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V/TSV/JHSV高速船艦
──by captain Picard
(1) (2)
前言 在以往的時代,由於傳統大型輪船的航行速度最快也只有二十節出頭,故海運的速度相當緩慢;而航空運輸雖然有著海運難望其項背的運輸速度,但是單位架次的運輸量跟海運相比微不足道 ,因此海運一趟能載運的人員物資,靠空運得花上大量的架次與趟數才能完成,不僅成本驚人,運輸耗費的整體時間也不見得比海運少,此外更有許多重型裝備是飛機無法載運的。例如西方世界最大的戰略運輸機──美國C-5,一次只能載兩輛M-1主力戰車升空,而美國空軍也不過擁有126架C-5運輸機,如果想完全以空運來輸送重裝師的所有人員與裝備,是相當荒謬而不切實際的。在波灣戰爭期間,美國動用大量軍用或民間船隻將數個重裝師運抵中東,前前後後總共花費五個月才讓大軍所有人員、武器、彈藥與糧秣到位。為了因應後冷戰時期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以及隨時可能爆發的地區衝突,美國急需要一種既能兼顧 相當運輸能量 、經濟性與運輸速度的方式來投射武力。由於科技的進步,速度與運輸量不再呈現必然的矛盾,例如從1990年代開始,一些使用嶄新構型(最常見的就是雙胴體)的數千噸新型船舶屢屢刷新載貨越洋的高速紀錄,她們能載著數百名乘客或百輛左右的汽車,以三十幾節的高速持續在洋面奔馳。 首先嘗試將新型高速船舶用於快速戰略運輸的是澳洲陸軍。在1999年,澳洲西北部的東帝汶(East Timor)通過公投獨立,並交由聯合國託管。澳洲政府決定參與當地的聯合國維和行動;但由於澳洲海軍缺乏有效的大型快速運輸平台,因此徵召澳洲東南部塔斯馬尼亞的Incat公司的雙胴體快速渡輪,並命名為傑維斯灣號(HMAS Jervis Bay ARK-54)。這艘雙胴體快速渡輪不僅能搭載人員,還有快速裝卸車輛的滾裝車庫坡道,同時也配備直昇機甲板;在兩年的維和任務期間,維傑斯灣號表現出色,共成功往返澳洲北部達爾文港(Darwin)與東帝汶首都帝利(Dili)達107次,運行速率在43節(滿載500人與15輛輪車)與48節(空載)之間,來回兩地800km的航程只需11小時,因此贏得帝利快車(Dili Express)的美譽。 美國很快便注意到澳洲陸軍的成功嘗試。在2000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塔拉瓦兩棲遠征隊(Tarawa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與澳洲軍方合作,在澳洲北部海域對維傑斯灣的快速部署、裝卸能力進行一系列海上測試。美國軍方打算以維傑斯灣號為藍本,先透過租貸方式向澳洲Incat船廠引進少量高速船舶進行長時間的測試驗證, 隨後逐步發展出符合美軍需求的高速船舶規格。參與這項實驗的包括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與海岸防衛隊四個單位;美國陸軍與陸戰隊希望 高速船舶能有效支援戰區間高速海上人員/物資運輸作業,並支援戰術行動,大幅縮短軍隊越洋部署的時間; 海軍與海岸防衛隊則希望從中獲得關於高速船舶的寶貴經驗,以用於海軍多功能近岸戰鬥船艦(LCS)或海岸防衛隊整合深水 計畫等新一代中小型高速洋面巡邏艦艇。原本打算由各軍種依照本身需求,各自進行規格制訂與採購作業, 其中美國海軍稱之為高速船舶(Hight Speed Vessel,HSV),或者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聯合規劃的高速連結器(High Speed Connector ,HSC) ;美國陸軍本身的高速運輸船隻計畫則為戰區支援艦(Theater Suppy Vessels,TSV)。 最初美國海軍與陸軍分頭進行HSV/HSC及TSV的測試;然而為了節省經費, 在2004年,美國國防部決定將HSV與TSV專案整合在一起執行,最初打算採購24艘, 後來改為決定先購入七艘,預定從2009年開始交船,並在2012年之前交付前12艘。 在2004年9月,美國國防部決定將原本陸軍的TSV專案的計畫與採購事宜完全交給海軍統籌辦理 ,計畫名稱也統一為聯合高速艦(Joint High Speed Vessel,JHSV)。