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式/17式反艦陸攻飛彈
在2018年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8)中,日本派出陸地機動發射車版Type 12反艦飛彈參演,
在夏威夷美軍Barking Sands飛彈試射場(Pacific Missile Range Facility Barking Sands)發射攻擊靶船。
摩耶號(DDG-179)飛彈驅逐艦艦體中部已經換裝兩組四聯裝17式(SSM-3)反艦飛彈發射器。
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軍港。
2024年7月日本防衛省白皮書中的12式地對艦誘導彈能力向上型的試作品照片,由三菱重工提供。
日本防衛省白文件中,12式地對艦誘導彈能力向上型初期彈與中期彈的對比。
──by captain Picard
12式岸基反艦飛彈 在 2012年,日本推出型號為12式的岸基反艦飛彈(發展時計畫名為XSSM),在2013年8月25日的富士綜合火力展中首次公開,從2014年起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購買36套 ,據信優先部署在九州、沖繩等地來防衛西南諸島方向,並逐步取代現役的陸基88式反艦飛彈(總共約80套);依照2012年日本防衛省的說法,12式是一種低風險、高成本效益的反艦飛彈族系。目前已知12式引進先進的地形匹配系統和目標識別技術,中途導引階段除了慣性導航之外還加入GPS修正機制,可提高精確度並具備攻擊陸地目標的能力,射程超過100km(實際上應該超過200km) 。
(上與下二張)飛鳥號在2017年上半在艦首甲板裝置17式反艦飛彈(SSM-3)的發射器。 海自原有的SSM-1反艦飛彈使用園柱型發射管,而SSM-3使則為方形。
在2017年1月上旬,消息傳出日本準備開發12式反艦飛彈的 艦載版來接替現役的90式,項目名稱為XSSM,主要修改包括加入配合艦載射控系統的相關組件(包括連結艦上射控導航系統,以及發射後接收船艦指令的無線電資料鏈) ,並且進一步延長射程(包括提高渦輪續航發動機的工作時間、提高燃油儲存量等),而戰鬥部、導引系統、固態助升火箭等則與陸基版12式共用相同組件。XSSM正式型號為17式,整個飛彈的射控與發射裝置稱為艦隊艦飛彈艦上裝置三型(SSMS-3)。 17式反艦飛彈平成25到28年度(2013到2016年)進行試作,平成29年度(2017年)進行技術與實用化實驗,並在2017年安裝在飛鳥號(ASE-6102)試驗艦上進行測試。第一艘裝備17式/SSMS-3反艦飛彈的是平成28年度編列(28DDG)的第二艘摩耶級飛彈驅逐艦羽黑號(DDG-180),隨後並裝備於30FFM護衛艦。在2018年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8)中,日本派出陸地機動發射車版12式反艦飛彈參演,在夏威夷美軍Barking Sands飛彈試射場(Pacific Missile Range Facility Barking Sands)試射。 在令和三年度(2021年),防衛省開始發展Type 12反艦飛彈的車載陸射版。 改進型12式巡航飛彈 依照2020年12月18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2021年度防衛方針,包括繼續改進12式反艦飛彈(由三菱重工執行),初次開發費用約335億日圓,首先將射程從先前的200km增加到900km,最終目標是增加到1200~1500km。而根據2020年12月28日本媒體披露的資料,日本還打算自行發展射程2000公里的長程反艦飛彈(由川崎重工負責);防衛裝備廳在平成30年度(2018年)開始啟動新反艦飛彈研製項目,在令和2年度(2020年)編列了105億日圓相關預算,預定在令和4年度(2022年)進行試作品性能測驗。 在令和四年(2022年)日本防衛預算中,編列379億日圓(約3.42億美元)預算來繼續發展12式反艦飛彈,除了延長射程之外,還包括發展空射版(可由航空自衛隊F-15J戰鬥機以及F-2支援戰鬥機發射),以及重新設計彈體、降低雷達截面積等。依照稍早防衛省的文件,Type 12後續發展還包括強化攻擊陸地目標的能力,為此飛彈將增設整合資料鏈,可在飛行途中透過衛星或一般無線電資料鏈即時更新目標參數,稱為即時更新指令能力(Up to Date Command,UDTC)。 依照防衛省文件的信息,改進型Type 12首先發展陸基版,開發工作從2021至2025財年,2026財年開始部署;緊接著在2022至2026財年發展艦射版,2027年開始部署;然後在2024到2028財年發展空射版,2029年開始部署。
2022年7月公布的日本防衛白皮書中,首次披露改進型12式巡航飛彈的風洞 模型,攝於三菱重工在名古屋的飛彈導引與推進系統開發部門。注意彈體
與控制面造型以經完全翻新,力求降低雷達截面積,有點類似美國AGM-158;
