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
(上與下)聖安東尼奧級首艦聖安東尼奧號(USS San Antonio LPD-17)。
在諾斯洛普.格魯曼集團海上系統(Northrop Grumman Ship Systems)旗下阿爾方岱(Avondale)船廠建造中的
聖安東尼奧號,攝於2002年8月30日。
建造中的聖安東尼奧號,攝於2003年2月13日。
從艦尾角度看聖安東尼奧號。
進行海上補給作業中的聖安東尼奧號,正由一艘補給艦實施橫向燃油補給,一架直昇機在艦首
進行垂直整補。艦尾甲板上有數CH-53重型運輸直昇機。
聖安東尼奧號的戰情室(CIC),此為SSDS船艦自衛系統的顯控台區域。
聖安東尼奧級的綠灣號(USS Green Bay LPD-20)
聖安東尼奧級的紐約號(USS New York LPD-21),該艦使用了一段原屬於紐約世貿中心南塔的鋼樑作為建材。
來自原紐約世貿南塔的24噸重鋼材被用來製造紐約號的艦首。此照片攝於2003年9月9日。
在阿爾方岱造船廠建造中的紐約號,艦體已經成形,攝於2006年5月。
聖安東尼奧級的聖安東尼奧號(左)與紐約號(右)並排航行。
(上與下)聖安東尼奧級的墨薩.維德號(USS Mesa Verde LPD-19)被美國海軍挑選作為
聖安東尼奧級的全船抗衝擊測試(Full-Ship Shock Trials,FSST)。FSST總共要進行三次引爆實驗,兩張照片
分別是第一次(2008年8月17日)以及第二次(2008年8月27日)。墨薩.維德號的FSST使用10000磅炸藥。
在Litton Ingalls船廠建造中的聖安東尼奧級阿靈頓號(USS Arlington LPD-24),攝於2014年10月左右
,所有船段模組都已經就位。阿靈頓號的艦體使用了911恐怖攻擊時,被撞上的五角大廈的燒毀鋼樑。
從後方看一艘聖安東尼奧級。艦尾塢艙的上部艙門此時是開啟狀態。
由艦尾看阿靈頓號(LPD-24),注意塢艙內正停放一艘LCAC氣墊登陸艇。
在Litton Ingalls船廠下水前夕的聖安東尼奧級約翰.穆薩號(USS John P. Murtha LPD-26),
準備移到畫面左側的沈降乾塢中。
聖安東尼奧級第12號艦:2015財年增購的羅德岱堡號(USS Fort Lauderdale LPD-28)。由於先前為聖安東尼奧級製造
AEM/S複合材料桅杆系統的格爾夫波特船廠(Gulfport shipyard)已經在2014年關廠,因此羅德岱堡號改用傳統式桅杆,
AN/SPS-48E雷達等電子天線都暴露在外部。LPD-28與LPD-29兩艦是原型聖安東尼奧級(LPD17 Flight I)
到後續LPD17 Flight II的過渡。
羅德岱堡號(USS Fort Lauderdale LPD-28)在2020年3月28日下水。
(上與下)羅德岱堡號(USS Fort Lauderdale LPD-28)試航的照片,攝於2021年10月21日。
(上與下)聖安東尼奧級13號艦李查.麥庫爾號(Richard M. McCool Jr. LPD-29)試航的照片。
該艦是第一艘裝備AN/SPY-6(V)2企業監視雷達(EASR)的船艦,取代了先前的AN/SPS-48E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上與下)杭亭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在2013年4月8日展出LPD Flight 2系列的反彈道飛彈型(BMD),
搭載大型AMDR相位陣列雷達、分置於兩舷的18組16聯裝MK-57垂直發射器(可容納標準SM-2/6防空飛彈與SM-3反彈道飛
彈)、 兩座21聯裝RAM短程防空飛彈、一門艦首艦砲(可能是155mm)以及一座後部的MK-110 57mm高平兩用快砲。
美國海軍打算以聖安東尼奧級的設計為基礎衍生出LPD Flight 2,作為替換惠德比島/哈波渡口級船塢
登陸艦(LSD)的設計。此為2015年的LPD Flight 2想像圖。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美國
(San Antonio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
LPD-17、18、20、21、23、25──Avondale, La. Northrop Grumman Ship Systems, New Orleans , Louisiana. LPD-19、22、24、26~29 ──Ingalls, Missisippi (LPD-19、22、24、26原訂由BIW承造) |
||||
尺寸(公尺) |
長208.5 寬32 吃水7 |
||||
排水量(ton) | 滿載253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olt-Pielstick
2.5 STC V型16汽缸中速渦輪增壓柴油機*4/41600
2500kw Caterpillar Ship Service Diesel Generators (SSDG)柴油主發電機*5 雙軸 |
||||
航速(節) | 22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數位式水文測量系統 AN/WSN-5慣性導航系統 AN/WRN-6(V)1 衛星定位系統 AN/WQN-2 都卜勒聲波測速系統 AN/UQN-4A 聲納探測系統 AN/SSN-6 NAVSSI數位地圖導航系統介面 AN/SPS-48E 3D C/E頻對空搜索雷達*1(LPD-17~28) AN/SPY-6(V)2 S頻 相位陣列雷達*1(LPD-29) AN/SPQ-9B I頻搜索雷達*1 AN/SPS-73 I頻平面搜索雷達*2 AN/SPS-64(V)9 I頻導航雷達*1 AN/SAR-8紅外線追蹤瞄準系統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 MK-36干擾彈發射器*2(SRBOC) MK-53 Nulka主動式消耗性誘餌(AED)發射器 (電子系統藏於AEM/S桅杆內) |
||||
射控/控制系統 | AN/SPQ-12(V)雷達資訊顯示傳輸系統
MK-91射控雷達 SSDS MK-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 USQ-119C(V)27 NTCSS聯合海上情報指揮系統 AN/KSQ-1兩棲作戰指揮系統 AN/SPQ-2(V)雷達顯示分派系統 AN/USG-2 CEC協同接戰能力系統 |
||||
人員 | 船員361 搭載部隊700 | ||||
艦載武裝 |
MK-31 Block 1公羊(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 21聯裝MK-49公羊飛彈發射器*2) MK-46 Mod1 30mm機砲模組*2 MK-26 Mod18 0.5吋機槍*2 |
||||
艦載機 | 機庫停放:CH-53運輸直昇機*1或
CH-46運輸直昇機*2或 MV-22傾斜旋翼機*1或 UH-1N/AH-1直昇機*3
甲板操作:CH-53運輸直昇機*2或 CH-46運輸直昇機*4或 MV-22傾斜旋翼機*2或 UH-1N/AH-1直昇機*4或 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1 |
