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AWD)

澳洲在2006年8月公布的AWD初期 方案,以美國Gibbs & Cox公司的修改版柏克Flight 2A(Evolve Burke Flight 2A)

基礎,稱為Evolved DDG。此提案最後不敵西班牙F-100。

西班牙F-100神盾巡防艦首艦愛爾瓦洛.迪巴贊號(Alvaro de Bazan F-101)在2007年3月訪問澳洲雪梨時的畫面。

同年6月20日,F-100便在AWD澳洲防空艦競標案中正式獲勝。

AWD的想像圖。與西班牙原版F-100相較,澳洲版的主桅杆頂部裝有一座AN/SPQ-9B追蹤雷達,

直昇機庫頂則設置一座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在ASC集團位於阿德萊德的蒂奇港(Techport)的ASC船廠設施建造中的AWD首艦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H-39),

攝於2013年11月初。

在ASC船廠建造中的AWD首艦霍巴特號,其後為二號艦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H 40)。

攝於2015年4月。

(上與下)霍巴特號下水前夕的畫面,正被移動到下水的升降平台上。

(上與下)AWD首艦霍巴特號於2015年5月23日下水的畫面。

艤裝中的霍巴特號

(上與下二張)試航中的霍巴特號

 

正面看霍巴特號。主桅杆上有一座AN/SPQ-9B追蹤雷達。

 從後方看霍巴特號 

在2017年3月,西班牙海軍第五艘F-100神盾巡防艦Cristobal Colon(F-105)抵達雪梨,除了與澳洲海軍一同進行

OCEAN EXPLORER 17演習之外,Cristobal Colon號也協助澳洲海軍進行相關訓練,為接收設計類似的霍巴特號

神盾巡防艦預作準備。

(上與下)在2017年8月上旬,霍巴特號正進入雪梨港花園島海軍基地的照片。

霍巴特號駛出雪梨花園島海軍基地。

俯瞰霍巴特號。

霍巴特號與美國海軍柏克Flight 2A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背景)一同航行。

在2018年11月初,霍巴特號與約翰.芬恩號在夏威夷水域成功進行首次協同接戰能力(CEC)連線測試。

一架澳洲的P-8A海洋巡邏機飛越霍巴特號

霍巴特號艦首破浪瞬間。

三艘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一同航行。 

霍巴特級的雪梨號(HMAS Sydney D42)與美國海軍柏克級Flight 2A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

(USS John Finn DDG-113)一同航行。

2024年6月底,霍巴特級的雪梨號(HMAS Sydney D42)抵達夏威夷珍珠港,準備參加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演習

(RIMPAC 2024)。注意雪梨號艦體中部出現四聯裝NSM反艦飛彈發射器,是第一艘換裝NSM的同型艦。

(上與下二張) 2024年7月23日,雪梨號(HMAS Sydney D42)在RIMPAC 2024期間發射NSM反艦飛彈。

 2024年8月上旬,雪梨號(HMAS Sydney D42)在太平洋之龍(Exercise Pacific Dragon 2024)

發射SM-6防空飛彈進行攔截測試;這是澳洲海軍引進美製SM-6以來首次在實彈演習中發射。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Hobart class,AWD)
承造國/承造廠 澳洲/

ASC Osborne Naval Shipyard, Techport, Osborne,  Adelaide(總裝廠)

Williamstown Dockyard, Melbourne(部分船段)

FORGACS Group, Newcastle(部分船段)

原設計由西班牙Navantia提供

尺寸(公尺) 長147.2 寬18.6 吃水5.17
排水量(tonne) 滿載7000以上(6900長噸、7700短噸)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LM2500-SA-MLG38燃氣渦輪*2/47000

Caterpillar Bravo 16 V Bravo柴油機*2/15160

雙軸 CRP

航速(節) 28
續航力(海浬) 5000以上/18節
偵測/反制系統 AN/SPY-1D(V) 3D相位陣列雷達系統(固定式陣列天線*4)

AN/SPQ-9B 搜索/追蹤雷達*1

L-3 Communications SAM Electronics X頻導航雷達*2

Vampir NG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

ITT EDO ES-3701-02S電子支援系統

SwRI MBS-567A CESM通信截收系統

其餘不詳

射控/作戰系統

神盾Baseline 7戰鬥系統

MK-99飛彈射控系統(含SPG-62照射器)*2

MK-160艦砲射控系統

Ultra Electronics Series 2500光電瞄準儀*2

Rafael Toplite穩定式瞄準儀*2

MK-137 130mm誘餌發射器*4(使用MK-53 Nulka誘餌 )

Sea Defender MK-1魚雷防衛系統(含LESCUT魚雷誘餌與SLQ-25C拖曳魚雷反制系統)

其餘不詳

乘員 編制186名船員、16名航空組員,最多容納230
聲納

Ultra Electronics Maritime Systems 整合聲納系統(USS),包含:

艦首主/被動聲納*1

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

艦載武裝 MK-45 Mod4 5吋62倍徑艦砲*1

MK-41垂直發射系統(48管,裝填標準SM-2/6防空飛彈 、ESSM近程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等)

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2024年起被NSM取代)

四聯裝NSM反艦飛彈發射器*2(2024年起被NSM取代)

MK-1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CIWS)*1

颱風(Typhoon)25mm遙控武器站*2

MK-32 Mod9 324mm魚雷發射器*2(使用MU-90反潛魚雷)

艦載機 MH-60R反潛直昇機*1

UAV無人遙控飛行載具

數量

預計建造三艘

艦名 開工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GH 39 Hobart 2010/4/15 2012/9/6 2015/5/23 2017/9/23
DDGH 40 Brisbane 2014/2/3 2016/12/15 2018/10/27
DDGH 41 Sydney 2015/11/9 2020/2/14交付

  (以上數據主要係參照西班牙F-100飛彈巡防艦,實際情況需等細部設計敲定)

(感謝網友rockitten網友提供資料)


起源

在1980年代,皇家澳洲海軍具有區域防空能力包括三艘1960年代服役的柏斯級(Perth class)飛彈驅逐艦(美製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以及1980年代成軍的六艘阿德萊德級(Adelaide class)飛彈巡防艦(美製派里級飛彈巡防艦)。這九艘艦艇均使用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最大射程不超過40km,而且這兩型艦艇一次最多只能導控兩枚飛彈。雖然澳洲從1990年代起陸續引進八艘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但她們並不是區域防空艦艇。

在1992年澳洲政府武裝結構審查(The 1992 Force Structure Review)報告中,規劃了取代柏斯級與阿德萊德級的新一代防空艦艇方案,當時打算建造六艘紐澳軍團級的防空改良版,加長艦體並換裝新型防空作戰裝備;但初步評估後,澳洲認為紐澳軍團級的艦體先天設計不夠大,無法滿足需求,因此這項提議並未付諸實行。因此, 皇家澳洲海軍轉而規劃一種新設計的防空艦艇,而為了填補新防空艦艇服役前 大約十年的空檔,皇家澳洲海軍決定為六艘阿德萊德級中的四艘進行防空升級(即PUP) ,使之至少服役到2010年代中期以後。澳洲政府對此一計畫相當堅持,美國曾在1996年向澳洲推銷四艘 預定提前除役封存的紀德級飛彈驅逐艦,不過澳洲仍拒絕了這種體型龐大且艦齡偏高的二手艦。

在2000年澳大利亞國防白皮書中,澳洲當局提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SEA 1400大型防空作戰艦艇(Air Defense Ship,ADS)計畫,打算購買三艘具有優秀長程防空能力的大型飛彈驅逐艦,接替當時正在除役的三艘柏斯級(1999至2001年退役);而如果預算允許, 皇家澳洲海軍還希望能建造第四艘同型艦,而此計畫後來改稱防空作戰驅逐艦計畫(Air Warfare Destroyer,AWD),代號為SEA 4000。澳洲政府對AWD非常重視,將之放在 皇家澳洲海軍各造艦案中的第一優先 。

