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級傳統動力動力攻擊潛艦

白魚級柴電攻擊潛艦的骨魚號(USS Bonefish SS-582)。白魚級是美國海軍最後一種柴電潛艦,也是美國海軍

第一種使用現代化淚滴構型的潛艦,其各項技術特徵被1970年代幾種歐洲、日本頂尖柴電潛艦仿效。

在樸次茅茲海軍造船廠建造中的白魚號,攝於1958年7月19日。剛完工時使用艦首水平舵設計,日後水平舵移到帆罩上。

白魚級的二號艦藍背魚號(USS Blueback SSN-581)在1959年5月16日在Ingalls船廠下水的畫面。

注意此時仍採用艦首水平舵設計。

白魚級的設計圖剖面圖,可以看到採用雙殼結構;其內部耐壓殼形狀較為複

雜,前、後兩端直徑較小,中部直徑較大,中部與前、後之間有銜接區域。

白魚級柴電攻擊潛艦首艦白魚號(USS Barbel SS-580),此時前水平舵已經改到帆罩上。

浮航中的白魚級

藍背魚號(USS Blueback SSN-581)通過小鷹號航空母艦(USS Kitty Hawk CV-63)。

攝於1986年7月17日。

\

一艘在船塢中的白魚級,乾塢正進行注水作業。

1988年4月24日,白魚級潛艦骨魚號(USS Bonefish SS-583)在佛羅里達外海訓練時發生嚴重的電池火災,

潛艦緊急上浮,通氣管排出大量濃煙。

(上與下)上浮後的骨魚號,全員疏散到甲板上等待救援。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白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美國  

(Barbel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SS-580:Electric Boat Division, 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 Groton, Connecticut

SSN-581:Ingalls Shipbuilding, Pascagoula, Mississippi

SS-582:New York Shipbuilding, Camden, New Jersey

尺寸(m) 長66.9 舷寬8.8 浮航吃水7.6
排水量(ton) 浮航1750(輕載)/2146(滿載)

潛航2637

動力系統/軸馬力 Fairbanks-Morse柴油機*3/9450

General Electric推進電動機*2/4800

單軸

航速(節) 潛航最大25.1(90分鐘)

浮航15

呼吸管12

續航力(海里) 浮航19000

潛航25節:90分鐘

潛航3節:102小時

最大潛深(m) 217(最大320)
水面偵測/電子戰系統

AN/BPS-12導航雷達

AN/BRD-6電子反制系統

AN/BLR-1電子截收系統(含VLF頻率)

聲納系統

AN/SQS-4艦首主/被動聲納

AN/BQR-2被動陣列聲納

人員 85
艦載武裝 533mm魚雷管*6 (攜帶MK-14/16/37/48魚雷等,總數18件)
備註 共三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備註
SS-580 Barbel
1956/5/18 1958/7/19 1959/1/17 1989/12/4 1990/1/17 2001/1/30作為靶艦擊沈
SS-581 Blueback
1957/4/15 1959/5/16 1959/10/15 1990/10/1 1990/10/30 除役後作為奧勒岡科學工業博物館展品,
SS-582 Bonefish
1957/6/3 1958/11/22 1959/7/9 1988/9/28 1989/2/28 1988/4/24電池發生火災 ,提前除役

 


 

在1950年代,美國海軍推出了革命性的核子動力潛艦,宣告嶄新的水下作戰時代揭開序幕;此後,傳統柴電潛艦退出美國海軍序列,只是時間問題。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種柴電攻擊潛艦,就是1950年代後期服役的三艘白魚級(Barbel class)。

(上與下)剛下水時的首艦白魚號(USS Barbel SS-580),注意此時仍採用艦首水平舵設計。

 

雖然是美國柴電潛艦的謝 幕,但在技術上,白魚級完全不是先前仿納粹德國Type XXI潛艦(以二戰潛艦船型為基礎,針對水下流體優化)的延續,反倒是1950年代美國研發的新一代潛艦構型的先鋒。美國海軍在1950年代研究更適合長 時間在水下航行的低阻力線型,並在1952年開工建造柴電推進的青花魚號(USS Albacore AGSS-569)實驗潛艦來驗證新的淚滴型船型;然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美國在核子動力潛艦發展前期不貿然用上未經驗正的新構型,第一代鸚鵡螺號 (USS Nautilus SSN-571)等核能攻擊潛見仍繼續沿用二次大戰以來的傳統式船型。相形之下,重要性較低、禁得起風險的白魚級,就成為美國(以及全世界)第一艘用上淚 滴構型的作戰用潛艦。