有關JHSV的介紹詳見下文。 不過相較於運量龐大的大型貨輪或戰略預置艦,HSV之類的高速雙體船舶的載運量仍顯得有如九牛一毛。雖然HSV速度快,但相對於傳統型船舶,這類高速船舶 的單位容積載運量較低,燃油與潤滑油的消耗也比較大。首先,雙體船舶的船型能提供的內部深度有限,縮減了可用的載重空間,而且由於雙體船等高速船舶的水線截面的寬度狹窄,故吃水深度因載重改變而受到的影響較大,如果裝載太重的籌載就會導致明顯的吃水增加,不僅會顯著影響航速,也提高了在各港口操作的限制 。 此外,為了追求高航速,高速船舶的油耗都十分驚人,例如民間雙體高速客輪長程航線,標準載重噸位中大約2/3都用於裝載燃料,只剩1/3可以裝載人員與貨物;且任何船隻的重量對於航速都十分敏感,推進功率大約和載重量的2/3次方成正比,如要在增加載重的情況下提高航速,就需要很大的功率,不僅必須裝置更昂貴的高功率推進系統,燃油消耗成本也極為可觀。在爭取時間的前提下,HSV固然有傳統運輸船隻無法比擬的優勢 ,而相對寬鬆的停泊條件(因為吃水較淺)也具有很高的價值;然而, 這類船舶能主要還是用來裝載人員或者建制較小的快速反應部隊(如海軍陸戰隊旅或陸軍Stryker旅) ,而如果要大規模部署主力重裝師的人員與裝備,運量龐大的戰略海運艦仍不可取代。總之,HSV之類的高速船舶的航速、載運量與運輸成本,介於空運與傳統船舶之間 ;而相較於傳統單體船舶,其運輸的特性也比較類似於航空載運。 |
西太平洋快車號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1年向澳洲租借的西太平洋快車號高速雙胴船。
西太平洋快車號的艦尾艙門足以讓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攻擊直昇機進出。
駐紮於日本沖繩縣(琉球群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Third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III MEF)是第一個向澳洲租借高速船隻的美軍單位,其租借的西太平洋快車號(USS Westpac Express HSV-4647)是澳洲奧斯特公司(Austal limited)Auto Express雙胴體高速船隻系列中體積最大的版本──Auto Express 101型,也是全球首艘能容納大型巴士的雙胴體船舶。西太平洋快車號在2001年建成,註冊巴拿馬的船籍,等一年後奧斯特在美國阿拉巴馬成立分公司,再轉移至美國名下。由於西太平洋快車號 為奧斯特公司擁有,在美軍陸戰隊操作期間仍維持其原有的塗裝(例如巨幅的奧斯特公司商標),形成相當有趣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奧斯特公司建造的Fred Olsenline三胴體民用船隻爾後也成為美國通用動力集團用來競標美國海軍LCS計畫的設計藍本。 Auto Express 101全長約101m,寬26.65m,吃水4.2m,兼具駛進/駛出(Roll on/Roll off)船與貨船的功能,船體內有車輛甲板與貨艙各一,總面積達3065.8平方公尺,能在滿載貨物乘客(950至1200名乘客,或是250~300輛小客車,或者16輛卡車與96輛小客車)的情況下以36節的速度在海上奔馳;而陸戰隊第三遠征軍租借的西太平洋快車號則屬於車輛載運輪,船上沒有任何搭載乘客的設施。相較於傳統船舶,西太平洋快車號不僅在船體構型上與眾不同,上層結構也極為低矮,以降低航行時的空氣阻力。動力方面,西太平洋快車號採用四具卡特皮拉(Caterpillar)3618型18汽缸柴油主機,每具可輸出9655匹馬力(7200kw),每具各透過一組Reintjes VLJ6831減速齒輪箱,帶動四具分別位於艦尾兩側潛體上的瑞典Kamewa 125 SII水噴射推進器(瑞典YS-2000偉士比級匿蹤巡邏艦也使用同型噴射推進器),使其擁有極佳的高速性能 。西太平洋快車號的最大持續航速為33節(此時續航力1240海里),以經濟航速20節在滿載的情況下續航力為2182海里(空載時為2927海里)。西太平洋快車號能承載550ton的車輛與貨物,艦上 的滾裝車庫可容納153輛悍馬車(HUMMWV),或12輛AAV-7兩棲裝甲車與20輛LAV-25裝甲車;船尾艙門不僅可讓車輛駛入,甚至能將AH-1W攻擊直昇機直接拖進去 。