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登陸艦(LSM)(原LAW輕型兩棲艦)
(上與下二張)澳洲的海上運輸方案(Sea Transport Solutions)公司設計的艦尾登陸船隻(SLV)方案,
艦尾設置登陸坡板,採用修長的傳統船型與常規球鼻艦首;艦體上部是大型平台甲板,
可讓直昇機起降或裝置集裝箱。
(上與下)海上運輸方案的SLV登陸艦設計。艦體下層裝載甲板能裝載多輛輪型車輛與主力戰車,
從艦尾坡板駛進、駛出。
一張在2021年3月左右出現的輕型兩棲船艦(LAW)概念圖
(上與下)在2021年8月的美國海上-空中-太空年會(Sea Air Space 2021)中,奧斯特美國分公司展出競爭LAW的
概念設計模型。奧斯特以及其他五家廠商團隊在同年6月7日獲得美國海軍針對LAW的概念設計合約。
在2021年8月的美國海上-空中-太空年會(Sea Air Space 2021)中,奧斯特美國分公司展出的LAW想像圖
2022年下旬,美國海軍陸戰隊租借租借一艘海岸補給船決心號(HOS Resolution),改裝成
船尾登陸船(SLV)供海軍陸戰隊 實驗關於LAW(2023年初改稱LSM)的各種運用與操作;
改裝工作在2023年3月完成,隨後展開各項測試作業。
完成SLV改裝 決心號。船尾增設一個大型折疊式登陸坡板,作業平臺兩側加裝
千斤頂形式的 登陸支架,在船尾登陸時能放下來穩定船身;船尾下方也增設登陸腳等保護措施
,避免推進器跟船舵在船尾登陸過程中受損。
(上與下)2024年2月22日,完成改裝的決心號在海軍陸戰隊彭德爾頓軍營(Camp Pendleton)的Del Mar船池
進行性能展示,放下四根登陸支架來穩定船體,並且從船尾展開總長度35m的大型登陸坡板連接陸地,
讓車輛駛上駛下。
(上與下) 2023年5月22日LSM項目國會研究處(CRS)報告中的LSM概念圖。在此概念中,艦首右側
設置單一的汽車滾裝坡道,中部的貨艙甲板為開放式區域,設計類似一些民間汽車滾裝渡輪;
船樓設置在艦體後部,艦尾設置一個 直昇機起降平台進行垂直整補。此概念並沒有船尾登陸船
(SLV)的特徵。
(上與下)在2024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與澳洲Birdon公司簽約,測試評估該公司H-260重型登陸載具。
H-260長度約79.25m,能搭載440短噸的貨物,船上載運甲板空間8000平方英尺(743平方公尺),
可搭載72名陸戰隊士兵,航程超過5000海里,其規格接近LSM。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中型登陸艦/美國 (LSM)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 | ||||
尺寸(公尺) | |||||
排水量(ton) | 3000~4000噸級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
航速(節) | |||||
續航力(海里) | 3000~5000海里 | ||||
電子系統 | |||||
乘員 | |||||
艦載武裝 | |||||
艦載機 | |||||
姊妹艦 |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
在2019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s)大衛.伯爾格上將(Gen. David Berger)上任後不久,就開始倡議建構新的兩棲作戰能力,其中包括建造一種有別於美國海軍現役各種大型兩棲船艦(LHA/LHD/LPD/LSD等)的全新兩棲船艦,能更分散地載運陸戰隊人員與裝備到近海及特定區域(如島鏈)進行作戰活動。基本上,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都朝著分佈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的概念來轉型,兩者都要讓兵力更分佈地在海上作戰,並且仍能帶給對手足夠的殺傷力。 大衛.伯爾格上將重塑海軍陸戰隊武力的概念在2019年開始成形,在2020年3月首度公布名為「2030年武力結構」(Force Structure 2030 )的概念。依照新的概念,美國海軍陸戰隊將轉型為更分散佈置、快速反應的分遣武力(expeditionary),非常著重於位快速部署到特定區域(例如一個島鏈上的某個島嶼)、建立前哨據點並執行作戰任務,然後再迅速地載運部隊轉移到同一個海域的另一個定點。這個作戰構想主要是藉由分散且快速的作戰行動,破壞敵方採取的任何反應,降低海軍陸戰隊進行反擊作戰時的脆弱性。同時,一支能快速分散投送武力的海軍陸戰隊,將迫使敵方花費更多資源在更廣大的範圍內處處設防,使其軍力和資產過度伸展與分散。在這樣的概念下,美國海軍需要建造相當數量的輕型兩棲船艦,在作戰區域內快速部署移動陸戰隊,並對戰區內各島嶼據點實施補給。 在「2030年武力結構」之下,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裁撤許多關於地面正規作戰的能力,包括裁撤所有主力戰車單位、裁減大部分的砲兵,並縮減步兵旅、兩棲運輸車、F-35B戰鬥機中隊、攻擊與運輸直昇機中隊等,完全轉型為一支輕量化、能在島嶼之間快速轉移的兵力,以無人機系統以及遠程對海打擊武器(HIMARS火箭以及戰術飛彈)作為主要裝備。在此計畫之下,到2030年,美國海軍會裁減1萬2000人(約為原先總兵力7%)。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轉型不僅是協助美國海軍在未來跟中國可能的海上作戰,同時也是為了節省陸戰隊的開支,騰出更多經費用於擴大海軍造艦計畫以及艦隊實力。 新世代輕型兩棲船艦、遠征先期基地作戰(EABO) 在2020年2月10日公布的美國海軍2021財年預算文件中,首次編列了新世代中型兩棲船艦(next-generation medium amphibious ship)概念研究項目,文件的描述這種新世代中型兩棲船艦「由船尾登陸(stern landing)的船艦,可支援船艦到岸上(ship-to-shore)的兩棲作戰」。這種新型中型兩棲船艦主要是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定義的「爭議環境的近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 ,LOCE)以及「遠征先期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EABO)概念中所描述的分散部署(dispersed) 、敏捷(agile)、部隊持續移動(constantly relocating force)等需求,此外也會建築在美國海軍定義的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概念之上。 從2009年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力需求備忘錄就記載,需要38艘兩棲船艦(包括LHD、LHA、LPD等),能隨時在海外戰區部署至少兩個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在2016年海軍陸戰隊武力架構評估(2016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中,也繼續維持這樣的結構。