||||
登陸載具 | 塢穴容納──
LCAC氣墊登陸艇*2或 先進兩棲突擊載具(AAAV)*15 |
||||
姊妹艦 |
共13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LPD-17 San Antonio | 1996/12/17 | 2000/12/9 | 2003/7/12 | 2006/1/14 | |
LPD-18 New Orleans | 1998/12/18 | 2002/10/14 | 2004/12/11(2015/1/15洗禮) | 2007/3/10 | |
LPD-19 Mesa Verde | 2000/2/29 | 2003/2/25 | 2004/11/19 | 2007/12/15 | |
LPD-20 Green Bay | 2000/5/30 | 2003/8/11 | 2006/8/11(206/7/15洗禮) | 2009/1/24 | |
LPD-21 New York | 2003/11/25 | 2004/9/10 | 2007/12/19(2008/3/1洗禮) | 2009/11/7 | |
LPD-22 San Diego | 2006/6/1 | 2007/5/23 | 2010/5/7(2010/6/12洗禮) | 2012/5/19 | |
LPD-23 Anchorage | 2006/6/1 | 2007/9/24 | 2011/2/12(2011/5/14洗禮) | 2013/5/4 | |
LPD-24 Arlington | 2006/11/6 | 2008/5/26 | 2010/11/23(2011/3/26洗禮) | 2013/2/8(實際上在2013/4/4舉行典禮) | |
LPD-25 Somerset | 2007/12/27 | 2009/12/11 | 2012/4/14(2012/7/28洗禮) | 2014/3/1 | |
LPD-26 John P. Murtha | 2011/4/1 | 2012/6/6 | 2014/10/30(2015/3/21洗禮) |
2016/5/13交付 2016/10/8成軍 |
|
LPD-27 Portland | 2012/7/27 | 2013/8/2 | 2016/2/13(2016/5/21洗禮) |
2017/9/18交付 2017/12/4成軍(2018/4/21舉行典禮) |
|
LPD-28 Fort Lauderdale | 2016/12/19 | 2017/10/13 | 2020/3/28(2021/8/21洗禮) |
2022/3/11交付 2022/730成軍 |
|
LPD-29 Richard M. McCool Jr. | 2018/2/23 | 2019/4/12 | 2022/1/5(2022/6/11洗禮) |
起源 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是美國海軍在1990年代開始規劃的兩棲船塢運輸艦,預計建造十二艘取代總數27艘的現役兩棲艦隻,包括奧斯汀級(Austin class)兩棲船塢登陸艦、安克拉治級(Anchorage class)船塢登陸艦與新港級(Newport class)戰車登陸艦、查爾斯頓級(Charleston class)兩棲貨物運輸艦(LKA)等等,將可滿足未來美國海軍快速應付區域衝突、將兩棲陸戰隊運送上岸的任務。 聖安東尼奧級的研發從1993年1月展開,由阿方岱爾(Avondale)造船廠、通用動力的貝 斯鋼鐵(Bath Iron Works,BIW)造船廠、雷松(Raytheon)公司等組成的集團於1996年取得合約,進行細部設計。全部本級艦將由此集團承造,由於落選的Ingalls造船廠對此表達抗議,導致工程的發包一度延宕。 首艦勝安東尼奧號原本預計於2002年7月交艦,不過卻面臨嚴重的進度落後與預算超支;為了解決問題,並控制整個計畫的進度與品質,美國海軍在2002年6月進行了一項合約交換:原先由 貝斯 鋼鐵承包的四艘聖安東尼奧級(LPD-19、22、24、26)改由英格斯承造,而貝斯 鋼鐵則獲得原先頒給李頓/英格斯的四艘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的建造合約。在BIW的美國國會支持者的運作下,美國海軍在這項合約交換中增加一個附帶條款,如果後來美國增購第12艘聖安東尼奧級(LPD-28),則美國海軍同時也必須補償一艘驅逐艦或等量的工作合約給貝斯鋼鐵。 在1999年,Litton集團購併了Ingalls與Avondale廠;在2001年, 諾斯洛普.格魯曼集團(Northrop Grumman)又購併了Litton集團並成為諾格船艦系統(Northrop Grumman Ship Systems,NGSS),因此所有的聖安東尼奧級都由諾格集團承造。在2008年1月,諾格集團將NGSS以及旗下的新港紐斯(Northrop Grumman Newport News)等所有船艦事業合併為諾格造船( Northrop Grumman Shipbuilding,NGSB),不過諾格造船又在2011年3月 被諾格分割出來,成為杭亭頓.英格斯工業集團(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HII)。 載台設計 相較於以往的兩棲艦艇, 聖安東尼奧級著重於減少對友軍岸上設施的依賴、降低人力需求、減低作業成本、保留未來改良空間以及提高獨力作戰能力,特別是自衛能力。聖安東尼奧級融合最新的建造科技,並擁有最先進的偵測、C4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Computer and Intelligence)、武器等裝備,艦上的各偵測、武器系統、作戰系統、動力輪機控制等都由雷松(Raytheon)研發的船艦光纖廣域網路(fibre-optic Shipboard Wide Area Network,SWAN)系統連結,可由單一操控台監控全艦 一切航行、輪機、裝卸、戰鬥、損管維修等機能,大幅減輕艦上人員的工作負荷。
早期LPD-17的想像圖。最初打算使用與柏克級飛彈驅逐艦類似的傾斜式合金桅杆,但後來改成 AEM/S先進封閉桅杆系統。此外最初聖安東尼奧級規劃配置垂直發射的ESSM防空飛彈, 最後由於預算因素而無法實現。
聖安東尼奧級最初預計採用類似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的傾斜式輕質合金桅杆,但後來改成最先進的封罩式桅杆/雷達系統(AEM/S), 把包括SPS-48E對空搜索雷達在內的收發天線藏在由FSS頻率選擇材料製作的AEM/S塔狀外罩內,大幅增加匿蹤性,也可避免裝備受海水鹽害或外物損傷 。前11艘聖安東尼奧級都使用AEM/S桅杆,而增購第12號艦(LPD-28)時,由於原本負責製造AEM/S桅杆的格爾夫波特船廠(Gulfport shipyard)已經在2014年關廠(因為使用複合材料桅杆的DDG-1000驅逐艦大幅減產為三艘,使該廠業務量大減),因此重回傳統的輕質合金桅杆。聖安東尼奧級擁有高度的匿蹤造型,艦上各裝備也盡量採取隱藏式設計,大幅降低了雷達截面積,此外也致力於降低紅外線等其他訊號。 聖安東尼奧級的上層構造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船樓包含艦橋、前部AEM/S桅杆以及一號煙囪等,後部船樓包含機庫、庫房、後部煙囪以及後部AEM/S桅杆等,兩船樓之間的空隙也由兩側舷牆包圍,中間形成的天井空間可用來停放小艇,而且側面受到舷牆遮蔽,可降低雷達截面積(RCS)。 聖安東尼奧級採用柴油機推進系統,主機為四具法國S.E.M.T. Pielstick授權美國Colt生產的Colt-Pielstick 2.5 STC V型16汽缸中速渦輪增壓柴油機,電力供應則交給五具2500kw的Caterpillar Ship Service Diesel Generators (SSDG)柴油主發電機,此發電機具有自我清潔能力的過濾器。 聖安東尼奧級的推進系統使用新設計來提高航速性能,然而這個性能是透過壓榨發動機在極限性能指標負禁運作而達成,所以之後問題重重,之後的調整工作也十分艱辛。