雖然AWD以防空為主,但也被要求能因應其他方面的威脅以及擔負水面作戰、反潛等任務,因此艦上仍配備包括反艦飛彈、艦砲在內的水面攻擊武裝,以及包含聲納、反潛作戰系統、魚雷、反潛直昇機在內的反潛作戰裝備。

 

初期評估:確定神盾系統(2004)

參與AWD競標的廠商包括美國Gibbs & Cox提交的柏克級Flight2A發展型(稱為Evolved Flight II Arleigh Burke class)、西班牙IZAR集團 (2005年成為Navantia)的F-100小神盾巡防艦、英國Type-45修改版以及德國布隆.沃姆斯(Blohm & Voss,B&V)的放大版F-124。為了充分瞭解澳洲相關業界對於承擔AWD計畫的能力,澳大利亞國防部於2004年3月與西班牙IZAR、德國B&V以及美國Gibbs & Cox公司簽署概念設計研究合約,研究工作耗時半年。

德國B&V船廠競標AWD的設計,係F-124的衍生放大版,換上美製SPY-1D(V)相位陣列雷達,

不過最後未獲得青睞。

防空方面,能力強大、經過數十年千錘百鍊且已經朝反彈道飛彈方向發展的美製神盾戰鬥系統堪稱不做他想的選擇,原本神盾沾不上邊的F-124與Type-45,在競標AWD時都放棄了本身原有的戰鬥系統而就神盾,德國設法在F-124上安裝神盾系統與SPY-1D(V)相位陣列雷達,英國則是研究將神盾系統與英國引以為傲、絕不可能輕言放棄的Sampson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加以結合。 不過這並不足以彌補F-124與Type-45在先天上的種種巨大劣勢(設計需要大改、系統需重新整合、發展未臻成熟),兩者相繼提前出局 。

在2004年8月,澳洲宣布將以神盾Baseline7/SPY-1D(V)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組合作為AWD的防空中樞,並在2005年4月正式確認這項決議;這使澳洲成為繼美國、日本、西班牙、挪威、南韓之後,「神盾俱樂部」的第六個成員國。

在2005年8月,AWD當局宣布,美國的發展型柏克級為提案者中最優設計;然而,設計業已成熟且價格較為低廉的西班牙F-100仍繼續被列為官方的預備方案,因此兩個設計都進入為期二年的第二階段競標,進行細部設計評估以及修改等工作。

 

AWD聯盟啟動(2005)

在2005年5月底,澳洲當局決定由國營ASC集團(ASC Pty Ltd)位於Adelaide的造船廠來建造三艘AWD;ASC前身是瑞典Kockums與若干澳洲國營企業合資成立的 澳洲潛艦集團(Australian Submarine Corporation Pty Limited,ASC),當時是為了建造六艘瑞典設計的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柴電潛艦而設立 ,在2000年10月被澳洲政府完全收歸國有;而為了AWD的研製,ASC還特別成立了ASC AWD分公司 。整個AWD計畫吸取先前研發建造柯林斯級潛艦過程中的諸多經驗,極力防止先前的缺失再度出現。 在2005年底,澳洲開始組織AWD聯盟(AWD Alliance),結合參與計畫的官方以及民間軍事工業,準備執行AWD計畫。為了進行AWD的建造工作,ASC投資1.2億澳幣在阿德萊德的奧斯本郊區的南澳科技港(Techport)建立新的奧斯本海軍船塢(Osborne Naval Shipyard),緊鄰ASC用於維修柯林斯級潛艦的廠房以及其他有關的南澳政府用設施。

從澳洲國防部在2000年白皮書首度公布SEA 4000計畫以來,國際環境迅速變化,皇家澳洲海軍面臨的作戰環境與任務需求急遽複雜化,超出了原始SEA 4000的定義;因此澳洲持續修改SEA 4000的任務需求, 在2006年3月推出AWD的最新修正版本,除了原始的洋上艦隊區域防空任務之外,還需擔負海外聯合維和行動、支援兩棲特遣艦隊作戰、彈道飛彈防禦乃至對地武力投射等能力。 在2005年8月,澳洲政府公開表示,美國Gibbs & Cox公司是首選的設計廠商,而西班牙F-100則為另一種選擇,由此可知澳洲一開始最心儀的對象是伯克級。在2006年1月20日,澳洲政府公布三艘AWD的預定艦名,依照澳洲城市來命名,先後依序為 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H 39)、布里斯班號(HMAS Brisbane DDGH 40)與雪梨號(HMAS Sydney DDGH 41);至於視情況爭取的第四艘,則預定命名為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DDGH 42)。

在2006年8月3日,統籌負責AWD研發的防空作戰驅逐艦系統中心(Air Wafrare Destoryer System Center,AWDSC)在澳洲阿得雷德開始運作,其下單位包含澳洲國防物資委員會(Defence Materiel Organisation,DMO) 、美國Gibbs & Cox公司 (即柏克級的設計者)、ASC AWD公司以及負責系統整合的美國雷松(Raytheon)澳洲分公司等。 此時皇家澳洲海軍對AWD的要求包括:擔任整個混合特遣艦隊或兩棲登陸艦隊的旗艦並為其提供 完整的空中防護、為靠近沿岸的澳洲地面部隊提供防空與水面掩護、以神盾系統以及長程區域防空飛彈追蹤與攔截150km以外的空中目標、反制敵方戰術彈道飛彈等。此外,澳洲還考慮向美國購買戰斧巡航飛彈裝備於AWD上,以對敵方內陸目標進行武力投射。

2006年8月AWDSC正式開始運作時,AWD的初步設計方案也隨之公布 ,其仍以美國的發展型柏克級為基礎,稱為「Evolved DDG」在2006年11月,澳洲政府開始評估是否要在AWD上配備反彈道飛彈系統。

 

第二階段競標(柏克改良型、F-100衍生型)

美國Gibbs & Cox公司以柏克級Flight 2A飛彈驅逐艦為基礎修改方案來競標

AWD,稱為Evolved Burke方案,原本一度是被澳洲認為最理想的選項,但

考量到這是未經驗證的新設計,加上成本較高,因此最後還是不敵西班牙

F-100小神盾艦。

由於皇家澳洲海軍要求AWD需具備成熟的反彈道飛彈系統以及充裕的武器攜帶量 ,加上每艘預算規模可達10億美元,故戰力明顯壓倒 一切競爭對手的柏克級一開始被認為勝算最大;唯一美中不足的則是原始的柏克級需要編制超過300名人員,對於皇家澳洲海軍 吃緊的人力規模而言是沈重的負擔,而這是柏克級在此案中一個相當嚴重的弱點。

因此,Gibbs & Cox的發展型柏克級提案遂以柏克Flight 2A為基礎進行大幅修改,適度縮小艦體尺寸,長度降為148m,寬21.3m, 吃水5.9m,標準排水量7370ton,滿載排水量8100ton,動力系統為LM-2500燃氣渦輪主機,最大航速約28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5500海里,編制220~230名人員。發展型柏克級的雷達配置與原裝柏克級如出一轍,四面SPY-1D(V)相位陣列雷達的天線均以45度夾角的方式設置在艏艛,三座SPG-62照射器的配置也與柏克級相似(前一後二),而SLQ-32(V)電子戰系統的兩組天線也同樣位於艦橋下方兩側。與西班牙F-100相較,發展型柏克級艦體只長了不到2m,但是排水量多2200ton,續航力多至少1000海里,垂直發射器攜帶量也多16枚。

