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勞倫特級驅逐艦
聖勞倫特級驅逐艦的首艦聖勞倫特號(HMCS St. Laurent DDE205),此為原始構型。
在1960年代,加拿大海軍陸續為聖勞倫特級驅逐艦加裝直昇機起降設施。此為當時的想像圖。
聖勞倫特級驅逐艦的奧塔瓦號(HMCS Ottawa DDH229),此時已經改裝成改裝成直昇機驅逐艦(DDH)。
注意上層結構與船舷邊緣的圓弧造型,主要適用來降低積冰。
已經改為直昇機驅逐艦的聖勞倫特級奧塔瓦號(HMCS Ottawa DDH229),甲板搭載一架海王直昇機,
艦尾也增加VDS可變深度聲納。
(上與下)聖勞倫特級驅逐艦的馬爾格里號(HMCS Margaree DDH 230),此時已經改裝成改裝成
直昇機驅逐艦(DDH)。 注意上層結構與船舷邊緣的圓弧造型,主要適用來降低積冰。
在惡劣風浪中航行的馬爾格里號(HMCS Margaree DDH 230)
皇家加拿大海軍在聖勞倫特級護航驅逐艦阿西尼比昂號(HMCS Assiniboine DDE 224)
測試補獸器輔助降落系統的照片,配合當時新引進的海王反潛直昇機。攝於1964年。
從前方看阿西尼比昂號(HMCS Assiniboine DDE 224)
(上與下)經改為直昇機驅逐艦的聖勞倫特級佛雷瑟號(HMCS Fraser DDH 223)
聖勞倫特級佛雷瑟號(HMCS Fraser DDH 223)除役後,從1998年起就被停泊於布萊奇瓦特(Bridgewater),但12年來
始終無法找到資金與經營者來轉變為博物館,最後在2009年7月21日拖走,出售拆解。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聖勞倫特級驅逐艦(St. Laurent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加拿大/ DDE205、229:Canadian Vickers Ltd., Montreal DDE206、230:Halifax Shipyards Ltd., Halifax DDE207、233:Burrard Dry Dock Ltd., North Vancouver DDE234:Marine Industries Ltd., Sorel | |||||
尺寸(公尺) |
全長113.1m,全寬12.8m,吃水4m(原始設計)/4.3m(改為DDH) | |||||
排水量(tonne) |
原始設計: 標準2263,滿載2800
改為DDH:滿載3051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Babcock and Wilcox蒸汽鍋爐*3 English-Electric排檔蒸汽渦輪*2/30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8.5 | |||||
續航力(海浬) |
4750/14節 | |||||
乘員 |
原始:249 改為DDH後:船員213,航空組員2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SPS-12對空搜索雷達*1 SPS-10B平面搜索雷達*1 Sperry Mk.2導航雷達*1 DAU HF/DF高頻無線電信號測向機(原始裝備 ,改為DDH時拆除) URN 20 TACAN戰術無線電導航系統*1(改為DDH時加裝) WLR 1C雷達警告器*1(改為DDH時加裝) UPD 501雷達方為探測器*1(改為DDH時加裝) SRD 501 HF/DF高頻無線電信號測向機*1(改為DDH時加裝) SLQ-501電子截收裝置(CANEWS) *1(DELEX改良時加裝) | |||||
聲納 |
SQS10/11艦底搜索/攻擊聲納*1 SQS501(Type 162)高頻艦底目標識別聲納*1 SQS502(Type 170)高頻攻擊聲納*1 UQC-1B Gertrude水下聲力電話 SQS-504可變深度聲納(VDS)*1(改為DDH時加裝。DDE233於1986年拆除) | |||||
射控/作戰系統 |
GUNAR (Mk.64) 艦砲射控系統(GFCS) SPG-48火砲射控雷達*2(原始)/1(改為DDH) ADLIPS戰術資料指引系統(DELEX改良時加裝) | |||||