安裝中的聖安東尼奧級的AEM/S封閉桅杆系統,而被封閉在其中的是AN/SPS-48E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相較於前一代的船塢運輸艦,聖安東尼奧級的飛行甲板與機庫收容設施進一步擴大,能操作海軍陸戰隊各型航空器,包括CH-46中型運輸直昇機 、CH-53重型運輸直昇機或下一代運輸主力──MV-22傾斜旋翼機。機庫設置於船艛末段,能容納一架CH-53重型直昇機或 一架MV-22傾斜旋翼機,如果是CH-46中型直昇機則可容納2架,如果是UH-1Y或AH-1Z則可容納3架;艦尾的大型飛行甲板能同時操作兩架CH-53或MV-22等級的重型旋翼機,或者是4架CH-46或UH-1Y等級的中/輕型直昇機,必要時還可讓AV-8B等STOVL戰鬥機降落。本級艦具有三個總面積達2230平方公尺的車輛甲板、三個總容量962立方公尺的貨艙 、一個容量1192立方公尺的JP5航空燃油儲存艙、一個容量達37.8立方公尺的車輛燃油儲存艙以及一個彈藥儲存艙,為登陸部隊提供充分的後勤支援。艦內設有一個全通式泛水塢穴甲板,由艦尾升降閘門出入 ,塢穴容積也比上一代船塢登陸艦更大,可停放兩艘LCAC氣墊登陸艇 或一艘LCU通用登陸艇,位於艦舯、緊鄰塢穴的部位可停放14輛新一代先進兩棲突擊載具(AAAV,現役AAV-7的後繼者)。此外,本級艦亦擁有完善的醫療設施,艦內醫院編制24名醫護人員,擁有2個 手術室、2個牙醫診療室與24個病床。 雖然聖安東尼奧級的航空運作能力與兩棲載具運用能力都比老一代船塢運輸艦增加,但載運貨物與兵員的數目卻明顯減少,僅能搭載720名士兵(奧斯汀級能搭載900名);不過在後冷戰時代,大多數快速反應任務的兵力需求已經減低不少。
正吊裝至聖安東尼奧號機庫頂端平台上的MK-46 30mm遙控機砲塔。 作戰裝備 自衛能力方面,LPD17擁有SSDS MK-2 Mod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Ship Self-Defense System,SSDS),可整合艦上所有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以統整精確的目標資料,並指揮海麻雀ESSM與RAM短程防空飛彈進行接戰,防空自衛能力較以往的兩棲艦艇大幅增加 。SSDS是美國海軍第一套真正實現全分散架構的艦載戰鬥系統,此系統透過SAFENET光纖區域網路整合艦上所有防空作戰相關的偵蒐、追蹤、射控與武器系統,包括AN/SPS-48E對空搜索雷達 (位於AEM/S封閉桅杆內)、AN/SPQ-9B追蹤雷達 (位於前桅塔的頂端)、AN/SAR-8紅外線追蹤瞄準系統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其天線組位於艏艛結構兩側)、MK-36干擾火箭發射器、方陣近迫武器系統、ESSM海麻雀防空飛彈的射控系統、RAM公羊飛彈發射器、以及負責統一監控的AN/UYQ-70先進顯控台(分別為 WCC與DSC)等等;每個次系統均擁有各自的模組化網路連接單元(LAU),負責執行運算處理以及網路連接工作,如此便將全艦的自衛防空機能平均分散在各LAU內。 在原始設計,美國海軍規劃在聖安東尼奧級上裝備海麻雀ESSM防空飛彈與MK-31 Block 1公羊(RAM)飛彈構成的兩層式近程防空飛彈網,艦首安裝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最多可裝填64枚ESSM(每四枚裝填在一個發射管);而理論上,如果聖安東尼奧級的垂直發射器位置安裝深度較大的MK-41發射器打擊構型(深度7.7m),還可以裝載戰斧巡航飛彈或標準SM-2防空飛彈(透過CEC協同接戰能力尤其他防空艦艇導控)。 不過 由於預算因素,日後聖安東尼奧級並未實際裝備配備MK-41垂直發射器與ESSM防空飛彈,只裝備兩具RAM短程防空飛彈的21聯裝MK-49飛彈發射器中,其中一具位於艦橋前方左側的平台,另一具位於直昇機庫上方右側。曾有消息指出聖安東尼奧級仍保有安裝MK-41垂直發射器的空間,不過日後美國海軍造艦項目管理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r,PEO)主管William Galinis少將表示,這個空間位置被重新規劃,改做為其他用途。電子反制方面,聖安東尼奧級裝備美澳兩國開發的MK-53 Nulka主動式消耗性誘餌(AED)發射器。主動電子反制方面,LPD-17~21配備現役的AN/SLQ-32(V)2電子戰系統,最初預定從LPD-22起換裝美國最新研發的先進整合電子戰系統(Advanced Integrate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AIEWS),不過此系統的研發後來遭到取消。 為了對付接近艦體的小型水面目標(例如敵方砲艇或恐怖份子的自殺快艇),LPD17配備兩座MK-46 Mod1 30mm機砲以及兩挺MK-26 Mod18 0.5吋機槍,其中兩門MK-46機砲塔分別位於艦橋前方以及直昇機庫上方左側的平台上,兩型機槍機砲分佈於左右兩舷。MK-46火砲模組是直接將美國海軍陸戰隊開發的EFV兩棲遠征戰車(Expeditionary Fighting Vehicle)移植到艦上而來;相較於EFV使用的砲塔,艦用版本取消M240 7.62mm同軸機槍。EFV源於1974年8月開始發展的先進兩棲載具(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AAAV),2003年9月改稱為EFV,最後於2011年1月遭到取消。此外,MK-46也是美國海軍2000年代新開發的LCS近岸戰鬥船艦的水面作戰套件的裝備之一。MK-46 Mod1使用ATK的MK-44鍊蛇II型(Bushmaster-II) 30mm鏈砲,衍生自鍊蛇(Bushmaster)-III型35mm機砲(用於陸軍M-2/3布萊德雷裝步戰車改良計畫以及海軍陸戰隊新一代AAAV兩棲登陸車),安裝於雙軸穩定基座上以提高命中率,整合有具備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標定器以及電視攝影機的光電射控儀。MK-46可由戰情中心遙控,或由人員在砲位上力操作。MK-46 30mm機砲使用30X173mm的彈藥,彈種包括一種電子引信的空炸彈藥。 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聖安東尼奧級將陸續追加加固海基網路事業服務(Consolidated Afloat Network Enterprise Services,CANES)的整合開放式網路環境,將艦上原本各種獨立的網路運算環境/應用系統整合為單一的網路架構,以簡化系統架構、改進系統效率與安全性、降低整體成本等。第一批用來裝備聖安東尼奧級的兩套CANES於2013財年訂購。
