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各達級/維沙卡帕特南級飛彈驅逐艦

Project 15A早期的想像圖,其防空系統沿襲自德里級,均採用俄製系統,只不過將原本的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換成垂直發射器。

其中標示藍線者為俄製3S90E1垂直發射防空飛彈,分為前後兩群各24管,而前部標示紅線者則為3S14E反艦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圖為2005年展出的 Project 15A加爾各達級飛彈驅逐艦模型。與上圖相較,MR-90射控雷達消失了,

顯示更換以色列Barak 8防空飛彈的可能。不過對空搜索雷達仍為俄製頂板。

2007年展出的 Project 15A模型(此攤位主要展示BRAHMOS反艦飛彈)

2008年的加爾各達級想像圖,與上圖相較,最顯著的差異是加裝以色列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艦橋後方的塔狀物),

艦上的防空飛彈也確定為以色列Barak 8型;此外,艦首防空飛彈與反艦飛彈的垂直發射器位置顯然也前後對調。

由於雷達、防空飛彈等重要系統的決定時間太晚,導致建造中的本級艦又必須進行修改。

加爾各達級下水時的畫面。

在馬扎崗造船廠建造的加爾各達級三號艦的船段,攝於2008年4月左右。

(上與下)攝影於2011年下旬的照片,三艘Project 15A都在建造中,注意右邊兩艘已經安裝了

以色列EL/M-2248 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塔式結構(此時還沒實際安裝雷達系統)。

攝於2013年下旬的Project 15A首艦加爾各達號(Kolkata D-63)(左),以色列製的

MF-STAR相位陣列雷達塔已經安裝完畢。右側為印度第二批塔瓦級(Talwar class)巡防艦的

長劍號(INS Teg F-45)。

(上與下)正面看加爾各達號

俯瞰加爾各達號 。此照片可清楚觀察加爾各達級的垂直發射系統佈局,76mm艦砲後方B砲位設置兩組八聯裝3S14E

垂直發射器來裝填印度國產布拉莫斯(Brahmos)反艦飛彈;其後有兩組八聯裝以色列閃電八型(Barak-8)防空飛彈

的垂直發射器(印度版稱為MRSAM中程防空飛彈)。二號煙囪後方、艦尾船艛另有兩組八聯裝防空飛彈的垂直發射器。

(上與下)從後方看加爾各達號

三艘印度新老飛彈驅逐艦並排,左、右分別是一艘加爾各達級,居中是一艘拉杰普特級(Rajput class)

攝於2016年2月印度國際觀艦式的加爾各達號。

與英國皇家海軍Type 45飛彈驅逐艦防衛者號(HMS Defender D36,後)一同航行的加爾各達號。

在2018年12月上旬,皇家海軍Type 45驅逐艦龍號(HMS Dragon D35)與印度Project 15A的加爾各達號(INS Kolkata D63)

在印度洋果阿外海進行康坎聯合演習(Exercise KonKan)。 

加爾各達號發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畫面。

 

(上與下三張)在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的加爾各達號。

(上與下)加爾各達號的主桅杆。桅杆塔頂部裝置四面EL/M-2248 MF-STAR固定式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艦橋頂部有一座Garfun-Bal反艦飛彈指揮雷達。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加爾各達號艦體中部的兩組雙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上與下二張)加爾各達號的上層船艛。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上與下)加爾各達號的前部甲板。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9)。

加爾各達級二號艦科欽號(INS Kochi D64)後部垂直發射器發射一枚MRSAM中程防空飛彈。

加爾各達級三號艦清奈號(INS Chennai D65)

清奈號(INS Chennai D65)發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畫面

清奈號(INS Chennai D65)發射76mm艦砲。

三艘加爾各達級都停泊在軍港裡。

加爾各達號Kolkata D-63的艦橋

加爾各達號Kolkata D-63)與正在試航的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航空母艦一同航行。

Project 15B想像圖,是Project 15A進一步改良型,據信配備印度國產Nirbhay陸攻巡航飛彈

(射程1000公里)以及Brahmos-2超音速反艦飛彈 (射程300公里)。最初打算將艦砲升級

為127mm,但最後因諸多因素仍沿用76mm艦砲。

 

(上與下)Project 15B首艦維沙卡帕特南號(Visakhapatanam D-66)在2015年4月17日於馬札崗船塢下水

,此時上層建築尚未安裝。

維沙卡帕特南號試航的畫面,攝於2021年10月28日。

 維沙卡帕特南號航行的畫面,攝於2022年1月。

(上與下)維沙卡帕特南級三號艦因帕爾號(INS Imphal D68)在試航期間發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

 

2024年1月27日,維卡沙.帕特南號(INS Visakhapatnam D66)在紅海上救援前夜被胡賽叛軍反艦彈道

飛彈擊中的英籍貨輪M/V Marlin Luanda,該船載有液態易燃貨物,被擊中後發生火災。

在2024年3月6日,在紅海執行護航作業的加爾各達號(INS Kolkata D-63)驅逐艦前去救援被胡賽

反艦彈道飛彈擊中的希臘籍散裝船MV True Confidence。該船的上層船樓被擊中起火,有3名人員

失蹤、4名人員燒傷,船員中彈後棄船,隨後被加爾各達號救起。這是胡賽叛軍從2023年11月開始

攻擊紅海航運以來,第一次造成人員傷亡的攻擊事件。

2024年3月15日至16日,加爾各達號驅逐艦參與了營救被索馬利亞海盜挾持三個月的散裝船MV Ruen的

行動。畫面中,加爾各達號(左下)迫近MV Ruen,印度空軍C-17運輸機空投印度海軍陸戰突擊隊

八人特戰小組(MARCOS Parhar)在附近水中;隨後該船上35名海盜投降,17名被挾持的船員也被救出。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加爾各達級飛彈驅逐艦/(Kolkata class,Project 15A)

維沙卡帕特南級飛彈驅逐艦/(Visakhapatanam class,Project 15B)

