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上與下)人類史上第一艘核能航空母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 )。此為該艦較早的照片,
兩架攻擊機同時從甲板起飛。照片中央為A-5民團式,右側為A-7海盜式。
建造中的企業號,正在安裝彈射器
建造中的企業號,正在安裝八個壓水反應器
(上與下)企業號在1960年9月24日下水於紐波特.紐斯船廠舉行洗禮下水儀式當天。注意右側碼頭停靠 的是華盛頓級
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羅伯特.李號(USS Robert E. Lee SSBN-601)。
(上與下)下水後的企業號,被拖船移動到碼頭繼續進行建造艤裝工程。
試航中的企業號,艦載機還沒有開始起降作業。
試航中高速轉彎的企業號。
1961年10月,試航中的企業號。
1961年11月3日,試航最後階段的企業號。
(上與下二張)1961年11月,試航最後階段的企業號,艦載機尚未進駐,艦面一片光滑。
1962年成軍巡航(Shakedown cruise)期間的企業號
停泊在諾福克碼頭艤的企業號,攝於1964 年10月
從後方看企業號
(上與下)1964年,由企業號與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長堤號(中)、班橋號(上)組成的「全核武力」,進行名為
海軌行動(Sea Orbit)的環球巡航。在企業號的甲板上,艦上人員排出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而「E」
正是企業號的E字頭。
1966年企業號在越南外海作業的畫面。
從正面看企業號,可能攝於1960年代,甲板上包括F-4幽靈式戰鬥機、A-7攻擊機、E-1追蹤者預警機
F-4幽靈式戰鬥機在企業號著艦瞬間。
企業號在1969年1月14日 發生機載彈藥爆炸事故,此為火災撲滅後的畫面,可以看到艦尾飛行甲板燃燒後的痕跡,
甲板炸出幾個大洞,還有一些被燒毀的飛機的殘骸,艦尾左側BPDMS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也受到波及。
(上與下) 企業號的艦島,此為服役初期構型,艦島四週安裝AN/SPS-32/33雷達的平板天線。
SPS-33的天線陣面高而窄;而SPS-32的天線陣面則十分寬廣。艦橋頂部的圓錐結構
佈置了電子截收裝置。此外,艦島左側頂部裝有一具AN/SPS-49二維長程對空雷達。
企業號的艦島,前方停放A-1天襲者攻擊機。
企業號的飛行甲板,艦島前方停放多架A-5民團式攻擊機。
一架A-7海盜式攻擊機正準備從企業號起飛(從舷邊起飛控制區域的視角)。
一隊A-7海盜式攻擊機飛越企業號。
(上與下)F-14A戰鬥機在1974年剛服役、於企業號進行首次作戰部署的照片。
俯瞰企業號,攝於1970年代。甲板上有許多F-14戰鬥機。
一架F-14戰鬥機在企業號上著艦瞬間。
企業號正面。在1979年改裝工程中,企業號移除艦橋頂AN/SPS-32與AN/SPS-33雷達
,改在艦橋頂裝一座AN/SPS-48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企業號正面,兩架A-6攻擊機正準備起飛。
一架F-14A戰機正要降落在企業號上。此照片攝於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41)航空母艦,當時是1982年9月下旬
NORPAC 82演習期間,當時這兩艘航母模擬奇襲蘇聯在西太平洋的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 (Petroplavask)、
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等基地。
企業號與中途島號航母(上)的編隊,畫面最下方是諾克斯級巡防艦赫普本號(USS Hepburn FF-1055)。
此照片攝於1982年10月間,這兩支戰鬥群剛完成 NORPAC 82演習。
參與1983年4月的FleetEx 83-1演習的美國航母編隊,三艘航母由左起順時鐘方向分別是企業號、中途島號與
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43)。FleetEx 83-1演習同樣是模擬攻擊蘇聯在西太平洋一側的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等基地。
通過舊金山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的企業號,攝於1985年。
企業號與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兩者分別是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航母與
第一艘核子動力水面艦艇。此照片可能攝於1986年。
企業號在梅爾島海軍造船廠(Mare Island Shipyard)的四號船塢(Hunters Point Dry Dock 4 )整修
,攝於1986年下半。
(上與下二張)企業號航行的雄姿,三張圖片都拍攝於1998年的改裝工程以後。
注意企業號艦橋漆有一個大寫「E」,這是企業號這個光榮艦名享受的特殊待遇。
企業號的航空管制中心(Carrier Air Traffic Control Center,CATCC),攝於2000年9月22日
攝於2004年大西洋上的企業號
高速轉彎中的企業號。
進行航行中補給作業的美國海軍編隊,上為企業號,中為補給級 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補給號(USNS Supply T-AOE-6),
下為派里級飛彈巡防艦泰勒號(USS Taylor FFG-50)。
補給作業中的美國海軍編隊,下為企業號,中為薩拉克萊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底特律號(USS Detroit AOE-4),
上為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蓋茲堡號(USS Gettysburg CG-64)。
已經除役的企業號,攝於2013年中旬,艦島以上的桅杆、電子系統悉數拆除。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企業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美國
(USS Enterprise CVN-65 ex-CVAN-65)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New York Naval Shipyard |
尺寸(公尺) | 全長342.38(含彈射器前部角狀結構為348.38) 水線長316.99 水線寬40.54 最大寬度 77.72 吃水11.3 |
排水量(ton) |
服役初期:輕載68445 滿載85480 服役後期:輕載76915長噸 滿載94777長噸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A2W反應爐*8/280000
蒸汽渦輪*4 四軸 |
航速(節) | 33.6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AN/SPS-33 3D頻率相位掃瞄對空搜索雷達系統*1(固定式天線*4) (1979年拆除) AN/SPS-32 3D對空搜索雷達*1(1979年拆除) AN/SPS-48C/E 3D對空搜索/追蹤雷達*1 (1979年換裝)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 (1979中期換裝) AN/SPS-12平面搜索雷達*1(日後升級為SPS-67) AN/SPN-6進場管制雷達 AN/SLQ-29電子戰系統*1 AN/WLR-11 電子戰系統*1 AN/WLR-1 電子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器(SRBOC) |
聲納 | 無 |
射控/作戰系統 |
MK-91射控系統*3
(1979年加裝) AN/SPQ-9A追蹤雷達*1(1992年加裝) MK-23 TAS目標搜獲系統(1992年加裝) AN/SYS-2(V)4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1992年加裝) |
乘員 |
船員3350
飛行聯隊隊員2480 |
艦載武裝 |
MK-25 BPDMS海麻雀短程飛彈發射器*2(1979年拆除,換裝MK -29) MK-29 IPDMS海麻雀短程飛彈發射器*3(1979年加裝兩座,1992年追加一座)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3(1979年加裝 ,2000年代減為2座) MK-49 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2(2000年代加裝) |
艦載機 |
F-14A/B/D戰鬥機*20~40(2000年代起陸續換裝為F/A-18E/F) F/A-18A/B/C/D戰鬥機*24~36 A-6E攻擊機*16(已除役) EA-6B電戰機*5 S-3A/B反潛機*8(已除役) E-2C空中預警機*5 SH-3G/H或SH-60F直昇機*6 |
備註 | 1957 年11月15日簽約訂購,1958年2月4日安放龍骨,1960年9月24日下水,1961年11月25日服役,最初被歸類為攻擊型核能航空母艦 (CVAN),1975年6月30日改歸類為核能航空母艦(CVN),2012年12月1日停役,2013年3月15日除役。 |
參考資料: 軍事線上──美國海軍超級航母:核動力時代──從企業號、尼米茲級到福特級(張明德著)
