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級飛彈驅逐艦

(上與下二張)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金剛號(DDG-173)的雄姿。

從後方俯瞰金剛號,此時該艦正與美國海軍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的戰鬥群一同編隊。

由後方看金剛號。

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進行大修的金剛號

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霧島號(DDG-174)。

霧島號正離開橫須賀軍港。

近看霧島號側舷。

霧島號前部

(上與下)霧島號艦首、艦尾MK-41垂直發射器連續發射標準SM-2防空飛彈的畫面。

 (上與下)金剛級的妙高 號(DDG-175)

妙高號與一艘親潮級潛艦並排航行。

正面看妙高號

(上與下)金剛級的鳥海號(DDG-176)。相較於前三艘姊妹艦,鳥海號完工時

就配備更新的神盾系統Baseline 5與Link 16資料鏈。

(上與下)從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機庫裡飛機升降機開口拍攝到的鳥海號。

前為鳥海號,後為改良自金剛級的愛宕級神盾驅逐艦首艦愛宕號(DDG-177)。愛宕級增設了直昇機庫。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金剛級飛彈驅逐艦/日本

(こんごう型/ Kongou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DDG-173∼175
──三菱重工長崎廠
DDG-176──石川島播磨東京廠
尺寸(公尺) 長161 寬21 吃水6.2
排水量(ton)

標準7250

滿載9485

動力系統/軸馬力 LM2500燃氣渦輪*4/100000 雙軸CPP 雙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4200(20節)
乘員 303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Y-1D 3D相位陣列雷達系統*1(固定式陣列天線*4)

OPS-28D 平面搜索雷達*1

OPS-20 導航雷達*1

NOLQ-2電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系統(SRBOC)*4

AN/SLQ-25A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OQS-102 主/被動艦首聲納*1

OQR-2 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OYQ-8(神盾Baseline J1(DDG-173~175)/J2(DDG-176))作戰系統

OYQ-102反潛作戰系統

MK-99飛彈射控系統(含AN/SPG-62照射器)*3

FCS-2-21G-H 射控雷達*1

艦載武裝

OTO 五吋54倍徑砲*1
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器(VLS)*12
(裝彈量:前29枚後61枚,可裝填標準SM-2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等;2025年起增加戰斧巡航飛彈)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
四聯裝SSM-1B/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324mm 68式(HOS-302)魚雷發射器*2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艦載機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DDG-173 金剛

(こんごう/ Kongou)

昭和63(1988) 1990/5/8 1991/8/26 1993/3/25
DDG-174 霧島

(きりしま/ Kirishima)

平成2(1990) 1992/4/7 1993/8/19 1995/3/16
DDG-175 妙高

(みょうこう/Myoukou)

平成3(1991) 1993/4/8 1994/10/15 1996/3/14
DDG-176 鳥海

(ちょうかい/Choukai)

平成5(1993) 1995/5/29 1996/8/27 1998/3/20

 


起源

日本在1980年代開始,陸續組建成四個以八艘艦艇、八架反潛直昇機為建制的護衛群(又稱為「八八護衛群」),作為海自護衛艦隊的核心戰力。「八八護衛群」以反潛任務為組,每個護衛群之中包含一艘擔任旗艦、操作三架反潛直昇機的直昇機驅逐艦(DDH)、五艘各搭載一架反潛直昇機通用驅逐艦(DD)與兩艘不搭載直昇機的防空驅逐艦(DDG)。

在1980年代,日本海自 原本打算規劃建造五艘旗風級飛彈驅逐艦 ,與1976至1983年服役的三艘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擔負四個護衛群的防空掩護任務。然而,旗風級與太刀風級的防空能力有限,僅配備射程46km、每次只能對付一個目標的 韃靼(Tartar)/標準SM-1防空飛彈,艦上配備兩個照明雷達,意味每艘旗風/太刀風級每次只能以SM-1同時接戰兩個目標,因此每個護衛群最多只能用SM-1接戰四個目標 。

