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代以後美國造艦產業趨勢

(上與下)2023年11月美國海軍一份海軍情報辦公室(ONI)的內部資料,指出此時中國造船廠總容量高達

2325萬淨噸,整個美國船廠僅有10萬噸,差距高達232倍。

2023年11月ONI關於中美造船產業與海軍兵力差距的表格,包含從2020年到2035年的估計

 

 

 

──By Captain Picard


 

(1) (2)

船廠與軍工業產能問題

在2022年9月20日,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司令部(U.S. Fleet Forces Command)主管船艦維修的比爾.格林內少將(Rear Adm. Bill Greene)向防務新聞(Defense News)透露,2022財年內(到2022年9月底結束)美國海軍所有的水面艦維修工作,只有36%準時完成,而前一財年(2021財年)是44%,這意味著美國海軍水面艦維修準時完成率比前一年進一步惡化。不過在維修工時延誤方面則有改善,2022財年美國海軍船艦維修工時延誤相對於2020財年減少18%,比2021財年減少8%;要不是近期美國海軍提出效能改善計畫(Performance to Plan)以及海軍保障系統-船廠(Naval Sustainment System-Shipyards)等努力,情況可能還會更糟。比爾.格林內少將也表示,此時海軍四個公營造船廠總計缺工1000名,而船廠的招募進度落後,這樣的趨勢會繼續到2023財年。在2019年時,美國海軍艦隊維修工作的工時延誤總計有7700個工作天,經過數年努力,到2022年上旬延誤工時已經降低到2200天,而其中1200小時來自於四艘巡洋艦以及1艘兩棲船塢運輸艦(LPD)。 

比爾.格林內少將並沒有提出承包海軍船艦維修業務的民營船廠的數據,但根據他的瞭解,民營船廠也面臨類似的缺工問題,包括熟練的船廠工人、工程師、資訊科技工程人員等。除了缺工之外,另一項困擾是原物料運抵船廠的時間變長了;只要一項原物料或組件延遲,就可能延誤整個維修工作的時程。當一項維護工作因為料件缺失而無法完成,這些工作就會延後到船艦的下一次進塢維修週期。除了船艦維修工作之外,船艦升級工作同樣面臨工程落後的問題,例如先前神盾巡洋艦升級工作總共累積1800天工期落後,佔據美國海軍船艦維修工期落後總天數4200天的一大部分,而此時準備展開的神盾驅逐艦升級工作可能也會面臨類似問題;越複雜的船艦,艦上系統整合測試工作就越困難複雜。而對於國會抱怨近年美國海軍大量汰除船艦,比爾.格林內少將表示,許多老艦除役是因為接下來一到兩個財年都沒有足夠的預算繼續維持該艦運作,船廠沒有船期與人力來維修這些船艦;因此,高齡或需要升級。

2022年9月14日舉行的DefenseOne State of Defense年度會議中,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麥可.吉爾迪上將(Adm. Mike Gilday)表示,對於美國國會希望在接下來的五年多年份合約(2023至2027財年)建造15艘柏克Flight 3,這個採辦計畫代表每年必須同時支持三艘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但目前美國造艦業還不具備這樣的能量,現階段是每年2至2.5艘左右。

然而,美國海軍艦隊武力指揮官(U.S. Fleet Forces Command)達里爾.考德爾上將(Adm. Daryl Caudle)也在SNA 2023年會上提到美國海軍修造船艦以及購買武器彈藥交付進度落後的情況,表示過去五年內美國海軍應該接收10艘新造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但實際上只有6艘;海軍現役50艘核能攻擊潛艦裡應該是10艘在深度維修狀態,但實際上有高達19艘;標準SM-6防空飛彈、魚雷等重要彈藥都無法如期交付。達里爾.考德爾上將表示,在現實的彈藥狀況,就算美國海軍達到隨時維持75艘水面作戰船艦備便執行任務,他們的彈艙也不會滿載。達里爾.考德爾上將呼籲,他不管業界用什麼理由解釋,COVID疫情或供應鏈緊縮,他需要業界準時供應SM-6防空飛彈、魚雷等關鍵彈藥。