核子航母的起源 在1946年美國海軍規劃配備大型核子轟炸機的超級航空母艦(就是後來的合眾國級)時,就曾考慮引進核子推進,但由於當時核子反應器的發展趕不上而取消。在195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佛瑞斯特.薛曼(Forrest Sherman) 提議研究建造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可能性,並在1952年1月完成第一份航空母艦用核子反應器構型的基礎研究。 1949年起就擔任美國海軍核子動力推進計畫主管、號稱「核子動力之父」的海曼.李高佛(Hyman Rickover)上校,就建議在1953年建造一套模擬大型水面船艦使用的核子推進系統的模擬設施(稱為大型艦載反應器,Large Ship Reactor,LSR),以此為基礎在1955年發展出實用化的艦載反應器。爾後由於核分裂材料產量有限、考慮到核能推進系統與核子武器計畫的優先,美國海軍當時只決定進行LSR研究計畫,但並未立刻批准建造陸地測試的反應器。在1951年11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JSC)正式確立航空母艦用核子反應器的需求,與當時同時進行的潛艦用反應器(Submarine Thermal Reactor,STR,用來用於全世界第一艘核能攻擊潛艦鸚鵡螺號上)相較,航空母艦用核子反應器由於功率需求大得多,無法直接由潛艦用反應器直接放大而成,因此採用不同的工程設計。在1952年,美國海軍估計建造航空母艦用陸地原型反應器所需的經費高達5000萬美元,接近建造一艘傳統動力航母的費用;當時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打算將軍方幾個反應器計畫(包括陸地測試原型反應器、鈽快滋生反應器、海軍艦用原型反應器等)都集中在同一座設施來節省費用。隨後1953年初上任的艾森豪總統刪減國防預算,只繼續撥款支持大型艦載反應器計畫;由於美國海軍內部如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OPNAV)等,對於是否要發展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也存在懷疑的態度(相較於潛艦與一般水面艦,體積龐大的航空母艦先天就有充足的儲油空間,使用核子動力的邊際效益較不明顯),加上美國當時擴大核子武器產量,自然會排擠核子推進艦隊可用的核分裂材料。因此,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EC)一度在1953年夏天取消航母用核子反應器計畫;但在李高佛大力奔走爭取支持之下,航母用核子反應器計畫隨後再度復活;李高佛在1954年5月提案分別建造五座艦艇用核子反應器的陸地原型,包括核能攻擊潛艦用的艦隊潛艦反應器(Submarine Fleet Reactor,SER)、先進潛艦反應器(Submarine Advanced Reactor,SAR)、先進艦隊型潛艦反應器(Advanced Submarine Fleet Reactor,ASER)、驅逐艦與巡防艦(DL)用的高功率反應器(High-Powerd Reactor,HPR),以及巡洋艦與航空母艦使用的大型艦用反應器(LSR),這項計畫獲得艾森豪政府的批准。在1954年8月,原子能委員會正式批准建造核子航母用反應器陸基原型的建造工作,美國海軍航母用核子推進器的研製工作終於得以具體展開。隨著1954年服役的全球第一艘核能潛艦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成功展現核能推進的優勢,使得美國海軍核子動力艦隊計畫獲得更進一步的支持。在1955年8月接任海軍作戰部長(CNO)的亞里.柏克上將(Arleigh Burke)大力支持李高佛發展核子推進海軍的政策,並且正式提出將核子動力用於航空母艦上,最後終於確定在1958財年建造首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在1955年年底,美國海軍推出具體的水面艦反應器發展計畫,計畫建造三種陸地原型反應器,包括航空母艦用的A1W大型艦用反應器(LSR,總共由八部A1W反應器構成,陸地原型是由兩個A1W組成的單元機組)、巡防艦用的F1W(使用與A1W相同核心)、巡洋艦用的C1W(航母用系統的簡化版,體積與功率比A1W稍微放大,全系統包含四座反應器),三種反應器都使用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的壓水反應器(Pressurized-water reactor),使用相同的核心設計。 依照美國海軍原始要求,航空母艦用的A1W全系統必須產生與同時期小鷹級傳統動力航空母艦相同的28萬匹軸馬力,由於一座A1W反應器功率只有35000軸馬力,因此需要多達八座來產生28萬軸馬力;A1W的一個機組包含兩個反應器,型號分別是A1W與A1W-B,兩者產生的蒸氣共同輸出到一組蒸氣渦輪,透過減速齒輪帶動一個大軸;因此,一艘航母有四個雙反應器的A1W機組,每個機組各驅動一個推進軸(共四軸)。巡洋艦用的C1W系統一開始要求能產生不低於得梅因級重巡洋艦(Des Moines class,美國海軍最後一種全火砲重巡洋艦)的功率(12萬軸馬力),最初C1W的規劃是用四部反應器產生14萬軸馬力,是航空母艦核子推進系統的一半,不過之後指標簡化為雙反應器、輸出功率8萬軸馬力(單一反應器輸出4萬馬力)。 這些反應器中,A1W陸地原型發展成供日後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航空母艦使用的A2W反應器,C1W簡化為只使用兩部反應器,用於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而F1W隨後被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GE)的開發的驅逐艦/巡防艦用高功率反應器(HPR)取代,採用兩部反應器,最後發展出D1G巡防艦用陸地反應器與D2G驅逐艦用反應器;D2G日後首先用於班橋號(USS Bainbridge DLGN-25)上,兩部D2G總功率6萬馬力,單機功率3萬馬力。 船艦設計方面,美國海軍船艦局(BuShips)在1954年2月16日提出的一份備忘錄,對接下來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設計工作提出若 干建議:以航空操作能力為優先,艦體尺寸上限(水線長/水線寬/吃水)控制在水線長1080 x 130 x 36英尺(329.18 x 39.62 x 10.97m)來配合美國現有的船廠與港口船塢設施,採用斜角甲板,可操作起飛重量10萬磅級的飛機,攜300萬加侖航空燃料與帶2000噸航空彈藥,具 備四座升降機與四座蒸氣彈射器(其中兩套可以彈射10萬磅級的飛機),防空武器至少為八座5吋54倍徑艦砲。 美國海軍船艦局在1955年提出名為CVA 9/55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預備設計方案,稍後成為SCB 160。SCB 160許多設計、配置與同時期進行的SCB 127A(成為小鷹級)類似,兩者都使用SCB 153設計方案的飛行甲板/升降機佈局(見小鷹級航空母艦一文),只是SCB 160採用核子動力,因而使艦體尺寸、採用的設備(如彈射器)、艦島(由於沒有煙囪而使艦島小型化,因此可以進一步向後移動)、航空燃料與彈藥的儲存(由於核子推進系統不需要燃料艙,更多空間可以用於儲存航空武器)都產生諸多部同。SCB 160的預備設計在1956年9月完成;1957年8月蘇聯發射該國第一枚彈道飛彈之後,美國海軍很快便在1958財年排入首艘依照SCB 160設計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在1958年2月4日在新港紐斯(New Port News)造船廠開工建造,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 企業號(俗稱「大E」,Big E)是美國海軍史上名聲最響亮的艦名之一,而CVN-65以經是第八度使用此名。史上最著名的企業號,莫過於二次大戰時代的企業號(CV-6)(第七次使用此艦名),是第二艘約克頓級(Yorkton class CV-5~8) 航空母艦,於1938年開始服役,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除了1942年5月錯過珊瑚海海戰外,活躍於太平洋戰爭中每一場美日航母對決與絕大部分的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尤其在局勢最艱辛的1942年更是從未缺席,甚至在該年年底一度成為美軍在太平洋上唯一的一艘 航母。等到大戰結束,美國開戰前就服役的航空母艦僅有企業號、沙拉 托加號以及訓練航母遊騎兵號(USS Ranger CV-4)(未曾直接參與太平洋戰爭)存活,但是沙拉托加號在戰爭初期由於連續遭受戰損,長期在美國東岸大修, 在1942年幾場攸關美國命運的航母戰役都告缺席,其功績與身經百戰的企業號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在二次大戰期間,CV-6企業號獲得20枚戰星獎章(battle stars)、海軍單位彰表(Navy Unit Commendation)以及總統單位彰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是唯一一艘獲得此項榮譽的美國航母),是美國海軍歷史上獲得榮譽最多的一艘軍艦。CV-6企業號 的戰功與地位,完全足以與19世紀初皇家海軍納爾遜上將(Horatio Nelson)在特拉法加海戰的旗艦勝利號(HMS Victory)以及美國海軍創始時期建造的風帆巡防艦憲法號(USS Constitution)相提並論。這艘功勳輝煌、曾破天荒地同時接受羅斯福總統與英國海軍嘉獎表揚的CV-6 企業號在1947年退出現役,1958年拆解,未能作為紀念艦永久保存實在令人遺憾。當時企業號保存協會曾努力設法保存這艘航母,但由於無法募到足夠款項而作罷。接著他們與美國海軍達成協議,准許美國海軍拆解 企業號,交換條件除了將企業號上一些部件交給企業號協會之外,美國海軍還必須將當時正在籌畫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命名為「企業號」,這就是現役CVN-65 企業號的由來。值得一提的是,少量CV-6企業號的遺物──包括一扇舷窗,被安裝在新的企業號核動力航母上。
建造中的企業號,正在安裝艦橋頂部容納電子截收裝置的圓錐形結構。 攝於1960年9月6日。
建造中的企業號,攝於1960年8月
企業號下水典禮時的畫面。 企業號是 全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美國海軍在1956年9月完成了企業號的SC160船艦設計,1957年11月15日與新港紐斯造船廠(New Port News)簽署企業號的建造合約,1958年2月4日舉行安放龍骨儀式。在全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艦艇──美國海軍長提號 (USS Long Beach CGN-9)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下水之後,企業號緊跟著在1960年9月24日下水。在企業號的下水典禮中,美國海軍部長約翰.康納利(John B Connally Jr.)對「企業號」這個艦名做出最適切的評價:「她是長期統治海洋的女王」 。企業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艦島後方漆著一個巨大無比的「E」字母,這是二次大戰那艘CV-6無數功勳換來的光榮「大E」(Big E)名號。當時美國海軍計畫以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搭配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成為「全核武力」,不過後來發現此種安排的成本實在太高,因此到了90年代核子動 力飛彈巡洋艦全部退出現役。企業號在1961年11月25日服役,從開工到成軍只花了短短三年多。 基本設計與改裝歷程 企業號一度是全世界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雖然此一地位隨後被尼米茲級取代,但在整個服役生涯,企業號都是全世界船身最長的航空母艦。最初企業號被歸類為攻擊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CVAN),但197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取消了CVS(反潛型航空母艦)與CVA的區分, 航母一律統一為CV,因此本艦編號前面的CVAN就此被改成CVN。 