武裝方面,發展型柏克級的艦首裝有配備一門MK-45 Mod4 5吋62倍徑艦砲,艦砲與艦橋之間設有64管MK-41垂直發射器 (艦上最多可擴充至80管),裝填標準系列區域防空/反彈道飛彈、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以及澳洲向美國爭取購買的戰斧巡航飛彈等 ;艦橋前方以及直昇機庫上方各配備一座機砲式近迫武器系統,兩煙囪之間裝有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此外艦上還配備兩座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兩座擁有穩定基座的遙控式小口徑機砲系統、美澳合作發展的Nulka主動式誘餌等,艦尾設置兩個直昇機庫,能搭載兩架 皇家澳洲海軍的S-70B2反潛直昇機 ,未來還可配合無人遙控載具(UAV) 。

至於原本就配備神盾系統與SPY-1D雷達的西班牙F-100,為了 與發展型柏克級抗衡,也 曾推出名為DA-80的放大衍生型,滿載排水量增至8000ton左右,MK-41 VLS的容量增加(應為64管);由於DA-80仍沿用與F-100相同的CODOG動力系統,在出力未增加但排水量放大的情況下,最高航速遂降至26節左右。

 不過後來西班牙用來投標AWD的方案仍然是原版F-100,並沒有經過放大。純就性能而言,發展型柏克級自然強於F-100;但F-100的單價比柏克級便宜 ,單艦所需人力較少,而且納凡提亞也以該廠的SPS戰略武力投射艦角逐皇家澳洲海軍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案(Project 2048),如果兩案一併選擇同一船廠的作品,還可在成本以及工作排程規劃方面取得諸多好處。

 

競標結果(2007)

原本一般認為皇家澳洲海軍終將採用美國提案的Evolved DDG,然而基本上可視為全新的艦型, 有著更大的開發風險,成本也因此水漲船高。出乎部分人士的意外,在2007年4月中,澳洲國防部的防衛能力與投資委員會(Defence Capability and Investment Committee)為F-100強力背書, 意味著勝券在握。儘管衍生自柏克級的Evolved DDG火力比較強大,且能同時搭載兩架反潛直昇機(F-100只能搭載一架),但是澳洲評估認為F-100相較於Evolved DDG擁有設計成熟(F-100已經進入服役,Evolved DDG還有待發展與驗證)、整體成本比整整少10億澳元( 合8億3300萬美元)、交艦時程至少提前兩年 (不過日後實際建造卻發生嚴重落後)等優勢,顯然更吸引澳洲政府的目光 ;此外,柏克級原始的戰情中心設計也不符合皇家澳洲海軍的習慣。 如皇家澳洲海軍欲購足四艘AWD,單艦成本較低的F-100也是唯一可行的選擇。還有消息指出,F-100在2005年就獲得澳洲國防部的青睞,柏克級只是用來陪榜的 ,當然澳洲相關單位始終強調沒有預設立場。

在2007年6月20日,澳洲政府宣布由F-100獲得最後勝利,同時皇家澳洲海軍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案也由納凡提亞廠的SPS戰略武力投射艦獲勝(澳洲稱之為坎陪拉級)。 在2007年10月4日,澳洲正式與ASC和西班牙相關廠商簽署建造三艘F-100型飛彈驅逐艦的合約,總金額約80億澳幣,並附帶增購一艘同級艦的選擇權(簽約時,選擇權效期至2008年10月)。

F-100能擊敗最初較被看好的Evolved DDG,除了前述等 技術與成本因素外,還有幾個其他的重要原因。首先,在同時期進行的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案中,納凡提亞的SPS相較於競爭對手──法國西北風級,擁有極為明顯的綜合優勢(另有專文介紹),早就已經勝券在握;SPS不僅完全符合 皇家澳洲海軍的種種需求,而且還能起降F-35B STOVL戰機,西北風就沒有這種能力。如果這兩個案子都選擇納凡提亞的產品,以SPS出色的指揮管制以及戰機操作能力,將能為澳洲遠洋特遣艦隊張開有力的艦隊防空網,使得AWD防空艦的指管及防空負荷大幅降低,因此Evolved DDG在這兩方面對F-100的優勢就沒那麼顯著了。此外,將兩案交給同一家廠商主導,不會有相互抵觸的情況,因而能讓澳洲的整體造艦、國防產業獲得最佳的時程規劃與資源分配;可是提供Evolved DDG的美國Gibbs & Cox提出的工期不僅與法國西北風型兩棲突擊艦的阿馬里斯廠重疊,與穩操勝券的西班牙SPS則有二至三年的空窗期(當然,這很可能是西班牙方面為了「一箭雙雕」而刻意安排的工作進度),這種非澇即旱的排程對於澳洲國防產業的發展非常不利。如果澳洲這兩個案子分別選擇了美國與法國的廠商,則澳洲的國防產業在2012至2015年將不勝負荷,但到了2015年之後就完全沒事可做; 反觀兩案通通交給納凡提亞後就能有整合而連貫的時程,兩艘兩棲突擊艦分別在2012與2014年交付,之後的2015至2017年則是三艘AWD的交艦。 更重要的是,納凡提亞廠提供的技術轉移比例高於兩個案子中的美、法廠商,例如美方雖然讓澳洲廠商承造艦體,但雷達等主要裝備的安裝必須在美國本土進行,而阿瑪里斯廠的西北風級更是盡可能地在法國完成建造與裝備。總結以上,原本 皇家澳洲海軍最希望的組合是 四艘Evolved DDG加上兩艘SPS,但通盤考量各種因素之後,三至四艘F-100搭配兩艘SPS才是最符合整體效益的選擇。

關於是否建造第四艘AWD,澳洲政府一度在2007年8月初宣布將追加訂購第四艘 修改後的霍巴特級(命名為墨爾本號),原定在2018年下水、2020年服役, 其直昇機庫增為兩座,滿載排水量也略微上升。然而後來澳洲仍將合約中增購一艘的選擇權延期到2009年初,使政府能先在2008年底完成 名為「武力2030:在亞太世紀中防衛澳洲」(名為Defending Australia in the Asia Pacific Century: Force 2030)的國防白皮書,制訂未來的建軍防衛計畫。澳洲國防業界表示,增購第四艘AWD不僅能強化 皇家澳洲海軍戰力,還可縮減開始建造替代柯林斯級的SEA 1000新一代柴電潛艦之前的生產間隙,減輕這段空窗期的人員與技術流失;而且由於此時前期的設計與研發工作早已投資完畢,加上生產線仍在運作,因此增購第四艘的花費將相對較低,十分划算。

不過根據2009年3月初的消息,因應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國防預算刪減,皇家澳洲海軍還是忍痛放棄購買第四艘AWD,將資源集中於新一代潛艦的建造。 原本皇家澳洲海軍還是希望如果前三艘AWD能如期、如質、如預算地完成,則預算餘裕還可能建造第四艘,不過這也隨著AWD的超支與落後而化為泡影。