每個MEU編制2200人,一個MEU可部署在由三艘兩棲船艦組成的兩棲待命群(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上,每個ARG由一艘具備全通甲板並搭載固定翼機/旋翼機的兩棲攻擊艦(LHA/LHD)為旗艦,再加上兩艘船塢運輸艦(LPD)或船塢登陸艦(LSD);而這樣一個MEU/ARG構成了陸戰隊快速反應部隊的典型編制。美國陸戰隊維持七個MEU在美國東岸、西岸方面(各三個)以及日本(一個)輪流部署,任何時間至少能部署兩個MEU/ARG在海外,有時每個MEU/ARG的兵力會分開行動(例如參與和盟國的演習),有時則聚在一起。多個MEU可組成規模更大的陸戰遠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MEB,總兵力約14500人),乃至於規模更大的陸戰遠征軍(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MEF)。現階段美國海軍至少部署四個這種由三艘船艦組織的ARG/MEU兩棲戰備群(在西太平洋到中東地區),並持續保持一個戰備群在海外部署;此外,一個ARG在部署前的訓練,一個ARG作為預備隊可以緊急出動資源,而第四個則是在母港進行維修。 依照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役發展與整合(Comba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CD&I)首長向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透露,EABO概念的兵力運用是在ARG/MEU體制之外,而EABO的海軍陸戰隊分遣隊編制也遠比MEU/ARG小。 「遠征先期基地作戰」(EABO)是基於未來美國在西太平洋上可能與中國發生的衝突而發展的概念。在EABO的概念設想下,海軍陸戰隊分遣單位規模約是加強排(reinforced-platoon),在戰區海域內的各島嶼迅速機動轉移;在美國海軍以及其他軍種配合下,海軍陸戰隊單位在戰區內各島嶼執行各項作戰活動,以對抗、阻止中國軍力在此戰區內的各項制海作為;這包括發射反艦巡航飛彈(anti-ship cruise missiles,ASCM)、攻擊戰區內中國水面艦隊及其他軍事資產等。EABO作戰除了可能發生在中國片面聲索主權的南中國海諸島之外,另一個設想則是在波羅的海區域對抗俄羅斯對鄰國的入侵。在2018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8)中,陸基的車載版NSM就成功擊沈靶艦。在2019年太平洋閃電(Pacific Blitz)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實驗了EABO的部分作戰想定;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突襲並佔領一座小島,將一個陸基NSM反艦飛彈連(車載機動版NSM)運到島上, 一方面保護這個陸戰隊佔領的林實績地,同時也在周邊水域建立起制海火力圈,牽制敵方海軍的活動;如此,美國海軍就不必抽調部分艦艇來維持這個海域的制海以及保護島上的陸戰隊,而能執行其他作戰任務。 另外,2020年5月14日美國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報告中首次提到,美國海軍陸戰隊打算建立陸戰隊近岸旅(Marine Littoral Regiment,MLR),這是陸戰隊針對EABO的重要組織轉型。依照CRS報告,「陸戰隊近岸旅」比現有陸戰隊單位更輕裝、機動性更高且更注重多任務能力,主要任務包括支援海軍遠征作戰(naval expeditionary warfare)以及EABO活動;「陸戰隊近岸旅」的主要運輸裝備是8噸重的聯合輕型戰術輪車(Joint Light Tactical Vehicles,JLTV),重量和防護力介於高機動多用途輪車(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 ,HUMVEE,俗稱悍馬車)以及重裝甲防雷/防伏擊卡車(heavily-armored Mine-Resistant Ambush-Protected truck)之間。「陸戰隊近岸旅」一大重點是增強長距離戰術火力,配備的M-142高機動多管火箭( 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HIMARS)配置新型火箭、戰術飛彈,包括結合反艦飛彈(例如美國從挪威引進的NSM、ATACMS短程彈道飛彈增加反艦能力等),作戰範圍比原本增加300%,並可從岸基據點打擊敵方海上艦隊;而配合海軍艦隊在戰區的制海作戰以及海上拒止作戰(sea-denial operations,例如從戰區各島嶼據點發射反艦飛彈攻擊敵方水面船艦與資產),正是此次陸戰隊轉型的一大特點。除此之外,「陸戰隊近岸旅」會更廣泛地配備無人系統,無人機系統(Unmanned Aerial Systems)中隊的數量增加一倍,此外還配備具備攻擊武裝的UAV,以強化戰場態勢感知以及空中打擊能力。「陸戰隊近岸旅」配置的其他新武器還包括機動防空系統以及能對抗精準導引飛彈的系統,其他打算採用的新技術、新裝備包括直接能量武器(雷射)、類似無人機技術的遊蕩彈藥(loitering munitions)、電子作戰,以及迅速設立遠征前線機場來支持有人、無人航空機等等。 一依照2020年5月這份CRS報告,第一個陸戰隊近岸旅會由目前駐防夏威夷卡內奧赫灣(Kaneohe Bay)的陸戰隊編成(約2000人)。而「中型兩棲船艦」自然也是用來部署、轉移「陸戰隊近岸旅」的重要載具。 稍後,美國海軍就把「中型兩棲船艦」改稱為輕型兩棲船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s,LAW,2023年初又改稱為LSM)。美國海軍2021財年預算中,為LAW研究項目申請3000萬美元預算,包括概念評估與設計(concept evaluation/design),以及委託民間業界研究關於中運量、在戰區內活動的兩棲支援船艦。而2021財年預算申請書附帶的說明文件(justification)提到 ,這些工作包括需求發展、系統工程、海軍結構與海事工程、作戰研究分析等。 除了LAW之外,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會對現有主力兩棲作戰艦艇(包括LHA、LHD、LPD、LSD等)進行研究評估,研究這些傳統式大型兩棲作戰船艦在新的分佈式海上作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評估它們在新作戰型態之下所欠缺的能力,例如配合操作各種無人系統(UAV、USV、UUV)的相關設備(如收放系統)、強化網路以及感測能力。其中,成本會是這類評估的一大考量因素,例如是要將這些新需求直接整合到正準備建造的第二批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LPD Flight II),或者直接整合到新造的LAW小型兩棲艦艇上、使LAW能執行這類任務並納入兩棲戰備群(ARG)之中。這意味著美國有可能減少傳統式大型兩棲艦艇(如LPD Flight II)的建造數量,由成本較低、數量較多的LAW來承擔更多兩棲作戰任務。在2021年9月底,Hudson Institute組織資深專家Bryan Clark接受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訪問時表示,此時美國海軍認為,像是LPD這樣的傳統大型兩棲船艦,比較適合在EABO作戰中擔任母船;LPD不僅可容納完善的指管通情設施來指揮作戰,而且艦上能搭載大量兵員與裝備,並容納多種水面登陸載具(收容在泛水塢艙)或直昇機,因此可以在前線把陸戰隊人員與裝備轉移到LAW上,再由LAW載運小部隊到前線各離島上。 