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王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皇家海軍妖王級柴電攻擊潛艦首艦妖王號(HMS Oberon S09)正駛離樸次茅茲。艦首上方裝備最初的Type 187主動聲納。
皇家海軍妖王級潛艦HMS Opportune(S20)。艦首上方換裝Type 2051主動聲納,聲納罩更大且更流線。
皇家海軍妖王級柴電攻擊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
停泊在基地裡的皇家海軍妖王級潛艦 部隊
停泊在基地裡的皇家海軍妖王級潛艦 部隊。畫面左側的潛艦艦首上方已經換裝較新的主動聲納
(屬於Type 2051聲納系統),聲納外罩較為流線;右邊的一艘則仍是最初的Type 187主動聲納。
兩艘智利海軍妖王級潛艦O'Brien(S22)以及Hyatt(S23)與一艘租借自美國海軍的美國海軍
巴勞鱵級潛艦 辛普森號(USS Simpson SS-302)一同停泊。
一艘浮航中的妖王級潛艦。
妖王級的HMS Opportune S20
(上與下)1991年4月8日,剛參與波斯灣戰役的妖王級潛艦腹鼠號(HMS Opossum S19)完成任務返回樸次茅茲。
在作戰期間,腹鼠號曾搭載SBS部隊潛入科威特沿岸進行任務。參與波斯灣戰爭的妖王級都塗上了這種迷彩。
1991年4月5日,剛參與波斯灣戰役的妖王級潛艦腹鼠號(HMS Otus S18)完成任務返回樸次茅茲。
皇家海軍妖王級柴電攻擊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此時已經除役作為紀念艦,
停放於查塔姆歷史船塢。
(上與下三張)停在查特漢歷史船塢作為紀念艦的貓豹號(HMS Ocelot S-17),攝於2024年9月18日。
(上與下)貓豹號(HMS Ocelot S-17)艦首,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翰歷史船塢。
艦首上方是Type 2051主動聲納,艦首有六個魚雷發射管
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艦體後部。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一艘除役的妖王級。
四艘已經除役的加拿大妖王級潛艦停放在新斯科細亞的哈里法克斯(Halifax, Nova Scotia);
畫面右邊兩艘是英國除役舊艦,奧斯特里斯號(HMS Osiris S13,右1)是備料來源,艦首上沒有
聲納罩;奧林帕斯號(HMS Olympus S12,右2)是靜態訓練艦,艦首上裝置較小的Type 182聲納罩。
左側兩艘則是原先加拿大海軍的三艘服勤艇之二,加拿大稱之為奧吉瓦級(Ojibwa class)。
(上與下二張)皇家澳洲海軍的妖王級的照片,澳洲稱之為奧克斯利级。
皇家澳洲海軍的妖王級潛艦昂斯洛號(HMAS Onslow SSG-60 ex-SS-60),曾經過大規模的裝備升級。
(上與下)昂斯洛號除役後停放於雪梨達令港的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作為展品,
一旁是同作為紀念艦的吸血鬼號(HMS Vampire D-11)驅逐艦。攝於2013年2月12日。
加拿大妖王級潛艦的HMCS Onondaga(S73)的MK-37-1魚雷射控系統面板,用來控制美製MK-37線導魚雷。
(上與下)皇家海軍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艦首魚雷艙與六個魚雷發射管。
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上與下)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艦首魚雷艙的魚雷儲存架。
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艦內的水密隔艙。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官廳。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艦上通道以及士兵臥鋪。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控制室的搜索潛望鏡(前)與攻擊潛望鏡(後)。
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上與下)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操縱席,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相較於保存在
樸次茅茲潛艦博物館、二次大戰時代設計的安菲翁級(Amphin class)柴電潛艦聯盟號(HMS Alliance S67),
貓豹號的駕駛席採用較現代化的設計,只需要一名人員透過一套類似民航機的方向盤操縱桿系統,
就可以同時控制艦上所有的舵面(艦首水平舵、艦尾水平舵、艦尾方向舵);而聯盟號則需要三名
人員分別控制三組舵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控制室裡,控制各種壓載水櫃的控制開關以及儀表。
