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LQ-32(V)1~(V)6電子戰系統
海軍基隆級(原美國紀德級)飛彈驅逐艦基隆號(DDG-1801 ex-USS Scott DDG-995)
的SLQ-32(V)3電子反制系統天線,天線組分為三層,上兩層是接收天線,最下一層是主動干擾天線。
攝於2020年6月27日台灣高雄旗津。
台灣海軍基隆級(原美國紀德級)飛彈驅逐艦蘇澳號(DDG-1802,ex-USS Callaghan DDG-994)
的SLQ-32(V)3電子反制系統天線(左)。攝於2016年11月13日台灣高雄旗津。
(上與下)台灣海軍濟陽級驅逐艦(原美國諾克斯級) 海陽號(,FF-936,ex-USS Cook FF-1083)的
的SLQ-32(V)2電子戰系統,只有電子截收(ESM)功能。攝於2007年8月25日基隆威海營區。
(上與下) 台灣濟陽級巡防艦(原美國諾克斯級)蘭陽艦(FFG-935 ex-USS Joseph Hewes FF-1078)的
SLQ-32(V)2電子戰系統 。上圖攝於2016年11月12日台灣高雄左營基地,下圖攝於2024年5月19日基隆港威海營區。
美國海軍柏克級Flight 2A飛彈驅逐艦威廉.勞倫斯號(USS William P. Lawrence DDG-110)
的SLQ-32(V)2電子戰系統天線,攝於2019年5月新加坡樟宜基地。
台灣成功級飛彈巡防艦(設計仿照後期型派里級)張騫號(FFG-1109)的AN/SLQ-32(V)5電子戰系統,
ESM截收天線組位於畫面右上角的平台,而畫面左下為伙伴式主動干擾發射器。
攝於2021年10月9日台灣高雄港。
出售給台灣海軍的派里級巡防艦銘傳號(FFG-1112 ex-FFG-50 Taylor ),可以看到艦橋兩側裝置的
AN/SLQ-32(V)5電子戰系統,ESM截收天線設置在艦橋後部上方甲板兩側,伙伴式主動干擾發射器
設在艦橋甲板兩側。攝於2019年9月28日台灣基隆港。
台灣成功級飛彈巡防艦班超號(FFG-1109)的AN/SLQ-32(V)5電子戰系統,攝於2023年3月19日基隆港。
ESM截收天線組位於艦橋頂上後部,伙伴式主動干擾發射器設置在艦橋兩側。
(上與下)美國海軍柏克Flight 2A飛彈驅逐艦拉菲.強森號(USS Ralph Johnson DDG-114) 的AN/SLQ-32(V)6
(SEWIP Block 2)電子戰系統,以砷化鎵(GaAs)半導體技術射頻組件的相位陣列天線取代舊型天線。
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
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248期-艦載電子支援措(張明德著)
全球防衛雜誌413期:AN/SQL-59美國海軍電子攻擊干擾器(Curtis Lee)
(1) (2)
SLQ-32為美國海軍現役制式電子戰系統,由雷松公司(Raytheon)製造,首批於1977年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其功為預警、識別來襲之飛彈之雷達波特性 ,而SLQ-32(V)3~(V)5還具備主動干擾能力。本系統外觀上最顯眼的部分在於兩個多角形多波束微波透鏡天線組,分別置於船艦的兩側,能涵蓋360度的偵測或干擾發射方位。 技術特徵 SLQ-32的電子支援(ESM)部分採用非搜索法與比振幅式(amplitude-comparison),目前一般艦載ESM均採用這兩種方式。所謂非搜索法就是ESM天線不會旋轉改變其方位,而是以多組接收天線固定在不同方位上而形成天線陣列,天線基線長度(天線單元之間距)越大則精確度越高;而比振幅法則是藉由相鄰的固定式天線接收同一信號的相對振幅來判定訊號來源方向,頻道越多則測向精度越高。相較於比相位法(phase-comparison,根據各天線單元接收同一訊號的相對相位差而得知訊號來源的角度,並由相位差計算出角度誤差),比振幅測向系統的結構較簡單,體積與成本較低,且不易受到信號波長/頻率的影響,不過精確度不如比相位法。而相較於需轉動天線的搜索式測量法,非搜索測量法具有測向速度快、方位極化率高等特性,可於單脈衝完成測向,故又稱為瞬時測向(instantaneous Direction-Finding),不過精確度一般比搜索法差。 SLQ-32的信號截收時間僅51微秒。
