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以後美國海軍發展趨勢

松華特號(USS Zumwalt DDG-1000)與獨立級濱海戰鬥艦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LCS-2)並排航行的畫面。

DDG-1000與LCS都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嘗試的新型水面作戰艦艇,然而這兩個計畫都面臨大量的爭議、落後

與超支,而且不符合2010年代以後美國海軍面臨的戰略需求,對美國海軍艦隊汰新造成不利的影響。

2020年6月4日,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與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哈利.杜魯門號( USS Harry S. Truman CVN-75)

在北大西洋上會合。福特級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第一種新發展的航空母艦,採用許多嶄新關鍵技術;然而由於

倉促的發展過程,導致原型艦面臨大量技術問題,要到2024年才能形成戰力,比原訂進度落後六年,讓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已經吃緊的輪值壓力雪上加霜。

2021年2月9日,西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以及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兩個航母打擊群

一同在南中國海現身。因應2010年代後期中國海上力量的成長以及在南中國海等地區的主權聲索,與中國的海上對抗遂

成為2020年代美國軍事戰略的最重要目標。

 

 

 

──By Captain Picard


 

背景:美蘇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海軍的頹勢

1990年代隨著蘇聯瓦解,原本長期將遠洋制海與反潛作戰放在第一位的美國海軍頓失定位。當時美國海軍將未來轉型目標從傳統的爭奪制海權、反潛等轉向對陸地、沿岸的兵力投射,先後產生了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陸攻驅逐艦以及LCS濱海作戰船艦等項目。

在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到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基地組織恐怖攻擊之後,美國軍事戰略重心隨即聚焦在中東地區的戰事,包括在阿富汗的反恐戰事以及2003年入侵伊拉克。這段期間,由於缺乏在正規海空作戰中可以挑戰美國的對手,美國海軍在冷戰期間著重的許多關鍵能力如制海作戰、反潛作戰等比重逐漸降低;從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與彈道飛彈潛艦產量出現了斷崖式下滑;而2000年代美國陷入阿富汗、伊拉克地面戰事泥沼,消耗大量資源經費,也對海軍的發展帶來不利。

2009年歐巴馬總統(Barak Obama)上台後任命的海軍部長雷.馬布斯(Ray Mabus,2017年隨歐巴馬卸任才卸下職務)雖然在任內矢言重建美國海軍艦隊,其任內批准了建造86艘新船艦,幾乎是歐巴馬前任的喬治.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任內的兩倍(小布希任內花費大量軍費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戰事,使海軍造經費大幅減少)。然而,歐巴馬任期一開始,美國處於2008金融海嘯帶來的重創,在2011年開始預算減支、因預算赤字懸崖(fiscal cliff)而在2013年3月啟動的預算封存,聯邦預算被封存抵債,導致國防預算大減,在這些年來對美國軍事力量(涵蓋各軍種)的運作帶來嚴重傷害;這些減支措施不僅影響新裝備的研發採購,而且耽誤了軍隊部署運作、裝備維護整修的進度。在這段預算困難的時期,雷.馬布斯為了維持建造新艦的數量,進而大幅壓縮美國海軍裝備維護與人員訓練的預算,結果導致艦隊船艦沒有得到足夠的維修,人員訓練時間也大幅壓縮。在2016年3月,美國海軍部副部長珍妮.戴維森(Janine Davidson)就已經多次對雷.馬布斯示警,美國海軍將較多經費用於建造新艦,但現役艦隊裝備(船艦、航空機等)卻逐漸陷入年久失修的狀態;然而,雷.馬布斯對這些警告充耳不聞,甚至還阻止戴維森在國會聽證會中表達她的擔憂。

從2003年8月開始,美國海軍作戰船艦數量跌破300艘,隨後艦隊總數在270至300艘之間波動。在艦隊規模縮減的此同時,美國海軍卻仍然維持全球性的存在;由於兵力不足而勤務強度高,長久以來逐漸影響到裝備的維護以及人員訓練品質,而在2013到2015年預算封存期間又雪上加霜。以上情況日積月累,在2017年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接連發生菲茨杰拉德號(USS Fitzgerald DDG-62)以及約翰.麥凱恩號(USS John McCain DDG-56)驅逐艦的嚴重撞船事故。

到2010年代,美國終於感受到一些新的強大戰略對手興起。首先,從1990年代末就開始軍事現代化努力的中國,隨著經濟蓬勃發展,進入2010年代以後周邊區域開始感覺到其軍事影響力激增;尤其是2012年習近平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之後,在南中國海以及東中國海等區域作風日益強勢(包括2013年11月23日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2013年起在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地區同時將數個島礁大規模填海造陸並設置港口、跑道、指管通情設施),急遽地改變了南中國海、西太平洋地區的軍力平衡。中國從1990年代末就展開橫跨海軍、空軍、陸軍、戰略火箭軍等各軍種的軍事現代化努力,新造海軍艦隊與水面船艦在2010年代急速成長,海軍活動範圍從過去中國近海擴展向第一島鏈外以及印度洋。

除了中國之外,2014年初烏克蘭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後,俄羅斯2014年2月突然進軍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以及海軍相關工業重鎮)並片面宣布併吞克里米亞,導致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急遽惡化。而俄羅斯經濟從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的衰敗,在2000年代隨著油價上漲而逐漸復甦,開始更新軍備,尤其是重建海軍武力以及核子潛艦部隊。

中國與俄羅斯勢力的崛起,讓2010年代後期全球逐漸有重回冷戰式的對抗。因應中國、俄羅斯的海空挑戰,美國海軍也開始重新將戰略重心轉向制海以及反潛作戰。1989年冷戰末期,美國海軍現役船艦數量達到592艘的顛峰,幾乎達成了1981年雷根總統上台時立下的「600艘船艦大海軍」的目標。隨著美蘇冷戰結束,美國海軍水面艦隊規模也開始裁減江河日下,到1992年降至471艘(跌破了500艘),1995年降至392艘(跌破了400艘),到2000年還有318艘,到2003年降至297艘(跌破300艘),隨後近20年都在280艘上下徘徊,在2015年(赤字懸崖、預算封存期間)一度跌到271艘。

到2017年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上台,美國海軍打算重振水面艦隊實力,對抗實力急速增加的中國海軍。然而,冷戰結束到2000年代反恐戰事以來美國海軍整體實力(包含艦隊數量、人員數量以及造艦產業規模)衰退、對制海權以及水下武力發展的長期停滯,乃至於2013到2015年「預算封存」造成的傷害,短期內難以迅速彌補。例如,1990年代末期以來花費許多時間資源推動的松華特級(Zumwalt class)陸攻驅逐艦以及LCS濱海作戰艦艇,到2010年代被認為不符合「重回正規制海、反潛」的作戰需求;這對美國海軍的水面作戰艦艇更新汰換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已經訂購相當數量的LCS不僅任務套件遲遲無法完成研發,作戰能力與生存能力更被認為不足以滿足高強度正規作戰需求。2010年代,美國海軍不得不重啟了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的生產作業(松華特級只造了三艘),在2017年提前終止LCS的建造、另外啟動回歸傳統正規作戰的FFG(X)飛彈巡防艦。而冷戰結束後第一種全新設計的福特級(Ford class)航空母艦,雖然集結了許多新科技如電磁彈射器(EMALS)、先進阻攔索(AARS)等,但是倉促不周全的研發過程導致諸多問題,首艦要到2024年才能擔負戰備輪值,比原定期程(2019年)延遲六年,這大幅加劇了美國現役航空母艦的值勤壓力。

而1990年代到2000年代美國核能潛艦的建造更遭遇斷崖式下滑,自1997年至2016年,美國潛艦產業平均每年只交付0.8艘潛艦給美國海軍(3艘海狼級與13艘維吉尼亞級),相較於1977到1996年期間交付62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以及17艘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跌幅高達80%;雖然2010年代以後美國海軍極力達成每財年編列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還是不足以跟上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退役的速率。

在2014年,因應現役航空母艦數量不足,美國海軍推出了「艦隊反應優化計劃」,將航空母艦的「作業週期」(Operating Interval)從以往的18個月延長一倍到36個月。以現役10艘核動力航母為例,原有增量維修計劃(Incremental Maintenance Program,IMP)中,能立即部署的數量只有3艘,還有二艘航母能在30天內投入部署,另外一艘航母能在90天內投入使用;其餘四艘則在維修和維護狀態,短期內無法投入值勤。這延長作業週期使得航空母艦必須在海上值勤多一倍的時間,才能進行計畫性的維修週期;由於超期使用,每次計畫性維修時,維修工作量往往遠大於原訂的工期,導致進塢維修的週期延長,連帶繼續影響艦隊中其他航空母艦的部署輪調以及塢修(可用的航母必須花更久時間值勤),造成惡性循環。此外,航空母艦因為缺乏必要維護,在延長的作業週期中發生重大故障的機率增加,就會立刻衝擊當前美國海軍航母的部署計畫;例如在2019年8月底,哈利.杜魯門號(USS Harry S. Truman CVN-75)在出航前夕發生嚴重的電力故障,無法即時到中東接替部署滿八個月的亞伯拉罕.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使得林肯號在陣位上多待了三個多月;而杜魯門號在完成整修後,恐將被迫進行連續兩次「背靠背」的部署,中間無法進行常規的維護保養程序。

在2020年12月2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過去20年來美國海軍維持著與冷戰時期相當的勤務強度,但是值勤的艦隊規模大約只有冷戰末期的一半,以至於船艦裝備和人員過度疲勞,近期都出現了航空母艦必須「背靠背」連續部署的情況(中間無法進行例行維護)。在2019年,美國海軍海上船艦的人力缺口達6200名。

2017年:美國海軍設定2050年代355艦目標

在2016年12月15日美國海軍公布的武力結構評估(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FSA)時,首次提出在2050年代海軍船艦總數達到355艘的目標。

在2018年2月11日白宮公布的2019財年聯邦預算中,國防授權法案總計6861億美元,較2018財年(約6400億美元)增加9%(2017財年則為6060億美元)。在美國海軍方面,計畫在接下來五個財年內(2019至2023財年)編列建造46艘新艦,目標是在2023財年使美國海軍船艦總數增至326艘(2018年財年現役船艦總數是280艘),並且在2050年代達到355艘船艦的目標。

原本美國海軍在歐巴馬總統任內的30年造艦計畫中,打算在2021財年時將船艦數量增至308艘;而在川普總統任內的新計畫則打算提前一年(2020財年)達成這個目標,在2023年時的海軍船艦總數比歐巴馬時代的規劃增加10艘。不過美國海軍負責預算的助理部長Brian Luther少將表示,依照美國海軍現況以及可用的資源、船廠產能,在2050年代不可能達到355艘的目標;首先,還沒升級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會在2020年代初期開始退役,若干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也會持續除役,因此直到2030年代之前,美國海軍船艦總數可能會在313至315艘上下停滯(核子攻擊潛艦總數會因洛杉磯級陸續除役,最低點降至48艘,之後才陸續回升),隨後才會再度上升。即便在理想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艦艇數量預計在2039財年達到高峰的342艘,與355艘仍有一段差距。

在2019年10月上旬,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提到,美國海軍高層指出,2019年底出爐的新版武力架構評估報告中,2016年時制訂的355艘艦隊規模可能會就此下修。在2019年10月25日一項與軍事記者與編輯的會議中,美國海軍作戰部副部長(Vic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羅伯特.布魯克上將(Adm. Robert Burke)表示,依照目前美國財政狀況,達到2016年時訂立的355艘船艦的目標可能並不現實;照目前最理想的狀況(top line),海軍能維持約305到310艘船艦,同時有合適的維護、裝備、人手以及備便率。而在一週前美國海軍部長(Secretary of the Navy)李查.斯賓瑟(Richard V. Spencer)在布魯克林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場合也證實,此時美國海軍規劃的未來艦隊兵力規模,很可能小於2016年評估時的355艘。 

2020財年的造艦數量演變與艦隊結構調整

在2019年12月26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依照美國國防部在12月16日提交白宮預算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的一份備忘錄,美國海軍改變了2020財年預算的造艦計畫。在這份計畫中,美國海軍在接下來五個財年(2021到2025)的後續軍費計畫(Next Future-year Defense Program, or FYDP)中,原訂幾個主要造艦計畫都遭到刪減與推遲,例如原訂購買12艘柏克Flight 3大幅降為七艘(意味2018年9月簽署的10艘柏克Flight 3合約數量減半為5艘),2021至2025財年期間只編列一艘(在2023財年編列),刪減幅度頗大;此外,也打算在接下來數年內除役多艘水面作戰與兩棲艦艇。依照這份備忘錄,2021到2025財年期間的造艦預算刪減94億美元(約8%),美國海軍現役船艦數量會從2019年的293艘降到2025財年的287艘。

OMB備忘錄並未說明美國海軍調整造艦計畫、降低大型艦艇數量的原因。在2020財年,美國海軍會公布新一輪整合海軍武力結構評估(Integrated Naval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INFSA),這是對上一輪2016年提出的武力結構評估(FSA)的重新審視與修正。在2020年INFSA中,美國海軍未來艦隊結構將大幅調整,例如降低大艦的比例,建造體型較小、成本相對低廉且數量更多的FFG(X)巡防艦以及LUSV大型無人水面載具等,使得艦隊在質與量之間獲得更好的平衡,讓美國海軍有更充裕的船艦數量來與中國和俄羅斯競爭。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此時美國正展開昂貴的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項目(維持戰略威懾能力是美國海軍第一優先),首艘哥倫比亞級在2020年10月正式開始建造(預計2031年交付),因此勢必開始大量排擠美國海軍的造艦預算。

依照美國海軍2020財年預算中包含的30年造艦計畫(FY2020-FY2049),在這30個財年內將,建造304艘船艦,平均每財年10艘;如果這項計畫付諸實現,美國海軍可在2034財年達到355艘船艦的目標,比起2019財年版的30年造艦計畫提前20年;其中一個關鍵是在2018年4月(2019財年預算剛提交不久),美國海軍正式宣佈將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延長役期到45年。即便如此,相較於2016財年的FSA,2020年版美國海軍30年造艦計畫在2034財年擁有的船艦數量仍然低了些。依照2020財年的30年造艦計畫,此時(2019年)美國海軍現役船艦總數為289艘,預計在2020財年結束時增加到301艘,2024財年結束時增加到314艘,2034財年結束時達到355艘;而每年維持艦隊的費用在2020財年預期是240億美元,到2024財年增至300億美元,到2034財年增至400億美元

美國海軍在2016年的武力結構評估(FSA)中首次提出以擁有、操作355艘船艦為目標;依照美國海軍的經費與資源,到2020年初已經幾乎確定是不可能的任務;如要照原訂計畫,在2034財年讓美國海軍達到355艘船艦的目標,則每個財年都要編列15艘船艦才能達成(6艘用來替代除役舊艦,只有9艘是實際擴張艦隊規模);然而川普上任以來,2017財年海軍編列了8艘船艦,2018財年編列13艘,2019財年只有10艘。到2019年底,美國海軍艦隊總共有290艘現役船艦,距離355艦的目標還有65艘之遙。

在2020年6月11日,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The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提交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原本海軍在2020年2月提交的2021財年預算申請中,編列的新艦項目創下2015財年預算封存以來的最低,總共要求199億美元來編列八艘新艦(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只編列一艘);八艘之中還包括國會實際上在2020財年就授權購買的LPD-17 Flight II船塢登陸艦LPD-31,所以實際上2021財年編列的新艦只有7艘。;原本在2020財年預算計畫中,美國海軍打算在2021財年申請235億美元造艦預算,而美國海軍在2021財年實際申請的造艦預算短少40億美元以及4艘船艦。相較於2020財年美國海軍申請造艦預算,美國海軍在2021財年申請的造艦預算減少39億美元(約16.3%),比後來參、眾兩院實際批准的2020財年造艦預算少41億美元(約17%)。

在2020年6月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出爐的2021財年授權法案中,為海軍造艦預算追加14億美元,使總額達到213億;這些追加的預算主要用於船艦的先期採辦(advanced procurement),並沒有增加編列採購的船艦數量。

這些項目包括:

1.授權海軍簽署至多兩艘哥倫比亞級的多船採辦合約(multi-ship contract)。

2.授權海軍簽署三艘聖安東尼奧Flight 2船塢運輸艦的以及一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的多船採辦合約。

3.授權為兩艘聖安東尼奧Flight 2(LPD-32與LPD-33)編列長期備料(long lead time material)。

4.為維吉尼亞核能攻擊潛艦先期採辦(advance procurement)追加4.72億美元,確保海軍在2019到2023財年的多年份採購合約(MYP)中能購買10艘。

5.為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增加2.6億美元長期備料經費。

6.為LHA-9兩棲攻擊艦項目增加2.5億美元預算來加速建造。

7.增加3.5億美元來保障潛艦、水面船艦的穩定供應。

經過2020年內參眾兩院多次協商,最後在2021年1月1日通過的2020財年國防預算法案中,海軍在財年內訂購的船艦達到9艘,包括一艘哥倫比亞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兩艘維吉尼亞Block V核能攻擊潛艦、兩艘柏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一艘星座級(Constellation class)飛彈巡防艦、一艘遠征快速運輸艦(EPF)、兩艘T-AFS遠洋拖船

 

2020年初:2030年代航母研究(已取消)

在2020年1月,美國海軍代理部長托馬斯.莫德雷(Thomas B. Modly)在戰略預算審查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的一個會議中表示,對未來航空母艦的設計與規模有所顧慮;福特號航空母艦花費了超過130億美元,而許多嶄新的武器系統卻對超級航母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瑪斯.莫德雷表示,「許多人都有此共識,超級航母十分脆弱;雖然大力發展各項措施,讓超級航母變得不那麼脆弱,但它依舊是個龐大顯眼的目標...此外,超級航母無法改進艦隊的可分散性」。在2019年11月,前美國海軍部長李查.斯賓瑟(Richard Spencer)曾提過,美國海軍以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戰鬥機組建的「閃電航母」(Lightning Carriers),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2020年1月29日,托馬斯.莫德雷在回答華盛頓被智庫組織戰略預算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專家關於美國海軍正進行的整合海軍武力結構評估(Integrated Naval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INFSA)的問題時提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就是未來航空母艦的設計與定位。Thomas B. Modly表示,目前建造中的福特級每艘造價高達130億美元,而且在海上是個顯著的龐大目標,與這一波INFSA追求的、更分散布置的艦隊結構相悖。托馬斯.莫德雷表示,依照目前的計畫,美國海軍在2065年前都無法達到擁有12艘現役航空母艦的目標。依照2020財年美國海軍30年造艦計畫(FY2020-FY2049),打算在2034財年就達成擁有355艘船艦的目標,托馬斯.莫德雷表示為此美國海軍勢必要面臨更多取捨。

在2020年3月4日,托馬斯.莫德雷受訪時表示:「我們有責任研究福特級之後的航空母艦的樣貌...美國海軍會利用空檔重新思考,2032年最後一艘福特級交付之後的航空母艦計畫...我們正在思考發展其他形式航母的可能,我們將從四艘福特級的經驗學習接下來該怎麼做」,這些暗示美國海軍對於未來航母的構想可能有大轉變,目前四艘福特級(CVN-78~81)完成後可能不會繼續建造同型艦。

在2020年3月5日,Breaking Defense披露,依照美國國防部近日公布的信息,美國海軍將在下週組成「未來航母2030任務團隊」(Future Carrier 2030 Task Force),由美國海軍代理部長托馬斯.莫德雷組織,花費六個月時間研究2030年代以後航空母艦的可能面貌,包括2030年代面臨的戰場威脅如靜音潛艦以及長程突防武器(如中國、俄羅斯大力發展的高超音速飛彈與反艦彈道飛彈等)等;這項研究主要針對昂貴的超級航空母艦的財政可負擔性,以及未來中國與俄羅斯帶來的軍事挑戰。 這項研究顯然是因應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Mark Esper)上任以來審查各軍種的軍力架構,且馬克.埃斯柏已經公開批評美國海軍的部署模式已經崩壞。同時間,馬克.埃斯柏也命令國防部副部長大衛.諾奎斯特(David Norquist)主導審查美國海軍武力架構,包括延後對國會提交海軍未來30年造艦計畫並重新審查(馬克.埃斯柏對美國海軍2021財年預算中的未來30年造艦計畫並不滿意);依照馬克.埃斯柏在3月初寫給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的信函,他希望國防部對海軍武力結構的審查結果在今年夏天出爐。這兩個計畫的時程對美國海軍代理部長托馬斯.莫德雷十分尷尬,「未來航母2030任務團隊」必須等到國防部的艦隊結構審查報告出爐之後才能總結,以回應國防部的審查報告;然而,屆時莫德雷很可能已經離開海軍部長職務。在3月2日,白宮已經正式提名駐挪威大使、美國海軍退役少將肯尼斯.布蘭斯韋特(Kenneth Braithwaite)作為繼任的海軍部長。

智庫組織Hudson Institute資深軍事專家Bryan Clark表示,美國海軍已經意識到需要進行轉型,例如讓航空母艦擔任在戰區外圍的任務。過去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向來是對內陸投射打擊的主力(例如在伊拉克、阿富汗等作戰),但未來應該改在離岸更遠的地方掌握制海權,並覆蓋更大範圍的海域。隨著高超音速武器等長程精準武器技術日漸成熟,逐漸威脅到超級航母的生存,美國海軍也重新思考將10萬噸級超級航母部署在敵國沿海附近的風險性。

