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心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
(上與下二張)決心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首艦決心號(HMS Resolution S22)在1966年9月15日下水的畫面
決心級的四號艦復仇號(HMS Revenge S27)在1968年3月15日在Cammal Laird船廠下水。
艦體兩側下部的條狀物是Type-2007型低頻長距離線性被動陣列聲納
(上與下)決心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的反擊號(HMS Repulse S23)。注意前水平舵在浮航階段可以向上折收。
三艘決心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編隊浮航。
決心級首艦決心號(HMS Resolution S22)的北極星飛彈發射控制室。
決心級首艦決心號的控制室以及潛望鏡。
決心號正停在卡波特皇家海軍武器儲存中心(RNAD Coulport) 碼頭裝填北極星A3彈道飛彈。
復仇號在美國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Canavernal)基地停靠,準備進行北極星飛彈試射。攝於1970年5月。
反擊號(HMS Repulse S23)在蘇格蘭克萊德區福斯灣口(Firth)待機,攝於1979年。
反擊號(HMS Repulse S23) 除役前最後一次返航,攝於1996年。注意該艦彈道飛彈發射艙打開,上面刻意漆著艦名。
曾用於決心級彈道飛彈潛艦反擊號反擊號(HMS Repulse S23)的螺旋槳推進器,存放於朴次茅茲的皇家
潛艦博物館 (Royal Submarine Museum)。攝於2024年9月11日。
英國版北極星A3TK潛射彈道飛彈的全尺寸模型,2024年9月18日攝於查特漢歷史船塢
。相較於美國原版, 英國版北極星A3使用英國國產的Chevaline核子戰鬥部,包括三個MARV重返載具,
一枚彈道飛彈就能打擊40英里內的三個不同目標。
北極星A3TK潛射彈道飛彈的鼻椎罩、重返載具(右)模型。2024年9月11日攝於樸次茅茲潛艦博物館
一套原屬決心級潛艦的雙層人員臥鋪。2024年9月11日攝於樸次茅茲潛艦博物館
(上與下二張)原屬決心級潛艦的彈道飛彈控制台。2024年9月11日攝於樸次茅茲潛艦博物館
(上與下二張)四艘決心級彈道飛彈潛艦除役後,長年停放余達文波特基地3號船塢,等待拆解
以及處理反應器。這是皇家海軍除役核子潛艦停放的主要地點之一。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 |
決心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
(Resolution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英國/ S-22、23:Vickers Armstrong, Barrow S-26、27:Cammal Laird, Birkenhead |
|||||
尺寸(m) |
長129.54 寬10.1 浮航吃水9.17 |
|||||
排水量(ton) |
浮航7600 潛航85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Rolls-Royce PWR-1壓水式核子反應器*1 蒸汽渦輪*2/15000 輔助柴油發電機*2/2200 緊急推進電動機/伸縮式舷外螺槳推進器*1 單軸 |
|||||
航速(節) |
潛航25 浮航20 |
|||||
續航力 | 無限制 | |||||
乘員 | 143 | |||||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
Kelvin Hughes Type-1006平面搜索雷達*1 MEL UA11/12電子支援系統 SSDE誘餌發射器*2 |
|||||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
Plessey
