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專案」105mm輪型戰車
2024年2月10日,陸軍「獵豹專案」測試用的105mm輪型砲車照片首度在媒體曝光;
其底盤明顯是以「二代雲豹」 原型車為基礎衍生,砲塔裝備一座具備砲口制退器的105mm
戰車砲。後續製造的D3原型車將會修改車身模組,進一步降低整體高度。
105公厘輪型戰車D1與D2樣車進行側向靜態射擊的畫面
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在南投生產製造中心首度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此為D2樣車。
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在南投生產製造中心首度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此為該車進行涉水測試畫面。
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在南投生產製造中心首度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此為該車進行30%側傾坡測試畫面
──by Captian Picard
「獵豹專案」105mm戰砲甲車研製 在2020年10月18日,「上報」報導軍備局從2019年開始編列7億7884萬元,執行新型105mm輪型戰砲甲車研製案,稱為「獵豹專案」,用來提升陸軍防衛作戰、快速反應及立即部署戰力等。「獵豹專案」規劃從2019年至2023年,以5年時間試製兩輛105公厘輪型戰砲甲車原型車。「上報」稱,「獵豹專案」全案區分為三大部分,首先由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2廠作為主合約商,擔任系統整合、測試評估以及開發新彈藥;中科院勇虎計劃室負責整合戰車砲、砲塔與射控系統(總預算額度約3億新台幣);而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9廠(原兵整中心)負責八輪甲車底盤以及抗彈鋼板。 105mm輪型戰砲甲車的底盤以軍備局209廠的雲豹「輪型迫砲車」M2樣車為基礎,配合105mm戰車砲塔的各項性能需求,進行全車設計與研改。根據國防部公開預算書內容,軍備局105公厘輪型戰砲甲車研製案在2019年度進行武器系統規劃、料件獲得及專業訓練,2020年度進行系統整合與技術指導,2021年度進行整合測試,2022年進行2輛戰砲原型車的研發測評,2023年度為初期作戰測評。 早在2000年代前半,軍備局202廠就將陸軍現有M-68型105mm戰車砲(用於M-48H以及M-60A3戰車)加上砲口制退器等緩衝措施,整合砲塔以及雲豹輪型裝甲車底盤,原型車曾進行各項測試,並在2007年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公開展出,當時稱為「黑熊專案」。而12年後軍備局執行「獵豹專案」時,為了提高戰力、因應未來的威脅,軍備局決定不再運用服役超過20年的M-48H、M60A3戰車砲,決定對外採購全新戰車砲,並配備新型抗彈鋼板。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代初期進行「黑熊專案」時,兵監單位是步兵訓練指揮部,因此當時105mm的砲車稱為「輪型戰砲甲車」,定位是用來作為步兵的火力支援;而到執行「獵豹專案」時,國防部長嚴德發決定將此案稱為「輪型戰車」,兵監單位也改成裝甲兵訓練指揮部,因此「黑熊專案」時105mm砲車已經作為與主力戰車部隊協同作戰。 「上報」稱,軍備局第202廠在2000年代研製雲豹樣車時,全車的4、6、8、12公厘抗彈鋼板全部由國外進口,因此2007年雲豹105mm砲車進行射擊等測試時,並未出現鋼板裂痕等問題。