在2020年4月7日,托馬斯.莫德雷因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艦長布雷特.克羅澤解職事件引發的風波而辭職(註)。在2020年5月12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引述美國海軍發言人Sarah Higgins,接替托馬斯.莫德雷的代理海軍部長James E. McPherson指示,停止「2030年未來航空母艦研究」;海軍部會持續支持國防部現階段推動的各軍種武力結構審查(包含海軍航空母艦)。而在2020年5月上旬,白宮提名的海軍部長候選人肯尼斯.布蘭斯韋特(稍後在5月28日宣誓就職)在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聽證會上提交一份回答關於海軍未來發展的361項問題的報告中,明確表示繼續支持發展福特級航空母艦的意願,因為福特級是設計用於高端的戰場,可提供無與倫比的作戰能力(包含高供電優勢、高航空出勤架次、改善生存性等)。肯尼斯.布蘭斯韋特在聽證會上對於其他美國海軍正展開的軍力結構轉型表達支持,包括提高海軍與陸戰隊在制海作戰中的協同整合、艦隊結構更多地轉向較小型水面艦艇來增加分佈性、發展低人力或無人船艦、強化潛艦兵力等等。肯尼斯.布蘭斯韋特表示美國海軍需要比現階段規模更大的艦隊結構,因此會繼續朝355艘船艦的目標來發展。

2020年:未來海軍武力結構研究(FNFS)以及「戰鬥武力2045」

在2020年初,美國海軍在制訂2021財年海軍預算申請書時,附上了關於未來海軍兵力結構的整合海軍武力結構評估(Integrated Naval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INFSA)以及30年造艦計畫文件;然而在2020年2月初海軍將預算申請書等文件送抵國防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OSD)接受審查後,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Mark Esper)對美國海軍這些未來武力架構文件的內容以及成本估算卻不滿意,並退回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之後,海軍修改的文件仍無法使馬克.埃斯柏滿意,馬克.埃斯柏遂親自責成國防部副部長大衛.諾奎斯特(David Norquist)組織團隊,進行未來海軍武力結構研究(The Future Naval Force Study,FNFS)項目。

這是美國國防部第一次直接介入美國海軍的未來武力架構以及長期造艦計畫,以及相關的人力、作戰、維持計畫等。配合FNFS項目,有三項評估計畫也配合啟動,包括一項海軍與陸戰隊負責的計畫、一項由國防部成本估算與計畫評估辦公室(Cost Assessment and Program Evaluation,CAPE)負責的計畫,以及一個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機構Hudson Institute負責的計畫。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曾向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表示,FNFS是一項由國防部長辦公室(OSD)、參謀聯席會議、海軍部(Department of the Navy,DNO)的聯合努力,產生適合的未來海軍武力架構選項以及30年造艦計畫。由於需等待FNFS的結果出爐,導致美國海軍無法將的未來30年造艦計畫以及未來艦隊武力結構等文件連同2021財年預算申請書一併送交國會,對於2021財年國防開支法案的審查造成影響。

在2020年4月20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國防部命令海軍進行一項研究計畫,調整未來艦隊結構,包括減少兩艘現役航空母艦,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巡洋艦、驅逐艦)數量維持在當前水平,並且增加小型水面艦艇以及無人水面船艦。這項研究是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領導審查海軍艦隊結構的一部份。這個新艦隊結構的研究目標包括:航空母艦數量從現役11艘降為9艘,保有80到90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與當前美國海軍狀態相當),小型水面作戰艦艇數量增至55到70艘(當前美國海軍只有20艘LCS小型水面艦艇現役,另有15艘建造中),以及配置65艘無人或只需少量人員的水面作戰艦艇。這項研究呼應了幾個月前馬克.埃斯柏的公開表態,表示國防部會研究調整海軍武力結構,減少昂貴的大型航空母艦,將更多資源放在較為低價且可犧牲的無人船艦/載具技術,達成更好的可負擔性以及武力分佈性。對於新的無人船艦技術,馬克.埃斯柏表示,目前的構想是無人船艦可以選擇完全無人或者配置少量人員(根據任務需求),並可在兩種不同部署模式之間迅速轉換;馬克.埃斯柏認為,透過這樣的結構轉型,將能使美國海軍在2030年就達到擁有355艘船艦的目標。在2020年3月,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命令國防部成本評估與項目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Cost Assessment and Program Evaluation,CAPE)與海軍合作,在接下來數個月進行一系列兵棋推演,驗證這種「輕量化」的海軍兵力結構的作戰能力,最終結果則要等等待國防部新的整體聯合作戰計畫的結果(原訂在2020年夏季完成)。而這項海軍兵力轉型也包括海軍陸戰隊,陸戰隊也將更高程度地與海軍整合作戰(而不像過去長期部署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固定陸地戰區),更著重跟隨海軍艦隊機動地分佈到全球各地投射武力。

Telemus Group資深專家、前美國海軍退役艦長Jerry Hendrix表示,如果減少兩艘航空母艦,將大大改變美國海軍長久以來的的部署模式。過去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海軍的部署模型大致是圍繞著擁有15艘航空母艦的前提;然而,隨著美蘇冷戰結束後艦隊規模逐漸縮減(現役航空母艦逐漸減少到11艘)、資源減少,在任務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原本的部署模式逐漸崩壞。因此,美國國防部推動美國海軍兵力轉型,代表美國海軍艦隊武力運作模式將開始發生重大轉變;以往美國航空母艦部署模型,基本上是每個重點區域維持存在(稱為presence model);而新部署模式下,平時航母又不需要部署到前沿地區,只有當緊急情況發生時才湧向戰區(稱為 model),供當地戰區作戰指揮官指揮調用。Jerry Hendrix表示,在只有9艘航母的情況下,海軍必須維持隨時有6到7艘航母備便作戰的狀態,有一艘航母進行壽命中期大修與更換核燃料的大工程,一至二艘航空母艦在進行其他的維護週期;如此,每個日曆年內進行遠程部署的航空母艦數量,將會比目前減少。

2020年10月6日,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在華盛頓的戰略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CSBA)的線上會議上公布未來海軍武力結構研究(FNFS)的結果,將美國海軍到2045年的武力整建目標稱為「戰鬥武力2045」(Battle Force 2045)。依照這份計畫中,美國海軍武力的目標是到2035年時建立一支擁有355艘傳統有人船艦的水面艦隊,而到2045年時建立一支包含500艘有人/無人船艦的艦隊,當然實際的執行程度視能獲得的預算而定;依照之後於12月10日公布的國會研究處報告,「戰鬥武力2045」的目標是在2045年擁有382至446艘有人船艦,以及143至242艘大型無人水面/水下船艦。馬克.埃斯柏總結時稱,「戰鬥武力2045」會建立一支規模更大且更均衡的海上作戰武力,擁有更多較小型的水面作戰船艦以及無人水面/水下船艦,結合數量充裕的攻擊型潛艦;這樣的海軍武力將具備現代化的戰略威懾能力、更好的敏捷性以及任務適應性、更好的存活性、更低的可預測性,經濟上更可負擔,並能更快速地投入作戰任務中。雖然FNFS遲至2020年10月才出爐(2021財年以經展開),但還是能影響此時美國海軍正在擬訂的2022財年預算申請書。馬克.埃斯柏也表示,會在2020年內將FNFS研究結果以及附帶的海軍長期造艦計畫送交國會,而不是等到美國海軍完成2022財年預算申請書(需在2021年2月前完成)才送到國會。

「戰鬥武力2045」有以下重點:

1.核能攻擊潛艦(SSN):數量需增加到70至80艘(2020年時只有51艘現役)。馬克.埃斯柏強調這是最高優先,「即便什麼都不做」,海軍也應該立刻達到每年開工建造三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越快越好。除此之外,埃斯柏也打算為總共七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進行核燃料再裝填/翻修延壽工程,而不是美國海軍原先討論的5至6艘。再者,美國海軍需立刻提高對再下一代核能攻擊潛艦(SSN(X))項目的投資,使之盡快服役。

2.航空母艦:馬克.埃斯柏表示,核子動力航母打擊群仍舊是最顯著的威懾能力,而未來艦載機隊需要進一步增加作戰半徑以及殺傷力(在離敵方更遠的距離發起攻擊);此外,需要建造較小型的航空母艦來輔助尼米茲級、福特級等超級航空母艦,使美國海軍能部署值勤的航空母艦數量增加,節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相對有限的堪用在航時間;近年美國海軍由於航母數量吃緊、核子動力超級航母每次部署往往都超期值勤,導致下一次進塢維修的工期都比原訂更長,進一步使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的備便率降低,並且更長期地佔據船塢等維修資源,對美國海軍航母的部署造成惡性循環。馬克.埃斯柏稱,一些關於航母高/低搭配的研究顯示,美國海軍仍需要8至11艘核子動力超級航母來執行高端戰爭,另外再加上至多六艘傳統動力輕型航空母艦來輔助,提高美國航母部隊的在航比例;這種輕型航母可能以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為藍本,運用時由兩艘一同編組,而不像超級航母是單獨組織打擊群。

3.無人船艦:馬克.埃斯柏希望美國海軍能擁有140至240艘無人(必要時可由少量人員操作)水面以及水下船艦,執行任務包括佈雷、水雷反制、發射巡航飛彈進行打擊、為有人作戰船艦進行補給、監視偵察、當作誘餌混淆敵方等等。馬克.埃斯柏強調,無人水面/水下船艦能在資源有限(包括資金和人力)的情況下,顯著增強艦隊的攻防能力。

4.小型水面船艦:馬克.埃斯柏打算建構60至70艘較小型的水面船艦,例如正在建造的星座級(Constellation class)飛彈巡防艦,能將更多大型驅逐艦、巡洋艦從例行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較高強度的作戰任務。

5.戰略海運以及後勤:在分佈式海上作戰的前提下,美國海軍需要70至90艘戰鬥支援船艦,不過具體需要數量和艦種組成來滿足海軍作戰需求,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

6.無人艦載機:馬克.埃斯柏希望未來無人艦載機的目標,是能涵蓋現有航空母艦艦載機聯隊的所有任務,包括戰鬥打擊、空中加油、早期預警、電子攻擊等等。

7.海軍陸戰隊2030年代武力結構設計(Force Design 2030):包括新造兩棲船艦以及岸地連結載具等,馬克.埃斯柏稱國防部全力支持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的武力轉型方向;馬克.埃斯柏表示,他們需要比原先預期更多的兩棲船艦,約50至60艘;不過,相關定義工作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由於造艦需求大增,馬克.埃斯伯早已呼籲需要增加海軍造艦預算,需要從現行佔海軍總預算約11%增加到13%,每年約需要270億美元來建造新艦;以2021財年為例,美國海軍僅申請199億美元左右的造艦預算、編列建造八艘新艦(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只編列一艘),創下2015財年預算封存以來的最低,比起先前的計畫短少40億美元以及4艘船艦;之後參議院、眾議院協商的版本將2020財年編列船艦數量增為9艘(包含兩艘維吉尼亞級),總造艦預算規模約220億美元。

馬克.埃斯柏也提到,當前美國海軍的一大弱點是修造船廠飽和、維修工作延誤。如果不能提高美國海軍船塢設施能執行的工作數量,自然無法建構並維持目標中的海軍艦隊;而如果將建造新艦的產能用來維持現役艦隊,也是不可接受的。為此,美國海軍必須盡可能維持最多船艦在海上值勤,提高船艦備便率;同時,持續投資擴充美國海軍負責船艦維修業務的四家公營造船廠,並與美國境內民營船廠建立伙伴關係來執行船艦維修(前提是不能削減建造新艦的產能)。

從2020年11月起,就陸續有消息傳出,白宮方面打算在2022財年開始大幅度增加造艦預算,這些經費需求會從其他軍種挪用。依照2020年12月3日Breaking Defense新聞報導,白宮有意在2022財年為美國海軍再增加160億美元的造艦預算,使海軍總造艦預算超過300億美元(比先前馬克.埃斯伯提到的270億還多出不少),其中100億要從其他軍種挪用;種種跡象顯示,美國陸軍會是這一波戰略結構轉型的「輸家」;在美國跟中國、俄羅斯等進行全面性軍事對抗的前提下,海軍自然是第一優先,陸軍墊底,這樣的趨勢與1980年代初雷根總統上任時建造「六百艦大海軍」、海上採取侵略性「前進戰略」壓迫蘇聯本土類似。

依照2020年12月10日公布的2022財年預算框架(連同30年長期造艦計畫),2022財年美國國防總預算預計為7590億美元,其中國防部的預算佔7219億美元,比2021財年增加2.3%。在2020年12月9日,美國海軍部公布2022財年度的30年長期造艦計畫,內容反映了未來海軍武力結構研究(FNFS)以及「戰鬥武力2045」(Battle Force 2045)的結果;依照計畫,美國海軍在2022財年的五年期未來造艦計畫(five-year Future Years Defense Program,FYDP,2022至2026財年)預定編列建造的新艦數量大幅增加至82艘,總預算約1470億美元,平均每個財年編列將近340億美元的造艦預算;在2021財年海軍預算中,五年期FYDP(2021至2025財年)只打算編列建造44艘新艦,總共花費1020億美元,因此2022財年版的五年造艦計畫規模激增44%。其中,增幅最顯著的是核能攻擊潛艦項目以及星座級飛彈巡防艦(FFG),此外開始建造輕型兩棲船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LAW)和新一代後勤支援艦艇等。

依照這份30年造艦計畫(2022財年起),為了在2040年代後期達到72至78艘核能攻擊潛艦的目標,美國海軍在2035至2041財年以每財年3艘的速率速率訂購核能攻擊潛艦,從2042到2050財年(9年)則以每財年訂購2又2/3艘的速率訂購( 三個三年中,每個三年以2艘-3艘-2艘的節奏訂購)。依照這份計畫,在理想情況下,美國海軍到2045年會擁有546艘有人與無人船艦,其中403艘是有人船艦(核子攻擊潛艦數量是72至78艘);由於舊艦汰除的關係,到2051年時美國海軍有人船艦會降到400艘以下,然而隨後又會增加回到405艘。

美軍高層表示,這項長期造艦計畫是建築在因應通貨膨脹而持續增加國防預算額度,以及國防部改變各軍種預算比例、從其他軍種挪用更多預算給海軍造艦等假設上;包括前任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Mark Esper)以及時任參謀聯席會議主席陸軍上將Mark Milley,都表示打算刪減陸軍與空軍的預算,分配更大的比重來進行海軍擴張與現代化。由於2010年代後期中東局勢趨緩,派駐中東地區美國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經費需求縮減,可望轉移到海軍造艦之中。依照一份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的文件,打算將陸軍現役兵力裁減為48萬5000人,後備兵力裁減至18萬9000人,國民兵(Army National Guard)裁減到33萬6000人,總計在接下來五年可節省26億美元預算。

依照川普政府的計畫,美國國防部將透過裁減老舊系統、刪減陸軍兵力、大幅裁減海外駐軍等方式節約開支,籌措海軍大幅擴張所需的財源。例如,白宮打算從2021年開始從阿富汗全面撤軍,從2022財年起刪除海外持續作戰(Overseas Contingency Operations,OCO)費用,這些措施預計可節約350億美元經費。此外,從2021財年開始汰除一些老舊裝備,預計節約66億美元的開支。

依照2021財年國防禦算申請,美國陸軍現役兵力會縮減900人,國民兵(National Guard component)刪減500人,後備役刪除300人。

此外,從2019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s)大衛.伯爾格上將(Gen. David Berger)就提出「2030年武力結構」(Force Structure 2030 )計畫,使陸戰隊到2030年全面轉型成一支協助海軍在制海作戰中獲勝的機動輕裝武力 。為此,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裁撤許多關於地面正規作戰的能力,包括裁撤所有主力戰車單位、裁減大部分的砲兵,並縮減步兵旅、兩棲運輸車、F-35B戰鬥機中隊、攻擊與運輸直昇機中隊等,完全轉型為一支輕量化、能在島嶼之間快速轉移的兵力,以無人機系統以及遠程對海打擊武器(HIMARS火箭以及戰術飛彈)作為主要裝備。在此計畫之下,到2030年,美國海軍會裁減1萬2000人(約為原先總兵力7%)。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轉型不僅是協助美國海軍在未來跟中國可能的海上作戰,同時也是為了節省陸戰隊的開支,騰出更多經費用於擴大海軍造艦計畫以及艦隊實力。

2021年1月的海軍作戰部指導計畫

在2021年1月11日,由麥可.吉爾迪上將(Adm. Mike Gilday)領導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CNO)公布了新的海軍作戰部指導計畫(CNO Navigation Plan)。這個指導計畫取代前任海軍作戰部長約翰.李查森上將(CNO Adm. John Richardson)時代提出的維持海上優勢螺旋設計(sprawling Design for Maintaining Maritime Superiority)。一些前美國海軍軍官透露,「維持海上優勢螺旋設計」的指導文件提出了大量指導方針,但是海軍各單位實際上認為內容精神難以理解;因此麥可.吉爾迪上將(接掌海軍作戰部之後數個月,就對先前李查森上將的指導方針發出許多修改,使這個計畫更容易理解與執行。

麥可.吉爾迪上將提出的海軍作戰部指導計畫列出四個優先領域:妥善率(readiness)、作戰能力(capabilities)、作戰能量(capacity)以及人員(personnel)。

1.妥善率方面:努力的目標包括船艦維護週期都要能照進度完成,並擴充海軍的維修能量。

2.作戰能力方面:此計畫目標是發展與部署更多選項(包含海上、空中、太空、岸基等),提供致命或非致命的效能;這些包含戰術飛彈、魚雷、水雷、密碼戰、電子作戰、海床或海下系統等。

3.作戰能量方面:著重項目包括擴張水下與水面艦隊的規模與能量。水下方面,包括繼續建造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以及發展更下一代核能攻擊潛艦(SSN(X))、在潛艦上部署高超音速打擊武器、建造新一代彈道飛彈潛艦等,使美國海軍維持強大的制海以及海上拒止能力;水面艦隊方面,打算引進更多型號的無人水面作戰船艦以及較小型的飛彈巡防艦(FFG,即星座級),擴大美國海軍艦隊的基數,而不像過去將作戰能力集中在數量相對較少的大型飛彈巡洋艦/驅逐艦上。

4.人員方面:美國海軍繼續推動改進教育訓練,並且革新訓練艦隊人員的方式,包含海軍正在推動的「追求卓越的文化」(culture of excellence)審查。

 

此計畫明確地列出接下來10年美國海軍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的關鍵領域,確保在與俄羅斯跟中國海軍的競爭中維持領先;這些關鍵領域包括高超音速武器、直接能量武器(雷射等)、電子戰優勢、無人水面系統(Unmanned Surface Systems)等。

為了集中力量在競爭中保持領先,美國海軍打算放棄一些過時老舊、在未來作戰中不再有足夠殺傷利得武器,包括前四艘實驗性質的LCS濱海作戰船艦(LCS) 、老舊的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老舊的船塢運輸艦等。此外,用來防衛定點的岸基神盾系統並非美國海軍艦隊核心任務,所以將從美國海軍手中轉移給陸軍 (此時只進行了國防部長層級的初步討論,還沒有正式與美國陸軍討論),使得原先操作岸基神盾的寶貴人員獲得解放,回到海軍艦隊核心任務。

關於CVL輕型航空母艦

在2020年10月美國國防部出爐的戰鬥武力2045(Battle Force 2045)中,考慮在未來建造至多六艘成本相對低廉的輕型航空母艦(CVL)來增加艦隊的分散性。這個構想之後並未落實在2021財年的造艦計畫中。

 在2021年1月底,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的工程/後勤署(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 directorate)的SEA 05辦公室主管兼船艦設計、整合、工程(Ship design, integration and engineering)副主管的Jason Lloyd少將在美國海軍工程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aval Engineers)線上會議中表示,他帶領的成本/工程/工業分析(Cost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nalysis)團隊已經探討過許多不同的輕型航母(CVL)可能性,從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衍生,到福特級航空母艦的縮小版等等;但是,最終需要船艦的使用者,也就是美國海軍,決定他們希望輕型航母需要有什麼樣的能力,以及是否願意花費這樣的成本來獲得這樣戰力水平的船艦。他表示,過去航空母艦都圍繞著有人飛機而設計;然而近年來航空機的演變,使得設計一艘用來起降操作無人機的航空母艦變成可能。從二戰型航空母艦演進到尼米茲級、福特級這樣的超級航母,中間融入了許多經驗;如果為了顯著降低成本而發展CVL輕型航母,許多能力也會面臨取捨。

而SEA 05水面船艦設計與系統工程署(Surface Ship Design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directorate)的主管Carey Filling表示,他的辦公室也與海軍水面作戰中心卡德洛克分部(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Carderock)緊密合作,進行CVL的概念設計。Carey Filling說,著重於成本考量的CVL,在軍機出擊架次(含航空操作、航空彈藥裝卸等)方面,都很難達到福特級航母的水平。而關於用美利堅級為基礎發展輕型航母的構想,Carey Filling表示,這種類似兩棲攻擊艦的航母設計,是目前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主要航母選擇;他的單位做了很多關於F-35B聯合戰術打擊機跟現有兩棲攻擊艦(LHD)的整合研究,而這種組合的主要限制是STOVL戰機的航程、籌載比較有限;因此,他的單位也在研究介於大型傳統起降航母以及LHD類航母之間的研究。