在1980年代,蘇聯開始裝備超音速的Tu-22M逆火式轟炸機,每架能攜帶Kh-22超音速反艦飛彈(北約代號AS-4 Kitchen,射程300~500km,飛行速率2.5~3馬赫,搭載1000kg的高爆戰鬥部或相當於35萬噸TNT當量的核子戰鬥部),對美國與西方盟國海軍造成嚴重威脅;此外,蘇聯的長程對海轟炸機還能獲得TU-16J/L電子干擾機的支援。當時日本海自的韃靼/標準SM-1防空艦,每次最多只能接戰兩個目標,對應這樣的威脅力不從心。如果護衛群欲在遠離美/日岸基防空飛彈與戰機掩護範圍以外有效作業,顯然必須擁有更好的防空護衛能力。因此,海上自衛隊轉而開始尋求性能更優越的選擇──美國在1980年代開始實用化的神盾艦載防空系統,能在遭到電子干擾的情況下仍能同時接戰大量目標。

日本海上自衛隊引進神盾艦的構想始於1981年,當時美國第一艘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尚未服役。經過多次交涉後,美國方面在1984年首度正面回應東京,願意出口神盾系統。在1984年8月,日本成立了引進神盾的專案單位,在1985年8月成立「海上防空態勢專案」。在1985年(昭和60年)8月,日本海自 正式展開「洋上防空態勢計畫」,正式取消建造後續三艘旗風級(第二至第五艘)的計畫,集中資源準備引進神盾艦(原本旗風級由三菱重工長崎廠建造,需要為神盾艦空出船台)。在1986年,美國海軍提康得羅加級神盾巡洋艦訪問日本,並向日本海自展示了神盾系統的防空能力,給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86年5月,防衛廳將其下業務運營自主監察委員會擴大為防衛改革委員會,其下設置4個委員會和1個小委員會,其中小委員會是洋上防空體系研究委員會(簡稱「洋防研」)。「洋防研」研究各種強化日本自衛隊海上防空作戰能力的方案,包括超水平線(OTH)雷達、早期預警機、要撃戦闘機(截擊機,Fighter Interceptor)、艦載防空飛彈等,並研究這些各部分組成的海上防空體系的能力。「洋防研」的最終研究結果指出,要提升護衛艦隊的防空能力,引進當時美國最先進的神盾系統是最佳選擇。在1987年12月日本安全保障會議上,提出了對這些 「洋防研」結果的諒解備忘錄。

在1988年,日本海自正式決定建造配備神盾系統的大型飛彈驅逐艦(師法美國柏克Flight 1飛彈驅逐艦),並於1990年底提出的「次期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1991至1995年度)中正式列為軍事裝備採購項目 。也因此,日本成為美國以外第一個擁有裝備神盾系統的艦艇的國家。四艘金剛級在1990年代正式服役,立刻成為亞洲地區除了美國海軍以外首屈一指的最強大艦艇,綜合性能與科技水平遠優於亞洲其他國家海軍的任何艦艇。 金剛級的加入為海自各護衛群撐起更可靠的防空保護網,使之在遠離本土防空支援之下的存活率提高;這在海自不斷擴大作業海域範圍的同時,顯得格外具有意義。由於第一艘神盾驅逐艦是在昭和63年度(1988年) 編列,因此又稱為63DDG型。

