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級航空母艦
1976年底出現的海獵鷹短場起降航空母艦構型草圖,由Thornycroft公司繪製。依照此種草圖,艦首設有仰角六度的
滑跳甲板,並有兩部升降機。
1977年5月3日,無敵級首艦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在Barrow-in-Furness的
維克斯造船廠下水的畫面。當時皇家海軍稱之為全通甲板指揮巡洋艦(TDCC)。
無敵級的上部構造如煙囪、電子系統桅杆等,都在下水後艤裝階段才安裝。
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早期的照片,攝於1981年,正在起降海王直昇機。
一張1981年的無敵號照片,海獵鷹戰機起飛瞬間。
一張攝於1981年的照片,無敵號正在測試以兩棲直昇機攻擊艦(LPH)的模式操作,
艦上搭載了皇家陸戰突擊隊的海王直昇機,並停放了許多地面部隊的輪型車輛。
1982年的無敵號,後方可看到Type 82飛彈驅逐艦布里斯托號(HMS Bristol D23)。
艦首滑跳甲板旁有海鏢防空飛彈發射器。
在1986年4月7日至8日,無敵號在索倫特海峽(The Solent)進行全船衝擊測試。完成衝擊測試後,
無敵號進入達文波特進行改裝,包括改裝12度的滑躍甲板、門將(Goalkeeper)近迫武器系統、
升級指管通情設備等。
無敵號發射海鏢防空飛彈的照片。
(上與下)1980年代的無敵號照片。福克蘭戰爭之後,無敵號補裝了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海獵鷹戰機從無敵級滑躍起飛瞬間。
(上與下)無敵級二號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06)下水的畫面。
一架海獵鷹正從無敵號艦首滑跳甲板起飛,後方有兩架海獵鷹等待起飛。
一架海獵鷹戰機正從無敵級上起飛。注意滑跳甲板旁的海鏢防空飛彈發射器。
攝於1980年代的無敵號。福克蘭戰爭結束後,艦上加裝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無敵號在1980年代訪問雪梨的照片。在1982年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英國幾乎談妥了出售無敵號給澳洲的計畫。
1990年5月參與北約南方區域演習-龍錘90(NATO Southern Region Exercise Dragon Hammer '90)的無敵號。
此時無敵號已經換裝荷蘭製門將近迫武器系統,艦首海鏢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909型射控雷達仍在。
海獵鷹機從無敵級的滑跳甲板起飛的瞬間。
一架獵鷹式從無敵級的滑跳甲板起飛。
無敵級航空母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06)以及特拉法加級核能攻擊潛艦特拉法加號(HMS Trafalgar S107)
,攝於1983年Hamoaze河
1980年代的北約海軍航空母艦編隊,由近而遠分別是一艘無敵級航空母艦、義大利加里波底號(Giuseppe Garibaldi C-551)
航空母艦、美國艾森豪號(USS Wight D. Eisenhower CVN-69 )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西班牙亞斯都利亞親王號
(Principe de Asturias R-11)航空母艦與一艘塔拉瓦級(Tarawa class)兩棲突擊艦。美國超級航空母艦的排水量與戰力
都數倍於這些歐洲短場起降航空母艦,甚塔拉瓦級兩棲突擊艦的噸位(近四萬噸)也高過這些歐洲航母。
義大利與西班牙的輕型航母或多或少都參考了無敵級,例如使用滑跳甲板來操作獵鷹STOVL戰鬥攻擊機。
在1998年,無敵級二號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CV-06)與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約翰.史坦尼茲號
(USS John C. Stennis CVN-74)並排編隊的畫面,當時兩艦在波斯灣地區執行伊拉克禁航區的
南方守望(Southern Watch)勤務。
經過第二次現代化改良的光輝號,海鏢飛彈、909雷達都已經移除
,二號煙囪後方增設一座通信桅杆。注意艦尾降落了一架美國海軍的MV-22傾斜旋翼機。
與堡壘號船塢登陸艦(HMS Bulwark L15,後方)一同航行的光輝號。
正駛入樸次茅茲港的無敵號。甲板上排列著海王反潛直昇機。
(上與下)上圖是準備離開朴次茅茲的光輝號 ,下圖是結束部署返回朴次茅茲
第二批Type 42驅逐艦利物浦號(HMS Liverpool D92)與無敵級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編隊航行。
(上與下)從樸次茅茲歷史船塢拍攝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CV-06),攝於2011年7月23日。