艦載武裝 |
FMC MK.33雙聯裝3吋(76mm)50倍徑快砲*2(原始)/1(改為DDH) Boffin單管40mm 60倍徑機砲*2(原始裝備,改為DDH時撤除) Mk NC 10 Limbo反潛臼砲*2(原始)/1(改為DDH) Mk.2單管反潛臼砲(K砲)*2(原始裝備,改為DDH時撤除) 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改為DDH時加裝,使用MK-44/46魚雷) | |||||
艦載機 |
原始:無 改為DDH後:CH-124海王反潛直昇機*1 |
|||||
姊妹艦 |
共七艘 |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DDH205 ex-DDE205 St. Laurent |
1950/11/22 | 1951/11/30 | 1955/10/29 | 1974/6/14 | 1963/10/4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
DDH206 ex-DDE206 Saguenay |
1951/4/4 | 1953/7/30 | 1956/12/15 | 1990/6/26 |
1965/5/14 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
DDH207 ex-DDE207 Skeena |
1951/6/1 | 1952/8/19 | 1957/3/30 | 1993/11/1 | 1965/8/14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
DDH229 ex-DDE229 Ottawa |
1951/6/8 | 1953/4/29 | 1956/11/10 | 1992/7/31 |
1964/10/26 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
DDH230 ex-DDE230 Margaree |
1951/9/12 | 1956/3/29 | 1957/10/5 | 1992/5/2 |
1965/10/15 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
DDH233 ex-DDE233 Fraser |
1951/12/11 | 1953/2/19 | 1957/6/28 | 1994/10/5 |
1966/10/26 28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
DDH234 ex-DDE234 Assiniboine | 1952/5/19 | 1954/2/12 | 1956/8/16 | 1988/12/14 |
1963/6/28 轉為直昇機驅逐艦(DDH) |
a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362、363:RAST輔助降落系統的發展(張明德著)
Canadian Navy Timeline:The Beartrap - A Canadian Invention
在1949年加拿大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之後,皇家加拿大海軍分配的作戰任務是北大西洋上的反潛工作,與二次大戰期間類似,只不過對手從納粹德國換成被估計擁有更多潛艦的蘇聯。為了強化反潛能力, 皇家加拿大海軍 在1949年就開始設計新一代的護航驅逐艦(DDE),並在1950年代建成七艘聖勞倫特級(St. Laurent class)護航驅逐艦。這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第一種新設計建造的驅逐艦,更是加拿大海軍第一種在本國完成設計的驅逐艦。 最初皇家加拿大海軍打算建造14艘聖勞倫特級,成為反潛兵力骨幹;然而由於1950年代各項軍事技術快速演變,加上1950年爆發的韓戰提供許多經驗,因此聖勞倫特級只建造了7艘,全部在1955至1957年之間服役;而剩餘的7艘需求, 皇家加拿大海軍就修改設計推出雷斯蒂古什級(Restigouche class) ,同樣建造了七艘。此後皇家加拿大海軍在1960年代建造的四艘馬肯奇級(Mackenzie class)和二艘安那波里斯級(Annapolis class)驅逐艦,基本上也是聖勞倫特級/雷斯蒂古什級的延續。