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控制席。 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無線電室。 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推進電機控制盤。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上與下)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柴油機艙,有兩部主機。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一個原屬於妖王級潛艦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潛望鏡,放置在查特翰歷史船塢
貓豹號(HMS Ocelot S17)的艦尾魚雷艙,原本兩個魚雷管在服役後期已經移除。攝於2024年9月18日查特漢歷史船塢。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妖王級柴電攻擊潛艦/英國、澳洲、巴西、加拿大、智利 (Oberon class) |
承造國/承造廠 |
英國/ S-09、14、17:Chatham Dockyard, England S-11~13: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 Barrow-in-Furness, England S-10、16、19、21:Cammell Laird, Birkenhead, England S-15、18、20:Scotts Shipbuilding, Greenock, Scotland
澳洲訂單: SSG-60: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 Barrow-in-Furness, England SSG-70、71、72、59:Scotts Shipbuilding, Greenock, Scotland
巴西訂單: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 Barrow-in-Furness, England 加拿大訂單:Chatham Dockyard, England
智利訂單: S-22: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 Barrow-in-Furness, England S-23:Scotts Shipbuilding, Greenock, Scotland |
尺寸(m) |
長90 寬8.1 浮航吃水5.5 |
排水量(ton) |
浮航2030 ton(2000長噸) 潛航2410ton(2370長噸)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Admiralty Standard Range 16VMS柴油機*2/3680 3000-BHP直流推進電動機*2/6000 雙軸 |
航速(節) |
浮航12 潛航17 |
續航力 | 浮航10350/12節 |
潛深(m) | 200 |
乘員 | 69 |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
Type-1002平面搜索雷達*1 MEL Manta UAL或UA4電子截收系統 |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
Type-186被動搜索聲納(最初裝備,1980年代左右被Type-2051取代) Type-187主動攻擊聲納(最初裝備,1980年代左右被Type-2051取代) Type 197聲納信號截收器 Type 719魚雷警告器 Type 185水下聲力電話 Type-2007長程低頻被動監視聲納(1976年起加裝) Type-2051主/被動聲納(包含主/被動陣列聲納、舷側陣列聲納、拖曳陣列和截聽陣列等。1980年代加裝) |
射控/作戰系統 | |
艦載武裝 |
533mm魚雷發射管*8(艦首六門,艦尾二門 短魚雷管。艦首魚雷艙容納14枚;艦首魚雷管使用MK-8無導引反艦魚雷 、MK-23線導魚雷、Marconi MK-24虎魚魚雷,移除魚雷後可容納50枚MK-5/6水雷。艦尾短魚雷管使用MK-20S短魚雷) |
備註 |
英國:共13艘(S-09~S-21),1961~1967年服役,1986~1993除役,S-12、13除役後出售加拿大 澳洲:共6艘(SS-57、59、60、70~72),1967~1978服役,1992~2000除役 巴西:共3艘(S-20~22): 1973~1977服役,1996~1997除役 加拿大:共3艘(S-72~74):1965~1968服役,1998~2000除役 智利:共2艘(S-22、23):1970年代服役,2000年代除役 |
妖王級(Oberon class)是繼小鯨級(Porpoise class)之後,皇家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推出的第二代柴電攻擊潛艦。皇家海軍本身在1960年代獲得了13艘,此外還為澳洲、巴西、加拿大與智利建造了14艘,總共27艘之多,是二次大戰以來英國生產最多的一型潛艦,在 皇家海軍服役到1990年代初期,而在其他使用國則有少數一直服役到2000年代。 由於全部13艘同型艦都以O開頭的字命名,因此妖王級又稱為O級潛艦。 妖王級的船型結構延續小鯨級(參考了納粹德國在二戰莫期的XXI潛艦),艦體比小鯨級略微拉長,潛航排水量約2400噸級,兩者外型極為類似。與小鯨級相較,妖王級的主要改進在於增加艦體強度、改良電子裝備,例如改用更容易施工且強度更高的QT28高張力鋼板來取代UXW鋼板(部分非耐壓區則使用強化玻璃纖維),潛航深度為200m;此外,妖王級的靜音程度比小鯨級更為提高(小鯨級已經堪稱同時期全球最安靜的柴電潛艦之一)。 推進系統 妖王級的動力系統包括兩具功率3680馬力的海軍部標準V16柴油發動機(Admiralty Standard Range V-16,ASR1 16VMS)柴油發電機組,每個柴油機搭配一具1280KW/880V的發電機;兩套主柴油發電機組分別各驅動一具功率各3000馬力的直流推推進電動機,潛航速率17節,浮航速率12節 。與小鯨級相同,妖王級採用二次大戰以後的現代化柴電推進設計, 省略柴油機直接驅動推進器的傳動齒輪箱,柴油機完全用來發電 並為蓄電池充電,再由電池驅動推進電機來帶動螺旋槳。如此, 就不會有齒輪傳動系統的聲噪,且只有在充電時才需要開啟柴油機, 提高了肅靜性。