停泊在樸次茅茲的光輝號,攝於2012年4月4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無敵級航空母艦/英國
(Invincible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英國/ R05 ──Vickers Shipbuilding,Barrow-in-Furness R06、07──Swan Hunter Shipbuilding, Wallsend, Tyne and Wear. |
|||||
尺寸(公尺) |
長210
寬36 吃水8.8
飛行甲板長167.8(翻修前)/183(翻修後) 寬27.5 |
|||||
排水量(ton) |
標準16860
滿載20300(翻修前)/21000(翻修後)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Olympus
TM-3B燃氣渦輪*4
112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9 | |||||
續航力(海浬) | 7000/18節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Marconi/Signaal
Type-1022
2D D頻對空搜索/預警雷達*1 Marconi Type-992Q/R E/F頻平面搜索/目標指示雷達*1(R07) Plessey Type-996 3D E/F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翻修時加裝) Kelvin Hughes Type-1006(R05、07)/1007(R06) I頻導航雷達*2 Type-1008 E/F頻導航雷達*1(RO-07翻修時加裝) Matra Marconi SCOT衛星通訊系統(R06、07翻修時加裝) Racal Type-675(2)電子反制系統 Thron-EMI UAA電子支援系統(R05) Racal UAF電子支援系統(R06) Thron-EMI UAT(8)電子支援系統(R07) Hunting Engineering六聯裝130mm北約海蚋(NATO Seagnat)誘餌發射器*8 Prairie Masker氣泡幕噪音抑制系統 |
|||||
聲納 |
Plessey Type-2016艦首聲納*1 (翻修時加裝) |
|||||
射控/作戰系統 |
BAE
SYSTEMS ADAWS 6/10艦載戰鬥系統 Marconi 909式射控雷達*2(在第二次翻修中被拆除) |
|||||
乘員 |
船員725~1000名
航空人員365~395人 可搭載海軍陸戰隊約906人 |
|||||
艦載武裝 |
GWS.30海鏢防空飛彈發射系統*1
(載彈量40枚,在第二次翻修中被拆除)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3 (無敵號、光輝號的從1986年起的大翻修中被拆除) 門將(Goalkeeper)近迫武器系統*3 (僅無敵號、光輝號裝備,在翻修時取代MK-15) BAE SYSTEMS 20mm GAM-BO.1防空機砲*2 |
|||||
艦載機 |
初始設計:
海獵鷹FRS.1 STOVL戰機*5~8 海王Mk.4/5直昇機*9
翻修後: 一般裝載量── 海獵鷹FRS.1/2或獵鷹GR.7/9 STOVL戰機*7~8 海王Mk.4/6直昇機*7~9或HM Mk.1梅林反潛直昇機*6 海王AEW-2預警直昇機*3~4 獵鷹GR7 STOVL攻擊機*6~8(必要時搭載,需撤除所有直昇機)
極限裝載量── 海獵鷹FRS.1/2或獵鷹GR.7/9 STOVL戰機*24 海王AEW-2預警直昇機*4 |
|||||
數量 |
共三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成軍時間 | 除役時間 | |
R05 Invincible |
1973/4/17 | 1973/7/20 | 1977/5/3 | 1980/7/11 | 2005/8/1 | |
R06 Illustrious |
1976/5 | 1976/10/7 | 1978/12/1 | 1982/6/20 | 2014/8/29 | |
R07 Ark Royal ( ex-Indomitable ) | 1978/12 | 1978/12/14 | 1981/6/2 | 1985/11/1 | 2010/11/18 |