令和四年度(2022年)防衛預算中,包括以12式反艦飛彈為基礎,衍生射程1000公里級長程對地攻擊巡航飛彈,稱為「戰略平衡飛彈」(Standoff missile),能部署在水面船艦、航空機以及岸基單位,預算393億日圓。 依照讀賣新聞2021年12月30日的報導,日本政府高層此時正在考慮,在潛艦上部署射程超過1000公里級的國產長程巡航飛彈,能直接針對敵方本土的基地進行反擊。此報導稱,岸田文雄首相考慮在2022年年底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納入「敵基地攻擊能力」,在中國威脅日增之際,提高日本的軍事嚇阻能力;如果確定執行,希望在2020年代後半開始在海自潛艦上配備陸攻飛彈。因此,日本也會評估,是否在之後新造潛艦上增設專門用來發射巡航飛彈的垂直發射器。 依照防衛裝備廳的12式地対艦誘導弾能力向上型的試作仕様書資料(2022年1月5日公布),飛彈本體全長約530cm高度約60cm,彈體寬約100cm,翼展400cm,重940kg,飛彈前部尋標器艙段重200kg以下,其後戰鬥部段重300kg以下;艦載發射架為四聯裝。 在2022年8月2日,日本每日新聞報導引述政府官員消息,日本正在加速改進型12式巡航飛彈的發展工作。如同前述,原本陸基版改進型12式在2021至2025年進行開發工作,2026年開始部署;而日本政府決定加快進度,希望在2023財年就能開始部署改進型12式的陸基版;這個加速部署的計畫打算在所有項目與功能全部開發完成之前,搶先部署開發到相當程度的版本。 在2022年10月28日,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多個日本官方消息來源證實,日本已經在與美國協商引進戰斧巡航飛彈的事宜;從8月濱田靖一就任防衛大臣以來,就開始與美方接觸談判,根據美日相關人士透露,美國國防部普遍認同通過與盟國合作的方式增強對於對手的戰略威懾能力,日本引進戰斧巡航飛彈已經進入最終協商階段。由於日本國產的改進型 12式長程巡航飛彈還需要一段時間研發(估計最快要到2026年才能部署),因此日本才考慮從美國引進戰斧巡航飛彈,儘速建立戰略威懾能力,打算從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MS)購入。 讀賣新聞也報導,在2022年底修訂的防衛指針將會明文納入反擊能力,以自衛為目的摧毀敵方飛彈基地,而這個構想是使用美製戰斧飛彈以及陸基 12式反艦飛彈改進型作為反擊武力。目前想定是將戰斧飛彈部署在海上自衛隊神盾驅逐艦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中。根據發射陣地位置的不同,朝鮮半島和其他地區可能在射程內。 在2022年12月23日,日本公布2023年度防衛預算,其中記載日本海自預定在2027年度正式裝備改進型12式巡航飛彈的艦載版,部署於神盾驅逐艦以及規劃中的神盾系統搭載艦上;改進型12式服役初期射程900公里,之後進一步提升至1200公里。 在2023年4月11日,日本防衛省與三菱重工(MHI)簽署四項攻擊性武器的合約,包括陸射版Type 12改進型反艦飛彈量產合約1734億日圓(約12億9500萬美元)、繼續發展改進型Type 12M(含陸射、空射、艦射)反艦飛彈共269億日圓(約2億美元)、生產高超音速滑翔體(Hyper Velocity Gliding Projectile,HVGP)共1194億日圓(約8億9180萬美元),以及發展潛射攻擊性飛彈共584億日圓(約4億3600萬美元)。依照此時規劃,陸射版Type 12改進型在2023年開始量產,2026年交付;艦射型在2026年研發完成,空射型在2028年研發完成。潛射型攻擊飛彈的研發工作則預計從2023年度進行到2027年度。 依照令和6年度(2024年)防衛預算,12式地對艦誘導彈能力向上型(包括陸基、艦射、空射)研發預算共編列174億日圓,量產預算474億日圓;購置陸射型導彈9預算為51億日圓,發射裝置為144億日圓;此外,艦射型裝備編列6億採辦器材設備。
在令和7年度(2025年)防衛預算中,12式地對艦誘導彈能力向上型編列62億日圓開發預算(含陸基、艦射、空射型),此外購買兩套12式地對艦誘導彈向上型的2式陸基發射系統(共180億日圓)以及兩套艦載發射裝置(共170億日圓)。此外,為潛射誘導彈開發工作編列22億日圓,取得編列30億日圓。 川崎重工「島嶼防衛用新對艦誘導弾」
(上與下)2023年3月15日在東京開幕的DESI 2023防務展中,川崎重工(KHI) 首度展出「島嶼防衛用新対艦誘導弾」的概念模型。
(上與下)「島嶼防衛用新対艦誘導弾」模型,嵌入式的進氣口設置在彈腹 ,採用大型後掠主翼、四個尾舵,使用川崎重工KJ300渦輪扇續航發動機。 飛彈前部設置光電系統觀測窗。
KHI在DESI 2023展出的KJ300渦輪扇續航發動機。 在2023年3月中旬於東京舉行的2023年防務裝備展(DESI 2023)中,川崎重工(KHI)首次公開該集團自行研究的「島嶼防衛用新対艦誘導弾」項目。川崎重工透露,在2018至2022財年間,日本防衛預算用於研究相關項目的經費總額為342億日圓(2.61億美元)。KHI在DESI 2023展出的「島嶼防衛用新対艦誘導弾」模型採用大型前翼、四面尾舵,使用川崎重工開發的KJ300渦輪扇續航發動機,發動機進氣口設置在飛彈腹部;KHI宣稱,此飛彈具有長射程、低雷達截面積、高機動性、面對敵方防空系統有高突防力等特點。依照模型,飛彈前部設置光電觀測窗,類似挪威NSM反艦飛彈,因此推測此種飛彈跟NSM以及美國LRASM一樣,單純依靠被動光電尋標器作為終端導引手段,而不使用會讓敵方接收到信號的主動雷達尋標器。根據現場展出資料,KJ300渦輪扇發動機直徑350mm,長度950mm,重量90kg,在海平面的推力是365kgf,具有效率高、省油的特性。 此種陸射巡航飛彈是川崎重工自行研究的項目,目前在初步概念階段,未來是否能成為正式發展與部署的武器,要看日本防衛省的決定。在2023年6月2日,防衛省與川崎重工簽署「島嶼防衛用新型反艦飛彈關鍵技術研究」合約,從2023年執行到202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