每個直流推推進電動機有兩個電樞。在電池供電推進之下,水下航速透過改變電池以及推進電樞的串連/併聯狀態來調整,航速由低到高有四種組態: 艦上主電池為兩組D7420鉛酸蓄電池,每組各有224單元組成,正常輸出電壓為440V(供電範圍390V~650V),能持續以7420Ah的電流輸出5小時。每個電池單元重1120磅(510 kg),並包含18.5加侖電解溶液。電池槽的骨架以及底層基座由抗酸性的打蠟木質製造,電池槽周圍有底槽,收集從電池單元濺出的電解液,避免流到其他地方。每個電池單元都被木質楔子緊緊固定,避免因船艦晃動而位移。電池艙內所有金屬部件都有像交保護層,避免被電池的酸性溶液侵蝕,所有導體都覆蓋絕緣保護層避免短路。電池的溫度隨時都被監控,電池的電極有四個連結閂,水冷管道通過電極避免電極過熱;風扇經通風管把氣流送到到電解液裡攪拌,確保電解液均勻混合。電池艙外部完全密封,避免氫氣等有害氣體進入潛艦內,或讓海水進入電池艙與電解液反應而釋放劇毒的氯化物氣體。 此蓄電池設計的電解液比重(specific gravity)介於1.080與1.280之間。由於電池電壓到538V時,就開始釋放氫氣,所以充電作業期間的電要逐步降低,使電壓維持在538V以下。蓄電池充電作業時,如電解液比重低於1.180,初期充電的電流為1650A;如果電解液比重大於1.180,則充電電流降至1250安陪;充電完成之際,充電電流降至280安陪。而在必要時,充電電流可增至2000安陪,以加快時間。為了維持蓄電池的蓄電總量,每四個月就需要將電池電力完全釋放,此過程需要5小時,然後重新將電池充滿。在潛艦作業時,會持續充電到電池電壓達560V,然後允許後續再充一個小時。電池每半個月需要進行一次超時充電,達到560V電壓後繼續充電5小時,確保電池達到最大電量;而每兩個月,電池需進行一次8小時的充電,確保每個電池單元都達到最大蓄電。為了維持蓄電池的蓄電總量,每四個月就需要將電池電力完全釋放,此過程需要5小時,然後重新將電池充滿。 艦上主要輔助裝備如壓載水艙的泵浦、空氣壓縮機、通氣系統、冷卻系統、液壓系統都能由艦上主蓄電池供電(390V~650V直流電)。而某些設備的工作電壓較低,不能由主蓄電池直接供電,因此艦上另外設有兩組100KW(130 馬力)的輔助電機,每組輔助電機各由一部主蓄電池驅動,供應一部220V DC電源供應器(CP)並分配相關的負載。此外,艦上有兩部15KW(20馬力)60HZ的三相交流電機,負責為110~230V的交流電負載供電;此外,有兩部15KW、400Hz的交流電機,輸出205V交流電,供應雷達、聲納、射控、通信等與作戰相關的電子設備。此外,有兩個4KW的小型發電機以及一個備用電瓶,可提供24V直流電。
航行操縱方面,早期型妖王級沿用二次大戰以來英式潛艦的布置,總共需要三名人員來分別操作前水平舵、後水平舵以及方向舵;爾後部分妖王級改用新設計的操縱裝置,類似飛機的駕駛桿,一名人員就能同時控制所有舵面動作,皇家海軍潛艦人員稱這種新操縱台為「一人樂隊」(one man band)。 電子裝備 探測與射控方面,妖王級艦上裝備當時英國最新型的各種水聲探測以及電子設備。艦上導航雷達為Type 1002,艦上通信桅杆安装了HF/UHF無線電收發與截收裝置,並配備電子截收(ESM)桅杆。艦上配備AL截收天線浮標,浮標上設置CFA超低頻(VLF)截收天線,潛艦能在一定的作業深度以內施放,在水面上保持對VLF信號的全向截收,而不用上浮到潛望鏡深度升起電子截收桅杆,不過VLF信號也很容易截收到四周其他雜訊或者被干擾;施放以及回收ALK天線浮標時,航速必須保持在3節,而部署ALK天線浮標時航速則限制在5節。
妖王級的各型水聲裝備布置 水聲探測方面,妖王級艦首上方流線型聲納外罩裡設置Type-187中程主動搜索/攻擊聲納,工作頻段約2.5KHz,最大22000碼(約20117m),工作的距離間隔約1000~2000碼,波束方位鑑別度約0.5~1度之間(根據操作模式)。艦體兩舷中間大半長度都佈置了Type-186搜索者式(Searcher)長距離被動聲納陣列的聽音單元,這是全世界最早在潛艦上部署的低頻側舷被動陣列聲納系統。 Type 186是皇家海軍發展的第一種潛艦用側舷陣列聲納。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由於西方海軍規模大幅縮減,且預測蘇聯會以德國Type XXI潛艦的先進技術大量生產潛艦,皇家海軍以及美國海軍都體認到不可能再於戰時生產大量護航艦隊的方式來對抗;於是,決定改採「預警-獵殺」策略,運用新科技發展的長程聲納找出蘇聯潛艦位置,在蘇聯潛艦進入大西洋前就予以消滅。因此,英國、美國等都在發展遠程的低頻聲納技術,英國一開始打算發展類似美國SOSUS的海底固定式聲納,但後來改發展部署在潛艦上的側舷陣列聲納。英國是第一個開發潛艦側舷陣列聲納技術的國家,二次大戰後研究從納粹德國獲得的Type XXI潛艦的「聽音器群」(Gruppenhorchgerät,GHG)波束成形被動陣列聲納技術(將多個水聽換能器間隔排列成陣列,每個傳感器信號線之中加入相位差,可產生波束成形效果來使水聲聽音器陣列聚焦在同一方向,形成窄的接收波束)並進一步發展,將GHG的聽音陣列沿著潛艦側舷向後延伸,又稱為「側翼陣列聲納」(Flank Array Sonar,FAS)。側舷陣列聲納利用潛艦船舷,大幅增加了聲納基陣長度,能處理波長較長(在水中傳遞距離較遠)的低頻聲波,並且形成較窄的接收波束,可更精確地測量目標方位。側舷陣列的長度雖然無法跟同樣在二戰後出現的拖曳式陣列抗衡,但潛艦不能無時無刻都部署著拖曳式陣列聲納(每次部署收放都需要一些時間),放出後更會嚴重影響潛艦機動;此外一維線性的拖曳陣的垂直向口徑太窄,無法分辨聲學信號來自左側或右側,需要靠潛艦轉向、比較兩個不同航向上截收的聲納信號來判斷方位,使用上較為不便;而固定在艦體的側面陣列聲納就沒有以上壞處,適合在需要激烈機動的水下戰鬥中使用。