而美國陸戰隊還在甲板上以類似客機經濟艙的方式安置高密度座位,能裝載950名陸戰隊士兵。 西太平洋快車號在2001年7月11日抵達日本沖繩島的那霸港,隨即由陸戰隊第三遠征軍接手展開測試。陸戰隊第三遠征軍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日本沖繩島以及橫須賀等海軍基地間進行離島間輸送的實驗。美國海軍陸戰隊發現有了西太平洋快車號後,對空運的仰賴便大大降低,不僅使運輸成本驟減,也可降低沖繩各機場因噪音干擾而產生的周邊居民反彈;此外,一些原本由卡車隊進行的運輸任務也可改走海運線,降低陸上交通路線的負荷。陸戰隊之所以能這麼做,都要歸功於西太平洋快車號讓海運的速度大幅增加(原本美國海軍的運輸船艦巡航速率通常只有十數節)。西太平洋快車號通常一次載運近1000名兵力與300ton左右的裝備,如換成空運則需動用14到17架軍用運輸機,花14到17天的時間才能搞定,從此不難發現其運輸成本與耗時的降低幅度。從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初,西太平洋快車號已經在沖繩與日本本島、韓國、關島等美軍基地間運送了10000人次以及6985ton的物資 ,包括民間卡車(人道救援訓練)以及M-1A1主力戰車與CH-53E重型直昇機等陸戰隊最重量級的裝備,相較於以往的海運作業不僅時間縮短,單位時間內的運送量也大大地增加。 根據Auto Express的經驗,奧斯特公司還進一步針對各國海軍陸戰隊與後勤整補艦隊的需求,推出了名為戰區後勤支援艦艇( Theatre Logistics Vessels,TLV)的軍用雙胴體高速船舶系列;其中,TLV-101的尺寸規模與Auto Express 101類似,主機方面如選柴油機則可達35節左右的巡航速度,選用燃氣渦輪則可獲得超過40節的巡航速度,艦上能容納約950名人員以及12架直昇機。而TLV-125則擁有更大的艦體規模,長度增為125m,能攜帶1700名士兵與14架直昇機。TLV的艦首與艦尾都將設置裝卸艙門,其中艦首艙門用於一般情況的裝卸,而艦尾艙門則可在條件嚴苛簡陋的環境下獨立運作,例如深度不足或設備簡陋的港口,而無需其他額外的輔助。TLV系列將大量引用商規科技以降低成本,並強調使用上的彈性,以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 為期一年的第一個租約屆滿後,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2年1月30日將租約延長三年;在2004年租約到期後,陸戰隊又繼續簽約至2007年。在2007年,陸戰隊仍繼續簽署四個效期一年的租約,每年到期時以選擇權方式再租一年,合約效力可達2011年9月 ;在2011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又繼續簽約租借西太平洋快車號,租期到2014年1月。 依照2014年的消息,美國海軍陸戰隊租用西太平洋快車號的租期延長到2016年中。 |
HSV-X1策略聯盟號高速運輸艦
採用穿浪高速船體(WPC)的美國陸軍 策略聯盟號(USAV Joint Venture HSV-X1)。
兩艘由美國陸軍指揮(海軍操作)的高速運輸船,左為策略聯盟號,右為先鋒號先鋒號(USAV Spearhead TSV-X1)。
艦名/使用國 |
策略聯盟號快速運輸艦/美國
(USAV Joint Venture Hight Speed Vessel,HSV-X1) |
建造國/建造廠 | 澳大利亞/Incat, Tasmania, Australia |
尺寸(公尺) | 長96 寬27 吃水3.7 |
排水量(ton) |
標準940 滿載1668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aterpillar 3618柴油機*4/38620 Kamewa 125 SII水噴射推進器*4 |
航速(節) | 輕載48,滿載38 |
續航力(海里) | 2400/35 |
偵測/反制系統 | 導航雷達*1 |
乘員 | 30 |
武器系統 | 無 |
籌載 | 車輛、裝備543ton
