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級航空母艦(3):福特號建造/測試過程
建造中的福特號。
2013年10月11日福特號下水的畫面。
在新港紐斯船廠建造中的福特號(上),以及拆解中的企業號(下)。注意企業號有四部升降機,
福特號則裝備三座面積稍微增大的升降機。
(上與下三張)首次出海航行的福特號,攝於2017年4月9日。
(上與下)在2017年7月22日,福特號在諾福克(Norfolk)基地舉行了成軍典禮。
畫面中,降落在福特號甲板上的綠色MV-22是搭載唐納德.川普總統(Donald Trump)以及白宮團隊
的陸戰隊一號機隊。背景是華盛頓號(USS Geroge Washington CVN-73)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上與下) 從後方俯瞰福特號
福特號左舷的飛機升降機。福特級的飛機升降機面積與尼米茲級的相當,外型從原本的
不規則五邊形改為等腰梯形,能更方便地停入兩架戰鬥機。
從艦尾看福特號,攝於2018年7月。此照片可觀察福特號艦尾防空武器配置,左舷裝有一具MK-29八聯裝
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後方配備一座MK-15 Block1 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右舷配備一座MK-49 21聯裝公羊
(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上與下)在2021年6月18日,福特號進行了全船抗衝擊測試(FSST)的第一次實驗,炸藥為四萬磅級。
攝於2022年3月的福特號;福特號最後一部(第11部)AWE先進武器升降機在2021年12月22日
通過驗收,美國海軍也宣告該艦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主要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273期──CVN 21 美國海軍下一代航空母艦(灣仔著)
軍事連線──美國海軍超級航艦:核動力時代──從企業號、尼米茲級到福特級(張明德著)
──by captain Picard
計畫進度 在2007年以後,美國海軍透過刪減若干新技術,來降低首艦福特號的風險,包括放棄在CVN-78上採用動態裝甲防護系統(Dynamic Armor Protection)(可能延後到後續艦上使用)、取消發展1100噸級空調機與自動武器資訊系統的計畫,可幫助節省人力需求的武器自動裝填機構 (Shipboard Weapons Loader,SWL)也延後到CVN-78交付後再發展,還有其他一些新技術改用現成備用系統替代;然而,整個福特號與相關技術的研發狀況仍不理想。在 2007年8月,美國政府審計組織(GAO)的一份報告對福特級項目發出警訊,表示福特級的三項關鍵技術──EMALS電磁彈射系統、AARS先進阻攔系 統與DBR雙波段雷達的研發進度都出現相當程度的落後,將使美國海軍難以在預定時程與預算內完成福特號的建造工作。 在2008年9月10日,美國海軍與諾格集團簽署價值51.15億美元的建造主合約(前面的先期準備為27億美元),正式展開CVN-78福特號的細部設計與全面建造工作。在2008年1月與2009年1月,美國海軍先後與新港紐斯簽署福特級二號艦(CVN-79)與三號艦(CVN-80)的預備設計與先期建造準備合約。 依照CVNX航母首任項目主管塔.曼佛上校(Capt. Tal Manvel)透露,在2008年簽署福特號主合約時,估計首艦福特號的費用將高達137億美元;其中,研發經費為32億美元,建造費用(含所有先期的規劃、準備)則為105億美元 ,有1/3的經費在2001年就已編列作為前期武獲款項。總計前三艘CVN-21預計耗資360億美元,其中317億5000萬美元為建造經費,43億3000萬是研發經費,成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艦艇 。雖然建造成本高昂,但藉由新科技的引用、降低維修與運作的工作量、減少人力需求以及艦載機種簡化等手段,CVN-21在50年服役生涯的整體操作成本可望比尼米茲級 低50億美元。在2007年時,美國國會設定福特級首艦建造預算上限105億美元,後續艦建造費用上限81億美元,不過爾後分別調高到129億美元與115億美元。 在2014年3月,美國政府審計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在一份報告中表示,EMALS電磁彈射系統與DBR雙波段雷達的陸地測試都已經進展到相當程度,並未發現需要做重大設計修改之處, 而AARS先進飛機回收系統的測試也在進度之中;這些系統在整合方面(包括船艦載台空間、重量、電力與冷卻需求等)的相關問題也都已經克服。不過GAO在 同年11月的報告中指出,AARS很可能還需要設計修改來適應船艦載台,此時AARS只進行了陸地測試,上艦相關測試還在準備。GAO也批評美國海軍, EMALS與AARS仍在陸地測試階段時,就已經將相關組件交付給福特號(在2014年底,福特號已經接收了EMALS與AARS的94%硬體);一但測 試中發現需要 有任何需要做重大修改之處,就必須回頭修改或重新製造已經交付的組件,浪費資金,例如AARS在設計階段就發現液壓折流器(Water Twister)強度不足,連帶使福特號已經接收的AARS硬體需要更換。 在2015年10月中旬,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約翰.麥凱恩(John Sidney McCain III)在一份報告中批評福特級航空母艦計畫嚴重超支的問題,認為相關問題包括技術不成熟、設計和生產作業採取併行(Concurrency)(導致設計修改時相關部件又要重新生產而出現浪費,或者還沒完成所有測試就急著裝艦,發生許多始料未及的狀況)、關鍵系統執行任務可靠性不高(主要是EMALS與AARS)等問題,福特級航母項目光是前兩艘(CVN-78、79)的費用已經增長47億美元,目 前預計可能超出原訂預算60億美元;到此時,首艦福特號(VN-78)成本比原訂上漲24億美元,進度落後8個月 (此時預計2016年5月交付),二號艦甘迺迪號(CVN-79)成本上漲23億美元,進度落後5年;而這兩艘航母的核心系統的能力和可靠性方面仍然存在 嚴重問題。在10月稍早,約翰.麥凱恩主席就針對福特級航母項目召開監督聽證會,期間他曾指出「以當前美國的財政狀況,無法再接受像是福特級這樣的採購, 沒有能力為一艘艦艇花費129億美元;如果經費不能得到控制,美國將必須採購具備相當能力的替代品,並及時制定預算,例如考慮是否建造更小型、較便宜的航 母,並引進新的供應商參與競爭;甚至不得不考慮透過更少的值勤航母、更多的陸基或精確導引武器來重新平衡美國的遠程打擊投資」。
預算封存造成的影響 在2011年中旬,由於美國財政惡化,面臨險峻的債務危機,歐巴馬政府要求美國國防部能將2013年度預算縮減100億美元,在未來十年內刪減國防預算至少4640億美元。因此,美國海軍在2011年7月中旬祭出一些節約經費的措施,包括考慮推遲福特級航空母艦的建造 ,或者放緩建造速度,將首艦CVN-78原訂5年的建造期程拉長到6、7年,或者再度延緩二號艦CVN-79開始建造的時間。然而幾經討論之後,美國海軍似乎更傾向藉由將現役航空母艦提前除役封存的方式來節約經費,盡量確保福特級不受影響。美國海軍 同時也考慮將現階段服勤的航空母艦打擊群數量從 現有的10個減為9個(此時美國擁有10艘尼米茲級與企業號,由於1艘航空母艦處於更換核燃料棒與大修工程的狀態,因此現役的航母打擊群數量為10個),以節開支。 在2011年10月,媒體報導美國海軍正慎重考慮在2016年原訂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 CVN-73)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進行更換核燃料棒工程時就將之除役,加上2012年底除役的企業號,美國海軍就只剩下10艘現役航空母艦(9艘尼米茲級與1艘福特級)來維持9個值勤的戰鬥群。當然,如果減少值勤 航母打擊群的數量,將會大幅增加美國海軍現役艦隊的勤務壓力,因此美國海軍自然是迫切地希望將來預算形勢能夠好轉。在2012年1月下旬,美國國防部長Leon Panetta表示,雖然國防經費將裁減,但美國海軍仍會維持11艘現役航空母艦的規模。 然而更糟的是,眾議院雖然在2011年8月2日通過2011年預算控制法(Budget Control Act of 2011),成立聯合預算刪減委員會(Joint Select Committee on Deficit Reduction,又稱超級委員會,Congressional Supercommittee)來協商在未來10年能夠減少12000億美元赤字的財政方案;而如果最後未能達成協議,聯邦政府會在2013年1月2日超級委員會失效時,自動啟動刪減赤字 的預算抵押(sequestration)措施,未來10個財年每年都要刪減聯邦政府支出高達1100億美元,其中一半的刪減幅度來自於國防預算 ,屆時國防預算的刪減幅度恐高達10%(在2013預算年度就可能刪減550億美元含利息),將對美國的軍事力量造成嚴重的傷害。在委員會談判失敗後,共和黨立刻矢言將立法阻止美國國防預算遭到刪減 。在2012年初,民主黨政府擬定一項在未來五年內刪減2600億美元國防預算的方案;然而,在2012年1月 下旬,美國國防部長Leon Panetta表示,雖然國防經費將裁減,但美國海軍仍會維持11艘現役航空母艦的規模。 幾經折衝之後,美國國會對於裁減開支未能達成全部共識,因此聯邦政府的預算封存在2013年3月1日生效,2013財年上半就要刪減聯邦政府開支850億美元 ;到2013財年結束(2013年10月)時,美國要刪減46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 因應2014財年巨大的國防預算刪減壓力,美國海軍打算延後福特級二號艦甘迺迪號(CVN-79)與三號艦企業號(CVN-80)的交付時間達2年,甘迺 迪號交艦時間從原訂2020年9月推延到2022年9月,三號艦由2025年延遲到2027年。依照原先的規劃,美國海軍打算在2013與2014財年分 別為甘迺迪號航空母艦編列19.4億美元與19.2億美元預算(甘迺迪號總建造成本約114億美元),而這項推延方案打算將2013年度編列給甘迺迪號的 預算大幅降至6.08億美元,2014年度的編列預算減為6.66億美元,使美國海軍在這兩個財年對甘迺迪號項目的支出減少25億美元;之後,甘迺迪號的 主要建造資金才會編列,例如在2015預算年度編列將近30億美元。這項推延行動對新港紐斯船廠的影響不大,但對於周邊的次承包商衝擊可能較大,這些次承 包商可能會因此必須裁員。 此外,如果預算封存方案持續,恐將影響到福特級三號艦企業號的訂購進度。 原本美國海軍預定在2013年9月與杭廷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HII)簽署小約翰.甘迺迪號的細部設計與建造合約,然而進度遭到延後,這也符合美國審計署(GAO)的建議;不過美國海軍否認這 與預算封存有關,而是避免在雙方未完全釐清所有爭議、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倉促簽署合約,避免後遺症,而且此時小約翰.甘迺迪號的預定交付時間並未改變。此時 美國海軍預計小約翰.甘迺迪號的建造將花費113億美元,然而由於仍有一些設計與技術上的歧見,尤其是關於電磁彈射器與先進飛機回收系統等新技術,使得小 約翰.甘迺迪號在特定項目上能否達成美國海軍期望的成本節約效益(相對於首艦福特號),仍存在許多變數。