金剛級首艦金剛號(DDG-173)在1991年8月26日在三菱重工長崎廠下水的畫面。

命名方面,由於以往日本海自飛彈驅逐艦的噸位與通用驅逐艦在伯仲之間,故兩者均使用天文地理來命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天文地理名專門用於驅逐艦。不過由於金剛級滿載排水量突破九千噸大關,又擁有超乎 以往日本海自防空艦艇的強大戰力,因此日本當局決定比照先前的榛名級與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將金剛級冠上檔次較高的「山名」──昔日舊日本海軍用於重巡洋艦與戰鬥巡洋艦的命名。前兩艘金剛級 分別命名為「金剛」(DDG-173)、「霧島」(DDG-174),兩個名字的前一代艦均為二次大戰時期活躍於太平洋上的金剛級戰鬥巡洋艦;不過昔日另外兩艘金剛級戰鬥巡洋艦的名字「榛名」、「比叡」已經用在兩艘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上,以致於今日四個艦名無緣再度並列為姊妹艦。第三、第四艘金剛級飛彈護衛艦的艦名「妙高」(DDG-175)、「鳥海」(DDG-176)也大有來頭,在二戰時代分別用於妙高級與高雄級 重巡洋艦。依照1990年度幣值,金剛號的花費為1223億日圓。

金剛級的神盾系統為專為本級艦設計的Baseline J版,日本則稱之為OYQ-8。前三艘金剛級的神盾Baseline J1系統架構與柏克級Flight1的Baseline4相同,四號艦鳥海號(DDG-176)則換裝規格與神盾Baseline 5類似的Baseline J2,並納入Link-16資料鏈(鳥海號也是日本海自首艘擁有Link-16資料鏈的艦艇)。金剛級在艦體佈局、動力、裝備系統配置與數量等等大致上都與柏克級Flight1相同,但排水量與尺寸則較後者更大。 就細部外觀與裝備配置而言,金剛級與柏克級Flight1仍有些許不同,以下便列舉兩者之間的差異:

基本設計

金剛級的基本佈局與美國伯克Flight 1/2大致相同,不過金剛級是日本海自最高檔的作戰艦艇(伯克級則是需要大量建造的量產型艦艇),總數只有四艘,單艦平均預算顯然比伯克級充裕得多。因此,金剛級的艦體比伯克級更為龐大,擁有更充裕的艦內容積作為運用,並且特別強化了指管通情能力。金剛級 的艦尾除了末端稍微下消之外,基本上是從艦首主甲板一路延伸而來,不像伯克級的艦尾比主甲板低了一層;因此,金剛級的構型算是平甲板型,而不是伯克級的長船樓構型;由於艦尾乾舷較高,使金剛級擁有較佳的耐海能力,不過成本重量也相對地有所增加。

與一艘美國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並排的霧島號(左),清楚顯示金剛級與伯克級船艛高度的差異。

金剛級的前方船樓比柏克級的更加高聳,令人聯想到二次大戰期間聯合艦隊陣容中著名的高雄級重巡洋艦;當年高雄級重巡洋艦正以上層結構宏偉壯觀著稱。事實上,在金剛級首艦金剛號的建造期間,英國詹式防衛雜誌社便稱其為「高雄」(Takao)。金剛級的上層結構如此高聳,是因為此級艦身負指揮護衛群的防空艦艇遂行對空作戰的任務,因此除了神盾戰系本身的MK-1指揮決策系統外,也為進駐艦上的防空指揮人員增設另一具MK-1(美國原版柏克級只需接受指揮遂行防空作戰,就沒有額外再加裝一套MK-1);也因此,金剛級的戰情中心比柏克級更大( 兩者均將戰情室設於主甲板以下,降低上層結構中彈時指揮機能癱瘓的風險),排擠了原本位於下甲板的人員起居空間,所以便擴充上層結構來「要回」這些空間 ,順便也為駐艦防空指揮人員提供住艙;而上層結構擴充的另一個附帶好處,就是位於艏艛的四具SPY-1D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位置也因而加高,使其搜索海平面目標的距離優於柏克級。 當然,提高相位陣列雷達就會導致艦體重心上移,這也是金剛級整體尺寸、噸位都比伯克級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剛級沒有採用柏克級較為簡潔的傾斜式輕質合金桅杆,而使用雷達截面積較高的傳統式重型四角格子桅。金剛級的兩個縱列式煙囪 與伯克級大致相似,不過煙囪邊緣並沒有出現如柏克級的稜角,乃是較為圓滑的造型。除了桅杆之外,金剛級擁有與柏克級水準相當的艦體匿蹤設計,同樣在艦體外型的簡潔化上下了功夫,上層結構也採用傾斜式的外表。與柏克級相同,金剛級也很注重艦體的防護能力,並採取相同的強化措施,包括上層結構摒棄易燃的鋁合金而全面採用鋼材建造、重要部位裝置裝甲、採用加壓氣密堡壘式艦體以在核生化環境下作業、兩個輪機艙之間 設有隔艙壁。在一般的情況下,金剛級能承受兩船艙進水而不沈沒。金剛級的推進與發電系統與柏克Flight 1相同,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雙軸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推進主機為四具GE LM-2500燃氣渦輪(單機功率約25000馬力),分成兩個機組,每機組包含兩部燃氣渦輪併聯一個減速齒輪箱來帶動一根大軸;巡航時兩部機組各只用一部LM-2500燃氣渦輪,加速時兩部機組同時啟用。發電機為三具Allison 501-K34燃氣渦輪 發電機(SSGTG,單機功率2500KW)。LM-2500與Allison 501-K34氣渦輪都授權石川島播磨(IHI)重工生產;戰備狀況時兩部Allison 501-K3燃氣渦輪發電機維持運轉,第三部待機。