在設計階段,企業號輕載排水量68445噸,滿載排水量85480噸,水線長度設定在990英尺(301.75m);實際完工時,輕載排水量達到71227噸,滿載排水量89084噸 ,水線長1040英尺(316.99m),水線寬133英尺(40.54m)。企業號飛行甲板長1079英尺(328.88m), 最寬處235.3英尺(71.7m)。為了降低航行時的興波,企業號艦首設置一個加長型的泰勒球鼻首,突出艦首約10英尺(3.05m)。下 甲板機庫長732英尺(223.1m),寬96英尺(29.3m),高7.6m,長度與寬度比先前小鷹級、佛瑞斯塔級(長740英尺、寬101英尺)略低,僅以一道中央防火艙壁分隔為前、 後兩個隔間 ;去美國海軍二戰以來到小鷹級,下甲板機庫都以兩道防火艙壁分成三個長度大致相等的防火隔間,因此企業號機庫的防火能力有所降低。由於企業號的機庫較為狹窄,有時會造成飛機調度的困擾。企業號飛行甲板長342m,飛行甲板以厚度50mm的高張力強化鋼板製造,艦體重要部位設有防彈裝甲,水線以下的側舷裝甲最 厚達150m,並設置多層防雷隔艙 。由於核子動力航母不需要煙囪,企業號艦島體積比先前佛瑞斯塔級、小鷹級大幅縮減,其艦島底座基線僅有40英尺長(12.2m),佛瑞斯塔級則為108英尺(32.92m);艦島面積縮減使得飛行甲板可用面積增加。 企業號的八具A2W反應器與四部蒸氣渦輪機分置在總計四個機艙裡,每個機艙裝置兩部A2W反應器與一部蒸氣渦輪。四個主機艙佔據的艦體長度比先前美國的超級航母更短,因此這四個主機艙是彼此相鄰的。為了配合四個推進軸,這四個機艙都不能設置在船艦中心線上,其中兩個機艙偏向左舷、另外兩個則偏向右舷。由於反應器佔用空間不低,這樣四個偏離軸線的機艙導致企業號艦體寬度無可避免地增加,進而增加航行阻力;為此,美國海軍船艦局不得不降低企業號兩側防護側壁的厚度,比佛瑞斯塔級更薄,然而企業號的水線寬度還是比佛瑞斯塔級還大,為此設計人員只好把水線長度從原訂的990英尺(301.75m)提高到1040英尺(316.99m),增加長寬比來彌補增加的阻力。為了彌補側壁較薄的弱點,企業號艦體水線兩側各裝一條八英吋厚的鋁合金防護帶。 企業號的 飛行甲板外型、彈射器與升降機的佈置大致都使用與小鷹級相同的配置(源於SCB 153設計方案) ,斜角飛行甲板與艦體中心線夾角11.13度,斜角飛行甲板長度755.4英尺(230.25m); 四個飛機升降機中,三個佈置在右舷,一個在左舷後部,而三個右舷升降機中有兩個在艦島前方 ,升降機承載能力為89000磅;艦上配備四個C-13蒸汽彈射器 (彈射壓力達1000psi,彈射行程約249尺10吋(76m)),其中兩部能彈射重達10萬磅的重型艦載機如A-5民團式轟炸機;此外,有四道MK-7-3攔截索。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航空母艦使用的拖索式彈射器,利用額外的鋼纜來拖曳飛機,飛機升空時鋼纜就離開飛機,因此在艦首每組彈射器前端都設有一個結構角來設置 回收鋼纜的機械 ;日後的彈射方式則為艦載機前起落架設置連桿來掛上彈射器,取消了拖曳用的鋼纜(如此免除了起飛前耗時的掛帶鋼纜作業,使甲板彈射作業的速率提高),因此 美國航空母艦都將這些結構角拆除。不過企業號為了維持全世界艦體最長航空母艦的紀錄,仍保留了艦首的角狀結構,雖然此時已經沒有用處了。 在初期設計階段,由於美國海軍航空局認為核子反應器提供的鍋爐溫度與蒸氣壓力低於傳統的燃油鍋爐,不適合使用蒸氣彈射器;A2W反應器即使在第二次循環後,蒸氣溫度只能達到華氏535度(攝氏296.1度)、蒸氣壓力達600psi,不僅低於二戰之後發展的鍋爐(工作壓力800~1000psi,美國海軍甚至推出1200psi鍋爐),甚至低於二戰時代的艦用蒸氣鍋爐(工作溫度華氏850~900度,蒸氣壓力565-600 psi),因此曾開發C-14內燃式彈射器(Internal Combustion Catapult)來用於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C14內燃彈射器使用與C13蒸氣彈射器相同的引擎,主要區別是將原本引進鍋爐高壓蒸氣改成透過燃燒反應來產生推力,為此需要設置配套的單一大型燃燒室以及空氣壓縮機,使用JP5航空燃料,並引進壓縮空氣在燃燒室內燃燒工作;這是個封閉的工作循環,能控制整個彈射行程以穩定的力道輸出,功率峰值與平均加速度差異小,測試中整個彈射行程能近乎穩定地以2G的加速度彈射飛機, 反觀蒸氣彈射器一彈射就只能全力而出而無法控制(因為蒸氣彈射器只是將主機產生的蒸氣累積在汽缸中,由閥門一次釋放),彈射初期力道極大(加速度可達6G,對飛機結構與飛行員都可能造成傷害)但 行程末端幾乎沒有幫助,整個行程平均加速度也只有2G;因此,燃氣彈射有助於降低飛機結構承受的應力,提高航空機壽命,並減少彈射對飛行員的長期潛在傷害。然而,配備燃氣彈射器也要消耗大量JP5航空燃料, 意味航空母艦必須專門為彈射器儲存燃料,勢必排擠了原本為艦載機隊儲存燃料與彈藥的空間,影響了航空母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更嚴重的是,使用燃油的燃氣彈射器 在工作時,燃燒室溫度最高可能超過華氏2000度(約攝氏1093度),在連續快速彈射時,冷卻系統只有短短數十秒的間隔來降低燃燒室溫度,否則很容易發生過熱而導致火災 與爆炸危險;而如果延長彈射間隔來舒緩散熱問題,就無法滿足航空母艦的作戰需求。此外,受限於當時的技術,C14很難控制燃燒反應來達成穩定的末端速度,而且整個設計對於安全和人為疏失的考量不足。 在1955年12月13日,美國海軍航空局向艦船局保證,C-14燃氣彈射器能在1961年9月1日之前達到可服役的狀態。不過,美國海軍「核動力之父」 李高佛上將反對使用要跟艦載機爭奪燃油的燃氣彈射器。當時美國海軍決定在企業號上使用C-14燃氣彈射器,不過1956年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上將同意李高佛上將,為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發展能配合核子推進系統的蒸汽彈射器 (使用額外的增壓措施),作為萬一C-14彈射器出現問題時的備用方案。後來C-14彈射器開發進度果然不如預期 ,在新澤西州的海軍航空站進行地面測試時曾發生爆炸意外事故,直到1959年5月26日才完成首次地面彈射試驗,無法照原訂期程完成所有開發測試工作。而在核動力版彈射系統的發展方面,藉由陸地的A1W原型反應器的試驗顯示,只要透過一些輔助措施,核子反應器可以良好地搭配蒸氣彈射器。於是,在企業號下水兩天後,美國海軍正式決定讓企業號改用蒸氣彈射器,隨後 美國海軍宣布C-14燃氣彈射器判定不適合在航空母艦操作(關鍵因素包括「無法保證穩定的彈射末速」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可靠度問題」),開發計畫被取消。在1960年11月份,美國海軍首次進行了核子反應器驅動的C-13蒸汽彈射器的陸地試驗,爾後很快地在企業號展開試航(1961年10月)之前,換裝了C-13蒸氣彈射器(原本艦上已經安裝了配合C-14彈射器的大型空氣壓縮機)。 企業號的C-13蒸氣彈射器與前兩艘小鷹級(CV-63、64)相同,軌道行程250英尺(76.2m),工作壓力1000psi。 企業號使用第一代的A2W反應爐(先前在陸地測試運轉的實驗型號為A1W),輸出的二次冷卻迴路蒸氣壓約600psi、溫度華氏535度(攝氏279度),每座反應爐只能輸出35000軸馬力,為了讓企業號能達到超過30節的航速,於是總共裝置了八座A2W,每兩座反應器是一個機組、併聯輸出蒸氣給一個渦輪,然後透過減速齒輪驅動一個推進螺旋槳。此外,每個大軸各有一個功率8000KW的備用柴油機,作為萬一核子推進系統故障時的備用推進,之後尼米茲級也沿用相同的設計(只是企業號整個服役生涯中從未發生核能推進故障而需要用到備用柴油機的情況)。由於裝備多達八具反應器,導致企業號艦 身中段幾乎被輪機設備佔滿。此外,A2W的二次迴路工作的溫壓還略低於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海軍蒸氣推進系統的作業標準(565~600psi,溫度華氏 850~900度),為了配合工作壓力1000psi的C-13蒸氣彈射器,還使用額外的輔助蒸氣加壓設施,也增加了機械複雜度與發生故障的可能性。 企業號在設計階段,並沒有設定設計航速指標,服役後最大航速可達33.6節,實際上跑出過35節的航速。 供電方面,企業號配備16部2500KW的蒸氣渦輪發電機(SSTG),發電量是佛瑞斯塔級航 空母艦的2.9倍 。一反先前美國航母的雙舵構型,企業號採用四個面積較小的舵來降低阻力,總操作面積小於以往的雙舵設計,因而減低了航行阻力,但航母的操縱性能比過去雙舵還要良好;不過,四個船舵需要很複雜 的同步伺服機構,施工與設計都相當麻煩,因此之後美國航母又回到過去的雙舵構型,因此企業號成為美國海軍唯一的一艘四舵型航母。 企 業號能攜帶2520噸航空彈藥,比小鷹級增加將近20%。企業號在設計階段時,要求能為艦上1/3的艦載戰鬥機/攻擊機迅速加掛彈藥,因此在裝甲箱防護區內設置卸墊條(handling skids)來存放待命飛機所需的彈藥。企業號設有兩個航空彈藥彈艙,分別位於機艙前方與後方。 航空燃油方面,企業號的航空油槽容量與原本小鷹級相當,可攜帶130萬加侖JP-5噴射機用油與10萬加侖航空汽 油,但原本傳統動力航母在船體兩側防護隔艙內儲存自用燃料的空間也都拿來儲存航空燃油,使得企業號的航空燃油總攜帶量高達250萬加侖,比小鷹級增加 70%。
(上與下)早期企業號的艦島構型,頂部設有圓錐狀的電子截收天線, 艦島四周裝有四面SPS-32/33「廣告看板」陣列雷達天線。
電子系統方面,企業號下水後在艤裝階段時,美國海軍決定在艦上加裝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這是美國海軍第一種數位化作戰系統。最初企業號的 方形艦島裝有四面SCANFAR SPS-32/33 3D頻率相位掃瞄雷達的平板式固定天線組(此一雷達組合亦被服役之初的長提號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採用),前後左右各一組,而艦橋頂上則有一個造型相當特殊 的圓錐狀結構, 整合了電子截收裝置的天線;圓錐結構前方設有一具SPS-12平面搜索雷達,後方設有一具SPN-6進場管制雷達,頂部則架設TACAN空中戰術導航系 統。先前美國航空母艦多半在艦島後方設置一個桅杆來安裝航空管制或對空搜索雷達,企業號由於已經把所有電子系統整合在艦島上,就取消了這作桅杆。由於裝備NTDS以及SCANFAR雷達系統,企業號堪稱當時電子系統最複雜的船艦,艦上的電子設備總數超過1500件,雷達與通信設備天線總數約500個,而這些電子設備的纜線總長度625英里。 雖然SCANFARSPS-32/33雖為當時最先進的對空雷達組合,但SPS-33與前述圓椎狀天線結構有著笨重龐大、維修不易且可靠度低等問題 ,而SPS-32/33本身亦有不小的性能缺陷,因此在1979∼82年的改裝工程中,這些都被拆除了,改換SPS-48C 3D雷達。 自衛武裝方面,企業號原本預定要比照小鷹級,裝置兩套配合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的MK-10飛彈發射器 (設置在艦尾),但 由於企業號的建造成本高昂且嚴重超支,為了節約經費,服役初期沒有任何自衛武裝。196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認為航空母艦不需要區域防空飛彈系統,於是企業號便在1967年加裝兩座MK-25 BPDMS。本級艦的飛行甲板構型沿用自小鷹級航母起所定下的規格,也就是成為美國現代航母標準的飛行甲板設計,共擁有四座側舷升降機、四條MK-7攔截索以及四具C-13蒸汽彈射器。