早期構型的聖勞倫特號(HMCS St. Laurent DDE205),注意此時艦首MK-33快砲的砲位仍為敞開式。
早期構型的聖勞倫特級史肯那號(HMCS Skeena DDE207) 聖勞倫特級的基本設計在英籍資深工程師羅倫貝克爵士(Sir Rowland Baker)的指導下完成,基本設計規格大致與英國Type12懷特白級(Whitby class)巡防艦類似(雖然羅倫貝克爵士盡量讓兩者外觀差異化,不過基本佈局大同小異),並使用相同的推進系統,不過將皇家加拿大海軍本身的需求納入其中,並且使用 皇家加拿大海軍選擇的裝備。為了適應北大西洋嚴寒的氣候,聖勞倫特級的船樓正面邊緣與船舷邊角採用圓角來減低積冰以及增加抗浪性,尤其是艦首船舷邊緣的圓角極為顯著,成為本級艦一大特色。聖勞倫特級的設計考量到核生化污染環境下的作業需求,包含連續的主甲板、圓角的堡壘式上層構造以及外部噴淋系統,人員起居和戰鬥崗位都位於可保持氣密的堡壘構造中。此外,聖勞倫特級也改善了人員起居水平條件,這是 皇家加拿大海軍第一種全面以固定式舖位取代吊床,以及配備空調系統的作戰艦艇,因此早年獲得「凱迪拉克」(Cadillacs)的美稱。為了適應北大西洋的惡劣海象,聖勞倫特級較大角度上揚的艦首舷牆以及較為低矮的船樓。 聖勞倫特級在完工服役時滿載排水量2800噸,推進系統由英國設計,與英國Type12懷特白級巡防艦相同,包含兩具Babcock and Wilcox廠的高溫壓鍋爐與兩套English Electric steam的蒸汽渦輪 ,鍋爐工作壓力600 psi (4.1 MPa,42 kgf/cm²),運作溫度華氏850度(攝氏454.4),可輸出30000軸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達28.5節(到1990年代服役末期由於機械老化,最大航速只剩27節)。首艦聖勞倫特號(HMCS St. Laurent DDE 205)的推進系統由英國亞羅船廠(Yarrow & Co Ltd, Scotstoun, Glasgow)製造,後續艦的推進系統則透過技術轉移在加拿大境內生產。聖勞倫特級是皇家加拿大海軍第一艘設置獨立於艦橋以外的戰情中心(operations room)的艦艇,並有12套各自獨立的艦內電話系統。服役時,聖勞倫特級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雷達與聲納裝備。武裝方面,聖勞倫特級服役初期配備兩座雷達導控的美國FMC MK-33雙聯裝3吋(76mm)50倍徑快砲,具備防空以及反水面能力,而次要防空火砲為兩座Boffin單管40mm機砲;而負責指揮MK-33射擊的,則是一套GUNAR (Mk.64) 艦砲射控系統(GFCS) 以及配套的兩個SPG-48射控雷達,分別為艦首、艦尾的MK-33快砲提供導引。在服役初期,聖勞倫特級的兩座MK-33 3吋快砲都採用開放式砲座,1963年左右才加裝玻璃纖維砲塔殼。反潛方面,聖勞倫特級服役初期配備兩座英國Mk NC 10綾波(Limbo)反潛臼砲以及兩座俗稱「K砲」(K-gun)的Mk.2單管反潛臼砲;搭配綾波反潛臼砲的是一具SQS501高頻艦底目標識別聲納(英國Type 162聲納的加拿大版)和一具SQS502高頻攻擊聲納(英國Type 170的加拿大版)組合。與最初英國Type 12巡防艦類似,聖勞倫特級原本也打算納入當時新出現的長程導向魚雷,考量的包括Mk.20E BIDDER或美製MK-35,不過由於當時導向魚雷技術還不成熟,最後都沒有實際裝設。 轉為直昇機驅逐艦 在1950年代,美國首先推出能持續高速潛航的核能潛艦,蘇聯也緊追在後開始裝備,使得二次大戰水平的反潛技術、戰術受到嚴厲的考驗。面對持續以30節高速航行的核能潛艦,不僅遠遠超過林波反潛臼砲等二戰水平的無導引反潛武器的能力(二戰時代的機械式聲納音鼓都難以有效追描,而從射控解算、發射無導引反潛臼砲到武器下潛至預定引爆深度,高速核能潛艦早已離開武器殺傷半徑),而30節也超過聖勞倫特級的最大航速。因此,在1959年2月25日,加拿大海軍委員會(Naval Board)決議將配備搭載直昇機的新一代反潛驅逐艦。 皇家加拿大海軍在1950年代中期就開始嘗試在水面艦艇上配置反潛直昇機。