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
硫磺島級首艦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PH-2)。此為服役初期的畫面,艦橋前方配備兩座雙聯裝76mm火砲
(此時無砲塔外罩)。艦上停著一架1950年代服役的賽考斯基CH-34(S57)直昇機。
從前方看硫磺島號(LPH-2),艦首停放CH-46海騎士運輸直昇機,艦尾則有CH-53重型運輸直昇機。
一艘硫磺島級的下水典禮。
在碼頭邊看一艘硫磺島級。
一支美國海軍大型兩棲艦艇編隊的照片,由前而後是硫磺島號(LPH-2)、湯馬斯頓號戰車登陸艦
(USS Thomaston LSD-28)、溫哥華號(USS Vancouver LPD-2)船塢運輸艦。攝於1967年1月4日
硫磺島級仁川號(USS Inchon LPH-12)服役初期的照片,艦橋前方裝置兩座MK-33雙聯裝76mm快砲。
仁川號在1995年以後被改成掃雷指揮艦(MCS),並更改編號為MCS-12。
攝於1979年的硫磺島號(LPH-2),甲板上滿載CH-46、CH-47、CH-53、UH-1等各式直昇機。
1980年代以後的硫磺島號 ,艦橋前方與艦尾左側各裝一座MK-25 BPDMS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1970年代加裝),
此外艦尾左側平台裝置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980年代加裝)。
由後方看硫磺島號
攝於1990年的硫磺島號
(上與下)硫磺島級的瓜達康納爾號(USS Guadalcanal LPH-7)。上圖攝於1970年代,艦橋前方與艦尾左側各加裝一座
MK-25 BPDMS防空飛彈發射器,艦橋前方仍保留一座MK-33 雙聯裝76mm快砲。下圖是服役後期,艦上又增加了
兩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甲板上還有一架AV-8B STOVL攻擊機。
硫磺島級的關島號(USS Guam LPH-9)在1972到1974年進行「過渡性制海艦」計畫(ISCS),操作AV-8A STOVL戰鬥機
以及反潛直昇機驗證制海艦(SCS)概念。此照片攝於1972年ISCS項目期間,一架陸戰隊VMA-513中隊的AV-8A
在關島號甲板上懸翔。
四架美國海軍陸戰隊VMA-231中隊的AV-8A飛過關島號,該艦甲板上停了至少五架VMA-231的AV-8A戰機。
攝於1976年12月9日。
正前往印度洋路上的關島號(USS Guam LPH-9),攝於1976年12月9日。當時該艦正準備訪問肯亞。
時值肯亞獨立76週年,因此該艦人員在飛行甲板上排列「KENYA 76」。此時,關島號甲板上搭載了
13架AV-8A獵鷹攻擊機以及兩架CH-53D重型運輸直昇機,機庫內可能還有一架AV-8A。
(上與下)硫磺島級的的黎波里號(USS Tripoli LPH-10 )。上圖中,艦橋前方是MK-25 BPDMS防空飛彈發射器
(1970年代換裝),下圖則換成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980年代換裝)。
的黎波里號於1991年2月18日在科威特外海作業時誤觸伊拉克 布置的水雷,艦首左側炸出一個大洞。
此後該艦在巴林的船塢整修約一個月。
1995年除役的黎波里號 經過多年停泊閒置後,在2006年10月拖到夏威夷改裝為發射短程彈道飛彈的浮動平台
(無自航能力),在THAAD戰區高高度反彈道飛彈系統試射時用來發射當作標靶的中短程彈道飛彈。此為
的黎波里號被拖出聖地牙哥海灣時的畫面。
2010年7年10日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0)期間,除役的紐奧良號(ex-USS New Orleans LPH-10)
作為沉艦演習(SINKEX)標靶遭到擊沉。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美國