部隊363名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甲板 |
備註 |
1998年建成 2001年10月 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2006年租期結束 |
當海軍陸戰隊測試西太平洋快車號的同時,美國國防部在2001年與澳洲Incat在美國的分公司──Bollinger/Incat USA, L.L.C簽約,租借一艘該公司設計的穿浪高速船體(Wave-Piercing Catamaran,WPC)船隻,供美國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防衛隊與特戰司令部進行相關概念實驗,命名為策略聯盟號(USAV Joint Venture HSV-X1,舷號IX-532),租期至多為兩年 。「策略聯盟」是商業術語,意指兩家以上不同企業基於各自的優勢與共同的利益,進行某種策略合作關係;而在此案中,象徵著美國幾個不同軍種共同合作,一同完成新型運輸船艦的開發。策略聯盟號由陸軍車輛與裝備司令部(Tank-Automotive and Armament Command,TACOM)操作使用,雖然設籍於美國海軍之下,但並非美國海軍艦隻,因此開頭冠上USAV。策略聯盟號採用模組化設計,能依照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配置裝備、住艙等模組,使其運用彈性大幅增加,也利於美國 各軍種一系列測試作業。策略聯盟號原本是在1998年1月19日開工建造,1998年11月7日下水,Incat廠方編號為Hull 050,最初作為澳洲達文波特與墨爾本之間貝斯海峽的快速海運服務"Devil Cat",在1999年5月租給紐西蘭在北島、南島之間的庫克海峽之間往返運輸,在2001年10月展開在美 軍服役的生涯。 策略聯盟號艦首。 正在操作直昇機的策略聯盟號。 穿浪高速船體融合了小水面雙體船(SWATH)和單體穿浪船的特性, 並改善了傳統雙體船在惡劣海象下的適航性問題,詳見中國海軍區022飛彈快艇一文。 穿浪高速船體最初便是由澳大利亞的造船廠提出,爾後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日本和紐西蘭相繼投入此一領域並建造數十艘這類船隻 ,營運結果顯示其效益甚佳。美國 軍方主要是根據某些假想的作戰情況,對策略聯盟號進行人員、重型車輛裝備的裝卸測試,驗證其快速部署能力。在移交美國前,Incat依照對美國 軍方的需求,對策略聯盟號進行耗時六週的改裝,包括在船尾加裝車輛駛進/駛出用的液壓伸縮艙板、一個可在碼頭裝卸物資的10噸級起重機,以及一個RIB小艇的收放起重機,並在艦尾設置一個強化飛行甲板,具有兩個起降點,可供H-60或CH-46這類中、大型直昇機的操作 ;整個改裝作業於六週內完成,工程花費僅250萬美元,成本效益十分吸引人。策略聯盟號採用與前述西太平洋快車號相同的主機與推進系統,在輕載狀態下可達到48節的極速,滿載狀態下還是能擁有38節的最大航速,或者以35節的速度持續航行2400海里。 策略聯盟號內部設有一個寬廣的艦內車庫/貨艙甲板,能在承載543ton的車輛與裝備以及363名士兵的情況下,以35節的航速持續航行1100海里;艦內空間在2003年作了修改,將軍官與一般水手的艙區隔開。 除了測試最大航速與最大負載之外,美國軍方也利用策略聯盟號作為廣泛的實驗平台,搭配不同的任務裝備模組,執行多種不同任務 ,包括快速運輸、後勤支援、水雷戰指揮管制以及與其他艦艇(如兩棲艦艇)進行協同作戰等等,不僅將HSV的機動性、模組化長處發揮在其他領域上,也能對概念相似的美國海軍LCS提供不少寶貴的經驗。HSV的模組化任務套件將反應未來美國海軍各項新的技術趨勢,包括網路化、協同接戰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良好的資訊傳輸能力等,並使用重量輕而強度高的複合材料。 在標準的構型下,HSV擁有直昇機起降甲板、車輛駛進/駛出能力以及指管通情設施,能擔負前述的快速運輸部署作業。在水雷反制模式下,HSV將增加四架MH-60直昇機、兩具無人遙控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C4ISR設施與60名額外人員,並增設六個各有10個舖位的帳幕以及兩間附有衛浴設備的套房。