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A/B/C元級柴電攻擊潛艇

 

(上與下)中國最早期的039A(元級)常規潛艇;相較於先前使用鯨型艦體的309宋級,039A元級

的殼體、圍殼等全部重新設計,改用類似俄羅斯Kilo級潛艇的淚滴型。

=

2011年初在武昌船廠出現的039B元級潛艇,注意圍殼頂部的設計經過修改,邊緣採用圓滑過渡。

039B改良型元級潛艇艇首近照。

一艘正在碼頭作業的039B潛艇。

一艘201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長興島建造的039B元級潛艇,注意艦體兩側有線性被動陣列聲納。

一艘在長江中裝入浮動乾塢的039B潛艇,可以看到艦尾七葉片螺旋槳。

一艘浮航中的039B潛艇

在2013年12月出現的武昌船廠新造039B改進型潛艇照片,注意艦首圍殼前部又增加了彎角造型。

2014年4月出現的039B改進型的圍殼特寫。039B改進型圍殼前、後端都有彎角,圍殼邊緣的圓滑處理也更細緻

(上與下)一艘039B改進型的照片。

 

(上與下)俯瞰039B改進型潛艇。圍殼邊緣採用流線圓滑的設計

 

浮航中的039B改進型潛艇



一艘039B改進型潛艇在大雪中離港。攝於2021年1月初。


 (上與下)兩艘039B潛艇在北海艦隊某基地進行彈藥裝填作業的照片,攝於2022年3月22日。

正在裝填的可能是潛射反艦或巡航導彈,如鷹擊-18。





(上與下)一艘屬於北海艦隊的039B改進型潛艇出港展開例行訓練作業,攝於2022年3月23日。






2021年6月中旬出現的新039C常規動力潛艇照片。除了新外型的帆罩之外,這艘潛艇的背部上層建築容積

也加大(尤其是後端),垂直尾舵頂部出現了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因此,擴大的背部上層建築,一個用意

就是要收容拖曳陣列聲納的纜線、絞盤等設施。

(上與下三張)停泊在武漢造船廠的039C常規動力潛艇照片,出現2021年7月初。



(上與下)停泊在武漢造船廠的039C常規動力潛艇照片,出現2022年4月左右。

039C常規動力潛艇浮航照片,出現於2023年5月中旬。

2024年4月26日武漢造船廠的衛星照片,右下角有一艘新型號潛艇,使用X型尾舵,艇體中部有白色帆布蓋著,

很可能是垂直發射器。而畫面左側則是4月26日下水、為巴基斯坦建造的出口型元級潛艇虎鯊號(Hangor II)。

然而,6月衛星照片顯示這艘新潛艇的碼頭發生意外,9月2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證實該潛艇

在泊位上意外沉沒、動用起重船打撈;且該艇是首艘Type 041核子動力攻擊潛艇。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 元級常規動力潛艇

(Yuan class,Type-039A/B/C)

使用國/船廠 中國/

武昌造船廠

上海江南長興廠

尺寸(公尺) 長77.6   寬8.4~8.6   型深9.2 吃水6.7  
排水量(ton) 浮航排水量2570  

潛航排水量約36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 16V396 SE8柴油機*3/5000

推進電動機*1

斯特林絕氣推進系統

單軸七葉片螺旋槳

航速(節) 浮航12

潛航20

續航力(海浬)
最大潛深(公尺) 約4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潛望鏡組(可能光電感測設備)

電子支援系統*1

I波段平面搜索雷達*1

水下偵測系統 艦首主/被動搜索/攻擊聲納

被動測距聲納

205型(或H/SQG-7)側面被動陣列聲納(039B/C)

作戰系統 整合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
乘員 55~58
艦載武裝 533mm魚雷發射器*6(使用魚-6線導魚雷、鷹擊-82反艦導彈、鷹擊18反艦/陸攻導彈、長纓一型反潛導彈、 潛射陸攻導彈、水雷等)
數量

目前已知至少20艘

型號 編號 造船廠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備註
039A 330(長城220) 武昌造船 2004/5/31 2006 東海艦隊
039A 331(長城221) 武昌造船 2007 2007 東海艦隊
039A 332(長城222) 武昌造船 2007 2009 東海艦隊
039A 333(長城223) 武昌造船 2008 2010 東海艦隊
039B 334(長城224) 武昌造船 2010 2011 東海艦隊
039B 335(長城225) 江南造船 2010 2011 東海艦隊
039B 336(長城226) 江南造船 2010 2011 東海艦隊
039B 337(長城227) 江南造船 2011 2012 東海艦隊
039B 338(長城228) 江南造船 2011年底 2012
東海艦隊
039B 339(長城229) 江南造船 2011年底 2012
東海艦隊
039B 340(長城230) 武昌造船
2013/4/30 北海艦隊
039B 341(長城231) 武昌造船
2013
北海艦隊
039B改 342(長城232) 武昌造船 2013/12 2014
北海艦隊
039B改
343(長城233)
武昌造船 2016/12 2017
北海艦隊
039B改
344(長城234)
武昌造船 2016/12 2017
北海艦隊
039B改
345(長城235)
江南造船 2016/12 2017
南海艦隊
039B改 346(長城236) 江南造船   2018 南海艦隊
039B改 347(長城237) 武昌造船   2018 北海艦隊
039C   武昌造船   2021  
039C   江南造船   2021  
           
           

(1) (2) 


039A/B/C圖片集:(1)

 

起源

繼039宋級之後,中國 武昌船廠在2000年代上半又推出了一種更新型的常規動力潛艇,代號為039A型,北約代號為元級(Yuan class),首艦的照片在2004年5月底曝光。

元級的艇體設計與前一代039宋級完全不同,是全新的設計;039船型是雪茄型、艇首平直,元級則改成類似俄羅斯Kilo潛艇的水滴型艦型,外觀渾圓飽滿,艦首較為粗大平緩,內部空間顯然寬敞得多。由於外型與039宋級完全不同,國外一開始常稱元級為041型;然而實際上,此型潛艇仍沿用與039相同的機電/推進與傳動系統,所以並沒有被賦予全新的型號,只被中國海軍視為039的後續改進型,因此稱為039A。

設計Kilo級 潛艇的俄國Rubin設計局宣稱,該局並未協助中國來設計元級潛艇,故元級應為 中國自行設計的產物 。由於中國先前從蘇聯購入不少Kilo級潛艇 ,並在這過程中蒐羅了一些Kilo型的藍圖(當時俄羅斯軍工產業處境艱難,急需現金,中國因而額外取得一些Kilo潛艇的藍圖),之後顯然透過實體與藍圖對Kilo詳加研究,並反映在元級的設計上。