(Iwo Jima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
LPH-2──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 LPH-3、7、9、11──Philadelphia Naval Shipyard LPH-10、12──Ingalls Shipbuilding |
||||||
尺寸(公尺) |
長184 寬25.5 飛行甲板寬31.2 吃水9 |
||||||
排水量(ton) | 輕載13465 滿載19395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鍋爐*2/22000
蒸汽渦輪*1 單軸 |
||||||
航速(節) | 23 | ||||||
續航力(海浬) | 10000(20節)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AN/SPS-40E 2D對空搜索雷達*1 SPN-35A導航雷達*1 AN/SPS-10/67平面搜索雷達*1 SPN-43B航管雷達 AN/SLQ-32(V)2/3電子戰系統*1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 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
||||||
射控/控制系統 |
MK-115射控雷達*2 (LPH-3未裝) |
||||||
人員 | 船員718 搭載部隊1750~2157 | ||||||
艦載武裝 | 雙聯裝MK-33 三吋 50倍徑艦砲*4(其中兩門於1970~1974年間被拆除。LPH-12被改裝成MCS-12時將剩餘的兩門MK-33拆除) MK-25 BPDMS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2(1970~1974年間加裝,取代兩門被拆的MK-33。LPH-3的兩具MK-25在1980年代換裝MK-15 CIWS時被拆除。LPH-12被改裝成MCS-12時將這兩具飛彈發射器拆除)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2(CIWS)(1980年代加裝) MK-38 25mm機砲*2 0.5吋機槍*8 |
||||||
艦載機 |
CH-53運輸直昇機*11 CH-46運輸直昇機*20 AH-1T/W攻擊直昇機*3 UH-1N通用直昇機*3 |
||||||
登陸載具 | 甲板吊掛──LCVP人員車輛登陸艇*2(LPH-12) | ||||||
姊妹艦 |
共七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除籍時間 | |
LPH-2 IWO JIMA |
1959/4/2 | 1960/9/17 | 1961/8/26 | 1993/7/14 | 1993/9/24 | ||
LPH-3 OKINAWA | 1958/10/24 | 1960/4/1 | 1960/8/19 | 1962/4/14 | 1992/12/17 | 1992/12/17 | |
LPH-7 GUADALCANAL | 1959/12/21 | 1961/9/1 | 1963/3/16 | 1963/7/20 | 1994/8/31 | 1994/8/31 | |
LPH-9 GUAM | 1959/12/21 | 1962/11/15 | 1964/8/22 | 1965/1/16 | 1998/8/25 | 1998/8/25 | |
LPH-10 TRIPOLI | 1962/12/10 | 1964/6/15 | 1965/7/31 | 1966/8/6 | 1995/9/15 | 1995/9/15 | |
LPH-11 NEW ORLEANS | 1964/12/18 | 1966/3/1 | 1968/2/3 | 1968/11/16 | 1997/10/31 | 1998/10/23 | |