在2020年2月,美國海軍將2021財年預算申請送交國防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OSD)接受審查,其中包括關於海軍未來兵力結構的整合海軍武力結構評估(Integrated Naval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以及30年造艦計畫文件;然而,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Mark Esper)對報告內容以及成本估算卻不滿意,將這些未來武力架構文件退回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之後,海軍修改的文件仍無法使馬克.埃斯柏滿意,馬克.埃斯柏遂親自責成國防部副部長大衛.諾奎斯特(David Norquist)組織團隊,進行未來海軍武力結構研究(The Future Naval Force Study,FNFS)項目,由國防部長辦公室(OSD)、參謀聯席會議、海軍部(Department of the Navy,DNO)一同進行;這美國國防部第一次直接介入美國海軍的未來武力架構以及長期造艦計畫。未來海軍武力結構研究(FNFS)的結果在2020年10月初出爐,將美國海軍到2045年的武力整建目標稱為「戰鬥武力2045」(Battle Force 2045),目標是在2045年時建立一支包含500艘有人/無人船艦的艦隊。在「戰鬥武力2045」中,國防部認為海軍需要比原先原先預期更多的兩棲船艦,約50至60艘。
美國為伊拉克設計建造的離岸支援船艦(OSV) 在先前某些場合,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曾提到,新型中型兩棲船艦可能會參考先前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曾經參與過的的離岸支援船艦(Offshore Support Vessel,OSV),這是針對伊拉克海軍需求的海外軍售項目,船體長約200英尺;不過,OSV並沒有搶灘登陸能力,也沒有可以讓人員車輛在碼頭快速裝卸的設計如駛進/駛出(RORO)坡道等等。除了OSV之外,美國海軍也已經嘗試過一些修改後的商用設計來支持一些概念試驗;此外,美國海軍也表示,新型中型兩棲船艦的船型設計也可能為正在進行的大型無人水面載具(Large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LUSV)提供參考。在2019年9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CNO)主管遠征作戰(Expeditionary Warfare)的OPNAV N95B的副主管Frank DiGiovanni透露,OPNAV N95B以經在評估考慮OSV在LOCE與EABO作戰活動的價值,而大衛.伯爾格上將上任後提出的方針(Berger’s Commandant’s Planning Guidance)又增加了這個需求的急迫程度。Frank DiGiovanni表示,大衛.伯爾格上將並沒有將之稱為OSV,而是某種小型、規模可變、高機動能力、具有彈性的概念,而OSV只是美國海軍之前參與過的一種船艦設計。而稍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中型兩棲船艦需求又有了新的看法,認為不應侷限在現成的船艦或概念設計(如OSV)上;陸戰隊希望這種中型登陸船艦不只要能載運陸戰隊人員裝備到接近海岸某種距離,而是真正能夠與岸上連接(類似登陸載具),讓艦上搭載的兵力與裝備直接上下船。 依照USNI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澳洲海上運輸方案(Sea Transport Solutions,STS)公司的一種船隻設計十分感興趣,稱為艦尾登陸船隻(Stern Landing Vessel,SLV)。SLV具有類似傳統登陸艦(如1970年代以前的LST、LSM等)的直接登陸能力,但又能改善傳統登陸艦的許多固有問題。舊式LST、LSM以船體前部搶灘登陸,艦首設置跳板艙門,並使用較為平坦的船型,但也因而在航速、適航性等方面嚴重犧牲:例如,艦首設置跳板艙門導致船頭外型阻力大,不僅航速緩慢,且易受興波影響而不易維持方向;由於從船頭到大半船長都作為車輛與部隊甲板,船艛必須設置在艦尾,而向上收起的艦首艙門就會妨礙駕駛台視線;由於構型限制(上層船樓在艦尾),船員居住區設置在主機艙之上,受到主機噪音、震動、熱源等影響,大幅降低了船員起居品質,容易疲乏;傳統登陸艦採用船頭登陸,而推進螺旋槳卻在艦尾,這導致卸載完畢退灘時,螺旋槳必須倒轉「拉」船體後退,推進效率很差,還需要克服前部船體的吸力效應(suction effect)。 依照澳洲「海上運輸方案」的網站,SLV以船尾登陸靠岸,船型比較類似常規船舶(比傳統登陸艦修長,降低了阻力),艦首為常規形式並具備球鼻艏,具有較佳的適航耐波性能;上層船艛設置在艦體前部,使駕駛台擁有良好視野,而且確保船員居住空間遠離輪機艙室。船樓之後到艦尾,是一大塊平坦的上部裝載甲板,面積600平方公尺,可搭載32個標準集裝箱(如果堆疊兩層則可搭載64個),或讓中型直昇機起降操作。艦體下層是直通式裝載甲板(頂部受到上層裝載甲板的遮蔽保護),可載運包含主力戰車在內的車輛、部隊與物資,透過艦尾的登陸坡板進出。依照「海上運輸方案」的網站,SLV全長約70m,搭載300噸籌載時吃水1.7m,航速16節;搭載600噸籌載時吃水2.05m,航速15節。SLV不需要預留可注水的壓載艙來調節吃水與姿態,使得航行操控、推進都變得更容易,而且增加了艦內可用空間。由於是使用艦尾坡板與海岸連接,退灘時船頭在前、向前推進,不會發生吸力效應。不過,此時美國海軍與陸戰隊並未確定採用海上運輸方案公司的SLV設計。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透露,美國海軍可能會參考SLV的設計並結合常規水面船型,可以在灘岸登陸裝卸重型裝備,同時也提供足夠的航程與耐航力。 輕型兩棲船艦(LAW)
在2020年4月9日,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針對輕型兩棲船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s,LAW)舉行了業界日,活動中NAVSEA主管船艦總體發展的執行辦公室(overarching Program
Executive Office for Ships)PMS
317向業界代表簡報了美國海軍對LAW現階段的規格要求,並且希望購買28到30艘。在業界日簡報中,PMS
317對LAW的描述是「因應全球海洋環境的威脅變化,美國海軍艦隊重新評估作戰概念(concepts of
operation,CONOPs)來因應新的挑戰,維持美國海軍的前沿存在(forward presence),執行制海(sea
control)以及拒止任務(denial operations)...LAW將為美國海軍艦隊提供調動以及維持的船隻,因應不斷變化的作戰型態」。值得一提的是,稍早美國海軍曾研究澳洲STS公司的艦尾登陸船隻(SLV),但該公司並未參與這次LAW業界日簡報活動。
10.艦上裝載90000加侖(340.687立方公尺)燃油。 12.能獨立操作,或與艦隊一同行動。 13.配備適中的指管通情(C4I)裝備。 13.配備25mm或30mm機砲、12.7mm機槍等自衛武器。
14.服役壽命約10年
