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42 五吋54倍徑艦砲/MK-68艦砲射控系統

在越戰期間,澳洲海軍柏斯級(Perth class)飛彈驅逐艦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的MK-42主砲

進行火力支援作業後的畫面,甲板上堆滿空彈殼

美國海軍諾克斯級巡防艦USS Capodanno(FF-1093)正在發射MK-42艦砲,攝於1983年。

(上與下四張) 台灣海軍濟陽級(原美國諾克斯級)巡防艦蘭陽號(FF-935,ex-USS Hewes FF-1078)的

的MK-42五吋艦砲。

   

台灣海軍濟陽級(原諾克斯級)巡防艦海陽號(FF-936 ex-USS Cook FF-1083)MK-68艦砲射控系統

,此系統結合光學觀測/測距(在底部旋轉塔內)以及一具SPG-53射控雷達。攝於2007年8月25日。

 

名稱 MK-42 5吋(127mm)54倍徑單管艦砲
製造國/製造廠 美國/FMC
形式 由戰情中心遙控,半自動彈著修正,砲塔內編制2~4名裝填手
全系統重量(不含彈)(ton) Mod9:59

Mod 10:64

砲管規格 MK-18型5吋(127mm)54倍徑砲身:長6.858m,膛線長5.820m,重2550kg
使用彈種: 彈頭、裝藥分離

MK-41 AAC:重31.5kg,含炸藥3.515kg

MK-41 HC:重31.448kg,含炸藥3.515kg

MK-42 VT:重31.384kg,含炸藥3.570kg

MK-42 HE Com:重31.751kg,含炸藥0.971kg

MK-48 IIIUM(照明彈):重31.389kg,燃燒時間50秒

MK-58 RAP火箭推進增程彈:炸藥重1.7kg,增程火箭燃燒時間34秒

裝藥/重量(kg) MK-67裝藥/8.3
膛壓(kg/平方公分) 2758
水平迴旋範圍(度)/速率(度/秒) 360/40
垂直腑仰範圍(度)/速率(度/秒) -15∼+85/25
砲座迴旋/砲身俯仰加速度(度/秒平方) 60/60
彈艙容量 彈鼓20X2,彈艙550
砲口初速(m/s) 808
射速(發/分) 17~40
砲管壽命(發) 3070
砲管仰角(度)/射程(km) 10/11.887
15/14.905 
20/17.374
30/20.574 
35/22.860
45/23.691 
85/15.728
最大射高(m) 14000
砲班人數 Mod1~6:20

Mod 7:14

Mod 9、10:12

射控系統 MK-68火砲射控系統(使用SPG-53雷達)
電源 440V 60Hz 三相
備註 1954年起服役

 

─by Captian Picard


 

在1940年初,美海軍決定開發新的五吋(127mm) 54倍徑艦砲來取代當時艦隊裡的MK-12型五吋 38倍徑艦砲,這就是MK-39型,隨後便逐漸取代了MK-12。二次大戰結束後,美海軍認為大量仰賴人工操作的MK-39型艦砲,在射速上 已不能滿足新造驅逐艦的使用需求,因此開始設計一種自動化的五吋 54倍徑艦砲來全面取代二戰時代的所有五吋艦砲(如MK-12/16/39);當時,美國海軍發展了兩種自動化五吋艦砲,分別是雙聯裝的MK-41與單管的MK-42,最後決定使用重量相對較低的單管MK-42。MK-42的研發作業始於1950年,主承包商為美國食品機械公司(FMC)北方軍械部,1954年正式服役,配備於1950至70年代的美國艦艇上,例如早期的米契爾級(Mitchell class)領導驅逐艦、雪曼級(Forest Sherman class)驅逐艦、諾克斯級(Knox class)巡防艦、貝克那普級(Belknap class)與特魯克頓號(USS Truxtun CGN-35)飛彈巡洋艦等,生產作業至1970年代停止。