MCS-12 ex-LPH-12 INCHON | 1966/6/16 | 1968/4/8 | 1969/5/24 | 1970/6/20 | 2002/6/20 | 2004/5/24 | |
備註 | LPH-12在1995年3月6日被改為掃雷指揮艦(MCS),舷號更改為MCS-12。 |
兩棲攻擊艦(LPH)的起源 早在194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就開始打算日漸成熟的直升機,載運兩棲登陸部隊進行突擊。在195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陸戰隊向海軍提出要求,希望建造一種新的直昇機母艦;最初美國海軍稱之為直昇機突擊航母(CVHA,A代表突襲,Assault),隨後在1957年5月28日改稱為兩棲攻擊艦(Landing Platform Helicopter,LPH)。此一新艦種在造型上擁有長方形的飛行甲板以及一個位於側舷的艦島,類似航空母艦。LPH可與兩棲船塢運輸艦(LPD)、船塢登陸艦(LSD)與戰車登陸艦(LST)協同作戰,其上的登陸部隊皆為輕裝部隊,由直昇機運至敵方海岸線後,也就是較正面攻主攻灘頭的重裝部隊(由LSD、LPD等載運)更深入;重裝部隊發起正面攻擊並推進後,帶給由LPH出發的輕裝部隊支援與補給。由於不具備艦內船塢,LPH不具備操作登陸艇或登陸載具的能力,其裝備、人員的載運和補給上岸的能力全部仰仗其艦載直昇機。由於當時美國國防經費短缺,因此海軍決定從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CVE)中挑選24艘來改裝成直昇機突擊艦,以較低的成本來應付陸戰隊的需求。 1955年5月,美國海軍挑選一艘二次大戰建造的卡薩布蘭加級(Casablanca class)護航航空母艦太提斯灣號(USS Thetis Bay CVE-90)作為垂直包圍立體作戰的實驗性平台,主要變更包括改裝艦橋 、增加人員起居艙室以容納登陸部隊、加裝現代化雷達及通信設施、拆除大部分防空火砲等,並將飛行甲板末端削去一塊以擴大艦尾飛機升降機的面積,改裝工程於1956年9月1日完成,並被賦予CVHA-1的編號。改裝後的太提斯灣號能搭載20架HRS-1運輸直昇機,以及938名陸戰隊官兵。在1957年12月11日,太提斯灣號在紐約長灘首次進行直升機搭載兩棲部隊登陸的實驗。在1959年5月28日,美國海軍將CVHA改稱為LPH,因此太提斯灣號舷號改為LPH-6。1957年12月22日,美國海軍局定將1954年8月27日除役封存的護航航空母艦布拉克島號(USS Block Island CVE-106)改裝為兩棲攻擊艦,並打算將編號改成LPH-1 。原本美國海軍打算至少將20艘CVE改裝為LPH,不過隨後的實際操作經驗顯示這些改裝型CVE由於艦內容積不足,並無法滿足陸戰隊的需求,因此改裝舊型CVE的計畫(最初預計改裝24艘)在1958年遭取消;而正進行改裝的布拉克島號的工程也被取消,隨即在1959年7月1日除籍。雖然布拉克島號從未以兩棲攻擊艦的身份服役,但最後是以LPH-1的艦籍除役。 新造LPH:硫磺島級 在195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建造12艘全新LPH的計畫,不過由於當時美國國防經費短缺,此案一開始遭到美國海軍否決。在1959年,美國海軍同意調撥三艘噸位大於CVE愛賽克斯級航空母艦 來改裝成LPH,分別是義和團號(USS Boxer CVS-21,改裝後編號改為LPH-4)、普林斯頓號(USS Princeton CVS-37,改裝後編號改為LPH-5)、鍛谷號(USS Valley Forge CVS-45,改裝後編號改為LPH-8)。這三艘愛賽克斯級在改裝前的身份為反潛航空母艦,CVS) ,並未加裝配合噴射戰鬥機的斜角飛行甲板,改裝為LPH的工作在1959至1961年陸續完成 。在這項改裝作業中,最大的工程是將艦上八具鍋爐中的四具拆除,以騰出更多空間來容納登陸部隊 ;此外,艦上原有的固定武裝也拆除大半,只保留兩座雙聯裝5吋砲塔以及兩門位於左舷的單管五吋砲。經此改裝後,這三艘愛賽克斯級艦能搭載30架HRS-2(CH-37)運輸直昇機 (下甲板機庫停放10架,另20架停放於飛行甲板)以及1450名陸戰隊官兵。