前身:1960年代護航巡洋艦(EC) 早在二次大戰末期,皇家海軍就開始嘗試將當時新興的航空器──直昇機作為艦載反潛航空器。由於直昇機可以垂直起降的特性,使較小型的母艦也能搭載部署,免除了傳統固定翼艦載機大型化、快速化(尤其是噴射機問世以後)之後難以在小型航空母艦上操作的問題;而唯有較小型的航空操作艦艇,才有足夠的財力與人力來建造並維持足夠的數量,來形成有效的空中反潛戰力;甚至,不一定要建造專門的反潛航空母艦,只要讓一般水面艦艇能搭載直昇機,艦隊就可以獲得空中反潛能力。由於關於直昇機執行反潛任務的早期實驗相當成功,皇家海軍在1953年正式決定放棄繼續發展固定翼艦載反潛機,以反潛直昇機來代替,而這也宣告1953年服役的Fairey 塘鵝式(Gannet)螺旋槳反潛機成為英國的末代固定翼反潛機。在1957年,皇家海軍開始引進搭載Type 194吊放式聲納的偉斯特蘭(Westland)旋風(Whirlwind)HAS Mk.7反潛直昇機;爾後,又換成美國賽考斯基(Sikorsky)授權偉斯特蘭生產的S-58,英國稱為威賽克斯(Wessex),第一種量產型威賽克斯Mk.1於1961年7月服役,是皇家海軍第一種採用渦輪軸發動機的反潛直昇機。 而在運用方面,皇家海軍在當時新開發的郡級(County class)飛彈驅逐艦上規劃了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成為皇家海軍第一種可以起降直昇機的水面艦艇。然而,當時的直昇機性能仍不可靠,後勤維修工作量沈重,一般水面艦很難裝置夠大的機庫與足夠的設施來持續維護、操作直昇機。因此,皇家海軍還是打算建造一種專職的反潛直昇機母艦來搭載艦隊所需的反潛直昇機,統一進行操作與維護,而集中運用直昇機也能提高反潛作業的效能。 在1959至19650年間,皇家海軍提出第一個反潛直昇機母艦草案,其滿載排水量達19000噸,可搭載22架威賽克斯(Wessex)反潛直昇機。然而,當時英國的財力顯然無法負擔如此規模的反潛母艦,皇家海軍只好把搭載的威賽克斯直昇機數量大幅降為6架,稍後則提升為8架。依照新的標準,皇家海軍從1960年起展開新一輪研究,打算開發一種採用巡洋艦或驅逐艦艦型的反潛直昇機搭載艦,航速達26節,武裝包括美製MK-33雙聯裝三吋(76mm) 70倍徑自動快砲以及防空飛彈系統,選擇包括英國國產海參(Sea Slug)或重量較輕、射程較短的美製韃靼(Tartar)防空飛彈系統;最後,皇家海軍推出三種艦艇系列,分別為Series 6、Series 9與Series 21。以下就分別簡介: Series 6:屬於排水量低於6000噸的小型設計,以驅逐艦的標準來設計船艦結構、推進系統、人員配置與耐航性,航速約26節,採用傳統水面艦艇的佈局,直昇機起降甲板佈置於艦體後段,直昇機庫尺寸與甲板強度 設計都是配合威賽克斯直昇機(可搭載8架)。 在Series 6中,Study 6C水線長430英尺(131m),排水量5400噸,主要自衛武裝包括一座雙聯裝三吋(76mm)70倍徑快砲,編制450名人員(含50名軍官)。Study 6D、E、F則加裝一套美製韃靼防空飛彈系統,水線長度因而增為460英尺,排水量增為5900噸,而其中Study 6E還增設驅逐艦型式的艦隊指揮設施與艙間(140.2m),人員數量增為595名(軍官61名)。 Series 9:排水量增至6000到7000噸之間,同樣以驅逐艦的標準來設計,水線長485英尺(147.83m),配備出力36000軸馬力的蒸汽渦輪推進系統,武裝為英國國產海參防空飛彈系統,備彈28枚(其中12枚備便,另16枚分解儲存於彈艙內) ,搭載8架威賽克斯直昇機。 Series 9中,Study 9C採用水面艦佈局,起降甲板佈置於艦尾,機庫高16尺6吋(5.02m),甲板至多能承載12600磅(5715.26kg)的直昇機;Study 9D以Study 9C為基礎,將機庫高度增為18尺6吋(5.64m),甲板承載航空機的重量上限也增為22000磅(9979kg),這些擴充是為將來換裝賽考斯基SH-3海王(Sea King)9噸級反潛直昇機預留空間。而Study 9E則改用全通式飛行甲板構型,能同時讓四架直昇機起降,上層結構設計為艦島狀並置於右舷;Study 9E的甲板承載航空機的能力與Study 9D相同,排水量則進一步增至6730噸。 Series 21:以巡洋艦的標準來進行結構設計(含旗艦指揮設備),包含增設防護破片的裝甲,排水量與主機出力也都比Series 9更大,能在航速20節時達成4500海里的續航力;航空方面,Series 21都採用全通式飛行甲板,甲板承載航空機的能力為22000磅,可操作海王式直昇機。 其中,Study 21D延續Series 9的武器配置(配備一套海參防空飛彈系統),由於增設防護破片的裝甲,因此水線長度增為535英尺(163m),排水量增為8350噸,蒸汽渦輪推進系統功率為40000馬力,航速26節。Study 21H2比Study 21D強化了武裝,排水量增為9500噸,除了增加海參飛彈攜帶量(12枚備射與32枚分解儲存,共44枚)之外,艦島後方增設一座Vikers Mk VI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此外,艦首乾舷加高,減低航行時艦首上浪的情況,以保護艦首海參飛彈發射器。Study 21J2以Study 21H2為基礎,再增加第二座Mk VI雙聯裝4.5吋艦砲(兩座火砲都佈置於艦島後方),排水量增為9700噸;而Study 21K則將兩門Mk VI火砲改為艦島前、後方各一座,水線長因此而增加到560英尺(170.7m),排水量增為9860噸,海參防空飛彈的總攜帶量調降回與Series 9相同的28發(12枚備便,另16枚分解儲存於彈艙內)。至於Study 21L2則延續Study 21J2的艦島設計與火砲配置,主機功率提高至60000軸馬力,因此最大航速達到28.5節,比其他所有方案的26節都快;為了容納功率提升的大型主機,Study 21L2的排水量達到10250噸,是所有方案中噸位最大者,不過其水線長度卻縮為550英尺(167.64m),比Study 21J2稍短。