金剛級艦上搭載二艘7.9m交通艇,與1艘6.3m長複合作業艇。

金剛級的輪機控制室。

武器、電子裝備:

武裝方面,金剛級艦首A砲位同樣裝有一門單管五吋54倍徑高平兩用自動艦砲,但並非美製MK-45,而是義大利OTO-Berda的產品。該砲在此種口徑的各型艦砲中性能屬於一流,對付水面目標的射程為16km,對空射程則為7km,射速高達45發/分,足足為美製MK-45(20發/分)的兩倍而有餘。OTO 127mm主砲的炮口初速達807m/s,僅需5~7秒的反應時間,砲座下方設有三個裝彈鼓,每個彈鼓能容納22發砲彈。為了配合OTO 127mm快砲,金剛級另外加裝一套日本國產的FCS-2-21雷達射控系統。此外,柏克級Flight1的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位於艦尾,金剛級則將其設置在兩座煙囪之間。為了導控OTO 127mm主砲,金剛級另設置一具國產FCS-2-12射控雷達系統。

偵測與電子戰裝備方面,金剛級的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AN/SPG-62照射器皆與柏克級Flight1相同,不過 美國不願意直接輸出AN/SQQ-89反潛作戰系統(因為反潛相關是高度敏感,輸出他國等於增加洩漏機密的機會),所以日本以自製的OYQ-102反潛戰鬥系統 替換。OQA-201反潛戰鬥系統 整合有NEC的OQS-102艦首聲納 (美國授權日本生產的SQS-53B/C)、OKI 的OQR-2拖曳陣列聲納(SQR-19的日本版),此外還有與SH-60J反潛直昇機聯繫的OQR-1直昇機資料鏈系統。金剛級的衛星通信裝置包括美製AN/WSC-3、NORA-1與NORQ-1等,日後WSC-3被AN/USC-42取代。

金剛級也沒有使用美國的AN/SLQ-32,而換成日本國產的NOLQ-2電子截收/反制系統。NOLQ-2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服役的第三代綜合電子戰系統,將電子反制(ECM)、電子支援(ESM)功能以及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系統結合在一起運作,天線硬體包括一套先進的電子掃描式接收系統和兩部電子干擾機,具有目標信號自動測向、距離波門拖引、轉發式欺騙干擾等技術。

金剛級號的MK-41垂直發射器附帶的裝填起重機,這會佔掉三個發射管的空間。

由於在海上裝填的實用性差,日後金剛級進行翻修升級時將再裝填起重機取消

飛彈方面,金剛級的MK-41 VLS無論是發射管數目、配置方式等都與柏克級Flight1完全相同(前32管、後64管,前、後發射器各有三管空間用來容納再裝填起重機),不過並未配備具有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一般而言,金剛級的MK-41 VLS的配置為74枚標準SM-2防空飛彈以及16枚垂直發射反潛火箭(VLA)。 雖然金剛級沒有直昇機庫,但是由於配備OQR-1直昇機資料鏈,因此仍然具備與SH-60J反潛直昇機協同作戰的能力。