印度

承造國/承造廠 印度/Mazagon Dock Ltd船塢
尺寸(公尺) 長163 寬17.4 吃水6.5
排水量(ton)

標準6800 滿載7400~75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DT-59燃氣渦輪*4/64000

Bergen/Garden Reach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 KVM-18柴油機*2/19800

雙軸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浬) 5000/18節(Project 15A)

4000/14節(Project 15B)
偵測/反制系統 EL/M-2248 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1(採用四面固定式陣列天線)

RAWL-02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

MR-212/201平面搜索雷達*3

Kelvin Hughes Nucleus-2 6000A導航雷達*1

Elbit Deseaver MK-II 電子反制系統

ELLORA MK-I電子支援系統(ESM)

DLRL Shakti電子戰系統(含ESM/ECM)(Project 15B)

NSTLMaareech先進魚雷防禦系統(ATDS)

ZIF-121干擾彈發射器*4

聲納

BEL HUMSA-NG艦首主/被動聲納*1

BEL Nagin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BEL 電子模組化指揮控制 (EMCCA Mk4)/CMS15A 戰鬥管理系統

Ratep JSC 5P-10E Puma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1

Garfun-Bal(Plank Shave)反艦飛彈射控雷達*1

其餘不詳

乘員 390(Project 15A)

300以上 (Project 15B)
艦載武裝

OTO Merela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3S14E垂直發射系統*2(裝填16枚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

聯裝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4(裝填32枚MRSAM防空飛彈)

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

AK-630 30mm機砲*4

PTA-533雙聯裝533mm 魚雷發射器*2(推測)

艦載機 Ka-28PL或HAL反潛直昇機*2
數量 Project 15A: 三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63 Kolkata 2003/9/27 2006/3/30 2014/8/16
D-64 Kochi 2005/10/25 2009/9/18 2015/9/30
D-65 Chennai 2006/2/21 2010/4/1 2016/11/21

Project 15B: 預計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66 Visakhapatanam 2013/ 10/12 2015/4/20 原訂2018/7,實際2021年11月21日
D-67 Mormugao 2015/6/4 2016/9/17 原訂2020/7,實際2022/12/18
D-68 Imphal 2017/5/19 2019/4/20 原訂2022/7,實際2023/12/26
D-69 Surat 2018/7/19 2022/5/17 原訂2024/7

 


  

起源

繼德里級之後,印度在1996年展開後續的Project 15A驅逐艦計畫,由位於孟買(Mumbai)的馬札崗造船廠(Mazagon Dock Ltd,MDL)負責研發,基本上是德里級的改良版,主要改進項目是強化艦體匿蹤設計以及武器裝備 (應是使用義大利提供的輔助設計軟體進行降低艦體雷達截面積的設計規劃),滿載排水量也增至7000ton 。最初Project 15A命名為班加羅爾級(Bangalore class),後來則改稱為加爾各達級(Kolkata class)。印度在2000年5月批准建造三艘 加爾各達級,平均每艘花費380億盧比(約9.5億美元)左右(含備份零件等項目)。

在2009年3月中旬,印度國防採購評議會(Defence Acquisition Council,DAC)又決議增購四艘進一步改良的Project 15B飛彈驅逐艦,建造工作預定在完成前三艘Project 15A之後展開。在2010年8月初,印度國防部批准建造四艘Project 15B並送交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Cabinet Committee on Security)審查,在12月8日獲得印度內閣通過,總預算66億美元,仍由馬札崗廠建造 ,預定2018至2024年服役,建造合約在2011年1月28日簽署。在2013年10月12日,首艘Project 15B舉行安放龍骨的儀式,2015年4月20日下水,命名為維沙卡帕特南號(Visakhapatanam D-66)。

技術諸元

俄羅斯新推出的3S90E1型12聯裝垂直發射系統 ,將取代原先用於發射SA-N-7/12/17的3S-90單臂發射器。

不過最後加爾各達級並未選用此一俄製系統。

加爾各達級沿用與德里級相同的輪機系統,主推進系統是兩個由烏克蘭Zorya Production Association提供的M-36E燃氣渦輪機組(每個M-36E機組由兩具DT-59燃氣渦輪機與可反轉齒輪組構成,總出力64000馬力) ,以及兩具Bergen/Garden Reach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的KVM-18柴油機(每具出力9900馬力) ,由兩套RG-54齒輪傳動系統連接雙軸推進器。加爾各達級的電力供應系統與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巡防艦相同,包括四組功率各1MW的Wartsila WCM-1000/5柴油發電機組,每個機組包含一具Cummins KTA-50G3柴油機與一具Kirloskar 1MV交流發電機。加爾各達級最大航速超過30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5000海里(另一說80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45天。

加爾各達級的作戰中樞是印度國防部直營的巴拉特電子(Bharat Electronics Ltd,BEL)的模組化電子指揮/管制應用系統(Electronic Modular Command & Control Applications (EMCCA Mk4)/CMS15A戰鬥管理系統( Combat Management System)。加爾各達級擁有非同步傳輸機制(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的全艦高速網路架構,稱為整合船艦資料網路(ATM Integrated Ship Data Network,AISDN)。 加爾各達級配備先進整合平台管理系統(Integrated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IPMS),此系統由敘瓦利克級的平台管理系統 發展而來,由加拿大CAE(後被L3 MAPPS合併)提供,包含自動化動力管理系統(Automatic Power Management System,APMS)、支持設施控制系統(Auxiliary Control System,ACS)等,艦上乘員只需透過位於艦橋與控制室的顯控台,便可自動操作航行、推進、發電、輔助機械與損害管制等機能。AISDN船艦資料網路系統與APMS、ACS等平台管理系統以及與戰鬥管理系統,艦上軍官可透過SDN在艦上所有存取節點取得船艦運轉以及作戰系統的資訊。