隨著2010年代後期與俄羅斯、中國的對抗形勢升高,美國海軍也希望加快關鍵彈藥的生產,包括標準系列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LRASM反艦飛彈、MK-48魚雷等。依照2020財年的計畫,美國海軍希望在可預見的近期內,以每年48枚LRASM的速率生產;而到2024財年預算中,美國海軍打算購買91枚LRASM,之後逐漸增加,到2028財年時提高到每年149枚。然而,業界實際產能卻無法達到美國海軍的期望。在2022年6月,洛馬集團啟用新的飛彈生產線,大量使用自動化技術來提高產能以及降低人力需求,例如火箭塗裝工作完全由機器人負責。此外,雷松科技(Raytheon Technologies,後改名為RTX)也擴充產能,在亞利桑那州圖克桑(Tucson, Arizona)建造新產線,在阿拉巴馬州建立新的紅石彈藥測試設施(Redstone Arsenal test facility)。即便如此,飛彈產能的挑戰依舊存在。 在2023年12月15日,主管整合作戰系統(integrated warfare systems)的Seiko Okano少將接受防務新聞訪問時表示,目前飛彈業界的產能瓶頸在火箭馬達,因為美國境內能生產的合格廠商太少。為此,海軍曾與一些小型企業簽署協議,讓他們學習建造標準防空飛彈所需的MK-72以及MK-104等火箭推進器,以增加合格供應商數量。

ONI美中造船產業能量與海軍規模對比 

依照2023年11月美國海軍一份來自海軍情報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ONI)的內部資料顯示,此時中國所有造船廠總容量高達2325萬淨噸(Gross tonne),而整個美國船廠僅有10萬噸,差距高達232倍。此報告估計,中國造船廠業產量中,為中國海軍建造的比重小於70%,然而美國造船產業為美國海軍的造艦比重卻高達95%,顯示此時美國本土造船業幾乎只剩本國政府船舶(海軍、海岸防衛隊等)業務。此報告稱,中國造船產業控制著全球商業船舶市場約40%的比例,而美國僅有0.5%;此時中國境內有超過75家規模可觀(notable)的船廠設施,其中20家可支持建造海軍船艦,此外有超過50個乾塢的尺寸足以容納航空母艦。

該報告分析與估計從2020到2035年,美國與中國雙方海軍作戰船艦數量(包括水面作戰船艦、潛艦、水雷作戰船艦、主要兩棲船艦、大型後勤補給艦)對比,以五年為一個統濟州其。在2020年時,中國有355艘作戰船艦,美國海軍有296艘。在2025年時,中國與美國雙方作戰船艦的數量對比變成396艘對287艘;到2030年中國與美國的對比又擴大成435艘至291~293艘;到2035年時,中國估計擁有475艘,而美國只會擁有305至317艘。而作戰船艦總噸位方面,美國海軍在2020年時海軍船艦總噸位超過500萬噸,而中國海軍只有70至80萬噸,到2035年時美國估計成長到將近600萬噸,而中國則大幅追趕到將近500萬噸。

 

 

2024年:美國造艦產業現況評估報告

在2024年2月15日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以及AFECA聯合舉辦的WEST 2024會議上,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Carlos Del Toro)對於承包商說出重話, 指責重要軍工造艦廠商存在低效以及不當行為(misconduct), 無法如期、如預算將武器平台與戰鬥力交付給美國海軍。 例如當美國極思改善供應鏈瓶頸、擴大軍工基礎的同時, 還是有軍備廠商遲遲不進行必要的資本投資 ,反而用現金回購股票等手段衝高股價,以提高高階主管薪酬 (executive compensation)。卡洛斯.狄.托羅表示,海軍會成立 法律顧問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unsel),由約翰.科菲(John Coffey)領導,深入檢視海軍的承包商是否存在低效能或不當行為, 追究相關人士的法律責任,嚇阻其他想要效法的人,確保美國納稅人獲得相應回報。 卡洛斯.狄.托羅呼籲造艦廠商,要求他們如期、如預算交付船艦平台與戰力,並表示先前COVID疫情的確打擊了供應鏈,但現在他們不應該再拿這個當藉口,而應該談他們接下來如何改善情況。 在1月31日,HII造艦集團宣佈將提高未來的股票回購,達6億美元;HII總裁Chris Kastner在新聞稿中表示,回購股票代表HII對於本身的自由現金流有信心,以及對HII持股者能回報現金流的承諾。此外,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在2024年1月發佈2023年財報時也表示,會回購4.34億美元股票。在此同時,通用動力旗下通用電船(GDEB)以及HII旗下新港紐斯造船廠(ewport News Shipbuilding)每年平均只能交付1.3艘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距離美國海軍要求的每年2艘仍有一大段距離;而此時美國造艦產業仍在供應鏈緊張、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中掙扎。

