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級雙船體飛彈巡邏艦(原型艦)
2010年4月台灣海軍公開的「迅海」計畫想像圖,這是一種搭載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
76mm快砲的雙船體飛彈巡邏艦。
(上與下)2015年8月台北國際防衛展中展出的沱江艦模型,就是「迅海計畫」付諸建造的原型艦。
沱江模型顯示艦上配備雄風三型與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各八枚;兩組四聯裝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居中,而兩個四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則為於前、後側。此外,海軍也規劃在這裡部署海劍二型防空飛彈。
「高效能原型艦艇」在2013年3月14日於龍德造船廠舉行命名儀式,命名為「沱江」(PGG-618)。
此時放在艦首的火砲只是為了在命名儀式上美觀的模型,下水前便予以拆除。
(上與下)沱江號在2014年5月1日於龍德造船廠實際進行下水作業 。注意原本在命名儀式上的主桅杆暫時又拆除了,
駕駛台頂部的角錐狀物體是射控雷達基座,這個是先前模型階段沒出現的特徵。
2014年9月下旬出現的沱江艦首次出海廠試之前的畫面,桅杆已經裝回,真正的艦砲以及艦橋頂的搜索雷達都已裝妥。
2014年9月27日沱江艦首次出海廠試的照片。
(上與下)廠試階段的沱江艦
(上與下)2014年12月23日交艦成軍典禮當天的沱江艦,注意16管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已經裝上。
正面看沱江艦
沱江艦安裝反艦飛彈發射器的位置,總共裝置八枚雄風三型與八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上與下三張)沱江艦在海上巡航,攝於2015年元旦戰備巡航早晨。
正面看沱江艦
沱江艦在2016年1月27日國軍春節加強戰備海上操演時釋放T-MASS干擾彈的畫面。
沱江艦在2016年1月27日國軍春節加強戰備海上操演時,與基隆級飛彈驅逐艦左營號(DDG-1803)一同航行。
(上與下)沱江艦艦首特寫。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船艛特寫,注意艦橋頂部的伸直通信天線的安裝座都是四角錐狀,以降低雷達截面積。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前部,攝於2018年9月29日。
(上與下二張)停泊在高雄新濱碼頭的沱江艦。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側面的武器艙門,畫面最左是魚雷管發射艙蓋;兩個飛彈發射艙門裡,畫面左側裝置兩枚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右側裝置兩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因此平時陀江號裝載四枚雄風三型與四枚雄風二型。
攝於2018年9月29日。
L3Harris產品型錄的Model 980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ALOFTS)照片,顯然就是沱江號的艦尾。
(上與下)由後方看沱江艦,攝於2018年9月30日。
沱江艦的官廳,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的士官餐廳,攝於2018年9月29日。
2019年5月漢光35號演習中,破浪而行的沱江艦。
(上與下二張)2019年9月28日停靠在基隆被開放參觀的沱江艦
由後方看沱江艦,攝於2019年9月28日基隆港。
2020年7月漢光36號演習期間的沱江艦,該艦在演習中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沱江艦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的畫面。