加爾各達級的前部甲板,近處是八聯裝3S14E垂直發射器,裝填印度國產布拉莫斯

反艦飛彈;其後是兩組八聯裝以色列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垂直發射器。

俯瞰加爾各達級科欽號(INS Kochi D-64)前甲板,近處是兩組八聯裝閃電八型

(MRSAM)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遠處是兩組裝填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

3S14E垂直發射系統。攝於2021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建國75週年的儀式。

相較於德里級,加爾各達級的最重要改良,是 採用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區域防空飛彈組成的高性能防空作戰系統。防空飛彈部分,加爾各達級一開始便決定以垂直發射系統取代 德里級原本的3S-90單臂發射器。根據早期消息,加爾各達級曾考慮兩種防空飛彈系統,第一是俄羅斯新開發的9M-317ME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 第二就是以色列IAI/Rafael與印度國防研發組織(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合作開發的閃電八型(Barak-8)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詳見以色列SAAR-5巡邏艦一文)。 9M-317ME使用俄羅斯新推出的3S90E1型12聯垂直發射系統,基本構型與3S14E發射器類似,兩者皆揚棄俄羅斯一貫的轉輪式VLS設計,改走類似美製MK-41的 方格結構,不過仍維持冷發射方式, 系統反應時間約5至10秒,平均每2至3秒就能發射一枚飛彈。9M-317ME飛彈本身也是重新設計的彈種,彈尾加裝四片舵面作為垂直升空後轉向之用;為了配合垂直發射管的空間, 9M-317ME的彈翼面積大幅縮減,並加裝向量推力噴嘴使飛彈垂直升空後能快速轉向目標,整體氣動力構型異於以往的SA-N-12(9M-38M1/2),不過仍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引,使用與SA-N-12相同的MR-90射控雷達 ,有效射高涵蓋5~15000m,射程3.5~50km。 至於Barak 8則是採用主動雷達尋標器,具備射後不理能力,一開始最大射程70~100km;9M317的地面試射於2010年展開,俄羅斯方面宣稱其能在六級海象下成功發射。之後,印度決定選擇以色列閃電八型,雙方在2007年6月簽署合作協議(見下文)。

加爾各達級以新的防空雷達取代原先德里級的RAWL-02(Thales LW-08印度國產版)雷達,最初的選項有三種:以色列Elta的EL/M-2248 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詳見以色列SAAR-5巡邏艦一文)與EL/M-2238-STAR S頻3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義大利的新型RAN-40 D頻3D電子掃瞄雷達、俄羅斯Salyut Pod Beryo Zovik-ET1/2 3D頻率掃瞄雷達等,其中以色列EL/M-2248 MF-STAR S頻相位陣列雷達是 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配套雷達,而同樣由Elta提供的EL/M-2238-STAR三維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則被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巡防艦採用。RAN-40亦被義大利新一代加富爾號(MM Conte de Cavour C-552)航空母艦採用,是RAT-31DL陸基長程搜索雷達的艦載衍生型,使用最先進的主動陣列收發元件(T/R)技術。而俄製Salyut Pod Beryo Zovik-ET1/2雷達採用C頻操作,最大偵測距離500km,對空中目標的截獲距離分別為240(ET1型)與300(ET2型)km,最大搜索高度40km,波束的垂直掃瞄移動範圍達30度。 最後加爾各達級裝備了EL/M-2248 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以及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系統(見下文),不過配套的對空警戒雷達仍為採用D頻的RAWL-02,而不是採用S頻的以色列EL/M-2238-STAR(因為MF-STAR已經是S頻,長程對空雷達選用波長更長的D頻比較有互補性)。

艦砲方面,早期資料指出加爾各達級換裝與塔瓦級巡防艦(購自俄國的克里瓦克IV)相同的新型AK-190E 100mm艦砲,此砲射速為60發/分,同時也換裝用來導控AK-190E的Ratep JSC 5P-10E Puma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然而實際上,後來加爾各達級使用的是OTO Merela 76mm 62倍徑快砲。近迫防衛方面, 加爾各達級配備四座AK-630機砲,分佈在後桅杆下方四周。艦上可操作2架反潛直昇機, 可選擇的機種包括俄製Ka-28PL或印度國產的HAL反潛型。此外,加爾各達級也配備PTA-533雙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 加爾各達級的反艦飛彈系統也予以更新,採用兩組八聯裝3S14E垂直發射系統,裝填16枚印俄合作研發的PJ-10布拉莫斯(Brahmos)垂直發射超音速反艦飛彈,取代了原本德里級的16發SS-N-25,反艦火力大幅增強 。此外,加爾各達級艦首裝有兩組RUB-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印度國產Varunastra型533mm重型反潛魚雷從水面艦試射的照片。

印度也自行研製由水面艦使用的Varunastra型533mm重型反潛魚雷,由印度國防研發組織(DRDO)旗下海軍科學與科技實驗室(Naval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Laboratory,NSTL)主導研製。Varunastra魚雷採用電力推進,動力來源是功率250KW的鋅氧銀(Silver Oxide Zinc,AgOZn)電池,能推動魚雷達到40節的最大航速,最大射程21.6海里,最大攻擊深度400m;導引機制包含中途線導以及終端主/被動聲納歸向。依照媒體報導,Varunastra型魚雷還具有全球定位(GPS)接收機制,在中途階段修正航道。Varunastra魚雷能用於印度海軍所有配備533mm魚雷管的水面船艦,可攻擊在深海或淺水域的敵方潛艦,導引系統能克服環境背景雜音或干擾。在2018年4月,巴拉特動力公司(Bharat Dynamics Limited,BDL)獲得DRDO的合約,成為Varunastra型魚雷的量產承包商。在2019年6月,印度國防部授與BDL價值118.7億盧比(約1.7億美元)的合約,為印度海軍產製Varunastra重型魚雷。在2020年11月21日,BDL生產的第一枚Varunastra重型魚雷出廠。

加爾各達級的Elbit Deseaver MK-II 電子反制系統。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