LAW的設計非常重視可維護性以及可操作性,艦上安裝的設備以可靠為重,不需要太多人員操作,能節省可觀的服役週期費用。此外,LAW艦上安裝各種感測器來偵測船艦與裝備運作狀況,將蒐集到的資料回傳到岸上後勤單位;如此,後勤單位能及時掌握前線船艦的健康狀況,提前準備要更換的部品備件,乃至於動態調整船艦的維修工作排程,在船艦下一次進港就即時處理處理。 LAW項目的要求令人聯想到二次大戰、韓戰與越戰使用的戰車登陸艦(Landing Ship Tanks,LST),不過這些戰車登陸艦比LAW大得多,側重要點也有許多不同。此時,美國陸軍也在進行調動支援船(Maneuver Support Vessel,MSV)項目;在2017年,美國陸軍頒佈第一個合約來建造輕型MSV,取代越戰時期使用至今的MK-8機械登陸艇(Landing Craft Mechanized)。而美國陸軍現役的富蘭克.貝森將軍級(General Frank S. Besson class )後勤支援艦(Logistics Support Vessels ,LSV),帳面上也與LAW的需求有相似之處。在4月9日的業界日活動中,美國海軍表示,目前並沒有就MSV項目與陸軍接觸。美國海軍表示之道路軍MSV項目以及能力,它們看起來與海軍現在規劃的船艦類似,但是雙方的需求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美國海軍LAW項目需要更多的適居性、耐海能力、戰區內活動作業能力等。 在2020年6月初,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發展與整合(Comba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CD&I)副指揮官與陸戰隊作戰發展指揮部(Marine Corps Combat Development Command)指揮官Eric Smith少將向USN透露,海軍陸戰隊考慮先購買三艘SLV艦尾登陸船隻,在三年內展開關於LAW以及EABO作戰的概念實驗。 2020年11月公布的LAW概念 在2020年11月19日,美國海軍透露關於LAW新一波的概念設計:美國海軍表示,在2020年夏季兩次業界日以及業界研究之後,總共有約六家業界團隊跟美國海軍合作,進行LAW的概念設計工作。LAW項目啟動半年以來,美國海軍對於LAW的主要特徵已經逐漸明確。最快在明年(2021年),美國海軍就可以擁有LAW概念的原型,並投入Balikatan或Cobra Gold等兩棲作戰演習進行驗證。 依照此時的概念設計,LAW的主要任務是搭載海軍陸戰隊單位在戰區內不同戰場之間轉移(而非在大洋上作戰),指揮官的階級預定為O-4級軍官(上尉)。LAW艦體長度約200至400英尺(60.96~121.92m),能長期在大洋上航行作業,每艘能長期搭載約75名陸戰隊人員,艦上能用於裝載物資的甲板面積介於4000到8000平方英呎(371.61~743.22平方公尺);每艘排水量4000噸以內,每艘造價粗估1~1.3億美元。自衛武裝的選項可能是30mm火砲系統。 在2022年2月10日,美國海軍部長辦公室主管海外部署以及兩棲船艦/岸地連結器項目辦公室(oversees the amphibious assault and connector programs,PMS 317)主管的陸戰隊Scott Searles上校表示,LAW的需求大致是全長200至400英尺,排水量3000至4000噸級,提供8000至10000平方英尺(743.22~929平方公尺)載貨甲板空間,只需邊至少量船員,能載運75名海軍陸戰隊部隊,每艘單價控制在1.5億美元以內;此時預估每艘LAW需要編制約59名船員,美國海軍希望能進一步降低。 航速方面,依照美國海軍初步研究,LAW目標航速一旦到14節以上,要獲得更高航速的成本就顯著增加,例如柴油主機數量可能因此必須從兩座增加到四座。美國海軍以及陸戰隊希望LAW能達到15節的航速,同時把成本控制在能接受的範圍。 生存性方面,基於LAW設定的成本,不可能達到一般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或巡洋艦、驅逐艦要求的Tier 3(遭武器命中後仍能繼續作戰);因此,LAW生存性要求設定在Tier 2+,在船艦被擊中後能確保人員安全且不沉沒,等到另一艘LAW前來,並將艦上的陸戰隊人員以及物資裝備轉移到艦上,投入下一場戰鬥。美國海軍表示,同時確保15節航速、相當承受的生存性、搶灘登陸能力,並將成本控置在可接受的程度,這並不容易達成;不過,此時業界已經提出一些相當有希望的提案。 在2022年2月初國防工業協會(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Association,NDIA)主辦的遠征作戰會議(Expeditionary Warfare Conference 2022,EWC 2022),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主管兩棲攻擊與岸地連結器(Amphibious Assault & Connectors)的PMS 317項目辦公室主管史考特.席爾雷斯上校(Captain Scott Searles)透露,LAW的生存性指標會以商規船隻為基線。LAW的初步構想是機艙實現無人化,提高自動化程度;而航空作業需求僅限於旋翼機垂直運補(不包括讓F-35B戰鬥機轉運起降)。 船艦壽期方面,每艘LAW預估擁有20年壽命,比一般大型作戰船艦短,但能快速地採購、建造來滿足海軍與陸戰隊的需求。美國海軍希望能在2023到2026年之間訂購28到30艘LAW。 編列建造 在2020年12月10日,美國海軍部公布2022財年的30年造艦計畫以及五年期造艦計畫(five-year Future Years Defense Program,FYDP,2022至2026財年)。其中,輕型兩棲船艦(LAW)在2022財年開始訂購,到2026財年總共花費15.06億美元訂購10艘,平均每艘約1.5億美元;其中,2022與2023財年各編列一艘(分別是1.56億以及1.5億美元),2024財年編列兩艘(3億美元),2025與2026財年各編列三艘(兩年各編列4.5億美元)。 在2021年4月底由國防部正式提交國會的2022財年預算案中,美國海軍為LAW項目申請了1318萬美元研究發展經費,並預計在2022財年第三季展開提案徵詢書(Request For Proposals ,RFP)的相關程序。依照2022財年預算,美國海軍打算在2023財年正式選定LAW的主承包商,並簽署首艘LAW的細部設計與建造合約;這個進度比2020年12月10日川普政府末期提出的2022財年計畫草案(2022財年編列第一艘LAW)延後一年。 在2021年6月17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權投射子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Seapower and Projection Forces Subcommittee )的聽證會中,海軍陸戰隊戰鬥發展與整合副指揮官(Deputy 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s for Comba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Lt.) 艾瑞克.史密斯上將(General Eric Smith)表示,在新的陸戰隊只武力架構中,在後方待命的陸戰隊遠征旅(MEB)數量從先前的兩個降為一個,更多的兵力釋出到適應DMO、EABO等作戰型態的小單位部隊。在新的武力結構之下,之後海軍陸戰隊需要的傳統型兩棲船艦目標數量會從原本38艘降至31艘,包括10艘擁有全通甲板的LHA/LHD以及21艘LPD/LSD(惠德比島級LSD會被LPD-17 Flight 2取代);此外,新規劃的低端輕型兩棲船艦(LAW)數量則為28艘(下限)至35艘。