裝在艾荷華號(USS Iowa BB-61)上的SLQ-32電子戰系統的顯控台,攝於1984年。 具有電子反制功能的SLQ-32(V)3/45的主動電子反制主要有兩種使用方式:第一是發出大量雜波迷惑來襲飛彈的雷達尋標器,例如以振幅不斷變化的欺敵脈衝來混淆圓椎掃瞄式雷達 ,第二種則是製造類似目標回波的假回波誤導反艦飛彈,但這兩種模式對採用反輻射導引的飛彈皆無效。在電腦的控制下,SLQ-32電子反制系統可同時對多目標進行電子干擾。此外,SLQ-32也負責在反制敵方目標時,控制MK-36干擾彈發射系統對目標投射各式誘餌與干擾絲。為了應付反輻射導引的飛彈,SLQ-32也可以朝已射出的干擾絲團發射電磁波,就可讓反輻射飛彈將干擾絲當成目標。 SLQ-32的電子反制部分可進行全自動或半自動操作:全自動操作時,只要目標被判斷為具有敵意,電腦立刻 根據資料庫比對結果識別出敵方雷達尋標器型號,並啟動對應的反制措施(包括主動電子反制或干擾火箭);半自動操作模式則由操作者選擇某特定目標進行反制,或透過資料庫 比對分析目標性質並決定干擾方式,接著將資料參數傳送到技術產生元件(TGU),透過TGU的綜合波形透過震盪器的調節,最後由發射器發射干擾波束。 SLQ-32後端採用一具16位元的UYK-19數位電腦,顯控台的顯示管用於顯示威脅輻射源態勢,總共可顯示80列、36行字符或者圖像;操作人員只要指定一個符號 ,就能從電腦中取得電磁參數並自動顯示,還能根據由鍵盤輸入或由後端既有資料庫顯示出輻射源的類型。 美國艦艇在進行飛彈近迫防禦時,最仰賴的並非方陣CIWS,而是SLQ-32與MK-36構成的電磁波/干擾絲防護幕。 AN/SLQ-32各型號 SLQ-32的多角形微波透鏡天線組外層由位於兩側的平板狀天線組(各涵蓋90度)以及居中的圓柱狀半全向(涵蓋180度)接收天線構成,整個天線組基座設有液壓滾轉(Roll)穩定裝置。根據型號的不同,SLQ-32(V)天線組兩側的平板天線各有差異 。 AN/SLQ-32(V)1
第一代的SLQ-32(V)1,只有一層用來接收反艦飛彈尋標器(H/I/J頻)的天線。
最早的SLQ-32(V)1僅有接收反艦飛彈尋標器使用的波段三(H/I/J頻)的能力,天線組由兩具側面平板 測向接收陣列以及一具居中的圓柱狀半全向(180度)天線構成,其中每具側面平板接收陣列各由66個扇形喇叭狀接收天線單元構成(外覆半圓柱天線罩),每面陣列可涵蓋90度的方位角,收到的訊號由羅特曼(Rotman)微波透鏡接收到17個測向用晶體視頻接收模組,用來測量信號方位。SLQ-32(V)1的多角天線尺寸(高×寬×深)為98cm×239cm×140cm,重354kg。
派里級飛彈巡防艦上的SLQ-32(V)2,接收天線組包含兩層,上為針對飛彈尋標器的H/I/J頻 ,下為針對艦載雷達的E/F頻。 AN/SLQ-32(V)2 SLQ-32(V)2版本以(V)1的天線為基礎,在其下增加一組波段二(E/F頻)的二路子天線,用來接收波段二的敵方艦載雷達信號;這組波段二接收天線也由兩具側面平板接收陣列與居中的圓柱狀半全向天線 組成,每個側面平板接收陣列由38個喇叭狀天線接收單元構成,各涵蓋90度方位角,每面天線的訊號由羅特曼微波透鏡接收到9個測向用射頻接收模組。SLQ-32(V)2的多角天線尺寸(高×寬×深)為107cm×239cm×208cm,重545kg。SLQ-32(V)2具備從250MHz~20GHz波段的探測、定向與預警能力。 AN/SLQ-32(V)3
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上的SLQ-32 (V)3,天線組分為三層,在(V)2的兩層之外 再增加一層B/C/D頻的接收天線。