(IMDEX 2019)。

加爾各達號的後部桅杆,裝置RAWL-02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

桅杆四周甲板裝置四門AK-630 30mm機砲。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

(IMDEX 2019)。

加爾各達號的機庫兩側的ZIF-121干擾彈發射器。攝於新加坡2019年國際海事防務展

(IMDEX 2019)。

電子戰方面,加爾各達級採用以色列製電子戰系統,包括Elbit提供的Deseaver MK-II電子反制系統與防衛強化套件(counter measures systems and defensive aids suite),以Rafael的MBAT/RAN-1020多波束干擾系統取代原本德里級的TQN-2,此外還有ELLORA MK-I電子支援系統(ESM)、NSTLMaareech先進魚雷防禦系統(Advanced Torpedo Defence System)以及Kavach誘餌發射器。

反潛偵測方面,加爾各達級配備由印度國防科研機構(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 所屬的海軍海洋物理實驗室(Naval Physical and Oceanographic Laboratory,NPOL,位於科欽軍港)開發、由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BEL)製造的HUMSA新世代(NG)艦首主/被動聲納,並配備一具由印度NPOL、BEL、Larsen and Toubro (L&T), Uniflex Cables and Keltron合作開發的NAGAN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 ;由於若干技術瓶頸,導致NAGAN聲納系統研發進度落後,因此印度也曾評估引進國外系統,可能選項包括美國EDO(2007年由IIT收購)的ALOFTS(詳見 新加坡無畏級巡防艦一文)、法國Thales的CAPTAS-Nano系列(詳見挪威南森級巡防艦一文)、德國ATLAS Elektronik的ACTAS(詳見德國F-123布蘭登堡級巡防艦一文)以及 L-3 Ocean Systems的VDS-100低頻主動拖曳聲納(Low Frequency Active Towed Sonar,LFTAS)。VDS-100採用開放式架構,大量採用現有商規組件,其主動聲納拖曳體全重僅450kg,拖曳體上下共裝有四個主動聲納單元,音源強度219~222dB,工作頻率約1.38KHz,而被動聽音單元則安裝於另外四個各自分離的聽音陣列;據說埃及海軍已經採用了VDS-100。 不過,最後Project 15A仍使用了BEL NAGAN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系統。

加爾各達號的直昇機庫。

(上與下)加爾各達級發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連續畫面。

防空系統

根據歷年的想像圖與模型,加爾各達級的主要裝備與系統配置經過多次變更;在最初的想像圖中, 加爾各達級算是德里級的改良版,仍繼續採用俄式的防空系統,包括頂板3D對空雷達、四具MR-90照明雷達都與德里級相似,唯將原本的3S-19單臂防空飛彈換成四組12聯裝3S90E1垂直發射器(裝填9M-317防空飛彈) ,並分成兩群安裝,其中二組發射器(共24管)位於艦首B砲位(前有3S14E反艦飛彈垂直發射器,後為RBU-6000反潛火箭),另外二組24管位於直昇機庫結構。

 隨後以色列與印度合作開發的Barak 8逐漸佔據上風;在2005年展出的加爾各達級模型上,MR-90射控雷達已經不見蹤影(不過防空雷達仍為俄製頂板),顯示防空飛彈已經不是俄製9M-317; 根據這座模型的的配置,3S14E反艦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仍位於B砲位前端,位於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之前。這座模型展出時,頭兩艘加爾各達級正在馬札崗船廠建造中。

 印度最後決定為加爾各達級裝備以色列開發的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在2007年6月,印度與以色列正式簽署合作開發閃電八型的協議, 計畫初期經費約3.3億美元,由印度與以色列各分攤一半,印度方面的參與單位是印度 國防工業的龍頭──印度國防研發組織(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印度稱此項目為中程防空飛彈(Medium Range Surface-to-Air Missile ,MRSAM);此外,印度也打算以 閃電八型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的增程型號,稱為長程艦載防空飛彈(Long Range Surface-to-Air Missile ,LRSAM),彈體延長來增加火箭裝藥量與射程,最大射程從原型閃電八的70km增至150km。因此,MRSAM與LRSAM確定成為加爾各達級的核心防空裝備,而加爾各達級也成為印度第一種擁有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區域防空飛彈的高性能防空艦艇。

在2008年出現的想像圖 中,加爾各達級無論是主要防空裝備選擇或系統配置,與先前相較有了顯著的變化:艦上的防空雷達與飛彈系統都採用以色列製品, 防空雷達組合包括以色列ELTA的EL/M-2248 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一具RAWL-02 D頻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其中EL/M-2248採用四面固定陣列天線構型,四面天線集中於艦橋後方一個塔狀結構物內,類似荷蘭APAR的配置;而RAWL-02雷達則安裝在後部船艛的桅杆上 。MF-STAR的功能涵蓋對空搜索、平面搜索、同時多目標追蹤、目標分類與威脅評估、武器制導與管制等,對戰機目標的偵測距離約250km,對掠海反艦飛彈的偵測距離約25km,四面天線涵蓋360度水平方位,雷達波束的俯仰範圍是-20至+85度 。加爾各達級配備四組八聯裝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垂直發射單元,其中兩組位於B砲位3S14E反艦飛彈垂直發射器後方,另外兩組位於艦尾船艛上。

依照日後資料,以色列提供給印度Project 15A/B驅逐艦的MF-STAR雷達,尺寸跟功率都比以色列自用版更大;印度用的MF-STAR每個陣面尺寸是3 x 3m,最大探測距離達450km以上,波束俯仰範圍-20~+85度,每個陣面重2000kg,下甲板設備重4000kg。而以色列SAAR5、6巡防艦的EL/M-2248相位陣列雷達系統,每個陣面尺寸僅1x2m,探測距離大於250m,波束俯仰範圍-20~+85度,單一陣面重500kg,下甲板設備重量為1300kg。