由於金剛級的艦體比柏克級放大,加上設計修改與系統整合的成本,使得金剛級的造價比柏克級更為高昂;在1993年首艦金剛號(DDG-173)服役時,單艦整體價格就達到11.2億美元左右,而1998年服役的鳥海號(DDG-176)更達到13.75億美元。

金剛級的NOLQ-2電子戰系統的天線

2010年10月28日,霧島號(DDG-174)在美日聯合的JFTM-4反彈道飛彈演習中發射一枚

SM-3 Block IA反彈道飛彈並成功擊落中程彈道飛彈靶彈。這是霧島號完成BMD升級後的實彈驗證。

金剛號的戰情中心,攝於2007年12月8日在夏威夷進行的SM-3反彈道飛彈實戰測試(JFTM-1)

 

四艘金剛級服役後,分別配置在日本海自的四個護衛群。雖然金剛級的指管通情能力強大,但日本海自仍以四艘榛名級與白根級直昇機驅逐艦擔任每個護衛群的旗艦。此外,日本防衛廳在2000年12月發表「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 於2002(平成14年)、2003兩個年度各訂購一艘改良自金剛級的大型飛彈驅逐艦,名稱為「平成十四年度飛彈驅逐艦」(14DDG),分別在2006與2007年完工 ,這就是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愛宕級堪稱日本版的柏克級Flight2A,同樣於艦尾增加兩個直昇機庫、將MK-41 VLS的容量擴充為96枚,並配備神盾系統Baseline7版本。

日本「世界艦船」雜誌曾報導稱,海上自衛隊透露,金剛級的SPY-1D相位陣列雷達與神盾系統處理能力強大,同時可以處理上萬個目標;因此在較為惡劣的海況(洶湧的海浪可以在雷達上造成數千個雷達迴跡)仍能有效執行監視與作戰任務。

 

印度洋部署

在2001年的911事件後,於2001年11月日本通過「反恐特別措施法」之後,金剛級開始活躍印度洋上的派遣活動,例如為進行國際聯合任務的盟國艦艇進行海上加油 ,以及搜救盟國海上攔檢的勤務人員等等。在阿富汗反恐作戰以及2003年美國攻伊戰爭期間,日本海自都曾派遣金剛級飛彈驅逐艦在戰區外圍海域對敵方空域實施監控,並將戰術資訊透過資料鏈傳給美軍單位與作戰載具,發揮間接的協助功能。 在這些 任務中,海自發現金剛級是全日本海自最適合在熱帶地區長期執行任務的作戰艦艇:首先,金剛級擁有海自作戰艦艇中最佳的空調系統(主要是為了維持艦上精密複雜的 電子系統的正常運作),能在任何情況下將艙內溫度控制在攝氏25度以內;反觀海自其他作戰艦艇主要是針對日本週遭海域的溫帶氣候,其水冷式空調在海水溫度超過攝氏30度之後效能不佳,艦內艙間長期高溫將導致人員士氣/健康與裝備妥善情況下降。 此外,仗著艦體較大的優勢,金剛級的起居空間比海自其他通用驅逐艦寬敞舒適得多。

反彈道飛彈升級

在1998年8月31日朝鮮試射的大浦洞一號彈道飛彈越過日本的領空之後,備受刺激的日本便決定加入美國的彈道飛彈防禦計畫。 事實上,當時還沒有反彈道飛彈能力的金剛級妙高號(DDG-175)就成功捕捉與追蹤了飛行中的大浦洞一號。