(上與下)陀江號(PGG-618)雙體飛彈巡邏艦發射雄風三型的畫面
2022年1月7日台灣海軍春節強化戰備操演中,陀江號(PG-618,後)以及首艘後續艦
塔江號(PG-619,前)駛出基隆港進行聯合戰術演練。相較於原型艦陀江,後續艦加長
艦體、強化防空作戰能力(包括增加3D相列雷達以及海劍二防空飛彈)
,艦橋設計也經過修改。
艦名/使用國 | 沱江號雙體飛彈巡邏艦(PGG-618)/中華民國 | ||||
承造國/承造廠 |
中華民國/
龍德造船廠 |
||||
尺寸(公尺) | 長60.4 寬14 型深6 吃水2.3(最大2.4) | ||||
排水量(ton) | PG-618:輕載449 滿載502(實際6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MTU 20V4000M93L柴油機*2 MJP 850 CSU水噴射推進器*4 |
||||
航速(節) | 輕載38,滿載25 | ||||
續航力(海浬) | 約200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CS/SPG-6N(S)二維搜索雷達*1 KT-2000低功率導航雷達*1 T-MASS干擾火箭發射器*12 CS/SWR-6電子支援系統(ESM) L3Harris Model 980主/被動可變深度聲納 |
||||
射控/作戰系統 |
迅聯作戰系統 CS/SPG-6N(T)追蹤射控雷達 *1 |
||||
人員 |
41~48 |
||||
艦載武裝 |
MK-75 76mm 62倍徑快砲*1 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12~16(標準配置為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各八枚 )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 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 12.7mm機槍*4 |
||||
備註 |
共1艘 |
||||
編號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交艇時間 | 成軍時間 | |
PGG-618 沱江 | 2012/11/2 | 2014/5/1 | 2014/12/23 | 2015/3/31 |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在1990年代末期至整個2000年代,台灣海軍設計規劃了光華六號飛彈快艇,並從2009年開始陸續批量服役。然而,早在光華六號處於原型艇測試階段, 中國便推出了022型飛彈快艇並投入大量生產,配備八枚反艦飛彈,採用穿浪型雙船體,無論火力與航速都勝過光華六號。因此在光六艇展開量產作業之前,媒體便傳出海軍有意進一步購置更新型、航速40節以上飛彈快艇的消息。 「迅海」曝光 在2009年9月初,首批兩艘量產型光華六號快艇成軍未久,新聞媒體便報導立法院審查民國99年度(2010年)國防預算時,海軍列入一個名為「迅海」的新案,打算建造一種新的大型飛彈攻擊艦,採用雙船體設計,配備八枚台灣最新開發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而在同年稍早,海軍已經開始辦理評估台灣民間造船廠承接「迅海」計畫的造艦能量。 依照相關報導,台灣海軍在副司令陳永康中將任內秘密規劃迅海案,在2009年下旬已經完成雙船體初步規劃,此時正在規劃上部構造,並在2010年度編列迅海艦的武器系統先期費用,主要是設置雄風三型飛彈的相關設計驗證,為艦體載台結構強度設計提供參數。依照 初期的新聞披露,「迅海」的排水量900噸,具備匿蹤設計,配備快砲、八枚雄風三型飛彈,艦身長約40m,人員編制45名 ,每艘粗估造價11億5000萬新台幣;不過,長40m的艦體,排水量不可能高達900噸,海軍高層也曾在立院質詢時澄清。 在2010年4月1日開始的台北軍史館「海上長城-海軍司令部特展」中,海軍首度展出「迅海」計畫的具體想像圖。