如同前述,印度與以色列在2007年中才簽署發展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系統的合約,此時加爾各達級首艦 早已下水;因此,配合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系統與MF-STAR相位陣列雷達的諸多細節工程只能在下水後才進行,勢必拖延造艦進度。以往德里級等多個印度造艦案,都曾發生部分艦體完工後, 由於軍方需求與設計變更,導致船段必需反覆施工的情況。

最初第一套完整的閃電-8型防空飛彈系統預定在2017年交付印度海軍 ,後來以色列加快研發進度,為三艘以色列現有的SAAR-5加裝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系統和MF-STAR相位陣列雷達的組合,在2015年投入服役,比原計畫提前一年。 首艦加爾各達號則在2013年裝上了MF-STA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然而在加爾各達號展開試航後,卻傳來閃電八型無法按照時間服役的消息。 在2014年7月上旬,消息傳出印度敦促以色列加快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系統的研發進度。在2015年上旬,閃電八型已經完成測試,在同年4、5月開始安裝在加爾各達級上。 在2015年12月29日到30日,加爾各達號成功進行了閃電八型(LRASM)的實彈試射。在2017年4月9日,印度與以色列航太(IAI)簽署合約,由IAI向印度供應閃電八型衍生的中程防空飛彈(MRSAM),合約價值約18億美元,生產工作將與印度本國企業如DRDO旗下布哈拉電子(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 ,BEL)、L&T、BDL等一同合作;隨後在5月22日,IAI與印度BEL簽署價值6.3億美元的附加合約,為印度海軍合作生產LRSAM艦載防空飛彈,預定在2020年服役。 總計MRSAM項目共耗資約14億美元。
 

(上與下) 加爾各達號發射MRSAM防空飛彈(發射器位於後部船艛)的畫面。

建造進度

Project 15A最初預定從2007年起成軍,不過由於整合工作複雜、細部設計與關鍵裝備選擇無法及早定案、俄羅斯關鍵組件供應延遲以及印度本身造艦產業設施能量限制等原因,使計畫進度比原訂 大幅落後。

 馬札崗船廠效率不佳已經是長年的問題,長年以來印度海軍主要造艦計畫都由這家國營船廠負責,然而幾乎沒有一個能倖免於大幅延遲,印度方面低劣的專案管理能力難辭其咎;然而可笑的是,由於制度使然,這家國營船廠每年仍擁有12%的收益,拖延造艦工期反而可讓船廠賺得更多 。印度軍方不斷修改設計規格是印度造艦經常延誤超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由於印度規定每一級軍艦除了首製艦之外,後續艦艇都不能漲價,因此船廠方面希望將首艦的利潤極大化,對於軍方不斷修改要求自然十分歡迎,因為設計修改並非船廠責任,軍方都需要加價。2000年代以來馬札崗廠負責的印度海軍 造艦案包括國產航空母艦(IAC)、Project 15A/B飛彈驅逐艦、Project 17與Project 17A巡防艦以及Project 75柴電潛艦 (法國授權組裝的天蠍座型)等等,要建造起碼三十多艘新軍艦,工作能量早已飽和;而這些計畫都出現了情況不一的延誤,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的主機安裝甚至受到2009年初美國政府交替時官僚作業的耽誤,天蠍座型潛艦的組裝案也 由於種種原因而進度落後;而同一船廠內,只要某項造艦計畫延誤,就很可能影響船廠內部設施能量的調度運用,進而對其他計畫造成額外的拖延(加爾各達號的狀況就是一例 ),故可預見類似情況在未來將層出不窮。

首艦加爾各達號(INS Kolkata D-63)於2003年3月12日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同年9月27日開始安放龍骨,2006年3月30日下水, 建造期間由於印度方面又做了大量修改,使得已完成的船段必需反覆施工,進而拖慢了建造進度。 加爾各達號原本預計在2010年交艦,然而由於馬札崗船廠的工作滿檔,船席始終滿檔,長年以來都騰不出碼頭給加爾各達號的艦體進行設備的安裝,印度造船業也沒有夠大的船塢可容納加爾各達級進行相關工程;此外,艦上的傳動系統與螺旋槳 由俄羅斯Baltisky Zavod Shipyard提供(每套價值2000萬美元),然而該廠延遲交付推進系統,導致加爾各達級的建造進度嚴重落後。  

到2009年3月, 加爾各達號仍未安裝動力系統與武器系統;照原訂時程,此時加爾各達號應該已經系統安裝整合,並達到可出海測試的階段。加爾各達號在2013年11月開始試航,在2014年8月16日進入印度海軍 服役,比原訂計畫落後約4年;後續兩艘同級艦原先分別預定在2011與2012年交付,大致也延後四年。即便加爾各達級交付印度海軍, 還需要一段時間完成閃電八型防空飛彈與MF-STAR相位陣列雷達的整合測試並克服問題,之後才能真正形成作戰能力。

在2014年3月7日,試航驗收期間的加爾各達號在孟買馬札崗船廠內發生意外;當時該船人員在處理裝備故障時,艙間內的消防滅火系統意外觸發(此滅火系統在早先船廠測試時發生故障),二氧化碳氣體被釋放,導致艙內人員窒息;這次意外導致1名海軍軍官吸入過多二氧化碳而喪生,多名船廠人員送醫。此意外並未影響加爾各達號的交附近度。

 在2014年6月9日,加爾各達號進行了第一次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試射。加爾各達號在2014年7月10日交付印度海軍,月底舉行成軍典禮,但距離形成完整戰鬥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等待閃電八型防空飛彈與MF-STAR相位陣列雷達整合測試完畢。 在2015年上旬,閃電八型完成測試,在同年4、5月開始安裝在加爾各達級上。 在2015年12月29日到30日,加爾各達號成功進行了閃電八型的實彈試射。後續兩艘Project 15A科欽號(INS Kochi D64)與清奈號(INS Chennai D65)分別在2015年9月與2016年11月服役。