然而,側舷陣列聲納安裝在艦體上,使用時會聽到潛艦自身產生的大量噪音(包括輪機、艦體震動以及水流等),一般而言需安裝在堅固的耐壓殼上、不適合安裝在雙層艦殼的外層非耐壓殼上,並且需要設法過濾掉潛艦自身的噪音(例如加入測量艦殼震動的加速計、透過訊號處理方式濾除);而拖曳陣列聲納由於部署時遠離潛艦,不受到潛艦自噪干擾。 妖王級潛艦兩舷各有一組Type 186的陣列,每側各由12對水聲換能器構成,每對各由一個高頻與一個低頻水聲換能器組成(因此兩舷各有24個水聲換能器,兩舷總共48個),形成固定的探測波束,兩種工作頻率分別是300~600Hz與600~1200Hz;這些水聽器安裝在艦上雙殼結構的壓艙水櫃中、內部耐壓殼上。如果水聽器部署在潛艦外部,就會被流水通過的聲噪干擾,而把聽音陣列部署在潛艦主壓載水櫃的靜水中可避免這個問題;然而,這也使水聽器較為深入潛艦內部,較容易受潛艦自身機械噪音干擾,因此使用時潛艦必須以及低速靜音航行來降低推進系統運轉聲噪。相較於艦上其他工作頻率較高的水聲設備,Type 186的低頻線性陣列的衰減較低,探測距離最遠,條件理想時至多約60海里。在理想狀況下,Type 186通過海水表面聲學通道或深海通道(LOFAR),可偵測到50至100公里以外、使用通氣管開啟柴油機運轉的潛艦。為了避免讓潛艦自噪干擾,Type 186工作時,潛艦需要降低速度並在最低噪音狀態下工作,每分鐘輪流交替向左與向右變向(約16至20度),透過比較聲源信號在潛艦朝不同方向時的差別來標定方位與距離(此種操作方式與線性拖曳陣列聲納類似)。此外,Type 187主動聲納的回波也由Type 186負責接收。 妖王級帆罩兩側佈置了Type 197聲納信號截收器的聽音陣列,工作波段3~40KHz,能判斷敵方聲源的方位以及頻率。艦首下方以及帆罩後方設置Type 719魚雷警告器的被動聽音陣列,用來截收敵方來襲魚雷的主動聲納並判斷方位和頻率;當魚雷迫近時,Type 719的工作掃描速率最快可達每分鐘12轉。Type 719在水聲室裡設有一個平面指示器(Plan Position Indicator,PPI)以及一個用來記錄探測方為資料的紙捲記錄器。實際上,Type 719魚雷警告器有時會被外界信號觸發而造成虛警,因此經常被刻意關閉。艦上配置用於水下通信的Type 185水下聲力電話,有三組涵蓋120度角的水聲換能器單元。 艦首與艦尾各裝置一個在潛艦遇難時使用的Type 183緊急聲力收發器,由潛艦電池供電,能維持對外發送信號12小時,並持續截收外界信號72小時,工作距離1000公尺左右,工作頻率8K~9Khz。此外、推進器附近還裝有Type 189自噪聽音器,監視推進器是否發出異常聲響(如空蝕)。為了探測潛艦附近海水的水文資料,艦上配備Type 773大深度回聲儀(deep echo sounder)以及Type 776淺深度回聲儀(shallow echo sounder),探測距離約1000尋(fathoms);此外還有用來探測海水溫度的Type 2004深溫儀(Bathythermograph)以及MK-8延伸式深溫儀。 1976年起,妖王級陸續升級聲納系統,以Marconi 和Ferranti-Thomson的Type-2051 Triton聲納系統,取代原有的Type-187主動聲納、側舷的Type 1086被動陣列聲納等水聲設備。Type-2051聲納包含艦首主/被動陣列聲納(包括擁有環形陣列的Graseby Type 2007艦首長程被動監視聲納)、SUBTASS整合舷側陣列與線性拖曳陣列、截聽陣列等;Type-2051聲納也是配套MK-24虎魚魚雷的偵測射控裝備。配合新的艦首主/被動聲納,艦首上方的主動聲納外罩也重新設計,不僅容積擴大,外型也更能融入艦首的造型,能有效降低航行阻力。此外,水下聲力電話換成AN/WQQ-501。1980年代引進虎魚線導魚雷後,艦上也加裝了配套的魚雷指揮儀(Torpedo Director)。 Type 2007的SUBTASS側舷被動陣列聲納是以Type 186為基礎的改良版本,引進DIMUS數位多波束技術,可在兩舷各產生涵蓋160度的多波束,有效擴大了側舷被動陣列聲納的涵蓋面,使潛艦即便靜止都可以對兩舷進行廣區域探測(早期Type 186的接收波束為固定式,潛艦需要向前移動才能搜索)。
Type 2007長程被動聲納的環形陣列 武器系統 與小鯨級相同,妖王級也配置八門533mm魚雷管,艦首配置六門,艦尾的兩門為短魚雷管,屬於二戰的設計風格。艦首有一個容納14枚魚雷的武器艙,加上魚雷管容量,艦首總共可儲存20件武器;而艦尾的兩個魚雷管長度較短(12英尺),且沒有再裝填能力,只有兩枚預先裝填在管內的武器。妖王級的瞄跡、射控裝備依舊處於二戰水平,例如用來計算無導引直航魚雷發射參數的類比式的MK-17魚雷射控計算機(Torpedo Control Calculator)。 艦首六個魚雷管能使用二戰時代的MK-8無導引反艦魚雷,或者是早期開發的MK-23線導魚雷,1980年代以後又引進MK-24虎魚導向反潛魚雷。如果將魚雷艙的所有魚雷移除,則能攜帶50枚MK-5石魚(Stonefish)或MK-6 海海膽(Stonefish)水雷。艦尾兩個較短的魚雷管裝填長度略減的MK-20S Bidder導向魚雷,用來攻擊尾追的敵方反潛船艦。MK-20S採用被動聲納聽音尋標,是一種「射後不理」的武器;當MK-20S魚雷在1980年除役之後,妖王級後部兩門魚雷管就被當作儲藏空間,不再裝填武器。
服役經歷
皇家海軍的妖王級潛艦編隊。