以上各項方案都以搭載8架威賽克斯直昇機為基礎;然而依照1960年代皇家海軍發展出的反潛準則中,要求由三架反潛直昇機組成一個獵殺小組,以提供足夠的水下搜索能力來尋獲能長時間在水下航行的核能潛艦。為了維持三架直昇機在空中值勤,除了在空中操作的三機反潛小組之外,母艦甲板上隨時要有三架備便起飛的直昇機(主旋翼未折疊)以及一架備用機(處於旋翼折疊狀態);再加上補充機的需求,一艘直昇機母艦起碼需要配置9架反潛直昇機。除了增加直昇機之外,當時霍克希利公司(Hawker Siddeley)發展的P.1127 垂直/短場起降(V/STOL)飛機正在研發中(1960年11月19日首次試飛);因此,新規劃的反潛直昇機母艦自然被要求也能搭載V/STOL戰機,可大幅強化反潛直昇機母艦的攻防戰力。 基於以上新需求,皇家海軍部在1961年12月向第一海務大臣(First Sea lord)卡斯柏.約翰爵士(Sir Caspar John)報告直昇機母艦設計進度時,便明確表示新艦將以操作9架反潛直昇機為準。此時,這種反潛直昇機母艦以Series 21的Study 21L2為基礎,標準排水量11500噸,滿載排水量增至13250噸,水線長610英尺(185.93m),水線寬73英尺(22.25m),主機功率為Study 21L2規劃的60000軸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8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5000海里,艦上編制106名軍官與970名士兵;採用全通式飛行甲板,艦島位於右側,能搭載九架海王反潛直昇機,並在艦體中段設置一具升降機,在飛行甲板與下甲板機庫之間輸送直昇機。武裝方面,此種方案裝備一座海參飛彈發射器(位於艦尾低一階的甲板,類似郡級飛彈驅逐艦),在艦島前部裝備一座Mk VI雙聯裝4.5吋火砲,此外還裝置兩座海貓(Sea Cat)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由於採用巡洋艦的艦體規格,此種直昇機母艦被皇家海軍稱為「護航巡洋艦」(Escort Cruiser,EC)。每艘護航巡洋艦的預估成本為1925萬英鎊,如果首艦在1964年初開始建造,可在1967年中完工。
1961年時皇家海軍規劃的護航巡洋艦(EC)想像圖,滿載排水量13250噸, 可搭載9架海王反潛直昇機 ,飛行甲板可同時操作四架。 當時皇家海軍打算建造4至5艘此種護航巡洋艦,不僅能作為艦隊的反潛中樞,也能搭配航空母艦戰鬥群運作,專門負責反潛任務;如此,航空母艦 就不必騰出空間搭載反潛直昇機單位,而能專心操作固定翼機隊來執行艦隊防空與打擊任務。為了籌足資金,皇家海軍打算取消當時規劃的第九、第十艘郡級飛彈驅逐艦,將經費挪用於護航巡洋艦;而前兩艘護航巡洋艦(EC 01與EC 02)將用來取代二次大戰時期開工建造、戰後完工服役的虎級(Tiger class)巡洋艦的虎號(HMS Tiger C20)與布萊克號(HMS Blake C99)。 然而,對於經費日益困窘的皇家海軍而言,上述的護航巡洋艦方案實在太過昂貴。於是在1962年7月,皇家海軍將護航巡洋艦的排水量減至10000噸左右,使造價降為1650萬英鎊,而搭載直昇機的要求也減為四架CH-47等級的直昇機即可;此外,修改後的方案也用當時新發展的CF229防空飛彈系統(後來成為海鏢)取代舊的海參飛彈,並將海貓飛彈發射器減為一座,騰出的空間另裝一座英國與澳洲合作開發的投仗(Ikara)反潛飛彈發射器。此外,還增加了作為兩棲直昇機母艦的功能,修改了艙間配置,在必要時可容納700名海軍陸戰隊。由於這項設計變更,護航巡洋艦的建造時程也向後推遲兩年;一號艦(EC 01)約在1969年完工,二號艦(EC 02)預計在1970年完工,而第三與第四艘(EC 03與EC 04)則在1971年以後才會完工。 由於皇家海軍經費困窘,同時期正在規劃建造兩艘CVA 01攻擊型航空母艦,以及配備美製北極星(Polaris)彈道飛彈的決心級(Resolution class)核子動力潛艦,實在沒有餘力再負擔這型直昇機 母艦。因此,皇家海軍只好在1962年暫時將護航巡洋艦擱置,改為未來長期造艦計畫中;另外,將三艘 虎級輕巡洋艦改裝為搭載直昇機的反潛航空巡洋艦,並進一步延長役期約十年,撐到護航巡洋艦完工為止。由於預算刪減,只有兩艘虎級完成改裝,每艘可搭載四架反潛直昇機。 另外,早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初期,皇家海軍都曾規劃一種兩萬噸級兩萬噸級小型航空母艦,主要用於操作研發中的垂直起降(V/STOL)戰機;只因為當時皇家海軍仍希望獲得五萬噸級以上的艦隊型航空母艦,對這種小型航空母艦並無興趣 。在1960年代,霍克希利公司的Hawker P.1127 V/STOL實驗機進展順利,並在1963年2月在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進行起降測試,該機隨後的正式軍用型號就是著名的獵鷹式(Harrier)。此種垂直/短場起降戰機不需要彈射器與攔截索就能在船艦上進行起降操作,使得航母的尺寸與成本得以縮小 ;即便未來皇家海軍再也無法保有傳統起降的航空母艦,也還能繼續透過V/STOL機種來維繫一定的海軍航空戰力。 從護航巡洋艦到全通甲板指揮巡洋艦(TDCC)