柏克級飛彈驅逐艦霍普號(USS Hopper DDG-70)的SQL-32(V)3 SLQ-32 (V)3/4除了電子截收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主動干擾功能。在截收部分,SQL-32(V)3以(V)2為基礎,進一步增加波長更長的波段一(B、C、D頻 )的接收天線,以偵測敵方低頻長程搜索雷達的信號;這組波段一偵測天線係獨立於原本的波段二/三多角形天線組以外,是四個小型平面測向螺旋天線,分別安裝於艦艇首尾的兩側,每具涵蓋90度方位角,其訊號以電纜直接傳送至接收機,而不經過羅特曼微波透鏡。 每個波段一接收天線組件尺寸(高×寬×深)為46cm×64cm×33cm,重6.8kg。因應更多的信號截收種類,SLQ-32(V)3的後端處理計算機的儲存體容量也有所增加。爾後美國ARGO公司 也推出了用於改良SLQ-32的套件,主要針對波段一的接收精度,以新型比相式超外差接收機/信號處理器取代原本的四組舊式接收天線, 增加了0.5~2GHz範圍 內的單脈衝測向功能。SLQ-32(V)3的多角天線尺寸(高×寬×深)為178cm×295cm×228cm,重1199kg。 主動反制方面,SLQ-32(V)3/4增加了針對波段三(I/J頻)的干擾能力。SLQ-32(V)3/4在設計之初便具有主動反制能力,在前述波段一/波段二多角形天線組的最下方 加裝兩面主動干擾天線(分別位於左右兩側);所以(V)3/4的多角形天線組由上到下總共有三層,最上層的負責波段三的接收,居中的為波段二的接收天線,最下層則為 兩面干擾天線;干擾機後端包括供行波管用的八個高壓電源、一部應答式干擾機、一個數位開關裝置和一個干擾波形產生器。每面干擾天線陣列由35個喇叭狀天線發射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均接上一個功率50W的導波管放大器,每 面天線陣列可形成32至35道干擾波束,總功率1MW,能同時干擾80個目標。當主動反制天線在連續干擾敵方雷達的同時, 截收天線仍能持續警戒、監視其他可能的輻射源。 AN/SLQ-32(V)4
裝在航空母艦上的SLQ-32(V)4 SLQ-32(V)4是(V)3的航空母艦版本,各項硬體功能基本相同,主要差別在於航空母艦的寬度比一般艦艇大得多,使得SLQ-32各天線的距離拉得很開,導致工作協調複雜許多。相較於(V)3,SLQ-32(V)4的主要改良包括擴大輸出功率、換裝新的數位儲存器,提高了威脅判斷的速率並提高截收裝置對對雜訊的抑制功能,並採用光纖傳輸來降低傳輸損耗。SQL-32(V)4後端系統有兩台 數位電腦,各鄰近一部收發機,兩者以光纖相連。 AN/SLQ-32(V)5
SLQ-32(V)5以SLQ-32(V)2為基礎,再另外加裝一組「夥伴」主動干擾天線(下方) 至於SLQ-32(V)5則是SLQ-32(V)2增加主動反制能力的版本,也就是追加「夥伴」(Sidekick)主動干擾機,而(V)5的外銷版則稱為Shield電戰系統。夥伴干擾機的兩組發射天線獨立於多角形接收天線之外,分置於兩舷,每個天線組由兩具各涵蓋90度方位的天線陣列構成,其技術與原理與(V)3/4版本的內建天線相似,同樣也是針對波段三進行干擾。夥伴系統的發射功率雖略低於內建干擾功能的(V)3,但重量較輕。
台灣成功級飛彈巡防艦成功號(FFG-1101)的SLQ-32(V)5電子戰系統 的ESM天線組。 部署情況 最早的SLQ-32(V)1(單層接收天線)主要用於美國的兩棲艦艇,提供來襲飛彈的預警、識別與測向等最基本的自衛功能。SLQ-32(V)2型(雙層接收天線)在反艦飛彈 的預警以外,增加對一般艦載搜索雷達的截收能力,用於派里級、大部分的紀德級(DDG-993、994、996)以及部分柏克級等,爾後這三艘紀德級、12艘改良型派里級已將原本的SLQ-32(V)2升級為具有電子反制能力的(V)5。 而兼具反艦飛彈、艦載搜索雷達、長程雷達接收能力以及干擾反艦飛彈能力的SLQ-32(V)3型 (三層接收/干擾天線以及四組低頻接收天線)則配備於美國第一線大型飛彈巡洋艦、飛彈驅逐艦上,包括提康德羅加級、史普魯恩斯級、大部分的柏克級、紀德級的史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等;而SLQ-32(V)4則是(V)3的航空母艦版本。依照1989年初的單價,每套SLQ-32(V)1的單價約33.5萬美元,(V)2型為60萬美元,(V)3型 為540萬美元,(V)4型為720萬美元;由此可見,增加電子反制能力的(V)3/4,成本比只有電子支援能力的(V)2大幅增加。 而為SLQ-32(V)2增加「夥伴」干擾機成為(V)5,則需要追加120萬美元經費。 歷經數十年的服役操作,SLQ-32被證實可靠度極高,平均失效間隔(MTBF)理論上高達80000小時。 