在2024年4月2日,USNI新聞報導,依照卡洛斯.狄.托羅下令進行的45天美國造艦產業現況評估報告的曝光內容,海軍承認正在建造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80)、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首艦哥倫比亞號、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以及星座級飛彈巡防艦項目都發生延誤,主要原因包括供應鏈問題、船廠熟練工人短缺、首艦設計成熟度問題。其中,哥倫比亞號可能面臨12至16個月的延期,企業號面臨18至26個月的延誤,星座級飛彈巡防艦首艦也預估面臨三年延誤(原訂2026年交艦,評估認為2029年之前無法交艦);維吉尼亞級Block V延期可能達3年,維吉尼亞Block IV面臨的延誤約2年。而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約翰.路易斯級艦隊油船等項目雖然都會比原訂合約落後,但整個項目進度都還算穩定,並在海軍項目管理的預估範圍之內。

這份關於美國造艦項目問題的報告公布後,美國海軍在4月初舉辦的年度海上─空中-太空展(Sea-Air-Space Exposition,SAS 2024)中,取消了每次例行的造艦項目現況簡報,因為目前還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美國海軍採辦執行官Nickolas Guertin在4月2日對媒體透露,目前美國海軍還沒有具體計畫、時程或倡議來因應主要造艦項目的脫節, 目前還在瞭解現況以及改善(get real, get better)的階段,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沒完全確認所有的環節。代表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眾議員Rob Wittman表示,各種造艦項目出現如此嚴重的大規模系統性問題,全國勢必非常挫折。

2024年8月12日,防務新聞引述長期在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任職的海軍分析家Eric Labs表示,此時美國海軍造艦產業狀況是過去1/4個世紀以來最糟糕的時刻,而且看不出任何能迅速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解決。此時,美國造艦產業遇到的首要問題之一是缺工,無論是招募新血或留住現有人員都面臨很大挑戰;近年許多資深船廠員工退休,但沒有足夠的新血來補上。 Eric Labs表示,此時負責建造星座級巡防艦的馬里內特造船廠,人力只夠每年建造一艘(美國海軍希望的每年至少獲得2艘以上的新巡防艦)。 此時,美國境內主要造艦廠商紛紛成立訓練學校或與技術學校結盟,為船廠提供訓練合格的造船人員;潛艦建造廠商與美國海軍組織聯盟來宣傳造艦產業,船廠也提高待遇來留下人員。 以馬里內特船廠為例,海軍編列的1億美元造艦產業基礎經費中,包括提供願意留下的員工獎金(至多1萬美元);先前該廠人員留職率低,被海軍部長狄.托羅批評十分差勁。 此外,外界批評美國海軍經常在船艦開始建造之後繼續頻繁提出需求變更、設計變更等,造成船廠面臨超支、技術挑戰以及期程落後。 而造艦預算的不確定性也會擾亂船廠的建造工作,以及降低船廠(及供應鏈)持續投資(硬體設施與招募訓練人員)的意願;美國造船協會(Shipbuilders Council of America)主席Matthew Paxton表示,美國造艦產業已經長年面對不一致的造艦計畫 ;等到美國海軍終於加快造艦進度,才赫然發現船廠已經流失太多工作人力。