皇家海軍在1960進行的CVA-01傳統起降航空母艦計畫由於所費不貲,慘遭政府取消。 1964年10月上台的工黨政府極力削減國防預算,並在1966年2月22日正式取消了CVA-01航空母艦案。 雖然英國由於國力衰減而不斷裁減航母編隊,甚至打算完全裁撤航空母艦,然而英國在北約需要分擔的防務卻沒有減輕。雖然英國決定將軍力撤出蘇伊士以東,然而皇家海軍依舊得負擔北大西洋航線的護航工作。雪上加霜的是法國在戴高樂總統領導下於1966年宣布退出北約組織(因為法國在1960年成功試爆了核子武器),過去從北美出發的援軍可以選擇送到英國或法國,英國、法國、荷蘭都有航空母艦可以提供護航;法國退出北約後,橫越北大西洋抵達歐洲的援軍只能先在英國集結並轉送德國,而荷蘭的凱若.道爾曼號(Karel Doorman R81)航空母艦也即將在1970年代除役,而西班牙海軍則改去支援地中海,使得皇家海軍分攤的護航任務更加沈重。 CVA-01遭封殺後,皇家海軍參謀部隨即成立未來艦隊工作團隊(Future Fleet Working Party,FFWG),規劃未來的艦隊汰換工作,研究範圍包括小型護航航空母艦或指揮巡洋艦等不同構型。在1966年8月,FFWG提交一份名為船艦設計建議與研究(Ship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nd Studies)的報告給海軍參謀部。在1967年7月,英國政府原則同意皇家海軍提交的研究報告,皇家海軍隨即著手展開幾個新計畫,包括一種搭載飛彈、用來取代Type-12系列的新一代反潛巡防艦(即後來的Type-22巡防艦), 一種搭載海鏢防空飛彈、價格比郡級(County class) 和Type-82低廉的新飛彈驅逐艦(即日後的Type-42) ,一種能快速服役且價格低廉、填補Type-22服役前空檔的巡防艦(日後成為Type-21),一種取代Ton級掃雷艦的雙重任務水雷反制艦艇(後來的獵級(Hunt clas)水雷反制艦艇) ;再來,就是用來取代虎級直昇機指揮艦的新一代反潛直昇機搭載艦,具備防空/反潛 與艦隊指揮能力。自然地,皇家海軍重新拿出1962年被擱置的護航巡洋艦為基礎來進一步發展。 護航巡洋艦重新展開之後,初期仍分別朝傳統水面艦構型與類似航母的全通式甲板構型發展,這是為了避免再被工黨政府認為皇家海軍仍不放棄航空母艦。傳統巡洋艦構型的方案可能由Type 82飛彈驅逐艦發展而來,構型類似於義大利維特里歐.文內托號(MM Vittorio Veneto)直昇機巡洋艦 ,滿載排水量12500噸,艦首裝設海鏢防空飛彈系統等武器,船艛佔據整個艦體中段,船艛末段是一個大型直昇機庫,艦尾則設有一個大型直昇機甲板,艦上總共能搭載6架海王反潛直昇機。而全通甲板直昇機巡洋艦方案的滿載排水量為17500噸,比較類似1961年時的護航巡洋艦但排水量進一步放大,能搭載9架直昇機 ,飛行甲板同時操作四架直昇機,並配備一座海鏢防空飛彈系統(位於艦島前方)。 在1967年初,皇家海軍參謀會議提出CCH的構型草圖;在1967年中,工黨政府批准皇家海軍發展這種直昇機反潛母艦。在1967年12月,皇家海軍正式提出名為「直昇機指揮巡洋艦」(Helicopter Carrying Command Cruiser,CCH)的名稱,取代原本的「護航巡洋艦」。由於工黨政府在同年7月18日已經宣布未來將完全取消 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因此皇家海軍在規劃時特別小心,不能再使用任何令政府聯想到航空母艦的字眼。在1967年時,當時的第一海務大臣的瓦爾.貝格爵士(Sir Varyl Begg)反對全通式甲板直昇機母艦的提案,並且否決FFWG小組提交的報告,因此皇家海軍只能選擇直昇機操作能力較低的傳統巡洋艦構型。然而到1968年麥可.法努爵士(Sir Michael Le Fanu)繼任第一海務大臣時,就轉變態度,改為支持全通式甲板直昇機母艦。 麥可.法努爵士上任後,皇家海軍參謀部完成目標7079(Naval Staff Target 7079)文件,提出Study 21與Study 22兩種草案,其中Study 21就是12500噸傳統巡洋艦構型,Study 22則是17500噸全通甲板巡洋艦;稍後,皇家海軍參謀部又以Study 22為基礎進一步推出Study 23,加裝艦首聲納來增加反潛能力。相較於1961年的13250噸全通甲板護航巡洋艦方案,Study 22/23的甲板強度與機庫空間都預考慮日後搭載P.1127 V/STOL戰機(後來成為海獵鷹系列)的能力(標準9架,最多12架),這是排水量進一步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Study 22/23都設置兩個升降機,一個位於艦體中間後部緊貼中心線右側(靠近艦島後部左側),另一個位於艦體前部緊貼中心線左側(艦島左前方)。 Study 22皇家海軍建設指揮部(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在1968年1月開始審查Study 21、22與23,最後選擇了Study 22。稍後,皇家海軍又發現可以在只增加少許經費的情況下將Study 22的設計稍微放大,其滿載排水量進一步增為18750噸。當時預估 此方案的造價約為3800萬美元,大約只有先前CVA-01航空母艦的一半。