基本諸元

霍巴特級的艦體設計以西班牙第四艘F-100飛彈巡防艦Mendez Nfez號(F-104)為基線,根據皇家澳洲海軍的需求進行各項變更與改進。在平台部分,與原版F-100相較,霍巴特級的主要改良包括 換裝出力增加(單機23500馬力)的LM2500-SA-MLG38燃氣渦輪;換裝功率與效率更高的Caterpillar Bravo 16 V Bravo柴油機 (單機7580馬力),並改進燃料槽布置,續航距離得以延長到5000海里以上;改善艦上的物資儲存系統並增加儲存量,以因應更長的續航時間;增設艦首推進器,以增強在港灣地形的靈活度;改進航行補給裝置,以提高效率並減少人力需求;更改煙囪頂部外型以改善流體特性;改善船艦在極端氣候(炎熱或酷寒)的作業能力,包括在澳洲南部接近南極區域的惡劣風浪氣候地區,以及強化空調能力,以在低緯度地區作業;擴充改良機庫設施,增加運用的直昇機種;強化損管能力,在損害管制系統中新增有害氣體偵測裝置,當人員艙區出現不明有毒氣體時便立刻發出警告;原本220V/50Hz的輸配電系統更改為240V/50 Hz,整合入殘餘電流裝置(Residual Current Devices,RCD),並換用澳洲規格的通用電插座;艦上將攜帶更多熱防護衣與救生筏;此外,人員舖位尺寸增加,以改善適居性 。霍巴特級編制186名船員與16名航空組員,艦上的舖位可容納230名以上,多餘的舖位就能攜帶額外的特種部隊或訓練學員等。在各種變更與改良之後,霍巴特級的滿載排水量比F-100增加不少 ;最初霍巴特級的設計滿載排水量為6250tonne(6150長噸或6890短噸),但經過設計變更與擴充後,滿載排水量達到7000tonne(6900長噸或7700短噸)左右 ;據說原本西班牙F-100已經比原始設計超重,為了減輕上部重量,不安裝原訂的馬洛卡近迫武器系統,而澳洲 霍巴特級則可針對艦體平台進行必要修正,這也是 霍巴特級滿載排水量勢必比F-100增加的原因。

戰系方面,霍巴特級的神盾系統是比西班牙F100更新的Baseline 7.1 Release 2版,能整合CEC協同接戰能力;除了主要的AN/SPY-1D(V)1相位陣列雷達之外,原本澳洲還打算在AWD計畫中整合澳洲CEA公司新開發的CEA-F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詳見紐澳軍團級巡防艦一文),不過考量到這會大幅增加系統整合的複雜度,且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性能已經很優秀,因此最後取消了這個方案。 艦上其他雷達系統包括一具美國AN/SPQ-9B近程追蹤雷達與兩具L-3 Communications SAM Electronics的X頻導航雷達。除了Link-11/16資料鏈與CEC外, 霍巴特級也將配備X/Ka頻先進衛星通信地面基礎系統與海洋通信組件(Advanced SATCOM Terrestrial Infrastructure System Maritime Communications Elements,ASTIS MCE)、INMARSA艦隊寬頻通信系統、INMARSAT C、艦內通信與資訊傳輸系統等完善指管通情裝備,電子戰則包括ITT EDO ES-3701-02S海視(Seawatch)電子監視/支援系統、SwRI MBS-567A CESM通信截收系統、Ultra Electronics Avalon Systems多用途數位截收器、Jenkins Engineering Defence Systems 低頻接收器、美國與澳洲合作開發的MK-53 Nulka主動式電子反制誘餌 等。為了讓神盾系統與艦上一些澳洲自行選擇的子系統如聲納系統、電子戰等,澳洲開發了澳洲戰術介面(Australian Tactical Interface,ATI),主要承包商是美國雷松澳洲分公司(Raytheon Australia);ATI的人機介面包括六個多功能顯控台,分別控制電子戰、反潛聲納、近迫防禦等功能。

在2008年底,澳洲政府正式決定選擇法國Sagem公司的新世代吸血鬼(Vampir NG)前視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IRST)來裝備新購的 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與坎陪拉級兩棲突擊艦。Vampir NG是吸血鬼系列的最新產品,採用第三代熱成像技術,具備即時解算目標方位、距離的功能,並擁有 自動穩定基座,最大搜索距離可達20km,具備全天候操作能力。Vampir NG主要功能包括海面或沿岸環境監視、近距離移動目標(如不明船舶快艇)乃至協助 艦載直昇機起降作業等,是進行海面監視、查緝非法與反恐、近距離交戰等工作的利器。 除了Vampir NG紅外線追蹤系統之外,艦上還有兩具Ultra Electronics Series 2500光電瞄準儀。

在2008年,AWD計畫當局正式與英國Ultra Electronics公司簽約,由該公司為霍巴特級提供先進整合聲納系統(Integrated Sonar System,ISS),Ultra Electronics本身稱之為多重靜態可變深度聲納(Modular Multistatic Variable Depth Sonar System,MMVDSS) 。ISS/MMVDSS全系統包括:

1.一座艦首主/被動聲納 (Hull Mounted Sonar,HMS)

MMVDSS的四合一低頻被動拖曳陣列的絞盤。

2.高靈敏度、具備分辨方位能力的被動低頻托曳陣列聲納:被動接收陣列採用四合一接收單元 (QUAD Receive Array),分析聲波抵達每個單元上四個聽音器的相位差來判別目標方向。 四合一被動聽音陣列長度約為180m,直徑100mm。

(上與下)MMVDS的水平向發射陣列(Horizontal Projector Array),屬於低頻主動聲源,

由彈性伸縮換能器Flextensional Transducers)構成。

(上與下)MMVDS的VDS可變深度拖曳體

3.低頻主動聲納聲源(Low Frequency Sonar Source),由以下兩種選項擇一:一個自由浸水環發射器(Free Flooded Ring,FFR Projector)構成的垂直向陣列(Vertical Array),安裝在一個符合流體動力平衡(Hydrodynamically Balanced)的可變深度(VDS)拖曳體上,拖曳體長2.7m,直徑1m;或一個由彈性伸縮發射器(Flextensional Projectors)構成的多單元水平向陣列(Multi-Element Horizontal Array),安裝在一個可捲式線性拖曳VDS陣列模組(Reelable In-Line Towed VDS Array Module)上,水平發射陣列長30m、直徑120mm。

4.用來探測來襲魚雷的拖曳式被動陣列聲納以及干擾器。

5.蒐集周遭環境資料

6.水下通信

7.艦載收放處理系統(含纜繩、絞盤等)。主/被動陣列聲納可選擇安裝在分開的拖曳體(Seperate Tow Body),或者佈置在單一陣列上的直線拖曳體(In-Line Tow)上。用來拖曳四合一被動陣列的纜繩(Passive Deck and Tow Cable)長900~1000m、直徑20~25mm;而用來拖曳VDS主動變深聲納的纜繩(Active Deck and Tow Cable)長250~300m,直徑20~23mm。

8.相關的控制與顯示裝備。

 霍巴特級採用的ISS整合聲納系統的拖曳系統包括:被動戰術拖曳陣列聲納(MMVDS TASS以及主/被動變深聲納(MMVDS VDS)。其中,MMVDS VDS屬於垂直向可變深度的主/被動聲納,聲源頻率3.2KHz。而線性拖曳陣列由以下部位組成:首先是水平向的低頻主 動發射陣列,工作頻率為1.8KHz,最大探測距離約44.4km;其後接著一段用於探測與反制魚雷的音響陣列,最後是一段操作頻率0.5~4.6KHz的四合一低頻被動聽音陣列 (最大聽音距離約129.6km)。Ultra Electronics先前曾贏得英國廣區域搜索計畫(Wide Area Search Programme,WASP)中的多基主動聲納(Multistatic Active,MSA)的信號處理技術,因此該公司為霍巴特級提供的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顯然將具備雙基與多基整合信號處理能力,即透過數位資料鏈整合不同艦艇的拖曳聲納的偵測資料,由各艦一同分享、共同處理,大幅增加整體水下作戰環境的掌握能力。ISS整合聲納系統透過艦上的 澳洲戰術介面(ATI)與神盾作戰系統整合,而S-70B反潛直昇機的海鷹資料鏈(Hawk Link)回傳的聲納浮標探測信息則經由美國提供的反潛模組(原屬於AN/SQQ-89反潛作戰系統的部件)來中介。