波特蘭號(LPD-27)在2020年5月16日以LWSD MK-2 Mod 0雷射武器擊落UAV靶機的畫面 在2018年1月,美國海軍宣布將在聖安東尼奧級的波特蘭號(USS Portland LPD-27)將安裝雷射武器系統(Laser Weapon System,LaWS),屬於150KW級固態雷射技術成熟系統(Solid-State Laser – Technology Maturation System,SSL-TM),稱為雷射武器展示項目(Laser Weapon System Demonstrator,LWSD) MK-2 Mod 0,主承包商是諾格集團。LaSW先前在2014年於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朋斯號(USS Ponce LPD-15)上進行測試。此時正準備在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船塢運輸艦波特蘭號(USS Portland LPD-27)安裝雷射武器系統進行測試,是150KW級的SSL-TM,稱為雷射武器展示項目(Laser Weapon System Demonstrator,LWSD) MK-2 Mod 0。150KW級的LWSD MK-2 Mod 0後端設備體較大,需貫穿下方三層甲板;而聖安東尼奧級前部原本有保留一個安裝兩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的空間,因此朋斯號就是利用這個空間來安裝LWSD MK-2 Mod 0。在2020年5月16日,波特蘭號(LPD-27)在夏威夷海域進行了LWSD MK-2 Mod 0雷射武器首次試射,成功硬殺了一架作為標靶的小型無人載具(UAV)。 分佈式殺傷 隨著美國海軍在2015年提出分佈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概念(每一艘部署在戰區的水面艦都能獨力作戰、對海上和陸地目標進行打擊),美國海軍內部以及廠商都開始研究在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上部署遠程反艦、陸攻飛彈的可能性 ;如此,一支兩棲遠征群的艦隊本身就能擁有對戰區武力投射能力,不一定需要來自航空母艦或其他攻擊性單位的支援。在2015年12月美國海軍機構的會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領Robert Neller就曾提到「樂意看到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上部署戰斧巡航飛彈」。在2017年1月9日水面船艦協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年度學術研討會開目前,洛馬集團的神盾計畫主管Jim Sherida對媒體表示,該公司已經研究多種方式在聖安東尼奧級上部署飛彈系統以及部分神盾系統的軟體組件;由於聖安東尼奧級原始設計就預留容納MK-41垂直發射器的空間(原本打算容納ESSM防空飛彈),因此透過在艦上裝置MK-41垂直發射器以及現有神盾系統的通用軟體,就可以加裝包括戰術型戰斧在內的攻擊性飛彈。
服役期程 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原訂在在2002年7月服役,然而由於進度落後,於2003年7月才下水,2006年1月14日正式服役;原訂12艘在2015年左右如數成軍 ,但由於預算刪減,美國海軍在2010年將建造數量降至10艘(後來又增為11艘)。 用來建造第五艘本級艦紐約號(USS New York LPD-21)的鋼材中,包括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份子摧毀的紐約世貿雙塔的一段重達24ton的鋼樑 ,這段原本屬於世貿南塔的鋼樑成為建造紐約號艦首的原料之一,最後共有7.5噸融入艦首之中。 為了紀念911事件,紐約號上最主要的通道被命名為「百老匯」(Broadway),若干通道動線以曼哈頓最著名的三十四街和四十二街命名, 並設置了911事件中傷亡慘重的紐約警察局和紐約消防隊的標志;此外,艦上還展出世貿雙子星大樓被摧毀之前的曼哈頓美麗夜景。前九艘聖安東尼奧級延續美國海軍以城市來命名LPD的傳統,其中第八艘阿靈頓號(USS Arlington LPD-24)、第九艘薩墨賽特號(USS Somerset LPD-25)都是紀念2001年9月11日的911恐怖攻擊;其中,阿靈頓號是被攻擊的五角大廈以及阿靈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所在的城市名(位於維吉尼亞州),薩墨賽特則是聯合航空93號班機墜毀地點Stonycreek Township所在的薩墨賽特郡(Somerset County,位於賓系法尼亞州),以紀念聯合航空93號上英勇抵抗恐怖份子的乘客。用來建造阿靈頓號艦首的鋼料中包括被撞毀的五角大廈鋼樑,薩莫賽特號的艦首鋼料則包括 重達22噸、位在聯航93班機墜毀地點附近的一座起重機的融鐵。十號艦約翰.穆薩號(USS John Patrick Murtha LPD-26)則的命名則是來自一位曾參與越戰、退伍後當選眾議員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約翰.帕特裡克.穆薩(John Patrick Murtha),也是第一位被選為眾議員的越戰退伍士兵,在1989年至2010年都任職於眾議院國防預算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Defense Subcommittee),並曾擔任主席。 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到2005年交艦服役時,總費用已經達到17.6億美元,這還沒算進之後為了解決各種問題花費的資金;總計前五艘聖安東尼奧級的實際成本達到平均每艘17億美元的水平, 比起最初設定每艘8.6億美元的目標成本,上漲幅度幾乎是百分之百。不過Ingalls廠也在逐步調整改進聖安東尼奧級的建造程序,例如使用熱軋生産線(hot production line)的策略,從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到九號艦薩墨賽特號(USS Somerset LPD-25),建造過程總計減少了200萬個工作小時以及相關的成本。依照2007財年的幣值,薩墨賽特號的成本約13億美元(不包含先期備料的成本)。在2012年8月上旬,美國海軍與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簽署LPD-27的細部設計與建造合約,價值約15億美元。