(上與下)首艘039A潛艇在2004年中旬剛下水不久的畫面。

首艘039A潛艇

039A出現後,039宋級的生產作業便告結束。首艘039A於2004年5月31日下水,舷號據說為330,第二艘則於同年12月下水 ;在2008年1月,第三艘039A於武昌船廠的船塢中現身,2008年8月左右又出現第四艘 ;由2009年初的照片顯示,前三艘039A似乎都部署於東海艦隊,因此推測舷號可能是連續的33 0~332。與039宋級的情況類似,先後幾艘039A元級的艦殼細部構型都稍有不同 (日後消息傳出武昌船廠造出的第一批039設計與建造品質都有問題),顯示此型潛艇的設計不斷在修改微調。

技術特徵

039A元級採用單軸、十字形尾舵、水平圍殼舵、對稱尖尾長水滴型雙殼體艇,推進器是一個大側斜七葉片螺旋槳 。

一艘039B潛艇的圍殼特寫,此時正裝載於浮動船塢裡進行運輸。039A/B元級

使用升降式的通氣管,設置在圍殼後部,而不像是先前033、035與039型潛艇

的通氣管頂部有固定的整流罩。因此,039A元級的圍殼整體高度不像039宋級

那樣高聳。

外觀上,039A元級的指揮塔圍殼不像039宋級這麼高聳,這應該是因為039宋級圍殼頂上的通氣管是固定式的(與先前033/035潛艇相當),圍殼為了將之完全包覆而不得不增加高度;而依照照片,039A元級的通氣管是伸縮式,不使用時縮入圍殼,因此圍殼頂部就不用加高一層來收容通氣管。

039A元級的推進系統(包含主機、傳動系統)仍與先前039宋級相同,柴油主機為三部MTU 16V396 SE8型。元級的耐壓船體內部由前而後劃分為六個隔艙,I艙為武器和前蓄電池艙,II艙為指揮艙,III艙為居住和後蓄電池艙,IV艙為柴油發電機組艙,Ⅴ艙為斯特林熱氣機「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AIP,見下文)艙 ,AIP艙具有大型浮閥模塊和液氧罐;VI艙是推進電機和軸系艙。元級的艦體採用總段建造法,使用連鑄921A號鋼板、980號鋼製造,外部鋪設中國自行研製的消聲瓦。依照漢和防務評論的說法,德國軍事工業界在2003年曾對外證實,中國為了加速039型潛艇的生產工作,向德國MTU廠購買許多MTU 16V 369 SE8型主機並陸續交付,而 中國山西柴油機公司也對此系列柴油機進行國產化工程。

039A元級是中國首次使用升降式通氣管的常規潛艇;先前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033常規潛艇以及隨後中國研製的035明級與039宋級 潛艇,都使用固定式通氣管,033跟035在圍殼頂部都有一個加高的大型整流罩來容納通氣管,039宋級後來為了容納通氣管頂部 而將圍殼加高,使整個圍殼過於高大;039A元級開始首次引進升降式通氣管,使用時才伸出,使得圍殼的高度得以降低。

039A元級配備先進的全分散式潛艇戰鬥系統、綜合導航與通信系統,整合度與自動化程度高 ,不同的顯控台有一定的替換功能/備援的能力,例如情報顯控台可隨時替代武器顯控台和指揮顯控台,而武器顯控台和指揮顯控台也有部分功能兼容,即便部分系統失效仍能繼續維持作戰。武器方面, 元級的魚雷發射系統擁有全自動化裝填 系統(可選擇低速、中速、高速等裝填模式),裝填魚雷作業比手動裝填的老式中國潛艇縮短10分鐘;除了潛射魚雷之外,元級的魚雷管應該也能發射水雷、反艦導彈等武器,例如中國 鷹擊-82潛射反艦導彈、俄製SS-N-27俱樂部(Club)反艦導彈等,魚雷方面應該以魚-6魚雷為主 。由於艦上聲納、射控與武器系統的整合度與自動化程度高,元級從聲納接觸、射控解算到發射魚雷接戰,所需的反應時間比舊型的035等潛艇減少約15分鐘。元級使用的武器包括魚-6線導反艦/反潛魚雷(具備主/備動聲納歸向與尾流歸向模式)、鷹擊-82反艦導彈、長纓一型反潛導彈等,隨後又加上了潛射的陸攻導彈。此外,元級也設有誘餌發射裝置。

039A元級的艦首上緣裝有六具魚雷發射管(配置方法為上二下四),而將艦首下半部空了出來,用來安裝大型的主/被動聲納音鼓,此設計也是師法Kilo型 。據信早期的元級沿用宋級的H/SQZ-265主/被動艦首綜合聲納系統,以及H/SQG-04(204型)被動測距聲納(詳見039宋級潛艇一文)。除了改進的聲納系統外,外界推測元級的潛望鏡組可能整合有光電感測裝置(例如紅外線熱影像儀、CCD攝影機等),艦上所有聲納、光電偵測、雷達、電子戰與武器系統可能都連結到數位化整合式戰鬥系統中 。依照2011年11月曝光的一艘改良型元級下水前的照片,艦體兩側裝有一對線性被動陣列聲納。

元級的艦身與Kilo型、宋級改良型一樣都敷設了 消聲瓦,能降低敵方主動聲納回波;而據說元級使用的是中國新開發的複合式消聲瓦。元級艦體兩側還是各有一長排 的柵格狀流水開口,與039宋級一樣,顯示都為雙殼結構(雙殼結構的內外殼之間有支架型結構支撐,所以流水開口通常配合採用柵格狀,以避開支架)。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元級的首艦,第二艘元級的細部外型有若干變化,尤其是水櫃排水口的配置都進行了若干調整,顯示其內部設計仍在進行摸索與改進。 從第三艘元級開始,艦首部分流水孔的擋板檔間距縮小,擋板向前外側的角度較大,此種新設計能改善高速航行時流水孔內外流體的交換均勻性,有助於降低阻力與噪音。  

依照中國工程院馬偉明院士的透露,約在1980年代中期,馬偉 明的團隊提出使用單一發電機同時發出交流、直流電的構想,隨後提出這種電力集成技術的項目,經過16年研究含8年項目攻關,終於研製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集成雙繞組發電機系統,2002年通過鑒定並正式裝備部隊,使中國首度擁有自行設計建造並擁有知識產權的 潛艇發電系統;而039A潛艇咸信也裝備了此種發電系統,不必分別配置交流、直流發電機,節省了艦內可用容積與重量。