早期美國海軍也發展過MK-41雙聯裝自動艦砲,基本上是MK-42的雙管版本,但後來

美國海軍採用單管的MK-42。

MK-42屬於高射速火砲,採單一砲管,由440伏特、頻率60Hz的三相交流電驅動,採裝藥、彈頭分離設計,最大射速高達每分鐘40發,甚至比二次大戰時代美國艦艇的雙聯裝五吋38倍徑砲還高(每根砲管每分鐘15~18發),彈著修正為半自動。MK-42火砲系統分為砲塔與下甲板供彈系統等兩部分,其中下甲板供彈系統由位於德州路易斯維爾的美國海軍武器站(US Navy Naval Ordnance Station)設計,分為平行安置的兩套;每套供彈系統擁有 有一個砲尾彈盤、一個下揚彈機(彈鼓揚彈機)、一個上揚彈機(砲塔揚彈機)以及兩個下甲板彈鼓,兩個彈鼓分別儲存彈頭與裝藥,容量均為20枚;在一般情況下,彈頭彈鼓與裝藥彈鼓是在一起轉動,但必要時裝藥彈鼓也能與彈頭彈鼓分開旋轉,以裝填不同的彈種。射擊時, 彈鼓揚彈機將裝藥與彈頭分別自彈鼓中取出並完成組合,然後將砲彈送上砲塔揚彈機,砲塔揚彈機再將砲彈放入砲尾彈盤,彈盤內的引信設定器完成砲彈引信設定,最後由推彈桿推入砲尾完成裝填,整套系統於砲管任何仰角都能進彈 。完成砲彈上膛後,砲尾彈盤會自動舉升,以避開砲身的後座行程;而另一個空的彈盤則會移至退殼位置,自動盛接射擊後退出的空藥筒。MK-42的兩套供彈系統輪流 運作,其中一套負責將彈藥由彈鼓送上砲尾彈盤,另一套負責將進行揚彈動作;在下一輪射擊中,兩套供彈系統的角色對調,原本送彈裝填的改為揚彈,原先揚彈的則將下一發砲彈送上彈盤,如此可加快進彈速度,確保供彈流暢。由以上可見MK-42裝填系統之複雜,雖然擁有傑出的射速,但整套系統能否正常運作端視各組件的密合度與可靠度,因此服役初期故障叢生;更麻煩的是如果砲彈未能擊發,將停留在砲膛內而不能自動退彈,砲塔內的人員只好以人力退出未發彈。MK-42的裝填、瞄準與射擊全部自動化,砲塔內編制的裝填手只負責將彈頭與裝藥填入彈鼓中,而每門MK-42艦砲備彈的總數為700發。

(上與下)台灣海軍已除役的濟陽級(原諾克斯級)巡防艦濟陽號(FF-932,ex-USS Robert

E.Peary FF-1073) ,艦橋頂部有一座MK-68艦砲射控系統,此系統結合光學觀測/測距(在

底部旋轉塔內)以及頂部一具SPG-53射控雷達。

M-42先後曾陸續推出十種衍生型,其中Mod1~6是六款早期試驗型,安裝在北安普頓號(USS Northampton CLC-1)輕巡洋艦以及四艘米契爾級(DL-2~5)領導驅逐艦上,稍後推出的雪曼級驅逐艦則使用Mod7與8,其中Mod8乃是在Mod7砲塔上整合一具射控雷達,但此系統從未發展成功,所以後來均遭到拆除。MK-42 Mod9首見於諾克斯級(Knox class)巡防艦上,換裝新的固態電子系統,使得系統重量得以降低 ,並以一支操縱桿同時負責砲身俯仰/迴旋(原本兩種動作各由一支操縱桿分開控制),砲塔內所需的裝填手也從Mod1~8的四人減為兩人。至於Mod10則是Mod7的改良版,在1970年代啟用。MK-42 Mod 1~6的砲班人數高達20人,後來經過改良,Mod 7降為14人, 至Mod9/10型再降為12人。MK-42系列搭配的射控系統包括MK-56、MK-63、MK-68,日後還可與MK-86相容;其中MK-42 Mod9的主要射控系統為MK-68艦砲射控系統,包含一具SPG-53射控雷達,可指揮艦砲射擊水面與空中目標。在服役初期,MK-42的砲塔頂端兩側各裝有一具指揮瞄準儀,其中右邊的負責防空射擊,左邊的則用於接戰水面目標,兩具半球型瞄準儀被戲稱為蛙眼(Frog Eye);不過隨著高速噴射軍機日漸普及,五吋艦砲的防空效益遂大幅降低,所以美國海軍在1960至1970年代陸續將MK-42頂端右邊的防空瞄準儀取消,只保留左邊的水面目標瞄準儀。MK-42採用一門MK-18型五吋54倍徑砲身,砲身與砲尾是兩個獨立的部件,壽命達3070發;砲尾為立式楔形閂,不僅開啟、關閉方便,砲尾佔用空間也比較小。

由於MK-42結構複雜,早期據說以最大射速連續射擊時,頂多撐到第六、七發就幾乎必定卡彈,在越戰期間也是故障叢生,故只好在1968年將射速調降為每分鐘28發,問題便大幅改善;爾後的進一步調整中,MK-42只使用一 套進彈機構裝填時射速達17發/分,兩套機構輪流進彈時則為34發/分。除了傳統砲彈外,美國海軍也曾為五吋艦砲發展雷射導引砲彈與砲射誘餌,不過整個計畫於1989年取消。MK-42的後繼型是MK-45,雖然裝彈量與射速均減半,但系統重量輕、可靠度佳且自動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