簡化型聖安東尼奧級(LPD-28、29) 在2015財年眾議院國防授權法案中,允許美國海軍編列預算購買第12艘聖安東尼奧級(LPD-28),預計耗資8億美元;而增購LPD-28主要是為了在新一代LX(R)登陸艦(用來取代惠德比島/哈潑渡口級,以聖安東尼奧級的基礎簡化而成,即LPD-17 Flight II,見下文)計畫展開前填補造船廠的業務空檔,維持產能和人員不至於流失 。 相較於先前聖安東尼奧級,LPD-28設計將有許多修改,包括取消AEM/S桅杆系統。 依照前述2002年6月美國海軍與貝斯鋼鐵、英格斯之間的合約交換協議,貝斯應該要獲得一艘柏克級驅逐艦的建造合約作為補償, 不過此時貝斯鋼鐵船廠幾個正在執行的造艦計畫如松華特級驅逐艦等並不理想,又面臨一連串勞資紛爭(在2016年,美國國會授權建造的三艘柏克級之中,就包括一艘向BIW增購的補償合約) 。在2015年4月,美國海軍確定建造LPD-28。在2015年12月初,HII的英格斯船廠(Ingalls Shipbuilding)獲得LPD-28的固定價款先期採購備料合約,價值2億美元,包括準備建造所需的鋼材以及購置包含主機、發電機、推進系統、甲板裝備等與船艦載台相關的先期採購項目。
v2016年1月中旬水面艦艇協會(SNA 2016)學術研討會中,亭頓.英格斯工業(HII)展出LPD-28 的模型。注意傳統式的桅杆取代了原本的AEM/S封閉桅杆系統。
在2016年1月12日,美國海軍發佈LPD-28的需求徵詢書(RFP)。在2016年12月19日,美國海軍正式與HII簽署LPD-28羅德岱堡號(Fort Lauderdale LPD-28)的建造合約,價值17.93億美元。 在2018年2月17日,HII獲得美國海軍李查.麥庫爾號(Richard M. McCool Jr. LPD-29)的設計建造合約(固定價款合約),價值14.3億美元,這是第13艘、也是最後一艘聖安東尼奧級,設計與LPD-28相同 ,但改用AN/SPY-6(V)2相位陣列雷達(即EASR)取代原本的AN/SPS-48E。
在2023年2月11日,第一套AN/SPY-6(V)2安裝在建造中的聖安東尼奧級船塢 運輸艦李查.麥庫爾號(LPD-29)
品質問題 2000年代美國造艦計畫管理混亂、時程與成本失控以及監工不良等問題,深深地困擾著聖安東尼奧級的建造,使其品質大為降低 ,並多次發生進度落後與預算超支。首艦聖安東尼奧號 原訂建造預算約8億美元,然而實際上卻耗資18億美元,超支了10億美元之多 ,進度也 嚴重落後,原訂在2002年7月7日服役,但由於Avondale造船廠的延誤,直到2003年7月12日才下水,而且到了下水超過一整年後的2004年12月都還不能以自身動力航行,只好以拖曳方式拖到密西西比州的Ingalls船廠進行艤裝。聖安東尼奧號在2005年8月底由美國海軍接收並駛離船廠,三天後船廠所在的紐奧良就遭到卡崔娜颶風襲擊,該艦的測試進度也因而受到影響。在卡崔娜颶風襲擊後的救災行動期間,海軍與海岸防衛隊相關人員、政府官員利用聖安東尼奧號成為一個救災作業平台,艦上也收容若干無家可歸的船廠工人。聖安東尼奧號在 接受美國海軍進行驗收測試時,連續兩次沒有過關,被迫回到船廠檢修;檢修完畢進行海試時,又曾發生右舵機卡死的狀況,一度導致無法出港;搶修排除故障後,在海試途中又發生燃油迴路通風系統故障 ,導致可燃油氣堆積,此外進行直升機起降測試時,也發生飛行員和甲板引導官之間通信中斷的問題。事實上,2005年8月聖安東尼奧號交付美國海軍時,艦上電器、電路裝備 仍存在涵蓋全艦的大量問題,包括電纜根本不通、線束綑綁不正確、電纜超載以及浸水區域電纜的外皮包紮不確實等等 。
聖安東尼奧號的推進系統機油供應系統在2008年10月底發生嚴重漏油,附近滿是 高溫機油噴濺的痕跡。 雖然聖安東尼奧號在距離開工的六年以後,在2006年12月進入 美國海軍服役,但是直到2008年初都還無法有效值勤擔負任務。在2006年1月27日,諾格集團獲得美國海軍600萬美元合約,進行聖安東尼奧號成軍巡航後可獲得性(Post-Shakedown Availability,PSA)維修作業,原訂在2007年4月完成。在2007年6月22日,美國海軍部長Donald C. Winter親筆寫信給諾格集團表達不滿,表示聖安東尼奧號服役後23個月還是不能執行戰備任務。 在2008年初,聖安東尼奧號終於進行第一次正式戰備勤務,然而卻由於艦尾艙門故障無法關上,延遲了48小時才修復出港。 在2008年8月,聖安東尼奧號加入由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HD-7)兩棲突擊艦的遠征打擊群(ESG)進入中東海域,這是聖安東尼奧號的第一次實戰部署;然而到10月底,聖安東尼奧號卻發生推進系統的 機油供應系統嚴重漏油的狀況 ,高溫的潤滑油在機艙裡四處噴濺,有火災危險,被迫在10月31日進入巴林的美國海軍基地。美國海軍立刻派遣約30名技術人員趕赴巴林,就地為聖安東尼奧號展開維修。歷經25天的整修之後,聖安東尼奧號才在11月25日從巴林啟航,返回美國;這次整修耗資140萬美元,出問題的原因在於潤滑系統相關管路安裝、材質用料與焊接都不合格。聖安東尼奧號在巴林 故障的事件,也促使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等相關單位詳加檢查幾艘已完成或建造中的後續艦(LPD-18~21)的潤滑油系統,技術人員表示並沒有發現系統性的問題,然而的確存在若干焊接上的工程瑕疵。 二號艦紐奧爾良號也出現許多問題;首艦聖安東尼奧號在建造中進行許多調整合修改,衍生更多問題,並導致造價高漲與進度落後;同時間在建造的紐奧良號建造進度已經過半,所以無法避免許多已經在聖安東尼奧號上發現的問題。紐奧良號在2007年3月10日舉行成軍典禮,5月3日首次抵達聖地牙哥母港,但仍需要超過40萬人工小時的建造維修工作才能達到全戰備狀態。在2008年8月,紐奧良號沒能通過INSURV檢查程序,INSURV程序發現該艦上2600項缺失,包括航行操縱系統問題,船台甲板的通風機風扇扇葉破損而無法運轉,車輛儲存區與泛水塢艙甲板的材質用料有問題,塢艙與飛行甲板鏽蝕,車輛甲板的艙門不能正常運作,升降機故障,推進系統不可靠。海軍陸戰隊對於艦上的舖位安排也不滿意,認為將影響適居性和值勤效率。在最終的合約測試前,紐奧良號的主機還發生故障,導致延遲10小時才入海,測試時艦上許多通信裝備無法運作,RAM防空飛彈測試時只發射一發便失去了電力,只能重新啟動射控電腦 。INSURV的報告稱,紐奧良號的能力無法持續執行作戰任務。而美國海軍報告則表示,其中85%的缺陷都是次要問題,而且多數問題已經修正。在2009年1月9日,紐奧良號首次離開聖地牙哥執行戰備部署,與拳師號(USS Boxer LHD-4)兩棲船塢運輸艦以及康斯托克號船塢登陸艦(USS Comstock LSD-45)編組成遠征打擊群(Expeditionary Strike Group,ESG)。 在2008年11月,聖安東尼奧號的四台柴油機先後發生故障,檢查時赫然發現齒輪減速箱的潤滑油裡有金屬碎屑,應該是建造施工時工人不慎遺留的,導致了機械的磨損。經檢查後,聖安東尼奧號與紐約號的潤滑油系統 都遭金屬碎屑的污染,導致柴油主機的曲軸在運轉過程中產生磨損;如果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曲軸將發生偏差,進而導致嚴重損壞。紐約號在2009年12月的海試中,便由於柴油機曲軸磨損導致偏差,進而發生故障。 在2009年2月,在中東、北非一帶執行反海盜勤務的聖安東尼奧號行經蘇伊士運河時,兩具全力運轉的柴油主機之中,其中一具突然開始逆轉,導致聖安東尼奧號失控,險些撞上附近船隻 ,這次意外是因為輪機控制系統的問題。因為潤滑油系統 等機械問題,聖安東尼奧號與紐約號在2010年1月被迫停航,展開檢修。在2010年4月13日,美國海軍與英國BAE System簽署一紙2960萬美元的合約,負責修復聖安東尼奧號與紐約號的主機潤滑油系統,其中紐約號的柴油機曲軸需要更換 ;然而,隨後顯示檢修工程的耗資與工時都超過原本預期。