胎死腹中的AIEWS 在199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曾計畫以SLQ- 32為基礎,提出先進整合電子戰系統(Advanced Integrated Electronic Warfare,AIEWS)計劃 ,總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打算大幅提高SLQ-32的威脅識別能力、角測量精度與運算功能,但保留SLQ-32的基本硬體結構;第二階段將增加新的探測能力, 換裝全新的射頻前端;階段三則將整合全新發展的電子干擾機與紅外線干擾機,全面提升船艦在各頻譜的軟殺能力。AIEWS早期階段的型號AN/SLQ-54,後來改稱為AN/SLY-2。然而,AIEWS由於成本超支與進度落後,在2002年4月遭到取消隨。 水面艦載電戰系統改進計畫(SEWIP) AIEWS取消後,美國海軍在2003年展開AN/SLQ-32的水面艦載電戰系統改進計畫(Surface Electronic Warfare Improvement Program,SEWIP)。記取AIEWS的教訓,SEWIP以多階段分批改進方式為SLQ-32進行現代化改良 ,以螺旋發展、增量的方式,逐步更新系統軟硬體架構(先前AIEWS是大量新技術一次到位,導致問題叢生、落後超支),每個階段都採用開放競爭流程,最後完成全面升級。SEWIP整個計畫總預算規模大約52.97億美元。SEWIP主要分為Block 1以及Block 2兩大階段,每階段又分為幾個子階段: SEWIP Block 1:此階段主要是快速地開發和部署低風險的升級產品(主要是硬體),以增強當前AN/SLQ-32的作戰能力,同時汰除系統中的過時組件,解決商源消失等候勤維護問題。SEWIP Block 1階段的主承包商是通用動力任務系統公司(General Dynamics Mission Systems,GDMS),負責系統管理、系統架構設計、軟替設計開發、整合測試。主要次承包商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主要負責修改以及整合UYQ-70顯控台,以支持改進型控制和顯示(ICAD)子系統。此外,海軍水面作戰中心(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NSWC)達爾格倫(NSWC Dahlgren)分部負責電子監視增強(ESE)和測試支持的場景/庫測試,美國海軍實驗室(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NRL)提供AN/SSX-1小型船艦電子支援系統(SSESM);海軍水面作戰中心克蘭分部(NSWC Crane)是AN/SLQ-32的服務工程支持單位,在維吉尼亞州瓦勒普斯島 (Wallops Island, Va.)的地面作戰系統中心進行SEWIP Block 1A的開發測試。 Block 1又被分成以下子階段: Block 1A:引進基於AN/UYQ-70的開放架構、商規組件的改進型顯控台(ICAD),除了新的介面與顯示硬體之外,ICAD顯控台本身就能進行一些信號處理作業。 Block 1B1:替換若干原有AN/SLQ-32上的停產組件,並改進對電磁波信號來源的定位能力,包括增設一套獨立的特定輻射源識別(Specific Emitter Identification,SEI)接收子系統(擁有自己的顯控台)。SEI是以美國海軍實驗室(NRL)開發的AN/SSX-1小型船艦電子支援系統(SSESM)為基礎發展,能從作戰系統取得目標軌跡(來自於其他感測裝置),提高電子戰系統的威脅關聯和態勢感知能力。而對於一些較小的船艦,則直接安裝SSESM來提供SEI的能力。AN/SSX-1包括AS-1200A天線、AN/UYX-4處理器單元、L3 Harris的CS-5020C接收器/調諧器,以及一部用於顯示控制的獨立筆記型電腦。 Block 1B2:針對Block 1B1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升級過時設備,並SEI以及網路中心、任務規劃能力等操作功能,都整合入ICAD顯控台作業環境中。 Block 1B3:由通用動力公司(GD)先進資訊系統(AIS)部門主導 發展,針對SEWIP Block 1B2進一步改良,升級顯示器,增加一套由洛馬集團海上系統與感測器部門提供的高增益高靈敏度(High Gain High Sensitivity,HGHS)接收天線次系統,大幅加強電子攻擊(Electra)能力,以強化對付某些電磁波信號較低的新型反艦飛彈。