在1956年10月,皇家加拿大海軍首度在一艘二次大戰時代開工、戰後完工的伯斯通尼亞級(Prestonian class)護航驅逐艦白金漢號(HMCS Buckingham,FFE 314)上加裝臨時的直昇機起降平台,進行反潛直昇機起降測試,當時使用美國第一代的美製賽考斯基(Sikorsky)HO4S-3活塞引擎反潛直昇機,隨後並於1957年8月在奧塔瓦號(HMCS Ottawa DDE 229)反潛驅逐艦上設置一個更大型的直昇機起降平台,測試的機種是比HO4S-3更大的賽考斯S-58(美國海軍反潛型為HSS-1)。 由於皇家加拿大海軍在風浪惡劣的北大西洋作業,艦體隨波浪劇烈上下搖晃起伏,對於直昇機起降或固定於甲板的作業都造成很大的困難。依照皇家加拿大海軍的經驗,在惡劣海象下,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讓直昇機在搖晃的艦載甲板上起降,而是直昇機起飛前或降落後的甲板作業;船艦甲板人員必須忍受惡劣天候(下雨、強大風浪等),以人工拖纜的方式,在顛簸搖晃的甲板上將直昇機從機庫拖出甲板或從甲板拖到機庫,並在直昇機起飛之前與降落之後將直昇機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直昇機起飛前需能穩定地停在甲板上,讓發動機逐漸達到最大功率),這些作業不僅困難度高,在艦艇搖晃之下容易導致飛行員或甲板人員傷亡,或者直昇機的損壞。在1957年奧塔瓦號上的直昇機起降測試中,艦上人員辛苦地搏鬥了30分鐘,才將S-58固定在直昇機甲板上。 在1960年代初期,皇家加拿大海軍評估購買具備全天候能力且掛載力足夠的反潛直昇機,取代不具備這類能力的HO4S-3與S-58,評估對象包括美國凱曼航太(Kaman)K-20(美軍編號HU-2K)與賽考斯基S-61海王(Sea King),最後在1961年12月選擇了S-61,並轉移技術在加拿大生產,皇家加拿大海軍編號為CHSS-2,爾後改為CH-124。 為了讓直昇機能在驅逐艦等級的中小型水面艦上有效操作,皇家加拿大海軍在1960年代初期開發一種能由中小型船艦搭載的輔助起降系統;此系統正式名稱為直昇機拖降與快速鎖定裝置(Helicopter Hauldown and Rapid Securing Device,HHRSD),又俗稱補獸器(bear trap,另有專文介紹)。加拿大海軍在開發「捕獸器」輔助降落系統時,就是以以聖勞倫特級的阿西尼比昂號(HMCS Assiniboine DDE 2ˇ4)作為測試平台。捕獸器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後來被多個西方盟國採用,美國也在1970年代後期引進來搭配LAMPS III反潛直昇機系統(SH-60B海鷹反潛直昇機),稱為回收、輔助、固定和移動系統(Recovery Assist, Secure and Traverse,RAST) 。
(上與下)皇家加拿大海軍在阿西尼比昂號(HMCS Assiniboine DDE 234) 測試補獸器輔助降落系統的照片,配合當時新引進的海王反潛直昇機。
七艘聖勞倫特級從1963至1966年陸續展開改裝工程,轉變為直昇機驅逐艦(DDH),包括在艦體後段加裝一個直昇機庫(可容納一架CH-124海王直昇機)、起降甲板與 補獸器輔助降落系統,並增加艦體穩定鰭系統。為了騰出空間設置機庫,聖勞倫特級原本的單一大型煙囪被改為兩個較小的並列式煙囪,省下的空間用來裝置機庫,而原本艦尾的MK-33 76mm快砲也予以拆除(用來設置起降甲板),只保留艦首快砲,因此配套的SPG-48射控雷達也減少為一座;同樣地,原本設置在後部的一座綾波反潛臼砲也被移除。 除了轉為直昇機驅逐艦外,聖勞倫特級同時也進行其他若干改良。首艦聖勞倫特號在1961年就在艦尾裝設一套SQS-504可變深度聲納(VDS)進行測試,其餘各艦則在隨後加裝。VDS能部署在特定深度的水域,避免敵方潛艦利用水下變溫層隱蔽(聲波在不同溫層傳遞時會折射),並讓聲納遠離船艦、降低船艦自噪干擾。 DELEX改良 在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聖勞倫特級接受加拿大皇家軍的驅逐艦延壽(Destroyer Life Extension,DELEX)工程,包括更換改良型的電子設備,並對艦體與輪機進行詳細的檢修,使之能再服役15年,直到當時規劃中的加拿大巡邏巡防艦計畫(Canadian Patrol Frigate Program)的艦艇(後來的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Halifax class)開始服役為止。