在此圖中,「迅海」採用穿浪型雙船體(Wave-Piercing Catamaran,WPC,詳見中國海軍022飛彈快艇一文),設有穿浪艦首,兩個吃水片體採用類似小水面雙體船(Small Water Plane Area Twin Hull,SWATH,詳見美國海軍區海影號實驗艦一文)的設計;艦體具有雷達匿蹤設計,艦首配備一門匿蹤砲塔版的76mm快砲,上層結構後段設置雄風 二型與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上層建築尾端還裝有一座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此外艇尾甲板兩側各有三組SRBOC干擾火箭發射器。 艇尾的空間規劃有一個直昇機垂直整補的區域,雖然面積不足以讓直昇機直接降落,但可以在旋翔在艇尾上方將人員或物資垂放到艇上。 艇尾的空間規劃有一個直昇機垂直整補的區域,雖然面積不足以讓直昇機直接降落,但可以在旋翔在艇尾上方將人員或物資垂放到艇上。 主機排氣口設置在兩側片體外側的水線附近,沒有傳統的直立式煙囪。
發展過程 在2010年4月26日立法院審理民國99年度(2010年)國防預算時,海軍參謀長姜龍安中將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接受質詢時公開證實,海軍列入一個名為「迅海計畫」新案,正由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與學界嘗試設計新型飛彈快艇的藍圖,但否訂了當時外界對於「迅海專案」排水量達900噸的傳聞。 原本台灣國防部打算從民國100到102年(2011至2013年)展開首艘迅海原型艦的驗證與建造,然而在2010年底,該計畫已確定暫緩一年。根據 立院質詢記錄,迅海艦計畫暫緩的主要原因,是台灣海軍評估相關研究之後,認為還有許多細節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除此之外,由於台灣財政吃緊,先前美國同意的軍售項目又達到付款高峰,已經 佔據在2010年代前半台灣預定軍備投資額的六成(在2011到2014年,台灣國防部的軍備投資預定為新台幣3307億,平均每年827億,而此時美國已同意台灣、尚未執行的軍售項目就有新台幣2011億元,平均每年503億元,達到 前者的61%),是迅海計畫暫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10年10月底,台灣立院國防委員會委員林郁芳表示,為了舒緩2011到2015年向美國付款的壓力 ,加上預定從104年開始實施全募兵制而使人事成本激增,台灣國防部有意向美國協商,將6套愛國者PAC-3防空飛彈系統的交付時程從2014年延後到2017年,UH-60黑鷹直通用直升機 從2016年延後到2019年;自製武器部分,除了迅海計畫暫緩之外,「雄風三型」反艦飛彈2011年量產預算從新台幣10億刪減為7億,而其他多項研發和量產計劃也可能延後2到3年。 依照2011年4月中旬台灣立法院的質詢記錄,台灣國防部將迅海計畫排入民國101年(2012年)的軍事投資新增案,並在2012至2014年之間進行原型艦的建造工作。 依照2011年5月底的消息,台灣海軍打算在2011年下旬針對國內船廠展開招標,建造一艘鋁合金製飛彈快艇,預算為20億新台幣,顯然就是迅海艦的原型艦(依照先前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質詢紀錄,載台部分預算約為10億5000萬台幣)。 依照2012年1月的消息,台灣國防部計畫在2012年中旬公開招標迅海艦的建造工程,排水量約450噸。過去海軍光華三號(錦江級巡邏艇)以及光華六號(飛彈快艇)的原型艦、量產艦採用分開招標,結果都衍生不少問題與糾紛; 曾有媒體報導,為了節省成本並簡化作業程序,在迅海計畫中,海軍傾向直接由原型艦得標廠商建造後續量產艦,預估 首先從2014年起陸續建造7至11艘,每艘造價粗估20億新台幣上下 ;然而,日後實際上海軍檢討之後,仍決定先建造一艘原型艦(見下文),待測試沒有問題之後才另外進行後續的量產招標作業。 在民國101年度(2012年),迅海專案獲得約2億新台幣的預算,其中1億給中科院研發相關的作戰系統。 