浮航中的皇家海軍妖王級貓豹號(HMS Ocelot S-17)。此時艦首上方裝置的是 服役初期的Type 187主動聲納,後來被Type 2051取代。 與小鯨級相同,妖王級在剛服役時,堪稱世界上最精良、最安靜的柴電攻擊潛艦,其靜音性能超過同時其美國柴電潛艦,也比同時期蘇聯R級等柴電潛艦安靜得多。在冷戰期間,英國的妖王級構成北大西洋北極圈海域的反潛巡邏、監視防線,防堵蘇聯龐大的潛艦兵力進入大西洋 ,因此這些潛艦十分地活躍;此外,妖王級在冷戰期間也經常支援特種作戰或在沿岸進行偵察與情報、電子信號蒐集,任務成效十分良好。 在妖王級之中,瑪瑙號(HMS Onyx S21)是皇家海軍唯一一艘參與福克蘭戰爭的常規動力潛艦。當時瑪瑙號攜帶一個特製的5人潛水艙,艦上配備10枚MK-24虎魚導向魚雷、2枚MK-20魚雷以及11枚MK-8直航魚雷。由於瑪瑙號體型比皇家海軍派遣參戰的核子攻擊潛艦小,因此常秘密接近福克蘭群島近岸淺水域施放特種舟艇隊(Special Boat Service,SBS)的特戰人員。在一次這類特種任務中,瑪瑙號曾在150英尺(46m)的深度撞到海底山脈,艦首輕微受損。有種說法宣稱損害是 阿根廷海軍S-2E追蹤者(Tracker)反潛機投擲的輕型魚雷所造成;在5月5日至6日,一架阿根廷S-2E反潛機在尋找阿根廷失蹤的船艦ARA Alférez Sobral(遭皇家海軍大山貓直昇機發射的Sea Skua反艦飛彈擊中),結果發現了瑪瑙號並加以攻擊。然而,這項說法與英軍作戰過程矛盾,在英軍取消馬卡杜作戰(Operation Mikad)之後,英軍就沒有打算用瑪瑙號施放特種空勤團(Special Air Service,SAS)人員潛入福克蘭主島摧毀阿根廷剩餘的飛魚反艦飛彈的計畫;而在瑪瑙號艦首受損時,原本計畫由該艦搭載SBS單位人員潛入福克蘭的計畫也被取消。在6月21日,瑪瑙號奉命以魚雷擊沈在6月8日被阿根廷空軍重創的賈拉罕爵士號(RFA Sir Galahad L3005)登陸艦,該艦首先發射兩枚MK-24虎魚導向魚雷,但都發生故障未能引爆(可能是由於電池故障),最後瑪瑙號以二次大戰的MK-8直航魚雷才將賈拉罕爵士號擊沈。 在1991年波灣戰爭中,妖王級負鼠號(HMS Opossum S-19)搭載SBS部隊潛入科威特沿岸進行任務。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英國裁減軍費,皇家海軍遂集中資源只保留核子動力潛艦,剩下的妖王級遂在1993年除役完畢。 至2006年為止,五國共27艘妖王級之中,總共有7艘被保存為紀念艦或觀光景點,此外還有兩艘的部分結構被拿來當紀念碑展示。在英國方面,貓豹號(HMS Ocelot S-17)除役後保存於查塔姆歷史船塢(Chatham Historic Dockyard),而奧塔斯號(HMS Otus S-18)則除役後被德國民間企業購入,停泊於德國東北部Rügen島Sassnitz鎮作為浮泊紀念艦。
貓豹號(HMS Ocelot S-17)上的船鐘,2024年9月18日攝於查特漢歷史船塢。 外銷: 1.澳洲(奧克斯利級) 從二次大戰結束到1960年代,皇家澳洲海軍都沒有本身的潛艦部隊,而皇家澳洲海軍與皇家紐西蘭海軍所需的反潛訓練都由一支駐防在雪梨的皇家海軍潛艦部隊來支援。在1960年代,英國軍力逐步撤出遠東,這支潛艦部隊也被裁撤,而皇家澳洲海軍也決定建立自己的潛艦部隊,遂向英國購買妖王級潛艦。 皇家澳洲海軍總共訂購了六艘妖王級潛艦,稱為奧克斯利級(Oxley class),其中第一批訂購了四艘(SS-57、59、60、70),在1967到1969年服役;原本澳洲還訂購了第二批四艘,不過隨後第二批被刪減為2艘(SS-71、72,分別在1977與1978年服役),預算被挪用 來為澳洲海軍航空隊增購10架A-4G天鷹式攻擊機。除了昂斯洛號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廠(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建造之外,其餘五艘都由史考特廠(Scotts Shipbuilding)建造。與英國自用版本相較,澳洲妖王級的魚雷搭載量高於原版妖王級,艦首魚雷艙的容量提升為16枚,加上六門魚雷管的空間,前方總共能儲存22枚魚雷。 最初奧克斯利級使用二戰時代的英製MK-8反艦魚雷,稍後增加了運用MK-23線導魚雷的能力。
俯瞰奧克斯利级
一艘奧克斯利級通過雪梨歌劇院
從197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澳洲海軍陸續為奧克斯利级進行一連串改良。在水下偵測方面,艦上加裝美國Sperry Gyroscope(日後被Honeywell購併)的MicroPUFFS被動射控聲納(型號為BQG-4,包含艦體兩側的三組被動陣列;詳見英國S2400擁護者級柴電攻擊潛艦)以及Krupp Atlas CSU3-41攻擊聲納 ;此外,澳洲海軍也為奧克斯利级加裝側面平面被動陣列聲納,然而初期由於缺乏有效的後端處理,接收到的大部分都是自身與背景環境的噪訊,直到後來完善了後端處理軟體過濾雜訊,才真正實用化。此外,加裝美製AN/BRA-34電子/通信截收桅杆,以及Nestor加密UHF波段衛星通信系統。武裝方面,澳洲執行潛艦武器升級計畫(Submarine Weapons Update Program,SWUP) ,購入美製MK-48 Mod4線導魚雷取代MK-23,並增加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的運用能力,為此艦種也改為飛彈潛艦(SSG),舷號前的英文字首也一律改成SSG。 配合著SWUP,艦上也加裝用來控制魚叉反艦飛彈與MK-48魚雷的SFCS MK1潛艦射控系統,由美國Librascope(1992年被Loral Space & Communications購併,1996年併入洛馬集團)提供,當時號稱是全世界第一種全數位化的水下射控系統;SFCS MK1潛艦射控系統以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的MK-118潛艦射控計算機架構為基礎進一步發展而成,使用UYK-20電腦為核心,記憶體容量409K words,能同時接戰2個目標。SFCS MK1能整合15種不同的感測器,其中包括9種聲納。在此次改裝之中,澳洲海軍認為新型的MK-48 Mod4線導魚雷使得艦尾魚雷管成為累贅,遂將位於艦尾的兩支短魚雷管外門都予以封死(不過發射管仍保留,後來經常被艦上官兵用來藏違禁的酒精)。經過改裝後,本級艦的標準籌載通常為20枚MK-48 Mod4魚雷與魚叉反艦飛彈(必要時可搭載若干MK-5水雷)。配合奧克斯利级的升級計畫,澳洲在1979年向美國訂購首批100枚MK-48 Mod4,成為MK-48魚雷的第一個國外客戶;在1980年,澳洲又增購29枚MK-48 Mod4。 六艘奧克斯利級完成SWUP工程的順序是:奧克斯利號(HMAS Oxley SSG-57,1979年12月19日完成)、奧塔瓦號(HMAS Otway SSG-59,1981年4月30日)、歐文斯號(HMAS Ovens SSG-70,1982年8月12日完成)、獵戶座號(HMAS Orion SSG-71,1983年8月12日完成)、昂斯洛號(HMAS Onslow SSG-60,1984年9月21日完成)以及奧塔馬號(HMAS OTAMA SSG-72,1985年9月12日完成),