福特號(CVN-78)的建造工作 在2005年8月11日,CVN-21首艦(CVN-78)在新港紐斯船廠舉行切割 第一塊鋼板儀式,經過備料、設計、整合測試等工作後,實際建造工作於2008年開始。 在2006年,維吉尼亞州參議員約翰.華納( John Warne)在2007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提議,將CVN-78命名為傑拉德.福特號(Gerald Ford),而當時前總統傑拉德.福特號仍健在;這項提議在2006年10月17日獲得喬治.布希總統批准,並在2007年1月3日由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宣布,隨後在1月16日由美國海軍正式確認。在2009年11月13日,新港紐斯廠安放了福特號福特號的龍骨。 依照原訂計畫,福特號應於2015年9月交艦,接替服勤超過半個世紀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 在2009年3月,GAO出爐的主要國防計畫評估報告中,再度警告福特級項目採用的14項關鍵技術中,有9項仍不成熟,將嚴重影響整個建造計畫的時程;此時,EMALS彈射系統的陸地測試比原訂進度落後兩年,AARS先進 攔阻索的進度落後一年,DBR雷達系統的VSR長程雷達測試進度也落後2年。 在2011年4月的審查中,福特號的超支估計達到6.5億美元;在同年8月的審查作業中,美國海軍評估福特號的建造成本可能已經超支8.847億美元,相當於51.6億美元建造合約的17%左右,在2011年12月審查則估計已經達到最多相當於建造合約的21%左右;而造成超支的主要原因包括材料、設備等延遲交付導致施工效率降低 ,以及施工計畫混亂等等。除了EMALS、AARS、DBR等關鍵系統的落後之外,福特號艦體施工時,也發生了HSLA 65鋼材(主要的艦體隔艙與甲板材質)因施工不良而變形收縮的問題。 依照2012年2月下旬的消息,福特號的研發與建造成本已經超過150億美元,並有超支的趨勢,工程進度也比原訂落後17週 ,下水日期從原訂2013年7月延遲到11月,交付時間從合約原訂的2015年9月延後到2016年初。美國海軍在2013財年為福特級項目申請的 8.11億美元預算中,AMDR雙頻雷達系統項目為2.08億美元,工程設計費用3.3億美元,以及因應建造工作超支的2.73億美元。 同時,美國海軍打算在2013財年中向國會要求將福特號的預算上限再提高5至6億美元,而估計福特號將比原計畫超支10億美元。 在2013 年9月GAO發佈的報告中表示,福特級的13項關鍵技術中,有六項未達足夠的成熟度 (包括EMALS、AARS、VSR雷達、AWE武器升降機、ESSM飛彈通用武器資料鏈、JPALS聯合進場管制系統,全都是攸關福特級作戰能力的關鍵 裝備;成熟度需達到7以上才具備實用化的條件),而 最關鍵的EMALS、AARS以及DBR雷達的落後情況越來越嚴重,此時EMALS進度已經落後2年9個月,AARS落後2年6個月,DBR的VSR雷達 落後4年6個月;EMALS與AARS在測試中也一直面臨性能不穩定、可靠度不夠的問題,遠遠不到可以實用化的地步。此時,福特號艦體建造進度落後五個 月,整體計畫成本比2008年簽約時的105億美元增加到128.29億美元,上漲幅度約22.3%。 其中,DBR項目拖累到福特號(CVN-78)的時程與成本,一個重要原因是此雷達系統的發展測試工作本來預計是配合DDG1000驅逐艦來進行;然而在2010年6月,美國海軍將SPY-4 VSR雷達從DDG-1000項目刪除,只配備SPY-3 MFR雷達,導致完整的DBR測試發展工作只能落在福特號航母的建造項目中,這樣的中途變更自然拖累了福特號原有的進度。在2008年時,安裝在福特號的DBR的相關總成本預估是2億190萬美元;然而到2013年9月5日GAO報告出爐時,已經上漲了139.7%,達到4億8400萬美元。因為DBR雷達交付進度落後,新港紐斯船廠只能先將福特號建成,等DBR交付時才在原本已經封閉的上層結構開洞,以裝載設備,這些都增加了額外的成本與耗時。 在2013年5月9日,福特號完成最後一部飛機升降機的安裝,外部建造工作全部完成。 在2013年10月11日,福特號在新港紐斯廠的12號乾塢舉行下水典禮,sponsor是福特總統的女兒Susan Ford Bales。 在2013年11月9日,美國海軍進行福特號的命名洗禮儀式(Christened)。在2014年11月,估計福特號交付後仍須繼續花費10億美元才能全部完工。 由於福特號艦建造進度已經落後,美國海軍也爭論是否要在首艦福特號上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Full-Ship Shock Trials,FSST),因為一旦在福特號進行,服役時間要再延後四到六個月,對於現階段已經落後的進度無異於雪上加霜; 而且福特號是首度採用大量新技術的首製艦,在抗衝擊測試中面臨的不確定性更高。因此,美國海軍高層傾向先集中力量讓福特號能正常服役工作,日後在二號艦甘迺迪號上進行抗衝擊測試。 不過在2015年中旬,美國國防部拒絕美國海軍的提議,仍直接下令用福特號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排定在2017財年內(約2018年)進行;如此,福特號正式服役戰備時程可能會至少延後半年。 在2017年6月下旬,消息傳出美國海軍仍傾向不讓福特號進行抗衝擊測試,如此福特號有望在2019至2020年間進行第一次作戰部署(符合最初的計畫),避免給美國海軍的航母輪調帶來更大壓力, 全船抗衝擊測試改在二號艦甘迺迪號上進行;而如果要用該艦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第一次部署的時間將不早於2022年,等於延後了兩年。然而在2017年6月28日,馬薩諸塞州的眾議員塞丘·穆爾頓(Seth Moulton)仍 呼籲美國海軍不要取消在福特號的全船抗衝擊測試,否則艦上許多新技術將在沒有驗證惡劣條件可靠度的情況下投入作戰部署。雖然全船抗衝擊測試可能延後,但美 國海軍在福特號設計建造過程中,利用新的電腦模擬/仿真技術,對船艦重要部位進行了虛擬的抗衝擊測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這是以往美國設計建造航母時 所沒有過的。 在2015年1月初,美國海軍官員表示,福特級的幾項關鍵技術如DBR雙波段雷達、EMALS電磁彈射系統、AARS先進飛機回收系統的測試開發期程,將無法趕上福特號交付美國海軍的 期限(2016年3月31日)。這些關鍵裝備的初期運轉試驗和評估工作要到2017年下半年才能開始,同年底展開整合測試 。在2015年3月中旬,美國海軍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表示AARS進度已經落後兩年 。雖然進度落後,但美國海軍與相關承包商深信這些系統都將如質完成並交付美國海軍。在2015年9月,美國海軍表示原訂在2016年3月交付的福特號,進度往後推遲6至8週,約在2016年5月交付。 在2015年10月30日,HII高層向詹氏防務週刊表示,此時福特號航母已在完成95%的建造工作,船廠每周約向美國海軍交付35個艙室,此時總計 2607個艙室中還剩450個未完成;此外,此時二號艦甘迺迪號(CVN-79)的建造進度達14%。HII強調,建造首艦福特號的過程中,建造的驗證工 程計劃、設計計劃、生產計劃和供應鏈等都不斷地進行審視與改進,雖然第一次無法做到完美,但再建造後續艦時就會進行調整,可降低後續艦的建造成本。預計 CVN-78的建造總工時將達到4900萬,CVN7-9所需建造總工時將是4400萬,比CVN78減少18%;而CVN-80的建造總工時目標為 4000萬,這將降低5億美元成本。 在2016年5月,美國海軍表示,福特號的交艦時間進一步推遲到9月,隨後在2016年7月下旬又進一步推遲到2016年11月 (原訂福特號在2018年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2021年進行第一次作戰部署,因此仍有一些時間餘裕來解決技術問題)。此時美國海軍沒有具體說明是否因為 特定項目(例如AAG、EMALS的可靠度距離合格都有顯著落差)造成交艦進度拖延。 2016年7月下旬,福特號的艦體建造工程已經完成98%,97%的 艦內艙室已經由美國海軍驗收,89%的繫泊靜態測試已經完成;EMALS在2016年5月完成所有初步測試,四條彈射器總共完成242次靜態配重物彈射 (模擬真實艦載機的重量);推進系統仍在測試,在2016年6月11日進行了船位調轉(turn ship evolution),這是該艦在2013年11月下水後後首次移動,調轉停泊方向主要是讓其餘測試工作能順利進行。 在DBR雙波段雷達的測試方面,在2016年7月下旬的消息指 出,此時DBR的整體能力仍未完成驗證。DBR的陸基測試系統使用仍在開發的軟體,並且存在一些硬體可靠度問題;測試結果顯示功率發射以及雷達T/R模組 的故障率已經下降,但預量產模型尚未完成上艦之前的所有必要測試。