企業號服役後期的艦島構型,SPS-32/33對空雷達天線以及艦島頂部的電子截收裝置 都被拆除。艦橋頂部設置一座AN/SPS-48三維雷達(前)與一座AN/SPS-49 長程二維對空搜索雷達,此外也換裝新桅杆。 1973年企業號進行了在越戰中的最後一次空襲行動後,開始更換艦載機,以F-14A、S-3等取代原有的F-4等機。企業號在1979 年至1982年接受現代化改裝工程,將BPDMS換成更新一代的 改良型點防禦防空飛彈系統(IPDMS), 以輕量化的MK-29海麻雀發射器取代原本笨重的MK-25(汰換下來的MK-25賣給日本,裝備於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上),加裝導控海麻雀飛彈的MK- 91射控雷達以及三座MK-15 CIWS,並以SPS-48與SPS-49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原有的SPS-32/33對空搜索雷達;此外,也進行了第三次核燃料棒更換工程。1992年企業號再度進行改良,追加一座MK-29,SPS-48C升級為SPS-48E,並加裝MK-23 TAS(包含一座加裝在右舷後部舷外的AN/SPQ-9A追蹤雷達)、NTDS升級、ASCAC、TFCC以及SYS-2(V)4 IADT。在2000年代,企業號加裝兩組MK-31 Block 1公羊(RAM)短程反飛彈系統,海麻雀與方陣系統則減為各兩組。
(上與下)在1974年,F-14A剛服役、於企業號首次升空值勤的照片。
核動力航母暫時頓挫 原本美國海軍希望從企業號開始,之後建造的所有航空母艦都採用核子動力。然而,企業號造價昂貴,最初預估造價就達到3.14億美元,建造期間經費嚴重超支,最後船艦本身不含艦載機就花費了4.5億美元,而先前每艘佛瑞斯塔級傳統動力航空母艦的造價才不過2億美元,同時期建造的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價格也只有企業號的一半多一些 ;就連美國海軍在國會中的支持者,乃置於美國海軍內部,對於接下來是否應該繼續建造像企業號這樣昂貴的新航母都十分猶豫。 更有甚者,美國海軍在1957年已經開始編列配備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的第一代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後來的喬治.華盛頓級),這種兼具機動性、隱蔽性的戰 略核武投射組合,比搭載核子轟炸機的超級航母更適合執行核子戰略打擊,因此外界也質疑美國海軍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必要性;當時持這種論點的代表性人物是眾 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可拉倫斯.坎農(Clarence Cannon)。因此,美國海軍的航母計畫在拉倫斯.坎農主導的眾議院中遭到挫敗;在1959 與1960兩個財年中,美國海軍都沒有獲得許可建造新航空母艦,結束了從1952到1958財年連續七個財年、每年都編列建造一艘超級航母的趨勢。當時美 國政府、國會甚至海軍內部對於是否繼續建造核動力航母都意見紛歧,但美國總統與國會都同意在1961財年訂購一艘傳統動力航母,恢復中斷兩個財年的航母 撥款採購作業。 從1957年開始,美國海軍就以企業號的SCB 160為基礎,縮小艦體規模與航空能力,推出相對較小的SCB 203廉價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見小鷹級航空母艦一文), 然而由於其能力折損太多而沒獲得青睞,又開始重新放大成為SCB 211(見小鷹級航空母艦一文)。1961年1月上任的美國國防部長麥納馬拉(McNamara)強調經濟效益 而反對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因此美國海軍在這段期間編列建造的兩艘航空母艦美國號(USS America CV-66)與甘乃迪號(USS J.F. Kennedy CVA-67)仍 以小鷹級為基礎進行小幅改良,採用傳統動力系統。 核子動力航母的優缺點 儘 管第一步並不順遂,核動力航母的支持者仍認為核動力航母的效益優於傳統動力航母。首先,核動力航母可以幾近無限制地持續全功率運轉,只要沒發生機械 故障,核動力航母在巡航期間能全程持續以30節的高速航行 ,而且能在全速航行的同時繼續維持蒸氣彈射器的運作;而傳統動力航母雖然在最大出力之下也能有類似的高速表現,但為了控制燃料消耗,巡航速度通常限制在 20多節,因此戰略與戰術上的機動力顯然不如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而且使用蒸氣彈射器彈射飛機時,由於主機會消耗部分蒸氣,而無法維持最高航速。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指揮官曾表示,相較於傳統動力航母,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最 大的優勢是蒸氣與電力供應餘裕。 相較於傳統動力航母,核動力航母不需要裝載船艦本身所需的油料以及輪機的通風排氣設施,省下來的 大量空間便能用來增加艦載機燃油與彈藥的攜帶量,持續作戰時間也就更久,這是一項巨大優勢;例如,傳統動力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每週都需要補給燃料,而企業號的航空燃油消耗量比中途島級更大(機隊數量與出勤率更高),不過大約平均12天才需要補 給一次燃料(這應該是平時的數據);一般而言,核動力航母儲存的艦載機油料彈藥的空間,是傳統動力航母的2倍上下(1.8~2.5之間);因此,如以相同的艦載機出勤強度,傳統動力航母需要的補給頻率大約是核動力航母的兩倍。根據美國海軍的操作經驗,小鷹級這樣的超級傳統動力航空母艦,船艦本身的燃油消耗量超過它的打擊群護航艦艇總和(例如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小鷹級,平均而言佔掉整個太平洋艦隊船艦燃油消耗的近1/6);因此,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免除了船艦本身加油的需求,只需要補充航空燃油,顯著效降低了航母打擊群所需的海上燃油補給。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部署時,需要的航行間燃油補給次數,顯著少於傳統動力航母。 由於核子動力系統省略主煙囪,使艦島體積可以縮小,不僅增加飛行甲板可用面積,也減少了煙囪結構以及煙囪排氣在飛行甲 板上空引發的亂流 ;以企業號為例,其艦島基座的縱向幅度只有40英尺(12m),艦橋頂部的縱幅也僅有68英尺(20.7m),遠低於先前佛瑞斯塔級艦島基座向幅度的 108英尺(33m) 。而傳統動力航母的主機廢氣也會對艦上飛機造成腐蝕,長遠而言會降低其操作壽命,核動力航母就沒有這種困擾。此外,傳統動力系統用來排放主機廢氣的管 道,在作戰中被擊破時,就可能會引發高溫氣體外洩,而核子動力系統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相較於傳統蒸汽鍋爐,核子動力系統不僅不需要排煙道,也省略了鍋爐所 需的鼓風機,少掉這些體積龐大且容易產生高溫的機械,艦內居住空間就能更寬敞舒適,此外核子動力提供給艦上空調、淡水製造機的功率也十分充足而沒有限制, 這都是傳統動力航空母艦比不上的。
不過,核動力航母的壽命週期成本是個致命傷。首先,光是購置建造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成本就比傳統動力航空母艦高50至60%;以100噸重的蒸汽鍋爐推進系統為例,相同功率等級的核子動力系統要加上龐大的圍阻體來包住反應器,重量就會達到800噸,這使得核子動力船艦的體型與噸位注定比傳統動力船艦更大。雖然核子動力船艦本身運轉不需要消耗燃油,相對比較不受油價波動的影響,但每
次更換核燃料棒都是大費周章的大工程,需要切開船體卸下反應爐、移到專用設施裡進行燃料棒更換工作,這項工程至少需要18個月;而1960年代時核子動力船艦平均每30個月就要更換一次核燃料(日後隨著技術進步、核燃料濃度增加而延長),意味著服役週期裡在大修的時間比例很高、在海上值勤時間比例低。核子推進系統的人事成本也十分高昂,基本上是在船艦上設有一個核電廠,需要許多受到嚴格訓練的核子工程人員來操作與維護;傳統動力船艦的推進系統可以完全停機,但核子動力船艦即便停靠,核子推進系統都必須保持24小時無間斷值班(至少需要二到三班人員輪流),隨時監視機械狀況以及確保沒有輻射污染,所以核子動力船艦輪機部門的人事成本至少比傳統動力船艦高昂兩倍不止。總結前述,整個航母全壽期總成本比傳統動力航母高
至少30~50%。而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除役後,仍必須花費高昂成本處理、儲存核廢料與廢棄核反應器(需要建立專門的儲存設施長期存放,並隨時保持人力監視);而核子動力船艦的鋼材在服役期間受輻射逐步污染侵蝕,船艦除役後也無法直接再利用(一般船舶除役後出售拆解也可獲得一筆收益)。將除役後的處理成本考慮進去,核動力航母與傳統動力航母的成本差距會更為驚人。 直到1967財年,美國海軍才獲得授權,建造第二代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就是尼米茲級(Nimitz class)。
服役經歷 1960年代:古巴飛彈危機、海軌行動、越戰 1962年8月古巴飛彈危機時,企業號與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艾賽克斯號(USS Essex CV-9)、藍道夫號(USS Randolph CV-15)等八艘航空母艦領軍的90艘軍艦,進行了封鎖古巴的行動,從佛羅里達到波多黎各,構成一個弧形包圍圈,完全封鎖了古巴海域的對外交通,靠近封鎖線的蘇聯貨船都被迫停航返回。 在1964年6月31日,企業號與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與班橋號(USS Bainbridge DLGN-25)核子動力飛彈巡防艦在歐洲地中海組成組成「第一特遣群」(Task Force One),是海軍史上第一支全部以核子動力艦艇組成的艦隊(因此又稱「全核武力」),隨即展開環繞地球一週的航行(稱為海軌行動,Sea Orbit),為時57天,總航程30565海里 ,平均航速22節(如果使用更高的速度,甚至可將時間縮短為42至43天),完全依照1906至1906年由美國海軍「大白艦隊」環球航行的航線,全程 沒有接受任何港口或補給艦的燃料與物資補給,充分展現核子動力艦艇驚人的續航力與快速推進能力。 在1965 年,美國為了從越戰泥沼中抽身,遂制訂一項「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由美國海軍與空軍對北越進行長達八週的空襲,並取消先前美軍的接戰限制,希望一舉破壞北越空军、軍事工業、運補等有生戰力,迫使北越政 府談判,維持南越政府的穩定性,而企業號便成為滾雷行動的主力之一。滾雷行動從1965年3月展開,企業號在1965年12月2日首度參與滾雷空襲行動, 就出動125架次的攻擊機(共投擲167噸彈藥),次日更締造美軍在越戰中單一航空母艦最高、單日出動165架次攻擊機的紀錄 (加入空中巡邏等其他勤務,當日企業號總升空架次為211次);隨後滾雷行動持續進行,直到1968年11月結束。 由於包括企業號在內的美國航母在越戰中的優越表現,原本反對美國海軍建造核動力航母、甚至打算縮減現役航母數量的國防部長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也在1966年改變態度,不僅同意繼續讓美國海軍維持15艘現役航母,更批准美國海軍在1967財年開始新建三艘受阻多年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成為企業號之後美國海軍第二代核動力航母尼米茲級(Nimitz class)的首艦。