在2012年3月26日,迅海計畫建造工程第一次開標,標案名稱為「高效能艦艇原型艦」;然而僅有慶富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中型造船廠參加,向來是國內造艦龍頭的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船)則缺席,導致第一次招標以流標做收。而台船方面則表示,由於此一標案為異質最低標,而軍方提供的備標要求中,台船認為許多技術面問題尚未確認,因此決定不貿然投標。 依照第一次公開招標後的修正文件,建造規範書依照廠商建議,將搭配的小艇與收放系統的規格改為「試航重量、二級蒲氏風力下最大船速不得低於30節」。隨後在4月3日, 「高效能艦艇原型艦」第二次 開標,預算金額為1,148,681,000新台幣;此外,第二次招標公告中也記載本案保留未來向得標廠商增購本案品項的權利,預計後續擴充品項為「2年岸存零附件及整體後勤支援測試裝備」,預估金額為新台幣65,319,000元。 第二次投標由台船、慶富、龍德以及高鼎遊艇股份有限公司參與投標。 在2012年5月7日,「高效能艦艇原型艦」決標結果正式公布,由龍德造船以8.9億新台幣的報價獲勝,比底標的10億9124萬6950新台幣低了2億左右。其他競爭者方面,原本呼聲最高的台船的標價金額為11億4200萬新台幣,高於底標;中信造船的標價為9.2億元新台幣,高鼎遊艇的標價為9.78億新台幣;而標價金額9.7億新台幣的慶富造船則因為未繳押標金或不符合規定而遭到排除。 位於宜蘭的龍德造船有許多承造高速快艇、巡邏艇的實績,其中巡邏艇的用戶包括台灣海巡署、菲律賓等;然而,以龍德造船廠開出的標價,似乎低於實際會花費的成本。 在2012年5月15日,台灣海軍司令部對外表示「高效能艦艇原型艦」由龍德造船公司得標,台灣海軍與龍德在5月4日於位於蘇澳的龍德廠區完成簽約,原型艦於6個月後開工,30個月後完成載台與作戰系統,並在2014年年底完工 。台灣海軍表示這項標案為艦體載台建造案,而作戰系統、武器裝備的安裝整合則由中科院與海軍 完成。先前龍德造船廠從未與海軍合作,台灣海軍循先前光六艇的建造經驗安排監造小組實施監造任務,依照合約規範協助龍德造艦;此外,海軍監造小組也負責協調龍德與中科院單位,確保整個合作的順暢。同時,台灣海軍也表示 「高效能艦艇原型艦」排水量約450噸,配備水噴射推進器,最大航速約38節。原本外傳原型艦與首批量產型艦將由同一廠商承造,但最後仍將量產艦的招標工作與原型艦完全分開,而量產作業將等到原型艦測試完畢、進行各項修改之後才展開。 依照民國102年度(201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高效能艦艇研建案」(即迅海原型艦)總經費編列為24億新台幣,在2013年編列7.1億新台幣,並在2014年度結案 ,實際總花費為21億3959萬新台幣左右。 在2012年5月28日,台灣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提出建議,待「高效能艦艇原型艦」完成後,應將近日開始部署的雄風2E陸攻飛彈(代號戟隼)與後續量產艦進行整合。不過根據稍早的新聞,雄風2E如果要發展艦射型來裝備台灣海軍艦艇,仍需另外提撥經費來發展。 此外,立院國防委員林郁芳在質詢時也曾建議,以「高效能艦艇原型艦」的雙船體設計為基礎予以放大,納入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例如天箭二型艦載版),使之具備一定的外海作業能力。不過,迅海計畫的實際發展仍要取決於海軍的決定。
在船廠中建造的沱江艦。
沱江艦在2014年3月14日舉行命名儀式的照片。
(上與下)沱江艦在5月1日下水,這是台灣海軍第一艘採用沈降式乾塢下水的船艦。