美國海軍表示,DBR雙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的六個陣面(VSR、MFR各三個)都完成全功 率運轉測試 ,X波段的MFR雷達完成海上目標追蹤測試,但此時尚未進行VSR與MFR雷達同時工作的整合測試。此外,用來在飛行甲板與彈藥庫之間運送彈藥的先進武器 彈藥升降機也未還沒完成驗證,不能確保可靠度達到實戰標準。 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約翰.麥克凱恩(John McCain)在2016年7月下旬表示,此時福特號艦上許多關鍵系統都不能即時完成驗證,包括AAG先進攔截索、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DBR雙波段雷達等都還沒 完成驗證;依照此時的福特號各項關鍵次系統(如EMALS、AAG等)達成的可靠度,根本不可能執行連續4天的24小時高強度作戰任務。約翰.麥克凱恩批評福特級的計畫管理讓人完全無法接受,許多失誤都是一開始可以避免的 (這源於2002年底國防部長倫斯斐的決定);這個案例清楚顯示美國軍方的武器籌獲系統需要改革重整,包括不切實際的商業規劃、差勁的成本管理、過於急躁地 將新技術投入使用、採取併行(Concurrency)政策導致大量系統設計還沒定案就開始製造裝艦、新系統測試結果無法達到原訂的要求等等。此時福特號的超支幅度超過了23億美元,總成本超過130億美元 (先前一些悲觀的預測認為福特號總共需要142億美元才能完成)。 美國國防部作戰測試評估總監(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Michael Gilmore,表示美國國防部在2008年在三項主要關鍵技術(EMALS電磁彈射器、AARS先進攔截索、DBR雙波段雷達系統)還沒有發展成熟之際,就決定展開福特號的建造工作, 造成了福特號現在面臨的困境;除非艦上主要關鍵系統的可靠度達到標準,否則福特號就無法投入戰備勤務。 如同前述,2002年底國防部長倫斯斐將原本三階段漸進式發展的CVNX計畫 (CVN-77~80)改成讓所有新技術提前在CVN-78上一次到位,連帶使美國海軍倉促地進行各項發展計畫,就已經注定了福特號此時面臨的困局;而早在2007年CVN-78建造主合約簽署之前,GAO的報告已經預期,EMALS、AARS、DBR等系統的發展進度將無法配合CVN-78的建造期程,日後 也果然應驗。前述 這些進度落後系統都不是面臨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只要給予合理的發展測試時程,自然會在合理的時間點達成可以實用化的成熟度與可靠度。 然而,CVN-21則是在這些系統有時間發展成熟之前,就要求裝上CVN-78,後果就是CVN-78建成之後一段時間內,前述這些系統都無法達成擔負戰備的可靠度與成熟度。 在2016年9月中旬,消息傳出福特號的主發電機(Main Turbine Generators,MTGs)的穩壓器(voltage regulator)證實有重大問題,無法讓所有主發電機以全功率輸出。在6月12日的測試中,二號主發電機發生小規模爆炸──雖然美國海軍不認為當時的 情況是「爆炸」,但另有消息表示 這樣的爆炸規模已經足以讓殘骸進入渦輪發電機,而且事發後有濃煙擴散到其他艙間。美國海軍發言人Thurraya Kent表示,當時艦上人員察覺有煙霧冒出,但沒有火警,沒有觸發任何消防救火措施或造成人員傷亡,也不需要進行疏散。一個消息來源指出,福特號的二號主 發電機在6月12日的事故中受損嚴重,而一號主發電機隨後也在7月時發生一起規模較小的類似事故;兩部主發電機的意外一度使福特號的主發電機測試工作放 緩,直到問題確實找出問題為止,而最後證實問題來源是穩壓器(Voltage regulating system)有設計缺陷,在電力轉移過程中導致發電機受損。依照日後國防部作戰測試評估總監(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OT&E)的報告,當初美國海軍希望縮短研發時間,批准直接使用現成的變電設計,但並沒有仔細測試這跟艦上其他用電系統是否良好匹配。在討論修復的方案時,一開始工程人員擔心二號主發電機受到重大損壞,必須將整個12噸重的機組 從船艙內吊出換新,這將是一項昂貴、複雜且耗時的工程,需要切穿數層甲板與船體;不過經研究以後,受損的二號主發電機能直接在艙內移出轉子並更換,而不需 要整組吊出,而損傷較輕的一號主發電機也能在原地維修。在9月14日,美國國防部證實,將先對福特號受損的主發電機組進行局部維修,二號主發電機組更換轉 子,並維修一號主發電機;而二號發電機的整體修復則計畫在服役之後於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ost-Shakedown Availability,PSA)整修時進行。福特號的主發電機修復計畫預定耗資3700萬美元,而這項修復也使得福特號的交付期程延到2017年3月 以後,但不會影響排訂在2019年進行的全船抗衝擊測試與2021年的首次實戰部署;同時,收復主發電機而增加的經費也不會使福特號建造成本超出美國國會 訂出的上限(目前是129億美元)。 在2016年11月2日,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部長湯姆斯.摩爾少將( Vice Adm. Thomas Moore)表示,此時福特號最關鍵的兩大問題:AAG先進攔阻索以及MTG主發電機組都有進展,其中先前發生爆炸的MTG的調查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並且 已經確定問題點在於MTG本身,而維修工作也已經開始進行,數週內MTG就能重新開始運轉並進行測試。AAG此時仍在陸地設施進行測試,進度達56%,表 現已經趨於穩定,預定在2017年2月會完成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戰機的降落手冊,在福特號啟航展開測試時預估AAG就可以展開艦載機降落阻 攔測試。至於EMALS電磁彈射器的測試工作已經完成,AWE先進武器升降機以及DBR雙波段雷達仍需要進行測試。雖然說明福特號測試工作已有進展,但湯姆斯.摩爾少將此時仍拒絕公布福特號可以交付的日期。 依照2018年美國政府審計組織(GAO)的報告,福特號是在2008財年訂購採辦;以2019財年預算草案估計,依照當時的美元價值計算,福特號的採辦成本約為130億美元。福特號的長期採辦(Advance Procurement,AP)從是在2001至2007財政進行,並在隨後2008至2011財年度以國會授權的四年期增量資金,獲得了項目全部資金。由於建造期間成本上漲,福特號在2014到2016財年,以及2018財年獲得額外的1.3949億美元採購資金。 福特號服役初期不具備操作F-35C戰鬥機的能力。福特號設計與建造時,F-35C艦載戰鬥機的設計尚未完成,各種作業需求與規格都還沒有定案。福特號本身已經集合了太多尚未穩定的新技術,造成大量工程挑戰與進度落後;如果還要再考慮同樣仍在測試階段、規格還沒有固化的F─35C,只會為已經有夠多麻煩的項目管理帶來更多變數。福特號2009年11月安放龍骨,2013年10月下水;第一架F-35C原型機(CF-1)則在2010年6月10日首次試飛,2014年11月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經過多次測試後在2019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首艘完工時就能相容操作F-35C的是福特級二號艦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N-79), 而福特號則會在服役後來到排定的可獲得性維修週期(Maintenance Availability)時, 配合維修改裝工作一併納入F-35C的操作能力。 依照美國海軍2021財年預算計畫,福特號(2008財年訂購)的採辦總花費估計為133億1650萬美元(依照2021財年幣值)。
福特號交付後的成軍巡航與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SA)維修 在2017年5月31日,福特號終於交付美國海軍,7月22日成軍;然而,此時美國審計署(GAO)報告指出, 福特號成軍後四年內恐怕都無法進行首次戰備部署,該艦的進度此時已經落後32個月,交付時仍有許多 測試工作(包導航認證、網路安全檢查、抗衝擊測試等)尚未進行。依照美國海軍的目標,福特號預定在2020年左右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依照GAO此時的報告,福特號建造費用比原先估計高出20億美元,交付期程依照GAO此時的報告,福特號建造費用比原先估計高出20億美元,交付期程比原先晚兩年,而且許多整合測試工作此時還沒全部完成;而依照報告,生產工時的增加(進度落後、返工等),是導致福特號成本上漲的頭號原因。 在2017年7月28日,美國海軍第23測試評估中隊(Air Test and Evaluation Squadron (VX) 23)在福特號進行第一次起降,隨後一段時間進行起降操作評估程序。VX 23飛行員James Struck中校在受訪時表示,AAG攔阻的感受明顯與傳統液壓攔阻索不同;傳統液壓攔阻索的減速過程是線性的,而AAG攔阻的出力都是由軟體控制,攔阻時可以明顯感受系統進行調整來減輕飛機的負載,並不是平均的線性出力。而EMALS彈射的感受則只與蒸汽彈射有一點不同,由於同樣是軟體控制,因此加速過程比蒸汽彈射器更平滑一點。 在2018年1月,福特號在五號獨立航行演習( Independent Steaming Exercise Five,ISE5)中完成401架次彈射起飛與阻攔降落,使其服役以來成功彈射起飛和阻攔降落次數累積到747架次;而在五號獨立航行演習的最後一天(1月19日)裡,福特號就完成了135架次彈射起飛與阻攔降落。這顯示福特級的EMALS電磁彈射系統的與AARS先進阻攔系統表現 開始步上軌道。在2018年一月,福特號總共進行六趟出海測試,期間福特號平均每日起降超過80架次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其中一天起降超過110架次,還有一天(即1月19日)超過130架次。 