每艘LAW可搭載約75人的陸戰隊單位,能更快、更靈活、更分散地投入各地作戰,因此就不需要同時維持兩支大規模的MEB在後方待命備便。 依照2021年7月20日美國國會研究處(CRS)公佈的LAW項目報告,美國海軍打算建造24到35艘LAW,第一艘在2023財年編列。此時,美國海軍預估首艘LAW成本為1.56億美元,二號艦開始每艘平均成本約1.3億美元。 在2022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船艦協會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 2022)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戰鬥與發展整合副司令卡斯滕.赫克中將(Lt. Gen. Karsten Heckl)表示,基於當今全球性的大國對抗需求,美國海軍兩棲作戰船艦的數量不能低於31艘,才能滿足維持三支兩棲待命團(amphibious ready group)與搭載的陸戰隊遠征隊(MEU)隨時備便,應付任何時間發生的可能狀況。然而在2021年夏季,美國海軍現役兩棲船艦數量降至28艘,低於戰略需要,可能讓美國海軍陸戰隊無法即時對應危機狀況。 在2022年3月28日,美國國防部公佈2023財年預算申請書;在海軍的造艦項目中,打算推遲LAW的建造,從先前的2023財年延遲到2025財年展開,這是第二次推遲(最初預計在2022財年編列首艦)。依照2023財年預算的5年造艦計畫,美國海軍打算在2025、2026財年各編列建造一艘LAW,2027財年編列二艘。把首艘LAW編列時間從2023財年再延到2025財年,意味著海軍與陸戰隊有更多時間釐清LAW最適當的任務功用以及成本等等。
LAW概念設計 在2021年6月17日,消息傳出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已經與五家廠商簽署LAW的概念研究(Concept Studies,CS)合約,分別是芬坎提尼(Fincantieri)、奧斯特美國分公司(Austal USA)、哈爾特海事(VT Halter Marine)、伯蘭爵(Bollinger)以及TAI Engineers,這五個合約的總額在7500萬美元以內;與每家公司的合約還附帶進行下一階段初步設計(Preliminary Design,PD)的選擇權。CS/PD階段包含工程設計、取捨分析、工程發展、定義文件等。 各廠商提案 1.奧斯特美國分公司:
在2021年8月初美國海上-空中-太空展(Sea Air Space 2021) ,奧斯特美國分公司(Austal
USA)首度展出該公司針對LAW的概念模型。依照展場資料,此種設計全長約390英尺(118.87m),排水量約5000噸,艦上用來搭載貨物、車輛的任務甲板空間約10500平方英呎(約975.5平方公尺),續航力約4000海里。奧斯特LAW提案的艦首可向上開啟,艦首內設置了折疊式的坡板艙門讓艦上的車輛駛進、駛出(艦首開啟後才能放下),艦尾也有坡板艙門;艦首的外型符合流體力學,而並非單純的平板造型,可降低航行阻力。艦首到艦尾是一個全通式車輛甲板來搭載車輛與貨物,並直通艦首與艦尾坡板艙門;船樓設置在艦體後部,船樓後部上方是一個直昇機起降平台。自衛武裝方面,艦體前部兩側以及艦尾右側總共可裝置三座MK-46
30mm砲塔,此外還能加裝12.7mm機槍。
陸戰隊與海軍對LAW(LSM)的定位歧見 在2022年5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2030軍力設計(Force Design 2030)的年度報告中,打算研究利用現有的遠征快速運輸船(EPF)以及遠征運輸船塢(ESB)等現有平台,作為輕型兩棲船艦(LAW)項目被推遲數年的過渡性替代方案。依照2022年7月下旬美國海軍提交國會的2045年艦隊武力結構計畫(稱為戰鬥武力船艦評估與需求,Battle Force Ship Assessment and Requirement,BFSAR),其中記載美國海軍大型兩棲船艦數量需求是31艘,而LAW數量只有18艘。此時,各種跡象顯示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對於LAW的建造數量、期程、生存能力(關係到成本),都存在重大歧見。 在2022年9月中旬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年度會議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副司令(Assistant Commandant)艾瑞克.史密斯上將(Gen. Eric Smith)表示,建造至少35艘LAW對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絕對必要,這樣才能滿足在戰爭爆發前、立即運送三個陸戰隊近岸旅(Littoral Regiments)到太平區戰略據點的需求,而這是海上分佈作戰中執行海上拒止的重要條件。同時,艾瑞克.史密斯上將也不滿海軍在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將首艘LAW的編列時程延後到2025年,認為這會危及太平洋的戰略形勢。 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對於LAW的價格與生存能力也有許多爭論;最初在2020財年時,陸戰隊希望每艘LAW成本控制在1億美元以內,隨後美國海軍內部關於項目管理的人士透露,這個數字不切實際。到2022年時,陸戰隊希望將每艘LAW成本控制在1.5億美元以內,以採購足夠的數量,然而美國海軍希望將船艦存活率提高到可接受程度,要配備更昂貴的自衛武裝,導致每艘成本可能來到3億美元。一位美國海軍陸戰隊退伍的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專家Dakota Wood表示,美國海軍陸戰隊由於先天就是要登陸到作戰地點並與敵軍短兵相接,因此陸戰隊喜歡評估風險,在可能的範圍內降低風險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意味著勢必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傷亡損失;但對於海軍而言,美國海軍船艦的數量對於全球任務而言相對不足,每損失一艘船意味著至少10億美元的損失,加上失去全艦官兵,對於海軍而言實在難以接受;此外,相較於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真正在受威脅環境下作業。 在2022年10月5日,防務新聞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戰鬥發展與整合的副司令卡斯滕.赫克中將透露,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對於LAW成本與能力的觀點,已經從最初的歧見到近期快要形成共識。海軍陸戰隊一開始希望每艘LAW成本在1億到1.3億美元之譜,建造35艘;但負責操作並部署船員的美國海軍則希望這些船艦有更高的存活率,結果是這些船艦每艘成本恐達陸戰隊預期的三倍(約3.5億美元),只能購買美國陸戰隊需求的一半(18艘)。卡斯滕.赫克中將表示,每艘LAW目標成本應該是1.2到1.3億美元;這些船艦平台外觀會與商業船隻類似,「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hide in plain sight),但生存性高於一般商業船隻。 