馬偉明領導的團隊研製的交/直流集成雙繞組發電機系統

 

一艘元級潛艇的潛望鏡,照片出現於2017年4月下旬。


一艘元級潛艇的戰術顯控台

元級潛艇的人員舖位。

斯特林AIP熱氣機

從元級出現開始,外界便盛傳艦上配備了某種形式的「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AIP),然而一直無法獲得證實。在2007年, 中國官方媒體披露了一篇關於國產AIP系統的詳細報導,首度暗示元級搭載了AIP;此文中關於對「特種發動機」的敘述為「一種由外部供熱使氣體、在不同溫 度下做周期性壓縮和膨脹的閉式循環往複式發機」,並推出帶動20KW或100KW發電機的不同機型,廢氣排放符合歐洲環保標準;文中特別提出此型發動機已 經應用於「某種新型 潛艇」,可在不依賴空氣的情況下使潛艇在水下長期航行。該文表示位於上海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1研究所在1975年展開「特種發動機」的研發工作,並是 中國八五、九五計畫中的重點項目之一。以上文句顯示711所發展的「特種發動機」顯然是斯特林發動機(Stirling Engine,詳見瑞典海軍區A-19哥特蘭級常規潛艇一文),而 其出現並裝艦測試的時間與地點,恰巧與2004年5月於 武昌造船廠下水的第一艘元級吻合。

在1990年代,中國進行潛艇AIP技術的研究,包括對當時世界上各類型AIP系統(燃料電池、熱氣機、封閉循環柴油機、封閉循環蒸汽渦輪機等四種)進行充分的論證與對比分析在;分析結果認為,燃料電池AIP系統雖具備效率高、靜音性能好等優點,但有著重量大、造價高等缺陷,最重要的是需要以純氫作燃料,不僅製造與儲存麻煩且昂貴,且一旦外泄極易發生爆炸,危險性極高。熱氣機AIP系統也稱為斯特林(Stirling)發動機,在四類AIP中技術最成熟、安全性最好,且相對其它AIP技術具有振動噪聲特性好(優於封閉循環柴油機與封閉循環蒸汽渦輪)、建造和使用成本較低、功率密度較高、有利於總體布置等優點;於是,中國海軍最終決定發展熱氣機AIP技術。斯特林發動機作為一種閉式循環往復式動力機械,其理論效率與卡諾循環效率相等,為所有熱力循環所能達到的最高效率。

在1990年代,711研究所全面展熱氣機AIP的研製 (項目負責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在先後突破密封、燃燒、熱交換等12項關鍵技術之後,於1998年完成第一具「特種發動機」的概念原型,在2002年完成第一具工程樣機,2003年4月向中國海軍交付了首套AIP系統,並安裝於「某艘新型潛艇」進行測試,於「南方某軍港」成功完成首航,使中國成為繼瑞典之後第一個完全掌握斯特林熱氣機AIP技術的國家(也有說法是中國首先在最後一艘035明級潛艇上測試熱氣機AIP)。配合前述的新型直/交流發電與變電系統,此AIP能在水下運作時直接帶動推進器進行低速航行,並為潛艇主電池充電並供應艦上電子裝備用電。

(上與下)711所完成的斯特林發動機樣機

 

在2014年4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11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金東寒在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頒「科技功臣獎」;依照報導的敘述,金東 寒從事「特種發動機」及配套動力系統的研發應用將近30年。早1975年,711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就創立了斯特林發動機試驗室;斯特林發動機效率高、能源適用性更廣。當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正在研製該類發動機,對外嚴密封鎖技術。在微薄經費的支持下,沒有資料、沒有圖紙、沒有實物,沒有試驗室,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歷經十年,711所團隊研製出一台小型太陽能斯特林樣機,邁出了第一步。又過十年,這個15~16人的團隊,靠著微薄的科研經費,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功率達10馬力的斯特林樣機。1990年代,在先後突破密封、燃燒、熱交換等12項關鍵技術之後,金東寒的團隊在1998年成功推出中國第一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種發動機」 原理樣機,在2002年研製出工程樣機。在研發過程中,金東寒的團隊曾遭遇安全性、可靠性和工程化等一系列難題,先後攻克了發動機關鍵構件高溫合金超細晶 化、微動磨損、腐蝕疲勞等可靠性技術難題,使「特種發動機」的可靠性達到了當今在役裝備的國際先進水平。此段敘述的特種發動機即為斯特林發動機。 依照部分公開刊物,中國曾從瑞典引進民用型的斯特林發動機,這很可能是中國國產潛艇版熱氣機AIP的技術起點。

在2015年12月解放軍報一篇「努力鍛造深海大洋戰鬥堡壘」的文中提到,「.....遠航期間,341艇支委委員定點掛鉤到具體部門、具體戰位,一對一 結對幫扶,著力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一次任務中,3號熱氣機突發故障,危難時刻,艇長、機電長帶領兩名士官黨員迅速組成“黨員突擊隊”,在溫度高達48度的 艙室連續奮戰3.5小時,最終排除故障。以實際行動立起了黨員模範的好樣子」。341是一艘039B型潛艇,文中提到的「熱氣機」就是中國大陸對斯特林發 動機的常見翻譯,因此這是中國官方媒體首度公開透露039A/B系列潛艇裝備了斯特林AIP。

據信039A/B的斯特林發動機的單機功率超過100KW。在熱氣機AIP普遍裝備於元級潛艇之後,中國也繼續進行更新型號AIP(可能包括燃料電池)的研製工作。

中國船舶集團711所的大缸徑斯特林發動機基礎樣機,功率320KW級

依照2021年10月22日中國國防信息網報導,中國船舶集團711所完成中國首台大缸徑斯特林發動機基礎樣機的性能試驗。此基礎樣機額定功率達320kW(瑞典用於潛艇的斯特林發動機的單機功率僅75KW),熱功轉換效率達40%,是目前國際上已知單機功率最大的斯特林發動機。此報導稱,大缸徑斯特林發動機基礎樣機研製成功,為後續兆瓦(MW)級斯特林發動機的研制打下良好基礎。此報導又稱,斯特林發動機作為一種外部供熱的封閉式循環動力機械,能與常規能源或核能等任意熱源相結合,結構形式靈活多變,在兆瓦(MW)功率等級範圍內具有結構緊湊、系統簡單、啟動迅速、可模塊化布置等顯著優勢;特別是與鈉冷快堆等金屬反應堆相結合,可從根本上杜絕傳統鈉冷快堆發電系統中鈉水反應的風險,具有本質上的高安全性。通過系列化設計,斯特林發動機可滿足百千瓦至幾兆瓦(MW)等級的供電需求,適用於可移動式微堆發電場景,在極地、海島、戈壁等特殊環境條件下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這段文字提到斯特林發動機與鈉冷確快速反應堆的組合應用,似乎暗示中國海軍同時期發展中的小型核子潛艇(見下文),有研究小型核反應器與斯特林循環發動機的組合,以反應器取代燃燒燃油,作為斯特林反應器的熱源;換言之就是將傳統核子推進系統中,把用來將熱能轉為動力的蒸氣渦輪換成斯特林循環發動機。