依照2021年10月美國國防部公佈的航空戰略中提到,擁有大型甲板的核子動力航母在現今以及未來作戰環境中,擁有最佳的靈活性、使用彈性、殺傷能力以及生存性。戰略中說明,大型航母能搭載足夠的航空機,並在幾乎所有的作業環境和海況下,同時執行長程武力投射、制海、海洋監視任務。同時,相較於燃油的傳統動力航母,核子動力航母有更多空間攜帶航空機用武器、燃料以及補給物資,並且能高速持續渡航,在較短的時間抵達交戰區域並開始執行任務,不需在航行中途補給,就能達到全世界70%的區域。這項聲明似乎暗示,CVL輕型航空母艦已經被美國海軍排除。

「戰鬥武力2045」的終結

2021年1月繼任川普的民主黨籍總統喬.拜登上任後,美國國防計畫展開新一輪審查。在2021年5月28日,美國國防部將2022財年國防預算草案送至國會,其中軍事預算總額7150億美元,比2021財年的7050億略為成長,這個數字與2020年12月10日國防部公佈的2022財年預算草案的7219億美元有一段落差;海軍預算方面,裝備採購的比重比前一年(2021財年)下降5.7%,且新造船艦只編列226億美元預算,比2021財年的233億美元減少3%,而且比起2022年12月10日依照「戰鬥武力2045」計畫公佈的2022財年預算草案中的五年期造艦計畫需求(平均每財年要編列340億美元)更相去甚遠。

對於2022財年美國國防預算申請,專家表示這顯示國防部告別了去年提出的「戰鬥武力2045」的五百艘船艦大海軍的計畫。 預算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專家Todd Harrison表示,「戰鬥武力 2045」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因為它完全沒有考慮對其他軍種的預算排擠。前五角大廈預算官員、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專家Elaine McCusker表示,2022財年的美國國防預算(總額7150億美元)顯示,國防並非拜登政府的第一優先,拜登政府關注的事項還包括全球公衛健康(尤其是對抗COVID19疫情)、氣候變遷以及從疫情中恢復經濟等。

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

在2021年6月17日,美國國防部將2022財年的長期造艦計畫(Annual Long-Range Plan for Construction of Naval Vessels)提交國會;這份報告還不包括五年期的未來年份國防計畫(Future Years Defense Plan,FYDP)以及30年造艦計畫。此報告主要篇幅是敘述各類型海軍船艦的能力、整體作戰效益、採辦可型性、財政限制等,並每一類型船艦的現役數量以及期望數量,以及 未來海軍艦隊每一型船艦數量的潛力(列出數量低標和高標)。美國國會研究處(CRS)註明,新總統上任後第一次向國會提交國防預算申請中,不包括30年造艦計畫並非罕見,因為新總統需要花費一年左右時間審查前任總統的各項國防政策以及項目,考慮各項因素之後,才會建立新政府的長期造艦計畫。

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中記載,美國海軍有人船艦的長期目標數量介於321艘到372艘之間;而無人水面/水下船艦的目標數量則介於77到140艘之間。如此,美國海軍有人/無人船艦的長期目標總數,介於398到512艘之間。相較於2020年12月10日川普卸任前美國國防部公佈的2022財年預算草案的30年造艦計畫目標──有人船艦總數在2030年時達347艘,在2045年擁有382至446艘有人船艦,以及143至242艘大型無人水面/水下船艦──2022財年預算的長期目標明顯收縮許多,有人船艦數量減少了70艘左右,無人船艦減少幾乎一半。然而,這份長期造艦計畫的有人船艦數量的下界321艘,仍然高於目前美國財政能力以及工業能力;海軍作戰部長(CNO)麥可.吉爾迪(Adm. Mike Gilday)在2021年6月中旬表示,基於美國現在的條件,美國海軍最多只能負擔約300艘船艦,且在接下來數個財年,美國海軍造艦預算顯著增加的希望並不大。

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不像前幾年強調「達成355艘」的目標,而是更多著墨在艦隊組成的設計以及優先順序。在2021年6月17日,美國國防部長Lloyd Austin在國會聽證會中表示,美國海軍長年以來設定的355艘船艦目標「是個好目標」,然而美國國防部需要致力部署正確的戰力組合;量固然重要,但能力也很重要。

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強調,繼續把水下作戰放在高度優先,這是美國軍方高層再三強調、必須要維持住領先優勢並擴張數量的領域;因此,這份計畫的核能攻擊潛艦數量目標(66至72艘),仍在在目前核能攻擊潛艦數量之上。雖然如此,這份報告也記載,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部隊規模以及船廠建造核能攻擊潛艦的能量,直到2030年代末期完成整個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項目之前,都很難顯著擴張。要等到哥倫比亞級全數建成交付後,美國潛艦業界才能有餘力顯著提高核能攻擊潛艦的產能;如果要在哥倫比亞級的建造期間,穩定維持每年建造兩艘核能攻擊潛艦,潛艦業界的產能也需要增加。

其他方面,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延續先前支持部署小型水面作戰艦艇(FFG與LCS,共40~45艘)的基調,將將驅逐艦等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目標63至65艘)解放出來專注於高強度作戰任務。此外,繼續支持核子動力航空母艦(9到11艘),但也會繼續研究分析關於輕型航空母艦的概念。

關於兩棲艦艇,海軍陸戰隊大力推動的2030年代武力結構設計(Force Design 2030),例如建造大量輕型兩棲船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LAW)來支持分散特遣武力的作戰型態(如LOCE/DMO/EABO等),會使兩棲艦隊總數增加,包括小型廉價的LAW(24到35艘)以及傳統大型兩棲船艦(8至9艘LHA/LHD,以及16到19艘LPD/LSD等其他兩棲船艦)。這樣的轉型需要均衡的兩棲船艦配置,來滿足機動力以及持續力。

關於無人船艦,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記載的目標是擁有59至89艘無人水面船艦(LUSV與MUSV),以及18到51艘無人水下船艦(UUV),總數77至140艘;這個數字比先前「戰鬥武力2045」的規劃(到2045年擁有總數143至242艘無人水面/水下船艦)縮減幾乎一半。此計畫提到,雖然無人船艦有很高的潛力,但部署的風險也十分廣泛;基於一些無人船艦的原型研發測試、作戰概念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以及對無人船艦成本的瞭解日益清晰,預測未來無人船艦的目標數量會相對縮減。

對於海運能力,2022財年長期造艦計畫指出美國海軍的後勤輔助船隻嚴重短少,例如美國海軍需要53艘駛進/駛出(roll-on/roll-off,RORO)運輸船來載運車輛跟貨物,但目前只有35艘。在2022財年,美國海軍打算購買兩艘海洋研究船、5艘二手RORO運輸船,以及一艘修理船;此外,持續改裝、升級所有新近購買的RORO船。

 

2021年哈克備忘錄

在2021年6月4日,美國海軍部發出一份由代理美國海軍部長湯瑪斯.哈克(Thomas Harker)署名的備忘錄;此時,2021年上任的喬.拜登(Joe Biden)政府正在審查2023財年預算週期的國防預算,而這份哈克備忘錄就能反映2023財年的美國海軍預算趨勢。此備忘錄主要內容如下:

1.在2023財年預算週期中,海軍只能在三項未來軍備發展計畫──DDG(X)飛彈驅逐艦、SSN(X)核能攻擊潛艦以及用來取代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次世代空中主宰(Next-Generation Air Dominance,NGAD)項目──之中擇一發展。這三個未來軍備項目差不多會在同時間進行,但是美國2023財年週期國防預算無法同時支持這三個項目,只能挑選一項優先執行,其餘兩項只能進行先期的作戰評估(assessment of operational)、預算以及技術風險(technical risk)等初步研究。

2.國防部要求海軍刪減購買海基核子巡航飛彈(Nuclear-Armed Sea-Launched Cruise Missile,SLCM-N),並要求軍方審查其他項目,盡可能節省經費。在2022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申請520萬美元作為SLCM-N項目的初始研發預算,這是美國海軍首次為SLCM-N申請預算;SLCM-N項目是基於2018財年美國核武態勢審查(Nuclear Posture Review)中一份倡議文件(SLCM-N Initial Capabilities Document),希望就美國海軍目前所欠缺的海基戰術核武系統進行可行性評估(先前擁有的BGM-109A核戰鬥部版巡航飛彈戰斧巡航飛彈在冷戰結束後陸續封存除役)。

3.要求美國海軍部,盡可能利用多年份採辦合同(Multi-Year Procurement,MYP)以及經濟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在多個新一輪軍備採辦中達成最高的效益,包括柏克型(DDG-51)Flight 3飛彈驅逐艦、維吉尼亞型(SSN-774)以及MH-53K重型運輸直昇機等。

4.要求海軍優先發展克敵計畫(Project Overmatch),這是國防部一項聯合全領域指揮管制(Joint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JADC2)項目,希望能實質上讓所有軍種的作戰人員、武器系統達成資料信息連結,達成精準優勢。

5.要求海軍縮減岸基設施的開支,命令海軍作戰部發展一項為期10年的基礎設施重設戰略,要求海軍跟陸戰隊一樣,在接下來10年中每年都刪減1%面積(使用平方英尺計算)的基礎設施,因為海軍無法獨立支持、操作現有的設施架構,必須選擇性地進行刪減。

6.人員方面,哈克備忘錄要求美國海軍改善在COVID19疫情期間,人員在家工作(work-from-home)的選項,增加基層人員擴展教育的機會,包括增加海軍社區學院的預算來支持5000名學生,此外改善美國海軍心理治療服務。

7.哈克備忘錄的結論指出,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的預算,實質上只能約略相等於2018財年,更何況同時期海軍造艦規劃仍然繼續增加;因此,海軍高層必須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優先項目。

哈克備忘錄反映了民主黨籍喬.拜登(Joe Biden)總統上台之後重新審查軍力架構的趨勢。拜登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就表態,他並不支持先前川普政府期間國防部打算開發的低當量核武(low-yield nukes),「美國並不需要新的核子武器,美軍現有的戰略核武庫存已經能滿足威懾的需求」。

在2022年2月28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拉迪上將(Adm. Mike Gilday)表示,SSN(X)攻擊潛艦項目是美國海軍提高未來殺傷力的重點,然而DDG(X)以及NGAD同樣重要;美國海軍希望能找出適當的節奏,同時發展這三個項目。這顯然是對哈克備忘錄記載、2023財年美國海軍只能在這三個項目擇一發展的回應。

2030年代三項主要平台發展順序

在2022年1月舉行的SNA 2022上,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拉迪上將表示,他很希望能不要再說「基於可負擔的比例」來建構美國海軍,而是真的擁有一支規模比較大的海軍。吉拉迪表示,不能只談「能力」(capability),因為實際上這是將各種「能力」投入作戰的能量(capacity)。這些意見代表美國海軍在預算壓力之下的戰略轉變,吉拉迪上將在3月14日的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中表示,美國海軍需要在國防預算中佔更大的比重,建立一支夠大的艦隊對於美國軍事戰略至關重要。吉拉迪上將表示,雖然美國海軍艦隊規模最終必須是可負擔的數量,但唯有足夠的能量(capacity)才能產生作戰能力(capability);以美國海軍現有的預算,海軍大約最多只能維持296艘船艦,無法滿足美國軍事戰略需要的能量。 

在2022年12月8日,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向防務新聞(Defense News)表示, 他會努力提高海軍主要採辦項目的紀律,在購買或部署任何平台之前,都會先進行較佳的成本估算作業,以及先將關鍵技術發展成熟。 當前美國海軍有三個正在進行的新一代主要作戰平台研製項目,分別是接替柏克級的新一代飛彈驅逐艦DDG(X)、接續維吉尼亞級的新一代核能攻擊潛艦SSN(X)以及要取代F/A-18E/F戰鬥機的新世代空中壓制機(NGAD);依照美國海軍先前的估算,同時研製這三大項目會耗費過多資源,影響203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的經費。 卡洛斯.托羅表示,依照先前的規劃,這三大項目進入設計與建造階段的時程,DDG(X)預定在2028財年,SSN(X)預定在2031財年,NGAD則預定在2030年代內;然而卡洛斯.托羅強調,目前海軍對這些項目並沒有硬性設定開始執行的時間表,而是等到技術發展成熟再說。卡洛斯.托羅表示,美國海軍先前在F-35聯合戰術打擊機(JSF)項目耗費大量資源,並學到不少教訓;因此,他不希望海軍在擁有成熟的設計與技術之前,就急著推進這些重大平台項目。  

在2023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艦協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2023)年會中,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爾迪表示,美國海軍未來三大主要作戰平台項目NGAD、DDG(X)以及SSN(X),發展工作同時都在進行,而優先順序由前而後是NGAD、DDG(X)與SSN(X)。NGAD項目排定在2020年代後期正式啟動,2030年代開始取代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排在第二的DDG(X)在2030財年之前應該不會簽署正式的採辦合約,在此之前會先完善各項需求、概念以及技術發展。而SSN(X)則排在最後,預計在2030年代中期才會進入實際採辦階段。NGAD在過去三個財年(2020至2022財年)已經編列經費展開研發工作;基本上,NGAD會由有人駕駛戰鬥/攻擊機搭配無人僚機構成,有人戰鬥/攻擊機項目代號是F/A-XX;而美國海軍正式編入艦載機部隊的第一種無人飛行載具(UAV):用於提供空中加油的MQ-25A黃鯛魚(Stingray)無人機,會作為NGAD項目的「探路者」(path finder)提供無人僚機的技術與操作經驗。在前一年(2022財年),美國海軍預定在2028財年正式採辦首艘DDG(X),但在2023財年海軍預算的未來財年防衛計畫(Future Years Defense Plan)中,把採辦首艘DDG(X)的時間推遲兩年(到2030財年)。  

麥可.吉爾迪在SNA2023年會上透露,對於大型水面船艦,最優先項目是確保柏克Fligth 3驅逐艦生產線能夠穩定順暢;業界必須證明,他們能每年建造三艘柏克Flight 3,而此時還做不到。 柏克Flight 3生產工作的穩定程度,將會影響海軍何時將生產線過渡到DDG(X)的決心。麥可.吉爾迪表示,在他任內最不希望作的事情,就是過於倉促地引進新平台;他強調,過渡到新平台必須「優雅順暢」。

在2024財年美國海軍預算申請書中,打算為幾個下一代作戰平台申請23億美元的研發預算;其中,為次世代空中壓制系統(NGAD)中的F/A-XX戰鬥機申請15.3億美元,為SSN(X)核子攻擊潛艦申請1.87億美元,為DDG(X)驅逐艦申請5.45億美元預算。


太平洋區常設艦隊倡議

在2021年2月10日,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宣布,國防部成立中國任務小組(China Task Force),制訂美國跟中國競爭對抗的各種策略。

依照2021年6月15日的消息,美國國防部考慮在印度-太平洋地區(Indo-Pacific )成立一支常設的特遣艦隊,對應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日益增強的軍事影響力。先前川普總統在2020年7月宣布先減少美國在阿富汗駐軍(從13000人將至8600人),如果塔利班信守承諾則在2021年5月1日完全撤出;繼任的拜登在2021年4宣布,在2021年9月11日之前將美軍完全撤出。這顯示美國正逐漸將軍事資源抽離中東,集中在太平洋地區來對抗中國。

外界推測,美國國防佈的太平洋區常設艦隊構想可能會參照北約為了對抗蘇聯而成立的大西洋常備艦隊(Standing Naval Forces Atlantic,STANAVFORLANT),在1968年成立,由北約成員國定期輪流派遣軍艦組成,會員國定期輪派一艘或兩艘軍艦編入這支艦隊,每次值勤約六個月。艦隊的實際規模會依照當時的任務需求擴張或刪減;在冷戰時期,大西洋常備艦隊平均維持約十幾艘北約盟國軍艦。在1992年4月,北約成立北約地中海常備艦隊(Standing Naval Force Mediterranean,STANAVFORMED),在1990年代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時期執行北約的作戰與封鎖任務。在2005年1月,大西洋常備艦隊改稱為北約常備第一海上作戰群(Standing NATO Maritime Group 1 , SNMG1),大西洋常備艦隊改稱為北約常備第二海上作戰群(Standing NATO Maritime Group 2 , SNMG2)。

由於2020年代以來美國國防預算以及海軍人力吃緊,造艦計畫不如預期,被認為很難在長期的海上軍力競爭中抗衡中國;因此,集結印太地區盟邦的軍力來一同參與對中國的海上競爭,就可以有效分攤美國海軍在此區的第七艦隊以及第三艦隊的勤務壓力,更長期地維持對中國的軍事競爭。

 

2022財年海軍造艦預算

在2021年5月28日,美國國防部將2022財年國防預算草案送至國會。新造船艦方面,2022財年預算草案編列226億美元預算(比2021財年的233億美元減少3%),訂購八艘新艦,包括一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兩艘那瓦荷級(Navajo class)拖船、一艘約翰.路易斯級(John Lewis class)艦隊油船、一艘T-AGOS(X)海洋研究船。其中,驅逐艦只訂購一艘柏克Flight 3(DDG-137),而不是先前規劃在2022財年訂購兩艘。而美國海軍也在2022財年的優先未編列預算項目列表(Unfunded Priorities List)中,將財年內編列第二艘驅逐艦(需16.6億美元)列為最高優先。若2022財年最終只訂購一艘柏克級,就會違反BIW和HII廠簽署的2018-2022財年多年份合約(照原合約,2022財年美國海軍至少應向BIW以及HII廠各訂購一艘),勢必衝擊兩個船廠以及產業鏈的供需,同時也讓美國海軍必需支付3300萬美元的違約罰金;John Gumbleton少將表示,這是一個困難的選擇,但也是考慮到當今美國海軍負擔能力的選擇。

在2021年6月24日參議院防衛撥款子委員會(Appropriations Defense Subcommittee)聽證會上,代理海軍部長湯瑪斯.哈克(Thomas Harker)表示,2022財年只訂購一艘驅逐艦,是在預算現實以及權衡各項需求之後的「困難抉擇」,不只要編列潛艦以及驅逐艦,同時還包括維持現役艦隊的妥善率;而如果可以,他很願意第二艘驅逐艦獲得編列。依照2022財年美國海軍預算,美國海軍在2022財年現役船艦總數是296艘。瑪斯.哈克也在聽證會上表示,此時美國海軍正在規劃新一批柏克Flight 3的多年份採辦(MYP),緊接在原有的五年期MYP(2018到2022財年)之後,涵蓋2023到2027財年。美國海軍此時預定在2028財年訂購首艘新一代的DDG(X)驅逐艦(原LSC項目)。

在2021年6月29日,消息傳出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打算在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刪除艦載核子巡航飛彈的經費;此外,為2022財年造艦預算增加經費,使海軍能訂購兩艘柏克Flight 3驅逐艦(總經費33.3億美元),並增加3億美元預算購買5艘二手商船編入國防預備艦隊(National Defense Reserve Fleet)。

在2021年7月22日,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公佈參院版本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總額7403億美元,比5月時美國國防部提交的版本增加250億美元。海軍造艦方面,2022財年增購的新艦追加兩艘(總數達10艘),包括第二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17億美元)、一艘先鋒級(Spearhead class)遠征運輸船(2.7億美元);此外,還包括預定在2023財年正式編列的一艘柏克級的先期採辦(AP)預算、4.18億美元用於建造LHA-9兩棲攻擊艦、1.3億美元擴展潛艦工業能量,維持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和哥倫比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建造進度。此外,參院版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也要求,如果美國海軍的長期計畫如戰略理論(strategic doctrine)、部隊配置(force laydown)、作戰概念(operating concepts)、造艦計畫(shipbuilding)等有重大變更,海軍作戰部長(CNO)需要在六個月之內提交武力結構評估(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給國會。

在2021年7月27日,眾議院海權與武力投射子委員會(The House Armed Services seapower and projection forces subcommittee)公佈了自己版本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授權美國海軍訂購8艘新艦,包括兩艘柏克Flight 3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一艘納瓦荷級(Navajo class)拖船、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John Lewis class)以及一艘T-AGOS(X)海洋研究船。

接著在2021年9月1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The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HACS)以42票贊成、17票反對,通過由阿拉巴馬州眾議員麥可.羅傑斯(Mike Rogers)提出的2022財年國防預算授權法修正案,為2022財年國防預算再追加239億美元,使得美國國防預算扣除通貨膨脹後仍能成長3%。此修正案包括海軍在2022財年訂購的新艦再增加四艘(總數達12艘),包括第三艘柏克級(15.3億美元)、一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12億美元)、一艘先鋒級快速遠征運輸艦(2.7億美元)、第二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6.682億美元)。在麥可.羅傑斯修正案之前,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已經為海軍2022財年增加訂購第二艘柏克級的預算,使新艦總數達8艘;而麥可.羅傑斯修正案通過後,美國海軍在2022財年獲得授權採購的新艦達12艘,包括三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一艘那瓦荷級(Navajo class)拖船、兩艘約翰.路易斯級(John Lewis class)艦隊油船、一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LHA-9)、一艘先鋒級快速遠征運輸艦、一艘T-AGOS(X)海洋研究船。 麥可.羅傑斯修正案還增加5.67億美元預算給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項目,使美國海軍從2025財年起能編列三艘維吉尼亞級;另外,追加1.3億美元,使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能訂購第三艘柏克級。此外,麥可.羅傑斯修正案為哥倫比亞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項目追加750萬美元,補回先前被刪除的額度,以及增加1.3億美元給取代LCAC氣墊登陸艇的岸地連結器(SSC)項目。