HGHS使用先進數位波束形成和快速傅立葉變換處理器等技術,將相位陣列雷達接收到的雷達脈衝轉換為時域和頻域數字數據流, 將時域中的雷達脈衝轉換為數位的脈衝描述字組, 處理頻域數據,以探測檢測低截獲率(LPI)雷達的信號。HGHS也整合到SEI中(利用NRL開發的高級開發模型),並能並允許操作人員向作戰系統的路徑上發射包括Nulka有源誘餌以及SRBOC無源誘餌等干擾措施。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2008年獲得主承包商通用動機的HGHS模組研發合約,包括了桅杆天線系統、安裝在甲板下的信號處理器、後端其處理算法等。雖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照合約交付了少量的HGHS系統,但通用動力公司最終還是選擇自行研發。 SEWIP Block 1B3在2012年夏季進入初期低速量產(LRIP),在2014年進入全速量產。 攝於2020年3月中旬的柏克級Flight 2A羅斯福號(USS Roosevelt DDG-80)。 此時羅斯福號剛完成升級,是第一艘升級為神盾Baseline 9C2(ACB-16)的 現役柏克級。船樓側面可以看到SEWIP Block 2的相位陣列反制天線, 而主桅杆上AN/SPQ-9B雷達下方的圓桶狀天線就是SEWIP Block 2 的高增益高靈敏(HGHS)電子截收天線次系統。 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主桅杆;藍圈處是 協同接戰能力(CEC)的平板陣列天線組(PAAA),綠圈是SEWIP Block 2 (AN/SLQ-32(V)6)電子戰系統的主動電子反制天線,綠圈是SEWIP Block 2 的高增益高靈敏(HGHS)電子截收天線。
(上與下)福特號航空母艦的SEWIP Block 2的電子戰系統,上圖是主動電子 反制天線,下圖為高增益高靈敏(HGHS)電子截收天線。
SEWIP Block 2(AN/SLQ-32(V)6):SEWIP Block 2對原本AN/SLQ-32進行了更實質的改進,包括擴展了工作頻率覆蓋範圍、提高靈敏度、提供更高精確度的到達角測量,同時搭建新的系統架構,以簡化未來的升級。整體而言,SEWIP Block 2在軟硬體上都有極大幅度的改良,可以稱為全新的系統。 在2008年,洛馬集團與通用動力分別獲得美國海軍的合約,研製新的電子戰模組來替換AN/SLQ-32原有的過時硬體,其中包含新的被動電子截收(ESM)能力來應付新出現的威脅。在2009年9月,洛馬集團/ITT公司合組的團隊擊敗由通用動力/BAE System以及諾格集團領軍的兩組競爭對手,獲得SEWIP Block 2的工程發展與製造(EMD)合約,並在2010年7月簽署後續發展合約。洛馬集團電子戰主管Joe Ottaviano表示,SEWIP Block 2是一種電子監視系統,為美國海軍提供電磁作戰空間完備的態勢感知,透過SEWIP Block 2系統,海軍將繼續擴展並提供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並獲得完整戰術圖像的能力。 SEWIP Block 2在2011年初通過關鍵設計審查(CDR),2012年交付兩套原型系統,2013年1月通過里程碑C(milestone C)審查,隨後在3月進入初期低速量產階段(LRIP),並在2014年進入全速量產階段(爾後延至2015年中)。在2013年9月,AN/SLQ-32 SEWIP Block 2首度裝在柏克級上測試。SEWIP Block 2以及SEWIP Block 1B3 HGHS能力的組合,正式型號為SLQ-32(V)6。 在2014年7月,美國海軍為現役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班橋號(USS Bainbridge DDG-96)裝備了SEWIP Block 2系統,該艦成為首艘裝備AN/SLQ-32(V)6的船艦。從2010年代重啟建造的伯克級Flight 2A的DDG-117開始,就採用AN/SLQ-32 SEWIP Block 2電子戰系統。