皇家海軍在1968年推出的CCH巡洋艦中的Study 23構型,採用全通式起降甲板, 並配備艦首聲納。最後皇家海軍選擇了沒有聲納的Study 22。
在1969年, 皇家海軍正式以全通甲板指揮巡洋艦(Through-Deck Command Cruiser,TDCC)來取代CCH;雖然此時其構型已經與航空母艦相差無幾,甚至在1969年向國會報告時已經暗示艦上將搭載V/STOL戰鬥機(由皇家海軍或空軍操作);但從第一海務大臣麥可.法努爵士以下,皇家海軍仍堅持使用巡洋艦這個名稱來迴避耳目,甚至據說有一位軍官因為在場合中誤稱其為「航空母艦」而遭到革職處分。 在1970年底,TDCC的初步設計完成,隨後進入18個月的細部設計階段,期間維克斯船廠(Vickers Shipbuilding)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保守黨在1970年10月的大選中獲勝而奪回政權。在1972年,皇家海軍正式決定由維克斯建造首艘TDCC,官方正式名稱為直昇機搭載重巡洋艦(Helicopter carrying Heavy Cruiser,CAH),合約在1973年4月17日正式簽署,首艦於1973年7月20日開工建造,命名為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先前無敵號是用於戰鬥巡洋艦的艦名(前一艘無敵號是1907年完成的戰鬥巡洋艦,在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沈沒),皇家海軍為了避免讓政治高層聯想到航空母艦,所以首艘CAH沒有使用從過往的航空母艦艦名;不過,後兩艘光輝號(HMS Innlustrious R06)與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原本考慮命名為Indomitable )就是使用航空母艦的艦名。 幾經演變後,原本設置於艦島前方的海鏢飛彈發射器,挪到了艦首飛行甲板之前,避免佔用飛行甲板的可用空間。 加裝滑跳甲板
1973年英國官方公佈的CAH草圖;此時艦首設有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也還沒裝置滑跳甲板。
一個1972年的CCH巡洋艦模型,已經具備全通式甲板、海鏢防空飛彈等, 但還沒有滑躍甲板。艦首右側還裝備飛魚反艦飛彈。
在無敵號開工建造之初,艦上仍配備法製飛魚反艦飛彈。在1975年5月,英國政府正式同意以皇家空軍的獵鷹(Harrier)GR.3 V/STOL戰機為基礎,開發皇家海軍使用的版本海獵鷹(Sea Harrier,配備藍狐(Blue Fox)雷達以及AIM-9空對空飛彈,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因此皇家海軍立刻修改無敵號的設計,增加運用海獵鷹戰機的能力;為了更有效地操作海獵鷹戰鬥機,在飛行甲板前端增加一個英國首創的滑跳(Ski-jump)甲板,這是一種具備傾斜仰角的構造。 事實上,在1960年代初期,皇家海軍並不願意採用P.1127的超音速版本──P.1154(也具備V/STOL能力),擔心英國政府會以這種機種而逼迫皇家海軍放棄傳統起降航空母艦,改用噸位與航空能力低得多的短場起降型航母。P.1154因為開發成本過高,在1965年2月遭工黨政府取消,轉而從美國引進F-4幽靈式戰鬥機供皇家海/空軍使用 ;而皇家空軍則繼續支持開發次音速版的P.1127,在1967年初正式訂購60架,並且命名為獵鷹(Harrier)GR.1攻擊機。直到1966年CVA-01航空母艦遭到取消、工黨政府主張完全裁撤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時,皇家海軍仍堅持艦載戰鬥機需與當時美國海軍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相同,具備正面攔截能力(配備雷達、空對空飛彈、雙座)、超音速飛行能力等,最好是雙發動機。然而隨著工黨政府放棄傳統起降航母的政策推進,皇家海軍到1972年終於接受採用次音速的 獵鷹V/STOL戰鬥攻擊機來配合直昇機巡洋艦。 在1966年,皇家海軍一位航空母艦工程軍官泰勒中尉在皇家海軍工程年會的年鑑上發表一篇論文,探討軍機從一個斜板起飛的概念;理論上,如果讓飛機由一個帶有仰角的斜板台起飛,依照基本物理上的拋物觀念,可以藉由增加的角度而延長在空中停留的距離,而由於此時發動機仍在持續讓飛機加速,因此就能讓機翼達到起飛時的足夠升力讓飛機騰空而不會落下。如果能透過這種方式將飛機所需的一部分滑行距離挪到空中,就能減低飛機所需的地面跑道長度,這對於前線機場或航空母艦就深具價值。這篇論文隨即引起皇家海軍重視,皇家海軍在1967年頒給泰勒中尉了一個三級卓越服務勛章,並提撥7.5萬英鎊經費針對斜板起飛技術(包含斜板角度、飛機起飛重量、所需推力、升力等)進行研究。