在醫療船構型下,HSV的任務模組包括六個附有手術房的艙區、四個病床區、放射線治療室、藥房、驗光室、電腦斷層掃瞄室、四個飲用水箱、四個食物儲藏區、四間附有衛浴的套房等等,兩個副船身下方增設一個開口以救起落海的傷患,此外還配置8輛巴士與6輛高機動車輛作為傷患運輸用。在海上巡邏/攔截任務方面則分為兩個部分:在海上攔截行動(Maritime Intercept Operations,MIO)方面,HSV將配置44名額外的人員、兩艘硬殼膨脹小艇(RHIB)、HH-60J直昇機、4輛高機動車輛以及巡邏警犬等;而國土安全(Notional Homeland Security,HLS)任務上,HSV則配置22名額外的人員、兩艘硬殼膨脹小艇(RHIB)、2架HH-60J直昇機或至多6架MH-6特戰輕型直昇機(存放於車輛/貨艙甲板)。 在2002年初,策略聯盟號參與了美軍千禧年挑戰2002(Millennium Challenge 2002,MC-02)演習,演習中策略聯盟號被分配到藍軍,在作戰演練最後階段對敵軍實施縱深攻擊;在沒有事前演練的情況下,20名人員以35分鐘的時間,將14輛史泰克(Stryker)輪型裝甲車與12輛其他輪型軍車裝載至策略聯盟號,裝載完成後立刻由加州出發,以30節的航速連續航行2400公里,在40小時內抵達華盛頓州的目的地,抵達後隨即在13分鐘之內將26輛車輛全部卸下,其快速航行與裝卸能力令美軍十分激賞。 隨後策略聯盟號也在2003年投入美軍進攻阿富汗的持久自由(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作戰行動,作為部隊裝備運輸之用。 在長期的測試中,美國軍方十分欣賞HSV的特性。除了能持續高速航行之外,HSV的載重效率也很高,幾乎等於船體本身的重量。一艘長100m的HSV能承載600名官兵與800噸各類車輛與裝備物資,包含戰車、裝甲車、輪型車等等,設計良好的滾裝坡道使HSV能在極短時間(20分鐘左右)完成所有車輛的裝卸。由於雙胴體船舶穩定性高的特性,使其成為良好的海上直昇機起降操作平台。雙胴體的HSV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吃水較淺,以往美軍裝載裝備、物資的戰略性大型運輸艦,只能停靠吃水6m以上的深水港,在西太平洋地區只有八到十個深度、裝卸設施符合標準的深水港口可供美國海軍的傳統式戰略海運艦艇停靠;而HSV的吃水深度只有3m,對於港口深度的要求顯著降低,使美軍在全球能利用的港口增加五倍,能在全球絕大多數的港口停靠。此外,HSV的靈活度也遠高於傳統船舶,可在全速航行時進行90度急轉彎,從最高航速全力煞停的距離僅相當於一個半的船身。
策略聯盟號結束美國海軍服役後,在2008年出售給曼島航運公司,命名為曼那那號(Manannan) ,2009年投入曼島與英格蘭東岸的航路。 在2004年3月15日,策略聯盟號在美國 軍方的租約到期, 之後又延長一年多。在租期屆滿後,策略聯盟號在2006年初歸還Incat廠,並在2008年5月19日以20萬英鎊的價格出售給位於曼島的曼島航運(Isle of Man Steam Packet Company)公司,作為一般商用快速渡輪,並重新命名為曼那那號(Manannan) 。在英國樸次茅茲(Portsmouth)進行整修與改裝(包括加裝新的客艙、把原本軍用艦尾跳板艙門改為一般民用艙門、取消直昇機甲板等),在2009年5月投入營運 ,行駛於道格拉斯(Douglas,曼島的最大島與首府所在)與英格蘭東岸利物浦(Liverpool)之間的航線。 |
TSV-1X先鋒號戰區支援艦
美國陸軍先鋒號(USAV Spearhead TSV-X1)戰區支援艦。
由艦尾看先鋒號,注意艦尾右側的車輛跳板艙門正在伸展部署。
先鋒號的租期在2005年結束,歸還Incat後,被千里達多巴哥政府取得並作為滾裝渡輪,命名為T&T Express。
艦名/使用國 | 先鋒號戰區支援艦/美國
(USAV Spearhead,TSV-1X) |
建造國/建造廠 | 澳大利亞/Incat, Tasmania, Australia |
尺寸(公尺) | 長98 寬26.6 吃水3.43 |
排水量(ton) | 滿載1905ton(1875長噸)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Ruston 20RK270柴油機*4/38000 Lips 120E水噴射推進器*4 |