武器方面,霍巴特級艦首配備一座MK-45 Mod4 5吋62倍徑艦砲,艦砲後方48管MK-41垂直發射器可裝填美製標準SM-2區域防空飛彈與ESSM近程防空飛彈,而根據2008年底完成的「武力2030:在亞太世紀中防衛澳洲」報告中,還表示 霍巴特級日後將裝備SM-6區域防空飛彈與戰斧巡航飛彈(端視美國是否願意出售)。艦上也配備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進行遠程水面打擊任務。反潛方面, 霍巴特級配備 新型新型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與神盾系統整合,武裝則為法/義合作開發的新型MU-90反潛魚雷 (魚雷發射系統為兩座MK-32 Mod9雙聯裝324mm魚雷管) ,並配備新型水下通信裝置;艦載直昇機方面,每艘霍巴特級將配備一架皇家澳洲海軍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接收的MH-60R反潛直昇機。為了強化近距離水面作戰能力 ,除了設置在機庫頂、具備反水面模式的MK-1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之外,霍巴特級也加裝皇家澳洲海軍已經使用、由以色列/美國合製的Typhoon MK-25 25mm遙控武器站系統(砲身為Bushmaster M242 鏈砲),每套武器站搭配一套Rafael Toplite穩定式瞄準儀。

霍巴特級還裝備Sea Defender MK-1魚雷防衛系統,結合AN/SLQ-25C魚雷反制系統與LESCUT魚雷誘餌。LESCUT魚雷誘餌由以色列Rafael和Ultra加拿大分公司研製,能由MK-36 SRBOC、Super Barracuda、Rafael的IDS等誘餌發射器發射。LESCUT是在標準的金屬干擾絲彈體中加裝漂浮裝置與水下聲學負載,誘餌的最大發射距離約2km。

建造工作

澳洲國防工業在霍巴特級的參與額度約55%,主承包商ASC集團在競標時便承諾,一旦得標, 就會將70%的船段承造工作轉包給澳大利亞境內有承造能力的船廠,使澳洲造艦工業廣為受益。在2009年5月,ASC選擇了位於紐卡素(Newcastle)的 FORGACS Group以及位於克萊恩(Cairns)的NQEA澳大利亞分公司作為船段供應商 ;不過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2009年6月29日澳洲就將原本由NQEA承包建造的236船段轉給英國BAE System集團 澳洲分公司在維多利亞(Victoria)的墨爾本(Melbourne)的威廉斯頓造船廠(Williamstown Dockyard),因為NQEA無法滿足得標商的財務要求。每艘霍巴特級由31個模組構成,模組的平均尺寸為15m x 12m x 9m,重約200噸 。依照原計畫,三艘霍巴特級全部的93個 艦體模組都在澳洲境內建造,其中66個模組由FORGACS集團與BAE System的威廉斯頓造船廠建造,佔艦體的70%,而其餘27個艦體模組由ASC旗下位於南澳阿德萊德(Adelaide) 的奧斯本廠區建造;所有模組 建成後,以海運方式運至ASC奧斯本廠進行總裝與系統整合。 霍巴特級的最高執行機構為澳大利亞防空驅逐艦聯盟(AWD Alliance), 由澳洲國防物資組織(Defence Materiel Organisation,DMO)、ACS集團與Raytheon澳大利亞分公司組成;而西班牙納凡提亞原廠並未加入AWD聯盟,而是與AWD聯盟簽署平台系統設計合約。 在澳洲境內,大約有2500人參與 霍巴特級項目的工作,其中包含1500名造船廠人員。

除了艦體建造工作之外,澳洲政府向美國提出購買三套神盾Baseline 7.1系統以及相關次系統,包括AN/SPQ-9B追蹤雷達、協同接戰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Link-16聯合作戰分配系統、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UPX-19 AIMS MK-II敵我識別系統、MK-160艦砲射控系統以及相關的後勤保障服務、技術支援及人員訓練等,總值4.5億美元,而美國國防部則在2008年5月5日批准這項軍售案 。

在2009年5月4日,澳大利亞防空驅逐艦聯盟與美國 雷松飛彈系統(Raytheon Missile Systems)簽署價值4000萬美元的合約,購買艦上所需的MK-15 Block 1B近迫武器系統,同時也與英國Babcock Strachan and Henshaw在阿德萊德的澳洲分公司簽署1000萬美元的合約,購買MK-32 Mod9魚雷發射系統 以及附帶的魚雷儲存和提取系統(一個橋式起重設備,將魚雷從儲存裝置中提取到魚雷管後方,以便裝填)。在2009年10月,澳大利亞防空驅逐艦聯盟與澳大利亞幾家廠商簽署了六份相關的裝備與服務合約,總值約1800萬美元;其中,澳洲科學管理研究會 獲得價值1300萬美元的合約,將為霍巴特級提供後勤保障服務;此外,澳大利亞防空驅逐艦聯盟在同時還與歐洲魚雷公司(Eurotorp)簽署1200萬美元的合約, 採購MU-90魚雷。 在2010年4月14日,澳洲國防部與IIT集團(IIT  Corporation)和西南研究機構(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簽約,為霍巴特級整合開發所需的電戰系統。 在2012年10月底,用於首艦霍巴特號的MK-32 Mod9魚雷發射器完成發射MU-90輕型魚雷的測試。

首艦霍巴特號於2010年4月15日開工建造 ,原訂於2014年12月至2015年服役,二號艦與三號艦最初分別預定在2016第一季與2017年年中成軍(此時程有所延誤,見下文),三艦可望為皇家澳洲海軍效力30至40年。整個AWD從規劃、設計到建造成軍將耗費17年光陰,為澳洲國防產業提供 超過3000個工作機會。皇家澳洲海軍共斥資近80億澳幣來完成整個AWD計畫,每艘平均造價比西班牙F-100貴很多,原因包括AWD有許多全新系統開發與整合工作、船段建造工作分散在 澳洲多處船廠導致運費高昂、澳洲人工成本比西班牙更高......等等。

在2017年12月中旬,美國雷松集團宣布,已經完成AWD防空艦的協同接戰能力(CEC)的設計、研發與測試工作;通過美國海軍方面的測試驗證之後,相關軟硬體就會陸續裝置在三艘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上。

建造計畫的延誤與調整

在ASC集團位於阿德萊德的ASC船廠設施建造中的AWD首艦霍巴特號

(HMAS  Hobart DDGH 39)。攝於2015年4月。

在2010年10月25日,AWD計畫當局表示首艦建造工作面臨第一項重大危機。一個由BAE旗下威廉斯頓廠建造完成的中央龍骨船段送到ASC阿德萊德廠總裝時,才發現尺寸嚴重錯誤,無法與ASC和紐卡斯特等船廠的船段組合;由於這個20x17m的龍骨船段擁有關鍵性的地位,承載著船艦的燃氣渦輪主機、發電站, 內含超過2000條管線與許多機電設備,一旦延誤,就會連鎖影響整體的建造進度,粗估最多可能造成半年的延誤。BAE System澳洲分公司認為這項錯誤起因於西班牙納凡提亞提供的數位藍圖,然而同樣使用納凡提亞數位藍圖來施工的其他船廠(ASC、紐卡素等)並沒有發生問題;而這項錯誤也引起威廉斯頓廠與納凡提亞原廠的摩擦。 出問題的船段自然也只好重新施工,導致進度落後與成本超支。整個AWD的建造工作分散在紐卡素、威廉斯頓、阿德萊德等地的多個船廠同時進行,每一個環節的相互影響與制約較多,工程與時程的挑戰遠高於預期;雪上加霜的是在展開AWD建造工作之際,大部分的建造人員都是新雇用的新手,缺乏經驗,自然犯錯連連。由於這些施工錯誤,霍巴特號上最後有25%的管路需要重新製造。