如果有跡象顯示某區域會有武裝衝突爆發,美軍作戰指揮官會下令LAW快速裝載陸戰隊單位以及所需的裝備和補給,然後在某些地方隱藏潛伏,伺機而動,而不會高調地在航線上航行。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計畫/政策與作戰的副司令大衛.弗內斯中將(Lt. Gen. David Furness)以可能在中國周邊的海上區域為例,這些LAW可以隱藏在菲律賓水域約7000個島嶼之間,並混入這些海域眾多民船中,中國很難直接確認並以超視距反艦飛彈攻擊。然而,這似乎意味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戰爭開打之後,似乎就不會在前線運用LAW。 在2024年5月中旬,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HASC)通過該委員會版本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一系列關於造艦計畫的法案,反應了近年來國會對於海軍造艦計畫和項目執行已經有許多不信任。對於LSM中型登陸艦,HASC版法案表示除非新設計通過海軍部認證,以主流商規設計為主,否則不會批准海軍採辦任何一艘LSM;HASC版法案要求,LSM的設計中,採用軍規的比例不得超過35%,且海軍部必須也必須比較LSM用軍規或商規設計、裝備造成的差異(包括成本以及建造期程),提交一份詳細報告。海軍陸戰隊最初要求LSM以商規建造來降低成本,但海軍則一直希望使用軍規設計來提高自衛與存活能力,過去幾年中雙方產生不少爭執,導致項目延後。這是美國國會在美國海軍與陸戰隊關於兩棲艦隊諸多分歧爭執之後(包括美國海軍部曾打算暫停LPD Flight 2船塢登陸艦採辦、減少主要兩棲船艦數量,以及LSM的成本與數量等),國會力挺陸戰隊的具體行動之一。
2023年:將LAW改名為中型登陸艦(LSM) 2023年2月14日,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戰鬥與發展整合副司令卡斯滕.赫克中將在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以及AFCEA聯合主辦的WEST 2023會議上表示,中型登陸艦(Landing Ship Mediums,LSM,即先前的LAW)的初步設計審查(preliminary design review)已經接近完成。考慮到印太戰區的需求,海軍陸戰隊需要35艘中型登陸艦(Landing Ship Mediums,LSM,即先前的LAW),在印太地區部署三個陸戰隊近岸旅(Marine Littoral Regiment,MLR),每個近岸旅配備9艘LSM,其餘8艘的餘量則是確保部分船艦輪流進入維修週期時,前線仍有足夠船艦值勤。 對於先前海軍作戰部長(CNO)麥可.吉爾迪上將(Adm. Mike Gilday)表示海軍造艦計畫打算建造僅18艘LAW,卡斯滕.赫克中將表示他與海軍作戰部主管水面作戰需求能力的副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for Warfighting Requirements and Capabilities,OPNAV N9)史考特.科恩中將(Vice Adm. Scott Conn)對此進行修正,表示海軍陸戰隊的最終需求是35艘來支持三個MLR,但初始作戰能量(Initial Operational Inventory)是18艘。 海軍陸戰隊副指揮官(Assistant 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s)艾瑞克.史密斯上將(Gen. Eric Smith)表示,希望LSM在2025至2026財年左右開始建造(2023財年國防預算把編列首艘LAW的時間從原訂2023財年推遲到2025財年)。 在2023年4月5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對於LSM的需求與價格即將達成協議。在2023年4月海上-空中-太空年會(Sea Air Space 2023)中,美國海軍作戰部(CNO)遠征作戰主管(expeditionary warfare)馬克斯.阿尼貝爾准將(Brig. Gen. Marcus Annibale)表示,LSM的能力發展文件(capability development document)已經出爐,此時正進行審查認證程序,目標是在2025財年展開首艦的建造工作。 依照2024財年美國海軍預算申請書裡的未來財年計畫(The Future Years Defense Program,FYDP,2024到2028財年),美國海軍打算在2025財年編列第一艘新的中型登陸艦(LSM),預定在2024年12月簽署細部設計與建造合約、2028年7月交付,成本為1億8790萬美元,這個數字含首艦的細部設計/非循環性工程(detailed design/nonrecurring engineering DD/NRE)費用;2026財年訂購第二艘,成本1億4920萬美元;2027與2028財年各訂購兩艘,其中2027財年訂購的兩艘(第三、四號艦)總計2億9700萬美元,平均每艘1億4850萬美元,2028財年訂購的兩艘(第五、六號艦)總計2億9620萬美元,平均每艘1億4810萬美元。在2024財年,美國海軍為LSM項目申請1470萬美元研發預算。 依照2023年6月12日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ASC)海權與武力投射子委員會通過該委員會版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2024)草案內容, 要求美國海軍研究將LSM的需求與陸軍的調動動支援船(MSV)項目合併的可能性,可以加快項目執行進度、節約重新設計的成本並且能與陸軍一起批次採辦,透過較大的採購批量來壓低單位成本;此草案要求海軍部長在12月15日對眾議院進行簡報。 依照2023年5月22日國會研究處(CRS)的LSM項目報告以及10月NAVSEA公布的概念圖,此時LSM的概念設計類似一些汽車滾裝渡輪,在艦首右側設置單一的車輛滾裝坡道(類似汽車渡輪),並沒有先前探討過的船尾登陸船艦(SLV)的特徵,也不像陸軍輕型調動支援船(MSV-(L))在艦首與艦尾都設置坡板艙門;貨艙甲板從艦首一直延伸到船樓前方,此區域為開放式(貨艙甲板兩側是舷牆),船樓前方右側裝置一部13噸級起重機來協助裝卸物資。船樓設置在艦體後部,艦尾設有一個直昇機起降平台用於垂直整補(VERTREP)。 在2023年10月16日,USNI新聞報導,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表示,已經向業界發佈了LSM的初步公告(Draft Notice)。NAVSEA發言人在前一週向USNI新聞透露,已經在今年稍早總結LSM的基本需求,基本上目標是一種可負擔、載運陸戰隊調動的能力(affordable shore-to-shore USMC maneuver capability),打算建造18至35艘。依照此時LSM的規劃,全長在400英尺(121.92m)之內,吃水在12英尺(3.66m)以內,編制70名船員,可搭載至少75名陸戰隊官兵,船艦役期20年左右;艦上能搭載600噸的物資裝備,艦上儲存貨物的甲板面積約8000平方英尺(743.22平方公尺);而其他一些細節要等到細部設計階段來確定。依照USNI發佈的總結,LSM只會裝備輕度的防禦裝備,包括兩座30mm機砲以及6個0.5吋重機槍安裝點,艦尾有一個直昇機起降點。 在2023年10月下旬,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公布對美國海軍造艦計畫與成本預估的報告;此報告對於每艘LSM成本估計約為2.7億美元,比先前美國海軍與陸戰隊最初預估的每艘1億至1.5億美元幾乎增加一倍;而此時NAVSEA尚未透露LSM的成本估算。