航速(節) | 輕載48,滿載38 |
續航力(海里) |
4000/20節 2400/35節 |
偵測/反制系統 | 導航雷達*1 |
乘員 | 30 |
武器系統 | 無 |
籌載 |
車輛、裝備770ton 部隊325名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甲板 |
備註 |
2002年11月14日服役,2005年租期結束。 |
在2002年8月30日,美國陸軍TACOM宣布將向Incat購買第二艘WPC高速船隻的租約 ,並在9月30日完成簽約,同年11月14日交付美國陸軍;這次租借的是Incat新造的Evolution 10B型,船體編號Hull 60,構型與Incat先前建造的民用WPC船隻奧林匹克號(Olympic)十分類似。美國陸軍將這艘船命名為先鋒號(USAV Spearhead TSV-1X),並依照陸軍的命名,規類為戰區支援艦(Theater Support Vessel,TSV)。同樣地,先鋒號移交之前也進行了某些改裝 ,包括加裝滾裝坡道與起重機等,以滿足美國陸軍的需求。 Incat的奧林匹克號(Olympics)民用船舶堪稱先鋒號的前身。 先鋒號是美國陸軍與國防部秘書室的先進概念科技展示計畫(Advanced Concept Technology Demonstrator ,ACTD)的一環,在各項戰術情節設定中展現其快速部署價值,並作為美國陸軍下一代高速運輸船艦的基準。顧名思義,戰區支援艦就是擔負某特定戰區內的調度、部署工作,故必須擁有相當高的任務彈性以及裝卸速度,在滿載的情況下高速衝刺。在2003年初美軍準備攻打伊拉克之際,先鋒號與海軍策略聯盟號(USAV Joint Venture,HSV-X1)便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幾個波斯灣內美軍駐地間進行高速海運作業。
由正面看先鋒號。
軍用卡車正從跳板艙門開上先鋒號。 先鋒號的艦體規模與 策略聯盟號相去不遠,使用功率類似的推進系統,航速與續航表現均與 策略聯盟號相當。先鋒號的主機為四具單機功率7080KW(9500馬力)的Ruston 20RK270柴油機驅動四具Lips 120E水噴射推進器,每具柴油機與水噴射推進器各透過一個Reintjes減速齒輪箱耦合;艦上的電力由四具功率各265KW的Cummis265 MXDQBA-7118A柴油發電機組負責。先鋒號同樣具有載貨、車輛駛進駛出與人員搭載等能力 ,空船試航時曾達到48節的最大航速,最大載重能力約770噸,搭在700噸的車輛與裝備以及325名士兵 時能以38節速率持續航行,搭載350噸裝備物資時則能以42節速率持續航行。為了滿足美國陸軍的需求,先鋒號還特別加裝了先進而完善的指管通情設施。 先鋒號的租期在2005年結束,該船交還Incat之後,2006年起成為千里達多巴哥的民間渡輪 T&T Express (HSC Incat 046),在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的航線上運行。 |
HSV-2褐雨燕號水雷作戰指揮艦
屬於美國海軍的褐雨燕號(USS Swift HSV-2),可擔負水雷作戰指揮與快速運輸等任務。
由側面看褐雨燕號。
一架H-60直昇機正準備降落褐雨燕號。
由後方看褐雨燕號。
(上與下二張)美國海軍在2013年結束了對褐雨燕號 的租約並歸還澳洲Incat船廠。在2015年7月,這艘船
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國營挖泥公司使用。在2016年10月1日,這艘船遭到胡賽叛軍發射的武器(可能是反艦飛彈)
擊中引發大火,受到重創。照片顯示胡賽叛軍武器顯然直接命中該船船頭右側,在該處開了一個大洞,
隨後火勢蔓延到整個船體前部,船橋被完全燒毀。
2016年10月1日遭胡賽叛軍用反艦飛彈重創後,褐雨燕號遭到閒置。在2020年10月下旬,消息傳出
褐雨燕號已經被Seajets船運公司低價買下,停靠在希腊薩拉米納港,作為同類型高速船舶的備料來源。
艦名/使用國 | 褐雨燕號水雷作戰指揮艦/美國
(USS Swift Hight Speed Vessel,HSV-2) |