除了系統開發與測試之外,美國海軍也要為EMALS與AARS建立新的訓練與後勤供應體系。EMALS的訓練計畫會在2020財年完成,而AARS的訓練計畫會在2022財年完成。而後勤項目團隊也為EMALS與AARS編寫互動電子技術手冊( 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s,IETMs),作為人員執行日常維護作業的依據。位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美國海軍空戰中心訓練系統部也在開發一個針對EMALS與AARS的虛擬訓練系統,能將EMALS、AARS的構造顯示在55英吋大型觸摸屏上,讓受訓人員熟悉與練習。 在2018年2月7日五角大廈發佈的新世代航空母艦技術評估報告中指出,此時福特號的表現無法擔負例行性的戰備任務;根據報告,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James Matti)推遲了福特號的全船抗衝擊測試(Full Ship Shock Trial,FSST),改在2024年成軍的福特級二號艦甘迺迪號進行;依照此時福特級各項關鍵系統的測試情況,如果照原訂計畫在2019年內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則幾乎不可能通過。 在2018年1月底國防部作戰測試評估辦公室(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DOT&E)發佈的報告,連同其他在2017年發佈的報告,都指出福特號目前許多關鍵系統可靠度欠佳,包含EMALS電磁彈射器、AAG先進攔阻索、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AWE)、雙波段雷達(DBR)等。此時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與EA-18G咆哮者(Growler)電子戰機在福特號的操作顯示,EMALS彈射時給予機體過大的應力(此時軟體修正工作尚未完成);此外,海軍發現無法將EMALS與AAG的電力部件進行隔離,使得艦上人員很難在航母運作航行期間,安全地對EMALS和AAG進行檢查與維修。依照這份報告,此時福特號在連續四天的作戰任務中只有9%的 機率不發生任何重大故障,70%的機率在一整天持續作業中不發生重大故障(此一統計數字應該是2016年中以來的官方統計報告);而一旦發生重大故障,艦上人員約需要1.5小時才能排除並讓系統恢復工作。如同前述,2007年EMALS的系統設計出現超重;原本四座彈射器各有獨立的機電裝備(含飛輪電池),為了節省重量,遂改成四部彈射器共用,但這也造成四部彈射器無法隔離單獨停機的重大問題,一旦需要檢修就必須四部彈射器全部關機。同時,OT&E這份報告也指出,雖然福特級原始設計目標是比尼米茲級降低人力需求,但由於目前艦上人員對艦上大量嶄新技術並不熟悉,導致現階段福特級的作業表現極容易受到人力波動的影響。DBR雙波段雷達的測試情況也不理想,在早先的陸地測試中,就發現DBR有時無法持續追蹤飛彈並進行接戰,經常容易受到雜波干擾或顯示虛警,或者無法精確指示目標的位置;而在福特號上的局部系統測試中,DBR雷達也持續發生無預警當機的情況;其中,DBR中的廣區搜索雷達(VSR)的進度最不理想,此時可靠度評估報告也都還沒有出爐。這份OT&E這份報告內容,基本上都是這幾年各項官方報告中已經出現的問題。在2019財年的國防預算中,美國海軍繼續為福特級編列18億美元進行持續的測試發展。 在2018年5月,美國大眾機械雜志(Popular Mechanics)報導,福特號航空母艦在2018年1月一次演習期間,,主推進器軸承等部位發生異常,只能暫時返回母港進行檢修和測試, 調查後發現是推進器軸承的製造瑕疵。對此,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發言人Colleen O’Rourke告訴海軍時報,這項問題與近期的設計變更有關,發現問題後福特號返回母港調整,才繼續進行試航。 在2018年11月初,財經新聞(Business)一篇報導指出,除了EMALS與AARS面臨可靠度和技術問題之外,福特號在一年前(2017年)交艦成軍時,艦上的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AWE)也還沒有整備好;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發言人William Couch表示,原訂安裝在福特號上的11部AWE都還處在不同的測試狀態,連一部都沒有通過驗收,其中有兩個正在測試,有六部還不能操作;William Couch表示,在福特號交艦時,11部彈藥升降機應該就已經要全部就緒。William Couch也透露,在過去三年(2015年以來)內艤裝、操作與測試期間,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曾發生四次沒下達指令但意外動作的事故,而承包商已經將問題全數修正。 在2018年7月16日,HII集團發佈新聞,剛完成成軍巡航(Shakedown Cruise)的福特號於7月15日返回HII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正式開始其為期一年的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ost Shakedown Availability,PSA)維護,以及附帶的選擇性受限可獲得性(Selected Restricted Availability,SRA)維護作業。 自從福特號在2017年5月31日交付以來到2018年7月展開PSA維護程序為止,期間進行了7次獨立巡航( Independent Steaming Exercise,ISE),在航時間超過70天,總共進行了747次彈射起飛和攔阻著艦(最初美國海軍只計畫在成軍巡航期間進行400到500架次航母起降),完成了和固定翼機與旋翼機的整合兼容,以及艦上的雙波段雷達(DBR)、空中交通管制(ATC)中心和JP5燃料系統的資質驗證,此外驗證了日間補給能力、防禦系統和推進系統;在這一年艦上操作測試期間,EMALS與AAG的運作可靠度已經比新澤西州樹林湖美國海軍航空站的地面測試設施有所提升。PSA與SRA作業包括對艦上系統進行必要維護修理,以及根據測試經驗進行改進和升級;在這些作業中,美國海軍申請了額外的6270萬美元維修費用,其中1270萬美元用於整修先進武器升降機(AWE)的技術缺陷,3000萬美元用於修復年初發現的主推進軸承故障,另外2000萬美元用於其它系統的維修工作。在PSA作業中,福特號的EMALS電磁彈射器也進行升級,納入福特號交付以來EMALS的各項軟硬體改進,包括解決2014年發現的F/A-18E/F戰機掛載副油箱彈射時機翼派龍受力過大的軟體更新,此後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與EA-18G咆哮者(Growlers)電子戰機加掛480加侖副油箱從EMALS彈射就不受限制。 在2018年11月27日,美國海軍主管研究、發展與採辦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Navy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James Geurts在參議院武裝部隊海權次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seapower subcommittee)的聽證會上表示,福特號上總共11部先進彈藥武器升降機(AWE)之中,有兩部已經生產,其中一部完成了政府測試與認證,第二部此時接近完成測試(此時11部AWE升降機硬體都已經裝艦)。James Geurts表示,廠商團隊此時正致力在福特號的PSA維護程序期間(到2019年夏季),將所有武器彈藥升降機安裝完畢;然而依照這樣的時程,到了福特號PSA工程完成並再次出海測試時,艦上武器彈藥升降機可能無法完成所有的認證程序。聽證會上,民主黨籍參議員Tim Kaine詢問關於武器彈藥升降機遇到的技術挑戰, James Geurts表示美國海軍設立了專職的獨立審查團隊,以快速地尋找與實現各種方案。James Geurts表示,獨立審查團隊是基於武器彈藥升降機長遠運作的考量,包括可持續性、彈性、可靠度、人員訓練等,使海軍能有效支持武器彈藥升降機的服役運作, 而不僅僅是基於配合福特號航空母艦現階段測試工作而已。James Geurts在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海軍已經完成一些關於福特號武器彈藥升降機的小規模獨立設計審查,海軍團隊正在處理武器升降機建造與安裝 工作,不需要另外啟動正式的大規模審查程序。James Geurts在公聽會上表示,福特號首度採用的許多新的關鍵技術中,包括電磁彈射器(EMALS)、先進攔阻索(AAG)、雙波段雷達(DBR)等都已經經過相當的驗證,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是此時最後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關。James Geurts表示,福特號交付以來在海上航行作業的81天中,已經完成超過747回的 軍機EMALS彈射升空與AAG攔阻降落,這兩個計畫的地面測試也已經完成24000個工作循環,所以美國海軍對EMALS與AAG已經有很高的信心。此外,艦上DBR雷達也有良好的進展,目前已經沒有發生任何較大的技術問題。稍後James Geurts向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透露,美國海軍此時對於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的長遠考量包括正確的系統結構、文件、可靠度、處理屆齡報廢部件等任何投入服役使用後需要處理的事情,使美國海軍能有效支持保障先進武器彈藥升降機的整個服役週期。 在2019年1月中旬,美國海軍宣布福特級的第一部先進武器升降機終於備便使用,這是一個主要里程碑(major milestone)事件。在2018年12月21日,HII紐波特紐斯船廠的工程師第一次成功運轉福特號上的先進武器升降機(AWE),一切運作都正常。