運用民間OSV測試船尾登陸船艦(SLV)概念 2022年10月5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戰鬥發展與整合的副司令(Deputy Commandant for Comba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卡斯滕.赫克中將(Lt. Gen. Karsten Heckl)透露,為了實驗LAW(2023年改稱為LSM)的運作概念,美國海軍在2022年向霍恩貝克離岸服務公司(Hornbeck Offshore Services)租借一艘海岸補給船(OSV)決心號(HOS Resolution)並改裝成船尾登陸船隻(Stern Landing Vessel,SLV),作為LAW的代用船來供海軍陸戰隊進行實驗。駐紮在夏威夷的第三近岸陸戰旅(3rd Marine Littoral Regimen)會在2023年1月正式展開相關的實驗工作。除了使用決心號之外,海軍陸戰隊會各種可能關於EABO的操作運用方式,包括利用先鋒級遠征運輸船(EFP)或濱海作戰船艦(LCS)載運陸戰隊人員;這些研究有助於在2029年左右首艘LSM交付時,美國海軍與陸戰隊能迅掌握新能力。 決心號吃水約12英尺(3.66m),space for embarked Marines. 寬54英尺(16.46m) ,後部裝載平台(濕甲板)面積6000平方英尺(556平方公尺),航速14節,船隻本身編制12至15名人員,可攜帶約38名海軍陸戰隊人員。透過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陸戰隊與霍恩柏克離岸服務簽署合約,對決心號進行若干改裝,改裝工程會在2023年3月完成並交付MCWL;這些改裝多由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Marine Corps Warfighting Laboratory,MCWL)設計,主要是將決心號改裝成船尾登陸船隻(SLV),並研究此種船艦的各項作業需求,進而完善將來LSM的規格。改裝項目包括在船尾設置一個115英尺(35m)長的大型折疊式坡板艙門,能伸展相當距離連上陸地;在船尾底部增加許多登陸腳柱(landing skegs)以及其他保護措施,保護螺旋槳推進器與船舵在船塢登陸時不會撞到海底而受損;在船體兩側設置可伸縮的登陸腳(landing legs),是一種大型千斤頂腳柱(jacking legs),在船尾搶灘時放下插入海床,維持船體穩定。其他改裝包括強化艦尾載運甲板,使之能承載陸戰隊的各型作戰裝備,最多可搭載40英尺標準集裝箱;增設一個餐廳以及規劃作戰任務的指揮艙室,供艦上搭載的陸戰隊員使用。修改後的決心號還能攜帶一般柴油與航空燃油,以支持陸戰隊使用的無人飛行載具(UAV)、兩棲作戰車輛(Amphibious Combat Vehicles,ACV)以及橡皮突擊艇(Combat Rubber Raiding Craft)等。 決心號交付MCWL之後,首先會進行初步測試,然後可能到加利福尼亞州或夏威夷進行更多測試,包括各項機動與後勤支持評估;接著,陸戰隊會以該船測試各項運作部署概念、戰術、技術與作業程序,對於將來LSM的作業與需求有更具體的掌握。美國海軍陸戰隊與霍恩柏克離岸服務簽署的合約除了改裝決心號之外,還包括租借與改裝另外兩艘離岸支援船成為SLV實驗船的選擇權,陸戰隊預定在2024財年執行。 在2023年月初,MCWL的科學技術發展部門(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作戰後勤分部(logistics combat element branch)主管提姆.史密斯中校(Lt. Col. Tim Smith)向防務新聞透露了船尾登陸船艦(SLV)的四階段測試驗證計畫: 第一階段:為期12星期,主要測試SLV的基本登陸作業能力,首先在良好氣候下進行,然後逐步測試在較為惡劣氣象與海況下的作業:例如,SLV是否一定需要使用登陸腳穩定船身、船尾登陸時的衝擊力如何、登陸衝擊是否影響船尾坡板,以及各種運作是否都能如預期進行。在第一階段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會測試幾乎所有的現役車輛,從登陸的決心號上透過坡板上船或離船。為期12星期的第一階段測試完成後,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完成有限度技術分析(limited technical analysis),確認LSV是否能安全地裝載部隊與裝備搶灘登陸。 此外,第一階段測試期間也會準備第二艘SLV原型船的租借與改裝作業,例如如果第一階段測試判定船體不需要加裝登陸腳,則後續的SLV原型船就不會加裝;此外,後續租借的SLV有可能會設置起降甲板來起降有人與無人垂直起降懸翼機,強化岸地之間的後勤運輸能力。此時美國海軍陸戰隊還有資金租借另外兩艘近岸支援船改成SLV,預計在2024年展開測試。 第二階段:SLV完成第一階段基本操作測試後,第二階段測試會搭載MCWL分部的實驗單位,並與艦隊進行有限度的聯合操作,此階段會有第三近岸陸戰旅參與。第二階段測試會在加利福尼亞以及印太戰區進行,包括各項演習,而這些演習將包括未來近岸陸戰旅的各項作業實驗、機動力與後勤評估、驗證部署與戰術概念等。 第三階段:研究SLV投入更大規模的陸戰隊作戰。 第四階段:研究其他聯合作戰應用,例如用來搭載陸軍車輛與單位,或者用來搭載空軍的裝備。 在後續測試階段中,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構想或者需求產生。MCWL科學技術發展部門副主管Jeff Tomczac透露,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LSM的各項需求已經相當明確(包括裝載部隊與裝備的能力);而這些實驗則會進一步發現以及定義先前沒有識別出來的新需求或能力欠缺,並納入未來陸戰隊的計畫中。 在2024年2月22日,完成改裝的決心號被拖入陸戰隊彭德爾頓軍營(Camp Pendleton)的Del Mar船池,展開各項測試。緊接著從2月23日至3月1日,決心號展開若干測試有限度技術評估(limited technical assessments),陸軍PC-C4多國技術實驗合作團隊也會參與。隨後,決心號會在陸軍位於加州的歐文堡國際訓練中心(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at Fort Irwin, Calif.)進行測試直到3月20日。 美國海軍測試澳洲H-260重型登陸艇 在2024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與澳洲Birdon公司簽約,測試評估該公司H-260重型登陸載具(Heavy Landing Craft)。H-260是一種長程、淺吃水的登陸艇,衍生自該公司為澳大利亞陸戰提供的LMV-H。