企業號在1969年1月14日 發生機載彈藥爆炸事故的畫面,艦尾火勢凶猛,烈焰沖天。
(上與下)撲滅火勢以後的企業號,艦尾甲板一片狼籍,飛機殘骸四散,甲板也因爆炸 和焚燒而多處破損變形。
在1969年1月14日,企業號 在夏威夷檀香山以西70海里處進行訓練,飛行甲板後部正進行彈藥裝載作業;此時,一架F-4的 發動機尾焰引爆鄰近飛機掛載的MK-32五吋火箭,火箭彈發生爆炸後引發火災,隨即向附近的停機坪蔓延,總共造成八次猛烈爆炸, 將飛行甲板炸出五個大洞,內部也受創不輕,總共有27人死、314人受傷以及15架飛機毀損;由於企業號的消防損管設施精良完善,艦上人員只花了40分鐘便撲滅這場大火,再經過5分鐘清理就使飛行甲板恢復 運作;之後企業號 以12節速度自力返回夏威夷珍珠港進行整修,修復作業耗時三個月 。整修完成的企業號又回到北越海域值勤,並參與在1975年4月展開、名為頻繁之風(Frequent Wind)的西貢撤退行動。 1980年代對蘇聯本土的模擬攻擊演習() 在1982年秋季,包含企業號、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41)等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內的美國海軍兵力在西太平洋實施代號NORPAC 82的演習;此項演習的背後思想是模擬以太平洋艦隊方面兩個航母打擊群攻擊蘇聯防禦相對薄弱的太平洋一側(主要是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 (Petroplavask),以及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等基地),如此在東西方發生大戰時,可以減輕西方國家歐洲、大西洋方面主戰場的壓力,並減緩俄羅斯方面從西伯利亞方面集結兵力支援西線。 企業號的戰鬥群從9月17日從太平洋艦隊(第三艦隊)母港夏威夷出發;接近蘇聯東岸期間,編隊利用各種隱蔽與欺敵手段,到9月23日時推進到攻擊發起點(千島群島附近 ,北緯51度東經171度,距離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約300海里) ,期間沒有被蘇聯的軍事力量發現。這些隱蔽與欺敵措施包括:整個航母編隊完全保持電磁靜默,關閉所有的軍用雷達、通信系統等主動電磁輻射源,編隊只依靠包含被 動式電磁接收裝置的遠距離偵察系統以及E-2C空中預警機來提供,整個艦隊不釋放任何主動電磁輻射源,航空母艦與兩棲攻擊艦上的各型作戰飛機、直升機的行 動也被嚴格控制,防止洩漏任何無線電信號。此外,美國對當時蘇聯部署在太空的衛星的動態以及衛星的能力也早已有了充分的瞭解,能準確預測何時蘇聯間諜衛星 會出現在航母周遭的海域。整個航母編隊的行動的航線刻意多變多樣,並將各種因素如民間國際航線、天候都考慮進去,避免靠近民間航線而洩漏行蹤;航母編隊各 艦艇也在海域中更為分散,與平時美國新聞機構公布的航母戰鬥群編隊照片完全不同,使敵方更難以察覺;而在夜間航行期間,戰鬥群各艦也刻意依照商船的佈局開 航行燈,而不刻意關閉燈光。此外,蘇聯在稍早於1982年5、6月期間,將可控制的雷達監視衛星資源用於南大西洋監視英阿福克藍戰爭,導致能用於西太平洋的衛星資源減少,這也可能是美國選擇在1982年秋季實施NORPAC 82演習、模擬打擊俄羅斯太平洋一側的原因。 在9月23日,企業號航母編隊中油彈補給艦艇薩克拉門托號(USS Sacramento AOE-1)的CH-46直昇機由於惡劣天候在海面迫降,當時美國海軍編隊距離千島群島的蘇聯機場只有兩百海里;為了加快搜救,搜救行動中編隊派出的直昇機使用UHF無線電語音通信,迅速將機組員救起,但沒有 跡象顯示航母編隊因而被蘇聯發現(這些行動都在蘇聯雷達輻射的水平線之外進行);由於天候惡劣,負責掩護搜救行動的兩架F-14A戰機改降阿拉斯加的埃達克(Adak)機場,第二天才飛回企業號。當企業號的戰鬥群進入攻擊發起點(initial objective point)時,並沒有跡象顯示蘇聯有所察覺;企業號的編隊在這個區域內進行了有限的空中活動,繼續保持雷達靜默,戰鬥機起飛後部開啟雷達、無線電等電磁輻射源,並且始終保持在蘇聯地面雷達的水平 線以外(大約飛行到蘇聯據點200海里左右的距離),而E-2C預警機也只保持被動臨戰飛行狀態。 9月23日企業號編隊進入預定攻擊的水域之後,展開了「鏡向攻擊」(mirror image strikes,意即機隊朝實際想定攻擊目標完全反向的虛擬目標)的模擬演習。企業號施放艦載機攻擊波,以180度角飛向目標,整個過程所有主動電子系統都開啟,但 從起飛、攻擊、回收降落過程中完全沒有使用電子通信設備。連續四天,美國海軍編隊保持在可以攻擊蘇聯太平洋西岸的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 (Petroplavask)、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基地等目標的距離上,持續進行反方向的「鏡向攻擊」作業;在攻擊演習期間,整個美國艦隊與艦載機部隊繼續保持電磁靜默,不發射任何主 動電磁輻射(雷達與通信),機隊完成任務返航時和航母在事先預定的位置會合並降落;E-2C預警機按照預定的飛行路線進行被動偵察,只以機上的被動偵測系統(Passive Detection System,PDS)監聽敵方電子信號;艦隊中所有的艦艇繼續保持雷達靜默,只以電子截收裝置監聽。「鏡向攻擊」的前四天都沒有被蘇聯發現,企業號的戰鬥群完成了所有預定的演練課目,累積了這種隱匿蹤跡作業所需的經驗。 企業號展開模擬攻擊的四天後的晚上,與中途島號在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 南方會合(中途島號當時母港在日本橫須賀,屬於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第二天早上兩艘航空母艦終於被蘇聯的轟炸機發現。一架蘇聯Tu-16飛來企圖搜索、攔截企業號時,遭到一架中途島號起飛的F-4戰機攔截;這架F-4飛到距離Tu-16很近的距離,Tu-16可以清楚觀察這架F-4的機型以及機身塗裝,發現這是中途島號航空母艦的戰機單位,這才得知中途島號航母也抵達了這個區域。此後,蘇聯在太平洋方面的飛機、軍艦大舉出動,想要確切捕捉美方航母戰鬥群的位置。 依 照當時參與NORPAC 82演習的美方軍官回憶,當時他們故意設置一個假的參照物。如果蘇聯派出的偵察機在一個地區被企業號編隊故意派出的戰鬥機攔截,蘇聯就會以此一地點為 中心,根據美方戰機的作戰半徑劃出一個半圓形區域並判斷航空母艦大略位置,並集中大量資源(飛機、船艦等)在這個區域進行密集搜索。然而,企業號的攔截機 是故意派出的,而航空母艦則朝另一個方向全速行駛,因此蘇聯肯定會在一個錯誤的方向進行搜尋。戰機返艦也採用欺敵方式,並非沿中軸線直接返回企業號,而是 以返航隊形飛到一個預定的誘敵區域之後轉向,在E-2C的航管引導(由E-2C以TACON指揮,避免航空母艦發出TACON信號而被定位)下超低空飛行返回航空母艦;如此,敵方的遠程監視雷達就會看到一個假的航空母艦位置。 在企業號被發現的第一天(此時企業號已經與中途島號會合),企業號派出的一架A-7攻擊機對兩架蘇聯Tu-95偵察機實施攔截,這架A-7就以欺敵航線飛 行,偏離了企業號的中軸線,攔截完成後也以偏離中軸線的航道返回企業號。此時,企業號與中途島號以32.5節的速率朝向A-7航線的反方向航行。三小時 候,蘇聯果然派出大量軍機在錯誤的水域搜索美國航空母艦。蘇聯的搜索行動被企業號派出的E-2C預警機觀察到,E-2C同樣以偏離企業號中軸線的欺敵航路 出發與返航,因此蘇聯雖然能發現這架E-2C,並以該機為中心畫一個圓圈的範圍,但依 舊會被美方的欺敵航路誤導;因為這架E-2C的作業位置距離企業號非常遙遠,當時企業號的通信系統保持再接收模式,透過E-2C得知蘇聯方面的行動後,再 將信息轉發到保持電磁靜默的戰鬥群其他各艦。 企業號與中途島號一直進行協同打擊作業值到9月29日,期間戰鬥群各艦艇保持適當距離以及分散的分布,既可以相互支援,又能避免敵方透過一艘船艦的蹤跡而發現整個美國航母編隊。在9月30日,企業號與中途島號的編隊向南航行,通過千島群島以東,在10月3日通過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抵達日本海。依 照美方軍官的回憶,在NORPAC 82演習期間,蘇聯發現美國航母之後,調動了在西伯利亞地區一切可動用的軍事資產,從空中、海面、水中一直尋找美國航空母艦;但整個演習期間蘇聯沒有一次能接近與識別美國的 航空母艦編隊,也沒有一次對美國航母編隊實施模擬打擊。當時蘇聯每天都有數個轟炸機團的作戰飛機以團級編隊試圖確定企業號與中途島號的位置;然而,美國編 隊每天仍在不被攔截的情況下,以西伯利亞的重要戰略軍事基地為目標發動鏡向模擬攻擊。直到美國航母編隊結束攻擊返航的9月30日與10月2日,蘇聯的Tu-22M2逆火式(backfire)轟炸機才終於接觸美國航母。 而在反潛方面,美國海軍軍官表示,在沒有明顯空中威脅顧慮下,航空母艦的自由機動通常能避免與潛艦接觸;唯有航母在固定作戰區域內使用規律活動的情況下, 才會變得易於探測、預測而變得脆弱。一旦航母能高速自由機動,敵方潛艦也被迫進行高速機動,如此將產生更大的噪音,使潛艦更容易暴露。當然,偶爾航空母艦 與潛艦也會偶然相遇,但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航母與潛艦都會來不及採取措施有效攻擊對方;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敵方潛艦通常會更容易受到美國航母周邊的反潛護 航母艇與攻擊潛艦的攻擊。 在NORPAC 82演習以前,美國海軍已經在前一年的1981 年8月進行了Ocean Safari演習(詳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一文),艾森豪號(USS Eisenhower CVN-69 )航空母艦的戰鬥群以類似的嚴格電磁靜默與欺敵措施逼近蘇聯軍力核心地帶莫曼斯克的可拉(Kola)半島,使蘇聯直到艾森豪號的戰鬥群迫近蘇聯水域才被發 現,在發起模擬的空中攻擊時,蘇聯都無法精確地掌握美方航母戰鬥群的位置。 這兩個雷根總統上任後立刻進行的攻勢演習,是雷根總統提出的前進部署 (forward deployment)戰略的重要措施。此外,原本美國的軍力防禦重心放在西歐方面,在遠東方面處於守勢與次要,部署在太平洋的航母戰鬥群在戰時很可能被 調往歐洲方面作戰;而NORPAC 82在遠東方面進行模擬攻擊,主要是讓蘇聯警覺他們在遠東方面的防禦力量不足,如此蘇聯就不得不投入更多資源到廣大的遠東,不僅分散蘇聯在西歐方面的兵力,更會加重其經濟負擔。 在 整個1980年代,美國每年都進行這類航母編隊秘密接近蘇聯並模擬發動攻擊的演習,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例如在1983年3月下旬 FLEETEX 83-1演習中,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再度攜手參演。 