在2018年12月海軍-陸軍美式足球賽(Army–Navy Game)中,美國海軍部長(Navy Secretary)李查.斯賓瑟(Richard V. Spencer)向川普總統保證,到2019年夏季結束時(8月),福特號上所有的AWE武器升降機都能通過測試與認證,「否則你可以開除我」;不過,最後這個承諾沒有達成。在2019年10月底,李查.斯賓瑟在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一次圓桌會議中表示,之前他向川普總統做出的保證是基於HII船廠的資訊;在2018年秋季美國海軍舉行關於福特號收尾工作的會議中,HII李查.斯賓瑟表示,所有AWE升降機都可以在2019年7月15日之前完成所有測試與認證工作,並向李查.斯賓瑟表示對此有高度信心;因此,李查.斯賓瑟對川普做出先前的保證。然而在2019年5月,HII集團在諾福克海軍基地的會議中卻告訴李查.斯賓瑟,福特號所有AWE先進武器升降機在2020年結束前應該無法備便,在2021年內應可以完成。 在2019年3月27日參議院武裝部隊海權子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seapower subcommittee)的聽證會上,主管研究、發展與採辦的美國海軍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Navy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James Geurts透露,由於福特號在先前成軍巡航期間推進系統又發生問題,加上先進武器升降機(AWE)的整備工作,工作量大於原訂計畫,使得福特號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SA)程序原訂12個月的維護程序必須延長到15個月,才能展開下一階段試航;因此,原訂福特號會在2019年7月完成PSA程序重新展開試航,延遲三個月意味最快要到2019年10月才能重新出海。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表示,此時AWE仍面臨與軟體相關的可靠度問題,到此時(2019年3月下旬)艦上11部AWE升降機之中,只有兩部已經完成所有認證程序。而推進系統的問題則是來自蒸汽渦輪發電機組;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透露,先前福特號試航期間,艦上人員發現有兩部蒸汽渦輪發電機發現問題,需要進行預期以外的維修工作。
福特號上第三號先進武器升降機的控制面板。 依照彭博社(Bloomberg)一篇2019年7月31日的報導,福特號上AWE系統面臨的技術問題,與美國國防部採用的「併行」(concurrency)策略有關,也就是主要部件還沒有完成全部測試(甚或完全沒有測試)的情況下先製造裝艦,包括EMALS彈射器、AAG、AWE等都在這種情況下趕著裝艦。其中,AWE在根本沒有先進行陸地上的全尺寸運行測試的狀態下,就直接裝艦,並打算利用船艦建造期間進行測試並完善設計。結果,由於AWE系統以及各艙門已經提前預先安裝,事先沒有周密地考慮整體設計細節,周邊艦體結構的物理形狀與應力隨著艦體建造進度而有所改變,導致航母建成之後,AWE系統的艙門(總共有17個艙蓋與70道艙門)因為這些細微形變而不能正常動作,美國海軍被迫花費大量時間力氣調整每一部AWE升降機以及每一個艙門。AWE系統在先天上,升降機、軌道與密封艙門之間的協調就十分關鍵,測試跟調整的工作繁瑣程度超乎預期。AWE的本體是線性電機,升降機通道(定子)的平直度要求很高;全艦11個AWE總共通過70道密封艙門,每道艙門都要滿足嚴格的生存能力指標,關閉後能保持密閉(傳統鋼纜式武器升降機通道不能設置隔艙,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平直度必須控制在千分之一英尺。到2019年底,已經獲得資質認證的四部AWE都是移動距離較短的上層升降機(機庫甲板彈藥裝配區和飛行甲板之間),剩下的七部AWE移動距離都比較長(需要從彈藥裝配區移動到前、後的下甲板彈藥庫,中間穿過5層甲板),通過資質認證的難度更高。
2018財年福特級航母武裝作戰測試和評估(DOT&E) 在2018財年DOT&E的福特級航母項目報告中,列出的問題項目比前一財年減少。關於EMALS方面,截止2018年9月30日,位於新澤西州陸地測試場的EMALS電磁彈射系統進行了3807次配重物彈射以及523次實機彈射,而福特號航母則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進行了747次艦上彈射作業,期間曾發生了10次重大故障(Critical Fauiler,CF),平均重大故障間隔(MCBCF)為74.7次。遠低於服役初始要求的4166次彈射。 2018財年DOT&E報告提出了EMALS一項明顯的可靠性問題:由於四部EMALS彈射器共用同一套電力儲存和能量轉換裝置,個別彈射器無法實現機電隔離;一旦要進行維護,四部彈射器就必須全面關閉,無法一面維持起飛作業、一面對部分彈射器進行維護 。傳統的蒸汽彈射器都是各自獨立,任何一部彈射器關閉進行維護時,不影響其他彈射器運作,美國海軍也經常在維持飛機起飛作業的同時,關閉一部份蒸氣彈射器進行例行維護檢修作業。而EMALS關機所需時間太長,發電機、電動機、飛輪電池需要1.5小時才能停機。這些嚴重影響了EMALS在作戰時的可靠度以及可維護性。而事實上,EMALS原始設計中,四部彈射器都有各自專屬且完全獨立的機電裝置,但因為體積重量超標(一個彈射器就超重100噸,四個彈射器總共超重400噸),在2007年變更設計成為四部共用機電裝置,從而埋下了操作維護性的重大問題。
而先進攔阻索(AAG)方面,截止2018年11月30日,位於新澤西州陸地測試場的AAG完成了2230次配重物攔阻測試,以及包含456次F/A-18E/F打擊式戰鬥機、65次EA-18G電子戰機、226次C-2A運輸機、84次E-2C+和140次E-2D預警機的實機攔阻測試,而福特號航母上則進行了747次F/A-18E/F戰鬥機的攔阻降落;763次艦上攔阻降落中,10次因為AAG發生重大故障失敗,平均重大故障間隔(MCBCF)是76.3次,遠低於基線修訂後的可靠性成長曲線和服役初始要求的16500次攔阻週期。另外,跟每部EMALS無法隔離類似,由於AAG電力調節系統(Power
Conditioning Subsystem)設計上不允許其和高壓總線分離,限制了在飛行甲板作業期間進行局部維護的能力,一旦要維護就必須將整個AAG系統關閉。
在先前試航階段,由於推進系統曾發生故障,導致福特號三次海上測試時間都縮短;其中,兩次推進系統故障和減速齒輪有關,美國海軍和相關廠家正在協商解決這一問題。福特號上總共安排有4600個鋪位,然而實際艦員編制估計將多達4656~4758人之間,艦上鋪位短缺可能達一百個以上,更不用提演習、檢查、人員輪換期間艦員增加的情況,也沒有提供服役後人員編制成長的空間。此外,福特級上許多全新系統如EMALS電磁彈射器、AAG先進攔阻索、DBR雙波段雷達、AWE先進武器升降機對艦上人員的適應以及工作負荷造成什麼影響,目前也還沒有清晰的理解。
福特號的交付後測試與試航(PDT&T) 福特號在完成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SA)維修程序之後,在2019年下旬展開新一輪海上測試,稱為交付後測試與試航((Post-Delivery Test and Trials,PDT&T),在2020年進行完整的飛行甲板資格認證,期間完整的艦載機聯隊會駐艦操作。美國海軍希望到2019年結束前,能為F-18E/F戰機與EA-18G電戰機在福特號上蒐集足夠的操作數據,制訂出EMALS與AAG的彈射與回收準則(launch and recovery bulletins)。依照期程,EMALS排訂在2019年完成初始作戰能力(IOC),而AAG則在2021年達成IOC。此時,福特號預計2022年進行首次部署任務。如同前述,福特號的PSA程序從2018年7月展開PSA為修程序,原訂工期12個月,並在2019年7月完成;然而實際上工作量超乎預期,導致工期增加了三個月。 在2019年10月上旬,USNI報導福特號會在10月下旬完成PSA程序離開紐波特紐斯船廠並回到諾福克海軍基地,但此時艦上只有兩部AWE完全就緒,其餘AWE的軟硬體調整改善工作仍在持續。 在2019年10月22日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整備子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readiness subcommittee hearing)的聽證會上,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主管Tom Moore少將表示,福特號最快要到2024年左右才能正式擔負戰備,比起原先預定的2018年延後了六年。美國海軍研究發展採辦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Navy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James Geurts在聽證會後記者會上表示,關於先進武器升降機,目前正在執行許多詳細的計畫,讓剩餘的工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此時,整個項目已經完成約75%,目前要解決的並非科技上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建造完成、將所有艙門處理好(某些艙門重達70噸)等工程細節。
在2019年10月23日,美國海軍部長李查.斯賓瑟(Richard V. Spencer)在首府華盛頓的布魯克林智庫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會議上指出,數天前在眾議院武裝委員會整備子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s
subcommittee on readiness)上,維吉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Elaine