從前方俯瞰一艘加爾各達級。

在2019年5月17日,加爾各達級的科欽號(INS Kochi D64)與清奈號(INS Chennai D65)在印度西側阿拉伯海聯合進行了協同防空作戰(co-operative engagement)測試;依照印度政府公告(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PIB)的信息,過程中兩艦發射的閃電八型防空飛彈都由其中一艘負責控制,其中一艘完全根據另一艘(位於前沿地帶)提供的數據發射閃電八型飛彈並進行射控導引作業;透過前方友軍單位提供信息,可延伸Barak-8防空飛彈的接戰距離,延伸了接戰距離。在5月21日印度海軍官員DK Sharma上校對詹氏防務(Janes)表示,在這項測試中,負責發射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船艦經由艦上的印度國產資料鏈系統,無縫(seamlessly)地接收了另一艘提供的目標數據。Sharma上校表示,參與這項協同接戰射擊測試的印度企業包括負責生產閃電八型飛彈的布哈拉電子(Bharat Dynamics Limited),以及負責研製飛彈系統的印度國防研發組織(DRDO)的國防研究發展實驗室(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y)等。

成本 

在2008年時,印度估計首批三艘Project 15A的長期備料/船體建造成本約380億盧比(約5.6億美元);然而依照2011年8月印度海軍方面發佈的新聞,此時首批三艘Project 15A的成本已經上漲225%,達1166.2億盧比(17億美元),每艘建造成本達到390億盧比(5.8億美元),而印度國防部長A. K. Antony表示造艦工作所需的高強度鋼材由俄羅斯供應,由於建造期間的通貨膨脹導致成本大漲(最初成本數字是在2003年10月估算),此外艦上感測武器系統的整合工作進度也比原訂落後。

在2010年,印度政府審計署(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公佈一份關於Project 15A驅逐艦項目的報告,批評印度海軍太晚才決定更換防空飛彈系統為以色列Barak-8,以及包括砲座設計變更(最初打算使用俄製AK-190E艦砲,後來把主砲改成OTO 76mm快砲)、納入艦首聲納、修改直昇機庫來容納HAL Dhruv直昇機等重大修改;這導致已經建造的船艦需要大量設計變更以及返工,顯著增加了成本並使時程大幅拖延。

 

Project 15B維沙卡帕特南級

後續的Project 15B維沙卡帕特南級大致維持與Project 15A加爾各達級相同的艦體與推進系統設計,而在細部設備與若干裝備進行改進;曾有俄羅斯方面的消息表示,印度在Project 15B的設計過程中曾向北方設計局(Northern Design Bureau)諮詢,希望能減少船艦上層結構所需的容積。

相較於Project 15A,Project 15B改進艦橋、上層結構、桅杆的設計,進一步降低雷達截面積,並且具備全艦封閉氣密的操作能力、引進全艦空調控制系統(Total Atmosphere Control System,TAC),在核生化環境下能給艦內人員更好的加壓保護;此外,調整固定式聲納安裝位置,改成艦首安裝。另外,Project 15B引進新型的無軌道式直昇機甲板拖曳系統,能更好地在高海象情況下在甲板上調度操作直昇機。

作戰裝備方面,Project 15B最初打算以一座OTO Merela 127mm 64倍徑艦砲(見下文)取代本Project 15A的76mm快砲,並配備印度開發的Nirbhay陸攻巡航飛彈(射程1000公里)以及射程300公里的Brahmos-2超音速反艦飛彈;然而經過幾年波折以及選項變更後,印度放棄購入127mm艦砲,Project 15B仍維持原本的OTO 76mm快砲。防空方面,Project 15B繼續沿用MF-STAR相位陣列雷達與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系統,性能可能進一步強化(以色列在進一步強化閃電八型的射程與性能,包括增加攔截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而印度稱之為ER-SAM)。Project 15B引進艦上網路中心架構(network-centric layout),整合了船艦資料網路(Ship Data Network,SDN)、自動化動力管理系統(Automatic Power Management System,APMS)以及改良的戰鬥管理系統( Combat Management System,CMS)。

電子戰方面,Project 15B以印度國防研究組織(DRDO)以及防衛電子研究實驗室(Defence Electronics Research Laboratory,DLRL)開發的Shakti電子戰系統,整合了寬頻電子支援(ESM)系統、電子反制系統(ECM)、雷達指紋系統(Radar Finger Printing System,RFPS)以及一套資料記錄設備,可紀錄值勤過程中蒐集到的各種電子信號,用於任務結束後分析敵方裝備的電子信號。此外,艦上仍保有原本Project 15A的以色列Elbit製Deseaver Mk-II電子反制系統。

胎死腹中的五吋艦砲案

在2013年11月,印度國防部展開國際公開招標,為Project 17A飛彈巡防艦(敘瓦利克級的後續艦)、Project 15B來選擇艦砲。

在2015年1月初,印度國防部證實將購置13座OTO Merela 127mm 64倍徑艦砲,合約價值15億盧比(2.43億美元);依照 此案的合約規定,前三門砲由得標廠商製造,後續10門在得標廠商技術轉移下由印度的國營巴拉特重電設備(Bharat Heavy Electricals Limited,BHEL)生產。至於另一競爭對手──BAE System的MK-45 Mod4艦砲則在決標稍早時就宣布退出競爭,因為印度國防部在對BAE System的條款中要求擔保授權BHEL生產過程的品質監督與交付期程,同時卻沒有賦予BAE System對印度國營企業的執行權或監督權,而BAE System不願承受此項招標中「不對等的風險水平」;這使得OTO Merela成為此案剩下的唯一競標廠商,而OTO Merela早已在1990年代中期就授權BHEL生產OTO 76mm艦砲,雙方已經有現成的合作關係,所以印度對OTO Merela沒有類似的條款。由於這項採購案最後只剩下OTO Merela一家廠商,需要透過印度國防部國防採購委員會的特殊辦理程序來處理合約,因 為印度的軍備採購程序不允許在沒有替代供應商的情況下購買武器裝備;不過,該程序也規定在「作戰急需」的情況下可以例外,因此印度海軍希望利用這個條款來完成與OTO Merela的合約。由於義大利Finmeccanica是OTO Melara艦砲的相關供應商(負責供應火砲所需的數位/類比轉換器(DAC)),而印度國防部指控Finmeccanica 的子公司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Westland)在出售12架AW101重型直昇機給印度的案子中涉嫌行賄 (此合約在2014年1月簽署,醜聞爆發後遭到撤銷),因而暫停任何與Finmeccanica相關企業的交涉,因此與OTO Melara的合作案需要以特例處理。