隨後,霍巴特級的問題日益惡化,至2011年5月,建造進度延誤已經達到1至2年之間,預算超支也達百萬澳幣。 為了彌補損失的時間,並減輕BAE System旗下船廠的工作壓力(此時該集團旗下船廠也在建造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澳洲當局遂嘗試將屬於前兩艘艦艇、總數13個船段模組的建造合約轉包給其他兩個船廠;其中,三艘 霍巴特級艦艏包含聲納系統的船段 被分包給西班牙納凡提亞原廠以及BAE位於英國的船廠,此外還曾打算將另外2個船段也包給納凡提亞原廠(不過最後並未實施)。歷經波折後, 霍巴特號在2012年9月6日舉行安放龍骨儀式,開始合攏各船段模組 。同樣在在2012年9月,澳洲宣布霍巴特級延遲的時間再增加9個月(這主要是因應SEA 1000潛艦計畫延遲,因而推遲造艦進度,縮減澳洲造艦業完成AWD、船塢登陸艦到開始建造潛艦的空窗期),於是首艦 霍巴特號的交付時間從原訂2014年12月延期到2016年3月;而後續兩艦的交付時間也配合順延,二號艦 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H 40)的交付時間從原訂2016年延後為2017年9月,三號艦雪梨號(HMAS Sydney DDGH 41)從原先2017年改為2019年6月交付 ,平均交艦的間隔延緩到18個月左右;到2014年底,前兩艘的延誤已經達到30個月。

除了澳洲本身船廠的管理問題和失誤之外,由於西班牙自用的F-100飛彈巡防艦也一直不斷進行設計調整,原本AWD以當時最新的第四艘F-100 Mendez Nfez號(F-104)的設計為 基線,但後來仍不得不繼續修正(同時間西班牙在建造第五艘F100型巡防艦F-105,更多設計修正出現),導致AWD變成了介於F-104與F-105之間的設計,在建造過程中需要修改的部分就只好返工重造, 使得超支落後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當然,霍巴特級延遲交付也不是沒有間接益處,首先澳洲同時進行的SEA 1000新造柴電潛艦計畫由於重新審查而延遲,延緩霍巴特級的建造將能使澳洲造艦工業在更長的時間內有事可做,維持產能 ;事實上,放慢生產作業之前,澳洲造艦界預估等霍巴特級與坎陪拉級兩棲突擊艦完成到下一個造艦計畫展開前,會產生大約5年的空窗,而延緩霍巴特級建造工作也不過是把空窗減少為三年而已,屆時澳洲造艦界仍將面臨無事可做、人才流失的困境。其次,由於澳洲能源產業興盛,許多造艦產業的人才(包括焊接工人、後勤物料管理、資料分析、海洋工程建設等)大幅流失,導致造艦工作的品質與時程難免受到影響 ,再加上澳洲幾個造艦計畫前後並不連貫,一個造艦案完成後工作崗位與人材極易流失;事實上 霍巴特號發生船段無法合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先前從建造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時就在威廉斯頓廠工作的資深熟練員工已經流失,只能從頭訓練員工,而新進人員缺乏經驗自然難免犯錯;而放緩建造進度將能一定程度舒緩熟練人才流失的壓力,並使資淺人員有更充裕的時間確保品質並磨練技術。再者,延後交付 霍巴特級使得澳洲政府眼前的付款壓力減輕,有助於達成當前澳洲政府預算盈餘的目標,雖然長期而言整體獲得成本將由於通貨膨脹而增加。

由於皇家澳洲海軍野心勃勃的擴張計畫,澳洲造艦產業在2000年代後期一口氣承接太多業務,似乎超出其有效應付的能量,包括霍巴特級、 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案都出現了延誤與超支的情況;由於霍巴特級的嚴重落後,再加上更早以前開發柯林斯級潛艦遇到的種種挫折,可能會嚴重打擊澳洲政府未來繼續大規模支持國防自主研發的決心,並促使澳洲政府重新考慮耗資360億澳幣建造12艘先進國產潛艦來替換柯林斯級的計畫。

由於超支日益惡化,AWD計畫被澳洲國防部長大衛.瓊斯頓(David Johnston)批評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2014年6月,AWD被列入澳洲政府的問題項目清單,澳洲政府組織一個有經驗的獨立審查團隊到ASC公司 調查,由美國前海軍部長Don Winter率領,希望能找出並解決AWD計畫所遭遇的種種問題。澳洲國防部長與財政部長表示,這個小組將改善AWD計畫的生產計畫與效率,讓AWD重回正軌。 依照2014年10月的消息,此時AWD計畫的超支已經來到8億澳幣(約6.88億美元),而在2014年3月澳洲國家審計暑(ANAO)估計的超支幅度只3億多澳幣。 在2015年中旬,消息傳出ASC的總經費已經達到90億澳幣。

由於ASC在幾個大型造艦專案上的表現並不理想,澳洲自由黨政府在2014年下旬也開始謀求改組,例如將現有ASC的水面艦與潛艦事業完全分開;一種可能性是將ASC的水面艦事業(以南澳的造船廠為主)賣給BAE集團澳洲分部來專心造水面艦,而潛艦事業則予以精簡,只保留為於西澳柏斯的潛艦維修廠站(同時其澳洲自由黨政府明顯表現出對日本蒼龍級潛艦的青睞,打算直接向日本船廠訂購,而不是像過去由澳洲自行研發整合並建造)。

在2014年11月25日,國防部長大衛.瓊斯頓(David Johnston)在上議院接受質詢時痛批ASC「花費10億澳幣卻沒交付一艘潛艦,AWD項目超支3.5億澳幣,實際上可能超支超過6億澳幣」,並情緒化地表示「甚至連造一艘獨木舟都不信任ASC」。此一情緒性言論引發ASC以及所在的南澳地區強烈反彈,雖然稍後大衛.瓊斯頓承認此一發言過於激烈,但是托尼.艾伯特政府對ASC窮追猛打以及當時準備將SEA 1000潛艦訂單給日本廠商,在南澳地區的選情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2014年12月9日南澳議會(South Australian House of Assembly)的費雪選區(Fisher )補選中,這個傳統上支持自由黨的地區都被工黨拿下。大衛.瓊斯頓在2014年12月23日的內閣異動時去職,由凱文.安德魯(Kevin Andrews)接任國防部長。

在2014年12月9日,澳洲政府宣布將對AWD計畫採取新的補正措施,讓這個價值85億澳幣(約70.9億美元)、飽受延誤的計畫重回正軌。在這項聯合聲名中,澳洲財政大臣馬修斯.柯曼(Sen. Mathias Cormann)與國防部長大衛.瓊斯頓(David Johnston)表示,基於2014年9月對AWD計畫補正的研究,會對AWD計畫採取過渡性措施,包括BAE Systems、西班牙納凡提亞(Navantia SA)與雷松澳洲分公司( Raytheon Australia)這三家公司派遣專家組成一個39人的聯合團隊來管理AWD的計畫,其中BAE派遣8名,納凡提亞11名,雷松澳洲分公司20名;幾個參與AWD建造工作的船廠都屬於BAE System澳洲分公司,納凡提亞是F100的原設計者,而雷松則是主要的系統整合廠商,因此新的管理措施可讓AWD的原設計、系統整合工程與造船三方面的溝通更為強化;不過澳洲也有人批評這等於是在AWD現有的計畫管理之上再增加一層額外的管理,不見得會提高效率。澳洲政府希望透過額外的管理團隊,能在7個月內明顯改進AWD計畫的效率,否則澳洲政府可能會對ASC徹底喪失信心。 在2015年5月下旬,消息傳出澳洲政府準備展開一個招標工作,從原本掌控專案的AWD聯盟手中接管計畫,可能的選擇包括加入一個額外的管理團隊,或者以一個新的合作協議來加強ASC集團現有的管理能力,而可能參與競標來接管專案的包括西班牙納凡提亞船廠與英國BAE System等。