Type-2001主/被動艦首聲納 BAE Type-2007型低頻長距離側面被動陣列聲納 Thomson Sintra Type-2019被動測距/搜索聲納 Ferranti Type-2046甚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1 |
|||||
射控/作戰系統 | Gresham/Dowty DCB資料處理/射控系統 | |||||
艦載武裝 |
A-3北極星彈道飛彈*16 533mm魚雷發射管*6(發射管內6枚,能使用MK-24虎魚魚雷、MK-8魚雷 ) |
|||||
備註 |
共4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
S-22 Resolution | 1963/5/8 | 1964/2/26 | 1966/9/15 | 1967/10/2 | 1994/10/22 | |
S-23 Repulse | 1963/5/8 | 1965/3/12 | 1967/11/4 | 1968/9/28 | 1996/5/5 | |
S-26 Renown | 1963/5/8 | 1964/6/25 | 1967/2/25 | 1968/11/15 | 1996/2/24 | |
S-27 Revenge | 1963/5/8 | 1965/5/19 | 1968/3/15 | 1969/12/4 | 1992/5 |
英國發展戰略核武的歷程 英國研究核子武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43年美國尚未展開曼哈坦計畫之前,英國科學家已經意識到必須研製這種武器;但研製核子武器需要龐大的資源,當時英國的人力物力不可能負擔。在1943年8月19日,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簽署了英美聯合研製核武協議 (即魁北克協議),英國將其現有階段性成果與科學家投入美國主導的曼哈頓坦計畫,英美共享研製核武的資源與信息,並明文規定雙方「不會對彼此使用核武、任一方在未經另一方同意前不會逕自對第三方使用核武、任一方 在未經另一方同意前不會擅自對第三方透露核武研究內容」等三項原則。而此一協定也為日後英美核武的密切關係奠定基礎。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杜魯門總統在1946年8月1日簽署原子能法案,美國國內所有軍方、非軍方的核子相關計畫的掌控權,都轉移到新成立原子能委員會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EC);這項原子能法案中規定,不得向國外洩露任何民用與軍用核能管理與控制資訊,這使得英國與加拿大等盟國不能再像先前一樣輕易取得美國核子研究計畫的成果。這促使英國轉向自力研發核武,在戰後首任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tlee)內閣的全力推動下,在1952年成功進行首次核子試爆——「颶風行動」(Hurricane),隨後又在1957至1958年的格鬥(Grapple)行動中首次試爆氫彈。 鑑於英國具備獨立的核子武器研製能力,美國也轉變核武政策,促成英美雙方在1958年簽署「英美共同防禦協定」,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確保英美之間在核子武器(包含戰鬥部與投射載具)以及軍用反應器的研製、測試、使用等各方面的合作。如此,美國就仍能保持對英國核武的影響與控制力,而英國也能取得更多美國核子科技如核子彈頭設計、安全機制、核能潛艦推進系統技術,乃至於美國內華達州地下核子試爆場的使用權,大幅加快英國建立核武力量的速度。例如,英國在1959至1960年開始部署的第一種實戰核子武器──裝備於火神(Vulcan)轟炸機的 黃色太陽(Yellow Sun)核子炸彈( 搭載Green Grass或Red Snow核子戰鬥部,當量分別是400KT或1.1MT),據信就引進了部分美國的設計。而英國首度擁有核子動力潛艦,也是在英美核子合作下,由美國輸出當時最新的S5W壓水反應器與推進系統而得以實現,用於英國首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無畏號(HMS Dreadnought S101)。 