Luria(曾在海軍服役並擔任過飛彈巡洋艦指揮官)指出,福特號可能在2024年之前無法擔負戰備,比原訂計畫落後六年,並形容這艘麻煩不斷的船,不過是艘「價值130億美元的核子動力浮動駁船」($13-billion
nuclear-powered floating berthing barge)。李查.斯賓瑟形容,當時他看著議員Elaine
Luria以及那些長年持續貶低福特級項目的國會山莊領導階層,覺得有點沮喪,「你無法在敵方陣營中找到另一個更多誤導信息(disinformation)的項目」;李查.斯賓瑟批評,Elaine
Luria完全沒有問例如「我可以如何幫忙」,也批評主承包商HII紐波特紐斯船廠(對他提供誤導信息)沒有出現在聽證會上;李查.斯賓瑟批評,他對HII紐波特紐斯的領導階層信心盡失,認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主要就是指HII在2018年秋季告訴李查.斯賓瑟,AWE能在2019年7月中旬全數完成測試認證,而李查.斯賓瑟在2019年1月對川普總統做出保證;然而稍後在2019年5月,HII集團卻告訴李查.斯賓瑟,AWE在2020年結束無法備便,在2021年內完成。李查.斯賓瑟也批評國會為福特號設下的129億美元預算上限(在2018年已經達到),讓福特號後續工作只能繼續以持續方案(continuing
resolutions)或臨時開支(temporary spending
packages)等方案來支持,而不是完整的年度預算;這讓海軍很難進行計畫並即時採取星正措施,使得福特號的相關項目產生額外的問題與延遲。李查.斯賓瑟特別註明,美國海軍無法獲得為AWE先進武器升降機建造地面測試設施的預算。 在2019年10月25日,福特號完成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維護(PSA)作業,離開諾福克海軍船廠(Norfolk Naval Shipyard)展開為期18個月的交付後測試與試航(PDT&T)程序;此時,艦上的先進武器升降機(AWE)只有四部處於完成驗收的狀態,其餘七座AWE升降機必須在接下來PDT&T的18個月期間內,完成所有安裝與測試認證工作。在PDT&T期間,艦上人員與艦載機隊也會進行訓練與資格認證作業,準備將來的實戰部署。 美國海軍在PDT&T開始之前,就為福特號指派了航母打擊群指揮官以及其參謀部,番號為第12航母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 12);因此,18個月PDT&T期間,福特號就已經擁有了除了航空機聯隊之外的完整戰備編制,在測試船艦系統的同時進行各項值勤作業演練、指揮通信演練等。以往美國新造航空母艦都是在第一次作戰部署時才首次配置打擊群指揮部,福特號在PDT&T測試期間就配置指揮部,主要是為了讓人員即早適應艦上的全新系統,使之盡快形成作戰能力,盡量彌補先前因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時間落後。 依照2019年底的信息,在2019年11月20天的海試中,福特號的AWE進行了上千次運作(在此之前的9個月時間,AWE也不過只進行了3000多次運作測試),位於艦體最深處的AWE還在遭受5.5m海浪的情況下零故障運行了30多次,這些測試都增加了艦員對AWE的信心。在福特號進行PSA海試程序的18個月期間,100多名船廠工人駐艦來繼續完成AWE的相關工作。福特號在PSA試航期間,超過50%的時間都會在海上,一些需要在停靠時進行的重大工作,只能把握PSA期間停泊在諾福克休整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 依照2019年底美國海軍的消息,年底前EMALS和AAG都會獲得資質認證;到2020年3月前,燃油系統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統也會準備就緒。 依照2019年年底的信息,福特號的反應器系統啟動以後都正常工作,而2017、2018年成軍巡航期間發生的動力故障,都是出在蒸汽輪機和螺旋槳之間的機械連接上,在當時曾發生被迫返回諾福克檢修的情況。因此在PSA期間,福特號對動力系統的修復集中在油門控制和減速齒輪機組上;這在2019年底的PDT&T海試中看出功效,在多次劇烈加減速(包括加速到極速30節,然後在4個艦體長度內緊急煞停等測試)中,發動機和大軸都能完美運行。 在2020年2月11日,通用原子宣布,到1月31日,福特號上的EMALS與AAG已經完成了美國海軍所有現役艦載機的海上彈射、回收相容性測試,包括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E-2D先進鷹眼預警機、C-2A灰狗(Greyhound)運輸機、EA-18G咆哮者(Growler)電子戰機、T-45 Goshawk教練機等。在2020年3月19日下午,一架第34戰鬥機中隊(Strike Fighter Squadron (VFA) 34)的F/A-18E降落在福特號上,也是福特號的AAG的第1000次成功攔阻。在2020年3月20日,歷經兩天高強度的甲板航空操作,福特號完成了飛行甲板資質認證(Flight Deck Certification ,FDC)以及航母空中管制控制中心(Carrier Air Traffic Control Center(CATCC) Certification)。在這兩天認證期,由第8航空中隊(Carrier Air Wing(CVW) 8,由四個中隊的機組組成)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執行了165次彈射起飛/攔阻降落週期(123架次是在日間,42架次在夜間),同時一併完成了精準降落系統(Precision Approach Landing Systems,PALS)的認證作業。完成了FDC與CATCC兩項認證之後,福特號就能夠支援艦隊的飛行員訓練工作;而此時,福特號也是美國海軍2020年在東岸唯一可用的航空母艦,但只能執行非戰備任務(主要是訓練)。
福特號的主桅杆,攝於2020年5月30日。注意主桅杆上部安裝了SEWIP Block 2 電子戰系統的主動電子反制天線以及高增益高靈敏(HGHS)電子截收天線。 SEWIP Block 2相關設備是在PSA期間安裝的。
(上與下)福特號航空母艦的SEWIP Block 2的電子戰系統,上圖是主動電子 反制天線,下圖為高增益高靈敏(HGHS)電子截收天線。主動電子反制天線 上方架設了協同接戰能力(CEC)的平板陣列天線組(PAAA)
2020年3月24日美國政府審計辦公室(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公布一份調查報告,披露了福特號艦上許多大小問題,包括廁所、污水處理以及一般的貨物電梯等。這份報告指出,福特號全艦總共有150項問題,這些問題會出現在所有同型艦上,將導致服役壽期生涯花費的維持成本比預估增加1300億美元,而且光是要改善這些問題中的30%就要花費42億美元。 在150項問題中,GAO專注於其中幾項特定問題,例如福特號的廁所與配套的污水處理系統頻繁阻塞,發生的頻率超出預期;由於系統設計問題,負責維護的人員只能更頻繁地以酸性液體沖洗整個系統,每一次整體清洗就會花費40萬美元。此報告指出,設計建造福特級時,決定採用全新的廁所與污水處理系統,「類似商用航空機,將規模放大到給4000人使用」;這代表福特級使用類似民航機的真空吸收馬桶,而不是傳統海軍船艦使用的沖水式馬桶。理論上,真空吸收馬桶的整套系統比沖水馬桶更輕、更省水且維護工作量較低,但整套系統最終表現並非如此。GAO報告指出,由於這是系統設計問題,可以預見採用相同設備的甘迺迪號也會發生一樣的問題;而目前美國海軍並沒有計畫變更廁所與污水處理系統,因此第三與第四艘福特級(CVN-80、81)恐怕也無法免除。GAO報告指出,由於美國海軍並沒有判明福特號污水處理系統堵塞的頻率,以及是否採取措施讓後續艦不發生類似問題,導致福特級航母的壽期整體成本難以估算,導致GAO在估算時無法計入這一類的支出。 除了廁所與污水系統之外,GAO報告也提到福特號上貨運升降機的問題,這些貨物電梯用來運送糧食到廚房。報告指出,艦上的貨運升降機尺寸太小,無法讓托盤搬運車(pallet jack)或叉式堆高機(forklift)進出;因此,工作人員將被迫以人工把物資從托盤搬運車、叉式堆高機卸下搬入升降機。而將物資從升降機裡搬出時麻煩更大,福特號艦上人員反應,由於貨物升降機實在太狹小,平均身材的人員在進出時無法站直,將使作業效率進一步減慢。GAO報告表示,縱然美國海軍採取若干措施來減輕這些問題,但根本之道還是重新設計升降機,讓托盤搬運車與叉式堆高機能直接進出。 在2020年3月25日,接替李查.斯賓瑟的代理美國海軍部長托馬斯.莫德雷(Thomas Modly)(前海軍部長李查.斯賓瑟在2019年11月24日遭到國防部長免職)接受Defense and Aerospace Report專訪時透露,他與福特號的人員談論到對這艘船艦的感覺,許多曾在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服役的人員表示,他們清楚感覺到兩者的差異,瞭解福特號比以往的航母先進得多,許多工作變得容易且安全許多;許多人說在福特號工作以後,就再也不想調回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上;這些回饋顯示福特號目前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在此時,福特號的11部AWE先進武器升降機之中,有四部已經獲得認證,第五部的認證也極將完成。托馬斯.莫德雷強調,AWE問題並非故障,而是安裝工作還未完成,安裝程序仍在進行,而相關的工作比原先船廠的預估更耗時。托馬斯.莫德雷表示,此時AWE系統中的70個艙門、艙蓋之中,還有20道仍在處理。 在2020年4月17日,美國海軍主管研究、發展、採辦的助理部長(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James Geurts透露,福特號的底層第五號升降機(Lower Stage Weapons Elevator #5,LSWE 5,連通後彈藥庫)正在進行最終測試,並在4月中旬完成,這是第一部通過驗收的底層AWE。至此,福特號的AWE已經進行了超過7000次運轉,並沒有發生問題。