在2021年9月24日,眾議院以316票贊成、113票反對的比數,通過了眾議院版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Fiscal Year 2022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FY22 NDAA)。眾議院版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以麥可.羅傑斯修正案為基礎,總額達7680億美元,比國防部申請的2022財年預算高出239億美元;其中,海軍在2022財年編列建造的新艦數量達13艘,比麥可.羅傑斯修正案再增加一艘先鋒級遠征運輸船。總計眾議院版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海軍編列的13艘新艦包括三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一艘那瓦荷級拖船、兩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一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LHA-9)、兩艘先鋒級快速遠征運輸艦、一艘T-AGOS(X)海洋研究船。

原本拜登政府申請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國防部總預算約7150億美元,而美國國會在2021年12月通過修正法案追加到7400億美元;但增加的經費從何而來,需要國會在2022年2月18日之前達成協議。雖然增加國防開支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但對於哪些非國防性聯邦預算卻難以達成共識。如果在2022年2月18日之前不能達成協議,2022財年美國國防部的經費只能依照持續決議(Continuing Resolution,CR)撥款,比照前一個財年(2021財年)編列的預算額度;如此,國防部在2022財年只能獲得7040億美元經費,甚至比拜登政府最初申請、遭國會否決的7150億美元還短少110億美元;此外,只能執行2021財年就已經編列的項目跟經費額度,無法在2022財年開啟新項目以及發包新合約。 在2022年1月12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拉迪上將(Adm. Mike Gilday)在眾議院撥款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聽證會表示,如果美國國會在2月18日不能通過2022財年國防授權預算,導致接下來一整年各軍種支出由持續決議(CR)撥款支付,將無法提供足夠的資金讓許多項目如期執行。如果是一整年的CR,加上現今通貨膨脹的驚人速度(因為疫情的寬鬆利率等政策),美國海軍會有高達140億美元的資金錯位(misalign),影響24個新啟動的採辦案以及15個產能增加計畫,影響新裝備採辦以及現有武器裝備的維修計畫;如此,哥倫比亞級的建造工作勢必延後完成,且導致最終成本上揚。哥倫比亞級項目是第一優先,沒有任何推遲的空間。此外,一旦聯邦預算未能通過而改由CR撥款,許多重要計畫都得推遲,包括陸戰隊的招募以及2030年武力轉型計畫(如購置戰鬥機、ACV棲裝甲車輛等),海軍也被迫推遲五艘潛艦以及兩艘航空母艦的維修工作。

在2022年1月25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通用電船總裁Kevin Graney表示儘管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此時哥倫比亞級項目仍超前進度;當前首艦哥倫比亞號(USS Columbia SSBN-826)的艦體製造工作完成15%,耐壓殼建造工作65%完成,甲板製造工作完成86%;而二號艦威斯康辛號(USS Wisconsin SSBN-827)的先期製造工作已經在2021年5月展開,在2024年3月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正式進入艦體建造工作。

Kevin Graney表示,如果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22)沒能通過、導致國防部一整年都只能用持續決議(full-year Continuing Resolution)獲得經費,是目前哥倫比亞級項目的最大威脅。哥倫比亞級項目在2021財年獲得45.8億美元預算,如果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未過而以持續決議(CR)撥款,撥款的基準只能比照2021財年;而美國海軍在2022財年為哥倫比亞級項目申請50.6億美元預算,國會批准52億美元,如果用上一財年的基準由CR撥款則會產生很大的差距。在2021年,美國海軍曾向國會申請特例(anomalies),保障2022財年哥倫比亞級項目能獲得國防授權法案的足額撥款(即便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未能通過)而不是依照CR,或者能夠另外簽署新合約並挹注資金;如果無法獲得特例而落入需要持續CR撥款,就會威脅哥倫比亞級潛艦項目的進度,乃至整個美國海軍潛艦的產能升級。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包括支持通用電船建造建造新生產廠房的經費,使船廠產能增加,因應每財年建造三艘維吉尼亞級的需求(現階段美國核能潛艦產業要同時建造哥倫比亞級以及維持每年開工建造兩艘維吉尼亞級攻擊潛艦,已經十分吃力)。 民主黨眾議員Joe Courtney 表示,他與另一位康乃狄克州民主黨籍眾議員、眾議院撥款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主席Rosa DeLauro溝通,Rosa DeLauro表示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超出上限的追加(比拜登政府最初編列的追加240億美元),並不是協商過程的爭議焦點;他擔心其他非國防項目的歧見,會阻礙所有的2022財年聯邦預算法案的通過。Rosa DeLauro表示,希望2022財年聯邦開支法案能在2月12日通過,但Courtney認為難度很高。另一種可能的選擇是使用國防生產法案(Defense Production Act,DPA)來確保美國軍方關鍵軍備項目的資金;在DPA機制之下,各軍種向國防部申請,國防部批准後向白宮授權,即可動用。此時據說白宮已經預先知會DPA主管當局,因應海軍可能的需要。

在2022年2月8日,眾議院以272票贊成、162票反對的比數通過一項短期撥款法案,比照前一個財年通過的預算項目與額度,持續撥款到3月11日,為國會繼續協商2022財年聯邦預算爭取約四星期時間;這筆撥款包括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項目的經費,使計畫能持續進行。

依照2022年2月16日防務新聞報導,來自國會的消息證實,2022財年聯邦開支法案的協商有進展。先前預算案的協商被一小群議員阻撓(因為關於COVID19紓困方案的爭議等);相關的談判一直卡在國防預算以及本土非國防項目開支之間。近期由於俄羅斯在烏克蘭邊界增兵的緊張情勢,加上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海空活動,這些國防壓力使得議員開始妥協。美國海軍主管預算的助理部長約翰.甘伯頓少將(Rear Adm. John Gumbleton)表示,如果2022財年預算未過而用一整年持續決議(CR)支付國防開支,用「災難」來形容不為過。此時美國已經在2022財年第五個月(2022財年從2021年11月開始);過去十年由於美國聯邦預算開支法案都不能準時通過,原訂在該財年執行的合約都推遲到第二季才能開始,而現在變成到第三季才能展開。由於整個財年的預算無法通過,美國海軍只能自己找錢支付2022財年第二季的武器採購付款。

在2022年3月9日上午,眾議院撥款委員會終於在期限截止之前通過了2022財年國防預算授權法,總共7285億美元,包括海軍266億美元編列13艘新艦的預算。接著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在3月10日通過此案,在3月11日由拜登總統簽署生效。

2023財年海軍造艦預算

在2022年3月28日,美國國防部公佈2023財年預算申請;其中,海軍造艦預算共申請279億美元,打算在2023財年編列建造九艘新艦,包括兩艘伯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1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LHA-9,實際上美國國會在2021財年就已經授權採辦)、一艘LPD17 Flight 2型船塢運輸艦(LPD-32,是美國海軍打算訂購的最後一艘同型艦)、一艘約翰.路易斯級(John Lewis class)艦隊油船、一艘納瓦荷級(Navajo class)遠洋拖船。而在附件中的未編列優先項目(unfunded priorities list),美國海軍並未列入任何新艦,而是列入購置更多標準SM-6防空飛彈(要求升級125枚來符合太平洋戰區的需求)、增購11枚AGM-158C-1長程反艦飛彈(LRASM)、更多船艦/潛艦/無人船艦/資訊系統等的備用料件、航空母艦機隊備用料件等等,重點在提高在軍力的備便程度與裝備妥善率、人員訓練、船廠能量等。然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未編列優先項目中,名列第一的就是美國海軍不打算建造的第四艘LPD17 Flight 2型船塢運輸艦(LPD-33);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打算大砍LPD17 Flight 2型船塢運輸艦,建造總數停在三艘(即2023財年編列的LPD-32)。

另外,美國海軍的2023財年預算申請書打算在2023財年汰除24艘作戰與戰鬥支援船艦,包括五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CG-52、53、56、57、69)、四艘惠德比島級船塢登陸艦(LSD-42、44、46、48)、海軍現役的全部9艘自由級LCS近海作戰船艦(LCS-3、5、7、9、11、13、15、17、19)、兩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SSN-721、722)、兩艘亨利.凱瑟級艦隊油船(T-AO-189、193)、兩艘蒙特福特角級海上浮動基地船(ESD-1、2)。

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打算提前除役四艘LSD,且打算將建造中的LPD 17 Flight 2船塢登陸艦的數量大砍到只剩三艘(LPD-30~32);原本預計被LPD 17 Flight 2取代的惠德比島、哈潑渡口級船塢登陸艦(LSD)會在沒有同類艦艇接替的情況下退役,可能導致未來美國海軍兩棲船艦的總數大幅縮水至24艘(2022年初現役有32艘),遠低於維持快速反應能力的底線31艘──這是2022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戰鬥發展與整合的副司令(Deputy Commandant for Comba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卡斯滕.赫克中將(Lt. Gen. Karsten Heckl)在海軍水面船艦協會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 2022)提到的數字。引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強烈不滿;24位退役陸戰隊將領包含前國防部長詹姆士.馬蒂斯(James Norman Mattis)聯名抗議這項決定,認為一口氣除役四艘LSD加上兩艘珍貴的ESD海上基地船,會迫使陸戰隊更加倚賴岸上設施進行裝卸、中轉等重要後勤作業;一旦美軍不能鞏固安全的裝卸港口,就會嚴重影響陸戰隊的作戰能力。

在2022年4月4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權與武力投射子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seapower and projection forces subcommittee)主席──民主黨籍眾議員喬.柯特尼(Joe Courtney)以及代表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籍眾議員羅伯.維特曼(Rob Wittman)對USNI表示,美國國會應該會認可陸戰隊在未撥款優先清單中的LPD-33的先期採辦經費,也就是打算阻止美國海軍停產LPD 17 Flight 2的行動。科特尼與維特曼也表示,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預算申請中編列LHA-9「並不算數」,因為美國國會已經在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授權編列了這艘船艦(2022年3月10日才由參眾兩院通過,11日由拜登總統簽署生效),因此2022財年美國海軍實際上只申請編列訂購8艘新艦。在2022年6月7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的眾議員向Defense One透露,委員已經有共識,會阻止海軍在在2023財年提前除役四艘LSD,並堅定支持兩棲登陸艦艇不得低於31艘。

在2022年6月14日,眾議院撥款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on Committee,HAC)的國防子委員會(defense subcommittee)公布該子委員會版本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其中授權海軍編列訂購8艘新艦,除了LHA-9之外(被國會認定已經編列,不能算在2023財年),其餘都跟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申請相同,總額278億美元;此外,此版本草案並沒有包括發展配備低當量核武的海射巡航飛彈(low-yield Sea-Launched Cruise Missile)的預算,也就是前一個財年部分共和黨籍眾議員呼籲發展的爭議性項目。關於除役船艦,HAC國防子委員會版草案允許美國海軍除役4艘自由級LCS(保留五艘),並否決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申請除役的所有六艘兩棲艦,包括四艘惠德比島級LSD與二艘蒙特福特角級ESD,以及即將完成升級工作的神盾巡洋艦維克斯堡號(USS Vicksburg CG-69);此版本草案允許海軍在2023財年除役12艘船艦,包括四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CG-52、53、56、57)、四艘自由級LCS、兩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SSN-721、722)、兩艘亨利.凱瑟級艦隊油船(T-AO-189、193)。

在2022年6月16日,參議院武裝部隊子委員會(The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也公布該委員會版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其中關於海軍退役船艦的計畫,此版本與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國防子委員會相同,允許海軍除役12艘船艦含四艘LCS,要求海軍保留想除役的六艘兩棲船艦、四艘自由級LCS以及維克斯堡號(CG-69)。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版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比拜登政府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申請增加450億美元。

在2022年6月22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HASC)通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修正案,比國防部的2023財年預算申請再增加370億美元;其中,為海軍2023財年造艦預算增加約35.65億美元,在海軍申請的8艘新艦之外再增加5艘,使總數達到13艘;新增的五艘包括一艘伯克級Flight 3驅逐艦(12億美元)、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9.238億美元)、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7.46億美元)以及兩艘衍生自先鋒級的遠征醫療船(Expeditionary Medical Ship,EMS,6.95億美元)。關於除役艦艇方面,HASC版本同樣只授權海軍除役12艘船艦,與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以及參議院版相同,要保留海軍想除役的6艘兩棲船艦、5艘自由級以及維克斯堡號巡洋艦(雖然此前HASC主席、華盛頓州眾議員 Adam Smith的批示中允許海軍除役9艘自由級)。

在2022年7月28日,參議院撥款委員會(The 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通過該委員會版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總金額7921億美元(比美國國防部申請的高320億美元);其中,造艦預算為320億美元,包含一艘LPD-17 Flight 2船塢運輸艦(LPD-33)的先期採辦(AP)經費2.5億美元,等於是否決美國海軍希望停產此型船塢運輸艦的要求;此外,編列給LHA-10(第四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的預算也比美國海軍要求的(10.8億美元)還要更多2.89億美元。原本美國海軍只在2023財年預算申請要求購買1艘SSC岸地連結器(取代LCAC的氣墊登陸艇),但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版本增為3艘,總共2.64億美元。此版本的造艦預算包括訂購三艘DDG-51 Flight3驅逐艦(69億美元)、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45億美元)、一艘星座級飛彈驅逐艦(11.3億美元)、一艘LPD-17 Flight 2(即LPD-32,編列16億美元)、兩艘不同版本的先鋒級遠征運輸船(運輸船跟醫療船各一,共6.45億美元),總計9艘。這個版本草案還包括要求美國海軍部長在2024財年預算中,列出美國海軍造艦計畫中,只有一家或少數供應商可以供貨的關鍵組件,並提出未來擴充產能的建議。

在2022年8月15日,USNI新聞報導,美國海軍申請在2023財年除役的船艦總共39艘;除了先前已知的24艘作戰以及戰鬥支援艦艇(五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9艘自由級LCS、兩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兩艘亨利.凱瑟級艦隊油船、兩艘蒙特福特角級海上浮動基地船)之外,新增列10艘戰略海運船隻以及剩下的5艘暴風級巡邏艇(PC-3、4、5、6、9、12)。這10艘戰略海運船隻包括7艘大型中速滾裝船(LMSR)以及三艘貨船,包括兩艘巴伯.霍普級大型中速滾裝船(T-AKR-300、301)、兩艘高登級(Gordon class)大型中速滾裝船(T-AKR-296、298)、兩艘蕭哈特級(Shughart class)大型中速滾裝船(T-AKR-295、297)、三艘馬特.科查克中士級(Sgt. Matej Kocak)貨船(T-AK-3005、3006、3007)。在這39艘船艦中,參議院與眾議院版本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預計會保留16艘,也就是除了前述已知會保留的12艘(5艘自由級、六艘兩棲艦、維克斯堡號巡洋艦)之外,再加上四艘戰略海運船隻。

在2022年11月30日USNI報導,參議院與眾議院對於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FY 2023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達成共識;隨後此版本在12月8日由眾議院通過、12月15日由參議院通過,比拜登政府原本申請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再增加450億美元;其中,海軍造艦預算為326億美元,編列11艘新艦,包括三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兩艘快速遠征運輸船、一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一艘聖安東尼奧Flight 2船塢運輸艦(LPD-32)、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以及一艘納瓦荷級遠洋拖船;相較於原本美國海軍的預算申請,參眾兩院版本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新造船艦部分增加一艘柏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以及兩艘遠征運輸船,其餘不變。 2023財年編列的三艘柏克Flight 3是柏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第一個多年份批次採辦(MYP)的首批三艘,原本美國海軍希望這個五年期MYP(2023至2027財年)採購9艘柏克Flight 3並附帶一艘選擇權,但國會目標是編列15艘。除了新造艦之外,國會版授權法案也包括為LHA-10兩棲攻擊艦(第四艘美利堅級)編列2.89億美元先期採辦(AP)經費,以及LPD-33船塢運輸艦的2.5億美元先期採辦經費。除役船艦方面,國會版2023財年國防授權否決原本海軍打算除役的12艘船艦,包括五艘LCS、四艘船塢登陸艦(LSD)、兩艘蒙福特角級遠征運輸船以及一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防艦(維克斯堡號);此外,也限制海軍原本打算除役的一部份EA-18G的計畫(必須提交一份關於海軍航空隊的戰略與執行計畫,要能符合電戰機隊訓練與作戰需求)。這意味著國會批准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除役四艘提康德羅加級、4艘自由級LCS、兩艘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兩艘亨利.凱瑟級艦隊油船、10艘戰略海運船隻以及5艘暴風級巡邏艇(PC-3、4、5、6、9、12)。

2023財年版30年造艦計畫

在2022年2月18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拉迪上將(Adm. Mike Gilday)在AFCEA論壇以及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USNI)舉辦的WEST 2022會議上表示,美國海軍需要總數超過500艘船艦,包括12艘航空母艦、9艘大型全甲板兩棲攻擊艦(LHA/LHD)以及19到20艘船塢運輸艦(LPD)、30艘左右較小型兩棲船艦支持陸戰隊近岸旅(Maritime Littoral Regiments)、60艘驅逐艦以及50艘左右巡防艦(這個數字包含LCS)、70艘核子攻擊潛艦、12艘彈道飛彈潛艦、100艘後勤支援船艦以及大約150艘無人船艦。吉拉迪上將提到的造艦數量來自於2022財年海軍長期造艦計畫(FY2022 long-range shipbuilding plan);而因應五角大廈推動下一階段國家戰略計畫而要求各軍種進行的武力結構評估(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FSA),結果會在2024財年預算申請書出爐。依照麥可.吉拉迪上將提到的數字,美國海軍造艦計畫會包含263艘有人作戰船艦、150艘無人船艦與100艘後勤支援船艦。

在2022年4月20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公布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申請書中附帶的30年造艦計畫文件。其中,對30年後(到2052財年)的海軍艦隊數量有三種版本。前兩種版本是在造艦預算沒有太多實質成長的情況下的預估:

第一種:2052財年達成316艘,包含10艘航空母艦、73艘大型水面作戰船艦(DDG)、45艘小型水面作戰船艦(FFG與LCS),60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12艘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2艘核子動力巡航飛彈潛艦、44艘兩棲船艦、44艘戰鬥後勤船艦與26艘支援船艦。在此種版本之下,2035財年艦隊總數為305艘,2045財年達成318艘。

第二種:2052財年達成總數327艘,包含10艘航空母艦、67艘大型水面作戰船艦(DDG)、50艘小型水面作戰船艦(FFG與LCS),69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12艘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3艘核子動力巡航飛彈潛艦、42艘兩棲船艦、48艘戰鬥後勤船艦與26艘支援船艦。在此種版本之下,2035財年艦隊總數為307艘,2045財年達成322艘。

第三種:假設造艦預算比2022財年實質增長750億美元(依照2022財年幣值),在提高採辦規模、擴充造艦業界基礎並能如期如預算完成工作,則可望在2052財年達到367艘,不過文件中註明,並沒有獨立地評估分析,支持達到此一艦隊規模所需的造艦產業能量。第三種預估的367艘包含10艘航空母艦、82艘大型水面作戰船艦(DDG)、50艘小型水面作戰船艦(FFG與LCS),65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12艘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2艘核子動力巡航飛彈潛艦、58艘兩棲船艦、48艘戰鬥後勤船艦與40艘支援船艦。在此種版本之下,2035財年艦隊總數為317艘,2036財年達成326艘,2045財年達成363艘。

前幾年美國海軍向國會提交的造艦計畫數量,艦隊總數都是納入無人船艦的數量;但由於美國國會已經對無人船艦項目的成熟度表達疑慮,並在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明文規定除非關鍵技術的可靠度獲得驗證,否則不支持海軍採辦任何一艘無人船艦,所以2023財年美國海軍30年造艦計畫的船艦總數估計,就排除了無人船艦。

這份30年造艦計畫也記載,美國海軍打算在2024到2027財年除役53艘船艦,2024、2025與2027財年都是除役13艘,2026財年除役14艘。其中,首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排定2025財年除役,而2027財年則除役第二艘尼米茲級航母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以及首艘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亞里.伯克號(USS Arleigh Burke DDG-51)。值得註意的是,此造艦計畫中,打算在5年期發展計畫(2023至2027財年)期間,把全數22艘提康德羅加級預定在2027年除役完畢;LCS方面,除了2023財年申請除役現役9艘自由級(都沒有修正傳動齒輪箱問題),2024財年也要求除役2艘獨立級(LCS-6、8)。

 

2021年預測的2023財年版2045年艦隊武力結構

在2021財年國會國防授權法案中,國會要求美國海軍提交未來海軍艦隊兵力需求的分析報告。在2022年7月中旬,美國海軍提交這份報告給國會,稱為戰鬥武力船艦評估與需求(Battle Force Ship Assessment and Requirement,BFSAR),其中記載因應未來的競爭與作戰需求,美國海軍作戰部隊需要373艘船艦;這個數量比現役美國海軍船艦總數還多75艘,也高於三個月前美國海軍提交的2023財年版30年造艦計畫中提到的數量。

依照稍後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USNI News)獲得的消息,此份內容記載,到2045年,美國海軍兵力結構目標是373艘有人船艦、150艘無人船艦以及30000架軍機;這些船艦數字相對低於2020年10月提出的「戰鬥武力2045」,但有人船艦數量還是高於2016年以來規劃的355艘。船艦包括:

1.12艘哥倫比亞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

2.12艘航空母艦。這個數量恢復到2009財年的水平(此後美國海軍只有11艘現役航母)。

3.66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分為快速核能攻擊潛艦以及攜帶大直徑籌載的潛艦,如維吉尼亞Block V以後。