在澳洲聯邦政府批評ASC計畫失控、超支落後並準備強制介入管理時,南澳方面則批評澳洲聯邦政府有失公允。在2015年5月下旬,南澳總理Jay Weatherill表示,澳洲聯邦政府誇大了實際情況,90億澳幣包含船廠建立產能時的一次性支出(包括擴充設施、訓練人員、細部設計以及制訂標準作業程序等)乃至於向外採購的關鍵裝備(包含搭載的飛彈、訓練系統等),但這些成本全都算在造艦工作頭上,只為了打擊南澳的造艦產業的信心。Jay Weatherill承認建造AWD首艦時的確犯了錯誤,但是第一次執行時難免都有瑕疵,而學習的經驗都反應在後續艦上,例如二號艦的成本節省了30%,三號艦比二號艦又 更節省20%,因此三號艦實際上的人工程本只有首艦的一半。此外Jay Weatherill也強調,就算直接由國外廠商建造船艦,也還是必須考慮整合澳洲使用的作戰裝備的工作,額外的成本依舊無法避免。不過這也是澳洲維持本國造艦產業必須面對的現實,由於澳洲造艦產業乃至於相關基礎工業根基並非雄厚,原本為了柯林斯級潛艦案而成立的ASC集團在六艘柯林斯級完成後無事可做,為了讓這個國營集團繼續延續而承接AWD的建造工作,然而先前ASC為建造潛艦的產能與人員訓練都不能直接用在水面艦上,因此仍等於從頭建立產能,而從頭建立學習曲線加上學習過程中的犯錯,單位成本必定比由國外技術成熟船廠來建造更高;但澳洲海軍艦隊規模並不夠讓現有澳洲造艦工業持續不間斷地有事可做,每次造艦結束都會出現空窗,導致先前建立的產能流失,等到下一次造艦又得從頭學習。

依照原始合約,AWD首艦霍巴特號應該在2014年12月交付皇家澳洲海軍,後續二艦以16個月一艘的間隔交付(2016年3月與2017年6月),但此時前兩艘的建造工作已經落後30個月,第三艘落後三年 (此時三艦預定在2016年3月、2017年9月與2019年3月交付);大衛.瓊斯頓批評此計畫已經超支4億澳幣,但澳洲媒體估計實際上超支已經達到8億澳幣;這使得AWD總花費來到約90億傲必。 而到了2015年5月,估計三艦交付的時間又分別延遲到2017年7月、2018年9月、2020年3月。 首艦霍巴特號在2016年9月開始試航,在2017年3月6日成功完成所有試航作業,在2017年9月23日交付皇家澳洲海軍。在2017年底,霍巴特號完成艦上ISS整合聲納系統的性能測試工作,承包商Ultra Electronics根據試航時的測試經驗完成了ISS聲納系統最新版軟體的審查,並在2018年初交付改進後的軟體。在2018年11月初,澳洲國防部宣布,霍巴特號在夏威夷水域與美國海軍柏克Flight 2A飛彈驅逐艦約翰.芬恩號(USS John Finn DDG-113)進行首次成功的CEC連線測試作業。

 

在2016年9月中旬,霍巴特號展開第一次海上測試的照片。

霍巴特號艦首甲板,攝於試航期間。

在2020年7月上旬,霍巴特級的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39)以及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在近日維修週期完成了針對神盾系統的升級,主承包商為洛馬集團。官方敘述形容此次升級 為「複雜關鍵系統的升級」,包含神盾系統的計算機軟硬體、深度硬體維護等。

在2021年7月30日,澳洲國防部宣布,霍巴特級三號艦雪梨號(HMAS Sydney DDG-42)在美國西岸測試場通過所有作戰測試認證(包含標準SM-2防空飛彈在內的各項實彈試射),至此三艘霍巴特級全數形成戰力。 

在2024年8月上旬的太平洋之龍(Exercise Pacific Dragon 2024)聯合軍事演習中,雪梨號首次發射SM-6防空飛彈進行攔截測試;這是澳洲海軍引進美製SM-6以來首次在實彈演習中發射,也是SM-6海外客戶的第一次實彈射擊。

在2024年10月21日,澳大利亞國防採辦部長 Pat Conroy宣布將斥資70億澳幣(約46.8億美元),為澳大利亞海軍購置SM-2 Block 3C以及SM-6防空飛彈。

神盾系統升級:SEA 4000 Phase 6

霍巴特級形成戰力後,澳大利亞海軍緊接著手,將艦上神盾系統到Baseline 9,此階段稱為SEA 4000 Phase 6。相較於霍巴特級原有的Baseline 7,Baseline 9全面更新計算機軟硬體架構,引進多任務信號處理器(Multi-Mission Signal Processor,MMSP),具備開放式系統架構(Open Architecture)、單一感測器整合射控防空計畫(Single Sensor Naval Integrated Fire Control-Counter Air,NIFC-CA)、 以及反彈道飛彈能力BMD 5版本等等,具有同時執行常規艦隊防空和反彈道飛彈的整合防空與彈道飛彈防禦(Integrated Air and Missile Defense,IAMD)能力。

在2021年12月,洛克希德.馬丁澳洲分公司(Lockheed Martin Australia)獲得SEA 4000 Phase 6項目中的戰鬥系統設計代理(Combat System Design Agent,CSD-A)合約,價值3300萬澳幣(2100萬美元),包含將霍巴特級的神盾戰鬥管理系統升級到Baseline 9(含IAMD能力)所需的工程服務 ,合約中包括完成系統需求審查(Review of system requirements)、增量設計審查(incremental design reviews)、實體構型修訂(physical configuration audits),以及交付戰鬥資訊中心3D虛擬環境(Combat Information Centre 3D virtual environment),以生動、對使用者友善的方式將戰場情資呈現給艦上操作人員。 在2023年11月7日,洛馬集團宣佈CSD-A合約如期、如質、如預算完成。 

 

引進NSM/戰斧巡航飛彈/LRASM

在2021年1月25日,澳洲國防部宣布啟動SEA 1300項目,在接下來20年投資240億澳幣(約190億美元)購置先進導向武器來強化澳洲海軍力量,包括射程370公里級的長程反艦飛彈、射程370公里級的增程防空飛彈、先進輕型魚雷、射程1500公里級的海上陸攻飛彈等,此外還會購買挪威康斯堡航太(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KDA)以及美國雷松(Raytheon)合作的NSM Block 1A反艦飛彈(美軍編號RGM-184A)來取代澳洲海軍艦載RGM-84 Block 2魚叉反艦飛彈。2022年4月,澳大利亞政府正式確定引進NSM反艦飛彈。在2023年1月5日,康斯堡航太防衛澳大利亞分公司(Kongsberg Defence Australia )宣布正式獲得澳洲海軍的NSM反艦飛彈採購合約,在2024年起進入澳洲海軍服役,裝備於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與紐澳軍團級巡防艦上。

在2021年9月16日上午(美國東岸時間9月15日晚間9點),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澳洲總理莫理斯 、英國首相波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發表聯合宣言,正式啟動名為「AUUKUS」的澳、英、美三方聯盟,共同分享機敏軍事技術如核子動力潛艦、量子技術、信息密碼戰等等,以聯手對抗中國在西太平洋上日益激進的態勢。在AUUKUS的前提下,澳洲放棄了已經花費多年、由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執行的攻擊級(Attack class)柴電潛艦計畫,轉而在英國與美國的協助,建立澳洲的核子動力潛艦部隊。澳洲首相莫里森隨後也隨即宣布,從美國購買戰斧巡航飛彈,裝備於霍巴特級神盾驅逐艦上,使之具備遠距離隊地打擊能力。