然而,隨後量產的雲豹八輪甲車採用國產抗彈鋼板,而國產4公厘抗彈鋼板就一直有問題,最後改採外購才解決問題;愈薄的抗彈鋼板要達到等同於12公厘鋼板的抗彈系數,製造的技術要更高。因此,軍備局「獵豹專案」105公厘輪型戰砲甲車車殼會以「廣徵商源」方式,開標由民間廠商得標,負責車殼與底盤研製,而車輛所需抗彈鋼板都需符合國軍要求。 在2021年7月31日,「自由時報」報導,近日公佈的審計部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陸軍司令部對於未來戰甲車的獲得或性能提升等規劃,是以120mm火砲為首選,經與研製單位研討折衝後,改為105mm口徑火砲;此外,陸軍原本也請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建立120mm口徑火砲能量,但軍備局第202廠僅規劃105mm戰砲甲車的研製標的,並未併案建立120mm口徑火砲能量。審計部報告認為,軍備局及生製中心未督導所屬案內研製規劃內容朝陸軍需求來發展,國防部亦未確實評核此案研製標的未來作戰效益,即核定實施,致本案研製標的的打擊能力,恐無法滿足建軍備戰任務的需求。對此,台灣國防部在同一天下午澄清,世界各國現役輪型戰車,仍以105mm口徑火砲為主流,120mm口徑輪型戰車仍處於工程發展階段,尚未量產;就國內外技術成熟度評估,非現階段可研發之武器系統。軍備局生製中心規劃105mm口徑輪型戰車,係依陸軍作戰需求所訂功能、規格等進行研發,可發揮打擊力和機動力,與主戰車長短相輔、構成地面火力。國防部也表示,審計部報告中查核的事項,國防部澄復資料已於6月1日函送審計部說明。 從美國引進M68A2低後座力戰車砲的波折 2020年10月18日「上報」報導稱,軍備局202廠與中科院「勇虎計劃室」評估後,選擇以商購模式從國外引進適合的105mm戰車砲設計,並採取「內購內獲」(由代理商向原廠購買,再提供給中科院)的商購模式;先由國外廠商在台灣的代理商向中科院投標,中科院方面進行評選,得標後再向美方採購獲得。軍備局與中科院的評估對象包括比利時CMI防衛公司(CMI Defence)與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Watervliet Arsenal)所生產的105mm戰車砲,最後選擇了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M-68A2 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在2019年,台灣陸軍、軍備局202廠與209廠、中科院勇虎計劃室相關人員組成訪問小組,前往美國紐約州的沃特夫利特兵工廠進行訪問。依照日後「上報」報導,中科院採購二門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預算只有四千多萬台幣,沒有太多利潤,連續開標七次都沒有代理商投標而流標;最後是透過一家與美政界關係良好的代理商(即明雯公司)出面,才在2020年7月完成決標。 「上報」稱,兩門M-68A2 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獲得了美方的輸出許可,若一切順利,2021年1月底可運抵台灣(後來並未實現)。隨後,中科院就會將M-68A2 火砲與該院自製的射控系統進行整合,再將砲塔整合到軍備局209廠的八輪底盤上,發展出戰砲甲原型車,進行各項的作戰測評。若最後順利通過各項測評,並達到陸軍作戰需求,陸軍初步規劃採購200輛105公厘輪型戰砲甲車,取代M-41D輕戰車。 「上報」稱,中科院採購M-68A2 105mm火砲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插曲:首先,中科院對外招標規格只列兩門105公厘戰車線膛砲,並不包含戰車砲技術手冊、砲塔與砲塔技術手冊,經代理商提醒國外採購戰車砲都要涵蓋技術手冊與砲塔後才納入。