隨後2014年5月印度大選之後,新政府宣布將Finmeccanica與相關企業列入黑名單,除了正在執行的合約之外,新簽署的合約都遭到取消,之後也禁止這些企業參與印度軍備採購案。終止與李奧納多的合作後,印度再度轉向美製MK-45艦砲。在2021年11月12日,印度國防部公佈新的暫停往來公司名單,李奧納多以及奧古斯塔.偉斯特蘭(AgustaWestland)已經不在其中,意味著2014年起印度對這兩家公司的禁令正式解除。

在2018年4月,印度政府宣布將向BAE Systems美國分公司購買13門MK-45 Mod4 5吋艦砲,供Project 17A巡防艦等印度建造中的船艦使用,此交易透過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MS)並在美國本土製造,而不是授權生產。在2019年12月,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通知國會關於出售13座MK-45 Mod 4 5吋62倍徑火砲、3500發D349發射藥以及MK-92 MOD砲彈、與相關設備的軍售案,價值10.21億美元。

然而在2021年8月初,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海軍放棄向美國購買MK-45 Mod4艦砲,原因包括美方報價過於昂貴,而且只會有11艘船艦(七艘Project 17A巡防艦與四艘Project 15B驅逐艦會裝備此型艦砲),為了這11艘船艦而另外維持一套火砲後勤保障體系並不經濟。於是,印度先為Project 17A與Project 15B裝備現有的OTO 76mm艦砲,之後再議更大型艦砲的換裝案。

建造進度

  (上與下)建造中的Project 15B二號艦莫爾穆加奧號(Mormugao D67)

,攝於2019年,此時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煙囪等都已經安裝。

俯瞰Project 15B首艦維卡沙帕特南號(INS Visakhapatanam D-66),

攝於2021年試航期間。

原本首艘Project 15B維卡沙帕特南號(Visakhapatanam)預定在2018年7月服役,但在2017年12月下旬,印度媒體報導,由於國外廠商供應的武器系統延遲交付,維卡沙帕特南號的服役期程將延後三年,到2021年成軍。 在2019年6月21日晚間,一艘位於孟買馬札崗造船廠碼頭施工中的驅逐艦失火,起火點位於該艦的第二層和三層甲板上,事故至少造成一人死亡。依照印度媒體報導,失火的是一艘於2015年4月開始建造的飛彈驅逐艦,原計劃於2021年建成,因此可能是Project 15B二號艦莫爾穆加奧號(Mormugao D67)。

在2021年10月30日,印度海軍發言人宣布,Project 15B首艦維卡沙帕特南號於10月28日在馬扎崗造船廠交付印度海軍,該艦隨後在11月21日海軍船廠碼頭舉行成軍儀式。

新世代飛彈驅逐艦

在2021年中旬,印度國營馬扎崗船廠(Mazagon Docks Shipbuilders Limited,MDL)的造艦工作清單出現了新世代驅逐艦(Next Generation Destroyers,NGD)項目的敘述,此時正在概念定義階段,可能會列入2022到2023年度的印度國防採辦項目,估計會建造5艘、價值約65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收到印度政府的信息徵詢書(RFI)。

在2022年8月MDL公布的資料提到未來海軍造艦項目,包括建造5艘總價值65億到75億美元的新世代驅逐艦(NGD)、船塢運輸艦(LPD)以及Project 17A納扎里級巡防艦的後續型號(即Project 17B),以及8艘新世代巡邏艦(Next Generation Corvettes,NGC)等。在2022年8月MDL公布的資料提到未來海軍造艦項目,包括建Project 17A納扎里級巡防艦的後續型號(即Project 17B),以及8艘新世代巡邏艦(Next Generation Corvettes,NGC)等,其中Project 17B以及NGC預定在2025年正式下訂。Project 17B可能同樣是由MDL以及GSRE分別建造。

(上與下二張)2022年10月18至22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 (Gujarat)的甘地訥格爾 (Gandhinagar)舉行的2022年防衛展(DefExpo 2022)中,印度海軍公布一段「整合戰鬥管理系統」( Integrated Combat Management System)概念視頻,畫面中出現某種新型大型水面作戰船艦建模,可能來自於正在概念設計階段的新世代大型驅逐艦(NGD)。

依照Indian Defence Research Wing推測,「新世代驅逐艦」(NGD)項目代號可能是Project 18,標準排水量13000噸級,以5000億盧比的預算建造六艘;首艦可能在2026至2027年開始建造,2032年交付。NGD可能會尋求整合電力推進系統(Integrated Power System,IPS),以支持未來高功率雷達、直接能量武器(如雷射砲)的功率需求,艦上配備大量通用化垂直發射器(Universal Vertical Launch System,UVLS),配備印度國產XRSAM長程防空飛彈、長程陸攻巡航飛彈(Long Range Land Attack Cruise Missile,LRLACM)等。