企業號在3月26日離開日本,30日與中途島號會合並沿日本海通過津輕海峽;在4月4日,以電磁靜默作業的中途島號接近庫葉島發動模擬攻擊,6架F- 14A戰鬥機進入蘇聯領空,蘇聯未能及時反應,只能在4月6日透過外交管道對美國抗議。在4月9日,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43)加入企業號、中途島號的編隊,三艘美國航母編隊隨後在蘇聯附近水域(距離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 約350海里)實施24小時連續航空作業,並測試蘇聯的反應。得知美國航母編隊接近蘇聯水 域後(在4月4日中途島號模擬攻擊庫葉島以後),蘇聯一艘勝利三級(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K-305去攔截企業號與中途島號的編隊。依照當時指揮K-305的蘇聯艦長Bondarenko在1990年代的公開透露,1983年4月3日他接獲上級命令去搜索美方企業號航空母艦,並被告知美方企業號與中途島號航母編隊在南方100海里水域作業,過程中每四小時就需要上浮一 次與莫斯科方面通信,並且截收電子信號乃至使用雷達來蒐集必要情報(當時蘇聯潛艦聲納技術落後美國, 中遠程透過聲紋直接確認目標類型的能力較弱,因此需要上浮截聽電子信號,透過截收的雷達信號、通信參數等來識別目標)。當時蘇聯潛艦很依賴陸基單位的指示與情報協助,蘇聯前線作戰單位的決策權限普遍比美軍指 揮官小,必須更頻繁地將情況回報後方指揮單位,等待進一步命令指示。依照當時蘇聯方面截收的電子情報(包括美國海軍與橫須賀基地之間的通信),蘇聯方面認為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即將調轉南下並返回基地,因此K-305就從羅盤海峽(Bussol Strait)進入太平洋,跑在企業號與中途島號編隊前頭並埋伏。在隨後的追蹤過程中,K-305透過自身MGK-540被動聲納以及上浮截收電子信號(分析美艦使用的雷達型號,以及通信傳輸等),找出了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並設法迴避了若干美軍反潛護航艦艇(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然後確認了企業號並進行追蹤,之後又依循線索找到了中途島號,期間K-305以潛望鏡拍攝了企業號與中途島號;之後,K-305接到命令部署到新的位置,隨後追蹤了返航途中的珊瑚海號航母的編隊;直到4月17日,K-305才接獲命令,結束追蹤並返航。在1990年代初期與美國海軍的交流之中,這位艦長被美方告知在K-305追蹤 FLEETEX 83-1的美國航母編隊時,曾三次被美國海軍發現,並曾遭到美方的模擬攻擊(當時企業號在內的美國海軍編隊發現300多個疑似潛艦 的目標,但搜索與確認後,只有7個可能是真實的接觸信號)。首先在4月4日,一艘美國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回報以被動聲納短暫接觸一艘潛艦(應為K-305,接觸時間為上午8時15分至45分),不過該報告當時並未立刻被美國海軍指揮官採信;之後在4月6日,一架來自企業號的A-5闖入者(Intruder)攻擊機發現K305伸出海面的桅杆,距離企業號約60海里,結合先前洛杉磯級潛艦的報告,美方指揮官終於確信附近有一艘蘇聯潛艦;在4月7日上午11時50分,一架企業號起飛的海王直昇機在距離企業號6海里的距離接觸K-305(當時K-305正在追蹤企業號),在12時5分與14分都回報接觸,在12時34分與44分兩度對K-305發動模擬攻擊(距離4月6日確定接觸後約18小時),在13時5分失去接觸,隨後靠著投擲聲納浮標在13時20分恢復接觸直到28分,隨後在13時38分再次短暫接觸然而隨即失去接觸(K-305的艦長回憶證實,在一次上浮通信階段,一架美軍海王反潛直昇機出現在該艦正上方,由於確信已經被發現,K-305的艦長並未下令迴避)。最後在4月16日下午15時,美國海軍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哈利.希爾號(USS Harry Hill DD-986)使用拖曳陣列聲納接觸了K-305(當時該艦顯然是在追蹤珊瑚海號航母的期間),並召喚一架P-3C反潛機,在35分鐘之後抵達該海域(靠近阿留申群島),使用聲納浮標持續追蹤了2小時,並在17時30分與19時35分進行兩次模擬攻擊,這次美軍從接觸K-305到模擬魚雷攻擊總共花費8小時。此外,K-305的艦長Bondarenko也表示,在1986年3月6日時曾確認探測到一艘外國潛艦(當時判斷為美國洛杉磯級)並追蹤了42分鐘,但這並未獲得美方證實)。
(上與下二張)在在1983年FLEETEX 83-1演習中,一艘蘇聯勝利III級潛艦K-305以潛望鏡拍攝了靠近 蘇聯水域的美國企業號(上)、中途島號(中)與一艘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下)的照片。
1980年代:波灣油輪護航、螳螂行動 在1987年兩伊戰爭油輪戰白熱化階段,由於伊朗對航行波灣的各國油輪進行無限制攻擊,並持續在波斯灣佈雷,導致西方國家紛紛派遣軍艦介入,提供武力護航,而美國更多次對伊朗實施軍事報復,而企業號也參與其中。 在1987年,兩伊戰爭進入油輪戰高潮,美國海軍第五艦隊遂進入波斯灣實施武裝護航,企業號也投入這場行動。在1988年4月14日,美國海軍一艘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羅伯斯號(USS Roberts FFG-58)在波灣護航作業時觸雷受重創;羅伯特號觸雷後隔天,美國海軍直升機就在附近雷區附近回收一枚水雷,水雷上的批號和前一年9月被美軍扣押、用於布雷的伊朗船隻上的水雷是同一批,美軍因而確認水雷由伊朗佈放。美軍立刻準備進行報復性軍事攻擊,目標是伊朗海軍軍艦等用於封鎖戰的軍事資產,主要目標包括:第一,摧毀伊朗最大的1500噸級英製阿凡德級(Alvand class,英製MK-5)巡防艦──尤其是薩巴蘭號(IS Sabalan),或其他同類型目標如阿凡德級的薩漢號(IS Sahand);第二,如果不能捕捉並摧毀伊朗軍艦,則癱瘓伊朗用來當海上雷達站與海上基地的Sassan、Sirri和Rahkish這三座油氣分離平台(GOSP),這三座平台為伊朗在當地的海上襲擊任務提供偵察、監視、指揮調度等功能。此項作戰除了政治上的宣示之外,軍事上也可以順便削弱當地伊朗海上武力,改善當地戰術態勢與航運安全。 之所以特別針對伊朗薩巴蘭號巡防艦,不僅因為該艦是伊朗在當地最大最現代化軍艦,且先前薩巴蘭號多次在海灣地區襲擊中立船隻,甚至屢屢朝船員住宿區開火;該艦艦長曾在截停路過船隻後假裝和平登艦、詢問目的地與貨物類型,攔檢小組返回軍艦後就立刻砲擊民船;此外,薩巴蘭號的姊妹艦薩漢號也有類似行徑:依照美國海軍派里級巡防艦蓋瑞號(USS Gary FFG-51)艦長的報告,1988年3月22日該艦在波斯灣巡邏時,曾在無線電頻道上監聽到薩漢號截停了新加坡籍船隻Havglimt號,薩漢號在詢問了該船資訊後做出看似善意的回應:「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隨後卻與兩艘伴隨的 伊朗革命衛隊小艇對Havglimt號進行砲擊。蓋瑞號雖然聽到Havglimt號反覆廣播求救,也能看到燃燒中的Havglimt號,然而蓋瑞號沒有得到干預事件的授權,只能坐視Havglimt號沉沒,而Havglimt號上的倖存船員被附近的英國軍艦救起。 早在美國政府決定對伊朗發動作戰之前,當地的美國海軍已經準備了預案,並進行了模擬與強化訓練等措施,準備可能來到的作戰需要。美國海軍迅速確定了攻擊方案,任務代號為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在4月18日展開。在螳螂行動中,美國海軍組織了3個水面行動群(Surface Action Group),分別是Bravo、Charlie與Delta,其中Bravo和Charlie主要任務是摧毀三座伊朗海上平台,Delta行動群則負責對付可能出現的伊朗海軍船艦(優先目標是薩巴蘭號)。此外,部署在附近區域的企業號航母戰鬥群(當時該艦佈署在北阿拉伯海,不直接進入波斯灣地區)為作戰行動提供空中支援;此外,部署在該區域的美國空軍也會動用加油機與空中預警機支援此次作戰。 Bravo戰鬥群攻擊Salman石油平台 首先登場的是由特倫頓號(USS Trenton LPD-14)兩棲船塢運輸艦率領的Bravo戰鬥群,下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邁瑞爾號(USS Merrill DD 976)與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蘭迪.麥可尼號(USS Lynde McCormick DDG-8),他們在4月18日上午照計畫率先攻擊Salman平台,計畫是先進行無線電警告讓伊朗人放棄抵抗逃走,然後實施砲擊癱瘓平台反擊武力(尤其是上面的ZSU-23機砲),然後由直昇機載運海軍陸戰隊人員登上平台並進行爆破。在上午7時55分,Bravo戰鬥群接近Sassan平台展開無線電廣播警告流程,同時出動直昇機以及LCM-8登陸艇進行觀察以及收容逃難者。Sassan平台收到美軍警告後陷入混亂,一些人意圖操作平台上ZSU-23機砲攻擊邁瑞爾號,一些人嘗試乘坐小艇逃離,兩艘逃生拖船離開了平台;平台上的伊朗人要求給予更多時間,但美軍只多給了幾分鐘。在上午0808時,Bravo戰鬥群展開砲擊,第一輪砲擊只發射51發,主要針對人員活動最少的平台南部區塊,目的是讓一些還打算抵抗的伊朗人動搖迫使其撤退;稍後美軍觀察破壞效果,並允許逃生的拖船返回平台接走願意逃離的伊朗人,之後再度實施砲擊,直到確認平台不再有人員活動跡象。在上午0925時,載運著海軍陸戰隊的CH-46和UH-1運輸直昇機從特倫頓號起飛,在AH-1攻擊直昇機掩護下抵達Sassan平台;由於此時平台仍有易燃物與彈藥在燃燒與爆炸,讓美軍直昇機人員認為該平台似乎仍在反抗,因此AH-1攻擊直昇機首先對平台上疑似武器或砲架的物體進行掃蕩,花了約30分鐘。確認無威脅後,搭乘直昇機的陸戰隊登上平台進行情報蒐集,然後安放炸藥將平台爆破;所有情報蒐集與破壞準備工作在兩小時內完成,美軍撤離後就引爆1500磅炸藥,將平台炸毀。 摧毀Salman平台後,Bravo戰鬥群隨即轉往Rakhsh平台準備發動相同的打擊。然而在下午1340左右,Barvo戰鬥群的一架陸戰隊AH-1攻擊直升機發現有一艘不明船艦接近,起初被認為可能是伊朗的巡防艦;Bravo戰鬥群立刻啟動魚叉反艦飛彈與標準防空飛彈備戰,Bravo群的指揮官也加派一架SH-2海妖直昇機前往,以目視方式識別目標(交戰規則限制,需目視確認目標身份才能攻擊)。隨後,SH-2直升機機組員透過識別船艦舷號與飛彈發射器類型,確認是蘇聯海軍現代級驅逐艦,顯然是前來觀察美軍攻擊行動並蒐集情報。這個小插曲沒有造成太大問題,但在對Rakhsh平台發動攻擊之前,美國高層判斷沒必要進一步升高局勢,所以取消對Rakhsh平台的攻擊。 Charlie戰鬥群攻擊Sirri石油平台 Charlie戰鬥群負責攻擊Sirri平台,由貝克納普級飛彈巡洋艦溫賴特號(USS Wainwright CG-28)、派里級飛彈巡防艦辛普森號(USS Simpson FFG-56)與諾克斯級巡防艦巴格雷號(USS Bagley FF-1069)組成。Charlie戰鬥群不像Bravo群一樣能夠配置攜帶大量陸戰隊與直昇機的兩棲艦艇,所以艦上搭載更精銳的海報(SEAL)特種部隊。