一般而言,核子反應堆用熱能來產生蒸氣推動渦輪, 總共需要三個熱交換迴路來交換熱能;而如果 改用斯特林封閉循環發動機來轉換,由於只需要對 斯特林發動機的汽缸(熱腔)外部加熱做工(而不需要進入斯特林發動機), 所以整體只需要二個熱交換迴路。 對於使用液態鈉迴路的鈉冷式快中子反應器(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 SFR),由於鈉的活性太強, 如果仍使用蒸氣渦輪機,第二、第三迴路分別是液態鈉(來自反應器) 以及水(用於蒸氣渦輪)的熱交換,大幅增加了鈉金屬跟水接觸反應的風險; 但如果用鈉冷卻反應器配合斯特林發動機,就只需要兩個熱交換迴路, 第一個迴路在反應器內部無須擔心與外部接觸,第二個迴路是在反應器外, 可以保持較好的封閉性,如此就大幅改善了液態鈉冷卻反應器鈉金屬與可能與水 接觸的問題,並充分發揮快中子反應器的優勢如使用相對便宜的鈾238核燃料、 燃料更換週期較長、液態鈉鉀合金沸點將近攝氏900度因此無須額外加壓, 可以降低複雜度並減低因加壓而產生的機械噪音。

 

中國潛艇減震降噪技術

根據2010年1月的報導,在2010年1月11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船舶重工701研究所主導的「第三代常規動力潛艇項目」獲得國家科技 進步特等獎,而中國海軍潛艇學院的「水聲環境研究項目」則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報導中指出的「第三代常規動力潛艇項目」顯然就是元級,文中特別提到的成就 是「潛艇減震降噪」項目 ,研發重點是安裝潛艇輪機的整體式減震浮筏。

依照中國方面的文獻,中國海軍潛艇減震降噪技術首席專家、多型 潛艇減振降噪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技術少將何琳,在潛艇減震降噪領域耕耘近30年,範圍包括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研製重大裝 備,研究成果悉數應用在實際的作戰潛艇上,為中國海軍潛艇降噪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歷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發 明專利5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國防報告148/16篇,以及立二、三等功各2次。其研究發展成果包括:

1.在艦用減振元器件技術領域,自主研製出三個系列、近百種規格的艦用減振器件。

2.在沒有外來資料與技術借鑒情況下攻克理論、結構、材料、工藝和試驗等多項難題,發 明並研製出三種系列潛艇用減振撓性接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獲得3項發明專利。其中,肘形高壓平衡式減振撓性接管技術為中國內部首創,解決了中國潛艇海 水管路系統安全與減振抗衝設計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完成後作為一項重要的減振降噪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在多型作戰潛艇上,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發明、研製出工作壓力25個大氣壓,最大承載能力50噸的艦用強載氣囊隔振器系列,使中國艦用隔振器承載能力較以往提升了一個數量級,獲國家發明專利,解決了艦船內部狹小空間內,數百噸級大型隔振裝置沒有自產減振器可用的重大難題。此項成果隨後便大量應用。

4.發明並研製出新型低噪聲螺旋槳軸承,大幅改進了對潛艇低速隱蔽航行時螺旋槳軸承高頻異常強線譜噪聲的抑制,隨後便開始在中國作戰潛艇上應用。

5.主導研製中國第一與第二代隔振震置技術──「雙層隔震裝置和浮筏隔震裝置」,解決了潛艇狹小空間內,數十噸級以下單台或多台組合機械設備的高效隔振難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隨後便廣泛應用在作戰潛艇上。

6.提出智能隔震裝置的技術概念,並建立了完整的設計理論體系,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隔震裝置技術—─「大型智能氣囊隔振裝置」;透過計算機監 控,此系統具有自動負載平衡、自我故障診斷、自組織修復管理等新功能,能在潛艇狹小空間內實現數百噸級大型動力系統震動的高效隔離課題,是2010年代以 來中國控制潛艇動力系統機械噪聲最有效的技術,在2012年獲發明專利,隨後開始應用在作戰 潛艇上。

7.突破推進動力裝置低頻隔振的技術難題,研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包含中姿態監測、控制和保護管理等功能的第四代隔震裝置技術——「艦船推進動力系統低頻隔震裝置」,是中國船艦隔振裝置技術的重大突破,在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隨後開始應用在作戰艦艇上。

8.2010年代展開第五代隔振裝置技術——「磁懸浮主被動混合隔振技術」(探索一代重大項目),能實現潛艇狹小空間內動力機械寬頻和頻譜振動的同步控制,理論上可用相消干涉的方式消除潛艇聲紋特徵,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9.獨立提出並建立潛艇「動態聲隱身」技術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研究作戰航行中潛艇聲學特徵的檢測、評估與控制修復技術,為中國潛艇隱身領域開闢新研究方 向。在沒有任何前例的情況下,2005年帶領國家研究團隊,從無到有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潛艇噪聲監測系統,邁出潛艇隱身領域信息化技術應用的第一步,成果已 全面應用在作戰潛艇上。

 

改良型元級(039B/C)

一艘由武昌造船廠建造的039B在長江中以乾塢搭載拖運。

(上與下)一艘由江南長興廠區建造的039B的下水典禮。注意艦體兩側的線性陣列聲納。

在2010年10月初,網路上的照片顯示武昌船廠中出現了039A的後續艦,據說稱為039B,包括艦體結構、流水開口、舵面佈局、圍殼尺寸、魚雷管等都與先前039A相似;然而,新潛艇的圍殼頂端前、後緣採用流線型過渡,與原本元級圍殼頂端的直角轉折有所不同 ,顯示細部設計經過了一定的改進。據說早期的039A無論在基本設計與製造工藝上,都還不夠完善,因此後續仍不斷修改設計。

依照後續資料,039B潛艇使用的聲納系統包括H/SQZ-265艦首綜合聲納系統,以及新的205型(或H/SQC-7)側舷被動陣列聲納(曾獲得中國國內大獎,取代了先前的204型側舷被動聲納)等;裝備了線性被動陣列聲納使得039B在大洋深水中探測遠距離低頻聲噪的能力大幅增加。