原本美國海軍認為聖安東尼奧號的檢修要花費4到5個月,耗資500萬美元,但 在進行評估作業時,更多問題浮出檯面,包括發現最初建造時主機、減速齒輪都未正確安裝,使得整個工期延長為11個月,維修成本至少3900萬美元(最終可能更貴)。美國海軍希望能透過此次大修盡可能解決長久以來困擾聖安東尼奧號的種種「頑疾」,保證該艦重返美國海軍序列時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為此,美國海軍在2010年10月甚至取消了該艦在2011年預定的作戰部署計畫。 在2010年10月,美國國防部公佈一份總結聖安東尼奧級問題的報告,並批評諾格集團造的船艦「沒有效用、不適合值勤、無法在戰鬥中存活」,同時也批評由雷松提供的光纖網路、電子系統與反飛彈自衛系統有許多嚴重瑕疵。 總計聖安東尼奧號出現的問題包括建造時焊接工作不確實、電氣電纜設備施工鋪設不良、輪機控制系統工作不正常、艦尾艙門液壓驅動系統故障、發動機潤滑油系統遭金屬碎屑污染、柴油主機與減速齒輪箱安裝不當(螺栓沒有裝緊)而導致整個推進系統從主機到螺旋槳都發生異常震動,而柴油機本身的螺栓也有問題;除了建造質量問題之外,該艦服役後,艦上人員對船艦的運作與維護也有疏失,教育訓練工作並不確實。 在2011年上旬,美國國會仍繼續追究當年批准接收聖安東尼奧級的相關高階軍官的責任,認為明知這些聖安東尼奧級問題這麼多卻還批准交付,明顯存在疏失。在2011年4月,聖安東尼奧號維修工作展開近兩年後,美國海軍開始調查追究勝安東尼號長期機械、工程問題的相關責任,調查工作由區域維修活動(Regional Maintenance Activity,RMC)的執行主管Thomas J. Murphy負責。依照海軍的調查,認定兩個相關合約商:Earl Industries(負責維護聖安東尼奧號的主承包商)以及Fairbanks Morse(主機製造商)無意願或沒能力提供船上固定設備的文件以及維修程序;為此,海軍暫停了諾福克船艦支援活動(Norfolk Ship Support Activity)的監管權。在2011年5月6日,海軍宣布取消與Earl Industries的維護合約,表示該公司工作表現與品質保證不良,而且關於質量控制與文件管理表現不佳。 在2011年5月26日,經過10天試航之後,美國海軍宣布聖安東尼奧號 的輪機工作完全正常,整個試航作業在6月15日結束。隨後在2011年7月至8月,聖安東尼奧號展開一項短程的訓練部署;然而在2011年7月,聖安東尼奧號在航行時又發現柴油機無法全速運轉,因此再度進行檢查整修,結果又發現原維修承包商Earl Industries的若干工作缺失,而整修工作於8月3日完成。經過試航之後,聖安東尼奧號花費10個月進行重新認證以及人員的重新訓練 ,在2012年初重回美國海軍作戰序列 。在2011年8月,美國海軍表示先前聖安東尼奧號的所有問題都已經處理妥當,包括外來物質殘存於潤滑油系統、艦體材料不合格、機械安裝錯誤、軸封洩漏等等。 修復後的聖安東尼奧號似乎有一雪前恥之勢,在2012年3月獲得美國海軍戰鬥效率(Battle Effectiveness,Battle "E")表揚。 值得玩味的是,前述四艘問題叢生的聖安東尼奧級,全部都是由Avondale船廠建造,同時期由Ingalls船廠建造的梅薩韋德號(USS Mesa Verde LPD-19)卻沒有嚴重的大問題。然而,Ingalls船廠在2000年代也不是沒有遇到大麻煩:2005年9月卡崔娜颶風橫掃美國南部,位於密西西比州的Ingalls船廠以及許多相關供應商的生產設施受創嚴重,不僅廠房機具受到嚴重破壞,日後更導致船廠原有的2/3熟練員工離職或無法重返工作崗位(因為疏散到其他地區等緣故),廠方被迫以經驗不足的生手來繼續各項造艦工作,這導致同時期Ingalls廠幾個進行中的造艦計畫都陸續發生嚴重的管理與品質問題 ,也影響到聖安東尼奧級的建造進度。 一位退役的美國海軍官員表示,諾格集團必須為聖安東尼奧級的品質問題負起最大責任,例如過度省略預防性的維修程序、空調系統維修不佳等等。除了聖安東尼奧級之外,同時期在Ingalls廠建造的馬金島號(USS Makin Island LHD-8)兩棲突擊艦也發現了嚴重的電器電路問題,被迫在2008年初宣布交艦進度延後六個月,以解決佈線等問題,並由諾格承擔所需的3.6億美元額外支出 。同時期一連串造艦計畫的管理不良,導致美國海軍對諾格集團大為光火。 在2010年中,諾格集團表示考慮打算在2013年關閉Avondale船廠,剩下的聖安東尼奧級建造業務都轉移到Ingalls廠,但如此每艘的建造成本要再增加2.1億美元;加上同時期美國國防部屢屢刪減國防預算,美國海軍取消最後兩艘聖安東尼奧級的建造,總數減為10艘 ,不過後來還是陸續決定建造第11號(LPD-27)與第12號(LPD-28)艦。 歸根究柢,美國2000年代一連串造艦品質不良,是長久以來的大環境所致;1980年代到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造船業 由於勞力成本升高以及雷根自由經濟政策而取消對造船廠補貼,根本無法因應韓國這樣有政府大力支持補貼的亞洲新興造船國家的削價競爭,終於使美國造船業完全退出民間市場, 僅僅剩下美國海軍造艦業務。但美國海軍艦隊規模卻逐漸縮減,而 以往品質優良、經驗老道的傳統老牌海軍船廠由於人力成本昂貴而逐漸被削價競爭的民營船廠取代;在此種大環境下美國船廠業務日漸萎縮,訂單縮減使船廠單位建造成本提高,進一步導致美國海軍縮減訂單而形成惡性循環, 民營船廠為了在日漸艱困的經營環境下採取一連串壓縮成本的作為(包含使用廉價的次等料件、降低施工質量與檢驗標準、延遲設施更新與減緩人員福利待遇提升),不僅降低產品品質且造成人員流動率過大,使經驗技術更容易流失(Avondale廠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平均人員流動率高達35%)。 依照美國過去建造大型艦艇的經驗,一型艦艇大約建造到第五艘,主要的困難與問題都應該已經排除,然而聖安東尼奧級則仍然有諸多問題。甚至在2012年7月中旬下水約三個月的薩墨賽特號(USS Somerset LPD-25)接受檢查時,仍發現固定主機的螺栓安裝不確實,與聖安東尼奧號的問題如出一轍;發現問題後,美國海軍立刻對即將交付的安奇奧號(USS Anchorage LPD-23)進行檢查,也使該艦的交付時間延遲到9月份。而值得玩味的是,薩墨賽特號與安奇奧號仍然是由問題叢生的Avondale廠建造。 在2011年3月,諾格集團將旗下的船艦系統(Northrop Grumman Ship Systems)以及連帶的英格斯船廠與紐波特紐斯(New Port News)船廠從集團中分割出去,獨立成為杭亭頓.英格斯工業集團(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HII)。在新組織的整頓之下,英格斯船廠的建造工作逐漸重上軌道,後續建造的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美利堅號(USS American LHA-6)船塢運輸艦以及為海岸防衛隊建造的國家安全艦(National Security Cutter,NSC) 的品質與進度都比過去逐步改善。 在2014年2月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指出,聖安東尼奧級仍沒有完全合格地運轉。 在2017年7月,美國政府審計組織(GAO)一份報告批評,美國海軍對於驗收新艦並沒有恆定的標準,交付艦隊的船艦無論是品質或完成度都不符合要求;雖然美國海軍原則上要求船艦交艦時必須是零缺失、能執行作戰任務,但對於交付前一定要解決的缺失項目以及時程規定,卻沒有清楚定義;結果,不同時期的美國海軍計畫辦公室自行定義交付的品質和完成度標準,並沒有一致性。例如,聖安東尼奧級的薩莫賽特號(USS Somerset LPD-25)交付時,艦上58項需完成部署認證的系統,在交艦時有25項並未完成認證,交付艦隊時仍有14項系統未能通過驗證。成軍編入艦隊後,美國海軍發現薩莫賽特號上有多項系統發生問題,包括用來控制全艦幾乎所有系統與設備的先進電子系統;在服役操作期間,此系統發生過許多次失效,且美國海軍直到交付後週期(post-delivery period)以及編入作戰艦隊後,都無法有效修復這些問題。