引進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 除了由火神轟炸機投擲核子炸彈之外,英國在1950年代也進行戰略核子飛彈計畫,首先是由德哈維蘭飛機公司(de Havilland Aircraft Company)發展 陸基藍光(Streak Missile)中程彈道飛彈(射程2000海里級,約3700km)。鑑於當時英國手頭上唯一的戰略核武投射工具──次音速的火神轟炸機已經難以穿越日漸嚴密的蘇聯防空網,而部署於陸地的固定式彈道飛彈又很容易遭到擊毀,英國也著手發展由核能潛艦發射的彈道飛彈, 但進度不如美國的UGM-27 北極星(Polaris )潛射彈道飛彈。在1957年,英國第一海相(First Sea Lord)艾爾.蒙巴頓(Lord Louis, Earl Mountbatten)與美國海軍作戰長亞里.柏克上將(Arleigh Burke)開始就英國引進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進行磋商;稍早英國才正式爭取到從美國引進核能潛艦與S5W壓水反應器的技術。在1961年1月,英國宣布開始規劃建造配備彈道飛彈的核能潛艦。 由於 藍光 飛彈計畫所費不貲,英國內閣在1960年2月將之完全取消,已經製造出的10個載運火箭後來全部用於民間的太空相關計畫。緊接著,英國首相麥克連(Macmillan)在1960年3月與美國艾森豪總統達成協議,英國轉而投資加入美國由道格拉斯(Douglas)研製的GAM-87 天弓空射核子飛彈(Skybolt,1962年編號改為AGM-48),並購買144枚裝備於皇家空軍的火神轟炸機上。在這項合作協議下,英國版 天弓飛彈改搭在英國自製的RE.179核子戰鬥部。 由於同時期美國北極星(Polaris )潛射彈道飛彈發展極其成功,美國遂在1962年12月片面宣布取消天弓核子飛彈計畫(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國防部長麥納馬拉不希望英國擁有獨立的戰略核武);然而,美國片面取消天弓飛彈引發英國強烈反彈,與美國發生嚴重爭執,被稱為「天弓危機」( Skybolt Crisis )。為了解決歧見,英國首相麥克連與美國總統甘迺迪立刻在巴哈馬的拿騷(Nassau, Bahamas)舉行會談,在三天的會談後,於1960年12月21日達成拿騷協議(Nassau Agreement)。 在 拿騷協議中,美國同意輸出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與技術給英國,協助英國建立戰略威懾核子潛艦部隊;而英國的北極星彈道飛彈潛艦部隊則置於北約的指揮之下,成為北約共同核子嚇阻力量(實際上由美國掌握)的一部份 ,只有在英國核心國家利益遭到破壞時才能由英國獨立使用;而在拿騷協議之下,美國也將部分核子武力控制權交給北約指揮。此外,「 拿騷協議 」也包括英國將蘇格蘭克萊德狹灣(Firth of Clyde)附近的聖潔灣(Holy Loch)錨地租借給美國海軍,供美國的核子潛艦停泊部署;此後聖潔灣都是美國海軍部署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的據點之一,直到1992年蘇聯解體為止。「 拿騷協議 」 確立了英國放戰略核子潛艦獨立控制權、納入實際上由美國掌握的「北約多邊核子威懾武力」之下,大幅削弱英國的獨立核子嚇阻能力。稍後美國也向同樣在研製核子彈道飛彈潛艦的法國提議,可加入 拿騷協議;然而,堅持發展獨立戰略核力量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3年1月拒絕加入拿騷協議,之後法國自行建構的核子彈道飛彈潛艦兵力就維持獨立運用。 在1963年4月6日,英國正式與美國簽約,由美國輸出新開發成功的北極星(Polaris)A-3潛射彈道飛彈系統(射程4000km)給英國,配備英國生產的 ET.317 大氣重返載具與核子 戰鬥部(而非美國的W58),裝備於英國國產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上。依照拿騷協議,英國的北極星核能飛彈潛艦必須接受歐洲的盟國最高指揮官(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Europe,SACUER)的指揮,任務由北約最高指揮官(NATO Supreme Commander)以及位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Norfolk)基地的盟國大西洋區最高指揮官(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Atlantic,SACLANT)指揮,而SACLANT通常將飛彈控制權交給其副座──位於歐洲大西洋區的副指揮官(COMEASTLANT),而後者都由英國將領出任;飛彈攻擊的目標、開火許可、發射指令由英國最高當局管制。 