再者,雖由中科院出面對外採購,但主合約商是軍備局202廠,中科院將戰車砲與射控系統整合完成後,要交給軍備局202廠進行後續的整合測試;因此,美方要求最終使用證明需由202廠出具,而戰車砲運抵台灣後,依合約還是先交給中科院進行整合。「上報」又稱,在訪問外廠(應為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的意見交流中,中科院勇虎計劃室曾向該廠詢問,是否可直接建立採購管道,但對方回覆因與台灣代理商簽有合約,而且這次訪廠也是台灣代理商的安排,基於商業規範無法同意,此意見被在場的代理商認為中科院明擺著要「剁case」。 依照2020年12月19日「上報」報導,軍備局長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使用商購管道向美國陸軍購買的兩門全新M-68A2低後座力戰車砲,在明年(2021年)9月會抵台;此案在2020年12月初獲得美國務院批准。然而上報稱,美國國務院批准後,中科院只需簽署最終使用證明的回覆程序後,扣除美國在2020年底聖誕節假期以及2021年2月台灣這邊春節假期,這兩門戰車砲最快可在2021年2月春節過後就可運抵台灣。然而,美國國務院2020年9月早已批准提供M68A2 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砲全系統的19項技術手冊給台灣,只要台灣方面在最終使用證明文件上簽字後,所有文件就可以送來台灣,提供給研發單位使用;然而,負責與美方交涉的中科院勇虎計劃室,卻遲遲沒有簽署最終使用證明,到此時完整的技術手冊(有關全車系統整合),使得項目單位無法將研製進度提前。 「上報」稱,「上報」稱,M68A2 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的全系統技術手冊,包括了砲管(含排煙器)、砲閂機構(含擊發模組)、第一後座部(主砲)構造、熱襯套、管組件與砲架、第二後座部構造、砲閂環、制退復進機構、反後座力、砲架底座、閉鎖閂、後膛、雙後座力構造、火砲所需電力線路分配等19項。軍備局202廠負責獵豹輪型戰車全車整合,需要戰車砲全系統的19項技術手冊,而向美申請技術手冊的輸出許可是由該廠蓋章;但負責整合射控系統與砲塔的中科院「勇武計劃室」,只需要其中的2項。「上報」稱,在2020年10月開過協調會後,代理商早已將M68A2戰車砲的19項技術手冊的項目與內容,都交給了中科院的承辦人;但中科院只說要其中的2項,其他的不在中科院的規劃內。在此案中,中科院與代理商簽署戰車砲採購合約,但向美國申請完整技術手冊輸出許可的,卻是軍備局202廠蓋的章;所以,究竟這19項戰車砲全系統的技術手冊,是要由那個單位簽署最終使用證明文件,拖延到2020年底還沒有結果。 「上報」推測,中科院的舉動是有意用技術手冊來卡軍備局202廠,或是依此要求更多的預算,將其他技術手冊費用納入。「上報」質疑,身為全案主管單位的軍備局,究竟是否嚴格督導此案?還是軍備局202廠與中科院各吹各的調,所以軍備局長在立法院備詢時,只好說出戰車砲在明年(2021年)9月才會抵台的說法。 依照2021年6月5日「上報」報導,中科院「勇武計劃室」向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Watervliet Arsenal)購買的兩門M68A2 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於6月底前運到美國東部馬里蘭州的亞伯丁試驗場(Aberdeen Proving Ground)進行射擊驗證,通過驗證後可望在8月前運抵台灣,由「勇武計劃室」進行砲塔與射控系統整合與測試,預定在2022年開始進行2輛105mm原型砲車的各項研發測評。