4.96艘大型水面船艦(包括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以及目前規劃中的DDG(X)

5.56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

6.31艘大型兩棲船艦。這個數量符合稍早美國海軍陸戰隊強調的大型兩棲船艦的數量底線。

7.18艘輕型兩棲船艦(LAW)

8.82艘戰鬥後勤支援船艦

9.無人船艦:包括150艘大型水面與水下無人載具,此時美國海軍還在研擬這些無人載具的定義以及構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爾迪表示,希望2020年代中期到後其,能開始將大型無人水面載具部署到航母打擊群中;而未來大型無人水面載具的一個目標是做為飛彈發射平台。

航空機部分,3000架軍機包括:

1.1300架有人艦載機,含第五代艦載戰鬥機(F-35B/C)、目前正在發展的新世代制空戰鬥機(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 fighters)族系以及無人航空載具。

2.900架反潛/水面作戰飛機,包括海洋巡邏監視機(P-8A等)、直昇機(MH-60R、MH-60S等)、無人機如MQ-4C、MQ-8等等

3.750架支援飛機(運輸機等,如MV-22傾斜旋翼機等)

 

2023財年美國海軍長期造艦計畫

依照2022年11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對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中造艦計畫的分析報告,2023財年美國海軍並有沒像以前一樣提出一份明確30年造艦計畫,而是提出三個獨立的長期造艦選項(Alternative 1~3),就三個方案到2045年的各船艦數量,與2022財年美國海軍艦隊實際規模(共292艘)進行比較。

選項一、選項二的艦隊總成本較為相近,主要是艦隊結構分配不同;選項一的核子攻擊潛艦數量比選項二少,但是大型作戰船艦(LSC)與小型水面作戰船艦(SSC)數量相對較多。選項二比起選項一相對著重水下作戰能力,因此建造數量較多的核子攻擊潛艦,其中是購買現有型號攻擊潛艦(維吉尼亞後續型號)較多、新一代核能攻擊潛艦(SSN(X))較少。選項三則是比選項一、二購買更多各型水面作戰艦艇與支援艦艇,攻擊潛艦方面著重於購買更多新一代核能攻擊潛艦,因此潛艦數量比選項二稍微減少。

選項一(Alternative 1):水面/水下作戰船艦總數到2045年達243艘,比2022年(231艘)增加12艘;而再加上後勤支援船艦,選項一到2045年艦隊總數達318艘,比2022年(292艘)增加26艘。依照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書,選項一所需的造艦總成本是689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艦預算230億美元。然而依照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算,方案一的新艦建造預算達795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艦預算265億美元。

選項二(Alternative 2):水面/水下作戰船艦總數到2045年達242艘,比2022年(231艘)增加11艘;加上後勤支援船艦的總數為322艘,比2022年(292艘)增加30艘。依照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書,選項二所需的造艦總成本是696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艦預算232億美元。然而依照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算,方案二的新艦建造預算達834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艦預算278億美元。

選項三(Alternative 3):水面/水下作戰船艦總數到2045年達271艘,比2022年(231艘)增加40艘;加上後勤支援船艦的總數為363艘,比2022年(292艘)增加71艘。依照美國海軍2023財年預算書,選項三所需的造艦總成本是763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艦預算254億美元。然而依照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算,方案三的新艦建造預算達8810億美元,平均每年造艦預算294億美元。

航空母艦方面,選項一與選項二都只維持11艘大型航空母艦,比2022財年減少1艘;而選項三維持12艘大型航空母艦。

兩棲船艦方面,三個選項的大型兩棲船艦(全通甲板兩棲攻擊艦LHA/LHD以及船塢登陸艦LSD/LPD)都比2022年減少,但是另外新增輕型兩棲船艦(LAW)。選項一根選項二對大型兩棲艦隊刪減幅度較大,只有7艘LHA/LHD(比2022年減少2艘)以及15艘LPD/LSD(比2022年減少7艘);選項三的大型兩棲船艦方面,維持與2022年相同的9艘LHA/LHD,LPD/LSD減為17艘(比2022年減少5艘)。而LAW方面,選項一打算建造25艘,選項二打算建造18艘,選項三打算建造33艘。

核能攻擊/巡航飛彈潛艦方面,三個選項的數量都會比2022年增加,選項一是55艘,比2022年(54艘)增加1艘,選項二是62艘,選項三是60艘。

水面船艦方面,三種方案都是減少大型水面船艦數量、增加小型水面船艦數量來增加作戰艦隊的分散性。選項一的大型水面船艦(LSC,巡洋艦/驅逐艦)是75艘,比2022年(88艘)減少13艘,而小型水面船艦(SSC)為44艘,比2022年(33艘)增加11艘。選項二的LSC數量只有70艘,比2022年減少15艘;而SSC為49艘,比2022年增加16艘。選項三的LSC數量為80艘,比2022年減少8艘,SSC數量也是49艘。

後勤船艦方面,三種方案總數數量都比2022年增加。其中,第一線戰鬥支援船艦總數方面,方案一與方案二都是29艘,比2022年減少3艘;而方案三則是42艘,比2022年增加10艘。而其他支持、後勤、補給船隻方面,方案一是75艘,比2022年(61艘)增加14艘;方案二是80艘,方案三則為92艘。

2024財年版造艦計畫

依照2023年3月美國海軍公布的2024財年造艦計畫,建造新艦預算總計約328億美元,訂購9艘新艦,包括一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兩艘柏克Flight 3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其中一艘是海床作戰型)、兩艘星座級巡防艦、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一艘新一代AS(X)潛艦支援艦。此外,在2024財年除役11艘船艦,包括兩艘獨立級LCS(LCS-6、8)。在2024財年版的五年未來財年計畫(FYDP,2024至2028財年)中,打算訂購55艘新艦,平均每年11艘;如果維持每個財年編列建造11艘新艦的速率,並以每艘船艦役期35年來計算,估計在35年週期內(至2060年代),美國海軍船艦總數可增至385艘。

在2023年4月18日,美國海軍向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提交的2024財年版30年造艦計畫草案(細節內容要等6月才完成);跟2023財年版類似,2024財年版30年造艦計畫提供三種可能估計,選項一(Alternative 1)以及選項一(Alternative 2);其中,「選項一」與「選項二」是基於幾個限制條件之下來計算,包括有限的預算成長幅度(2.1%,低於當今通貨膨脹速率)以及造艦產業能力限制,使得海軍無法以所希望的速率(DDG、FFG以及SSN都以每財年兩艘的速率訂購)造艦。作為基線的「選項1」是2024財年總統預算 (President’s budget for FY2024,PB2024),預期美國海軍在2039至2040財年有人艦隊規模達到331艘的頂峰然後下降,在2053財年降至319艘;「選項2」預期美國海軍有人船艦數量在2039財年達到331艘的頂峰然後下降,到2053財年降至328艘。

相較於「選項1」,選項2在相同的預算限制下,更重視核動力攻擊潛艦與無人船艦的數量;藉由採購相對較多的現有維吉尼亞級(而不是SSN(X))、採購更多現有柏克級以及推遲開始建造新一代DDG(X)驅逐艦的時間,「選項2」可以節省更多資金來增加核子攻擊潛艦的數量,以及購買更多後勤支援艦艇。「選項1」在開始訂購SSN(X)的同時就停止訂購維吉尼亞級,而「選項2」在開始訂購SSN(X)時仍繼續建造維吉尼亞級;此外,「選項2」比「選項1」更晚將驅逐艦產線從柏克級轉換到新一代DDG(X),並且相對減少驅逐艦隊的數量。

「選項3」則是在考慮美國海軍預算能有實質成長(扣除通膨)之下的艦隊結構,預估2042財年海軍有人船艦總數可增加到356艘,2053財年進一步達到367艘,包括以四年的間隔採辦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在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以及驅逐艦分別過渡到新一代SSN(X)以及DDG(X)的情況下,都能不斷維持每年編列兩艘核子攻擊潛艦與驅逐艦的速率(選項一、二的驅逐艦與核子攻擊潛艦往往都是在每年採辦一艘到二艘之間交替)。

船艦汰除方面,美國海軍在2024財年造艦計畫中打算在2027財年將所有提康德羅加級退役完畢,2028財年開始退役最老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

在2023年4月18日,代表密西西比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Roger Wicker批評,相較於前一財年,2024財年版的30年造艦計畫犧牲了35艘兩棲作戰船艦來換取後勤支援船艦,損害了陸戰隊投射武力的能力;他批評美國海軍再次提交一個「貧血」、連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的造艦計畫,遑論因應近期日益增高的外部挑戰。

在2023年4月海上/空中/太空(Sea Air Space 2024)年會論壇中,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拉迪上將(Adm. Mike Gilday)透露,會在6月向國會提交一個新的海軍武力結構計畫,預計長期船艦總數會超過先前(2021年以來)訂的373艘的目標。在2023年12月7日Fred Pyle 少將向防務新聞透露,美國海軍希望建造大量巡防艦,並希望擁有一些更小型、戰鬥力強的作戰船艦;此外,海軍發言人David Clark向防務新聞透露,此時美國海軍長期造艦目標的有人船艦總數達381艘(加上134艘無人船艦),高於先前的373艘。

船廠與軍工業產能問題

在2022年9月20日,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司令部(U.S. Fleet Forces Command)主管船艦維修的比爾.格林內少將(Rear Adm. Bill Greene)向防務新聞(Defense News)透露,2022財年內(到2022年9月底結束)美國海軍所有的水面艦維修工作,只有36%準時完成,而前一財年(2021財年)是44%,這意味著美國海軍水面艦維修準時完成率比前一年進一步惡化。不過在維修工時延誤方面則有改善,2022財年美國海軍船艦維修工時延誤相對於2020財年減少18%,比2021財年減少8%;要不是近期美國海軍提出效能改善計畫(Performance to Plan)以及海軍保障系統-船廠(Naval Sustainment System-Shipyards)等努力,情況可能還會更糟。比爾.格林內少將也表示,此時海軍四個公營造船廠總計缺工1000名,而船廠的招募進度落後,這樣的趨勢會繼續到2023財年。在2019年時,美國海軍艦隊維修工作的工時延誤總計有7700個工作天,經過數年努力,到2022年上旬延誤工時已經降低到2200天,而其中1200小時來自於四艘巡洋艦以及1艘兩棲船塢運輸艦(LPD)。 

比爾.格林內少將並沒有提出承包海軍船艦維修業務的民營船廠的數據,但根據他的瞭解,民營船廠也面臨類似的缺工問題,包括熟練的船廠工人、工程師、資訊科技工程人員等。除了缺工之外,另一項困擾是原物料運抵船廠的時間變長了;只要一項原物料或組件延遲,就可能延誤整個維修工作的時程。當一項維護工作因為料件缺失而無法完成,這些工作就會延後到船艦的下一次進塢維修週期。除了船艦維修工作之外,船艦升級工作同樣面臨工程落後的問題,例如先前神盾巡洋艦升級工作總共累積1800天工期落後,佔據美國海軍船艦維修工期落後總天數4200天的一大部分,而此時準備展開的神盾驅逐艦升級工作可能也會面臨類似問題;越複雜的船艦,艦上系統整合測試工作就越困難複雜。而對於國會抱怨近年美國海軍大量汰除船艦,比爾.格林內少將表示,許多老艦除役是因為接下來一到兩個財年都沒有足夠的預算繼續維持該艦運作,船廠沒有船期與人力來維修這些船艦;因此,高齡或需要升級。

2022年9月14日舉行的DefenseOne State of Defense年度會議中,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爾迪上將(Adm. Mike Gilday)表示,對於美國國會希望在接下來的五年多年份合約(2023至2027財年)建造15艘柏克Flight 3,這個採辦計畫代表每年必須同時支持三艘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但目前美國造艦業還不具備這樣的能量,現階段是每年2至2.5艘左右。

然而,美國海軍艦隊武力指揮官(U.S. Fleet Forces Command)達里爾.考德爾上將(Adm. Daryl Caudle)也在SNA 2023年會上提到美國海軍修造船艦以及購買武器彈藥交付進度落後的情況,表示過去五年內美國海軍應該接收10艘新造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但實際上只有6艘;海軍現役50艘核能攻擊潛艦裡應該是10艘在深度維修狀態,但實際上有高達19艘;標準SM-6防空飛彈、魚雷等重要彈藥都無法如期交付。達里爾.考德爾上將表示,在現實的彈藥狀況,就算美國海軍達到隨時維持75艘水面作戰船艦備便執行任務,他們的彈艙也不會滿載。達里爾.考德爾上將呼籲,他不管業界用什麼理由解釋,COVID疫情或供應鏈緊縮,他需要業界準時供應SM-6防空飛彈、魚雷等關鍵彈藥。

隨著2010年代後期與俄羅斯、中國的對抗形勢升高,美國海軍也希望加快關鍵彈藥的生產,包括標準系列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LRASM反艦飛彈、MK-48魚雷等。依照2020財年的計畫,美國海軍希望在可預見的近期內,以每年48枚LRASM的速率生產;而到2024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打算購買91枚LRASM,之後逐漸增加,到2028財年時提高到每年149枚。然而,業界實際產能卻無法達到美國海軍的期望。在2022年6月,洛馬集團啟用新的飛彈生產線,大量使用自動化技術來提高產能以及降低人力需求,例如火箭塗裝工作完全由機器人負責。此外,雷松科技(Raytheon Technologies,後改名為RTX)也擴充產能,在亞利桑那州圖克桑(Tucson, Arizona)建造新產線,在阿拉巴馬州建立新的紅石彈藥測試設施(Redstone Arsenal test facility)。即便如此,飛彈產能的挑戰依舊存在。 在2023年12月15日,主管整合作戰系統(integrated warfare systems)的Seiko Okano少將接受防務新聞訪問時表示,目前飛彈業界的產能瓶頸在火箭馬達,因為美國境內能生產的合格廠商太少。為此,海軍曾與一些小型企業簽署協議,讓他們學習建造標準防空飛彈所需的MK-72以及MK-104等火箭推進器,以增加合格供應商數量。

提高現役艦隊備便率(目標隨時保持75艘備便作戰) 

在2023年1月11日美國海軍水面艦協會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2023)上,美國海軍水面武力指揮官(Commander of Naval Surface Forces)羅伊.基奇納中將(Vice Adm. Roy Kitchener)表示,美國海軍現階段目標是在兩年的時間內,使艦隊隨時能有75艘處於「任務能力」(mission capable)以及「完整任務能力」(full mission capable)的作戰船艦,將近當前美國海軍164艘水面作戰船艦(不包括支援船艦以及核子動力潛艦)的一半。 

在2024年1月9日海軍水面艦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 2024)上,美國海軍水面艦武力司令布蘭登.麥克連中將(Vice Adm. Brendan McLane)透露,此時美國海軍任何一天備便執行任務的船艦數量在50至60艘之間,距離前任羅伊.基奇納中將在SNA 2023提出的「隨時有75艘備便」的目標仍有差距。布蘭登.麥克連中將表示,能提高備便船艦數量的最佳方式,是改善船艦維修作業的準時率。在2019財年時,美國海軍水面艦隊所有計畫性維修工作延誤,累計高達7094個工作天;而在2023財年(至2023年9月底為止),維修工作延誤降至4006個工作天。這些延誤之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延壽工程,一些巡洋艦的延壽升級工作比原訂期程延誤超過數年,製造了上千個工作天落後。布蘭登.麥克連中將表示,如果排除巡洋艦延壽工程的延誤,2019財年美國海軍水面艦隊維修工期延誤是5641個工作天,2023財年是2136個工作天。布蘭登.麥克連中將表示,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在準時完成維護週期方面一直有進展,但距離消除所有落後,仍有一大段距離。

為了持續改善艦隊維修狀況,美國海軍水面艦隊會採取以下措施,包括借鏡艦隊中一些非常成功的短期場站維修週期(short depot maintenance availabilities)經驗,來改善較長的船塢維修週期(yard periods)的表現。以部署在西班牙羅塔(Rota)的美軍驅逐艦為例,這些船艦採取單一維修週期較短的增量維修週期,每次大約100天,而不是傳統上要花費六個月的維修週期;而羅塔海軍站這些短週期維修工作的準時完工率是100%;類似的維修模型也用在美國東岸的驅逐艦隊上,這些驅逐艦隊必須保持待命來對應可能出現的俄羅斯潛艦,而這些驅逐艦隊的短週期維修的準時完工率也十分完美。布蘭登.麥克連中將表示,這些成功案例中有許多值得學習,雖然無法適用於所有的情況,但這些經驗有助於改善水面艦隊的整體維修期程,並看看能否推展。

美國海軍大西洋水面艦隊指揮官(Naval Surface Force Atlantic)喬.卡希爾少將(Rear Adm. Joe Cahill)表示,為了改善水面艦隊維修期程,水面艦隊仰仗兩種新設立機構:第一個是備便作戰中心(readiness operations centers),通過分析資料來瞭解艦隊備便率趨勢(包含人力、資財、訓練等),並開始預測備便率,使得艦隊指揮官能即時做出決策以及運用資源,希望能讓艦隊達成隨時有75艘船艦備便的需求。第二是則是海軍水面整備群(naval surface readiness groups),設置在日本、夏威夷、聖地牙哥、諾福克、維吉尼亞、梅港等重要節點;這些整備群都設有單一的責任指揮官,專職負責處理進入維修的船艦,從維修週期一直到出塢之後的訓練認證,直到這些船艦重回艦隊各打擊群為止。

2024年4月9日海上-空中-太空展(Sea Air Space,SEA 2024)中,美國海軍支援系統指揮部(Naval Supply Systems Command)肯尼斯.伊普斯少將(Rear Adm. Kenneth Epps) 表示,美國海軍正借鑑先前提高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妥善率(從2018年不到五成而達成五角大廈設定的80%)的經驗到公營船廠,以提高美國海軍核子潛艦的妥善率。 在航母打擊群裡,補給官、船艦維修軍官、航空聯隊維修軍官每天都會開三合會,討論如何達成當天戰鬥機出勤架次的目標 ;這確保與艦載機出勤相關的各方都能相互瞭解彼此的狀況,進而對眼前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是相互責怪推諉。肯尼斯.伊普斯少將表示,會將這樣的對話形式推廣到水面船艦與潛艦的社群。

在過去,關於潛艦與水面艦的生態系統中,一艘船艦或潛艦進入部署週期的下一階段時,都會把船艦整備的責任轉移到另一個指揮系統。 例如,攻擊潛艦與水面艦的妥善率目標分別由海軍潛艦武力司令部(Commander of Naval Submarine Forces)與水面船艦司令部(Commander of Naval Surface Forces) 設立;但是,實際執行上是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負責船艦服役期間的妥善率,而後勤維修保障活動牽涉的供應鏈則是由 海軍補給系統司令部(Naval Supply Systems Command,NAVSUP)來整合。在這些活動裡,艦隊中的補給軍官與工程人員之間欠缺有效的溝通回饋機制,例如可獲得的備料零件數量是否正確 (業界不只負責產製新的組件,也包括翻修維護現有的複雜組件)。

肯尼斯.伊普斯少將表示,如何改善這些關於船艦整備率 的單位的聯繫關係,是提高潛艦備便率的重點,之後也會推行到水面艦隊中。潛艦武力單位希望攻擊潛艦部隊在任何時刻都能維持80%的妥善率,肯尼斯.伊普斯少將表示在潛艦準時完成維修週期的前提下才能達到;而水面艦隊設群希望任何時間都能維持至少75艘備便值勤的船艦,同樣需要即時的維修。在核子攻擊潛艦方面,這些措施已經開始看到成效,核子攻擊潛艦部隊的備便率從60%提高到66%,此時海軍目標希望在2027年底達成80%。

 

兩棲船艦數量危機

在2021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發表了「介入部隊概念」(A Concept for Stand-In Forces)的文件,主張海軍陸戰隊應該以小型單位的形式運作,能夠快速反應,經常性地部署在敵對方面勢力的打擊距離以內。「介入部隊概念」不只武裝衝突正式爆發後的介入,而是某個區域情勢開始緊張、研判可能發生衝突的時候,陸戰隊兵力就應該在該區域存在。陸戰隊表示,中國的威脅是推出這個概念的主因,但這個概念也可以用於任何地區。實現這樣計畫,美國海軍陸戰隊不僅要具備足夠的作戰能力(包括2030年武力結構構建的快速反應長程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美國海軍也需要維持相當數量的現役兩棲船艦,加上充足的後勤物資以及海運能量,才能支持陸戰隊在衝突前線的持續部署。

在2022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船艦協會年會(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NA 2022)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主管戰鬥與發展整合副司令卡斯滕.赫克中將(Lt. Gen. Karsten Heckl)表示,基於當今全球性的大國對抗需求,美國海軍兩棲作戰船艦的數量不能低於31艘,才能滿足維持三支兩棲待命團(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與搭載的陸戰隊遠征單位(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s,MEU)隨時備便,應付任何時間發生的可能狀況。然而在2021年夏季,美國海軍現役兩棲船艦數量降至28艘,低於戰略需要,可能讓美國海軍陸戰隊無法即時對應危機狀況。

在2022年2月18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拉迪上將(Adm. Mike Gilday)在AFCEA論壇以及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USNI)舉辦的WEST 2022會議上表示,美國海軍接下來造艦計畫會包含263艘有人作戰船艦、150艘無人船艦與100艘後勤支援船艦;其中,大型兩棲船艦(LHA、LHD、LPH等)總數大約28到29艘,比起海軍陸戰隊副司令卡斯滕.赫克中將在稍早SNA 2022提到的「不得低於31艘」略為短少。