加強與國外船廠合作

在2024年2月28日,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在奧斯本戰略集團(Aspen Strategy Group)與朋博傳媒(Bloomberg LP)舉辦的會議中表示,美國應該恢復投資國內造船廠,並且引進海外投資。卡洛斯.狄.托羅透露,他計畫近期訪問日本與韓國來鼓勵投資美國本國船廠,尤其是小型船廠;他表示,中國在過去40年發展出龐大的造船工業,但美國在1980年代放任造船業在市場供需之下自生自滅,因而失去了這種工業能力。在2024年2月下旬,卡洛斯.狄.托羅展開了亞太之行,期間在2月27日訪問了韓國的韓華海洋(Hanwha Ocean,原DSME)的造船廠,此外也訪問日本橫濱的三菱重工造船廠。在3月7日,卡洛斯.狄.托羅在麥卡斯麗防衛項目研討會(McAleese Defense Programs Conference)上表示,美國海軍必須嘗試任何機會去擴充美國的造艦產能,包括藉由創意的競爭以及擴大業界產能。他表示,這些亞洲船廠讓他大開眼界,做到讓員工「在此工作、在此生活」,船廠裡有醫院、學校、兒童托育中心、保齡球館....任何可以吸引員工前來並留在船廠工作的設施應有盡有。卡洛斯.狄.托羅在演講中繼續呼籲美國造艦業界增加投資,並表示這些美國承包商並沒有達到他們必須具備的能力;對於難以留住員工的企業,「最好更周到地照顧他的人員」,例如與當地政府合作建造住所來解決員工居住問題。卡洛斯.狄.托羅也呼籲國外盟邦產業來投資美國造艦業,並以意大利芬坎提尼(Fincantieri)投資威斯康辛州馬里內特海事船廠以及澳洲奧斯特(Austal)在莫比爾的奧斯特美國分公司。他認為幾個較小的美國船廠處於業務休眠和掙扎之中,外國投資可以改善這種情況。例如,費城以有已經關閉的造船廠,長灘(Long Beach)以前也有海軍造船廠。卡洛斯.狄.托羅再參觀橫濱的三菱造船廠時提到,他希望看到日本的船廠如三菱重工等有興趣投資投資在美國的造船廠,為美國海軍、海岸防衛隊建造船艦美國造船理事會(Shipbuilder’s Council of America)主席Matt Paxton對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USNI News)表示,相較於建造新船廠,擴充與活化美國現有船廠是更可行的選擇。

五角大廈在2024年1月公布的國防工業戰略(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Strategy)指出,中國已經成為造船強國,並呼籲徵求各種創新構想以及創新投資來重振美國國防業界。依照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資料,當前中國現在在全球造船市場上幾乎拿下50%的市場,而排名第二的韓國與第三的日本分別佔近30%以及17%;而美國造船業只能下0.13%。就是因為整體造船產業的消亡,導致美國海軍各項關鍵造艦計畫(包括航空母艦與潛艦)面臨嚴重的超支與落後。

在2024年4月10日,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Carlos Del Toro)在眾議院國防撥款子委員會(House Appropriations subcommittee on defense)的聽證會中表示,他十分期待與盟邦跟伙伴的船廠合作,承擔維修美國海軍船艦的業務,包括與韓國、日本以及印度船廠等,使得美國船艦萬一在武裝衝突或其他事故中受損,可以直接就近在海外船廠進行維修,不必千里迢迢返回美國。 在2024年4月5日,印度國營科欽造船廠(Cochin Shipyard Limited,CSL)與美國海軍簽署船廠維修協議主計畫(Master Shipyard Repair Agreement,MSRA);該廠通過美國海軍的軍事海運指揮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認證,能承包美國海軍軍事海運船隻的維修業務,這是第三家獲得美國海軍認證的船廠;在2023年,印度L&T Kattupalli以及國營馬扎崗船塢(Mazagon Dock Shipbuilders)已經與美國簽署類似協議,能維修美國軍事海運輔助船隻。除了美國之外,英國近期也與印度簽署英國-印度2030路線圖(UK-India 2030 Roadmap),其中包括讓印度船廠維修皇家勤務艦隊的輔助船艦;在2024年3月,2艘皇家勤務艦隊船隻抵達印度L&T Kattupalli船廠展開維修。