斜板起飛的主要風險在於飛機從斜板離開到飛機升力開始超過重力並使飛機可以繼續爬升,可能還需要一小段時間,而這段時間飛機將處於下落且不可控制的狀態;而且增大仰角也使飛機接近失速的危險。不過進一步研究顯示,在達到失速臨界攻角的安全範圍內,攻角與機翼能產生的升力也成正比,因此斜板台賦予飛機初始攻角之後,將能使機翼更快速地累積升力,此外發動機一部分的推力也能在垂直分量上直接帶給飛機向上的力量;如果飛機性能好、推重比夠高,將能在飛機離開斜板時就達到升力與重力的平衡。在1970年,泰勒中尉提交關於滑跳起飛的進一步研究報告,考量飛機初速賦予的慣性與飛機升力的綜合效果,推重比0.6的飛機利用滑跳起飛,只需要正常水平跑到滑行距離的36%,推重比0.8的只需正常滑行距離的33%,而推重比在1以上的只需正常滑行距離的27%。 在1971年9月,英國國防部責成皇家海軍與皇家空軍組成聯合小組,針對滑跳甲板技術進行飛行測試;而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P.1127顯然是用來測試的最佳選擇,即便在滑跳起飛階段失敗也能憑藉發動機的推力轉向裝置安全著陸。這個測試作業在距離樸次茅茲30公里的一個軍用機場進行,分別使用三個採用近似圓椎曲率的弧線,仰角分別為6度、9度與12度,測試過程由小角度的滑跳台開始,然後逐漸到仰角較大的滑跳台。在測試過程中,P.1127每次由滑跳起飛前,都測量一次重量並做一次傳統起飛,作為測試參數的依據;進行滑跳台測試時,滑行距離首先從比正常起飛多50%處開始,由P.1127上的記錄儀器記錄飛機離開滑跳台時的速度,並由地面攝影機監控起飛軌跡;為了安全起見,飛機起飛過程中不允許軌跡下降,而下限為離開滑跳台後軌跡下降5m以內。在三個滑跳台的測試中,P.1127總共進行了220次起降,測試了包含常規起飛重量、最大起飛重量等範圍,計算整個滑跳起飛過程中相關理論的有效性。而由於獵鷹系列的向量推力設計,滑跳起飛時能將噴嘴向下打,使更多推力用於起飛,因此能進一步縮短滑跳起飛所用的距離;然而相較於垂直起飛,滑跳起飛能更大幅度地節省能量消耗,不僅更省油,能攜帶的武器籌載也大幅增加。 加裝滑跳甲板使獵鷹系列能在更短距離起飛,而且實際籌載大大高於垂直起飛;不過滑跳甲板的出現,妨礙了原本設置在艦首海鏢防空飛彈發射系統的射界,因應之道則是將飛彈發射座加高。由於有了海獵鷹戰機,原本的飛魚飛彈就被取消了。至此,CAH的模樣終於定型 ,滿載排水量也增加至19500ton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到1986年,美國海軍也對各種現役艦載機進行一系列滑躍甲板起飛測試,測試的滑躍甲板仰角包括3、6、9度,滑躍台長度112.1英尺(34.17m),高8.58英尺(2.615m);其中E-2C預警機進行112次起飛,F/A-14進行了28次(由於認為F-14的狀況不適合,所以測試提前停止),F/A-18戰鬥機進行91次。以F/A-18的測試數據而言,飛機總重32800磅(14877.83kg)時,起飛滑行距離最低為385英尺(117.35m),證實有效減低了F/A-18所需跑道長度的一半以上。
建造過程 在1976年5月,皇家海軍正式簽署無敵級二號艦光輝號(HMS Invincible R05)的建造合約,在1978年12月則簽署三號艦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的建造合約。由於維克斯廠經常發生罷工等風波,因此二號艦光輝號與皇家方舟號就改由史文.杭特造船廠(Swan Hunter Shipbuilding)承造。最初皇家海軍曾打算訂購五艘無敵級,但最後只簽約建造了三艘。 在1978年簽署皇家方舟號的建造合約時,當時皇家海軍還剩下即將除役的前一代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艦隊型航空母艦,以及半人馬級(Centaur class)輕型航空母艦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此時已經改為反潛航空母艦)和阿爾賓號(HMS Albion R07,此時正進行改裝為反潛母艦的工程),因此三艘無敵級正好能以一比一取代這些航空母艦。
建造中的無敵級首艦無敵號,攝於1970年代中期
1977年5月3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主持無敵號的擲瓶命名下水儀式。
無敵號在1977年5月3日下水的畫面。