在2012年11月2日,「高效能艦艇研建案」的原型艦在龍德造船廠舉行開工儀式並切割第一塊鋼板 ;此時,「高效能艦艇研建案」已經通過「合約設計」及「船模試驗」階段。這艘原型艦的艇體分成41個船段建造,使用電腦控制雷射切割、焊接等技術,是全台灣首艘以全鋁合金打造的雙體船。依照稍後的消息,製造這艘原型艦的彎曲船體的電腦控制雷射切割工作母機是從美國引進(與美國海軍建造LCS近海戰鬥艦的設備相同),這是先前台灣海軍採購P-3C反潛機時,基於台灣日後新造艦艇的需求,與美國談判獲得批准後,以工業互惠額度向美國洛馬集團購買,洛馬集團並提供人員培訓,台灣共引進兩套。 這艘原型艦2013年3月22日舉行安放龍骨儀式,在2014年3月5日舉行豎桅儀式,隨後在3月14日 舉行命名擲瓶儀式,命名為「沱江艦」(PGG-618);執行推進主機、發電機安裝作業,以及主裝備安裝與檢查後,將主甲板封板。原訂沱江號應該在3月結束之前下水,但實際下水在5月1日才進行。 沱江號是台灣海軍第一艘採用乾塢裝載下水的軍艦。 依照外界報導,沱江號延遲下水,是因為美國方面評估後認為部分戰術資料傳輸系統宜在下水之前於乾塢內裝好,而且龍德造船廠也需要協調下水所需的乾塢。 陀江艦的建造測試工作總計有180項;在廠試及公試動態試俥之前,廠方先進行114項靜態測試(由海軍監造組主持),然後進行168項靜態試俥(由海軍檢驗組主持),確認系統運作良好,無航安顧慮。完成靜態測試後,就進行海上試俥驗證,包括廠試(監造組主持)49個測試項目以及公試(檢驗組主持)檢驗的34個動態試俥項目。完成公試複驗及整艦裝配、驗收作業後,沱江艦在2014年11月4日交付台灣海軍,在12月23日舉行交艦儀式,2015年3月31日舉行成軍儀式。 依照2014年6月的消息,沱江號使用的作戰系统是中科院與台灣海軍合作的「迅聯計畫」的產物,採用全分散式系統架構(據信以中科院現有H-930 MCS戰鬥系統為基礎改進而來),萬一一部分功能失效也不會影響其他部分,而且擴充系統只需要在網路中加上新的單元,十分容易。依照台灣海軍規劃,如果「迅聯計畫」發展順利,就會用來替換現役成功級、康定級、濟陽級、基隆級等主戰艦艇的舊型戰系。 依照海軍計畫,沱江號成軍後會歷經至少8個月的作戰測評,作為後續艦的改進依據;如果一切順利,海軍預定在2016年度編列預算展開量產計畫,另外招標選擇量產廠商,量產 建造沱江級來替換錦江級巡邏艦。錦江級在1999到2000年服役,在沱江號下水測試時艦齡約15年;然而錦江級的船型、推進器構型先天設計不良,加上海軍長年將錦江級這種五百噸級的三級艦用來擔負二級艦的任務,在夏季等海象相對許可的時間執行海峽中線巡邏或巴士海峽巡航,導致錦江級結構損耗過劇、提前老化(詳見錦江級巡邏艦一文), 使得台灣海軍必須優先籌建替代艦艇。沱江型的產量預計至多12艘(外界估計7至11艘),總經費估計249.8億新台幣(約8.01億美元)。
穿浪雙體設計 雙船體穿浪船型是「迅海」最引人關注的技術焦點。台灣海軍希望藉由穿浪雙體船舶甲板面積廣大、較為平穩、低興波阻力、在較大風浪下仍能維持較高航速等特性,以較小的艦體搭載大量反艦飛彈,戰時快速反應與部署就位,對敵方海軍艦隊船團實施飛彈飽和攻擊。在2000年代初期, 海軍造船發展中心(海發中心)以及台灣聯合船舶設計中心(後改為「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船舶中心)與若干學術機構就對雙體船型展開相關研究。然而,在迅海計畫之前,台灣學界與業界對雙船體穿浪船型就僅限於基礎研究與船模實驗階段,沒有任何實際運用上的成績,因此海軍決定採用雙船體穿浪構型,也曾引發外界質疑。
「高效能艦艇研建案」的船型模型在荷蘭船模中心進行水槽測試的畫面。
中科院負責「高效能艦艇研建案」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實體結構靜態測試」, 此為陸地全尺寸實體結構模型。
中科院為「高效能艦艇研建案」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實體結構靜/動態測試」, 這是在屏東九鵬飛彈測試場進行的雄風三型飛彈實體結構動態試射畫面。 「高效能艦艇研建案」的所有的基本研究設計都由海軍海發中心與船舶中心等國內單位完成。在初步構想期間,海軍海發中心曾派員考察國內現有的雙體船舶,如民間「綠島之星」、「海洋拉拉號」等傳統構型的雙體渡輪,收集其營運期間的優缺點作為參考依據。由於這是台灣首度接觸雙體穿浪船舶領域,原本國內沒有相關的設計技術、標準與法規,包括船體結構、重量、船速、運動等預估模擬工作都是由相關單位逐步從頭建立與驗證。海發中心除了依照艦艇標準設計程序進行設計之外,設計初期曾委託台灣大學進行船型研究,合約設計階段則與船舶中心進行「結構靜/動態數值模擬分析」、「耐波數值模擬分析」 ,並將設計出的船模送到荷蘭的船模中心完成了水槽測試(包括測試阻力、耐波力等)。而中科院则負責「高效能艦艇研建案」的「雷達截面積模擬與測量分析」、「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實體結構靜/動態測試」等工作。 在「高效能艦艇研建案」執行期間,美國海軍也對其產生相當興趣,曾多次登上沱江艦參觀,並與海發中心交流;而海發中心也曾獲得英國國際巡邏艦艇研討會議的邀請,與會簡報沱江艦的設計。