在2024年4月24日,韓國現代重工(HD Hyundai Heavy Industries,HD HHI)宣佈與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菲力造船廠(Philly Shipyard,此時雇用了約1000名前費城海軍造船廠員工)簽署合作備忘錄(MOM), 就未來對於美國海軍以及政府船隻(如海岸防衛隊等)船艦的建造與維護業務(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MRO)進行合作。菲力造船廠正在擴展美國政府船隻的相關業務, 這份MOU協議下,HHI會提供修造船艦活動的技術協助,包括提供船艦設計、物料包(material packages)等。同時,HD HHI近期也進一步加強與美國軍工產業的伙伴關係,如跟GE Aerospace及L3Harris合作發展船艦推進系統以及美國作戰船艦修造業務。 稍早在4月14日,HHI也與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軟體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針對無人自航水面船艦(USV)領域進行合作;Palantir Technologies是美國國防產業人工智能(AI)領域的領頭羊之一,為美國海軍與陸軍提供服務,包括作為洛馬集團(Lockheed Martin)次承包商參與美國海軍船艦戰鬥管理系統升級項目。依照協議,HHI將與Palantir Technologies合作,發展美國海軍所需的偵察用USV,預計在2026年完成;因此,HD HHI旗下專門負責自主導航系統(autonomous navigation)的子公司Avikus會直接與Palantir Technologies合作,把Avikus的自主導航技術整合到整合Palantir Technologies的自主任務技術(Mission Autonomy technology)中。

在2024年4月下旬,卡洛斯.狄.托羅在智庫組織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一項會議中提到,他對於讓國外船廠參與美國海軍船艦製造與維修工作抱持開放態度; 以增加美國造艦與維修船艦的能量。在2024年4月稍早,韓國韓華集團(Hanwha)主動提出一個提案,希望入主澳大利亞的奧斯特船廠,其中也包括獲得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的奧斯特美國分公司,不過這個提案遭到澳大利亞政府否決。卡洛斯.狄.托羅並沒有正面回答他在3月亞太訪問期間參訪韓國、日本造船廠時,是否有提到造艦合作事宜,然而這種構想勢必會受到美國造艦產業的反彈。美國造船廠商理事會(Shipbuilders Council of America)麥克.帕克斯頓(Matthew Paxton)表示,美國擁有足夠的產能來滿足所有海軍船艦維修的需求;然而,美國海軍仍考慮將船艦維修與新艦建造工作移往海外,包括陸軍與海岸防衛隊的船艦,這是一種短視的作法,會增加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穩定性,讓美國投資擴充造艦業界的計畫增添變數,削弱對美國造艦產業基礎(含設施與人員)的資本投資,並加速美國海軍高層口口聲聲要保存的本土造艦產業勞動力的流失。

與韓國造船業界的合作

2024年6月20日,韓國韓華系統(Hanwha Systems)韓華海洋(Hanwha Ocean)正式提出以1億美元,從挪威Anker ASA集團手中購得位於賓州的菲力造船廠( Philly Shipyard),購併程序在2024年12月底完成,這使得菲力造船廠成為美國境內第一家韓資造船廠。從2000年算起,美國境內50%符合瓊斯法案(U.S. Jones Act )的國造商船(戰時會被徵召作為海軍後勤船隻)都是由菲力造船廠建造。

在2024年7月11日,韓國現代重工(HHI)宣佈與美國海軍補給系統司令部(Naval Supply Systems Command,NAVSUP)簽署為期五年的維護與船艦修理協議(Maintenance and Ship Repair Agreement,MSRA) 為美國海軍船艦提供維護、整修、翻修(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MRO)服務,涵蓋NAVSUP操作的後勤船隻以及美國海軍第一線作戰船艦;這使HHI成為第一家能維修美國海軍船艦的韓國船廠,也是HHI繼獲得菲律賓海軍維護合約後,進一步拓展海外軍艦維修市場。緊接著HHI之後,韓華海洋也在7月22日獲得美國海軍的MSRA合約。在2024年8月29日,韓華海洋宣布獲得美國海軍合約,為一艘路易斯&克拉克級乾貨彈藥補給艦華利.舒拉號(USNS Wally Schirra T-AKE-8)進行維修工作,這是韓國廠商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個維修美國海軍船艦合約,該艦在9月2日抵達韓華海洋位於巨濟市的造船廠。在2025年3月10日,韓華海洋宣布華利.舒拉號的維修工作完成並重新啟航。