而底層第一號升降機(Lower Stage Weapons Elevator #1,LSWE 1,連通前彈藥庫)則預定在2020財年第四季(2000年7到9月)通過驗收。全部11座AWE升降機預定在2021財年驗收交付完畢,然後執行全船抗衝擊測試(Full Ship Shock Trial,FSST)。James Geurts也表示,福特號此時正完成一輪在海上32天的作業週期,期間執行1352次彈射起飛與攔阻降落。 2020年5月13日,美國海軍宣布,福特號航空母艦展開第二輪資質認證。在2020年5月20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報導,照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SA)維修期間時制訂的期程,此時正在交付後測試與試航(PDT&T)階段的福特號的工作進度超前30%;這有助於為排定在2021財年的全船抗衝擊測試(Full-Ship Shock Trials,FSST)爭取到更多後續維修時間,使得福特號能盡快形成戰鬥力。由於先前PSA工程已經比原訂延長三個月,導致PDT&T也晚了三個月展開,這使得福特號在PDT&T測試程序的工作項目期程更加緊張。為了避免FSST測項導致福特號形成戰鬥力的時間進一步延後,一些排訂在FSST之後的測試項目被提前到PDT&T階段,或緊接在FSST之後的計畫性增量可獲得性(Planned Incremental Availability,PIA )維修期間 進行;因為在FSST之後,福特號就要展開另一輪塢修週期來修復衝擊測試時受到的損傷,並執行必要的修改補正措施。美國海軍主管研究、發展、採辦的助理部長James Geurts向USNI表示,福特號最近幾次的進港作業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 in port,WOD),紐波特紐斯船廠都加緊趕工;例如WOD 10(5月9日結束)完成的工作項目表定的126%,前一次WOD 9作業週期完成進度是表定的128%,再前一次WOD 8完成進度是表定的136%。James Geurts透露,福特號原本預定在PDT&T收尾時執行的工作項目中,有10%已經提前完成,包括一些修改工作、升級計算機以及小裝備、水槽與艙間檢查(tank and void inspections)之類;原本有排定在FSST結束後進行的344項檢查工作,有137項會提前在PIA提前執行。船廠與海軍團隊加緊趕工,逐步搶回進度的落後,希望終能贏回將來航母形成作戰能力的期程。 James Geurts透露,在2020年5月中旬,福特號締造了單日起降167架次的紀錄,刷新了2018年1月時一天135架次紀錄;此時,福特號已經預備好在接下來二週的時間,執行一輪艦載機聯隊全週期作業測試(full cyclic operations)。除了繼續改進EMALS電磁彈射器和AAG先進阻攔索的操作運用之外,艦上人員也加緊趕工,讓所有AWE先進武器升降機完成測試驗收,使得彈藥能順利送上甲板並裝載於艦載機上;在4月,福特號第一部通往後部航空彈藥庫的AWE(LSWE 5)通過驗收,使得福特號可以開始將後部航空彈藥送上飛行甲板。James Geurts表示,在2020財年結束時,第二部通往下層彈藥庫(前部彈藥庫)的AWE可以完成驗收。
福特號武器處理部門正在艦內武器傳送區運送MK-82炸彈航空彈藥板。 攝於2020年5月30日。
福特號艦長JJ.J. Cummings曾對記者透露,福特級先進起降設備無論是運作前的準備、或者是運作結束工作後的檢查維護,工作量都遠遠低於蒸氣彈射等舊系統,「幾乎像是轉動鑰匙就可以開始起降飛機,飛行作業結束後只需要關掉」。 在2020年6月中旬,美國海軍主管研究、發展、採辦的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Navy fo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James Geurts向USNI透露,此次EMALS發生異常完全與操作安全無關,純粹是當時人員在彈射之前對系統進行人工重置(manual reset),然後發現系統顯示的狀態與他們的常規程序不符。雖後艦上人員開始尋找問題,並產生了一套修正程序,最後讓EMALS繼續工作,整個過程完全不牽涉到操作安全問題。James Geurts表示,此時還不能確認造成異常的原因,究竟是EMALS軟硬體本身有問題,或者人工重置程序需要改善,或者需要改善操作人員的訓練。美國海軍正進行仔細研究調查、訪談相關人員,測試團對決定在新澤西的樹林湖航空站(Joint Base McGuire-Dix-Lakehurst)的EMALS地面測試設施進行仔細實驗,希望能重新複製出這個現象,進而確認異常發生的原因,並擬定改進或預防措施。對於AWE先進武器升降機,James Geurts則表示,雖然此時福特號的AWE以經完成約10000次運轉循環且無問題,但美國海軍仍打算在費城設置AWE地面測試設施,用於日後繼續改進或解決問題的相關測試工作。 在2020年7月23日,美國海軍宣布福特號的1號低甲板武器升降機(Lower Stage Weapons Elevator no.1,LSWE 1)通過認證,這是艦上第六座通過認證的AWE;這作升降機從艦底前部彈藥庫將航空彈藥送上飛行甲板。如此,加上4月已經通過認證、通往後部航空彈藥庫的的LSWE 5升降機,福特號距離邁向全作戰能力又邁進一大步。依照此時進度,福特號全部11座AWE會在2021年5月(PDT&T週期尾聲)完成認證,剛好趕在全船抗衝擊測試之前(但後來無法完成)。 在2020年8月5日,福特號完成在PDT&T程序中第11次獨立航行事件(independent Steaming Event,ISE 11),PDT&T程序已經過半。在ISE 11之中,福特號的彈射起飛、攔阻索降落總次數累積到3957次,期間並完成了代號角鬥士(Gladiators)的第106戰鬥攻擊中隊(VFA 106,操作F/A-18E戰鬥機)的19名飛行員以及代號為灰鷹(Greyhawks)的第120艦載指揮管制中隊(VAW 120,操作 E-2D預警機)的21名飛行員的資格認證。此時,艦上AN/SLQ-32電子支援系統(ESM)完成了測試,包括在船艦電子系統評估設施場域(Shipboard Electronic Systems Evaluation Facility range ,SESEF Range)測量了ESM的精確度;而艦上的信號採集空間(Signal Exploitation Space,SSES)設備也成功完成初步測試,包括在SESEF測試場完成加密模擬演習(Cryptologic Simulator Exercise)項目,期間艦上SSES成功截獲並分析了所有由信息作戰訓練團(Information Warfare Training Group)發出的HF/VHF頻譜信號。除了PDT&T的主要節點之外,福特號也在ISE 11期間作一些訓練工作;其中,首次執行的事件包括飛機快速維修部門(aircraft intermediate maintenance department)使用噴射引擎測試裝備(Jet Engine Test Instrumentation)對F/A-18戰鬥機發動機進行完整試車(從啟動到使用後燃器),作戰系統部門(combat systems department)對艦上一部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進行作戰前校準射擊(pre-action aim calibration fire)。作戰部門(operations department)的空中攔截管制(Air Intercept Control,AIC)在7月30日完成一次攔截作業事件,展示了AIC指揮第12航母打擊群 (CSG-12或CARSTRKGRU 12) 各單位執行整合攔截作戰、保護福特號以及整個打擊群編隊的能力。此外,艦上保安部門(security department)也完成對40名艦上人員的輕武器射擊認證,包括使用9mm手槍、M-4 5.56mm卡賓槍,射擊總共使用了4022發子彈。當福特號在返港維修時,艦上工程與武器部門在12天期間執行了先進虛擬損管控制訓練(hands-on damage control training),總共有180人參與,並完成對30名人員的0.5吋機槍(12.7mm)射擊認證。 在2020年10月7日,福特號的EMALS彈射系統以及AAG先進攔阻索達成累計4492架次起降,到2020年結束時累積到5441架次。在2020年11月,福特號第一次執行整合打擊群作戰演練;此時艦上部署第八航母艦載機聯隊(CVW8),打擊群所屬編隊包括第二驅逐艦戰隊(DESRON 2)以及蓋茲堡號(USS Gettysburg CG-64)飛彈巡洋艦。 在2021年1月9日,彭博社(Bloomberg)一篇報導指出,此時尚未公布的國防部2020年度福特號作戰測試評估報告中,主導的國防部作戰測試評估主任(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羅伯特.貝希勒 (Robert Behler)總結表示,福特號上攸關航空操作的新技術系統仍存在可靠度低或可靠度未知的情況,可能會危及航空母艦出動軍機的架次。報告指出,從2019年11月到2020年9月,福特號在交付後測試與試航(PDT&T)的11次海上作業週期中,總共起降了3975架次;在這段期間,艦上電磁彈射器(EMALS)的平均作業失效間隔(Mean Cycles Between Operational Mission Failures,MCBOMF)是181次彈射作業,遠低於計畫中應達到的每4166次彈射才發生一次故障。而先進攔阻索(AAG)的MCBOMF也只有48架次,同樣遠低於計畫中要求的16500次;2021年版國會研究處(CRS)的福特級項目報告中,EMALS的MCBOMF是272次,而AAG的MCBOMF是41次。在2020年,EMALS發生兩次各別的故障(美國海軍只公開了6月的那次),導致有三天時間無法起降戰鬥機。如需要隔離EMALS進行維修,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光是讓EMALS的電機(如飛輪電池)完全靜止就需要1.5小時。由於EMALS目前設計造成的限制,一些下甲板裝備的維護工作無法在彈射器工作期間進行,導致EMALS的可靠性顧慮進一步惡化。在一次進港維護作業期間,一個電容器的故障,艦上人員花費六天時間才修好。DBR雙波段雷達在測試中的平均失效間隔是102小時,遠低於計畫要求的339小時;不過DBR的任務妥善率可達96%,接近需求標準(98%)。