白魚級與大青花魚號都採用雙殼外型。青花魚號的內部耐壓殼構型單純,是單一圓柱型。而白魚級為了優化外型,內部耐壓殼體形狀較為複雜:前、後兩段直徑較小,中部直徑較粗,而中部(粗)到前、後(細)兩端都有一段較平緩的過渡銜接部位。

百魚級採用青花魚號在1955年改裝以後的新艦尾推進器構型,包括一組十字形的垂直/水平舵面,而單軸螺旋槳推進器則設置在艦尾最末 端。白魚級 是美國第一種不在帆罩內設置指揮塔的攻擊潛艦,將帆罩縮小化與流線化,僅作為容納潛艦各式桅杆的結構體,並保留一個最簡單的浮航瞭望台,所有的作戰指揮機 能便完全集中到潛艦內部的指揮控制中心 ;此外,白魚級也是美國第一種將所有的操舵裝置(包括水平舵與垂直舵)集中在一個雙人操縱台的實戰型潛艦(青花魚號首先測試過這種新操縱裝置)。最初白魚級將 可向上折收的前水平舵布置在艦首上方,類似青花魚號,不過在1960年代改成在帆罩兩側(飛魚級核能攻擊潛艦首先採用這項設計),使水平舵產生的水流遠離艦首聲納,降低對艦首被動聲納的干擾。當 然,白魚級還是延續了先前美國為改良既有柴電潛艦而進行的「強化水下推進能力計畫」(Greater Underwater Propulsion Power Program,GUPPY)的若干技術(主要來自於納粹德國的Type-XXI),例如呼吸管等設計。

白魚級的出現,也為西方國家二戰後柴電潛艦豎起了新的標竿(原本是納粹德國的Type XXI潛艦);幾種1960、70年代設計的西方先進柴電潛艦都仿效白魚級的構型,首先是荷蘭在1960年代後期開工、1970年代建成的旗魚級(Zwaardvis class) ,以及大約同時期建造問世的日本渦潮級柴電攻擊潛艦,兩者都是同時期全世界最精良頂尖的柴電攻擊潛艦;而義大利在1970年代研製、1980年代入役的薩烏羅級(Nazario Sauro class)柴電潛艦系列也明顯參考了白魚級的船型。

白魚級的潛航排水量超過2637ton,是一種大型的艦隊型柴電潛艦,艦體採用HY-80鋼板建造 ,雙殼構造,實用潛航深度約217m,不過實際上可以到320m左右。推進系統包括三具功率9450馬力的Fairbanks-Morse柴油機,以及兩具4800馬力的General Electric推進電動機,最大潛航速率高達25.1節(此航速下電瓶容量能維持90分鐘),遠遠高於美國前一代柴電潛艦刺尾魚級(Tang class),而其浮航速率為15節,使用呼吸管航行時航速12節。白魚級在浮航時的續航力約19000海里,以3節速率電池推進(只維持產生舵效應的 最低速率)時可連續潛航102小時。白魚級的艦首聲納系統包括魚雷管上方的AN/SQS-4艦首主/被動搜索/攻擊聲納,以及魚雷管下方的AN/BQR-2被動陣列聲納。AN/SQS-4操作頻率為14KHz,拍發的脈衝長度有6、30、80微秒(milliseconds),所對應的功率輸出分別是50KW、30KW與10KW,距離科度有1000碼(914m)、2500碼(2286m)、5000碼(4572m)、10000碼(9144m)與15000碼(13716m)。而AN/BQR-2則是一種大型被動陣列聲納,具有環形陣列,安裝在艦首下方。 武裝方面,白魚級艦首配備六門533mm魚雷管,並廢除了二戰時代以來的艦尾魚雷管設計,這是因為潛射導向魚雷的問世使尾置魚雷管的必要性大幅降低,而且新的淚滴型艦體與推進器構型也沒有辦法再於艦尾配置魚雷管。

雖然美國海軍從1960年代起就不再建造柴電潛艦,但是末代柴電潛艦白魚級在美國海軍中依舊活躍,活動範圍涵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與地中海 ,其中不乏高機密的任務(例如在蘇聯內海與港口附近蒐集情報)。而在1950到1960年代,幾種早期核能潛艦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機械可靠度不穩定,因此白魚級還需要上陣「代打」,擔任原本由核能潛艦執行的任務(如特種作戰 、情報蒐集)。在1973年內,白魚級首艦白魚號(USS Barbel SS-580)締造在各類演習中成功發射118枚魚雷的紀錄。