服役經歷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攻擊、以色列隨即對哈瑪斯宣戰並進攻加薩走廊後,背後由伊朗支持的胡賽叛軍(Houthi rebel)等伊斯蘭組織也不時攻擊以色列,胡賽叛軍從11月19日開始不時朝以色列本土或者與以色列有關的商船發射飛彈或攻擊性無人機。在2023年12月23日,一艘懸掛印度國旗的加朋油輪MV Saibaba在紅海遭到一架胡賽發射的一次性無人機擊中,沒有傷亡。在同一天,懸掛賴比瑞亞國旗、日本Rio Brillante公司擁有、由荷蘭Ace Quantum Chemical Tankers公司營運的油輪M/V Chem Pluto,在印度洋上被一架一次性無人機擊中船尾,20名船員(包含印度籍與越南籍)撲滅了火勢,沒有傷亡;當時該船正運送原油從沙烏地阿拉伯前往印度。M/V Chem Pluto是胡賽攻擊紅海航運之後,第一艘在紅海以外遭到攻擊的商船,而美國國防部表示這架無人機是從伊朗發射,並非胡賽。外界猜測M/V Chem Pluto被攻擊,是因為該輪的營運商荷蘭Ace Quantum Chemical Tankers公司與以色列億萬富翁Idan Ofer有關連。這兩次被攻擊的船上都有印度船員,M/V Chem Pluto更是在距離印度200海里遭到攻擊,因此印度對這些攻擊高度重視。印度海軍參謀長R Hari Kumar表示,紅海危機爆發以來,印度已經派遣四艘加爾各達級和維卡沙帕特南級飛彈驅逐艦在紅海、阿拉伯海等區域維護航運安全,並且動用美製P-8A反潛巡邏機、MQ-9B海衛(Sea Guardian)無人機加強對此區域海岸的監視。

2024年1月4日,一艘懸掛賴比瑞亞國旗的油輪MV Lila Norfolk在距離索馬利亞450海里外的海上遭到武裝海盜襲擊,5到6名武裝海盜登船;MV Lila Norfolk的船員(包含15名印度籍與6名菲律賓籍)躲入油輪的安全堡壘(citadel),在過程中沒有受傷。印度海軍在附近的加爾各達級驅逐艦清奈號(INS Chennai D65)在數架武裝直昇機、MQ-9B無人機協助下對應這次劫持事件,經過24小時與對方的武裝對峙,最後印度海軍陸戰突擊隊(Marine Commandos,MARCOS)重新控制該船;此時,所有武裝海盜都已經撤退,船上人員全數安全。

2024年1月26日(週五)當地時間17時45分,胡賽叛軍發射反艦彈道飛彈,擊中通過亞丁灣、懸掛馬紹爾群島(Marshalls Island)國旗的英國籍油輪M/V Marlin Luanda(屬於Trafigura集團),該船攜帶包含液態氫在內的易燃物體。該輪被擊中後,右側貨艙區域起火燃燒。在當地的美國海軍驅逐艦卡爾尼號(USS Carney DDG-64)、法國海軍FREMM巡防艦亞爾薩斯號(FS Alsace D656)以及印度海軍驅逐艦維卡沙.帕特南號(INS Visakhapatnam D66)前來協助該船滅火。

在2024年3月6日上午11時30分,一艘懸掛巴貝多旗的希臘籍散裝船MV True Confidence通過葉門亞丁港外50海里處時,遭到一枚胡賽彈道飛彈擊中,船上20名船員與3名警衛中有3人失蹤、四人燒傷,中彈後該船人員棄船,隨後被趕來救援的印度海軍加爾各達號(Kolkata D-63)驅逐艦救起。這是胡賽叛軍從2023年11月開始攻擊紅海航運以來,第一次造成人員傷亡的攻擊事件。

解救商船MV Ruen

2024年3月15日至16日,加爾各達號驅逐艦參與了營救被索馬利亞海盜挾持

三個月的散裝船MV Ruen的行動。畫面中,印度海軍人員的橡皮艇以及直昇機

包圍了MV Ruen。

 

在2024年3月15日至16日,印度海軍連同特種部隊解救了被索馬利亞海盜挾持三個月的散裝船MV Ruen,船上35名海盜全部投降。這艘懸掛馬爾濟斯國旗的散裝船在2023年12月14日在葉門索科特拉島(Socotra,距離索馬利亞約250公里)被海盜登船佔領,成為索馬利亞海盜在海上運作的基地,18名船員遭到長期挾持。此後三個月,印度海軍持續監控MV Ruen;在2024年3月15日,印度海軍一架無人機在監視MV Ruen時,被船上海盜開火擊落;印度隨即決定升級情勢,派遣加爾各達號驅逐艦(INS Kolkata D63)到索馬利亞以東260海里處攔截MV Ruen。依照印度海軍發佈的信息,加爾各達號首先對海盜實施警告射擊、展現武力,隨後加爾各達號開火擊毀該船的操舵系統,對海盜施加壓力。隨後,印度也派遣MQ-9B海衛(SeaGuardian)高高度無人機(High Altitude Long Endurance,HALE RPAS)與印度海軍航空隊的P-8I巡邏機前往支援,印度海軍巡邏艦INS Subhadra (P51)則在3月16日趕到現場支援。接著,在印度海軍與空軍聯手作業下,一架C-17運輸機載運印度海軍陸戰突擊隊(The Marine Commandos,MARCOS)的八人特戰小組(MARCOS Parhar)及橡皮艇從1400海里外的印度本土起飛,空投在MV Ruen附近的水中。這讓MV Ruen上的海盜確定印度將展開攻堅,隨後決定投降。整個行動中無人傷亡,該船遭到挾持的17名船員全部獲救。

MV Ruen是2017年以來,第一艘遭到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的船隻;從2008年左右世界各國海軍在亞丁灣展開反海盜護航以後約10年內,索馬利亞海盜基本被國際反海盜行動擊潰,強度與頻度大幅降低;然而伴隨著2023年10月以哈戰爭爆發後葉門胡賽叛軍在紅海攻擊海運的行為,索馬利亞海盜活動似乎有趁勢死灰復燃的跡象;因應這種情勢,印度海軍從2023年底左右就在紅海以東部署超過10艘船艦來維護紅海的航運安全,對索馬利亞海盜以及葉門胡賽叛軍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