(上與下)奧克斯利级進行SWUP升級計畫之後,控制室新增的SFCS MK1潛艦射控系統顯控台。
奧克斯利級的 Type CH74攻擊潛望鏡。 奧克斯利級的昂斯洛號(HMAS Onslow SSG-60 ex-SS-60)的改裝作業在1982到1984年進行,並在1985年成為全世界第二艘從水下發射魚叉反艦飛彈的潛艦(在夏威夷海域),並成功命中水平線外的目標。 經過這一系列升級後,奧克斯利级的作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原本奧克利斯級的二戰 瞄跡桌型式的系統需要7名人員與超過半小時的時間來追蹤航跡,且被動聲納一次只能追蹤一個目標;而改良之後奧克斯利级使用計算機控制的被動聲納,能真時地對目標實施距離追蹤工作,可同時精確追蹤並發射武器攻擊六個目標 。而在使用魚叉反艦飛彈時,最多能同時發射六枚魚叉飛彈以不同的路徑去攻擊同一個目標,達成多動向飽和攻擊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奧克斯利級這套新射控系統同時與魚雷和魚叉飛彈整合,而同時期美國海軍潛艦的魚叉反艦飛彈仍使用單獨的射控單元而未與水下追蹤射控系統整合。然而,由於奧克斯利級升級時,電腦導入軍用系統尚處於萌芽階段,因此本級艦陸續改良時新增的各種數位電腦設備,都擁有自己的硬體架構與程式碼,造成日後升級擴充或者後勤維修的困擾;最後奧克斯利級的各種數位電腦設備總共有37種軟/硬體層次的程式碼,全部都由艦上僅僅編制一名的電子工程人員來處理。雖然如此,改良型奧克斯利级的射控作戰系統效能非常卓越,在當代全球柴電潛艦中名列前茅。 本級艦昂斯洛號曾發生過兩次比較嚴重的意外,第一次在1972年,一位情緒不滿的操艦水兵違反指令,蓄意將潛艦帶到兩倍於安全深度之處,所幸沒有出事;此後,澳洲海軍限制潛艦部隊一律採用招募的志願人員。第二次意外發生在1981年,艦上由於通風不良,柴油發電機產生的一氧化碳充斥全艦,造成一名人員死亡,爾後澳洲海軍變更了若干機械操作程序以防止意外再度發生,不過據說出事時的各項細節至今依舊保密。1982年福克蘭戰爭爆發後,原本澳洲花錢為本身奧克斯利級潛艦訂購的零組件都被轉移到皇家海軍的妖王級潛艦艦隊上,導致澳洲只能透過拆下同級艦零組件的方式,維持數量較少的奧克斯利級潛艦在海上作業;而值勤潛艦數量的減少,連帶影響到潛艦部隊的人力,這些影響之後花費數年才完全恢復。 皇家澳洲海軍一開始建立潛艦部隊的主要目的還是維持自身的反潛訓練能力,但隨後就積極地運用奧克斯利級潛艦進行遠程部署並執行各項巡邏、監視與情報蒐集工作;一般而言,每次任務在海上作業時間為40到50天,其中約三週在作業區值勤,其餘則是從基地到作業區域之間的渡航往返;每次部署期間(含往返渡航)95%期間待在水下,需要充電時使用通氣管。在服役期間,奧克斯利級在皇家澳洲海軍的巡航行範圍內活躍地執行任務,除了主要的南太平洋直到南中國海 、越南金蘭灣之外,也曾向北遠達蘇聯太平洋艦隊主要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甚至曾至利比亞,此外也有許多近距離追蹤、拍照鄰國船艦的紀錄。例如 ,獵戶座號(HMAS Orion SSG-71 ex-SS-71)曾在距離越南海岸線12海里邊緣、蘇聯位於越南的海軍基地附近,近距離跟蹤與拍攝蘇聯查里級(Charlie class)核子動力巡航飛彈潛艦,期間曾潛伏到這艘查里級航道前方然後將航速降到極低(幾乎靜止),讓不知情的查里級緩緩從上方經過,趁機拍攝查里級艦上各部位;這一次任務中,獵戶座拍到查里級大量近距離照片,包括聲納、推進器、控制面等,使西方得以更深入了解這種蘇聯潛艦的技術與性能水平,而成功取得這類珍貴高階情報也讓澳洲在與美國分享情報時有更大的籌碼,從美國交換到更高等級的信息。另外在1980年代,有一次美國間諜衛星拍攝到一艘蘇聯基洛夫級(Kirov class)飛彈巡洋艦從北方艦隊的莫曼斯克(Murmansk)基地啟航,繞過南非南端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進入印度洋;隨後皇家澳洲海軍接手跟蹤這艘基洛夫級,首先由阿德萊德級(Adelaide class)飛彈巡防艦坎陪拉號(HMAS Canberra F02)在斯里蘭卡外海攔截到這艘基洛夫級,一路跟蹤通過麻六甲海峽並靠近金蘭灣;等這艘基洛夫級靠近越南時,已經埋伏在金蘭灣水域的獵戶座(維持在潛望鏡深度,通信桅杆升出水面以隨時接收友軍回報的新動態)就悄悄靠近這艘基洛夫級,拍攝推進器等部位的照片,並用被動聲納與電子截收裝置紀錄基洛夫級的推進器噪音以及艦上各項雷達、通信設施的信號,使得西方國家能夠瞭解這種蘇聯強大戰艦的聲噪特性以及指管通情的電子信號,意味著必要時能加以干擾。有一次,獵戶座號甚至還曾經偷偷尾隨一艘蘇聯柴電潛艦進入金蘭灣,一路到基地附近。 在1980年8月,澳洲海軍執行SANDGROPER演習,這是二次大戰以來澳洲海軍執行過的最大規模海上演習,編隊由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航空母艦領軍,還包括幾艘水面艦以及奧塔瓦級潛艦。