在1966年3月,白魚號在中國海南島附近、靠近北越東京灣的水域,撞上一艘可能搭載武器前往越南的貨輪。此次撞擊力道頗大,撕開了白魚號的帆罩,一部份 碎片可能嵌在貨輪船殼上。撞擊導致白魚號下沈並撞擊海底(該處深度只有100英尺左右),隨後白魚號仍維持潛航並撤退,並未浮上水面檢查貨輪情況。稍後越 南宣布該貨輪因為在撞上水中物體沈沒。白魚號撞擊越南貨輪的事件導致美國國防部長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的不滿,海軍顯然違反了國防部指示,持續派潛艦接近越南而導致情勢升溫。

 

白魚級潛艦骨魚號在1988年4月24日發生電纜火災,緊急上浮之後通氣管排出大量濃煙

 

骨魚號火災之後,被焚燒的艦內人員住艙。

 

1988年4月24日,白魚級潛艦骨魚號(USS Bonefish SS-583)與友軍派里飛彈巡防艦卡爾號(USS Carr,FFG-52)在佛羅里達外海進行 演練時,海水滲漏進入骨魚號電池艙,並且滲入到電纜線以及電力輸送排線,導致電線短路,火花在電池間引發一場大火,電池間溫度上升到攝氏650度,周邊艙 間甲板被烤得滾燙,附近幾位人員的鞋子都被高溫融化。由於情況危急,骨魚號緊急上浮並下令棄艦;由於電力已經喪失,艦上人員靠著平日的訓練與手的觸覺,摸黑操作各項開關來完成緊急上浮作業。附近包括卡爾號、甘迺迪號(USS John F.Kennedy,CV-67)航空母艦在內的美國海軍機艦紛紛趕來,救起了骨魚號艦上89名人員,不過仍然有三名水兵喪生。火勢撲滅後,骨魚號被拖回南卡羅萊 納的查爾斯頓基地;由於受損過於嚴重,美國海軍放棄修復骨魚號,該艦在1988年9月28日除役。

骨魚級的藍背魚號(USS Blueback SS-581)除役後由奧勒崗科學工業博物館保存。

白魚級的藍背魚號(USS Blueback SS-581)曾支援拍攝1990年的電影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包括一些用來扮演蘇聯潛艦魚雷室內部的畫面,艦上部分官兵還身穿蘇聯海軍制服、理去頭髮入鏡,不過這些片段在後製時被剪掉。藍背魚號在1990年10月1日除役,隨後由奧勒崗科學工業博物館(Oregon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OMSI)取得,該艦在1994年2月被拖回奧勒崗州波特蘭,展開改裝為紀念艦的工程。在2008年9月,藍背魚號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古蹟(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白魚號1990年除役後拆除帆罩與上層結構;隨後在支援拍攝電影赤色風暴(1995年
上映)時,該艦用來當作扮演片中阿拉巴馬號彈道飛彈潛艦的道具,裝上保麗龍製
帆罩跟上層結構。

白魚號在1989年12月4日除役,1990年1月17日除籍;拆除帆罩、上層非水密區域後,美國海軍展開白魚號的出售拆解作業。然而,隨後拆解業者發現艦上內裝有用來隔熱的石棉層,嚴重危害拆船工人健康,所以白魚號就閒置在洛杉磯聖佩德羅(San Pedro)。在電影赤色風暴(Crimson Tide,1995年上映)拍攝期間,白魚號被當作電影道具,暫時性地安裝保麗龍製帆罩與上層結構,扮演片中的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SSBN-731)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在2001年1月30日,白魚號被拖離聖佩德羅,在加州沿岸作為靶艦擊沉。

白魚號1990年除役後就拆除帆罩與上層結構,原本打算出售拆解,但因艦上
使用石棉而使拆解計畫擱置。此照片攝於1999年10月,白魚號已經閒置在
洛杉磯聖佩德羅長達九年;兩年後該艦作為靶艦擊沉。

美國在2003年11月公開的改良型白魚級設計,這是針對售台潛艦案而提出的方案。

在2001年代,喬治.布希政府宣布同意為臺灣提供八艘柴電攻擊潛艦;由於此時美國早已沒有現成的柴電攻擊潛艦設計,而歐洲幾個主要潛艦生產國礙於政治因素, 也很難直接出售潛艦給臺灣或由美國代為建造。因此,美國便提出以白魚級的架構為基礎,使用現代化的裝備,衍生出新的柴電潛艦,作為台灣潛艦案的備選。在2003年11月新加坡亞洲海上防衛展中,美國首度公開 這種白魚級的構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