在2022年5月下旬在雪梨舉行的印太2022(Indo Pacific 2022)期間,澳洲透露會SEA 1300項目中,引進美國洛馬集團的艦載版LRASM(LRASM-SL)反艦飛彈並整合到霍巴特級(Hobart class)防空驅逐艦、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以及規劃中的杭特級(Hunter class)巡防艦上。

在2023年3月16日,美國國防部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項對澳洲出口戰斧巡航飛彈的可能軍售,粗估價值8.95億美元,合約包括至多200枚RGM-109E艦載戰斧Block V巡航飛彈全彈(All Up Rounds,AUR)、至多20枚戰斧Block IV全彈(RGM-109E),以及三套屬於戰斧武器系統(Tomahawk Weapon System,TWS)的部件含戰術型戰斧武器控制系統(Tactical Tomahawk Weapon Control System,TTWCS)、戰區任務計畫中心(Theater Mission Planning Center,TMPC),其他飛彈後勤維護、零附件、訓練、服役支持、軟體、硬體、通信裝備、試射支持、工程與技術服務,以及其他關於支持和後勤的品項。這批艦載型戰斧Block V可能是用來裝備現役三艘霍巴特級防空驅逐艦。

在2023年8月21日,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宣佈投資超過17億澳幣購置長程導引武器,包括超過200枚戰斧巡航飛彈來裝備霍巴特級驅逐艦以及其他船艦(價值13億澳幣),以及超過60枚AARGM-ER先進增程反輻射飛彈(價值4.31億澳幣)來裝備澳洲空軍F-35A戰鬥機。

2024年6月底,霍巴特級飛的雪梨號(HMAS Sydney D42)抵達夏威夷珍珠港

,準備參加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演習 (RIMPAC 2024)。注意艦體

中部出現四聯裝NSM反艦飛彈發射器,是第一艘換裝NSM的同型艦。

2024年7月23日,雪梨號在RIMPAC 2024演習中發射NSM反艦飛彈。

在2024年6月5日,澳大利亞海軍Admiral Mark透露,部分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與紐澳軍團級(ANZAC)巡防艦已經裝備了NSM。而雪梨號(HMAS Sydney D42)是第一艘換裝NSM的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

AWD的經驗與教訓

澳洲有聲浪批評AWD計畫建造三艘艦艇的經費已經把原本用來訂購第四艘的空間用盡,而且相當於購買五、六艘戰力更強的美國原版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甚至有人批評當初選擇西班牙F100而不是戰力更強、衍生自柏克級的Evolved Burke方案,只因為當時西班牙提供能讓更多澳洲本土船廠參與的工業互惠方案,反而導致成本高漲,完全不划算。在2015年於雪梨舉辦的太平洋2015(Pacific 2015)海事展中,AWD聯盟的總裁Rod Equid承認AWD計畫面臨嚴重的超支與落後,首艦霍巴特號交艦時間延後30個月,整個計畫超支8.7億澳幣;但是他也強調,AWD二號艦的成本比首艦降低30%,三號艦的建造成本比二號艦進一步降低20%。Rod Equid也表示AWD計畫發生諸多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開始人員並不熟練,首艦在2010年開工建造時,95%的建造人員都是新手,犯錯自然難免。

為了準備2015年版的國防白皮書,澳洲國防部在2014年9月委託美國蘭德(RAND)智庫對澳洲造船工業進行評估,報告在2015年4月中旬發佈。在這份報告中,蘭德分析認為澳洲造艦成本向來偏高,相較於國外船廠建造同類型艦艇高了30~40%。這是因為澳洲本國造艦計畫並不連續,每個造艦計畫完成後就無法銜接下一個建造計畫; 造艦週期開始時,大部分人員都是新手,一開始難免發生嚴重錯誤導致超支落後,而每次造艦週期結束,就有大量工作崗位消失,許多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流失。等下一個造艦週期展開時,又必須從頭培訓建立產能 ,而這些產能依舊隨造艦週期結束而流失。如果澳洲能仔細規劃造艦的排程,使各項造艦計畫能夠連貫,持續保有訂單得同一批人員能持續留在崗位上 ,以固定的節奏維持造艦(例如每艘工期約18到24個月,造出的船艦服役25至30年),單位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可能只比國外高10%)。例如,此時澳洲正規劃替代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的SEA 5000造艦,這個計畫沒辦法在AWD結束之後順利銜接;但如果澳洲政府能在SEA 5000開始之前訂購四艘巡邏艦,使造船廠能繼續生產,留住AWD項目的技術人員直到SEA 5000展開,如此四艘巡邏艦加上8艘SEA 5000的總成本,理論上與中斷產能數年然後建造八艘SEA 5000相當(前提是在妥善的計畫管理之下)。但如果澳洲要維持「細水長流」的造艦產能,澳洲造船工業大概只能保留兩家船廠、2000名員工,因此現階段澳洲境內四家船廠的規模必須縮減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並未包含建造潛艦,因為澳洲國防部委託蘭德進行這份報告時,並不打算讓ASC在本土建造潛艦(澳洲只有ASC有能力建造潛艦)。水面艦的建造、維護以及潛艦的建造、維護分別是四個區別相當大的產業,所需的設施、技術、材料、施工程序都大不相同,水面艦與潛艦產業很多不能相通;其他同時擁有水面艦與潛艦工業的國家,生產/維護潛艦與水面艦的船廠與設施都是分開。ASC從建造/維修潛艦起家,隨後轉去建造水面艦,還想再回去造潛艦,認為潛艦與水面艦的建造設施與技術可以共通,在專業上其實並非如此,等於是重頭來過,對財政支出而言完全不經濟。

從2014年起,澳洲自由黨政府就積極推動將ASC集團的業務拆散,將造艦與潛艦維護業務分開。在2016年下旬,ASC的重組計畫大致明朗,將分成船艦建造(包括水面船艦、潛艦)、潛艦壽期維護以及基礎設施等三個獨立的事業。

增購第二批霍巴特級(未成)

在2022年11月14日,亞太防務期刊(Asia Pacific Defense Journal)報導,澳大利亞國防部正擬定一個提案,打算在2020年代後期增購三艘霍巴特級(Hobart class)神盾驅逐艦,將在2023年3月提交聯邦政府;此計畫是由前澳大利亞國防部長Stephen Smith以及前澳大利亞軍參謀總長Angus Houston領導的國防戰略審查(Defence Strategic Review)團隊擬定,預算約為60億澳幣(約40.1億美元)。該報導稱,澳大利亞海軍內部支持這個計畫,因為正在進行的SEA 5000杭特級(Hunter class)巡防艦面臨進度落後、超重等問題,由可能無法如期取代屆齡的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使澳大利亞海軍可能面臨戰力空窗。此報導稱,增建三艘霍巴特級並不會取代杭特級項目,而是用來補充與強化澳洲海軍艦隊的戰力。

這個計畫是在杭特級開工之前,先增購三艘現成設計的霍巴特級,能以較低的風險和成本,快速獲得三艘主力防空艦艇。而F100的原設計廠商西班牙納凡提亞集團也已經與澳洲國防部官員討論過這項提案,宣稱若由該廠建造,可在2030年之前全數交艦。增購三艘霍巴特級有三個可能:第一是三艘全部由納凡提亞原廠建造,第二種是納凡提亞與澳大利亞本土船廠(ASC)各分攤一半工作量,第三種則是全部在澳大利亞建造;其中,全部在澳洲本地建造雖然對澳洲本地國防產業利益最大,但成本是三種方案中最高,期程也最慢,無法在2032年中之前完成。

不過,增購第二批霍巴特級的構想最後並沒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