此外,另一艘愛賽克斯級的塔拉瓦號(USS Tarawa CV-40)也被用來操作運輸直昇機,但未經改裝且仍維持其原有艦種與編號。雖然以愛賽克斯級改裝的LPH在直昇機與人員搭載能力上還算足夠,但許多兩棲作戰會用到的大型裝備仍須其他兩棲艦艇搭載。 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仍積極爭取全新設計建造的LHP,最後美國海軍終於同意建造七艘,這就是本文介紹的硫磺島級,首艦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PH-2)於1959年4月開工建造,1961年8月26日正式成軍。 隨著新造硫磺島級LPH從1961年陸續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前述由舊型航母改裝的LPH從1960年代至1970年便全數除役。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美國海軍艦艇採用依照先後順序的「流水號」規則,因此頭兩艘硫磺島級便編緊接布拉克島號(LPH-1)後面,佔用了LPH-2、3兩個艦號,但是編列第三艘本級艦時,前頭已經有二艘改裝愛賽克斯級(LPH-4、5)與太提斯灣號(LPH-6)插隊,因此編號成為LPH-7;而第五艘本級艦又因為之前排了鍛谷號(LPH-8)而輪到LPH-9。總之,由於建造時正面臨美國海軍LPH艦隊草創的過渡期,導致硫磺島級的艦號被幾艘改裝型LPH「插隊」,出現不連續的狀況。 硫磺島級採用之名戰役作為命名,由於屬於兩棲作戰單位而非艦隊作戰單位,因此十分遷就經濟因素而採用諸多節省經費的設計,例如其艦體是以商規的海員級(Mariner class)散貨船為基礎,推進系統也只採用單軸,最高航速僅23節 ,甚至還比不上前述三艘拆掉半數鍋爐的愛賽克斯級LPH;海員級散貨船的水線面積較小,橫向穩定性相對較差,這對於需要操作直昇機的硫磺島級而言相當不利。硫磺島級的中央方形機庫可容納20架直昇機,並擁有兩具分置於左右舷的側舷升降機將直昇機在甲板與機庫間輸送。其升降機長15.2m寬10.4m,可裝載22ton重的物資或直昇機,不用時可向上闔起以封閉機庫開口。陸戰隊的住艙位於機庫後方,裡面可容納一個營的兵力,此外,硫磺島級擁有一個設備完善的醫院及300張病床。艦島中有一個指揮中心,負責指揮直昇機的攻擊行動。 每艘硫磺島級可搭載一個完整海軍陸戰隊營級登陸部隊(Battalion Landing Team,BLT)的人員、裝備與車輛;然而,由於只有直昇機作為運輸手段,而即使是最大型的CH-53運輸直昇機吊掛運輸能力也僅限於輕型輪型車輛,而更重的裝甲車、戰車等仍需要使用登陸艇運輸,而偏偏硫磺島級本身沒有搭載登陸艇也沒有塢艙,仍然必須仰賴友軍其他登陸船艦攜帶的登陸艇,而且欠缺塢艙等設施使轉乘作業相當不便。本級艦最後一艘仁川號(USS Inchon LPH-12)除了操作直昇機外尚搭載了兩艘人員車輛登陸艇(LCVP),稍微改善這種問題。因此,後續美國海軍繼續建造的兩棲直昇機船艦就加入塢艙,也就是塔拉瓦級(Tarawa class)兩棲攻擊艦(LHA)。 硫磺島級的雷達相當簡單,雖擁有射控雷達與對空搜索雷達,但是缺乏SPS-48三維雷達。最初本級艦艦島前方與飛行甲板後端各安裝兩門雙聯裝76mm艦砲,但其中兩門於1970~1974年間被拆除,原位置改裝兩具MK-25 BPDMS防空飛彈發射器。後來所有的硫磺島級都加裝兩具MK-15 CIWS,除了沖繩號(USS Okinawa LPH-3)是將兩座MK-25飛彈發射器拆除並以兩座MK-15取代外,其餘各艦都是把兩具MK-15安裝在兩舷之外的凸緣上,仍然保留原本MK-25發射器。 服役經驗