 在2011年1月,照片證實第二艘039B出現在武昌廠碼頭水裡。 在2010到2011年,網路上的照片也可以確認上海的江南長興廠區也加入建造元級常規潛艇,在2011年的照片中至少出現兩艘在廠房裡建造。江南長興廠區加入生產,據信是因為由 武昌建造的最早一批元級的工藝品質並不理想,所以引進長興廠,讓兩廠產生競爭以提高品質 ;另外,據說早期幾艘元級日後陸續返回武昌廠重新施工修正問題,而後續改良型元級不斷調整設計,也包括盡量改善一些原始設計上的基本缺陷。 隨後又有消息指出第一艘039B在測試時仍發現許多問題,所以後續的建造工作放緩,進一步改善設計。

在2012年1月底,網路照片確認武昌廠區至少又有兩艘0039B下水未久。 在2014年4月,網路上出現武昌廠新造的元級(在2010年開始研製),外界常稱之為039C(實際上仍是039B的改進型),圍殼前端增加了一個彎角造型來降低阻力 ,整個圍殼的圓滑處理又比以往更為細緻,顯示中國仍持續嘗試改善039系列的靜音性能。

一艘039B潛艇在北海艦隊某基地進行彈藥裝填作業的照片,

攝於2022年3月22日。 

(上與下)一艘2014年4月上旬出現的039C潛艇的圍殼特寫,注意其圓滑處理比早期

的039B更細緻,圍殼前部與艦體連接觸也增加了一個彎角造型來降低水流阻力。

中國海軍對常規潛艇的後續研改項目包括:進一步減低震動與噪音、提高潛航深度、改進熱氣機AIP、發展一體化作戰管理系統、換裝新型反艦導彈、引進水下無人自航載具等。

在2020年6月,Youtube網路上由美國潛艇資深退役人員Aaron Amick主持、名為「Jive Turkey」的潛艇頻道評論039系列潛艇,認為從039宋級、039A元級、039B以及039C潛艇,每一代的作戰能力都有進步,並且評論039C「非常安靜」。Aaron Amick也透露,美國海軍評估認為039C可能裝備了鋰離子電池。

039C

2021年6月中旬出現的新039C潛艇照片,圍殼頂部有類似六角型的隆起結構,

類似瑞典A26潛艇。

由後部看這艘新039C潛艇。除了新帆罩之外,背部上層建築容積比先前擴大

,而垂直尾剁頂端也出現了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這些都是首次出現的

新特徵。

 

在2021年6月中旬,網路上出現了一艘擁有全新圍殼造型的元級潛艇照片,據信為039C潛艇,圍殼前、後端都有顯著的傾斜角,頂部周圍是類似六邊型的突起結構(與同時期仍在建造的瑞典A26攻擊潛艇類似)。稍後網路上出現的照片顯示,這艘039C的背部上層構造比先前更為擴大(尤其是末端),垂直尾舵上部出現了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在常規潛艇上部署拖曳陣列聲納,因此潛艇上層構造擴大的用意之一,應該就是為了要容納拖曳陣列聲納的絞盤、拖曳纜等設備。

依照2023年5月039C常規潛艇的照片,圍殼上的伸縮桅杆設備如導航雷達、通氣管等都有更新。例如,039C改用平板陣列天線的水面搜索雷達,取代先中國常規潛艇慣用的拋物面天線雷達;此外,原本039A/B圍殼後部的大型單一伸縮式通氣管,在039C上被兩根較細的伸縮通氣管組取代。

(上與下)上為039B潛艇的圍殼頂部,下為039C潛艇的圍殼。可以注意到039C

的伸縮桅杆設備又有更新,例如水面搜索雷達改用平板陣列天線,取代先前

039A/B使用的拋物面天線雷達;此外,原本039A/B圍殼後部的大型單一

伸縮式通氣管,在039C上被兩根較細的伸縮通氣管組取代。

 039C潛艇使用的新型平面陣列天線雷達。

疑似Type 041小型反應堆核子潛艇首艇與(可能)沉沒意外

2024年4月26日武漢造船廠出現的新型潛艇的衛星照,使用X型尾舵,艇體中部

有白色帆布蓋住,應為垂直發射器。與過去歷年來出現武漢船廠的039A/B

元級系列常規潛艇衛星照相比,這艘加裝垂直發射器的新潛艇的長度有所增加。

(上與下)2024年4月到5月間,武漢船廠這艘新型潛艇的衛星照。

 

依照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智庫機構資深專家、前美國海軍潛艇人員Tom Shugart在X上的信息,在2024年4月26日武漢造船廠的衛星照片中,出現了當天舉行下水儀式、為巴基斯坦建造S20潛艇虎鯊號(Hangor II),此外附近另一個碼頭出現一艘建造中的新潛艇,放大照片後顯示該艦出現了X尾舵特徵,這是中國首艘使用X型尾舵的潛艇。根據這張衛星照片,估計這艘擁有X尾舵的新潛艇的長度約為272至279英尺(82~85m),比起先前的039A潛艇(約253英尺、77m)增加。此外,衛星照片也顯示,這艘出現X尾舵的潛艇的艇體中部(位於圍殼之後)被白色帆布蓋起,疑似是垂直發射器。

2024年6月15日武漢造船廠衛星照片顯示,先前出現這艘新潛艇的泊位出現

不尋常活動,泊位被四艘大型起重駁船包圍,潛艇不見蹤影,而且浮動碼頭

被移動了一些。當時外界推測有可能發生了某種船廠意外事故來調用起重駁船

處理;在9月26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透露,這艘潛艇的確在該碼頭意外

沉沒,調用多台大行起重機來打撈。

2024年7月5日武漢造船廠衛星照片,該船席活動恢復正常,起重駁船都已經

撤離,浮動碼頭也被歸位,泊位上也沒有潛艇停靠。

 

另外,依照Tom Shugart的追蹤,這個擁有新X尾舵的潛艇停靠的泊位,在6月15日的衛星照片中疑似出現不尋常活動,當時有四艘大型起重駁船圍繞這個泊位進行作業,泊位的浮動碼頭也被移動,但是泊位上的潛艇消失無蹤(5月29日的衛星照片顯示這個泊位上停了一艘潛艇正在施工,當天照片有雲);到7月5日時,衛星照片顯示這個新艦的停靠的泊位上的活動恢復正常,原本的潛艇仍不見蹤影,浮動碼頭則已經回到正常位置,而6月15日出現的起重駁船都已經消失。當時外界推測,6月15日起重駁船圍繞著這個泊位,不排除發生了意外、潛艇在泊位上沉沒而調用起重駁船處理。而在這段期間內,為巴基斯坦建造的虎鯊號都停在另一個泊位進行艤裝工事。 Tom Shugart在9月26日的CNN報導中表示,他從沒看過一大堆起重船像這樣圍在一個定點;如果回去看過去衛星影像紀錄,可能會看到泊位上出現一個大型起重機,但絕不是一大群。Tom Shugart說明,通常一艘潛艇下水後,仍會在船廠進行數個月的艤裝,但這艘潛艇就再也沒出現了(6月泊位上出現大量起重機起)。