在1999年8月 ,日本加入了美國SM-3艦載反彈道飛彈的研發計畫,針對SM-3 Block2進行改良 ,並從平成16年度(2004年)開始編列預算為金剛級進行反彈道飛彈升級。在2004年5月5日,日本 首度向美國提出採購9枚SM-3 Block 1A飛彈(以及附屬的MK-21 Mod2容器)以及為一艘神盾系統進行反彈道飛彈能力(BMD 3.6.1)升級的需求 (用於率先排入改良的金剛號),此項採購案在2005年6月29日由美方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正式宣布,總價值3.87億美元,而後續的相關採購作業也緊接著進行 。

在2006年7月朝鮮連續試射7枚彈道飛彈;在實驗期間,部署在日本海的金剛號(DDG-173)和妙高號(DDG-175)成功探測與追蹤了大浦洞二號彈道導彈。受到 朝鮮這次試射飛彈的刺激,日本 在2006年10月底正式決定將四艘金剛級納入反飛彈能力(包括增加SM-3飛彈的操作能力)以及在東京部署愛國者PAC-3反彈道飛彈的計畫提前三個月執行;原本預計從2008年3月開始執行首艦金剛號的改良,提前於2007年12月開始執行,並以每年改良一艘的速率,至2010年 底完成四艘金剛級的升級;而愛宕級則排定在平成23年度至平成27年度(2011至2015年)的中期防衛整備計畫中編列預算進行相關升級,規劃的反彈道飛彈系統 是BMD 5.0版。

在2006年6月5日,DSCA宣布對日本的第二筆金剛級反彈道飛彈升級的軍售(用於鳥海號),包含神盾系統升級、9枚SM-3Block 1A飛彈,價值5.28億美元(307億日圓),其中戰鬥系統升級(含 BMD3.6.1版)由新澤西州摩爾斯頓(Moorestown)的洛馬集團感測器與系統(Lockheed Martin Maritime Sensors and Systems )執行,價值3310萬美元;而同一天DSCA公布的對日軍售還包括供日本神盾艦使用的44枚SM-2 Block 3B艦載防空飛彈(價值7000萬美元)。第三筆用於金剛級的反彈道飛彈升級(用於妙高號)的軍購在2007年6月8日由DSCA公布,價值4.75億美元,其中由洛馬執行、升級戰鬥系統的部分價值4040萬美元。

四艘金剛級經過反彈道飛彈能力升級(BMD 3.6.1版,神盾系統升級為Baseline 7.1的水平,雷達升級為SPY-1D(V)),加上採購標準SM-3防空飛彈以及相關測試的總費用相當昂貴, 先後總共花費1262.5億日圓 ;其中,金剛號改裝費用約340億日元,霧島號升級耗資312億日元,妙高號升級花費309億日元,鳥海號升級花費307億日元,這些費用包括神盾系統升級、 為每艘金剛級購置9枚SM-3飛彈(總計36枚;每艘都用一枚進行反彈道飛彈與攔截測試,其餘8枚作為戰備用)以及相關的整合、測試、實彈試射等工作。 每一枚SM-3Block 2A飛彈單價約20億日圓。

在2007年時,由於日本警方查獲海上自衛隊軍官將神盾艦一些機敏資料(如雷達相關資料包含發射頻率等)洩漏給中國,一度導致美國暫時中斷對金剛級的神盾系統升級的零組件和資料供應。隨後,日本制訂了新的「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對洩漏機密信息的行為給予嚴厲處罰,希望能重建美國對於日本保護美方機密的信心;隨後在8月3日,美國恢復對金剛級神盾系統升級的相關供應。