「過渡性制海艦」(ISCS)期間關島號(LPH-9)的照片,甲板上是AV-8A獵鷹攻擊機 以及海王反潛直昇機。此照片攝於1973年。 在1971年中,硫磺島級的關島號(USS Guam LPH-9)被選為當時美國軍令部長松華(Elmo R. "Bud" Zumwalt)上將特擬定的Project60中的制海艦(Sea Control Ship)的實驗艦,稱為「過渡性制海艦」計畫(Interim Sea Control Ship,ISCS),改操作反潛直昇機與AV-8A獵鷹垂直起降攻擊機,作為一種擔負反潛獵殺與船團護航的「廉價航空母艦」。1971年10月28日,關島號進入樸次茅茲(Portsmouth)海軍船廠進行必要改裝,包括加裝用於分析反潛感測器資訊的戰術支援中心(TSC)、空中與水面目標鑑定中心(ASCAC)、增設搭配AV-8A的航空管制與導引設備等,並改進艦上的航空機維護設施。關島號的改裝作業在1972年1月18日完成,隨即投入測試作業;配合進行ISCS項目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個操作AV-8A STOVL攻擊機的VMA-513中隊。在第一階段測試中,關島號在南卡羅來納州(VMA-513駐防的MCAS Beaufort基地所在地)外海配合VMA-513進行測試,VMA-513在這個階段總共進行了170個日/夜間任務架次。第一階段完成後,關島號搭載VMA-513前往海象惡劣的北大西洋進行作戰驗證,VMA-513的AV-8A搭載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進行各項空戰演練。在關島號在北大西洋部署期間,VMA-513的AV-8A甚至有攔截蘇聯Tu-95熊式(Bear)以及Tu-16獾式(Badger)轟炸機的紀錄。 ISCS項目在1974年4月完成。此一操作實驗證實制海艦的概念十分成功,但 原本提倡制海艦的海軍部長松華特去職之際,制海艦便在美國海軍核子動力主管李高佛(Hyman G Rickover)以及大型航空母艦派的運作下予以封殺, 而關島號 於松華特去職後的第三天(1974年7月1日)便重回LPH的身份。不過,硫磺島級在後來都重新規劃了飛行甲板,以操作AV-8攻擊機。依照1982年版世界戰鬥船艦(Combat Fleets of the World)記載,至少有一艘硫磺島級通過起降操作AV-8B獵鷹STOVL攻擊機(英國海獵鷹的美國版)的起降操作認證。
攝於1974年的關島號(LPH-9),甲板上有美國海軍陸戰隊AV-8A攻擊機以及CH-53重型運輸直昇機,
在1975年4月,南越在北越攻勢下全面崩潰,美國福特總統下令組織美國海軍艦隊搭載直昇機,撤離美國在南越的僑民,此一行動稱為頻繁之風(Operation Frequent Wind)。沖繩號(USS Okinawa LPH-3)兩棲突擊艦編入了參與行動的第76特遣艦隊(Task Force 76);在4月29日至4月30日上午,參與行動的美軍直昇機從西貢穿梭運輸1373名美國人以及5595名南越軍民或第三國人士到第76特遣艦隊的船艦上。
沖繩號參與1975年4月29至30日美國從越南撤退的「頻繁之風」行動的畫面;艦上人員忙著將已經降落的 一架UH-1直昇機推入大海,騰出甲板讓後續的直昇機降落。
(上與下)的黎波里號在1991年2月於波斯灣中雷後,艦首被炸開一個大洞。 攝於巴林的阿拉伯修船廠。
硫磺島級的黎波里號(USS Tripoli LPH-10)於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於2月18日在科威特外海作業時誤觸伊拉克 布置的水雷,在艦首左側炸出一個16x20呎的大洞,並有四名人員受傷。的黎波里號隨後被兩艘美軍掃雷艦拖離戰區,經20小時的損管搶修後恢復自行航行。在巴林的阿拉伯修船廠整修一個月後,的黎波里號重新開始值勤任務。在同一期間於波灣觸雷的美國艦艇還有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普林斯頓號(USS Princeton CG-59),兩艦觸雷總共造成三億美金的損失。 繼硫磺島級後,美國海軍發展了功能更多的塔拉瓦級(Tarawa class)兩棲突擊艦(LHA),除具備LPH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外,更擁有LPD的艦內塢艙,可裝載登陸艇或兩棲載具。1990年代硫磺島級陸續除役,取代者為多功能的胡蜂級(Wasp class)直昇機船塢登陸艦(LHD)。 最後一艘硫磺島級仁川號在1995年3月6日起回到Ingalls造船廠進行改裝工程,重新歸類為掃雷指揮艦(Mine Countermeasures Support Ship,MCS),編號改為MCS-12(另有專文介紹),並於1996年5月24日完成改裝,同年9月30日編入美國海軍後備艦隊(NRF)。隨著硫磺島級在1990年代陸續除役或被改裝為其他艦種,LPH這個艦種也自美國海軍消失。