為了部署北極星彈道飛彈潛艦,英國選擇位於蘇格蘭西側法斯蘭(Faslane)的皇家海軍克萊德基地(HMNB Clyde,最初建於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母港,1964年作為核子彈道飛彈潛艦基地啟用。而為了配合儲存北極星彈道飛彈以及搭載的核子戰鬥部,英國也在蘇格蘭阿爾蓋爾(Argyll)的長湖(Loch Long)建立卡波特皇家海軍武器儲存中心(Royal Naval Armament Depot Coulport,RNAD Coulport) ,從1963年開始建造,1968年完成。部署在克萊德基地的潛艦出港後,經過蓋爾湖(Gare Loch)、克萊德河河口進入不列顛群島最大和最深的近海海灣──蘇格蘭西側的克萊德灣(Firth of Clyde),然後往西北航行,通過蘇格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北方海峽(North Channel)進入北大西洋,也就是彈道飛彈潛艦進行威懾巡航的主要區域。就地理位置而言,克萊德基地可說是全英國境內最適合部署潛艦(尤其是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的地點。相較於不列顛群島其他主要軍港(如英格蘭南部的樸次茅茲跟達文波特),潛艦從克萊德基地出發後能最快進入較深的水域(克萊德灣),從克萊德灣能迅速進入北大西洋,而且從北方海峽經克萊德灣、蓋爾湖等直到法斯蘭基地的水域,都在英國國土(包含蘇格蘭、北愛爾蘭)之間,比較容易防備蘇聯海軍潛入。此外,克萊德基地附近人煙稀少,相對偏僻隱密,而且此區域長年雲霧籠罩,也有助於隱藏彈道飛彈潛艦的動態。
決心級的四號艦復仇號(HMS Revenge S27)在1968年3月15日在Cammal Laird船廠下水。 決心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的復仇號(HMS Revenge S-27)。
一艘浮航中的決心級
一艘在船塢中維護的決心級
從一艘決心級發射的北極星A3彈道飛彈測試彈。 原屬決心級潛艦的導航雷達。2024年9月11日攝於樸次茅茲潛艦博物館 在1963年5月8日,英國國防部與維克斯.阿姆斯壯造船廠(Vickers Armstrong, Barrow)簽約,建造決心級(Resolution class)核能彈道飛彈潛艦。 英國最初打算建造五艘核能彈道飛彈潛艦:決心號(HMS Resolution S-22)、反擊號(HMS Repulse S-23)、聲望號(HMS Renown S-26)、復仇號(HMS Revenge S-27)與拉米瑞斯號(HMS Ramillies) ,不過隨後由於預算限制,拉米瑞斯號在1965年2月遭到刪除 。四艘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可建立一個最基本的巡航體制,其中一艘在作業區域進行戰略威懾值勤,兩艘分別在巡航區域的往返途中,一艘在船塢中進行維修與升級。1964年上台的工黨政府雖曾有意刪除北極星潛艦計畫,但最後基於保持英國的核子威懾戰力,且維持北極星飛彈核能潛艦的總成本(1.5億英磅)比維持火神轟炸機低,因此最後仍允許計畫繼續進行。皇家海軍首先訂購前兩艦決心號與反擊號,由英國最先開始承造核能潛艦的維克斯.阿姆斯壯船廠(Vickers Armstrong, Barrow)負責;而接著兩艘則由英國第二家投入核能潛艦生產的坎默.拉利廠(Cammal Laird, Birkenhead)建造,四艦於1967至1969年成軍。在1968年2月15日,決心號首度試射了北極星飛彈,該艦並於1968年5月15日展開第一次巡航。四艘決心級的約略造價約為:決心號(S22)4024萬英鎊,反擊號(S23)3750萬英鎊,聲望號(S26)3995萬英鎊,復仇號(S27)3860萬英鎊。 