演習期間,澳洲編隊遭到蘇聯海軍船艦風暴海燕級(Burevestnik-class,北約代號Krivak級)巡防艦Storozhevoy以及Ivan Rogov號登陸艦近距離監視。參演的澳洲海軍編隊將情況回報岸上澳洲海軍指揮部,但上級卻不相信,因為過去蘇聯從沒有這樣密切監視過澳洲海軍活動;於是,參演的奧塔瓦級潛艦潛入這幾艘俄羅斯船艦下方進行監聽,包括錄下聲紋以及用潛望竟拍攝艦體和推進器細節等,拿回去作證據。 除了對付蘇聯之外,皇家澳洲海軍潛艦部隊也常會去監聽中國、印尼、越南等國的電子信號,因此常會到中國的近海港口如海南島、上海等處出沒。在水深有限的東中國海,體型較大的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操作不便,因此這類海域的情報蒐集任務通常就交給皇家澳洲海軍的昂斯洛級潛艦部隊。在1992年10月22日,獵戶座號從雪梨港出發,抵達中國上海灣蒐集電子情報;獵戶座號一路潛行進入中國領海,來到上海 的長江出海口,施放截收天線進行探測;此地水域非常淺,下潛操作沒有太多餘裕,而艦上人員不時要升起潛望鏡來檢查截收天線的情況。此時,大量小型漁船在上海灣口作業,進入上海灣的獵戶座號陷入了大群漁船之中,無法上浮到水面或快速移動;漁船上的漁民會仔細注意海面上的動靜來判斷是否有魚,幾乎不可能不發現近距離通過的獵戶座號。終於,獵戶座號被一艘漁船的漁網纏住,險些將這艘漁船拖入水中(船上漁民即時將漁網割斷脫險);眼看行蹤即將敗露,獵戶座號的人員立刻放棄任務,退出上海灣並回到公海上。這次驚險的經歷之後,曾擔任潛艦指揮官的澳洲海軍參謀長Ian McDougall向國防部長Robert Ray 表示,應立即停止這類情報蒐集活動,因為奧克斯利級即將到達服役壽限,裝備日漸老舊,一但在這類任務中遇到危險,後果難料;儘管當時情報部門反對停止這類活動,因為取得中國、印尼、越南的電子情報仍十分重要,但國防部長Robert Ray 仍下令停止潛艦的情蒐任務。直到四年後,Ian McLachlan成為首相John Howard內閣的第一任國防部長,才又建議有限度地恢復潛艦情報蒐集活動,使得皇家澳洲海軍潛艦部隊仍有機會重新練習相關這類任務所需的技術。此後,奧克斯利級在除役之前,又進行了六次情報蒐集任務,比起以前的任務受到更多控制、危險性也比較低;這六次任務主要是截收印尼方面的軍事通信,以掌握印尼軍方在東帝汶獨立運動期間的各種動靜。 在1980年代,澳洲展開了澳洲國防史上空前規模的潛艦研發計畫,在瑞典廠商協助設計下於本國生產六艘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柴電攻擊潛艦,用來取代六艘奧克斯利級。然而,這批擁有全世界最精良裝備的先進柴電攻擊潛艦在建造期間就面臨延誤,1990年代陸續建成後,在操作時也發生大量的技術問題,作戰系統最後 甚至重新招標;原本澳洲海軍打算在1990年代將六艘奧克斯利級除役,由於柯林斯級的種種延誤,本級艦昂斯洛號與奧塔瑪號(HMS Otama SSG-72 ex-SS-72)只好分別延長役期到1999與2000年。 六艘奧克斯利級除役後,其中兩艘被以紀念艦的身份保存:在1995年除役的歐文號(HMS Oven SSG-72 ex-SS-72)陳列於西澳大利亞海事博物館(Western Australian Maritime Museum),是澳洲第一艘潛艦紀念艦。昂斯洛號在1999年除役後則成為位於雪梨達令港(Darling Harbour)的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的展品,在1999年6月1日對外開放。 巴西: 巴西總共購買三艘妖王級(S-20~22),稱為Humaitá級,全部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廠(Vickers-Armstrongs Shipbuilding)建造,從1973到1978年陸續服役。與英國原版妖王級相較,巴西版的主要差異在於換裝Vickers開發的射控系統。爾後這三艘潛艦都經過升級,以裝備英製虎魚(Tigerfish)Mod.1導向魚雷。本級艦托尼尼羅號(Tonelero S-21)在艤裝期間曾發生嚴重火災,之後由查詹廠(HM Dockyard Chatham)進行整修,艦體中間一段18公尺長的船段完全必須切除重造,艦內所有配線也重新設置,工期延後到1978年才完工;而該艦也是維克斯.阿姆斯壯廠建成的最後一艘妖王級。三艦服役到1996至1997年除役,接替者是從德國引進的209型 TR-1400潛艦杜比級(Tupi class)。 加拿大(奧吉瓦級):
加拿大海軍的奧吉瓦級潛艦歐諾德格號(HMS Onondaga S-73),該艦除役後作為紀念艦保存。
加拿大海軍的三艘奧吉瓦級。 在1957年,加拿大武裝部隊開始尋求建造新潛艦,取代當時用於訓練任務的第六潛艦隊(6th Submarine Division)。在1958年3月,加拿大海軍參謀長(Chief of Naval Staff)哈利.迪沃夫中將(Vice Admiral Harry DeWolf)成立核子潛艦研究團隊(Nuclear Submarine Survey Team,NSST),研究從美國引進核子動力潛艦的可能性,並在1959年6月完成最終報告,建議設法引進美製飛魚級(Skipjack clas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數量是5艘。同時期,加拿大海軍也提交購買新柴電潛艦的提案,並在1959年11月送交加拿大參謀部。繼任的加拿大海軍參謀長霍巴特.雷尼爾中將(Vice Admiral Herbert Rayner)向加拿大內閣提交潛艦採購案,總數12艘(包含核子動力潛艦以及柴電潛艦提案)。加拿大內閣在1960年1月初步同意海軍購買潛艦,但引進何種潛艦則延遲到3月決定。在1960年8月,加拿大政府做成決定,排除成本高昂的核子動力潛艦,選擇引進柴電潛艦。 在1960年時,加拿大政府考慮的柴電潛艦有兩種,第一是向美國購買兩艘最新研製、採用嶄新淚滴型艦體的白魚級( Barbel lass )柴電攻擊潛艦,第二個提案是向英國購買六艘較便宜、設計較傳統的妖王級。