度自動化的損害管制以及多任務能力。FMF系列分為四種:
|
三菱重工:多功能支援船
2023年5月底三菱重工在馬來西亞蘭卡威海事航太國防展(LIMA 2023)展出針對馬來西亞的
多功能支援船(MRSS)提案模型。
在2023年5月下旬馬來西亞蘭卡威海事航太國防展(LIMA 2023)中,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MHI)首次展出針對馬來西亞多功能支援船(Multi-Role Support Ship,MRSS)的提案。此種方案可以執行多種不同任務,包括後勤補給、支援本土防務、人道救援、災害救助活動等。 此種MRSS全長160m,寬24m,吃水6m,航速20節,具備良好的航行經濟性與機動能力;採用類似斧型的船首,上層結構涵蓋艦體前部到中部,後部是直昇機起降甲板,船體前部兩側有讓車輛進出的駛進/駛出艙門。MRSS本身編制150名人員,艦上空間能容納500名乘客,作業時可容納大量人員;艦上能攜帶24輛作業車輛,執行運輸裝備、補給等工作。MRSS還搭載兩艘登陸艇,可攜帶人員、車輛與物資,作為岸地間的輸送載具或執行兩棲登陸任務。艦上設有直昇機甲板,可起降操作兩架中型直昇機,執行空中區域支援、醫療輸送與撤離、洋面監視偵察等。自衛武裝方面,艦首可裝置一座中口徑(如76mm)火砲,支援水面巡邏等工作。 |
凱門-日本快速登陸艇
日本海事聯合(JMU)與英國BMT Defense設計的凱門-日本快速登陸艇
在2024年9月下旬位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亞洲防衛安全展(Asian Defense and Security Exhibition,ADAS 2024)中,日本海事聯合(Japan Marine United,JMU)展出與英國BMT Defense聯合設計凱門-日本快速登陸艇(Caimen-Japan Fast Landing Craft)設計。 此種登陸載具長30m,寬8m,船型稱為「三首單船體」(tri-bow monohull),船頭為雙船體,到了尾部則是單船體,兼顧在海上航行時的穩定性以及在淺水域操作的靈活性。艦面甲板從艇首縱貫艇尾,可搭載兩輛重型裝甲車輛(應只有艇首處甲板寬度可容納一輛主力戰車),艇首與艇尾都裝有折疊式登陸跳板,讓車輛與人員登艇與離艇。此型載具空船航速可達30節,搭載一輛主力戰車時航速也有20節以上。JMU表示,此型登陸載具可在該廠大量建造,目標是瞄準東南亞市場,特別是在南中國海與中國關係持續緊張的菲律賓。 此外,此型登陸載具也可能是JMU用來滿足陸上自衛隊「機動舟艇」需求的設計;防衛省在2022年12月公布的整備計畫中提到,為陸上自衛隊購置在離島間在物資與部隊的運輸載具,可在沒有港灣的小島運補。在2023年,JMU獲得防衛省合約進行「機動舟艇」的初期研究合約。因此,這種快速登陸艇可能是JMU針對「機動舟艇」需求初步研究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