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為福特號的船艦作戰系統驗證試驗(Combat Systems Ship’s Qualification
Trials,CSSQT)制訂了五個階段,分別是Phase 1A/1B/2A/2B/2C,工作項目分別如下: Phase 1B:NAVSEA測試團隊考核並強化艦上戰鬥指揮中心(Combat Direction Center,CDC)值班人員的訓練,確保艦上人員對於操作戰鬥系統以及艦艇防衛程序的效率。此階段是在靠港期間進行。CSSQT Phase 1B在2020年3月在靠港期間進行。CSSQT Phase 1B在2020年3月底到4月間在停靠基地時的海上發展測試(Sea Based Developmental Testing,SBDT)期間進行。
在福特號CSSQT Phase 2A階段,民間承包商操作的霍克獵人式機隊
在福特號CSSQT Phase 2A階段,民間承包商操作的KF-21 Kfir
Phase 2A:在2021年4月福特號於PDT&T程序中第17次獨立航行項目(ISE 17)進行,在外海進行多重的擬真逼實戰訓練,包括模擬使用方陣近防器系統接戰多個高速機動水面目標(High-Speed Maneuvering Surface Targets),以及由多架民間承包商操作的英國霍克獵人式(Hawker Hunter)飛機模擬的多重戰術航空目標。隨後,用方陣近防器系統對拖曳目標進行實彈射擊。同時,福特號作戰指揮中心(CDC)以及NAVSEA人員首次透過實體目標(如民間承包商駕駛的F-21 Kfir飛機模擬),蒐集艦上AN/SPY-3以及AN/SPY-4雙頻雷達(DBR)以及武器系統實時運作性能資料,用於福特級航母艦戰鬥系統的初步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工作。在2021年3月12日,福特號完成了CSSQT Phase 2A的工作。 Phase 2B:NAVSEA分析團隊分析Phase 2A階段收集的福特號感測器、武器資料後,確認戰鬥系統是否已經足夠支援ESSM和RAM這兩種防空飛彈的實彈測試。 Phase 2C:在2021年4月福特號於PDT&T程序中第18次(也是最後一次)獨立航行項目(ISE 18)進行艦上ESSM與RAM防空飛彈的實彈測試。Phase2C完成後,福特號的PDT&T就算全部完成。在2021年4月16日,福特號完成了CSSQT Phase 2C的工作。 在2021年5月7日,美國海軍發言人證實,此時福特號(已完成PDT&T)四部底層AWE武器升降機尚未驗收,要到全船抗衝擊測試(FSST)之後才能完成。這四部AWE中,兩部正在進行測試,其他兩座則仍在施工的最後階段(預計在年內稍晚完成工程並驗收);不過,美國海軍發言人表示,這四部尚未驗收的AWE在進行全船抗衝擊測試時,都會處於適當的資材狀況(in an appropriate material condition)。這四部底層AWE可能要等到FSST測試之後的計畫性增量可獲得性修作業(PIA,預定在2022年2月完成)期間,才能完工並通過驗收;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四部AWE尚未完成驗收認證,美國海軍在FSST測試時,無法完整地檢視艦上所有主要系統受爆震衝擊的影響。依照2021年國會研究處報告,當時艦上已經驗收的8座AWE累積的14842次工作週期中,總共發生68次任務失效,平均失效間隔218次(美國海軍要求AWE的平均失效間隔是932小時。 依照2021年5月下旬的消息,福特號此時已經累積了超過8000次彈射起飛/攔阻降落週期,其中7300次是在過去18個月期間完成,大致等同於執行一趟為期六個月的航母部署的起降次數。 全船抗衝擊測試(FSST) 在2021年6月18日下午四時,福特號在佛羅里達外海100海里處進行了第一次全船抗衝擊測試(Full Ship Shock Trial,FSST),在附近水中引爆40,000磅級(18143kg)炸藥(屬於FSST的第三級測試);引爆時,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偵測相當於3.9級地震的能量釋放。FSST總共要進行三次爆震測,第二次在7月16日進行,第三次則在8月8日完成。在福特號三次全船抗衝擊測試期間,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損害、漏水、失火等。 全船抗衝擊測試完成後,福特號在2021年8月底進塢福特號進入新港紐斯船塢,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計畫性增量維修(Planned Incremental Availability,PIA),工作包括例行性的維修、檢查與整修FSST測試造成的損害,處理先前PDT&T階段發現的問題,以及補完先前還沒有完成的工程。 在2021年10月25日,福特號的第12航母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 12)的指揮官Gregory Huffman少將表示,福特號在全船抗衝擊測試(FSST)之後的六個月計畫性增量維修(PIA)目前進度一切順利並符合進度,沒有重大問題,此時福特號依照原計畫目標,預定在2022年執行首次部署,雖然比最初的進度(2018年)落後四年,但是比早先預估的2024年提前兩年。Gregory Huffman少將透露,目前預計全部11部AWE武器升降機在這一輪PIA工程中都能完成認證(此時已經有七部AWE完成認證),目前這些AWE在各種狀態下已經累積15000次工作循環。同時,全船抗衝擊之後艦上不僅沒有發生漏水或火災等較大災情,而且主要系統都沒有因而發生故障。一部份電子設備在抗衝擊測試中受到擾亂,但是花數分鐘重新啟動就完全恢復正常;例如,DBR雙波段雷達在歷經爆震之後,依照測試程序關機並重新啟動,然後進行測試以及追蹤目標演習,三次抗衝擊測試下來都十分順利;同樣地,EMALS彈射器跟AARS先進阻攔索在每次爆震衝擊後都能順利重啟並迅速恢復作業狀態,且各項功能指標都符合作戰測評(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DOT&E)標準。 依照2022年6月政府審計組織(GAO)的報告,福特號全船抗衝擊測試完成後,美國海軍作戰測試與評估主管(Director,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DOT&E)表示,整體來說福特號的全船抗衝擊測試成功,但指出部分艦上系統的潛在弱點。福特級項目主管,預期在2022年8月福特號展開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ing,OT)之前, 更新的測試與評估綱要計畫(updated test and evaluation master plan)能獲得批准(當時草案已經出爐並提交給GAO,包括CVN-79之後的測試項目,但還沒有足夠細節來跟先前的測試計畫來比較);而如果測試綱要計畫沒能在OT之前批准,整個項目可能無法正確地執行規劃以及配置所需的資源預算,進而使測試工作推遲。 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21年12月22日,美國海軍宣布,福特號上第11部、也是最後一部進行驗收程序的AWE完成工作,正式交付;同時,美國海軍航母項目主管Brian Metcalf上校宣布,福特號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22年1月下旬,美國海軍作戰辦公室航空母艦項目執行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r for Aircraft Carriers)主管Jim Downey少將對防務新聞表示,福特號會在2022年秋季展開首次部署,部署所需的所有零組件都已經湊足,包括挪用建造中的福特級二號艦甘迺迪號(CVN-79)的零部件;此外,美國海軍在2019年1月簽署的雙航母採辦合約(CVN-80、81)中訂購了不少組件(見下文),不僅可以用來建造兩艘新艦,在福特號準備作戰部署時也可以先挪用。Jim Downey表示,美國海軍已經向承包商訂購更多組件來補充。 在2022年6月29日,福特號完成了第10000次EMALS彈射升空/AAG攔阻降落。依照2022年6月美國審計組織(GAO)的報告,CVN78航母項目主管表示, CVN78的12項關鍵技術逐漸成熟,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讓可靠度 的數字提升。GAO之前在2014年詳細報告了EMALS與AAG的可靠度問題,在此之後,兩者的可靠度數字只有微幅改善;美國海軍預期, EMALS與AAG要到2030年代,可靠度數字才能達到原訂標準;而在此之前,較低的可靠度數字可能會影響 福特級快速放出機群的能力。 在2022年9月下旬美國海軍工程社群(American Society of Naval Engineers)的艦隊維護與現代化年度論壇(Fleet Maintenance and Modernization Symposium)中,美國海軍少將James Downey表示,福特號已經完全交付並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在全船抗衝擊測試之後的維修週期完畢後,福特號在2022年初就不斷在美國東岸測試,並搭載第八艦載機聯隊(Carrier Air Wing 8)的單位一起作業;此時,艦上所有系統認證測試(system qualification tests)、飛行甲板認證(flight deck certification)、三階段的空中作戰訓練(air warfare training)、戰鬥系統作戰備便評估(Combat Systems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等,並且累積了11000架次彈射起飛以及攔阻降落。在過去數年,福特號每年在海上作業250至30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