「上報」稱,原本購買兩門M68A2 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都依計劃期程進行,但一名自稱中科院的人員,最近幾個月不時向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放出不利於出售台灣戰車砲的信息,例如稱期程有變,或稱採購程序有瑕疵等,似乎想透過抹黑方式來破壞此案,試圖影響全案期程,這讓美方原廠負責該案的人員不勝其擾,致電給代理商要求查明,背後是否有人在蓄意破壞此案;對於此一狀況,國防部軍備局與中科院正在了解。 依照2021年7月31日「上報」報導,向美國購買的兩門M68A2火砲原訂在2021年7月16日運抵台灣交付中科院簽收。由於中科院委託的代理商向美國陸軍出具的使用者證明文件,是中科院以以行政法人名義出具;而美國陸軍卻認為,此型戰車砲屬二級管制裝備,只能賣給軍方所屬單位,軍方以外單位不符合美國管制法令規定。中科院方面始終堅持以台灣法令規定的行政法人身份,而美陸軍態度也相當強硬;在雙方溝通歧見的期間,台灣軍備局一度考慮是否由202廠來出具最終使用證明,但中科院表達採購合約是中科院出具,若改由202廠出具最終使用證明,就違反採購合約的規範。為了這個歧見,雙方僵持了130天。最後,台灣方面以中科院為國防部所轄單位,才獲得美陸軍同意放行,於2021年2月開始各項作業。軍備局與中科院以履約督導為名義,3月申請派員前往,在6月底前往美國亞伯丁測試場(Aberdeen Proving Ground),進行這兩門戰車砲交貨前射擊履約督導。然而,中科院與軍備局人員填寫軍職身分前往亞伯丁測試前往時,卻是由民間代理商申請進入軍方試驗場,違反了軍職人員需由該國軍方單位申請的規定,導致最後時刻中科院與軍備局的人員無法在6月底成行;這項失誤使戰車砲交付時間再拖延兩個月。 「上報」稱,隨後美陸軍部發函,說明整個商售時間節點,保證一定會出售戰車砲,但要符合規範;目前經台美雙方協商後同意,在2021年8月中旬再次在亞伯丁試驗場安排火砲射擊,中科院也同意由國防部駐美採購團人員前往試驗場進行履約督導,預計戰車砲可在9月前運抵台灣。
「上報」稱,一般而言,美國出售台灣的軍備,交付前在亞伯丁測試場進行測試驗收,都是由台灣國防部駐美採購團人員進行履約督導;駐美採購團人員也經常進出亞伯丁測試場,早已行之有年。然而,此次作業是由中科院負責,透過一家民間代理商申請進入亞伯丁試驗場,進而發生諸多問題,顯示中科院對相關業務規定並不熟悉。此外,原本中科院規劃派遣3位勇武計劃室的上校與管理師在6月前往亞伯丁測試場進行驗收,但在2021年6月中旬出發前一周,軍備局又臨時安排由少將處長帶領202廠等單位、共4位軍職人員,一同前往。然而,前往亞伯丁試驗場的申請工作,都是在一個月前完成並造冊完畢(中科院派遣的3位人員與代理商,都是在3月就已經申請)。 M-68A2戰車砲合約取消、中科院與代理商的官司訴訟 在2022年7月10日,「上報」報導,軍備局202廠與中科院勇虎計劃室進行的「獵豹專案」105公厘輪型砲車,向美國以商購管道購買兩門M-68A2 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砲,因代理商明雯公司未在合約期限交貨,軍備局啟動「替代方案」來整合出砲塔與兩輛原型車試製;中科院以違約向代理商明雯公司求償近5000萬元新台幣賠償,但明雯公司以中科院要求敏感砲塔介面技術文件,讓美陸軍審查作業時間拉長而導致違約,主張責任為雙方共同承擔,因此明雯公司也向法院提告中科院1億元新台幣的反訴訟賠償,雙方對簿公堂。 「上報」稱,過去台灣向美陸軍採購武器裝備都屬於軍售案,走政府間交易的軍售管道(FMS);而M-68A2戰車砲是台灣首次透過商售管道(DCS)引進,爭議點在於台灣方面未掌握美國陸軍商售審查作業要花多久時間。再者,中科院加入要求,想一併取得不屬於美國陸軍資產、機敏性高的砲塔介面技術文件(依照先前上報報導,一開始中科院對於要取得哪些文件有所歧見,而最終使用者是中科院或202廠也有歧見),期間又有COVID19疫情衝擊與美國總統輪替(會重審對外軍售政策)等因素造成延遲,整個審查作業時間並不是中科院所規範,在一年之就可以完成。 