基本設計
沱江號在海試階段高速航行的畫面。
由艦尾看沱江號。主機廢氣由兩側片體外部的排氣口排出。 沱江型採用全鋁合金船體結構。 相較於比重7.8的鋼鐵,鋁合金材料的硬度2.8、比重2.8;由於輕盈許多,鋁合金船隻 比鋼質船隻快速靈活許多。 跟以往鋁合金船舶相比,由於技術進步以及對鋁合金材料特性日益瞭解, 沱江型艦的鋁合金結構的保養時數比以往海軍鋁合金船艦大幅減少;而現代技術 鋁合金技術已經可以做到防電解腐蝕,所需的除鏽保養也比鋼製船體減少。 此外,鋁合金船材產生的雷達迴波強度,先天就比鋼質結構更小,再加上 沱江型艇體具備匿蹤外型,進一步降低雷達迴跡。 沱江型的船體甲板、隔艙以船級社防火規範A60等級(註)的鋁合金板材製造,設計壽命30年。 A60規範要求船隻甲板與艙壁具備一定剛性,在1小時(60分鐘)期間內保持結構完整性、防止煙和火焰的通過, 為艦上人員或乘客疏散逃生以及消防損管爭取時間,並幫助減緩火災損害的擴散。 沱江號原始規劃的滿載排水量約500噸(最後實際上達到600噸),比中國的022穿浪雙體飛彈快艇( 估計約250噸左右)大一倍,實際艇體長度60m也高於先前傳聞的40m。推進系統方面,沱江號以兩具MTU 20V4000M93L柴油機帶動四具瑞典Marine Jet Power(MJP)生產的MJP 850 CSU (Compact Steering Unit)水噴射推進器 ,功率7935軸馬力(5917KW),原始設定指標是在戰備狀態下達,航速能達到38節 ;而艦上的電力由兩部350KW的Kohler 350-EOZC發電機組供應(每組包含一部MTU 16V4000M93L柴油機)。此型水噴射推進器與台灣海巡署的500噸級720GT型巡防艦相同,都是商規用品,出口管制顧慮較低。 先前台灣海軍光華六號飛彈快艇的滿載排水量不到200噸,除了四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之外,只裝備一至兩座人力操作的20mm機砲聊備一格,基本上屬於純種的突擊型飛彈快艇,依靠港口基地、島嶼沿岸為依托,待敵方目標船艦接近時才快速出擊,發射反艦飛彈後立刻掉頭回航,基本上不具備其他近岸巡邏或近距離水面作戰任務, 通常也不會在海上過夜。 而 沱江級則是高於光華六號一個等級的 大型飛彈巡邏艇,任務涵蓋高速水面突擊、水面巡邏以及近岸反潛等,並擁有一定程度的防空自衛能力;之前台灣類似等級的作戰艦艇,包括240噸的龍江級飛彈快艇(由於武裝明顯超額,導致此型快艇整體航海性能不佳),以及經過改裝、配備雄風二型 或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與76mm快砲的錦江級巡邏艦。台灣海軍對沱江艦顯然十分重視,除了原始設計就設置一座方陣近迫防衛系統之外,後來又打算裝置一組海劍二防空飛彈;這顯然沱江級不是純粹「可損耗」的最低檔艦艇,必須考慮防空生存能力。 首艦沱江號在試航時,空船(未攜帶武器彈藥與作戰的油量)可以跑出44節的最大航速 。沱江號的各種機動航行測試結果都合乎標準,各種戰術機動都符合海軍標準,在全速前進狀態下能於2分鐘內緊急煞車並轉為緊急倒退,美方的技術顧問也給予高度評價。不過也由於沱江號的航速比台灣海軍現有作戰艦艇都快,加上排水量較小 ,而且雙體船先天縱搖較為明顯,試航時艦上官兵嘔吐情況較為嚴重,需要花時間適應;在2014年12月下旬,沱江艦首任艦長王得樫表示,傳統單體船舶的搖晃以左右方向(橫搖)為主,而雙體的沱江艦則以上下(縱搖)為主,搖晃頻率不同,艦上人員需要重新調整適應。沱江號成軍後,外界陸續傳出如浮力不足、耐波性較差、航行震動過大等問題,而台灣海軍司令部則表示,沱江艦在2015年1月13日至8月25 執行初期作戰測評,測試結果均符合原規劃需求與標準。 在2015年上旬傳出沱江艦試航階段發現滿載16枚反艦飛彈時整體重量過大、吃水變深 ,最大航速只能達25節,即便半滿載航速也很難達到30節,與最初設定的指標38節相差甚遠,戰術機動能力也顯著下降。