從2014年8月到11月,SEWIP Block 2在維吉尼亞州的海角靶場對進行了第一階段初步作戰測試和評估。 SEWIP Block 2引入了升級的射頻天線、新的數位接收機和開放式作戰系統介面;系統架構是基於Mercury公司的微波調諧器和數位接收機,而該公司還參與了信號處理子系統的設計工作。在射頻硬體方面,SEWIP Block 2以第二代砷化鎵(GaAs)射頻積體電路(MMIC)技術製造的相位陣列功率放大器組件,替換SLQ-32原有的舊式接收機與天線,大幅增加了性能。SEWIP Block 2採用相位陣列主動反制(ECM)天線,電子反制的波段涵蓋C、X波段及更高頻的X/Ku波段(5 GHz-20GHz);被動電子截收(ESM)則採用通用動力先進資訊系統部門(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研發的高增益高靈敏度(High Gain High Sensitivity,HGHS)接收天線子系統(外觀為圓桶狀)。SEWIP Block 2的干涉儀的天線陣列面板組件由Cobham集成電子解決方案公司提供,除了提供精細的角度分辨率,還能夠進行高度測量。SEWIP Block 2納入由洛馬集團發展的整合通用電戰系統(ICEWS)的相關組件,使端到端 的系統處理延遲降至200豪秒,在高雜訊背景環境中仍有良好的脈衝處理能力,並大幅降低虛警率。SEWIP Block 2其他新的硬體包括SLA-10D匿影器、通用處理系統、通用顯示系統、液體調節單元、數位自適應處理器等。SEWIP Block 2使用企業解決方案,最大程度使用商規現成(COTS)技術。軟體方面,增加新的電子戰作業模式、強化信號處理能力,並以單一通用戰鬥系統連結介面來取代過去SLQ-32與戰鬥系統之間的多重介面與各獨立組件,有效改進作業效能,並簡化後勤維護與升級作業。 在2016年,消息傳出SEWIP Block 2此時有許多軟體問題有待解決,包括可靠度、網路安全等;此外,早期SEWIP Block 2的重新起動耗時太久(長達18分鐘),不符合要求,後來經過改良,平均約需8分鐘能完成重啟。此外,用於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航空母艦的SEWIP Block 2以及船艦自衛系統(SSDS)在水面作戰研究中心(NSWC)的防衛系統測試艦(SDTS)進行測試,不過相關工作時程緊迫且經費有限,在發展測試(DT)階段測試不足;其中,DT階段曾發現福特級的SEWIP Block 2電子戰系統與SSDS會有嚴重的電磁干涉/兼容性等問題。 在2021年7月29日,洛馬集團宣布,交付的SEWIP Block 2以及SEWIP Lite(輕量版)總數達100套。至2022年底,洛馬已經交付130套SEWIP Block 2 。 在2024年10月30日,洛馬集團獲得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價值1億1300萬美元,透過海外軍事管道(FMS)向日本出售SEWIP Block 2(AN/SLQ-32(V)6)電子戰系統。這是SEWIP Block 2第一次出口到海外客戶的紀錄。 SEWIP Block 2輕量版本(SEWIP Lite) 除了供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兩棲艦、松華特級驅逐艦等大型主戰艦艇之外,洛馬集團也為LCS濱海作戰艦艇這類的小型船艦發展了SEWIP Block 2的輕量低成本版本,稱為AN/SLQ-32(V)6C或SEWIP Lite。
在完成系統架構研究後,洛馬集團於2013年9月獲得輕量版SEWIP
Lite的艦船驗證工作合約,由洛馬集團、Cobham公司、ACIT、海軍研究辦公室(ONR)以及海軍水面作戰中心(NSWC)的Crane和Dahlgren部門合作進行了加速開發和部署。經過合理化改進和重新設計等程序,SEWIP
Lite架構在八個月內開發完成,並於2014年9月向安裝於自由號瀕海戰 鬥艦提供評估。在2014年第四季和2015年第一季,SEWIP
Lite功完成了海上測試。雖然最初是針對海軍發展,但SEWIP Lite第一個用戶卻是海岸防衛隊的海洋巡邏艦。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