H-260長度約260英尺(79.25m),能搭載440短噸的貨物,船上載運甲板空間8000平方英尺(743平方公尺),編制26名人員,可搭載72名陸戰隊士兵,航程超過5000海里,吃水僅6.5英尺(1.98m),續航力5000海里;比起噸位相似的船隻,H-260能在更廣泛的灘頭以及河岸裝載點。H-260船首以及船尾各有一個坡板艙門,能快速裝載人員、物資與車輛,並允許在更廣泛的登陸地點作業。比起一般登陸艦艇將船樓設置在船尾,H-260的上層船樓(含駕駛台、船員起居空間等)設置在接近船頭,遠離了艦尾機艙的噪音與震動;而靠近船首的駕駛艙也具有更好的視野。H-260使用Birdon公司專利設計的艦首,能降低船隻航行間的縱搖,同時兼顧艦首艙門設計,加快裝卸人員與物資的速率。船上的兵員居住艙都有雙層床位,可提高適居性。 2024年CBO報告的成本估計 依照2024年4月11日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公布的報告,認為美國海軍可能嚴重低估LSM的造艦成本。依照CBO報告估計,以2024財年為基準,若以混合軍規或商規的標準建造,採辦18艘LSM需要62億至78億美元,平均每艘3.4億至4.3億美元(價差在於LSM的滿載排水量,範圍是4500至5400頓),這遠高於海軍本身估計購買18艘所需的26億美元(每艘1.5億美元);而如果購買35艘LSM,總共需要119億至150億美元(以2024財年幣值為基準)。 這份CBO報告指出了預估項目成本的困難性,包括美國海軍以及陸戰隊對於這個項目長期以來的歧見;例如,依照2020年春季陸戰隊最初發佈的武力架構2030(Force Design 2030),這些LSM應該使用商規標準建造來盡量降低成本,然而海軍以及國防部堅持需要以更高的標準來保障安全與生存率,導致概念、成本與數量反覆變化。一項尚未澄清的關鍵問題是LSM的運用概念,到底美國海軍跟陸戰隊打算只在武裝衝突爆發前使用LSM部署或增援前線的陸戰隊單位,或者在開戰後也繼續使用LSM(此時LSM面臨遭受敵方標定攻擊的風險,相對脆弱)?如果船艦運用上沒影考慮在敵火下作業,可以用較低的標準建造、部署較少的防禦措施,但如果要求在交戰環境下作業至160億就不是這回事。近期陸戰隊的實驗顯示,美國海軍尚未決定LSM的定位,而LSM的定位會直接影響成本。相較於商規,軍規標準的船體強度以及內部隔艙要求更嚴格,內部系統要能承受爆震,安全以及消防損管設備也更為完善,這些都會大幅增加成本。 在CBO報告中,依照採用商規或軍規建造,預估了LSM的建造成本:除了前述以混合軍規、商規來建造的估計之外,如果完全以商規建造來盡量壓低成本,平均每艘LSM約需1.1億至1.4億美元,建造18艘LSM需40至80億美元,建造35艘約需50至100億美元;而如果以嚴格的軍規,每艘LSM成本會大幅提高到4.75億到6億美元,建造18艘LSM的總額為85.5億至108億美元(比混合軍規/商規增加約20至30億美元),建造35艘總額166.25億至210億美元(比混合軍規/商規增加約50至60億美元)。此外,生產節奏也會造成成本變化,取決於海軍打算照原規劃在前五個財年(2025至2029財年)以每年2艘的速率編列,或者加快速率盡快建造。
招標建造 在2024年1月5日,美國海軍在政府網站上公布首批LSM設計建造合約的需求徵詢書(RFP),最多建造六艘,廠商需在2024年5月9日截止期限之前回覆。美國海軍作戰部(CNO)遠征作戰主管馬克斯.阿尼貝爾(Maj. Gen. Marcus Annibale)少將表示,LSM的續航力設定在3000至5000海里,以載運海軍陸戰隊單位通過太平洋。 在2024年4月公布的美國海軍2025財年造艦計畫中,美國海軍會在2025財年編列第一艘LSM,預算2億6810萬美元,這個數字包含細部設計以及非經常性工程費用(Detailed Design/Non-Recurring Engineering,DD/NRE);海軍預計在2025年3月與獲勝船廠簽署首艘LSM的建造合約,在2029年2月交付。依照2025財年美國海軍預算的未來財年計畫(FYDP,2025至2029財年),除了2026財年編列一艘LSM(二號艦),隨後2027至2029財年都以每財年兩艘的速率編列,總計五個財年共編列8艘;其中,在2026財年編列的第二艘LSM預計2億美元,2027年財年編列的第三、第四艘共3億4950萬美元(平均每艘1億7470萬美元),2028財年編列的第五、第六艘價格3億501萬美元(平均一艘1億5250萬美元),而2029財年編列的第七、第八艘預計花費3億1150萬美元(平均每艘1億5570萬美元)。依照美國海軍的計畫,打算選擇一家船廠來建造所有的LSM;然而,如果評估認為讓多家船廠參與建造能加快時程以及節約成本,美國海軍對於引進多家承包商也保持開放。
|
新世代海上預置船(MPS(X))
配合陸戰隊在2020年代推動的2030年代武力結構設計(Force Design 2030),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構思新的較小型武力預置船(pre-positioning ship),適應新的「爭議環境的近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 ,LOCE)、「遠征先期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EABO)等作戰概念。這個項目稱為新世代海上預置船(Next-Generation Maritime Pre-positioning ship,MPS(X))
|
新世代中型後勤船隻
在2020年2月10日美國海軍公布的2021財年預算計畫中,出現「新世代中型後勤船隻」(next-generation medium logistics ship)的先期研究項目,目的是支持海軍陸戰隊定義的「遠征先期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EABO)中的分佈式小部隊作戰(distributed small-unit operations)。 預算文件中提到,為了支持海軍提出的整合海軍武力結構評估(Integrated Naval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 ,INFSA),美國海軍建立了戰區內小型輔助後勤平台特遣隊(Intra-Theater Small Auxiliary Logistics Platform Task Force),評估新世代中型平台方案來滿足相關後勤需求,而這些需求都是基於海軍定義的「爭議環境的近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 ,LOCE)以及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DMO)。 2021財年預算書中,為「新世代中型後勤船隻」申請了3000萬美元經費,進行概念評估、船艦構型發展、業界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於再加油、再補給、重新裝載等候勤任務)等工作,具體內容包括制訂需求(requirements development)、系統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海軍架構與海事工程(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作戰研究分析(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等。依照美國海軍2021財年預算書附帶的說明文件,這種「新世代中型後勤船隻」將是一個家族系列,採用能滿足軍事需求的商設計。
在2021年12月20日,美國海軍與奧斯特(Austal)美國分公司獲得合約,進行新世代後勤船隻(Next Generation
Logistics
Ship,NGLS)項目的初步概念分析研究工作。NGLS項目目標是發展新形式的中型海上補給船艦,主要用來支持如濱海作戰艦艇(LCS)以及輕型兩棲船艦(LAW)等中小型船艦,功能包括補給燃料、彈藥以及其他物資。依照2024財年規劃,NGLS預定在2026財年進入採辦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