因此,實際作戰籌載會視載重與任務進行調配(包括反艦飛彈、劍二防空飛彈與反潛魚雷等),或者以降低燃油攜帶量的方式來減輕重量。 依照後續消息,陀江號在最早期只規劃搭載八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設計最後階段增加要求為雄風二型、雄風三型各八枚,最大籌載超過原先預期甚多,導致滿載時浮力不足、吃水過深(達到2.3m)而使阻力大增。 由於沱江號採用雙體設計,甲板面積比類似排水量的傳統船型更為寬敞,艇內中央走道也比較寬大。 沱江號艇尾設有一個平面甲板,可作為直昇機垂直運補區域,此外甲板上也設置固定物體的硬點,可以用來籌載物資進行快速運補任務,例如可裝在兩個20英尺長 (約6.1m)的標準貨櫃。
沱江號艇尾的平面甲板可作為直昇機垂直整補區域,也可以用來裝載物資, 甲板上布置許多固定用的硬點,可裝在兩個20英尺長標準貨櫃。
沱江號艇尾右側內有一個小艇灣,能收容一艘RHIB小艇,艙門是上開式, 艙頂有一具伸縮式滑軌起重機來收放小艇。
武器系統 沱江號的攻擊火力驚人,除了長距離、近距離水面攻擊之外,也具備一定程度的反潛能力。艇上武裝包括八枚雄風三型與八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艇首一座匿蹤版MK-75 76mm 62倍徑快砲、上層結構後部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隱藏於兩側艙門內(反艦飛彈位置之後)的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管(無再裝填能力)等等,並設有四挺12.7mm機槍,分別設置在船艛前方與艇尾 。 沱江號的76mm砲使用台灣中科院自行開發的匿蹤砲塔殼;此外,康定級巡防艦武昌號(FF-1207)在2014年也被發現換裝中科院開發的76mm匿蹤砲塔外殼,與沱江號的匿蹤砲塔殼外型不盡相同,顯示當時仍在測試階段。 在2015年初,有消息傳出海軍規劃在年內於沱江號上試射新研發的海劍二防空飛彈,為沱江號增添一種自衛武器。如果加入海劍二,就會撤除一組四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改裝一套劍二防空飛彈的箱型發射器(容量12枚)。
(上與下)沱江艦的76mm砲,使用中科院開發的匿蹤砲塔殼。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中部安裝飛彈發射器的基座,發射架已經整合到艇體結構裡 。除了相容於雄風二/三型 反艦飛彈發射器之外,隨後也規劃納入海劍二防空飛彈的傾斜發射箱。
陀江艦中部的半埋式反艦飛彈發射器艙門;上圖為兩枚雄風三型,下圖為兩枚雄風二型, 平時艦上只裝備四枚雄風二型與四枚雄風三型。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號兩舷艙門內設置魚雷發射器(無再裝填能力),具備一定的反潛作戰能力。 攝於2018年9月29日。 後續量產型型就會取消反潛作戰能力,省略魚雷管。 電子系統 沱江號的電子裝備包括一部中科院開發的CS/SPG-6N(S)二維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一部用來導控艦砲的CS/SPG-6N(T) X/Ku頻追蹤射控雷達、一部KT-2000低功率導航雷達、CS/SWR-6電子支援系統(ESM)以及天頻衛星通訊系統。先前改良型錦江級使用的CS/SPG-6N的二維搜索雷達與X/Ku頻追蹤照射雷達結合在一起,而沱江艦使用的版本則將負責搜索與追蹤的雷達天線分開,CS/SPG-6N(T)蹤照射雷達設置在艦橋頂部,而CS/SPG-6N(S)搜索雷達天線則設置在桅杆頂。 陀江號設置12具中科院研製的干擾火箭發射器,安裝於船艛前、後內部,艦上系統偵測到來襲飛彈時,可在船身四周100公尺以內灑佈金屬干擾絲與紅外線熱焰彈來迷惑敵方反艦飛彈的尋標器;依照外型,沱江艦的干擾彈發射器外型類似先前升級錦江級電戰系統的「衛江計畫」的系統,當時中科院引進一套德國Rheinmentall Defence公司引進的多重彈藥彈藥軟殺系統(Multi Ammunition Softkill System,MASS)並進行仿製,最後中科院完成的版本稱為T-MASS。艦上各處設有多個中科院研製的光電預警接收裝置,用來接收到敵方雷射等標定信號並預警。