2020年4月美國海軍檢查與研究委員會(Board of Inspection and
Survey,INSURV)提交給國會的年度報告,波特蘭號(USS Portland
LPD-27)在驗收試航期間發現的問題,是美國海軍近五年來接收的新艦中最多的,涵蓋主發動機、航空系統、小艇處理收放、錨機、發電機、對空搜索雷達等等。 服役紀錄 在2008年底,鑑於索馬利亞周邊海域海盜猖獗,已經嚴重影響國際航運安全,包括美國、北約與歐洲國家、俄羅斯、中國等都陸續派出艦艇進入索馬利亞海域維護航運;在2009年1月,美國將包括美、英、法、德、加拿大、丹麥、荷蘭、巴基斯坦等22國國的艦隊聯合組織為第151特遣艦隊(CTF-151),統一協調所有護航與反劫持任務,編成之初就以聖安東尼奧號為旗艦。 在2009年3月20日,聖安東尼奧級的二號艦紐奧爾良號在波斯灣荷姆茲海峽與洛杉磯級核能潛艦哈佛特號(USS Hartford SSN-768)發生碰撞,哈佛特號的帆罩部位正面撞上紐奧良號,導致其正面破損,與艦體連結處破裂進水,整個帆罩並微微向右歪曲,艦上有15人受到輕傷;而紐奧良號被撞後油槽破裂,造成95000公升的燃油外洩。事發後兩艘艦艇都以自身動力返港整修。紐澳良號的修復工作由Bahrain廠負責,花費230萬美元,然而哈佛特號潛艦的整修則花費超過1億美元。 LPD-17 Flight II系列 在2013年1月16日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年度研討會議(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 National Symposium)中,杭亭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HII)主動向美國海軍提議以LPD-17的艦體為基礎,衍生出多功能艦艇平台(稱為LPD Flight 2)。LPD Flight 2分為五個構型,分別是兩棲作戰版(Amphibious Warfare)、聯合指揮管制(Joint Command and Control)、人道救援(Humanitarian Operations)、醫院船(Hospital Ship)以及彈道飛彈防禦(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其中,彈道飛彈防禦版本牽涉到較大幅度的設計變更,納入完整的先進防空作戰系統、大型對空雷達和防空飛彈發射器,而其餘版本則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運用艦內的空間(例如艦尾塢艙)。如果美國海軍可以採用,杭亭頓.英格斯的聖安東尼奧級生產線就不至於中斷。 杭亭頓.英格斯在推銷這種多功能艦艇平台而宣傳時,引用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al Operation)強納桑.葛林奈特(Adm. Jonathan W. Greenert )在2012年7月的背書:「我們必須轉變造艦思維,從原本的豪華轎車──依照作戰需求量身打造艦艇載台──改為堅固的大卡車,載台本身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任務籌載」(We need to move from "luxury-car" platforms─with their built-in capabilities─toward dependable "trucks" that can handle a changing playload section)。 然而在2012年底,美國海軍湯姆.卡普曼少將(Vice Adm. Tom Copeman)遞交給海軍作戰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約翰.格林奈特上將(Adm. Jon Greenert)一份名為「2025年水面艦隊」(Vision for the 2025 Surface Fleet)的備忘錄;依照事後部分消息透露,湯姆.卡普曼少將建議美國海軍未來應更多仰賴2010年代建造的機動登陸平台艦(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以及衍生而來的浮動前進基地(Afloat Forward Staging Base,AFSB)來部署、操作海軍陸戰隊,並以之取代現有的船塢運輸艦。湯姆.卡普曼少將認為聖安東尼奧級這樣的船塢運輸艦不僅昂貴,也不符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未來的需求。 1.替代LSD的LPD Flight 2
在2013年初,杭亭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正式推出以聖安東尼奧級為 基礎衍生的LPD Flight 2系列,與聖安東尼奧級相較取消了AEM/S桅杆、機庫等構造 雷達匿蹤與作戰性能都有所降低。
2014年11月公布的LPD Flight 2,相較於稍早版本加回了直昇機庫(比原本聖安東尼奧級小)
依照2013年的計畫,美國海軍打算從2018財年(爾後延至2020財年)開始建造汰換惠德比島/哈波渡口級船塢登陸艦的新艦艇 ;此計畫在2013財年提出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稱為LSD(X),在2014年的版本就改稱為LX(R)。在2013年初,杭亭頓.英格斯(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正式推出以聖安東尼奧級為基礎衍生的LPD Flight 2系列,作為惠德比島/哈波渡口級替換案的選項。在2014年10月下旬,美國海軍部長Ray Mabus簽署了一份內部備忘錄,建議以基於聖安東尼奧級的簡化型設計來發展LX(R),首艦估計造價16.4億美元,後續艦的每艘平均成本則為14億美元(以總數11艘來計算) 。美國海軍打算建造11艘LX(R),建造工作會由HII以及隸屬通用動力(GD)集團、位於聖地牙哥的國家鋼鐵造船廠(NASSCO)來競爭。 在2016年6月30日,美國海軍正式選擇HII旗下的英格斯造船廠為LX(R)的設計廠商,在8月26日獲得第一筆LX(R)設計工作的修改合約,在9月14日獲得進一步的1910萬美元的修改合約。在2018年8月2日,美國海軍與HII簽署價值1.655億美元的長期採購合約, 為首艘LPD-17 flight II(LPD-30)的建造工作進行備料;這會是13艘LPD-17 Flight II的第一艘。 LPD Flight 2保留聖安東尼奧級的大型艦體,但刪除一些較為昂貴的技術特徵與裝備來降低成本,但連帶使作戰能力和雷達匿蹤性能降低。