基本設計 決心級基本上衍生自同時級英國勇士級(Valiant class)核能攻擊潛艦,大致上是將勇士級的艦體中段切開,插入一段裝有16枚北極星彈道飛彈的船段,而艦首、搭載彈道飛彈的中段以及艦尾就分成三個獨立建造的船段,完工後再予以組合。 決心級的浮航排水量達7600ton,潛航排水量8500ton,潛航深度約200至300m;由於艦體大得多,決心級提供了比勇士級更好的人員起居環境,包括設有健身房、電影院與圖書室,對於長時間巡航的人員士氣較有幫助。與勇士級一樣,決心級採用抹香鯨型構型,前水平舵安裝於艦首。決心級由前而後分為9個艙室,包括魚雷艙、電力艙、指揮艙、彈道飛彈艙、輔機艙、反應堆艙、發電機組艙、主推進機艙和尾艙;其中,人員居住區域布置在魚雷艙和電力艙,而前三個艙室都採用三層甲板的結構設計。與勇士級核能攻擊潛艦相同,決心級以一部Rolls Royce的PWR-1型壓水反應器為主動力,這是皇家海軍開發的第一代潛艦用核能推進系統,驅動一部蒸氣渦輪機帶動單軸六葉片大直徑螺旋槳推進,潛航速率25節,爐心燃料壽命為7年;此外,決心級還有兩部A12YHAZ增壓柴油發電機組作為應急動力,並有一套可伸縮的獨立輔助推進裝置,在主推進系統失效等情況下使用。 決心級的水下探測裝備包括Type-2001艦首主/被動聲納、安裝在艦體兩側的BAE Type-2007型低頻長距離線性被動陣列聲納、Thomson Sintra Type-2019被動測距/搜索聲納、Ferranti Type-2046甚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等。水面以上的電子設備包括Kelvin Hughes Type-1006I波段平面搜索雷達、MEL UA11/12電子截收裝置、兩部SSDE誘餌發射器、ALP多用途通信系統等。艦上主要導航設備包括MK-2型慣性導航系統、RIC-603型陀螺儀、Loran C全自動導航儀和MK-19型平台羅經等。 自衛武裝方面,決心級艦首配備六門533mm魚雷管,能使用當時英國新開發的MK-24虎魚導向魚雷。 與美國海軍核能潛艦的「金」與「藍」班類似,為了增加決心級在海上值勤的時間,因此每艘都配置了兩班船員輪流出海值勤,稱為左舷(Port)與右舷(Starboard)兩個班隊,其中一個班隊操艦出海值勤時,另一個班隊則在岸上休假與訓練,每次出海時艦上編制143名人員。在1979年,反擊號加入美製深海救難潛艇(Deep Submergence Rescue Vehicle,DSRV)計畫,成為愛佛龍號DSRV救難潛艇的搭載艦,以營救可能的遇難潛艦官兵。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版北極星飛彈部署了冷戰期間唯一進入服役的MARV重返載具,一枚北極星飛彈上搭載的三個MARV載具能做出較大的偏離,使一枚彈道飛彈就能打擊40英里內的三個不同目標,能打擊更分散的目標;由於日後美蘇簽署限制核武條約,冷戰結束前雙方最多只能在彈道飛彈上部署MIRV(多重戰鬥部,但每個MIVR載具不能做太大的偏離,基本上只能打擊彈道飛彈直線航道上的目標)。 對於戰略威懾而言,北極星A3的射程實在不夠,必須靠近蘇聯水域才能射擊蘇聯境內大部分目標。在英國在1980年代宣布將引進美國新開發的三叉戟(Trident)潛射彈道飛彈系統來取代北極星,並建造新一代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來取代決心級。而在此之前,決心級則在1980年代陸續進行翻修與升級,包括換裝英國新開發的Chevaline MRV核子彈頭。反擊號與聲望號於1982年進行改裝,決心號於1984年翻修,復仇號則在1988年進行此一工程。進入1990年代,日漸老舊的決心級逐漸發生輪機問題。 在1992年,由於首艘裝備三叉戟飛彈的首艘新一代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先鋒號(HMS Vanguard S-28)即將服役,復仇號遂於1992年5月率先除役,其餘三艦也在1996年全數除役,四艘潛艦除役後拆除反應器,全數停放於蘇格蘭的羅賽船塢(Rosyth Dockyard)。在四艘決心級之中,二號艦反擊號(HMS Repulse S23)的資材狀態最佳,因此成為服役最久的一艘;該艦在1996年5月完成最後一次部署後,仍以預備役狀態保存到同年8月,使其服役屆滿28年,比原始設計(25年)還多三年。在2000年,羅賽船塢方面擬訂計畫,準備處理掉聲望號的反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