「上報」稱,軍備局202廠與中科院「永虎計畫室」在2019年啟動「獵豹專案」之後,明雯公司在同年8月前往中科院勇虎計劃室說明M-68A2 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砲的來源;同年10月中科院與陸軍前往美國參加美國陸軍年會活動,在中科院提議下,明雯公司安排在10月15日參加美國陸軍年會後,參訪美陸軍水濂兵工廠(Watervliet)的105公厘戰車砲管製造單位。在2019年10月18日,陸軍計劃處副處長吳來益上校(到2022年為花防部少將參謀長)率領陸軍計劃處、步訓部、砲訓部與裝訓部教官等6位,加上中科院勇虎計劃室陳姓領隊等3位共9人,參觀了美陸軍水濂兵工廠生產線。在2020年7月16日,明雯公司正式得標,獲得中科院合約,透過商購管道向美方購買兩門M-68A2低後座力戰車砲,合約規定在2021年7月交貨。這是中科院首次以商售管道,透過民間代理商(明雯公司)向美國陸軍購買兩門全新M-68A2 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中科院是最終使用者;而因為中科院要購買全新火砲以及一些知識產權部屬於美國陸軍的技術文件,所以此案還需要由美國陸軍出面與承包商打交道。這跟先前中科院透過商售管道,直接向美國廠商接觸購買武器系統的流程並不相同,如向洛馬集團採購MK-41垂直發射系統、向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GD)採購30鏈砲砲塔;由於同時牽涉到美國陸軍以及美方武器廠商,所以流程更為複雜。 依照商售管道(DCS)程序,首先申請第一階段輸出許可(DSP5),之後向美國國務院申請第二階段輸出許可TAA;申請TAA需詳細說明「裝備系統性能」、「參與裝備產製、合約執行之單位/公司」、「次合約商」等,並完成核定。光是第一階段DSP5,就必須經過美國國防部的國防出口合作部、國防合約管理局、國防資訊系統局、國防後勤局、國防威脅降低局、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國防後勤資訊服務中心、國防後勤報療處理服務中心、國家安全局資訊安全保障處長等10多個單位蓋章同意,再加上屬於民間承包商的知識產權資料;而由於中科院要求取得機敏的砲塔介面技術文件,知識產權並不屬於美國陸軍,而分屬於包括通用動力(GD)等多家民間公司,相關的知識產權都要由美國陸軍對口單位來整合,進一步增加了行政作業時間。再加上審查期間遇到2020年COVID19疫情橫掃全球,以及2021年初美國政權輪替、重新審核對外軍售等,讓整個審查作業期程就拖上一年多,超過了中科院與明雯公司原始合約規定的履約期限(2021年7月)。 到2021年10月5日,也就是合約到期後72天,中科院依約直接解除與明雯公司的此項合約;雖然明雯公司出示美國陸軍信函說明審查作業還在進行中,但軍備局與中科院都不為所動,堅持以違約向明雯公司提出求償近5000萬元的民事官司。「上報」稱,明雯公司透過合作的美OSPREY公司與美國陸軍簽署合約,美陸軍今年(2022年)2月完成全部審查作業(包含DSP5與TAA),通知明雯在美合約商OSPREY公司,該公司在4月與美陸軍完成所有採購合約簽署,6月前往通用動力(GD)公司庫房領取兩門全新M-68A2 105公厘戰車砲以及砲塔介面技術文件,該技術文件的知識產權中特別註明不能複印使用。這兩門戰車砲與技術文件已由明雯公司領出並完成裝箱,但因全案已經被中科院依合約終止,無法交運到台灣。 因為全案執行過程中,明雯公司與中科院雙方互信機制不足,軍備局也評估美方可能不會同意以商售方式將兩門戰車砲賣給台灣,所以才啟動了「用舊砲替代方案」;但直到如今,美國陸軍已經透過最初的商售管道交貨(唯時程超過預期),不得不讓人懷疑軍備局與中科院是如何與美陸軍溝通、而作出的評估。明雯公司認為,合約執行的延宕,牽涉到疫情以及美國政權輪替等因素,不能將全部責任歸咎於該公司,應共同承擔,且該公司已完全購得M-68A2戰車砲與技術文件,因此已向法院提告中科院一億元新台幣的反訴訟賠償。 