Charlie戰鬥群原訂的攻擊流程與Bravo群類似,不過他們在使用無線電警告中故意加上一句結尾「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Sirri平台上的伊朗人收到警告之後同樣大量登船逃命,由於準備登船的人數眾多,Charlie戰鬥群的砲擊比原訂晚20分鐘展開。砲擊展開不久後,巴格雷號巡防艦的主砲就故障了。先前Bravo戰鬥群攻擊的Sassan已經不負責油氣分離工作,而Sirri平台的油氣分離設備還在運作,因此充滿易燃氣體和液體,所以美軍砲擊立刻引發劇烈火勢,不得不取消派遣直昇機運送海豹小組實施爆破的計畫。Sirri平台平台上火勢凶猛,少量沒有撤離的伊朗人完全沒有逃生的機會,包括美軍船隻以及得到美軍允許靠近的比利時籍拖船,都無法靠近平台救火,只能打撈浮在附近海面上的生還者。總計Bravo與Charlie兩個戰鬥群對Sassan和Sirri平台總共發射208枚127mm與76mm砲彈。 伊朗砲艇的報復攻擊/企業號機群的空中掃蕩 兩個平台遭到摧毀後,伊朗革命衛隊做出第一個回應,是在1100時出動三艘Boghammar小型快艇(由瑞典Boghammar Marin AB公司生產的民用沿海型快艇),艇上人員配備機槍、火箭筒等輕型武器;三艘快艇闖入阿拉伯海灣南部,對附近船隻發動無差別攻擊,首先擊傷了附近的外國民船York Marine號,隨後靠近並攻擊了美國的Mubarak石油平台,攻擊前先給予Mubarak平台警告並給時間讓人員撤離;這三艘伊朗快艇一度中斷攻擊返航補給,隨後又有伊朗4艘快艇出航並攻擊Mubarak平台。伊朗快艇發射的單兵火箭引燃了Mubarak平台上大量未能及時洩出的油氣,引發大火。隨後一艘拖船Willi Tide號嘗試靠近協助滅火,同樣遭到伊朗快艇攻擊,不過沒有命中。到下午1330時,這些伊朗快艇攻擊了一艘巴拿馬籍升降式駁船Scan Bay號,該船上面有多名美國工人;在這次攻擊中,伊朗快艇沒有預先警告Scan Bay號人員並給予撤離機會,而是直接以機槍和火箭反覆射擊,有一艘試圖逃離的工作船遭到摧毀,生還人員只好乘坐直昇機勉強逃離;這架直昇機同樣遭到伊朗革命衛隊人員以槍枝射擊,中彈數發但沒有被擊落。 當伊朗對附近不知情的第三國非軍事人員進行攻擊時,企業號航空母艦正好有一個攻擊機組在附近作業,包含2架A-6攻擊機與1架F-14戰鬥機,此外還有負責提供空中加油的美國空軍KC-10加油機。這個機組員本的任務是來尋找被懷疑躲藏在當地的伊朗Hengham級登陸艦(LST),而阿聯酋對美國空軍預警機傳達附近石油平台遭到伊朗攻擊的警報,並透過飛行在波斯灣地區以外的海軍E-2預警機通知了企業號的攻擊機群。由於當地能見度良好,這個機組很快就目視確認了伊朗快艇的存在,向E-2預警機報告並尋求攻擊許可。這架E-2將資訊與要求回報企業號,企業號再回報在指揮艦科羅納多號(USS Coronado AGF-11 ex-LPD-11)號的中東特遣部隊司令Less上將,Less上將再用衛星電話通知佛羅里達州中央司令部,中央司令部的人再轉達五角大廈國家指揮中心的參謀聯席會主席,參謀聯席會議主席通知美國國防部長,國防部長再通知雷根總統尋求行動許可。之所以需要上報美國總統,是因為當時沒有美國國籍船隻或設施遭到攻擊,當地美軍並沒有直接攻擊的許可,整個上報並得到雷根總統許可的過程花費不到3分鐘。得到攻擊許可後,機組的A-6立刻降低高度,以機上的石眼集束炸彈和500磅雷射導引炸彈對伊朗快艇發動攻擊;這兩種武器實際上都不適合對付體積小、速度快的目標,因此第一波攻擊未能擊中;而第二架A-6的飛行員準確估算出投彈前置量,以集束炸彈命中帶頭的伊朗快艇。剩餘的伊朗快艇逃離現場,並在附近的Abu Musa島擱淺,而這個美軍機組也撤出現場。 Charlie戰鬥群擊沈伊朗飛彈快艇約珊號 此時,已經完成破壞Sirri石油平台任務的Charlie戰鬥群仍待在附近海域巡邏。在上午1130時,Charlie戰鬥群收到警告,表示一群不明船隻正在接近。Charlie戰鬥群的船艦保持整齊編隊,並開啟ESM被動截收設備來確認敵方快艇準確方向,並派出SH-2和SH-60直升機進行目視搜索識別,兩架直升機都攜帶一挺艙門M60機槍。 在上午1130時,SH-2回報該機正在遭到伊朗快艇輕武器射擊,美軍得到授權發動反擊消滅當地伊朗船隻。隨後,Charlie戰鬥群的ESM設備收到13海浬外的電子訊號,經比對確認這是荷蘭Signaal的火控雷達;Charlie戰鬥群進行訊號分析判斷這艘船隻位置,並派遣一架SH-2進行目視識別。經過確認,這是艘伊朗的法製戰士II級(Combattante II)飛彈快艇(伊朗稱為Kaman級);SH-2直升機機組無法判定這是這是Kaman級的哪一艘,不過溫賴特號巡洋艦很快就確定這是約珊號(Joshan P-25)。溫賴特號的艦長不僅有約珊號艇長的照片與檔案,情報還明確警告,該艦裝備了伊朗僅存的可運作魚叉反艦飛彈,需要優先處理。知道敵方身分後,SH-2直升機撤出,Charlie戰鬥群軍艦不斷發出警告並擬定攻擊方案。約珊號無視美軍警告並不斷接近,同時雙方的火控雷達都鎖定了對方,約珊號鎖定的攻擊目標是溫賴特號。美軍對約珊號發出勒令停船、否則開火的最後通牒後,約珊號發射了一發魚叉反艦飛彈── 這很可能是全伊朗海軍最後一枚可運作的魚叉飛彈,距離當時最近的Charlie戰鬥群船艦辛普森號巡防艦只有9至10海里,美軍艦上人員甚至能目視識別約珊號的兩座魚叉飛彈發射管。Charlie戰鬥群所有軍艦立即將艦首 轉至飛彈來襲方向,以減少雷達截面積,並且發射誘餌;辛普森號巡防艦的艦長由於壓力太大而直接將兩個MK-36干擾彈發射器裡的全部12管齊射(通常要求按順序一發一發地射,因此該艦違反了標準作業程序)),並立即對約珊號發射一枚標準SM-1防空飛彈。 被約珊號瞄準攻擊的溫賴特號巡洋艦本來也準備發射標準SM-1防空飛彈攻擊約珊號號,此時發射架上的SM-1飛彈設定在反艦模式;理論上,SM-1以反艦模式也能攔截飛來的反艦飛彈,然而當時溫賴特號上仍在測試的自動畫接戰系統(應為升級後安裝的NTDS/ACDS)錯誤地鎖定了溫賴特號自己發射的干擾絲──這導致溫賴特號發射架上的標準SM-1防空飛彈無法用來保護自己。而此時溫賴特號的兩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雖然已經啟動並設置在自動接戰模式,但此時溫賴特號筆直正面迎向約珊號,以使本身對約珊號方向的雷達截面積降到最低,並確保自己的位置和風向都能得到干擾絲雲的最大保護;結果,約珊號發射、從對準溫賴特號迎面飛來的魚叉反艦飛彈,都在溫賴特號兩側MK-15近迫武器系統的射擊盲區內。此時Charlie戰鬥群另外兩艘船艦也無法掩護溫賴特號,派里級飛彈巡防艦辛普森號原本MK-13發射架上的SM-1防空飛彈已經射出飛向約珊號,發射器需要7到8秒裝填下一枚,而諾克斯級防艦巴格雷號只有艦尾的一座MK-15近迫防禦系統,以他的距離根本無法掩護溫賴特號。幸好這枚魚叉反艦飛彈從溫賴特號右舷100英尺外通過並落海,沒有命中。早期有資料指出,約珊號這枚魚叉反艦飛彈因為長期失去美國的技術支持與例行維護服務,所以不能正常工作,雷達尋標器並未啟動;但根據溫賴特號的AN/SLQ-32電子截收系統,魚叉飛彈通過時識別到這枚魚叉飛彈有強烈的雷達訊號,因此該飛彈的雷達尋標器應該有正常運作,很可能干擾絲發揮了作用,讓魚叉飛彈鎖定錯誤目標。
至於同時間以標準SM-1攻擊約珊號的辛普森號巡防艦,在雷達螢幕上得知他們發射的標準SM-1飛彈已經與約珊號重合,但無法百分之百確認命中。辛普森號詢問溫賴特號要不要繼續攻擊;確認約珊號的雷達已經沒有運作後,Charlie戰鬥群決定徹底摧毀約珊號。辛普森號立刻發射第二枚標準SM-1飛彈攻擊辛普森號,空中的直昇機回報確認直接命中,隨後辛普森號發射的第三枚標準SM-1也順利命中。隨後,溫賴特號的自動作戰系統終於正常鎖定敵艦,於是也發射了一枚標準SM-1並擊中約珊號
到下午1500時,企業號增援的攻擊機群陸續抵達現場:首先是1架A-6E攻擊機,該機從11英里外發射了魚叉反艦飛彈命中。此時,水面上的Delta作戰群已經趕抵現場,由傑克.威廉森號巡防艦起飛的SH-2反潛直昇機目視確認了燃燒中的薩漢號,隨後約瑟夫.史塔索號驅逐艦從15海里外發射了魚叉飛彈,同樣命中薩巴蘭號。隨後這架A-6E對準薩漢號未受損(濃煙干擾較少)的艦尾投擲兩枚雷射導引炸彈並命中。接著,四架A-7攻擊機投入攻擊,首先投擲兩枚Walleye II電視製導炸彈,一發命中一發導引失敗,然後投擲了18枚1000磅MK 83無導引炸彈,估計取得5發命中;然後又投擲一輪3發MK 83無導引炸彈。隨後SH-2接近觀察攻擊效果,評估認為薩漢號受損嚴重,但或許還有可能被有救回。於是,A-7攻擊機又進場使用Skippers和Walleye導引炸彈,以及1000磅無導引炸彈炸射一輪。隨後,美軍判斷薩漢號雖然仍然漂浮,但已無救援可能,也未看到有人員逃生,加上E-2預警機警告美軍機群,又有一批伊朗F-4戰機升空,於是企業號的攻擊機群撤退。薩漢號最終沉沒。
企業號機群攻擊薩巴蘭號
尾聲
「螳螂行動」美國海軍在二次大戰後歷經的最大規模海上交戰,
美國海軍以壓倒性的優勢大獲全勝。無論軍事上與政治上,這次報復作戰都極為成功,美國謹慎而有節制地使用壓倒性的武力,達成削弱伊朗軍事能力的目的,同時又控制事態沒有無限升高,確保美軍不會因為意外因素受到過大損失,同時將第三方遭受的損害降至最低。當時伊朗在國際外交上已經落入劣勢,伊朗最先採取無節制的無限油輪戰已經引起國際反感,早已毀傷不少無關國家的資產,所以伊朗在「螳螂行動」後沒有獲得任何國際同情。
美軍方面執行上也有許多不完美之處,當地複雜的民間航運交通造成敵我識別問題,在作戰執行時難免造成限制與產生混亂;而複雜的作戰環境使得目視確認成為必須,超視距作戰仍未成為現實。裝備方面,干擾彈被證實對當時雷達導引飛彈非常有效,但也非常容易影響到本身的雷達系統,例如溫賴特號巡洋艦的自動化作戰系統在敵方魚叉反艦飛彈來襲時竟然錯誤鎖定自己發射的干擾絲,而無法遂行接戰;而溫賴特號為了降低本身雷達截面積,不得不正面迎向來襲飛彈,使艦上兩側MK-15近迫武器系統都離開射界而無法接戰。而到了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海軍都曾發生MK-15近迫武器系統射控雷達鎖定自身發射的干擾絲開火的情況。而在武器裝備上,標準防空飛彈與艦砲在反艦作戰中表現極佳;在視距內作戰中,反應速度與飛行速度快、可完全由艦上人員導控的標準飛彈比起魚叉反艦飛彈更為好用。在敵方已經喪失反擊能力後,艦砲也是用來了結敵艦的最合適武器,射擊成本遠低於飛彈。不過,即便是攻擊1540噸的薩漢號巡防艦與275噸的約珊號飛彈快艇,都投射了大量彈藥才擊沈,顯示從水面上的武器要癱瘓軍艦容易,要擊沈就很麻煩。 1990年代以後 在1991 年波灣戰爭期間,企業號正在諾福克海軍基地的船廠進行燃料棒更換工程,因此錯過了沙漠風暴戰役 。在1996年9月,企業號從地中海水域(亞得里亞海一帶)兼程趕到波斯灣支援當地的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 CVN-70)航母戰鬥群對伊拉克進行威懾,六天半的移動過程中航行了4300海里,平均航速30節,充分顯示核動力航母持續高速機動的價值。