沱江艦的主桅杆頂,頂部是中科院研製的CS/SPG-6N(S)搜索雷達,搜索天線頂上還附帶 敵我識別(IFF)天線。先前用於改良型錦江級的版本將搜索與 追蹤天線結合,而沱江號的版本則將搜索天線與追蹤射控天線分開。
沱江艦的CS/SPG-6N(T) X/Ku頻追蹤/射控雷達 ,旁邊附帶光電射控儀。
沱江艦面安裝的光電預警接收器。
沱江號的干擾火箭發射器隱藏在船艙內,採用固定式設置,上層結構後部與正面各裝有兩座。 此種干擾火箭系統由中科院研製。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艦橋頂的CS/SPG-6N(T) X/Ku頻的追蹤/射控雷達,攝於2018年9月29日。
沱江艦桅杆頂的CS/SPG-6N(S)搜索雷達天線,攝於2018年9月29日。 拖曳陣列聲納 沱江號艇尾兩側都設置對外開啟的艙區,艇尾左側設有一扇對開式艙門,部署吊放式可變深度聲納(VDS)。 依照2015年3月31日沱江號成軍時國防部公開的影片,正式確認沱江艦配備主/被動可變深度聲納(可能是結合可變深度主動拖曳體以及被動線性陣列的主/被動拖曳聲納系統),主動模式的操作頻率為1KHz級,發射功率超過200dB,被動水聲探測的處理性能優異,並且已經驗證能在30節速率拖曳航行。沱江艦的主/被動可變深度聲納是Exelis(原ITT)(後被L3 Harris購併)的Model 980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Active Low Frequency Towed Sonar,ALOFTS,詳見新加坡可畏級飛彈巡防艦一文)。 沱江號艇尾右側則有一扇上開式艙門,裡面可收容一艘RHIB快艇,由一具設在艙頂的伸縮式滑軌起重機來收放。在2016年9月16日開幕的第一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中,美國廠商Harris的攤位就展出此種ALOFTS主/被動可變深度聲納的照片。 外界曾多次傳言沱江號測試時施放拖曳聲納時,會使船艦產生較高的震動以及噪音,連帶影響拖曳陣列聲納的使用效能, 不過台灣海軍對此予以否認,只表示這套拖曳陣列聲納性能與澳洲、新家坡使用的裝備同級,目前測試一切順利。 在2017年8月初,再度有媒體宣稱,海軍官員私下證實沱江艦高速航行時震動過大,使VDS聲納無法有效工作, 而台灣海軍正在與美方廠商討論改善措施,打算先更換更新型號的VDS進行測試,不會影響後續艦量產時程。當時,台灣海軍隨即公開鄭重否認此一傳聞, 表示沱江艦成軍後已完成全部作戰測評,艦上VDS聲納在船艦靜態與動態模式下,性能均合乎標準規範, 經與潛艦對抗測試,證實可滿足作戰需求,並呼籲媒體尊重海軍專業,勿私自評論。 不過實際上,之後台灣海軍規劃陀江後續量產型時,仍取消了反潛作戰能力。
2015年8月台北國際防衛展中的沱江艦模型。採用四具水噴射推進器。 艇尾左側的對開式艙門內部署了變深聲納,右側上開式艙門內部署RHIB小艇
(上與下)外界推測沱江號使用的變深聲納是Exelis的Model 980低頻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 圖為Model 980的測試畫面。
沱江號艇尾左側部署變深聲納的艙門,可以看到收放的絞車與拖曳體。
(上與下二張)沱江號的變深聲納的拖曳體
(上與下)沱江號航行測試時施放變深聲納的畫面
(上與下)沱江號正在航行期間拖曳著變身聲納
(上與下)沱江號的變深聲納顯控台。
依照船級社標準,「A等級」(A class)是關於甲板(decks)與隔艙(bulkhead)的防火規定,包括:應該由鋼鐵或其他等效材料製造,經過適當的強化,施予非燃性(non-combustible)材質隔絕處理,火災中在規定時間內(A60就是指60分鐘內)沒暴露在火災一側的溫度上升幅度(相較於原溫度)不超過攝氏140度,而任何一側(含暴露在火災的一側)含交界處溫度上升幅度不超過攝氏180度。A60其他更具體的技術規定包括:甲板與隔艙的鋼材(或等校材質)厚度為4.5±0.5mm,骨材間距應為600mm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