無敵級三號艦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7)在1981年6月2日下水時的畫面。 首艦 無敵號於1977年5月3日下水;在1979年,英國官方終於將CAH「正名」為支援航空母艦(Support Carrier,CVS),無敵號於1980年7月成軍 ,而海獵鷹則在1981年開始服役。TDCC在1972年時預估需要6000萬英鎊,無敵號簽約時已經上漲到9600萬英鎊;由於通貨膨脹加上設計修改,到1980年成軍時,總共花費已達1.85億英磅。光輝號於1976年10月7日動工,皇家方舟號則是在1978年12月14日開工;為了讓光輝號盡快服役 ,部分原先供給皇家方舟號的組件便挪用至光輝號,加上皇家方舟號建造期間適逢福克蘭戰爭,在建造中便根據福克蘭戰爭的經驗來變更設計,因此完工時間比最初預定晚了將近一年。光輝號於1982年6月20日成軍,而皇家方舟號則在1985年11月1日服役。 光輝號的造價維持在1.85億英鎊左右,而皇家方舟號進一步上漲到2.2億英鎊。 在1970年代前期,伊朗曾對於購買三艘類似無敵級的航空母艦表示興趣,並打算一併引進25架海獵鷹戰機。但此構想所需的人力遠非伊朗海軍能負擔, 隨後伊朗決定將資源用於向美國購置一批大型飛彈驅逐艦(衍生自史普魯恩斯級,成為後來的紀德級),皇家海軍也這個計畫便失去興趣,最後於1976年取消。稍後,伊朗還是尋求購買四艘能搭在海獵鷹的船艦,但此計畫還是取消,只打算購買海獵鷹。當然,隨著伊朗發生回教革命,巴勒維王朝被推翻,一切都成為泡影。 在英國國防預算持續刪減時,困窘的英國國防工業也在謀求出路;而剛結束文化大革命、開始與西方接觸、軍事技術水平嚴重落後的中國,曾被英國寄予厚望。在1978年,中英雙方開始針對多項軍事技術(包括航空母艦、海獵鷹STOVL戰機、Type-42飛彈驅逐艦、燃氣渦輪、海鏢防空飛彈等)輸出給中國進行談判,而當時中國中央軍委主席華國峰變批准向英國購買或合作建造一艘1.8萬噸輕型航空母艦(以無敵號為藍本),搭配海獵鷹式戰機;然而,由於英方報價超過中國接受範圍,此案最後也不了了之。 幾乎成局的轉手 雖然保守黨在馬格麗特.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領導下於1979年大選中擊敗工黨而執政,但在柴契爾政府大舉刪減公共開支挽救英國財政的情況下,英國的軍事力量無可避免地繼續衰退。在新任國防大臣約翰.諾特(John Nott)的規劃之下,英國政府在1981年公布的新版國防檢討報告中,雖然並未公開宣佈放棄英國在北約架構下被賦予的責任(包含挪威被入侵後的支援行動),但將皇家海軍主要作戰範圍 從包含西北歐海域退縮到僅限於東大西洋地區,並且只維持兩艘航空母艦的規模(1978年時皇家海軍還有三艘航空母艦);而既然日漸緊縮的海軍戰略不再包含對外大規模軍事行動,意味著皇家海軍也不再需要大型兩棲艦艇,因此現役的大型兩棲艦也會逐步除役 (即便英國仍須承擔增援挪威這樣帶有兩棲突擊性質的任務)。 在這樣的環境下,1980年代初期亟欲開源節流的英國政府有意出售當時皇家海軍僅存的 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航空母艦(該艦在1980至1981年間進行改裝,加裝滑跳甲板以操作海獵鷹戰機)。在無敵號剛服役的1980年代初期,英國政府一度考慮全面裁撤皇家海軍的航空 艦艇兵力,取消後續的無敵級建造計畫;當時英國傾向將更多資源投注在生存性與作戰效益較佳的核子動力潛艦上,而不是所費不貲的航空母艦。同一時期,同為大英國協會員的澳洲正在尋求替換澳洲海軍購自英國、日漸老舊的二戰型航空母艦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此時已經將目標鎖定為操作V/STOL戰機的艦種,初期考量包括翻修改良後的美國二手硫磺島級(Iwo Jima class),以及義大利當時正在建造的加里波底號(Giuseppe Garibaldi C-551)與西班牙向美國訂購的改良型制海艦(後來的亞斯都里亞親王號,Principe de Asturias R11) 等新設計。在1981年7月, 英國向澳洲提議,願意以1.75億英鎊(2.85億澳幣)的價格出售無敵號(早先傳出的消息則是購買仍在建造的皇家方舟號),價格可以再商量;幾經討價還 價之後,澳洲政府正式在1982年2月25日表達購買無敵號的意願,當時澳洲有意在接收無敵號之後,改名為澳大利亞號(HMAS Australia),服役初期先操作直昇機,之後再洽談向英國購買海獵鷹戰鬥機。 眼看著剛剛服役未久的無敵號就要易主,在1982年4月爆發的福克蘭戰爭 改變了她的命運。皇家海軍靠著手頭上僅有的競技神號與無敵號這兩艘航空母艦為艦隊與兩棲登陸作戰提供空中掩護與支援,成功地從阿根廷手中奪回了福克蘭群島。 極其諷刺的是,如果阿根廷沒有迫不及待地在4月發動戰爭,而是延遲半年以上,不僅阿根廷向歐洲國家訂購的許多武器(如法製超級軍旗攻擊機與飛魚反艦飛彈、四艘西德的MEKO巡防艦等)都能及時交貨並趕上戰爭( 阿根廷佔領福克蘭後,歐洲共同體與北約國家在4月初就對阿根廷實施武器禁用,尚未交付阿根廷的新購武器全數遭到扣留),此時英國甚至很可能已經把 競技神號除役出售、將無敵號脫手給澳洲,屆時皇家海軍 將完全喪失遠洋投射武力必備的艦載航空兵力,無法組成像樣的遠征艦隊前去收復福克蘭。 福克蘭戰爭甫結束,英國政府立刻在1982年7月取消出售無敵號的計畫,並完成後續二艦的建造工作,而艦齡老舊的競技神號仍準備除役出售。無法購買無敵號 之後,澳洲政府也曾考慮競技神號,但很快就因艦齡過於老舊而放棄。在1983年澳洲工黨取得勝選之後,澳洲正式宣佈放棄替代墨爾本號的計畫,該艦除役後澳 洲海軍便不再維持航空母艦兵力。
無敵號航空母艦停靠在香港添馬艦(HMS Tamar)基地,一旁是一艘Type 42驅逐艦。 此時香港仍是英國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