雖然美國國會阻擋海軍在2023財年提前除役兩棲艦,但2022年10月4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海軍內部一份關於2024財年預算的備忘錄指出,打算在2024財年申請除役另外四艘惠德比島級與哈潑渡口級(LSD-47、49、50、51),艦齡介於26到33年之間;其中,艦齡最短的珍珠港號(USS Pearl Harbor LSD-51)艦齡僅為預定壽期的2/3。美國海軍在備忘錄記載,這些船艦資材狀態差,需要耗費大量資源來維持運作;相形之下,將這些資源挪做他用,能更好地支持兩棲艦隊運作以及海軍和陸戰隊的國防戰略。備忘錄同時記載,2023財年美國海軍原訂申請除役的四艘LSD被國會駁回,在2023財年內就需要1.5億美元繼續操作,在接下來五年總共要花費25億美元來維持。

而對於2024年申請除役的四艘LSD,這份備忘錄中沒有記載可以節省的成本;依照另一份文件,美國海軍根本沒有為這幾艘船制訂維修計畫,因為繼續維運這些船艦所需的成本「超過這些船艦剩餘役期的價值」。以1990年服役的托爾圖加號(USS Tortuga LSD-46)為例,該艦在2018年展開延壽工程,然而實際工程比原訂預算超支至少9900萬美元;在2022年5月的聽證會上,海軍表示此時托爾圖加號延壽工程(進行到第四年)進度約80%,至此已經耗費2至3億美元;而近期海軍的文件表示目前托爾圖加號仍無法航行以及服役。海軍發言人崔維斯.加拉漢少校(Lt. Cmdr. Travis Callaghan)告訴防務新聞,這些兩棲船艦的任務十分吃重,然而過去這些年裡美國海軍取消了一些對兩棲船艦的必要維修作業,仍直接派遣這些船艦執行任務。船艦能有效服役的年限,取決於壽期生涯中能否依照計畫持續進行維護作業,而這些兩棲船艦並沒有受到妥善維護,久而久之自然造成不良後果。

而美國海軍艦隊指揮部維修作業的指揮官比爾.格林少將(Rear Adm. Bill Greene)也在近期的會議上表示,美國海軍已經建立了某種「自殘傷害」,美國海軍急著提前除役這些船艦,但被國會否決;即便如此,當美國海軍決定將某些船艦除役時,就取消了這些船艦接下來幾年的計畫性維修程序。國會固然可以立法迫使海軍維持這些船艦,但並沒有相對應的經費或塢期可以為這些船艦執行維修,意味著這些船艦在接下來數年都不可能執行主要維護計畫(意味著這些船艦只是名義上留在艦隊裡,但恐怕無法部署並貢獻戰力);格林少將表示,美國海軍對於這種反覆拉扯早已司空見慣。

美國海軍水面艦隊發言人阿爾羅.雅伯拉罕遜(Cmdr. Arlo Abrahamson)對防務新聞透露,近年美國海軍所有船艦的維護作業都十分掙扎,然而其中兩棲船塢登陸艦(LSD)最為顯著;美國海軍船艦的壽命週期健康狀況評估顯示,LSD艦隊裡狀況符合滿意門檻(satisfactory threshold)的數量,比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少50%;LSD維修作業的複雜度以及工期都一直攀升,2019到2022年艦隊裡LSD的平均每次維修週期高達461天。這樣的後果是,某些LSD錯過原訂的任務週期,哈潑渡口號(USS Harpers Ferry LSD-48)與日耳曼敦號(USS Germantown LSD-42)因為維修而錯過了2022年8月的西雅圖海洋節(Seattle Seafair festival),拉什莫爾號(USS Rushmore LSD-47)在2022年夏季比原訂前往搭載海軍陸戰隊單位的期程晚了一星期。

此外,2022年初俄羅斯與烏克蘭情勢緊張,原本美國打算加速派遣奇爾沙治號(USS Kearsarge LHD-3)為首的兩棲待命群(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搭載第22陸戰隊遠征群(the 22nd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前往歐洲,但由於惠德比島號岡斯頓豪爾號(USS Gunston Hall LSD-44)的維修問題而延誤,沒能趕在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之前完成部署;當時岡斯頓豪爾號原本應該已經完成維修並執行部署前的訓練認證,但實際上該艦到2月仍在維修。雖然美國海軍高層表示,美軍歐洲司令部(U.S. European Command)從未正式要求奇爾沙治號兩棲待命群提前部屬,但一些未獲授權的國防官員向防務新聞透露,歐洲司令部沒有要求,純粹是因為早就知道因為兩棲船艦維修問題,不可能提前部署完整兵力。

依照原本美國海軍武力產生模型(Navy force-generation model),如有需要,任何時間都能往海外部署三個兩棲待命群(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每個ARG由一艘兩棲攻擊艦(LHA/LHD)加上兩艘船塢運輸艦(LPD)或船塢登陸艦(LSD)以及艦上搭載的固定翼與旋翼機組成,每個ARG可搭載一個有2200名兵力的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具備在空中、水面以及海岸作業的能力;三個海外部署的ARG/MEU中,兩個ARG/MEU部署在太平洋方面,第三個則是在歐洲、非洲或中東區域。然而,隨著美國海軍艦隊數量衰退,能夠部署的ARG/MEU數量也隨之減少。美國海軍陸戰隊大衛.弗內斯中將(Lt. Gen. David Furness)對防務新聞表示,此時美國海軍在任何時間內只能勉強維持一個ARG/MEU在海上,陸戰隊單位雖然都以備便,但海軍沒有足夠的兩棲船艦可以搭載這些陸戰隊並進行作業。

大衛.弗內斯中將表示,依照海軍武力產生模型,是假設所有型式的船艦備便率在80%以上;然而,過去十年海軍兩棲船艦的平均備便率只有63%,當前(2022年)更降到45%。大衛.弗內斯中將說,2022年1月東加王國火山爆發之後,美國海軍與陸戰隊沒有餘力做出反應,但中國可以(中國派遣一艘071船塢運輸艦與一艘補給艦前往東加執行人道支援)。當海軍可用的兩棲船艦數量減少,許多軍事或非軍事(如人道支援)任務都無法即時應對,自然大幅削弱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對應地區性危機的嚇阻與反應能力。

美國海軍發言人崔維斯.加拉漢少校表示,美國海軍同意最少需要31艘兩棲船艦,而接下來兩棲艦隊需求研究以及2022年國家防衛戰略(2022 National Defense)會提出未來兩棲艦隊的需求以及預算。美國海軍陸戰隊負責監督2030武力結構(Force Design 2030)的卡斯滕.赫克中將(Lt. Gen. Karsten Heckl)表示,陸戰隊以本身的預算來更新陸戰隊的武器、感測器與通信系統;然而,他們仍然需要美國海軍購置兩棲船艦以及岸地連結器(如直昇機、登陸載具等)。而卡斯滕.赫克中將之下主管海上遠征作戰的Shon Brodie則表示,雖然五角大廈十分重視太平洋戰區──大部分都是海軍,然而整體國防預算分配仍依照三個軍種相對平均的方式;在當前主要問題是在海軍區域(太平洋戰區)的時候,卻是在軍種平均的預算結構下解決問題,一開始起點就錯了。

在2022年9月30日,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副司令艾瑞克.史密斯上將(Gen. Eric Smith)向防務新聞透露,海軍與陸戰隊高層正達成有效的進度,確保作戰指揮官擁有所需的兩棲船艦來執行被賦予的任務;這意味著海軍與陸戰隊對於2024財年打算除役多少LSD似乎會進行妥協。

大衛.弗內斯中將證實,美國海軍與陸戰隊還在協商關於剩下的LSD艦隊的汰除進度,並希望美國海軍能採用比較緩和的方式,而不是在短時間內全面除役這些船艦。大衛.弗內斯中將認為,應該繼續對這些LSD進行定期維修工作,以批量訂購的方式一次編列採購多艘新LPD來降低單位成本,並且以完成一艘LPD才汰除一艘LSD的速率,確保艦隊隨時都有足夠的兩棲船艦。大衛.弗內斯中將說,如果海軍沒有採取這些步驟,僅僅因為美國國會強迫而繼續保留這些LSD,就只會是名義上保留這些船,實際上根本無法值勤使用,沒有任何戰力。

在2022年10月7日,在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ilson Center)一場關於東南亞與太平洋區的會議上表示,代表維吉尼亞州的Rob Wittman(共和黨)表示,軍陸戰隊司令大衛.伯爾格上將計畫的「2030年武力結構」對於抗衡中國在印太區域影響力有許多好處;在2021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發表了「介入部隊概念」(A Concept for Stand-In Forces)的文件,主張海軍陸戰隊應該以小型單位的形式運作,能夠快速反應,經常性地部署在敵對方面勢力的打擊距離以內,在區域情勢升高、研判可能會有武裝衝突發生時就抵達該區域。Rob Wittman表示,陸戰隊規劃的遠程打擊、反艦能力能讓中國制訂作戰計畫時產生更多顧慮;然而,要達成「介入部隊概念」的前提是,美國海軍至少要維持31艘現役的兩棲運輸船艦以及強大的後勤基地,才能維持陸戰隊的前進部署。而此時美國無論是海軍作戰艦隊或海上後勤船隊逐漸老化,能否支持持續在戰區作業,讓人十分憂慮,因為長距離作戰需要海量資源與的後勤支持。Rob Wittman表示,在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海軍有364艘船艦可以支持作戰,但現在艦隊規模遠少於這個數字。 

在2023年2月22日,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迪.托羅(Carlos Del Toro)在國家國防工業協會(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Association,NDIA)會議上表示,美國海軍目前「戰略性暫停」(strategic pause)訂購兩棲船艦,利用一些時間研究之後陸戰隊究竟需要購買什麼樣的兩棲船艦。卡洛斯.迪.托羅表示,美國海軍在經過研究之後,「可能會」恢復購買一些中型兩棲船艦;研究工作有兩方面,分別是作戰武力船艦評估(Battle Force Ship Assessment)以及能力研究(Capabilities-Based Assessment),前者是基於艦隊所需的船艦數量,後者則是針對船艦的設計與能力。LPD Flight 2已經是聖安東尼奧級的簡化降級版本,犧牲部分能力(但仍比惠德比島級/哈潑渡口級更強),單艦成本比第一批聖安東尼奧級降低約4億美元。在2023年3月12日,美國海軍正式公布2024財年的預算申請書;其中,美國海軍不會在2024財年訂購LPD-33;原本美國海軍計畫在2025財年正式編列LPD-33,但此前海軍部長卡洛斯.迪.托羅宣佈「戰略性暫停」並進行評估、接下來五個財年都不購買任何聖安東尼奧級或LPD類的兩棲船艦(雖然美國國會在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中已經編列了LPD-33的2.5億美元先期採辦備料經費)。在2024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把接替LPD Flight 2的新兩棲船艦項目暫時稱為LX(R)。在2023年3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麥可.吉爾迪上將(Adm. Mike Gilday)在年度麥克阿里斯防務項目論壇(McAleese Defense Programs Conference)表示,LPD Flight 2首艦(LPD-30)價格為14.7億美元,二號艦(LPD-31)上升到15億美元,第三艘(LPD-32,國會授權在2023財年採辦)此時還在協商合約,價格應該會上漲到19至20億美元,漲幅高達21~25%。以這種漲幅,除非使用綑綁採辦(bundle buy),原訂在2025財年訂購的LPD-34恐怕會25億美元;麥可.吉爾迪上將認為,這顯示LPD Flight 2的採辦正在錯誤的道路上。這是美國海軍暫停購買任何LPD、進行戰鬥武力船艦評估與需求研究的重要原因。 

對此,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畢爾格上將(Gen. David Berger)向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以及防務新聞(Defense News)表達不滿再次強調,31艘兩棲船艦是最底線,對於陸戰隊的部署需求,一艘都不能少;如果備便的兩棲船艦數量有所短缺,一旦有非預期突發狀況而美軍需要回應,陸戰隊指揮官手中沒有足夠能力的風險就會增加。海軍陸戰隊副司令發言人喬許.班森少校(Maj. Josh Benson)在3月9日表示,萬一海軍「戰略性暫停」訂購兩棲船艦的間隔過長,就可能導致船廠生產線停產關閉;而一旦生產線關閉,船廠就會被迫裁減生產人員,許多累積多年經驗的熟練員工就會流失,使得未來無法滿足海軍造艦需求的風險大增。如果LPD Flight 2項目喊停,造艦業界在2027財年起就會被迫裁減人力。此時,陸戰隊與海軍一同進行「能力研究」,針對現有LPD Flight 2設計進行總結,並探討下一型兩棲船艦的面貌;然而在此同時,美國海軍現在仍需要持續訂購LPD Flight 2,1對1地汰換老舊的船塢登陸艦(LSD)。如果沒有及時持續建造LSD的替代艦,陸戰隊司令部會面臨極大的風險,並且將無法維持31艘兩棲船艦的底線。 

在2023年3月13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新聞報導,美國海軍主管預算的甘伯頓少將(Rear Adm. Gumbleton)表示,戰略性暫停採購LPD類兩棲艦是國防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OSD)及其下成本與項目評估(Cost Assessment and Program Evaluation)辦公室的決定。甘伯頓表示,暫停並重新評估兩棲艦需求並不是要在LPD以及規劃中的中型登陸艦(LSM,原LAW)之間二選一;他認為海軍與陸戰隊都有許多共識,要維持至少31艘兩棲船艦,採用多年份採辦策略降低成本,並想要一個可預期的未來建軍路線;因此,現在需要進行一項研究,讓實際上採辦成本能降低,對於海軍與陸戰隊都是好事。 

2023年6月12日,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ASC)海權與武力投射子委員會 通過該委員會版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 2024)草案,授權海軍訂購9艘作戰艦艇(總額323億美元),包括1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 兩艘柏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兩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一艘LPD Flight 2船塢運輸艦、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 。美國海軍原本申請2024財年造艦計畫(總額328億美元)編列17.3億美元訂購一艘新潛艦支援艦AS(X),但遭到HASC否決,只允許編列2.48億美元先期採辦經費; 此外,HASC版本改成授權編列一艘海軍要求停止購買的LPD Flight 2船塢運輸艦,總值7.5億美元。一位第二資深的共和黨眾議員表示,美國海軍的確需要AS(X),然而日前國會 剛剛與白宮達成協議,簽署「財政責任法案」(The 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 of 2023)來解決即將來臨的美債違約危機,相關協議會限制2024與2025財年美國聯邦政府開支,因此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會有部分項目受到影響。 

不過隨後在2023年6月14日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國防子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Defense Subcommittee,HADC)公布的NDAA 2024草案版本,對於新造艦與除役艦內容與HASC版本草案有所不同:HADC版NDAA 2024草案授權海軍訂購9艘作戰艦艇共329億美元,基本與海軍預算申請書相同,包括1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 兩艘柏克Flight 3飛彈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兩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以及一艘AS(X)潛艦支援艦,而對於LPD-33船塢運輸艦則僅編列1600萬美元前期費用;對於除役船艦方面,HADC版否決海軍要求除役的三艘惠德比島級船塢運輸艦中的兩艘(LSD-42、46),但允許除役一艘(LSD-44),此外否決海軍要求除役兩艘LCS(LCS-6、8),但允許海軍除役兩艘提康德羅加級(CG-63、67)。  隨後在2023年6月22日,眾議院表決通過眾議院版NDAA 2024草案,其中LPD-33以及AS(X)都獲得編列,也就是授權海軍訂購10艘新艦,比海軍要求的還多一艘;2023年7月27日,參議院通過參院版NDAA 2024草案,新造艦內容與眾院版一致,授權海軍訂購10艘新艦,包含LPD-33以及AS(X);除役舊艦方面,參院版草案否決海軍除役三艘惠德比島級登陸艦的要求,並且只授權海軍除役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原本海軍要求在2024財年除役3艘)。

「財政責任法案」在2023年5月29日由眾議院發言人共和黨籍議員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和拜登總統聯合提出,在5月31日獲得眾議院通過,6月1日獲得參議院通過,6月3日由拜登總統簽署生效,化解了即將在6月5日到來的美債違約危機。在此協議下,美國政府凍結債務上限直到2025年1月1日為止;作為交換,2024財年聯邦政府支出必須維持在2023財年水平,且在2025財年只能增加1%。這項協議包括終止COVID-19,資金優先用於更迫切的紓困補充營養協助計畫(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即食物券濟貧計畫)以及貧窮家庭暫時性救助金方案(To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Program,TANF)等,國防開支也會受到限制。依照HASC版本的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2024財年美國國防預算總額8860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之後,實際上比2023財年衰退,終止了先前兩個財年以來國防預算維持實質增加的趨勢。  

依照2023年12月14日眾議院通過的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 2024),海軍的造艦預算為329億美元,比2024財年美國海軍要求的減少1億;此預算授權海軍編列8艘新艦,包括訂購一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兩艘柏克Flight 3驅逐艦、兩艘維吉尼亞級核子攻擊潛艦、兩艘星座級飛彈巡防艦以及一艘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8.15億美元)。而LPD-33方面,授權法案包括撥款約10億美元進行先期採辦(AP)等,但不及陸戰隊在未撥款優先清單(unfunded wish list)中要求的17億美元正式採辦。此外,原本海軍要求在2024財年編列17.3億美元訂購一艘AS(X)潛艦支援船,被眾議院刪除約14億,只編列2.48億美元增量採辦(incremental procurement)經費。2024財年預算中還包括編列1.42億美元增購兩艘二手商船來充實戰略海運能力,以及編列6200萬美元購買兩艘LCU 1700登陸艇。

在2024年8月14日,美國海軍部通知國會,即將與密西西比州的HII集團英格斯船廠(Ingalls Shipbuilding in Pascagoula, Miss.)簽約採辦三艘LPD Flight 2船塢運輸艦以及一艘美利堅級Flight 1兩棲攻擊艦,這些是依照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 2023)中國會要求的複數船艦採辦合約(Multi-Ship Procurement,MSP)。依照美國海軍通知國會的文件,美國海軍打算在2025、2027以及2029財年各編列一艘LPD,分別是2025財年的LPD-33(總價22億美5800萬美元)、2027財年的LPD-34(總價23億美3300萬美元)以及2029財年的LPD-35(總價23億7100萬美元),並在2027財年採辦LHA-10(總價45億7400萬美元);美國海軍估計,以複數船艦採辦合同購買這四艘兩棲船艦,總共可節省約9億100萬美元(約7.25%)。這也意味2023年美國海軍部進行的兩棲艦採辦「戰略性暫停」劃下句點;對此,參議院武裝部隊海權子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seapower committee)成員、共和黨籍參議員Roger Wicker表示對於美國造艦產業以及海軍制衡中國而言,這是偉大的一天;這項複數採辦合同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為造艦產業與造艦項目提供穩定的基礎。

2024年:美國造艦產業現況評估報告

在2024年2月15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以及AFECA聯合舉辦的WEST 2024會議上,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Carlos Del Toro)對於承包商說出重話, 指責重要軍工造艦廠商存在低效以及不當行為(misconduct), 無法如期、如預算將武器平台與戰鬥力交付給美國海軍。 例如當美國極思改善供應鏈瓶頸、擴大軍工基礎的同時, 還是有軍備廠商遲遲不進行必要的資本投資 ,反而用現金回購股票等手段衝高股價,以提高高階主管薪酬 (executive compensation)。卡洛斯.狄.托羅表示,海軍會成立 法律顧問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unsel),由約翰.科菲(John Coffey)領導,深入檢視海軍的承包商是否存在低效能或不當行為, 追究相關人士的法律責任,嚇阻其他想要效法的人,確保美國納稅人獲得相應回報。 卡洛斯.狄.托羅呼籲造艦廠商,要求他們如期、如預算交付船艦平台與戰力,並表示先前COVID疫情的確打擊了供應鏈,但現在他們不應該再拿這個當藉口,而應該談他們接下來如何改善情況。 在1月31日,HII造艦集團宣佈將提高未來的股票回購,達6億美元;HII總裁Chris Kastner在新聞稿中表示,回購股票代表HII對於本身的自由現金流有信心,以及對HII持股者能回報現金流的承諾。此外,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在2024年1月發佈2023年財報時也表示,會回購4.34億美元股票。在此同時,通用動力旗下通用電船(GDEB)以及HII旗下新港紐斯造船廠(ewport News Shipbuilding)每年平均只能交付1.3艘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距離美國海軍要求的每年2艘仍有一大段距離;而此時美國造艦產業仍在供應鏈緊張、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中掙扎。

在2024年4月2日,USNI新聞報導,依照卡洛斯.狄.托羅下令進行的45天美國造艦產業現況評估報告的曝光內容,海軍承認正在建造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80)、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首艦哥倫比亞號、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以及星座級飛彈巡防艦項目都發生延誤,主要原因包括供應鏈問題、船廠熟練工人短缺、首艦設計成熟度問題。其中,哥倫比亞號可能面臨12至16個月的延期,企業號面臨18至26個月的延誤,星座級飛彈巡防艦首艦也預估面臨三年延誤(原訂2026年交艦,評估認為2029年之前無法交艦);維吉尼亞級Block V延期可能達3年,維吉尼亞Block IV面臨的延誤約2年。而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等項目雖然都會比原訂合約落後,但整個項目進度都還算穩定,並在海軍項目管理的預估範圍之內。