在2007年12月17日,金剛號(DDG-173)在夏威夷外海成功試射了SM-3 Block 1A飛彈並擊中模擬目標(美軍稱此次試射為JFTM-01,Japan Flight Test Mission),這是日本海自SM-3第一次成功的實彈攔截紀錄 ,也是採用SM-3的美國盟邦的第一個成功實彈攔截。在2008年11月19日,金剛級鳥海號(DDG-176)實施SM-3 Block 1A試射(JFTM-02),由於姿態轉換裝置失效而失敗;在2009年10月27日,妙高號在夏威夷海域成功實施SM-3 Block 1A試射(JFTM-03);在2010年10月28日,金剛級霧島號(DDG-174)也在夏威夷海域成功地實施了SM-3 Block 1A攔截測試(JFTM-04)。在JFTM 1之中,日本事先告知美軍以及金剛號關於SM-3的發射時間;然而隨後在JFTM 2、3、4之中,擔綱試射的金剛級艦都未被事先告知發射SM-3的時間。 這四次攔截都是接戰射程1000公里級的中短程彈道飛彈靶,除了鳥海號的JFTM 2失敗之外,其餘三次都獲得成功。

在2009年朝鮮試射銀河二號彈道飛彈期間,當時日本防衛大臣下令,已經完成BMD升級的金剛號和鳥海號部署在日本海一側,尚未進行升級的霧島號(DDG-174)則部署在太平洋一側。當時海自神盾艦成功探測並追蹤了銀河2號飛彈,但計算判定飛彈不會落在日本本土,所以沒有進行攔截。

一艘經過反彈道飛彈升級的金剛級,正發射一枚標準SM-3反彈道飛彈。

 改良後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金剛級艦,將與陸地上的愛國者PAC-3構成日本的兩層彈道飛彈防禦網:當敵方彈道飛彈升空後,先由外海的神盾艦發射標準SM-3在飛彈中途(大氣層外)進行首波攔截;如有漏網之魚穿越,後方的愛國者PAC-3則在飛彈下落階段展開第二波攔截。 透過日本海自神盾艦的反彈道飛彈升級,日本海自和美國海軍建立了聯合的彈道飛彈警戒防禦體系;在此體系中,日本西側海面隨時會有2艘以上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美、日神盾艦在海上保持警戒,其中日本提供一艘,美國提供至少一艘。透過航空自衛隊部署的AN/TPY-2 X波段雷達提供早期探測與指引(可探測朝鮮半島為中心的1000~1300公里空域),以及戰場管制通信系統(C2BMC)中繼傳輸下,神盾艦可望在本身雷達尚未接觸目標的情況下,就先發射標準SM-3飛彈進行攔截。

日本海自非常重視金剛級與愛宕級的戰力提升,因此隨時會隨美國海軍神盾系統的發展,為金剛級與愛宕級進行必要的軟硬體升級,使其作戰能力保持在最先進水平。在2009年7月左右,日本向美國洛馬集團提出一份採購需求,為金剛級與愛宕級的神盾系統進行必要的軟硬體升級,在2010年3月份完成,經費從700萬美元起跳,依照項目而定,最多可達4100萬美元;而這類升級是金剛級與愛宕級服役壽期中持續進行的支援計畫。

引進戰斧巡航飛彈

在2022年12月16日,日本在臨時內閣會議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即原「防衛計畫大綱」,記載具體防衛目標及達成的方法)以及新一期五年度「防衛力整備計畫」(2023至2027年度)等,其中首次將「反擊能力」納入自衛隊的能力,以自衛為目的摧毀敵方飛彈基地;而日本打算引進的攻擊武器中,包括美製戰斧巡航飛彈。在2023年11月17日,美國國防部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筆可能軍售,對日本出售包括至多200枚艦載型戰斧Block IV以及至多200枚艦載型戰斧Block V(兩者型號都是RGM-109E)巡航飛彈;美日雙方在2024年1月18日簽署這項戰斧飛彈軍售案的供貨意向書(Letter of Offer and Acceptance,LOA)。令和7年度(2025年)防衛省預算中,包括為金剛級飛彈驅逐艦鳥海號(DDG-176)整合美製戰斧巡航飛彈,經費180億日圓(約1230萬美元);而鳥海號也成為海上自衛隊第一艘整合戰斧巡航飛彈的船艦。

後繼艦

在令和7年度(2025年)防衛預算中,為研究替代金剛級的新型神盾艦編列33億的研究調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