「獵豹專案」105mm輪型砲車研製進度 依照國防部預算計畫內容,軍備局「獵豹專案」105公厘輪型戰車」在2019年進行武器系統規劃、料件獲得及專業訓練,2020年進行系統整合、技術指導,2021年進行整合測試,原訂2022年完成2輛原型車進行研發測評,2023年進行初期作戰測評。在2022年3月,首輛105mm砲原型車完成組裝,5月在軍備局大福兵試場進行105mm低後座力砲試射,隨後展開研發測試評估(DT&E),在陸軍南測中心進行全車實彈射擊與系統整合與研發測試工作,火力測試項目含靜止射擊固定目標靶、行進後射擊固定目標靶、靜止射擊活動目標靶、行進間射擊活動目標靶等,在6月30日管制節點內完成DT&E;同年8月31日,完成第2套砲塔系統與底盤的製繳,隨即在9月30日完成第二輛原型車全系統整合,12月31日完成第二輛原型車的DT&E測試,並預定2024年6月完成作戰測評。 依照陸軍2022年下旬提交立法院的報告,首輛原型車經過DT&E後,42項研發測評項目中37項合格,5項待改進;待改進項目包括:因為陸軍要求增列項目,導致戰鬥重量增至30.8噸,超過原規格30噸,規畫於第2樣車降至29.9噸;而其他待改進項目包括「行進間射擊」、「滅火系統」及「核生化防護」,會在第2輛樣車執行驗證。 依照陸軍規劃,105mm輪型砲車打算在2024年開始量產,共計282輛,其中台灣陸軍採購222輛,海軍陸戰隊配備60輛。軍方提交立法院的報告指出,105mm輪型戰車具有高機動力、重量輕及快速反應能力等特性,移動時不損壞一般道路(柏油路面),且無須仰賴平板車拖運即可快速抵達陣地,較履帶型車輛更適合於城鎮作戰。 依照2023年1月17日「菱傳媒」報導,國防部軍備局代號「獵豹專案」研製兩輛105公厘輪型戰車,負責戰車砲、砲塔與射控系統的中科院「勇武計劃室」,原本打算以商購方式向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Watervliet Arsenal)購買兩門全新的M68A2 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砲,但因諸多問題而解約,中科院與軍備局只好另外制訂替代方案。依照2022年11月7日中國時報報導,105mm輪型砲車採用軍備局202廠生產的砲身低後座力制退復進機,後座力從原本105mm主砲的60噸大幅降低為20噸,這顯然就是向美國購買105mm低後座力戰車砲告吹之後的替代方案;此砲使用軍備局202廠研製的鎢心穿甲彈,穿甲效能相當於500公厘滾軋均質鋼板。 依照「菱傳媒」報導,在2022年12月中旬,軍備局在所有驗證都符合原規劃標準後,邀請副參謀總長主持研發測試成果展示;副參謀總長挑選射擊項目中最難的「動對動射擊」(砲車行進間射擊運動目標)進行展示,展示十分成功,參謀本部遂評定此案依期程在2023年結束時,完成2輛樣車的初期作戰測評。雖然如此,陸軍司令部、砲校資深教官以及若干專家都認為,「獵豹專案」2輛原型車的砲塔與底盤配重不太平衡,戰車砲射擊時,載台會出現抬舉狀況,影響射擊精確度;此外,也認為兩輛原型車全車車身過高,隱避性不足容易被敵方發現與攻擊。國軍資深將領對此表示,目前「獵豹」的砲塔與底盤配重已完成調整;至於車身過高問題,也經過重新設計與調整底盤來改善,車高比前兩輛原型車再壓縮30公分,而車內空間仍可讓身高170公分人員在車內進行火砲裝填等作業。該將領表示,調整後高度降低30公分的105砲車型號,會從初期小批量生產型開始製作,而現行的2輛原型車則繼續照進度,在2023年內完成初期作戰測評。 「獵豹專案」告一段落 依照2023年6月26日聯合報報導,原訂在今年底結案的「獵豹專案」,經查無法達陸軍要求的量產標準,取消今年九月在台北航太展亮相的計畫;聯合報稱,軍備局研發輪型戰車之初,中科院就遭遇M-68A1 105mm主砲管取得困難等問題,爾後軍備局聲稱已自行建置砲管能量,但接連製造兩輛原型車卻被認為車高過高,車體、砲塔均過大,車底到砲欄高達180公分,無法改善,確定不投產。