在1962年3月,加拿大內閣建議,購買三艘妖王級潛艦 與八艘新型水面作戰艦艇。妖王級不僅比較便宜,而且英國承諾如加拿大購買英製潛艦,就會提出國防採購沖銷優惠。在1962年4月11日,加拿大國防部長Douglas Harkness在下議院正式宣佈,向英國購買三艘妖王級潛艦。 然而,隨後與英國談判中,由於英國對於工業互惠遲遲沒有回應,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推遲了採購。在1963年加拿大下議院大選中,工黨擊敗保守黨執政,隨即推遲加拿大所有的重大軍備採購。為了確保訂單,英國提議將兩艘原為皇家海軍訂購的妖王級潛艦HMS Ocelot (S17)以及HMS Opportune (S20)轉賣給加拿大;這個提案起先遭到加拿大拒絕,但隨後英國又願意提供建造中的妖王級HMS Onyx(1962年9月27日安放龍骨),於是加拿大政府在1963年同意接收這三艘妖王級,總價值約4000萬美元。原本加拿大還打算訂購第四與第五艘妖王級,但從未實現。 加拿大稱這三艘妖王級(S-72~74)為奧吉瓦級(Ojibwa class),三艦都由查詹廠(HM Dockyard Chatham)建造,1965到1968年服役。與英國原版妖王級相較,奧吉瓦級做了一些修改來,包括換裝適應北極圈結冰水域的呼吸管、功率更高的空調系統、新通信系統等,此外許多次系統也換成加拿大與美製產品 ,聲納系統為AN/BOG-501,使用的魚雷改成美製MK-37,配套的魚雷射控系統是TCCS-9魚雷射控計算機。達成交易時,原屬皇家海軍的Onyx(後被加拿大命名為HMCS Ojibwa S72)已經在建造,所以在建造途中進行相關修改;而另外兩艘之後才開始建造,因此建造前就做了更多調整,包括將廚房移到控制室前方,擴大控制室的空間來安裝聲納設備。這項修改導致乘員舖位減少三個,使得艦上人員起居受到影響,這個問題在兩艦服役生涯中始終沒有獲得解決。 在1973年7月28日,奧肯納崗號(HMCS Okanagan,S74)在蘇格蘭法斯蘭(Faslane)外海與英國皇家勤務艦隊灰漂流者號(RFA Grey Rover A269)聯合演練時,奧肯納崗號在68英尺的深度接近灰漂流者號進行外部觀察時,由於太過靠近而被吸向灰漂流者號的螺旋槳推進器,灰漂流者號的螺旋槳擊奧肯納崗號穿,桅杆受損且控制室進水。奧肯納崗號隨即下潛到180英尺避脫離灰漂流者號,然後清除水櫃緊急上浮。 在1973年,加拿大從美國引進改良型MK-37 魚雷(又稱NT-37)來裝備奧吉瓦級,以OTTO燃料的熱力發動機取代原本的電池推進, 航速跟射程都比早期型MK-37增加。在1975年以後,奧吉瓦級的射控武器系統已嫌過時,來英國廠商的零組件商源也逐漸消失。於是,加拿大海軍開始計畫為奧吉瓦級實施升級計畫,在壽命中期發修工程中一併汰換艦上過時的射控武器系統,此一計畫稱為潛艦作戰升級計畫(Submarine Operational Update Program,SOUP)。SOUP項目包含美製新型射控系統,包含的Singer Librascope公司(1992年被Loral Space & Communications購併,1996年併入洛馬集團)的Mark I數位水下射控系統、Sperry Micro的AN/BOG-502 Ranger被動測距聲納(提供目標航跡、航速、距離等資料)、新通信與導航設備等,其中Sperry聲納安裝在耐壓殼體上部,而原有的Type 719短距離聲納就遭到拆除。SOUP項目在1980到1986年配合三艘奧吉瓦級的壽命中期翻修工程而陸續實施,在1986年計畫完成時花費為4500萬美元。此外,加拿大也向美國購買MK-48導向反潛魚雷以及潛射魚叉反艦飛彈來裝備奧吉瓦級,為此換裝了新魚雷管,此項改裝在1985年完成。 加拿大在1985年購買首批48枚MK-48 Mod4,1988年購買13枚,1989年購買26枚。 除了前述升級聲納、射控與武器系統的項目之外,加拿大海軍也與英國簽署後勤支持協議(Logistic Support Agreement,LSA),以獲得更多妖王級潛艦的零部件。LSA在1989年截止,同年加拿大向英國採購妖王級潛艦奧林帕斯號(HMS Olympus S-12)作為停泊的訓練艦。隨後,由於剩餘的庫存零件不足,加拿大在1991年從英國購入妖王級的奧斯里斯號(HMS Osiris S-13)當作備料。在1994年,首艦奧吉瓦號(HMCS Ojibwa S-72)接受翻修工程,其中就使用奧斯里斯號的柴油機替換原本奧吉瓦號的主機。 經過SOUP升級的奧吉瓦級服役到1990年代末期,在1998至2000年除役,被加拿大從英國購買的二手擁護者級(Upholder class)柴電攻擊潛艦替換(加拿大稱為維多利亞級,Victoria class)。三艘奧吉瓦級從1998至2000年除役,被四艘購自英國的擁護者級(Upholder class)柴電潛艦取代。 本級艦歐諾德格號(HMS Onondaga S-73)在2006年被一個機構Site historique maritime de la Pointe-au-Père, Rimouski購入,2008年起改裝為紀念艦,雖然在2008年9月曾發生翻覆意外,不過改裝作業終於完成,並在2009年6月對外開放。而首艦奧吉瓦號(HMCS Ojibwa S-72)原本預定拆解,但實際上一直存留,等待成為紀念艦的機會,在2010年6月以後有望成為艾金軍事博物館(Elgin Military Museum at St. Thomas, Ontario)的展品。在2012年,奧吉瓦號被拖到安大略省的伯維爾港(Port Burwell, Ontario),2013年6月29日開放參觀。 智利: 智利在1970年代購入兩艘妖王級(S-22、23),分別由維克斯.阿姆斯壯與史考特廠建造,稱為O'Brien級。這批艦艇咸信換裝德製SUT線導魚雷。這兩艘妖王級服役至2001年12月31日,被智利從法國訂購的兩艘天蠍座型(Scorpene)柴電潛艦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