這份關於美國造艦項目問題的報告公布後,美國海軍在4月初舉辦的年度海上─空中-太空展(Sea-Air-Space Exposition,SAS 2024)中,取消了每次例行的造艦項目現況簡報,因為目前還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美國海軍採辦執行官Nickolas Guertin在4月2日對媒體透露,目前美國海軍還沒有具體計畫、時程或倡議來因應主要造艦項目的脫節, 目前還在瞭解現況以及改善(get real, get better)的階段,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沒完全確認所有的環節。代表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眾議員Rob Wittman表示,各種造艦項目出現如此嚴重的大規模系統性問題,全國勢必非常挫折。

2024年8月12日,防務新聞引述長期在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任職的海軍分析家Eric Labs表示,此時美國海軍造艦產業狀況是過去1/4個世紀以來最糟糕的時刻,而且看不出任何能迅速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解決。此時,美國造艦產業遇到的首要問題之一是缺工,無論是招募新血或留住現有人員都面臨很大挑戰;近年許多資深船廠員工退休,但沒有足夠的新血來補上。 Eric Labs表示,此時負責建造星座級巡防艦的馬里內特造船廠,人力只夠每年建造一艘(美國海軍希望的每年至少獲得2艘以上的新巡防艦)。 此時,美國境內主要造艦廠商紛紛成立訓練學校或與技術學校結盟,為船廠提供訓練合格的造船人員;潛艦建造廠商與美國海軍組織聯盟來宣傳造艦產業,船廠也提高待遇來留下人員。 以馬里內特船廠為例,海軍編列的1億美元造艦產業基礎經費中,包括提供願意留下的員工獎金(至多1萬美元);先前該廠人員留職率低,被海軍部長狄.托羅批評十分差勁。 此外,外界批評美國海軍經常在船艦開始建造之後繼續頻繁提出需求變更、設計變更等,造成船廠面臨超支、技術挑戰以及期程落後。 而造艦預算的不確定性也會擾亂船廠的建造工作,以及降低船廠(及供應鏈)持續投資(硬體設施與招募訓練人員)的意願;美國造船協會(Shipbuilders Council of America)主席Matthew Paxton表示,美國造艦產業已經長年面對不一致的造艦計畫 ;等到美國海軍終於加快造艦進度,才赫然發現船廠已經流失太多工作人力。

加強與國外船廠合作

在2024年2月28日,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在奧斯本戰略集團(Aspen Strategy Group)與朋博傳媒(Bloomberg LP)舉辦的會議中表示,美國應該恢復投資國內造船廠,並且引進海外投資。卡洛斯.狄.托羅透露,他計畫近期訪問日本與韓國來鼓勵投資美國本國船廠,尤其是小型船廠;他表示,中國在過去40年發展出龐大的造船工業,但美國在1980年代放任造船業在市場供需之下自生自滅,因而失去了這種工業能力。在2024年2月下旬,卡洛斯.狄.托羅展開了亞太之行,期間在2月27日訪問了韓國的韓華海洋(Hanwha Ocean,原DSME)的造船廠,此外也訪問日本橫濱的三菱重工造船廠。在3月7日,卡洛斯.狄.托羅在麥卡斯麗防衛項目研討會(McAleese Defense Programs Conference)上表示,美國海軍必須嘗試任何機會去擴充美國的造艦產能,包括藉由創意的競爭以及擴大業界產能。他表示,這些亞洲船廠讓他大開眼界,做到讓員工「在此工作、在此生活」,船廠裡有醫院、學校、兒童托育中心、保齡球館....任何可以吸引員工前來並留在船廠工作的設施應有盡有。卡洛斯.狄.托羅在演講中繼續呼籲美國造艦業界增加投資,並表示這些美國承包商並沒有達到他們必須具備的能力;對於難以留住員工的企業,「最好更周到地照顧他的人員」,例如與當地政府合作建造住所來解決員工居住問題。卡洛斯.狄.托羅也呼籲國外盟邦產業來投資美國造艦業,並以意大利芬坎提尼(Fincantieri)投資威斯康辛州馬里內特海事船廠以及澳洲奧斯特(Austal)在莫比爾的奧斯特美國分公司。他認為幾個較小的美國船廠處於業務休眠和掙扎之中,外國投資可以改善這種情況。例如,費城以有已經關閉的造船廠,長灘(Long Beach)以前也有海軍造船廠。卡洛斯.狄.托羅再參觀橫濱的三菱造船廠時提到,他希望看到日本的船廠如三菱重工等有興趣投資投資在美國的造船廠,為美國海軍、海岸防衛隊建造船艦美國造船理事會(Shipbuilder’s Council of America)主席Matt Paxton對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USNI News)表示,相較於建造新船廠,擴充與活化美國現有船廠是更可行的選擇。

五角大廈在2024年1月公布的國防工業戰略(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Strategy)指出,中國已經成為造船強國,並呼籲徵求各種創新構想以及創新投資來重振美國國防業界。依照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資料,當前中國現在在全球造船市場上幾乎拿下50%的市場,而排名第二的韓國與第三的日本分別佔近30%以及17%;而美國造船業只能下0.13%。就是因為整體造船產業的消亡,導致美國海軍各項關鍵造艦計畫(包括航空母艦與潛艦)面臨嚴重的超支與落後。

在2024年4月10日,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Carlos Del Toro)在眾議院國防撥款子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subcommittee on defense)的聽證會中表示,他十分期待與盟邦跟伙伴的船廠合作,承擔維修美國海軍船艦的業務,包括與韓國、日本以及印度船廠等,使得美國船艦萬一在武裝衝突或其他事故中受損,可以直接就近在海外船廠進行維修,不必千里迢迢返回美國。 在2024年4月5日,印度國營科欽造船廠(Cochin Shipyard Limited,CSL)與美國海軍簽署船廠維修協議主計畫(Master Shipyard Repair Agreement,MSRA);該廠通過美國海軍的軍事海運指揮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認證,能承包美國海軍軍事海運船隻的維修業務,這是第三家獲得美國海軍認證的船廠;在2023年,印度L&T Kattupalli以及國營馬扎崗船塢(Mazagon Dock Shipbuilders)已經與美國簽署類似協議,能維修美國軍事海運輔助船隻。除了美國之外,英國近期也與印度簽署英國-印度2030路線圖(UK-India 2030 Roadmap),其中包括讓印度船廠維修皇家勤務艦隊的輔助船艦;在2024年3月,2艘皇家勤務艦隊船隻抵達印度L&T Kattupalli船廠展開維修。

在2024年4月24日,韓國現代重工(HD Hyundai Heavy Industries,HD HHI)宣佈與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菲力造船廠(Philly Shipyard,此時雇用了約1000名前費城海軍造船廠員工)簽署合作備忘錄(MOM), 就未來對於美國海軍以及政府船隻(如海岸防衛隊等)船艦的建造與維護業務(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MRO)進行合作。菲力造船廠正在擴展美國政府船隻的相關業務, 這份MOU協議下,HHI會提供修造船艦活動的技術協助,包括提供船艦設計、物料包(material packages)等。同時,HD HHI近期也進一步加強與美國軍工產業的伙伴關係,如跟GE Aerospace及L3Harris合作發展船艦推進系統以及美國作戰船艦修造業務。 稍早在4月14日,HHI也與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軟體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針對無人自航水面船艦(USV)領域進行合作;Palantir Technologies是美國國防產業人工智能(AI)領域的領頭羊之一,為美國海軍與陸軍提供服務,包括作為洛馬集團(Lockheed Martin)次承包商參與美國海軍船艦戰鬥管理系統升級項目。依照協議,HHI將與Palantir Technologies合作,發展美國海軍所需的偵察用USV,預計在2026年完成;因此,HD HHI旗下專門負責自主導航系統(autonomous navigation)的子公司Avikus會直接與Palantir Technologies合作,把Avikus的自主導航技術整合到整合Palantir Technologies的自主任務技術(Mission Autonomy technology)中。

在2024年4月下旬,卡洛斯.狄.托羅在智庫組織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一項會議中提到,他對於讓國外船廠參與美國海軍船艦製造與維修工作抱持開放態度; 以增加美國造艦與維修船艦的能量。在2024年4月稍早,韓國韓華集團(Hanwha)主動提出一個提案,希望入主澳大利亞的奧斯特船廠,其中也包括獲得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的奧斯特美國分公司,不過這個提案遭到澳大利亞政府否決。卡洛斯.狄.托羅並沒有正面回答他在3月亞太訪問期間參訪韓國、日本造船廠時,是否有提到造艦合作事宜,然而這種構想勢必會受到美國造艦產業的反彈。美國造船廠商理事會(Shipbuilders Council of America)麥克.帕克斯頓(Matthew Paxton)表示,美國擁有足夠的產能來滿足所有海軍船艦維修的需求;然而,美國海軍仍考慮將船艦維修與新艦建造工作移往海外,包括陸軍與海岸防衛隊的船艦,這是一種短視的作法,會增加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穩定性,讓美國投資擴充造艦業界的計畫增添變數,削弱對美國造艦產業基礎(含設施與人員)的資本投資,並加速美國海軍高層口口聲聲要保存的本土造艦產業勞動力的流失。

2024年6月20日,韓國韓華系統(Hanwha Systems)韓華海洋(Hanwha Ocean)正式提出以1億美元,從挪威Anker ASA集團手中購得位於賓州的菲力造船廠( Philly Shipyard)。

在2024年7月11日,韓國現代重工(HHI)宣佈與美國海軍補給系統司令部(Naval Supply Systems Command,NAVSUP)簽署為期五年的維護與船艦修理協議(Maintenance and Ship Repair Agreement,MSRA) 為美國海軍船艦提供維護、整修、翻修(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MRO)服務,涵蓋NAVSUP操作的後勤船隻以及美國海軍第一線作戰船艦;這使HHI成為第一家能維修美國海軍船艦的韓國船廠,也是HHI繼獲得菲律賓海軍維護合約後,進一步拓展海外軍艦維修市場。緊接著HHI之後,韓華海洋也在7月22日獲得美國海軍的MSRA合約。在2024年8月29日,韓華海洋宣布獲得美國海軍合約,為一艘路易斯&克拉克級乾貨彈藥補給艦華利.舒拉號(USNS Wally Schirra T-AKE-8)進行維修工作,這是韓國廠商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個維修美國海軍船艦合約,該艦在9月2日抵達韓華海洋位於巨濟市的造船廠。

2025財年造艦計畫

在2024年2月20日,USNI新聞報導,即將出爐的美國海軍2025財年預算申請中,只要求採辦一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 中斷了過去數年維持每財年兩艘的節奏。同時,海軍預算申請包括價值相當於一艘潛艦的先期採辦物料, 以維持潛艦供應鏈的生產。這項決定是海軍部以及五角大廈前一年就形成的默契,因為美國兩個潛艦供應商GDEB與新港紐斯的產能,無法跟上美國海軍每年建造兩艘的節奏,遑論同時要滿足AUKUS聯盟承諾供應澳洲核子潛艦的需求(美國船廠需每年建造2.33艘)。海軍部長狄托羅先前甚至已經考慮在2024財年造艦計畫中就只訂購一艘維吉尼亞級, 但海軍最後還是申請編列兩艘。同時,美國海軍打算恢復訂購聖安東尼奧Flight II船塢運輸艦,結束前一年國防部領導的兩棲艦採購「戰略性暫停」以及海軍陸戰隊強烈反彈的風波。整體而言,2025財年海軍造艦預算大致與先前持平,一部份資金改去投資一些新興需求,例如複製者倡議(Replicator Initiative)的攻擊性無人水面載具。稍早前,卡洛斯.狄.托羅才在2月15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以及AFECA聯合舉辦的WEST 2024會議上批評美國軍備承包商低效以及存在不當行為,某些公司透過避免資本投資以及回購股票衝高股價來支應高管新酬,而不是進行資本投資來擴大產能,表示將會對這類行為進行法律調查與追究;而年初美國海軍兩家潛艦造船廠通用電船(GDEB)以及新港紐斯的母公司通用動力以及HII集團,都曾進行大規模股票回購;因此,美國海軍部決定2025財年只訂購1艘核子攻擊潛艦,可能就有對兩家潛艦承包商的警告意味。

對於美國海軍打算刪減2025財年攻擊潛艦採辦數量,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是向盟邦釋放的危險信號,顯示華府缺乏對AUKUS計畫的承諾。在2024年1月17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委員聯名寫信給拜登總統,指出「當簡而言之,目前並不是對供應鏈製造不確定性的好時間。2025財年對於維吉尼亞級潛艦項目是個關鍵時刻,關係到維持我方水下作戰領域的優勢;只要偏離每年至少採辦兩艘潛艦的節奏,對於本土與海外、盟邦與對手都會產生廣泛影響」。

在2024年3月11日,美國海軍公布2025財年預算申請書;受到財政責任法(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2023至2025財年)的限制,2025財年國防預算只能比前一財年成長1%,約8500億美元上下。2025財年美國海軍申請的預算總共2576億美元,其中海軍為2039億美元,陸戰隊為537億美元。美國海軍申請的預算中,人事費用約618億美援,876億美元為作業與維持費用(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裝備採辦為770億美元,研究發展費用250億美援,軍事建設(military construction)約45億美元。在預算限制下,海軍著重於艦隊備便率以及人員預算以因應當前的作戰任務(主要是2023年底開始的紅海護航作戰任務),使得造艦計畫以及幾個研發項目的預算比前一年縮減。相較於2024財年,2025財年現役官兵薪資增加4.5%,而民間雇員薪資增加2%;然而,2025財年美國海軍申請的研發總經費比前一財年減少2.7%,軍事建設經費減少26.1%。美國海軍副部長(Navy Undersecretary)艾瑞克.萊文(Erik Raven)同時表示,編列2025財年預算時,並未預料到當前紅海護航作戰任務的大量飛彈消耗,因此需要國會在2025財年內批准追加預算。隨後在2024年4月16日,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 在參議院國防撥款子委員會(Senate Appropriations subcommittee on defense)聽證會中表示,到目前為止美國海軍在紅海護航作戰中的彈藥消耗,至少需要10億美元,因此急需要國會在接下來六個月追加20億美元以上預算為海軍與陸戰隊補充彈藥。

造艦方面,美國海軍在2025財年申請的造艦項目總預算為324億美元(含購買新艦與擴張造艦產業的成本),比2024財年(328億)減少4億美元,且僅編列6艘新艦,造艦費用約284億美元,比2024財年減少11億美元。2025財年申請編列的六艘新艦包括1艘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Block VI的第一艘)、1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2艘柏克級飛彈驅逐艦、1艘星座級巡防艦、一艘LPD Flight 2船塢運輸艦(即LPD-33),以及第一艘中型登陸艦(MLS);這比先前估計2025財年編列的新艦少1艘,原先估計是維持兩艘核能攻擊潛艦,且編列一艘T-AGOS(X)而不是LPD。如此,先前被美國海軍宣佈「戰略性暫停」的LPD生產計畫在2025財年重啟,並打算在2027財年與2029財年各編列一艘,維持陸戰隊與業界希望每兩年採辦一艘的起碼節奏。此外,2025財年計畫中首次出現輕型補給油船(light replenishment oiler)項目,預計2027財年編列第一艘。

航空母艦方面,依照2025財年預算的造艦計畫,由於業界與供應鏈的交期、效能表現不如預期,正在建造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80)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交付進度推遲18個月(1年半),從先前預定的2028年3月延後到2029年9月;而CVN-82的採辦推遲到2030財年(先期採辦則在2027財年開始),比原訂延後2個財年。

雖然2025財年僅編列1艘核能攻擊潛艦,但對於擴張潛艦產業基礎(Submarine Industrial Base,SIB)的預算則大幅增加;前一財年(2024財年)編列10億美元擴充潛艦產業基礎,且未來國防計畫(FYDP)中打算在2025財年為潛艦產業基礎編列24億美元。而實際到了2025財年時,除了原訂的預算額度之外又再追加88億美元。總計2025財年造艦計畫中,美國海軍打算在接下來五個財年(2025至2029財年)編列高達170億美元改善SIB的資金,包括翻新造艦與維修廠商的廠房硬體設施,其中包含翻新公營船廠(專門維修海軍船艦)的廠區與船塢的船廠基礎設施改善計畫(Shipyard Infrastructure Optimization Plan,SIOP)的額度。 美國海軍主管預算的助理部長班.雷諾德少將(Rear Adm. Ben Reynolds)在2024年3月8日透露,2025財年會編列39億美元預算用來維繫與擴充美國潛艦產業基礎,協助供應鏈廠商招募與訓練足夠人員、擴充廠房與生產設施、投資建立新廠房等等。不過,此時美國海軍在2024財年內申請的33億美元補充預算仍卡在國會尚未通過;尚未通過的預算包裹包括支持烏克蘭與以色列、在南部邊境作業的費用,以及潛艦產業所需費用。依照2025財年預算,在五年未來財年計畫(FYDP,2025至2029財年)間,美國海軍打算為造艦產業基礎編列168億美元預算(包含此時還卡在眾議院的2024年追加預算),將是史上僅見的大規模投資。依照2024年3月25日海軍作戰部長莉薩.弗蘭凱蒂上將(Adm. Lisa Franchetti)送交眾議院的文件,2025財年海軍預算的未撥款優先清單(unfunded priority)中,排在第一的是為潛艦產業基礎再增加4億300萬美元預算,前提是如果此時仍卡在眾議院的2024財年增修預算沒有過關(包含34美元潛艦工業基礎預算,以及610億美元的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264億美元的以色列安全補充法案以及81億美元的印太安全補充法案等,總值超過950億美元;爾後該預算包裹在2024年4月21日終於由眾議院通過,經參議院通過後於4月24日由拜登總統簽署生效)。

除了造艦預算受影響而縮減外,美國海軍幾個未來主要武器系統項目在2025財年經費都被刪減,期程也多半延後;例如新一代F/A-XX艦載戰鬥機項目在2025財年申請的預算,比2024財年大減2/3;海軍部主管預算的助理部長班.雷納德少將(Rear Adm. Ben Reynolds)表示,這是非常困難的取捨,不過項目推遲使得業界有更多時間來讓所需關鍵技術成熟化。SSN(X)新一代核能攻擊潛艦項目在2025財年申請5億8960萬美元預算,比2024財年的5億美4470萬美元略增,然而首艦開始建造的時間進一步推遲到2040年代初,比2024財年的計畫(2035財年開始建造)又推遲五年。而DDG(X)驅逐艦在2025財年申請1億270萬美元預算,比2024財年的1億8740萬美元減少約45%。

無人船艦方面,2025財年美國海軍為超大型水面無人載具(LUSV)項目申請5400萬美元研發預算,為超大型水下無人載具(XLUUV)項目申請3100萬美元研發預算,兩者都比2024財年申請的預算大幅減低(LUSV為1億1700萬、XLUUV為1億400萬);海軍部主管預算的助理部長班.雷納德少將(Rear Adm. Ben Reynolds)表示,這是因為LUSV與XLUUV項目都發生落後。原先LDUSV預定在2025財年編列第一艘,在2025財年計畫中延後2年,到2027財年編列。此時,美國海軍無人載具項目發展重點移到能快速部署的群集型(Swarm)小型殺傷性無人載具。

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Kathleen Hicks在2023年3月11日表示,前一年國防部啟動的「複製者倡議」(Replicator initiative)預計第一輪花費10億美元,部署快速部署群集型(Swarm)無人武器系統來應對中國的威脅,希望能減緩或擊敗中國對台灣發起的兩棲進攻。這10億美元的第一輪預算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5億美元會是2024財年預算中的重新計畫申請(reprogramming request)或算在2024年3月的撥款中,另外5億美元則在2025財年預算編列。Kathleen Hicks表示,這是五角大廈將無人系統重心轉向群集武器系統的第一步,尋求能在短期內快速部署的消耗性無人系統,同時也以這類低成本無人系統此作為無人自主技術的測試平台,而不是複雜的傳統型無人系統。此類計畫的終極目標,是將某些大型複雜作戰任務(如阻止中國入侵台灣)時,將最危險、最具毀滅性的任務,從傳統的有人船艦、潛艦改成無人的致命武器系統。初期的投資主要是減少內部障礙等前期工作,也包括在18至24個月的期程內採辦上千個無人機群集系統。Kathleen Hicks表示,類似複製者倡議的計畫可大大降低軍方投資發展無人系統的門檻。在2024年5月的整合戰鬥議題(Integrated Battle Problem 24.1)演習中,將會實驗小型群集水面無人載具的概念。

除役船艦方面,海軍在2025財年申請除役19艘船艦,其中10艘尚未屆齡;其中,提前除役的包括2艘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CGN-67、70)、四艘先鋒級遠征運輸船(EPF-1~4)、兩艘獨立級濱海作戰船艦(LCS-6、8)、惠得比島級船塢運輸艦日耳曼敦號(USS Germantown LSD-42)、遠征基地船約翰.格連號(USNS John Glenn ESD-2)。 依照USNI新聞3月19日報導,海軍內部信透露,另外9艘沒列出的除役船艦包括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SSN-725、752、754)、兩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58、60)、四艘復仇者級水雷反制艦(MCM-3、6、11、13)。其中,預定2025財年除役的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海倫納號(USS Helena SSN-725)在2017年完成最後一輪部署之後就進入維修週期,直到2022財年才完工;一位美國潛艦部隊發言人在3月19日告訴USNI新聞,海倫納號在除役之前仍會正常部署值勤。