「獵豹專案」在2023年底結案,明年(2024年)國防預算案並沒有此案的延伸計畫,意味國軍研發輪型戰車暫時頓挫。而明年(2024年)軍備局會轉向投入「迅馳二階段」(又名迅騰案)研發計畫(官員證實在2022年3月建案),發展新型八輪裝甲車,整合30mm鏈砲與40mm遙控榴彈槍塔,用於汰換東部防區的CM-21裝甲運兵車。 聯合報稱,雖然軍備局表示,202廠已完成輪型戰車所需新式火砲系統的工程發展案,後續可配合軍種年度需求製繳新式砲管,後續小批量生產的會是重新設計(降低車高)的新車型;然而聯合報報導稱,新車型已經證實仍在紙上作業階段,包括著重改善人因工程,但須視陸軍明年(2024年)重新擬定作戰需求後,再爭取建案研製,之後才能決定是否投入生產。官員表示,不論如何,軍備局在「獵豹專案」已按陸軍提供的整規書完成研製。
對於聯合報這篇報導,國防部在同一天隨即發佈新聞稿澄清,105公厘輪型戰車為「國內首次研發,結合兵監專業充分溝通,共同執行測評」,是「國防自主」重大成就,籲請國人鼓勵支持,避免不實臆測誤導社會視聽,無益軍備研發及國防自主。新聞稿指出,「105公厘輪型戰車「係依陸軍研發需求執行的科研案,計畫於2019至2023年研製2輛原型車,這2輛原型車並非量產車型。國防部指出,全案目前已通過研發測評,車高符合科研案整體規劃書規範;另射擊精準度及穩定性,均高於功能、性能標準,正執行初期作戰測評,預定今年(2023年)10月完成。國防部表示,軍備局將依先進國家大型武器系統螺旋式發展程序,於通過初期作戰測評後,再依陸軍作戰需求,進一步開發量產車型。 2023年12月16日自由時報導,依照國防部預算書與預算解凍報告內容顯示,由國防部軍備局研製的105公厘砲輪型戰車,因陸軍對其研發成果不盡滿意,加上首批外購M-1A2戰車明年來台丶且陸軍也啟動M-60A3戰車性能提升計畫,對國造105公厘砲輪型戰車興趣缺缺,並未同意下單採購。 依照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首次對外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時的說明,軍備局依照陸軍需求於民國108年至112年(2019至2023年)製造2輛105輪型戰車樣車(D1、D2樣車),並在去年(2023年)2月2日完成研發測評,執行包含「行進間射擊」等42項測試,其中40項合格,隨後於去年8月18日完成初期作戰測評,共執行主次91項,全數合格。雖然測試結果合格,陸軍認為仍有精進之處;首先,105輪型樣車的總高度為3.3公尺,但陸軍要求必須達到3公尺以下,此外砲塔內部配置需微調(改善人體工學)。
2024年1月26日自由時報公布軍方單位「獵豹」105mm砲車的紀念品, 注意底盤外型與第二代雲豹類似。
在2024年1月26日自由時報報導,軍方內部人士指出,代號「獵豹」的輪型戰車科研案已在去年底(2023年)結案,由202廠自製的戰車砲已通過實彈射擊測試。消息人士稱,此車生產設計,已達「全車國造」目標,且性能相當優異。按陸軍兵監丶裝訓部的評析,原型車的火砲穩定性、精準度與命中率,均超過國軍現有各型戰車,完全出乎裝訓部的預期,尤其是後座力大幅降低。軍方人士透露,「獵豹」原型車的射擊穩定度可媲美同級的日本陸上自衛隊16式機動戰鬥車,以及美陸軍史崔克MGS機動砲車。研製過程中,裝訓部等單位提供很多意見,軍備局與中科院都配合調整。裝訓部一位參與測試的女性士官,更曾連續射擊命中同一靶洞,成為首位輪型戰車彈無虛發的金牌射手。 2024年6月軍備局公開展示105公厘輪型戰車
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在南投生產製造中心首度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 此為D2樣車。