依照2024年9月26日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不具名的美國官員證實,今年春季一艘在武漢船廠建造的新型潛艇 在場內發生意外而沉沒;這也就是根據前述6月衛星照片,在武漢船廠碼頭發現的不尋常活動。 報導稱,使用6月上旬衛星照片中出現的那四台大型起重機,這艘潛艇已經被撈起,但這次意外很可能導致潛艇能出海測試的期間延後許多個月; 如果潛艇是完全沉沒,艦內空間恐怕充滿海水,必須更換所有泡水受損的裝備。

美國官員表示,出事的潛艇「可能」搭載核燃料,原本判斷該艦是常規潛艇,但最後認為是新的Type 041潛艇(北約代號周級(Zhou class)), 也就是中國近年發展的「低溫核動力小堆」潛艇(見下文)。

美國國防高層官員表示,解放軍海軍沒有透露任何關於這艘新潛艇在碼頭沉沒的消息,對此他們毫不意外;而且中國當局後續也不太可能披露這次意外的細節。 同時美國官員也透露,並未發現中國官方針對船廠周邊水域環境,進行採樣檢查檢查等檢查輻射外洩的措施。此次意外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但美國官員表示並不清楚是否真正造成傷亡。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此次意外不僅凸顯關於解放軍訓練標準與裝備品質的問題,還牽涉關於解放軍內部責任以及對於中國軍工產業的監督等深層問題, 尤其是解放軍軍工產業長期受到腐敗問題困擾。 美國國防高層官員認為,此次意外使得中國各船廠過去的安全與品質管制措施遭受質疑;尤其是即便在建造大型複雜船艦時,工程進度依然迅速,期間的品管以及工安措施是否紮實自然引人疑慮。 從美國情報來源得知一家中國最重要的造艦的船廠,而且還是負責建造新潛艇,發生如此的意外,而且是發生在一艘新型號核子潛艇上,意義十分重大。 儘管這些問題,中國已經展現出優於美國的海軍船艦建造能量,雖然這些中國船艦的質量是否能與美國船艦相比,仍飽受質疑。 雖然這次新造核子潛艇意外沉沒的事故是一項挫折,但不太可能改變中國執行潛艇項目的步調。

低溫小堆核潛艇(Type 041)

在2000年代初期,中國海軍就開始研究適用於常規潛艇尺寸的「低溫低壓一體化反應堆」(簡稱低溫小堆),相較於傳統攻擊型或戰略型核潛艇的高溫/壓大型反應堆, 「低溫小堆」工作溫度/壓力較低、輸出功率相對較低、結構緊湊、模塊化、自動化程度高、安全性高;而「一體化」意味將蒸氣產生器直接整合在反應堆壓力容器中, 如此就可以省略許多冷卻系統的管道,減低體積重量,並大幅減少冷卻管道破損導致反應爐失冷的意外機會。中國海軍研製艦載「低溫小堆」系統以039A/B元級常規潛艇的艙段尺寸為基礎 ,反應堆本身重約10噸,全部輔機重量不過20餘噸;「低溫小堆」以水為工作和冷卻介質,採用三次熱交換迴路(一般核能潛艇的壓水反應堆採用兩次熱交換迴路,而「低溫小堆」 在通過反應堆的一次迴路以及推動蒸氣渦輪發電機的迴路中間再增加一個熱交換迴路),以低濃度濃縮鈾為燃料,產生的蒸氣用來推動渦輪發電機來供應艦上用電以及推進電機的需求 ,不需透過嘈雜的減速齒輪。中國方面的測試研究顯示,發展出的「低溫小堆」系統,輻射聲噪與常規潛艇潛航狀態相近,低於一般大型核潛艇。

相較於傳統攻擊型/戰略型核潛艇的大型高溫/壓反應堆,「低溫小堆」產生的功率不足以推動 潛艇以超過20節的航速航行,然而性能大大超過常規潛艇常用的熱力/電化反應絕氣推進系統(AIP)。一般熱力/電化反應AIP只能讓常規潛艇以4到5節、起碼能產生舵效應的速率在水下潛伏2至3週,這樣的續航力對於只需要防衛本土近海的一些歐洲小國還算足夠,對於海岸線漫長、作戰距離更遠(需達西太平洋第一、第二島鏈)的中國海軍 潛艇部隊而言,靠傳統熱機型AIP的續航力算是力有未逮。中國海軍09工程(核子潛艇)的核心人物黃旭華總工程師在採訪中提到,小型核動力型AIP(AMPS)是中國發展的趨勢,並提到「瑞典的AIP潛艇裝兩台75千瓦主機( 斯特林熱氣機),水下4節大概兩個禮拜能量就完了。這對他們的國家來說還是可以起作用的。在沿海走來走去,這樣的性能就可以了。拿到台海來,如果封鎖台灣,估計水下走到東岸就沒戲了,「什麼都來不及做,就得回來」。

「低溫小堆」的功率足以推動3000噸級常規潛艇在水下以12節的速率持續航行,具有跟一般核子潛艇相同的持續潛航能力,可支持潛艇在70天的航程中全程待在水下,完全不需要浮起為主機充電。如此,一般常規潛艇可直接將原本的AIP換成低溫小堆,並保留原本的柴油發電機組(或者適當減少柴油發電機組容量、僅當作備援)、電瓶與主推進電機;主電池能支持 潛艇在短時間在水下以20節以上的航速衝刺,「低溫小堆」則能在水下持續為主電池充電,柴油機可用於非敵區通氣管渡航或萬一核子系統失效時的備用推進手段。而這樣的「低溫小堆」常規潛艇,排水量、尺寸與外觀與一般AIP常規潛艇機無差別,例如能直接用039A/B系列衍生,移除AIP熱氣機而改用「低溫小堆」。