建造國/建造廠 | 澳大利亞/Incat |
尺寸(公尺) | 長97.2 寬26.6 吃水3.43 |
排水量(ton) |
標準955ton(940長噸) 滿載1695ton(1668長噸)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aterpillar 3618柴油機*4/38620 Kamewa 125 SII水噴射推進器*4 |
航速(節) | 42(載貨350ton)/38(載貨700ton) |
續航力(海里) | 1100/35
4000/20 |
偵測/反制系統 | 導航雷達*1 |
乘員 | 42 |
武器系統 |
MK-19榴彈發射器 MK-96遙控武器站 |
籌載 |
車輛、裝備605長噸(615ton) 部隊最多353 |
航空設施 | 艦尾直昇機庫*1,艦尾直昇機甲板 |
備註 |
2003年8月15日服役 ,2013年租期結束 |
美國海軍唯一的水雷作戰指揮艦──原屬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的仁川號(USS Inchon MCS-12)在2001年發生輪機艙失火意外,被迫於2002年6月提前除役。為了接替仁川號的任務,美國海軍曾考慮另造新艦或挑選一艘現有高齡二線船隻進行改裝,最後決定藉由HSV計畫來進行進一步的實驗,遂在2002年10月向澳洲Incat租借一艘WPC船隻作為新一代的水雷作戰指揮艦 ,同時也可肩負快速運輸、特戰支援等工作。這艘新的WPC船隻的廠方編號為Hull 061,被美國海軍命名為褐雨燕號(USS Swift HSV-X2,後來舷號改為HSV-2),在2003年8月15日編入美國海軍水雷戰司令部,作為臨時水雷作戰旗艦。由於這是美國海軍本身的租借計畫,因此褐雨燕號的艦名就被冠上USS字頭。 由於褐雨燕號已經是成熟的商規設計,僅需搭載美國海軍需要的模組化裝備即可,所以褐雨燕號還在建造時便能依照高速船隻的教範進行人員訓練,等船艦移交後便能立刻形成戰力。褐雨燕號的基本設計與 策略聯盟號大同小異,比較大的不同則是將艦內空間拿來裝設水雷作戰指揮所需的指管通情電監偵(C4ISR)設備,包括司令室、戰情中心等等;此外,艦尾還設置兩個直昇機庫 ,可容納兩架MH-60等級的直昇機,此外還有一個通過海軍空中系統司令部認證的直昇機甲板,設有一個直昇機起降點,可供SH-60、CH-46或AH-1W等級的中型直昇機起降操作。褐雨燕號的機庫採用重量輕且強度高的複合材料製造,機庫內並有AFFF水性膜泡滅火劑等消防設施。雖然挪用不少空間容納水雷作戰指揮設施,褐雨燕號仍具有籌載物資以及讓車輛駛進/駛出的能力,艦尾設有伸縮艙板供車輛登艦,此外也設有能收放RIB小艇 或無人遙控載具的起重機,供爆破隊員前往雷區作業。 褐雨燕號的雙船體構型在反水雷作戰中,可減少引爆水壓或磁場感應的水雷,並且在風浪中保持較佳的穩定性與耐航力。艦上配備Raytheon公司的AQS-20列雷聲納系統,能顯示周遭海底圖像與水下爆裂物的位置,此外也備有拖曳式掃雷具,能發射信號引爆感應水雷。 褐雨燕號艦尾 ,可看到RIB小艇收放起重機(左)與車輛跳板(右)。 褐雨燕號仍使用與 策略聯盟號相同的動力系統,在籌載350ton物資時能以42節速度航行,滿載700ton貨物時航速則為38節。在一般情況下,褐雨燕號搭載350名人員以及550ton物資,並能以35節的速率持續航行1100海里,如以20節航行時續航力將增至4000海里。褐雨燕號最多可容納353名人員,艦上有107個舖位 ,必要時可再增加87個。艦上的軍官餐廳容量為10人,士官餐廳則可容納42人。艦內車輛甲板長24.7m,寬15.24m,最多可承載10輛M-1A1主力戰車 ,整個貨艙面積2670平方公尺。 褐雨燕號擁有較佳的損管監控系統,每個船艙都有自動滅火裝置,航行值班人員能在艦橋控制站啟動任何一處滅火裝置。艦上配置的自衛武裝包括MK-19榴彈發射器等,後來還加裝MK-96遙控武器站,可搭配25mm機砲或40mm榴彈機槍。 在2003年美國攻佔伊拉克後,褐雨燕號被用來進行人員、物資運輸調遣的工作。 在2004年南亞大海嘯與2005年卡崔納颶風重創紐奧良後的人道與救災支援任務中,褐雨燕號也利用高速與吃水淺的特性,活躍於救災物資運補工作以及支援區域內救災活動(如直昇機起降整補)等任務。在卡崔納颶風之後的救援行動中,褐雨燕號能迅速抵達其他後勤單位無法前往的地點進行物資運送,在災害發生後的黃金時間內發揮重要作用。 