在 1998年底,由於伊拉克政府拒絕接受聯合國武器查核小組對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銷毀進度檢查,因此美國柯林頓總統在12月16日宣布對展開「沙漠之狐」 (Desert Fox)行動,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空襲,目標是巴格達周邊的可疑軍事設施、電台、電視台、油庫、交通設施等等;此回,企業號率領的航母戰鬥群成為「沙漠之 狐」的主要力量,從12月16日夜間到12月20日,總共出動超過三百架次的攻擊機,投擲超過330噸彈藥,並發射了超過300枚戰斧巡航飛彈 ;而一同參與「沙漠之狐」的還有尼米茲號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到阿富汗恐怖份子猛烈攻擊時,企業號正準備結束在中東的巡航返國 ;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後,企業號立刻被留在當地 ,對中東地區嚴陣以待,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第一艘採取反應的美國航空母艦。稍後在10月7日,企業號的戰鬥群參與對阿富汗恐怖份子展開的「持久自由」(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作戰行動 ,在三個星期時間內總共出動700架次的攻擊機,投擲363噸彈藥。在2003年進攻伊拉克的伊拉克自由(Operation Iraqi Freedom)作戰行動中,企業號也為美國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企業號在服役生涯中締造許多紀錄,包括第一艘完成環球航行的航空母艦、第一艘部署在亞洲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第一艘穿越蘇伊士運河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第一艘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停靠法國的美國軍艦.......等等 。而在1986年上映的著名電影壯志凌雲(Top Gun),也曾在企業號上進行拍攝。 企業號的除役與拆解處理 原本企業號預定在首艘新一代福特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服役(預定2015年)時退役,然而在2009年初美國歐巴馬政府上台後, 基於金融風暴而研擬的裁減軍備計畫中,包括將現役航空母艦數量減為10艘;企業號艦齡最老、沒有同型艦且燃料棒更換工程最麻煩(因為有多達八具反應器) ,遂被美國海軍排定在2012年至2013年提前退役 。在2012年上旬,由於伊朗方面情勢緊張,企業號在3月被派往波斯灣地區對伊朗海域值勤,這是企業號在2012年11月展開除役作業之前的最後一次實戰 部署 (服役生涯第22次部署)。依照美國海軍在2012年3月12日公布的3月12日公布的2013年度艦艇除役計畫,企業號將在2013年3月15日除役。 在2012年11月4日,結束部署的企業號返回設籍的維吉尼亞州諾福克軍港,開始為除役做準備,2012年12月1日正式停役,除役典禮不會晚於2013 年3月15日;正式除役後,企業號由最初建造她的新港紐斯(New Port New)造船廠負責移除核燃料與反應器,作業從2013年中展開,至2015年完成,隨後就將艦體拆解。為了企業號的除役、艦上八座反應器停用費用,美國需在 2013財年的裝備維護預算中增加8.573億美元。 若干海軍愛好者向美國海軍陳情,希望能將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保存作為紀念艦,然而在移除反應器過程中需大量切割、破壞艦體,想要復原的成本 極其昂貴,所以完整保存企業號是個不切實際的念頭。此外,也有人主張退求其次,在企業號拆解時保留艦島作為紀念。美國民間也曾有請願,希望第二艘福特級 (Ford class)航空母艦(CVN-79)命名為企業號,而當CVN-79在2011年5月底被美國海軍命名為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N-79)之後,請願團體隨後將目標轉向第三艘福特級(CVN-80)的命名。 在2012年12月1日企業號停役當天,美國海軍正式宣佈,將第三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號。 拆解大小如企業號的近十萬噸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工程,規模與複雜度遠比拆解除役核子動力潛艦或巡洋艦大。從1986年起,美國海軍已經拆除與處分了142個核子動力潛艦/船艦的艙間;拆解核動力潛艦的標準程序是先移除燃料棒,然後拖到華盛頓州的布雷墨頓的普吉灣海軍造船廠(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 Bremerton, Wash.),船廠的人員在此拆除安裝核子推進系統的艙間,這些區域的鋼板都受到輻射污染。核子船艦的所有核子廢物,包括用過的核燃料、反應器、反應器艙間等都被封裝,然後送到各種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位於太平洋西北(Pacific Northwest)的相關設施,進行長期封存,等待放射物質的半衰期結束。然而,處理體型大得多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拆解的工程就會複雜很多,光是船廠要有空間停泊這些約十萬噸級的航母艦體並進行拆解工程,就是一大難題。尤其是美國核子潛艦都只有一個核子反應器,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擁有八個反應器之多;隨後陸續屆齡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在設計時已經開始考慮到除役後拆解處置的問題,每艘有兩個反應器。 美國海軍委由民營的HII集團新港紐斯(Newport News)新港紐斯船廠(全美國唯一能建造核子動力航母的船廠)來移除艦上的八個反應器的燃料,而不是四間公營的海軍船廠,因為公營船廠排滿了維修海軍核子動力航母與潛艦的工程(包含重新裝填反應器燃料),已經沒有餘力承接龐大的航母除役處理工程。在2013年,已經拆除桅杆的企業號艦體從諾福克被拖往新港紐斯船廠,進行八具反應器移除核燃料工程。 由於當時美國財政赤字懸崖、預算抵押(sequestration)的影響,企業號移除核燃料工程的簽約受到延誤,在2013年6月 才與HII集團新港紐斯船廠簽署。在2014年10月,新港紐斯宣佈,企業號上原本一部主錨已經轉移到正在進行RCOH重新裝填燃料與翻修工程的林肯號 (USS Abraham Lincoln,CVN-72)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上。在2016年12月,企業號最後一具反應器的燃料移除工程完成,並在2017年2月3日正式舉行除役典禮,同一天企業號也正式從美國海軍船艦註冊(Naval Vessel Registry,NVR)裡除籍(stricken)。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表示,拆解企業號的工作此時暫停,直到有技術上更可行、更環保的提案提出。到2017年初,美國海軍宣佈,此時已有35000磅從企業號拆除回收的鋼材,用於建造 下一艘企業號航母(CVN-80)。在2018年4月10日,新港紐斯船廠宣佈,企業號的停役處理程序全部完成,艦體拖往漢普敦路(Hampton Roads)停放,直到合宜的拆解計畫提出。此時,雖然企業號完成了核子燃料與推進系統艙間移除工程,艦體鋼板由於數十年間受核子反應器輻射長期影響,如果直接在沉艦演習(SINKEX)中作為靶艦擊沉,對於環境仍有相當大的風險。 在2022年8月下旬,美國海軍首度公開關於如何處置企業號艦體的草案,稱為「環境影響宣言」(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其中提到三種可能的方案:前兩種需要動用華盛頓州的普吉灣海軍造船廠(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來封裝已經拆除的反應器並且運走,第三種則主要依靠民間業界力量。在宣言中,美國海軍表示會排除公營海軍船廠, 傾向將企業號的艦體交由民間拆船廠解體的第三種提案。這是因為當前為了維持美國海軍艦隊的高強度作業頻率,包括普吉灣海軍船廠以及立即維修設施(Intermediate Maintenance Facility)等美國海軍船艦維修單位,工作早已滿檔;更何況還有此前COVID疫情對船廠人力與供應鏈造成的傷害,海軍船廠連完成指派的現役核子動力船艦維修任務都壓力沉重,遑論額外承擔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拆除工作。依照這份報告,美國海軍估計,第三種方案利用民間業界力量來拆解與處置企業號,成本約5.54億到6.96億美元之間,約耗費5年;而如果是兩種需要動用公營船廠的方案,總成本會高達11至14億美元,並耗費15年以上,例如若要由普吉灣海軍船廠拆解,最起碼要等到2030年。因此,將拆解作業交由民間船廠,有助於舒緩海軍船廠的壓力。 此時,企業號的八具核反應器已經完成了核燃料移除工作。 在這份草案中,美國海軍評估的拆船廠包括位於德州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 Texas)、阿拉巴馬的莫比爾(Mobile,Alabama)或維吉尼亞州的漢普頓路(Hampton Roads, Virginia),其中漢普頓路是距離當前企業號停泊地點最近的地點。被選中的拆船廠必須將企業號上八座已經移除燃料的反應器解體,並將這些拆解的鋼材放入數百個儲存低輻射核子廢棄物的容器中,然後送到符合標準的儲存處理設施。 依照此時美國海軍初步規劃的期程,企業號艦體拆解的工程會在2025年展開,並持續到2029年結束;而在這段期間內,最早的兩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也會陸續停役,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排定2026財年停役,緊接著艾森豪號(USS Eisenhower CVN-69)在2027財年停役,這會大幅加劇美國海軍停放與處置除役核子航母的壓力。 在2023年11月29日美國海軍工程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aval Engineers)年會上,前美國航空母艦項目執行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r for Aircraft Carrier)主管、此時等待參議院任命成為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司令的吉姆.道尼少將(Rear Adm. Jim Downey)表示,美國海軍在過去兩、三個月成立一個新的項目辦公室,專職負責企業號航空母艦的最終處置與拆解工作。 這個辦公室不光是處理企業號,也會接著負責處理隨後陸續除役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這會是個「百年事業」。 吉姆.道尼少將表示,過去美國海軍花了10年研究如何處理企業號,但接下來美國海軍不會有這種時間餘裕,因為接下來尼米茲號(CVN-68)與艾森豪號(CVN-69)分別在2026與2027年除役,隨後大致上每四年就有一艘核子動力航母除役。吉姆.道尼少將透露,美國海軍擬定新的策略,首次引進民間業界來處理除役核子動力船艦,因為美國海軍現有的公營海軍船廠能量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