首先,LPD Flight 2取消原本的AEM/S封閉式桅杆,改用較為傳統的輕型合金桅杆(此桅杆的設計首先應用於第12、13聖安東尼奧級LPD-28與LPD-29)。此外,LPD Flight 2也取消原本艦體中後部的大型機庫與庫房結構 。在2013年HII最初的LPD Flight 2設計方案中,打算完全取消直昇機庫,而在2014年11月出現的版本則恢復設置一個容積較小的機庫,具有對兩棲突擊直昇機的起降與維護能力(先前美國海軍LSD都無此能力),任務彈性較佳 。LPD Flight 2也取消原本聖安東尼奧級艦首用來遮蔽船錨的構造,可簡化結構,但也會使匿蹤性能減損。武裝方面,原本兩座MK-46 Mod1 30mm機砲塔被取消,改用兩座較為便宜、開放式砲座的MK-38 25mm機砲(仍具有遙控功能),分別安裝在前部船樓前方以及後部船樓;此外,仍配備兩組21聯裝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作為自衛,並擁有四挺12.7mm機槍。防空方面,LPD Flight 2取消原本的AN/SPS-48E三維對空監視雷達,不過仍保有一具AN/SPQ-9B追蹤雷達以及SSDS防空自衛系統(含RAM防空飛彈)。
2.反彈道飛彈版 在2008年歐巴馬(Barak Obama)剛上任美國總統之後,重新審視美國各國防軍備計畫;其中,所費不貲的DDG-1000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確定只會建造業已簽約的三艘,而CG(X)未來防空巡洋艦計畫也被推遲(2011年正式遭到刪除)。美國海軍也提出替代方案,其中的考量就包括以LPD-17型船塢運輸艦為載台,修改為搭載大型防空相位陣列雷達與飛彈的反彈道飛彈/防空艦艇。相較於耗費鉅資另外發展萬噸級以上的新型防空巡洋艦,現成的LPD-17可以節約不少開發經費;隨後美國海軍並未採納這類提議,而決定以柏克級飛彈驅逐艦進一步推出Flight 3。然而,受限於柏克級的原始設計,即便換裝最新型的AMDR防空相位陣列雷達,天線直徑最多只能達14英尺左右,與美國海軍原本希望在CG(X)配備的AMDR雷達尺寸(直徑至少22英尺)相去甚遠;如果以LPD-17為載台,就可以容納大得多的相位陣列雷達。 在2012年時,為共和黨參與美國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擔任顧問、雷根時代曾任海軍部長的李曼(John Lehman)在國防新聞(Defense News)的採訪中,提到打算發展一種飛彈防禦艦艇(Missile Defense Ship),以一種現成的、比柏克級更大的船型更大的艦體作為載台,能安裝尺寸足夠的AMDR雷達。而當時李曼指明考慮的就是以LPD-17作為載台。李曼認為這種飛彈防禦艦艇專門部署在前沿水域進行彈道飛彈防禦與長距離防空任務,而不是跟隨航空母艦戰鬥群,因此不需要如同現有神盾巡洋艦、驅逐艦的30節高速,所以速度雖然較慢、但擁有足夠空間的LPD-17完全適合。
杭亭頓.英格斯推出的LPD-17反彈道飛彈艦艇;由於艦體載台夠大,因此艦橋頂部可以 容納大型的AMDR相位陣列雷達,天線直徑超過柏克Flight 3所能容納的版本。
LPD-17反彈道飛彈版取消原本聖安東尼奧級的大型機庫來增加可用甲板面積,原本艦尾 塢艙則取消,原空間裝置一個升降式的機庫,可容納一架MV-22傾斜旋翼機這樣的重型航空器。 在2013年4月8日,杭亭頓.英格斯在華盛頓舉行的海軍水面-空中-太空聯盟(Navy League’s Sea-Air-Space)展中,正式公開展出LPD FLight 2的彈道飛彈防禦(BMD)版本。如同前述,LPD FLight 2 BMD取消了艦尾樓結構,因而騰出了頗大的主甲板面積來利用,兩舷總共裝備18組16聯裝MK-57垂直發射系統(見DDG-1000松華特級驅逐艦一文),總共有288個發射管空間,可裝填標準SM-2/6防空飛彈與SM-3系列反彈道飛彈。LPD FLight 2 BMD艦橋上方設置一個大容量的塔狀結構,用來裝置四面AMDR相位陣列雷達,其天線尺寸遠大於柏克Flight 3所能配備的版本(咸信是美國先前為CG(X)飛彈巡洋艦規劃的直徑22英尺或類似的版本),具有更優秀的偵測彈道飛彈能力,此外艦橋頂部還裝有一座21聯裝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LPD Flight 2 BMD的艦體中部設有一個包含一具煙囪的小型上層結構,縱列安裝了第二座21聯裝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一座被LCS近海戰鬥艦採用的MK-110 57mm 70倍徑快砲。 雖然原本的機庫結構被取消,但LPD FLight 2 BMD艦尾劃出一個大面積的起降甲板,包括一個能操作MV-22傾斜旋翼機的大型直昇機起降區;而原本艦尾塢艙則被改成一個升降式的機庫,足以容納一架機翼折疊狀態的MV-22傾斜旋翼機,使用時由升降機舉升至艦面甲板,如此就充分利用了原本塢艙的空間。此外,艦首裝置一門口徑至少5吋(127mm)的艦砲;依照此砲塔模型的比例, 可能是AGS 155mm陸攻艦砲(見DDG-1000松華特級驅逐艦一文)的輕量版本。當然,LPD FLight 2 BMD也強化了電力供應,以應付功率龐大的AMDR防空雷達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直接能量防空武器。 加裝攻擊性武器的探討 在2016年,因應美國海軍內部在前一年(2015年)提出的「分佈式殺傷」 (Distributed Lethality)理念,美國海軍探討在聖安東尼奧級上安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裝填戰斧巡航飛彈的可能性。美國海軍作戰部主管遠征作戰的辦公室(OPNAV N95) 在2016年10月中旬在樸次茅茲(Portsmouth)的會議透露,有探詢在聖安東尼奧級裝備兩組MK─41垂直發射器以及裝備飛彈的成本與可行性。在2018年4月,在美國參議院關於兩棲作戰的聽證會中,美國海軍高層又提到為聖安東尼奧級安裝垂直發射系統的構想,提高美國兩棲艦隊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能力,並提議可以在規劃中的LPD Flight 2實行。不過由於缺乏經費,關於為聖安東尼奧級加裝垂直發射器以及飛彈的規劃都沒有付諸實行。 在2021年1月12日美國海軍水面船艦年會年度論壇(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2021),美國海軍以及陸戰隊都在研究在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上部署更多防禦性與攻擊性武器的可能性,增強登陸艦本身的自衛以及攻擊性能力(而是只能倚賴編隊裡的驅逐艦),以因應跟中國、俄羅斯或伊朗之間可能的高端戰爭。此次論壇中提到不同的選項以及成本;例如,在艦上部署MK-41垂直發射系統來搭載戰斧巡航飛彈(利用原始設計艦首規劃的空間),或者是裝在集裝箱模組裡的反艦飛彈、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等。相較於工程複雜度以及成本較高的垂直發射器構想,在艦上部署集裝箱飛彈(裝在拖車上、平時儲存於機庫裡)或者部署HIMARS的構想,成本低廉得多,也更具有靈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