在員額方面,美國海軍在2025財年的現役海軍官兵目標人數是332300人,比2024財年減少14700人;2024財年美國海軍原訂招募40600名士兵以及2807名軍官,使總員額達到347000名。在2023財年時,美國海軍設定的官兵總人數是346300名;然而到2023財年結束時,美國海軍官兵總員額為332431人,僅有原定目標的93.9%,招募跟吸引人才留下的比例都未達目標。缺員的趨勢到2024財年仍然持續;在2024年1月,美國海軍有324599名現役官兵,含269628名現役水兵與54971名軍官,到2024財年結束前雖然數量有所增加(因為夏季招募的新血湧入),但仍比目標短少7316名水兵與1535名軍官。

在2024年4月17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權子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sea power panel)聽證會上,代表康乃狄克州的民主黨籍眾議員喬.柯特尼(Joe Courtney)表示,將會拒絕美國海軍這種「投資潛艦產業基礎(Submarine Industrial Base,SIB)可以取代訂單和業務的一致需求」的「象牙塔理論」。 喬.柯特尼表示,他拒絕接受海軍對於2025財年不需要買第二艘潛艦的理由,這兩個理由分別是:少買一艘潛艦能藉由增加先期採辦經費(AP)以及擴充潛艦產業基礎(SIB)的經費補償,以及目前潛艦建造工作有大量積壓,減少採辦正好讓通用電船及其供應鏈追上進度。 關於改善SIB(協助船廠擴充設施與軟硬體、招募與訓練更多員工等,提高產能以及效率),喬.柯特尼表示歡迎任何SIB資金,但「這不能付帳單」。喬.柯特尼向防務新聞記者解釋,仔細分析這些SIB資金組成,會發現有相當一部份並不會直接進入潛艦製造環節(例如包括潛艦維修的部分);而SIB資金只針對特定環節的廠商,而不是平均地分配給整個造艦產業基礎 ;例如,某些經營良好、準時交付的承包商,將完全不會獲得SIB資金的補助,他們只有從船廠獲得的實際造艦訂單才能獲得生意。 類似原理也在先期採辦(AP)經費,海軍在2025財年為攻擊潛艦項目申請73億美元,其中36億美元採辦一艘攻擊潛艦,另外37億美元為預定2026與2027財年訂購的攻擊潛艦進行先期採辦;喬.卡特尼表示,潛艦供應鏈上並非每一家供應商都在先期採辦備料的範圍裡,許多公司直到美國海軍正式編列建造船艦(預算全額到位)時才會接到訂單。因此,如果照海軍的預算計畫刪減潛艦採辦數量,不在AP範圍的廠商業務量就會減半,沒在SIB改善經費範圍的廠商也無法受惠。 聽證會上喬.柯特尼詢問海軍主管採辦的Nickolas Guertin關於這類問題時,得到的回答是「海軍必須做"困難的取捨",供應鏈環節可能不在同一個範疇(先期採辦或SIB補助),美國海軍正在仔細研究,看能否也幫到這方面的產業」,而喬.柯特尼對這種答案並不滿意。

喬.柯特尼對記者表示,今年(2024年)美國海軍正在預計接收三艘維吉尼亞級潛艦的路上,因此業界實際上的工作積壓並不會像COVID19疫情時期那樣多;喬.柯特尼在聽證會上表示,雖然造艦業在疫情期間受到重擊,但並沒有停滯,而是正在復甦;既然業界基礎正從疫情中恢復、工作人數以及留職率都在成長,則產出自然會增加。 在本場聽證會之前,喬.柯特尼已經向其他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ASC)成員傳遞一份三頁的備忘錄,列舉疫情之後潛艦產業基礎恢復的進度,解釋為何潛艦業界需要持續每年建造2艘攻擊潛艦,以維持復甦的力道而不受干擾。喬.柯特尼在備忘錄中,指出,通用電船在2023年內招募了5300名新員工,在2024年目標則是再招募5200名;而新港紐斯(New Port News)在2022至2023年招募了8300名新員工。而潛艦建造速率也從每年1.2艘增加到每年1.4艘;而船廠投資建造的新廠房產線也有助於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因此,喬.柯特尼認為,如果以「造艦產業正在掙扎,所以無法在2025財年建造第二艘潛艦」,對船廠來說是「向後看」而非「向前看」。 喬.卡特尼也表示,他們的確看到潛艦交艦延遲,但這些潛艦在驗收測試時都是「高分過關」,建造質量優異。此外,喬.卡特尼也引述澳洲官員,如果美國在2025財年只購買一艘攻擊潛艦,連鎖效應就會影響到AUKUS協議中美國對澳洲提供維吉尼亞級攻擊潛艦(在2030年代至少三艘)的承諾。 當然,受限於財政責任法案的國防預算額度上限,喬.柯特尼以及他的支持者想把採辦第二艘攻擊潛艦加回預算中,將非常困難,必須砍掉其他項目;喬.柯特尼告訴記者,對於如何挪出預算空間給第二艘核子攻擊潛艦,他沒有任何腹案。

此外,眾議員在聽證會上也批評海軍推遲後續兩艘航空母艦先期採辦,以及先前沒有執行LPD Flight 2船塢運輸艦的批次採辦。代表密西西比州的共和黨眾議員Trent Kelly在聽證會中表示,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造艦與維修產業,但必須即時給這些正確的信號,給他們更穩定可預期的建造與維修期程,而不是給予一些錯論的信息如「踩煞車」、「戰略性暫停」等,並且必須運用多年份批次採辦。多年份採辦的好處並一定都在財政上,而是在時間上,這會讓美國有辦法在短期內生產更多數量。

依照2024年5月14日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HASC)通過公布的2025財年國防預算草案(NDAA 2025),打算為2025財年第二艘維吉尼亞級潛艦增加約10億美元的增量預算,然而這仍不足以完成第二艘潛艦的完整採辦。由於財政責任法限制,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能為潛艦增加的預算有限。此外,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版2025財年預算草案中,延誤三年的星座級巡防艦預算被刪減11.7億美元,不過委員會稱這並不是純粹挪用巡防艦項目的錢到潛艦,而是經過整體預算考量。而美國海軍在2025財年預算中除役四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58、60、67、70),而HASC版草案只允許除兩艘(CG-58、CG-60)。

HASC版NDAA 2025法案中,包括一系列關於造艦計畫的法案,反應了近年來國會對於海軍造艦計畫和項目執行的諸多歧見,對美國海軍造艦計畫規劃的一致性已經不信任。其中,HASC要求每年海軍新版30年長期造艦計畫中,如果前10年期間建造的船艦總數低於上一個財年版本的30年造艦計畫,海軍就需要提交額外的報告來解釋,包括新造艦計畫要怎麼滿足國防安全戰略、減少造艦是為了釋出哪些資源、對每一型船艦項目造成的影響,以及這會對造艦產業含船廠與供應鏈造成哪些損失等。另一項新增法案是增加對海軍造艦計畫管控,要求海軍保證每一批次新船艦開始建造之前,細部設計工作必須完成,海軍必須從所有承包商取得系統成熟度的資料,且所有規格都必須確定。這項新法案是基於先前LCS濱海作戰船艦、DDG-1000驅逐艦以及首艘福特級航空母艦(CVN-78)執行過程中的慘痛經驗。

對於DDG(X)新驅逐艦項目(在2019財年至2048財年預計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政府責問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審計長(Comptroller General)要求海軍提交如何發展DDG(X)需求與採辦計畫的文件、關於海軍如何選擇最適當推進系統的資訊。法案中註明,關於DDG(X)可能運用的兩項推進系統技術:永磁推進電機(permanent magnet motor)以及高溫超導電機(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建議海軍同時發展,避免萬一原先選定的技術發展不順利時,會拖累整個首艦的建造進度。HASC在法案中記載,委員會對於海軍正在執行的新驅逐艦項目能否符合未來作戰需求有所顧慮,尤其是持續演進的飛彈威脅。

對於LSM中型登陸艦,HASC版NDAA 2025法案記載,除非船艦設計通過海軍部認證、以主流商規設計為主,否則不會批准海軍採辦任何一艘LSM;HASC版法案要求,LSM的設計中,採用軍規的比例不得超過35%,且海軍部必須也必須比較LSM用軍規或商規設計、裝備造成的差異(包括成本以及建造期程),提交一份詳細報告。海軍陸戰隊最初要求LSM以商規建造來降低成本,但海軍則一直希望使用軍規設計來提高自衛與存活能力,過去幾年中雙方產生不少爭執,導致項目延後。

此外,HASC版NDAA 2025法法案中也要求提供柏克Flight 3驅逐艦的發展、建造與測試階段狀況,以及松華特級驅逐艦針對新任務(包括加裝高超音速飛彈)的發展、測試與修改狀況。

同時,HASC版NDAA 2025法法案對於船艦在海上重新裝填武器的能力特別重視,立法要求海軍提交一份能在三年內將此種能力引進艦隊的策略報告,包括在前線海上為驅逐艦MK-41垂直發射器重新裝彈的「可轉移重新裝彈機械裝備」(Transportable Rearming Mechanism Equipment)的相關報告,含正在執行的計畫、相關的技術發展、預估成本等等。HASC法案中表示,他們擔心海軍不夠重視發展海上重新裝填VLS的能力,投入的資源以及發展速度無法滿足當前美國海軍在海上的作戰需求。雖然美國海軍已經進行了幾個概念展示,但距離海軍真正在競爭環境(contested environment)下實現這種能力,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

HASC版NDAA 2025法法案也要求檢視海軍發展與部署遠程火力系統的計畫,要求海軍部向委員會簡報關於發展被動式遠程目標擊殺鏈(passive long-range targeting kill chain)的超系統 (System of systems),以及在船艦或前線單位如何應用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即3D列印)技術等。

依照2024年5月23日Breaking Defense報導,眾議院正積極推動立法,要求海軍在每級船艦首艦細部設計「100%完成」之後,才得以展開建造工作。 民主黨籍眾議員喬.柯特尼向記者表示,要求船艦在完成設計(Complete design)之後才能開工,已經在2020年加入國防授權法中,然而後來顯然沒有到位,事實上船艦仍在設計成熟之前開工。喬.卡特尼表示,LCS就是船艦設計尚未完成就開始建造、導致成本超支與進度落後的代表性案例,兩種LCS設計都沒有確定下來就貿然推動,之後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海軍。喬.卡特尼也提到星座級巡防艦的挫折,太多的設計修改使它們與原本芬坎提尼的母船型差距太大,導致項目延誤甚多,根本沒有實現最初希望選擇有實績成熟設計來加快時程與減少風險的初衷。 一位眾議院人士向Breaking Defense透露,目前並沒有明確定義「完成設計」(complete design)與「設計已經100%完成」(100 percent complete)有何不同,所以新加入的修正法案必須對所謂「完成設計」有更明確的定義。要求船艦設計工作完全完成之後才開工,以往在美國海軍造艦計畫中幾乎前所未聞;例如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首艦開工時,細部設計完成度約83%。 

雖然喬.柯特尼以及共和黨籍議員羅伯.魏特曼(Rob Wittman)為首的133位兩黨眾議員向眾議院國防撥款委員會(House defense appropriations)主席聯名致函,要求在2025財年採辦第二艘攻擊潛艦;然而2024年6月4日眾議院撥款委員會通過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中,決定與海軍同步,只編列採辦一艘維吉尼亞級的預算。眾議院國防撥款委員會主席,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的共和黨眾議員Ken Calvert表示,他也想要更多潛艦,但此錢必須先重建潛艦產業能量,所以決定先集中力量解決問題,以便日後建造更多潛艦。這個版本包括36億美元編列採半一艘維吉尼亞級,此外編列37億美元進行其他維吉尼亞級的長期物料採辦(long-lead time materials)。

在2024年8月,參議院撥款委員會(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SAC)無異議通過參院版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 2025);其中,國防預算總額達到8522億美元,超過財政責任法案上限達210億美元。在SAC版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之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國防採購項目,從原先1667億增加到1752億美元,國防研究發展預算也從1431億美元增加到1451億美元。海軍部分,SAC版本編列370億美元採辦7艘新艦,比國防部版本增加1艘。SAC版本造艦預算增加採辦完整採辦第三艘柏克級的15億美元,並為維吉尼亞級攻擊潛艦項目編列10億美元預算,包含訂購第二艘維吉尼亞級部件的3億5700萬美元來維繫潛艦產業運作;兩棲船艦方面,為LPD Flight 2及LHA項目再增加6.95億美元先期採辦(AP)經費,也增加4.17美元購買3艘岸地連結器(SSC)氣墊登陸載具。另外,相較於眾院版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刪減星座級巡防艦的全部10億美元採辦預算,參院版為星座級編列7億美元(涵蓋FFG─62至67的先期採辦),還為擴張巡防艦工業基礎增加1億美元。此外,為納瓦荷級拖船增加6億美元。

依照2024年9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回覆參眾兩院議員的信函提到,如果依照國會版NDAA 2025的要求進行第二艘維吉尼亞級 潛艦的採辦活動(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在8月1日通過的版本包括近4億美元來為第二艘維吉尼亞級採辦部件),國防部將被迫刪減海軍NGAD (F/A-XX)的預算達4億美元,使該項目2025財年根本無法執行,進而衝擊美國海軍希望新世代戰機在2033到2037財年形成戰力(開始接替F/A-18E/F與EA-18G)的時程。

2024年美國海軍導航計畫:Project 33

在2024年9月18日,上任一年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麗莎.弗蘭凱蒂(Adm. Lisa Franchetti)正式公布她的美國海軍導航計畫(Navigation Plan,NAVPLAN,海軍建軍最高指導原則);由於她是第33任美國海軍CNO,因此這個計畫稱為Project 33。Project 33的主要目標是在短期內整備美國海軍,處理長久以來整備率低下、人員招募短缺的問題,在當前艦隊擁有的船艦與軍機數量之下,在2027年做好準備迎接與中國可能發生的武裝衝突。

麗莎.弗蘭凱蒂在Project 33中表示,我們無法通過用我們的方式,來擺脫海軍艦隊無法快速增長,以及船艦執行國家重要安全任務期間面臨延長部署數百天的影響;即便如此,我們仍能產生有意義的成果...我們不可能在這短短幾年內打造更大的一支傳統式海軍,也不會依靠一群沒有適當能力的兵力來贏得海上競爭;在沒有足夠資源的情況下,我們整備的優先順序將依次為備便率(readiness)、能力(capabilities)以及能量(capacity);我們必須承認現在海軍所處的實際財政現況以及工業能力限制,這包括此期間美國正好在進行一個世代一次的戰略核武更新。而我們的導航計劃基於一個明確的願景,即如何在高端、以信息為中心的全球戰場中作戰並取勝,以及利用制海權。

Project 33有七大主要目標:

1.消滅當前船艦、潛艦、飛機的維修延遲好,讓整個艦隊武力到位

2.擴大自主與無人系統的運用,盡快將之整合到更多平台上

3.建立能讓艦隊在分佈作戰環境下贏得作戰的指揮中心

4.招募與維持更多人力,增加可投入戰場的兵力

5.為犧牲奉獻的人員提供相對應的服役品質

6.在現實與虛擬環境下,按照作戰計畫訓練作戰武力

7.重建用於維持與投射進戰鬥的關鍵陸上基礎建設

 

美國海軍專業設計能力的喪失

星座級巡防艦項目乃至於早先濱海作戰船艦(LCS)以及松華特級驅逐艦等美國海軍在後冷戰時代啟動的水面艦項目都面臨不順以及項目失控,可說是美國海軍在美蘇冷戰結束後喪失船艦設計專業能力的縮影。

在過去長年以來,美國海軍船艦局(BuShips,Bureau of Ships),能在海軍內部就完成船艦的概念設計到細部設計,甚至美國海軍直屬的海軍船廠能直接建造船艦。然而在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縮減了美國海軍造船廠的規模與業務,僅限於維修美國海軍現役船艦而不再建造新艦,新造軍艦完全由民營船廠負責;不過,至少海軍仍保有必須的船艦設計能力。在麥克納馬拉的任期內,BuShips於1966轉型為海軍船艦系統司令部( Naval Ship Systems Command,NAVSHIPS),在1974年又改稱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or NAVSEA)。然而到1990年代美蘇冷戰結束後,美軍海軍在預算刪減之下,逐漸喪失這些專業能力;在2000年代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二度擔任國防部長期間推動美軍軍事轉型(Transformer),NAVSEA本身的船艦設計單位遭到裁撤,只剩下造艦項目管理能力; 而船艦設計工作就完全改由民營造船廠負責。 原本海軍自己的NAVSEA兼具服務海軍艦隊以及艦艇設計的專業,能根據海軍的需求完成概念設計(Concept Design)與初步設計(Preliminary Design),制訂基本方向與框架, 然後交給民間承包商如Gibbs & Cox設計公司或船廠進行進一步的合約設計(Contract Design),同時持續管理隨後船艦設計與建造工作的執行。 然而,轉型後美國海軍喪失了自己的設計能力,也等於失去了有效監督與控制造艦執行的工程專業能力,無法正確地定義軍種需求並指導船廠進行設計。

一開始在1990年代,美國民營船廠還能聘用先前從海軍NAVSEA工程單位退役的人員,一定程度地彌補這種問題;然而,等到這批人員屆齡退休之後,這方面(兼具理解服務海軍需求以及船艦工程設計)的經驗傳承就中斷了。 此後,美國海軍僅有船艦操作與以及項目管理能力,不再具備能(合理)轉化本身需求、並指導船廠設計的能力;而船廠只有工程設計方面的專業,缺少了服務海軍的經驗,無法很好地理解海軍方面提出的需求並制訂制訂規格。 這樣,美國海軍與船廠協調磨合的困難度大幅增加,所需的時間週期與成本大增;更糟的是,由於具體制度的缺失,即便雙方經過許久的磨合,也未必能產出真正符合海軍需求的設計 。而且海軍本身因為喪失了船艦設計專業能力,自然也無法合理地管理自身需求,因此合約簽署後無節制地不斷修改需求、進而變更設計,也層出不窮,進而導致項目膨脹以及期程、預算失控。 在轉型之後,美國海軍甚至從初期「概念設計」開始都交給民間廠商,導致整個項目後來往往被廠商牽著走,到最後才發現根本不符合美國海軍的作業與作戰需求,LCS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美蘇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的前兩個主要水面艦計畫:DDG-1000與LCS,都一再發生需求大幅演變或者需求制訂本身就不合理(尤其是LCS的「極少的船員」以及「快速現場更換任務」等核心運營概念,之後實務上證實徹底失敗),這都是同時期美國海軍自廢船艦設計專業能力造成的後果;而且這樣的基本問題如無法改善,也會繼續影響如星座級巡防艦甚至下一代驅逐艦DDG(X)等後續造艦案。 

 

 

註:代理海軍部長托馬斯.莫德雷的上任與去職 

托馬斯.莫德雷(Thomas Modly)是在2019年11月25日就任代理的海軍部長,接替因為處理海豹特戰隊員(SEAL)埃迪.加拉格爾(Eddie Gallagher)遭控戰爭罪刑案而去職的前海軍部長李查.斯賓瑟(Richard V. Spencer);國防部長馬克.埃斯柏(Mark Esper)在11月指稱李查.斯賓瑟直接接觸白宮當局,為了確保埃迪.加拉格爾退役(被判無罪但必須退役)時能保有海豹部隊的特種作戰徽章。馬克.埃斯柏以李查.斯賓瑟在此事上跳過指揮鏈、與白宮私下接觸並意圖影響此案為由,在11月24日將李查.斯賓瑟免職,而李查.斯賓瑟也因為埃迪.加拉格爾案而與川普總統(Donald Trump)發生了爭執。

在2020年4月2日,托馬斯.莫德雷宣布,西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航空母艦的艦長布雷特.克羅澤 (Brett Crozier)被解除職務。從2020年3月24日,西奧多.羅斯福號就傳出有三名水兵確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在船上迅速蔓延,該艦在3月27日停靠關島。在3月30日,艦長布雷特.克羅澤一封向海軍高層求助的信件,稍後這封信遭到媒體披露,信中布雷特.克羅澤要求海軍採取更積極的措施疏散艦上官兵,確保人員的性命安全。托馬斯.莫德雷表示,在此之前,他以及海軍部的參謀長已經得知艦上疫情,並向布雷特.克羅澤艦長提供必要的物資;而這封信傳到海軍部長托馬斯.莫德雷、海軍作戰部長(CNO)邁克.吉爾迪上將(Admiral Michael M. Gilday )、太平洋艦隊司令John Christopher Aquilino上將等海軍高層手中,但布雷特.克羅澤的直屬上司──同樣在西奧多.羅斯福號上的航母打擊群指揮官(Carrier Strike Group Commander)史陶德.巴克少將(Rear Admiral Stuart Baker)卻不知情;更重要的是,這封信遭到媒體公開,使得公眾認為海軍是在事情曝光之後才不得不採取疏散行動。布雷特.克羅澤這封信被發送到至少20個高層人員手中,其中一些不在他的指揮鏈裡,而且跳過了他的直屬上司;因此,布雷特.克羅澤上校遭到史陶德.巴克少將解除艦長職務。

然而,布雷特.克羅澤艦長的解職,在西奧多.羅斯福號以及美國海軍艦隊中引發強烈反彈。托馬斯.莫德雷在4月6日飛到關島,對西奧多.羅斯福號的人員進行演說,演說中還批評了前艦長布雷特.克羅澤;這次不當的互動使美國海軍中不滿的情緒高漲,多位眾議員隨即要求國防部開除托馬斯.莫德雷。在4月7日,托馬斯.莫德雷宣布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