在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武裝衝突期間,褐雨燕號曾在賽浦路斯與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之間進行人道活動(包括醫療與物資運輸等);而在2006年4月25日到9月30日之間,褐雨燕號被美國海軍派為全球艦隊站點(Global Fleet Station,GFS),這是美國政府嘗試的海事安全互助合作計畫,由海事專家為其他國家海事人員進行教育訓練與專業交流(包括操舵、小型船艇操作、港口航安等),期間褐雨燕號曾在7個中美洲國家之間進行了12次航行,搭載超過1000名軍事/民間海事人員去這些國家進行相關的課程與專業交流。 原本美國海軍對褐雨燕號的租約在2008年下旬到期,之後則由美國 軍事海運指揮部以紐約海上補給公司(Military Sealift Command, Washington DC from Sealift Inc. of New York)的名義續租,選項包括三個12月租約和一個11個月的租約,首先執行的是一個從2008年9月展開的12個月租約(價值2190萬美元),隨後視需求決定是否繼續執行其他三個租約,四個租約總值9310萬美元,最多可持續至2013年8月。 褐雨燕號在美國海軍服役到JHSV聯合高速艦首艦先鋒號(USNS Spearhead JHSV-1)服役為止。 在2013年,美國海軍結束褐雨燕號的租約,該船在同年7月歸還Incat,在該廠於霍巴特(Hobart)的廠區進行整修並尋找下一個買主。 轉手聯合大公國/遭到飛彈攻擊 在2015年7月,消息傳出褐雨燕號被聯合大公國國營海洋挖泥公司(National Marine Dredging Company)使用。在2016年10月1日,葉門的胡賽叛軍組織宣稱擊沈了一艘聯合大公國船隻,就是褐雨燕號;該船 在10月1日凌晨0時25分左右遭擊中(依照民航AIS回報,該船在0時25分左右於Bab al-Mandab海峽航行,航速降到0.9節,似乎就是被擊中的時間,此時距離葉門海岸不到25公里,仍在國際公海上),前部右側遭到擊中並引發大火,受損嚴重,但沒有被擊沈,稍後被拖回港口。沙烏地阿拉伯也報導沙國軍方救援了一艘受損的葉門船隻的人員。 稍後在10月5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部宣布,這艘正載運人道救援物資以及傷患的船隻遭攻擊後,船上有人員受傷,正在接受治療,船員包括10名印度人、7名烏克蘭人、4名埃及人、1名約旦人、1名菲律賓人與1名黎巴嫩人;事後消息指出此次攻擊造成船上22人死亡。依照聯合大公國國營媒體訪問當時船上的波蘭籍大副、烏克蘭與印度船員等,他們表示遭受攻擊時,有人被掉落的物品砸傷;而主要爆炸發生後的半小時,該船又遭到武器射擊。外界初步推測胡賽叛軍使用諸如中國C-802反艦飛彈的伊朗仿製版(稱為Noor)之類的武器進行了攻擊, 而詹氏防務(Janes Defense)根據胡賽叛軍釋放的攻擊過程影像認為,發射的武器應該是全程使用固態火箭推進, 不像是採用固態助升火箭、渦輪續航推進的C-802,因此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反艦飛彈或武器(葉門在1990年代獲得中國Type 021飛彈快艇,裝備全固態火箭推進的C-801反艦飛彈,射程40km) ;另外,詹式防務也根據照片推測這枚反艦飛彈命中該船時,戰鬥部可能沒有引爆(推進器殘留燃料的火災仍嚴重破壞了該船) ,否則這艘船可能會完全被摧毀。稍後根據已退休的美國海軍上校Chris Carlson公開表示,根據照片,褐雨燕號的損傷是高爆成形穿甲彈(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EFP)造成,與C-802相符。此外,也有人認為胡賽叛軍使用的是蠶式(silkworm)反艦飛彈(中國製海鷹一/二型的出口版)。 嚴重受損的褐雨燕號隨後被閒置在港內。在2020年10月下旬,消息傳出褐雨燕號已經被Seajets船運公司低價買下,停靠在希腊薩拉米納港,作為同類型高速船舶的備料來源。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