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在南投生產製造中心首度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 此為D2樣車進行50%正斜坡爬坡性能展示。
(上與下)105公厘輪型戰車側向行進間射擊移動靶時的畫面。
在2024年6月25日,軍備局首次對外公開105公厘輪型戰車,邀請媒體赴軍備局南投生產製造中心參觀,除公布測評期間(含射擊項目)的視頻外,105公厘戰車D2樣車還現場進行50%正斜坡(26.6度)、30%側斜坡(16.7度)、波浪路面、高速煞停等機動性能展示。 軍備局生製中心指出,「105公厘輪型戰車」依國軍「五年兵力整建計畫」及陸軍需求辦理,於民國108年至112年(2019至2023年)完成兩輛樣車開發及科研初期作戰測評。全案於民國112年(2023年)2月完成樣車研發測評,同年8月完成初期作戰測評,並通過軍種測評總評「合格」。軍方表示,國防部已核定以自有基金籌建105公厘輪型戰車D3樣車,上半部(砲塔)需1.7億元新台幣、由中科院負責,下半部(車身)1.2億元新台幣,由軍備局負責,總額約2.9億元新台幣,預計民國114年(2025年)完成產製及驗證,以滿足軍種作戰需求。 105公厘輪型戰車發動機馬力600匹,道路時速達每小時100公里以上,快速機動能力為履帶戰車的2倍以上,並可沙地、河川及城鎮作戰。其砲塔系統採雙軸伺服穩定,具備行進間射擊;觀測系統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可在2000公尺外辨識車輛,在1200公尺外辨識人員;砲手與車長都具備獨立瞄準儀,具備獵-殲(Hunter Killer)能力。砲塔車長與砲手艙蓋周圍裝設8個觀遠景,乘員在車內即可掌握車外狀況。防護方面,全車皆設置複合裝甲,正面裝甲能抵擋30公厘穿甲彈,側面可抗12.7厘鋼芯彈;砲塔四周設置雷射預警系統,被敵方雷射標定器照射時能警告乘員,並自動控制砲塔側面的橫式6管煙幕彈發射煙幕以脫離戰場。 武裝方面,105公厘輪型戰車的105公厘低後座力砲由軍備局設計,相較於原本105公厘戰車砲,制退復進機等部件重新設計, ;原105公厘戰車砲後座力約60噸,而低後座力105公厘戰車砲則只有1/3(約20噸),不僅增加了整體射擊穩定度,行進間射擊與側面射擊時更游刃有餘。 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砲可使用脫殼穿甲彈與XTC112人員殺傷彈,發射脫殼穿甲彈時可貫穿2000公尺外的500公厘厚鋼甲, 比M-60A3TTS、CM-11的105公厘主砲穿甲數據更優異。XTC112人員殺傷彈的戰鬥部則包含2000顆鋼珠,遂行灘岸作戰時可殺傷大量敵軍目標。 105公厘輪型戰車砲塔內可裝載33發105公厘砲彈。除了105公厘低後座力主砲外,105公厘輪型戰車的砲塔上方左側裝設1座軍備局開發的12.7公厘遙控武器站,主砲旁則有一門7.62公厘同軸機槍。依照早先的資料,軍備局此種遙控武器站可依需求,選用7.62公厘輕機槍、12.7公厘重機槍、20公厘機砲、40公厘榴彈機槍等不同口徑武器。 針對砲塔研製,現場軍方人士強調,105公厘輪型戰車「從砲管到砲塔,國內已有能量自製」,與現役M-60A3、CM-11戰車的105mm火砲能共用彈藥。現場也展示輪型戰車以105公厘脫殼穿甲彈在2000公尺外500公厘厚度滾軋均質鋼板的測試實品;而現場展示的D2樣車砲管,已經過發射400枚砲彈的驗證,單一砲管壽命可發射約800至1000枚砲彈。
負責砲塔研製的中科院工程副組長林彥光上校也表示,105公厘戰砲車具備類似美國M-1A2戰車的「獵-殲」能力,砲手與車長各有獨立的瞄準儀,車長用瞄準儀搜獲目標後能自動轉移給砲手進行識別及瞄準接戰等後續動作,同時車長就能另外以瞄準儀進行新一輪搜索,加快接戰速率(舊型M-1A1戰車車長只能從目鏡觀看砲手瞄準儀的影像,兩人觀看同一目標,砲手完成接戰之後車長才能展開下一輪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