在DELEX中,聖勞倫特級加裝美國海軍的戰術資料系統(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NTDS),加拿大海軍稱為自動戰術資料指引系統(Automatic Data Link Plotting System,ADLIPS);此外,還加裝名為加拿大電子作戰系統(Canadian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CANEWS)的SLQ-501電子截收裝置以及新的通信系統。除了聖勞倫特級之外,當時剩餘的四艘雷斯蒂古什級 、四艘馬肯奇級(Mackenzie class)和二艘安那波里斯級也在1970年代後期接受了相同的DELEX工程。都由於引進新的指管通情系統,這些1950、60年代建成的艦艇仍能配合當時新的艦隊與航空協同作戰。 由於首艦聖勞倫特號的龍骨被發現已經受損,因此該艦被排除在DELEX計畫之外,並於1974年6月14日除役。在1979年,聖勞倫特號出售拆解,由一家位於美國德州的船廠標得;然而,該艦卻在1980年1月12日於拖帶前往德州的過程中意外沈沒。其餘六艘聖勞倫特級完成DELEX改良而繼續服役,從1988年到1994年陸續除役。本級艦佛雷瑟號(HMCS Fraser DE 223)在1980年代曾被用來測試若干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準備採用的新科技。而本級艦阿西尼比昂號在1988年12月除役,次年開始轉為哈里法克斯海軍基地(CFB Halifax)的靜態訓練艦,最後在1995年出售拆解。 在1994年10月,本級艦佛雷瑟號除役。在1997年,加拿大歷史遺跡委員會(Historic Sites and Monuments Board of Canada)將聖勞倫特級列為加拿大海軍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物,並在2000年於當時唯一僅存的佛雷瑟號上設置一個紀念牌。 佛雷瑟號的命運 在1998年由加拿大軍方釋出給諾瓦史考提亞人造魚礁協會(Artificial Reef Society of Nova Scotia,ARSNS)。然而,此時佛雷瑟號是唯一還存在的聖勞倫特級(先前本級艦的HMCS Saguenay DDE 206已經在1990年出售並作為人造魚礁沈放),因此該協會一開始並不打算將佛雷瑟號作為人工魚礁沈入海中,而是尋求保存為紀念艦的可能;為此,ARSNS購買了加拿大政府在拉哈夫河(Lahave River)東岸位於布萊奇瓦特(Bridgewater)的船席,將佛雷瑟號停放於此長達近12年。在2003至2004年,佛雷瑟號曾短暫地開放導遊參觀,而該艦也曾被作為當地加拿大煙火節(Canada Day)的背景,而若干團體也借用佛雷瑟號作為活動場地。然而,由於始終沒有團體提供具體的經費與計畫,因此佛雷瑟號一直無法被作為正式的紀念艦來保存與營運。 由於諾瓦史卡卡提亞政府與當地布萊奇瓦特鎮這些利用佛雷瑟號的商業行為,引來ARSNS的控告;雖然ARSNS在法律程序上勝訴,但實際上該艦長年擺放於布萊奇瓦特而欠缺妥善管理維修,其狀況已經日益惡化,不僅艦容不整,而且成為一大潛在危險。因此,佛雷瑟號逐漸成為當地的一大爭議;2009年諾瓦卡提亞省大選時,ARSNS主席Rick Welsford也代表自由黨(Liberal)參選,而佛雷瑟號的問題就成為對手攻擊的一大要點。
經過協商後,加拿大國防部在2009年1月30日宣布,從ARSNS手中重新取回佛雷瑟號(以1美元價格象徵性出售),並以報廢軍艦的標準程序處理;即便如此,力主保存佛雷瑟號的ARSNS主席Rick
Welsford仍在同年2月宣稱,佛雷瑟號只需比出售拆解所需更低的資金,就能作為紀念艦永久保存。在2009年6月1日,政府購回佛雷瑟號,在7月21日由拖船脫離佛雷瑟號停靠12年的布萊奇瓦特而回到哈利法克斯軍港,在2010年8月出售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