整體而言,體積小、潛航續航不受限制「低溫堆核潛艇」非常適合在第一島鏈至南海海域活動,因為在黃海、渤海和東海水域的平均水深不到200公尺,美國高速大型核能攻擊 潛艇在這樣的水域的機動力會受到限制,使得「低溫堆核潛艇」在淺水近海與美國核能攻擊潛艇的戰力差距大幅拉近。「低溫堆核潛艇」的持續潛航能力接近一般核子潛艇,遠勝過傳統AIP潛艇,使得敵方反潛兵力與常規潛艇更難搜索。更重要的是,理論上「低溫堆核潛艇」的購置成本與人力需求低於一般的攻擊型核潛艇,中國潛艇部隊可以大量裝備,在靠近中國的海域對美、日形成數量優勢。在2010年代時,中國海軍一般核攻擊潛艇部隊質量都還遠不如美軍,核攻擊潛艇數量可能只有美軍的1/4;如果中國能在較短時間內裝備較多數量的「低溫小堆」潛艇,理論上就能以較低的成本,在東海、南海上扭轉雙方潛艇戰力對比。

在2017年2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綜合論證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知名軍事評論家尹卓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時透露,中國正在進行低溫堆核潛艇發展項目,並已掌握「小堆AIP技術」,使未來中國常規潛艇變成「核潛艇」。對中國而言,這種大續航能力的大量小型核潛艇部隊非常適合在第一島鏈至南海海域活動,未來將組成一支由30至40艘小堆核潛艇部隊,在數量上壓制美國。這是中國海軍方面首度有高層人員證實中國發展「低溫堆核潛艇」。2017年8月下旬出現的中國海軍武器專家趙登平將軍的一次會報內容,提到「小型核潛艇」採用先進常規潛艇平台,並結合「低溫低壓一體化反應堆」;其核裝置結構為三迴路,帶動發電機電力推進,安全性高於一般攻擊核潛艇的的核子推進系統(高溫高壓、二迴路),續航力無限制;此外,「小型核潛艇」的輻射與聲噪與一般常規潛艇相當。

(上與下二張)中國海軍武器專家趙登平將軍在簡報中提到的「小型核潛艇」相關內容,

在常規潛艇上結合「低溫低壓一體化反應堆」

 

不過,雖然「低溫小堆」潛艇的購置成本以及人力需求理論上都比一般核潛艇低,但核子推進裝置先天就是較昂貴、技術門檻較高的設備,無論是建造、人員日常操作、維護支持都要遵照更高的安全要求,並牽涉許多核潛艇特有的支持設備與技術領域,這些核子潛艇特有的「後勤尾巴」,「低溫小堆」潛艇都無法避免。例如,「低溫小堆」潛艇就一定需要編制專業的核子設備操作人員,雖然需求比一般核潛艇相對較低,但比起常規潛艇依舊是增加的需求。此外,「低溫小堆」與一般反應堆一樣,視情況約7到10年就需要更換核子燃料,而核潛艇每次更換燃料都是需要進塢、切開艇體、處理放射材料的大工程。當然,「低溫小堆」潛艇也一定會面臨核廢料處理、除役之後的放射性裝備存放等昂貴工程。因此,「低溫小堆」潛艇性能肯定不如一般的核子潛艇,但整個服役壽期成本能否比一般核潛艇顯著降低,仍遭到部份質疑。因此,中國會真正大量建造「低溫小堆」潛艇來替換常規潛艇部隊,或者之後乾脆直接擴充正規艦隊型核子攻擊潛艇的數量,仍有待觀察。

2024年9月26日,CNN公布一張同年3月10日拍攝的這艘疑為Type 041首艇、

具備X型尾舵的新型潛艇在武漢船廠艤裝的照片。比先前網路上出現、

2024年5到7月間拍攝的衛星照片,這張解析度提高不少,可以發現艇尾有

兩個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美方官員透露,該艇約在2024年5月在這個泊位

上發生意外沉沒,6月衛星照片出現多個起重機在泊位上打撈,處理完成後

這艘潛艇並沒有回到泊位上。

 

依照日後消息,此種「低溫小堆」攻擊核潛艇被型號為Type 041,北約代號周級(Zhou class)。2024年9月2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消息,2024年稍早在 武漢船廠碼頭發生一艘新造潛艇意外沉沒的事故(6月初衛星照片顯示 該碼頭原本艤裝中的潛艇消失,泊位周邊圍繞四艘大型起重船),就是Type 041首艇。 依照更早的衛星照片,該艦長度約為272至279英尺(82~85m),比起先前的039A潛艇(約253英尺、77m)增加。衛星照片也顯示這艘潛艇出現X尾舵,艇體中部(位於圍殼之後)被白色帆布蓋起,疑似是垂直發射器。依照稍後出現較為清晰的衛星照片,這艘潛艇艇尾似乎有兩個拖曳陣列聲納的施放口,類似美國核子潛艦同時擁有「粗線」(較粗短)與「細線」(較細長)兩個拖曳陣列聲納的配置。

永磁電動機

在2017年10月23日,中國船舶重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重工)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布,在10月18日上午,專業從事艦船電力推進裝置的中船重工712研製的首套實艇(有可能是一艘元級常規潛艇)安裝的永磁推進電機動車成功,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技術要求。712研究所在9月29日赴三亞,展開連續20天日以繼夜的調試工作,相繼完成設備單機恢復、設備通電檢查、設備間通訊等工作;在10月8日,整個分系統功能基本恢復;在10月16日晚,完成靜態報檢,永磁推進電機具備了動車條件;10月18日上午11點,螺旋槳緩緩運轉,逐漸達到規定轉速,永磁推進電機動車成功,標誌著中國首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艇用永磁推進電機動」試車成功。

根據公開論文資料,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2研究所是中國唯一從事艦船電力推進系統研制的專業軍工研究所,擁有基礎科研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國家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內最先進的艦船永磁推進電機試驗室,以及國際先進、國內唯一的艦船電力推進系統陸上綜合聯調試驗室(可進行單軸20MW級艦船電力推進系統的陸上聯調試驗)。相較於傳統電機的轉子需要通電產生磁性,且必須使用冷卻系統來冷卻線圈組抗產生的熱量,永磁電動機以稀有的幾種粉狀金屬(如釤 、釹鐵化錋合金等)製作永磁性線圈,不需要通電來產生磁性,也省卻了電刷與冷卻系統,能有效降低電動機的體積重量以及運轉噪音,具備功率密度大、結構簡單,運行可靠等特點。

 

服役經歷

依照2011年美方報導,中國潛艇在2007年隨後出海巡航部署的頻率大幅增加(例如在菲律賓海的活動),使美軍有更多蒐集並評估中國潛艇聲噪信號的機會,而監聽的結果顯示中國 潛艇的靜音性能並不如預期的理想。 依照日本媒體在2013年3月的報導,039元級服役後被中國海軍積極地使用,參與各項中國軍演,但美國與日本也因而捕捉到元級潛艇聲紋紀錄。