充作發射平台的黎波里號正發射短程彈道飛彈,在THAAD的試射中當作標靶。 的黎波里號在1995年除役,從1995到2004年都租借給美國陸軍,期間停放在馬爾島海軍船廠(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在2006年12月,的黎波里號被拖到珍珠港進行改裝,成為短程彈道飛彈的浮動發射平台,支援試射戰區高高度彈道飛彈防禦(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Missiles,THAAD)的試射工作。在測試期間,配備短程彈道飛彈發射器的的黎波里號三次被拖到離岸100海里處,發射作為標靶的短程彈道飛彈,由夏威夷的太平洋飛彈測試場(Pacific Missile Range Facility)發射的THAAD加以攔截。的黎波里號在2006年10月底完成第一次支援測試工作之後被拖回舊金山過冬,在2008年又再度被拖到夏威夷進行另一輪THAAD測試。在2015年3月,的黎波里號被拖回博蒙薩特備役艦隊(Beaumont Reserve Flee),2016年8月被美國海軍決定出售拆解,在2018年7月拖往德克薩斯州的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 Texas)由歐洲金屬回收公司(European Metal Recycling)拆解。 英阿福克蘭戰爭:租借硫磺島號給英國 在2012年6月26日,1982年擔任美國海軍部長的約翰.李曼(John Lehman)向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透露,1982年4月英阿福克蘭戰爭(Falklands War)爆發後,英國皇家海軍向美國海軍提出請求:假設英國派往福克蘭群島的無敵號(HMS Invincible R05)或競技神號(HMS Hermes R12)航空母艦之中有任何一艘折損,美國就提供一艘可以替代的船艦給皇家海軍;無敵號與競技神號之中只要有一艘失去作戰能力,英國遠征艦隊就沒有足夠的空中力量繼續進行作戰。李曼以及美國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隨即制訂了計畫,如果前述情況發生,就將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PH-2)兩棲直昇機運輸艦租借給皇家海軍。李曼表示,當時溫伯格同意告知雷根總統這項計畫,而且會直接通過英美雙方的海軍管道進行,國務院方面除了國務卿亞利山大.海格(Alexander Haig)之外一概不告知。李曼並透露,雷根總統毫不猶豫地批准了溫伯格的計畫,並指示伯格「給予瑪姬(英國首相柴契爾的外號)一切需要的」(Give Maggie everything she needs to get on with it)──雖然表面上美國宣稱對福克蘭戰爭採取中立態度。李曼稱,當時英國基於假設前提,向美國私下提出了許多非正式請求。 李曼責成當時美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詹姆斯.里昂(James Ace Lyons)負責擬定這項計畫,評估之後認為硫磺島號是能最容易轉換提供給英國的船艦;除了提供船艦之外,這項計畫還包括以私人合約身份雇用的專業人員(最可能是美國海軍退役人員),協助皇家海軍操作硫磺島號,李曼形容這像是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提供軍機以及聘僱飛行員來支援中國的飛虎隊(The Flying Tigers)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