在2013年5月,日本防衛省在媒體公布三次中國潛艇接近沖繩毗連水域的追蹤記錄,並推斷其中兩次是元級,另一次比較難追蹤的應該是Kilo 636型 ;在這些追蹤行動中,日本海自動用了響號(AOS-5201)音響測定艦,美國則動用無瑕號(USNS ImpeccableT-AGOS-23)音響測定艦,兩者都配備SURTASS低頻拖曳陣列聲納系統 。在5月13日,一艘039A元級駛出沖繩縣久米島周邊海域之後,日本海自的響號就緊追在後,在19日又發現一艘元級進入沖繩縣南大東島附近海域;而美國的無瑕號則從3月12日起在久米島西南海域用拖曳聲納進行監聽作業。 日方表示,依照美國與日本的監聽結果,元級的靜音性能仍不如Kilo 636型,日本也推測中國同時出動039A元級與Kilo 636型,以噪音較大的039A掩護較為安靜的Kilo 636,以聲東擊西。雖然被認為仍有差距,美國也認為元級的靜音性能比起舊型的中國潛艇有長足進步,顯示中國正逐漸掌握讓潛艇更安靜的技術。在2014年7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Adm. Jonathan William Greenert)訪問中國期間,參觀了北海艦隊039B的340艇。

依照解放軍報宣稱,配屬於東海艦隊的第二艘039A潛艇331號曾在2012年內連續進行兩次遠海大洋訓練,期間完成數十個晝夜的極限遠航訓練,刷新中國 海軍常規潛艇部隊多項新紀錄。服役期間,331號潛艇積極探索遠海大洋訓練常態化模式,在遠海大洋驗證了數十套戰術,先後出色完成30多項重大戰備任務, 其中18次獲得上級表彰獎勵。 此外,331艇也曾締造中國常規潛艇部隊單艇齊射並命中多個目標的新紀錄,以及締造成功在水下於高速發攝於雷的紀錄。

此外,依照解放軍報報導,331艇也曾成功處置重大險情:在一次潛航中,一個高壓管路門頭突然爆裂,高壓海水大量噴入機艙,如果浸泡到蓄電池就會產生大量 致命毒氣,而一旦水位淹過高壓電路板,機艙內的人就會立刻觸電而死;當時隨331艇出航的副支隊長吳英軍、副政委張愛民與331艇兩位資深士官(內然機技 師劉雁武和電工班長向健)留在機艙搶修,其餘人員撤離,最後成功堵住破損的管路,此時機艙水位已經逼近高壓電路板。在2011年,美國參謀聯席會議主席 (Joint Chiefs of Staff)麥克.馬倫上將(Admiral Michael Mullen)曾參訪331艇。

在2015年6月下旬,印度網站披露,一艘中國海軍元級潛艇在3月赴印度洋巡航,由麻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返航時在5月22日進入巴基斯坦卡拉奇港補給和 休整一周。 依照2017年上旬印度方面透露的資料,中國從2013年12月起至2017年上旬,印度總共探測到7次中國方面常規或核能潛艇進入印度洋水域,平均每年 有兩艘中國核能或常規潛艇進入印度洋水域活動,每次持續約3個月,包括宋級(039)或元級(039A/B)常規潛艇、漢級(091)或商級 (09III)核能攻擊潛艇,但不包括配備彈道導彈的09IV戰略核潛艇。印度宣稱其P-8I反潛機在2017年4月19至20日探測到一艘通過麻六甲海 峽、進入印度洋的中國元級潛艇,該艇屬於中國第26批次派往索馬利亞的反海盜護航編隊。

依照2016年3月解放軍報,屬於東海艦隊的039B潛艇336艇在2013年曾成功於水下試射某種新型反艦導彈,曾在一次行動中接近外軍大型水面艦編隊並實施模擬攻擊,並宣稱最後未被察覺。

在2015年12月15日,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 (Washington Free Beacon)網站報導,根據美國海軍官員透露,在10月24日(即美國海軍派遣拉森號驅逐艦接近中國的南海島礁前幾天),雷根號航空母艦遭到一艘中國潛 艇實施模擬的導彈攻擊,美方表示此事件違反中美雙方在2014年10月制訂的「海上意外相遇規則」(此一協議包括希望雙方海軍艦艇在海上相遇時應該避免模 擬攻擊對方,並且不能將包括火砲、導彈、魚雷、火控雷達等武器設備瞄準對方船艦、飛機的方向),不過美國政府與軍方並未公佈或承認此事。

在2018年5月,Google Earth的衛星圖片顯示中國海軍一艘039型潛艇停靠在吉布提的碼頭,這是已知中國海軍潛艇停靠吉布提的首次紀錄。

在2018年12月3日,印度海軍參謀長蘇尼爾.蘭巴在記者會上表示,印度海軍從10月追蹤一艘中國常規潛艇,在印度洋停留了大約一個月,此時已經返航。印度DNA網站在12月5日報道稱,自2013年以來,中國海軍潛艇至少在印度洋地區出現8次,包括核子潛艇與常規潛艇,一般由1艘水面艦艇伴隨支援,有時會在斯里蘭卡的可倫坡港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附近海域停留,這些潛艇每次在印度洋活動的時間大約為1個月左右。俄羅斯衛星網也稱,這是中國自前一年(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以來,首次在印度洋部署一艘039A型常規潛艇;此時,在印度洋的中國軍艦數量只有前一年(2017年)的一半,2017年最多時曾達到14艘軍艦。

 

2023年7月23日上午8時,台灣漁民拍攝到一艘中國039A元級潛艇

在金門東南21海里的水域浮航通過,背景有兩艘貨輪。

2023年7月23日上午8時,台灣澎湖的漁民在金門東南21海里、目斗嶼西北60海里(臺灣海峽中線以西30海里)的海域,發現一艘中國039A型潛艇浮出水面,從附近的貨輪與漁船之間通過並往西南航行,顯然是渡航前往南中國海。此時正好是台灣軍方舉行年度漢光演習(7月24日開始)的前一天,時機敏感。中國海軍船艦通過中國沿海渡航調動十分正常,且由於中國西岸水深很淺不適合潛航作業,因此中國潛艇(包括核潛艇)在中國沿海區域非戰備渡航時經常使用浮航來避免風險;但這次中國039A潛艇在相對遠離中國大陸沿海的區域浮航通過,且無視附近頻繁的民船,台灣媒體推測此舉可能是刻意「展示武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