在2024年3月18日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隨著美國「造船業復興」藍圖的推進(見下文),韓國與美國的合作的期待也日益高漲。此報導表示,目前世界上能夠建造與美國完全相同的神盾艦的國家,只有韓國和日本;其中,韓國能夠以最合理的價格建設性能最高的神盾艦(即韓國的KDX-3),建造工期是美國本土船廠的三分之二。現代重工是韓國唯一直接設計並建造神盾軍艦的造船廠,也是韓國唯一擁有「作戰系統整合團隊」的公司,可以整合美製神盾作戰系統。現代重工業專業船舶事業總部常務鄭宇萬表示,目前韓國專業船舶事業本部擁有的驅逐艦專用船塢,每年可生產一艘以上的神盾艦,相當於美國海軍的柏克級飛彈驅逐艦(9800噸);如果與美國的合作能夠順利進行,現代每年最多可以建造五艘神盾艦,而且還具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在2024年7月,現代重工正式打入美國海軍維護、整修、翻修(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MRO)業務市場,隨後承接了美國海軍華利.舒拉號(T-AKE-8)彈藥補給艦的MRO工作;在2025年,現代的目標是贏得2至3個MRO試點計畫訂單,並打算在建立美國海軍艦艇的MRO工作標準後擴大計畫規模。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預測,如果美國造船市場對韓國開放,不僅大企業能從中受益,中小型合作企業也能從中受益,從而激活韓國造船生態系統。 

在2024年4月7日,美國最大的造艦廠商──杭廷頓工業集團(HII)與韓國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HHI)簽署合作備忘錄,探索未來所有可能的合作機會與模式,加速造艦速率來支持雙方的軍用與商用造船計畫;這為將來兩家船廠參與彼此的船艦項目鋪路。美國海軍研究所新聞(USNI News)從消息管道得知,HII集團與現代合作的主要對象會是生產驅逐艦的英格斯(Ingalls)造船廠,而非生產核子動力船艦的紐波特紐斯(Newport News)。

 

2025年:川普總統的「美國造船業復興」

在2025年3月4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025年度眾議院聯合聽證會中宣布,在國家安全委員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之下成立美國造船產業辦公室(United States Office of Shipbuilding),希望重塑與重振美國的造船與造艦產業來抗衡中國造船。美國造船產業在美蘇冷戰結束前就開始萎縮,冷戰結束後甚至加速,到此時幾乎是谷底;美國一度曾擁有大約 400 個造船廠,現在只剩下約 20個。

在2025年4月9日,川普總統簽署重振美國海上主宰(Restoring America's Maritime Dominance)行政命令;此命令開頭提到,近期資料顯示美國建造的商業船舶佔全球比重不到1%,但中國卻超過一半。其中,要求在行政命令簽署後210天內,由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物助理(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APNSA)在美國國務院(Secretary of State)、國防部(Secretary of Defense)、商務部(Secretary of Commerce)、勞動部(Secretary of Labor)、機通不(Secretary of Transportation)、國土安全部(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美國貿易代表(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完成振興美國海事主導能力的海事行動計畫(Maritime Action Plan,MAP),透過APNSA以及白宮預算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提交總統。而在行政命令簽署180天內,國防部在商務部、交通部、國土安全部協助下,提交確保海事基礎設施安全與強韌(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ial Base.)的計畫作為MAP的附件,其中可引用的措施包括國防生產法案第三條(Defense Production Act Title III )等。而在45天內,國防部需在商務部、交通部、國土安全部合作下,完成美國造船產業的整體分析,並提出包括如何減少水面作戰船艦、潛艦與、無人船艦項目落後與超支的對策,包括優先項目建議列表。此法案也包括針對中國關於海運、物流、造船產業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調查,包括可引用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進行調查,對象包括中國船舶以及海事工程基礎設施(如港口用的各型起重機等、處理設備)等。

在2025年4月10日,川普總統對媒體透露,在著手重建美國造船產業的同時,他可能會下令向擅長造船的親密盟邦購買船艦,需要國會批准。而在此同時,前一年打入美國海軍船艦維修市場的韓國也積極佈局,尋求機會擴大參與美國的造船造艦產業。在2024年4月7日,美國最大的造艦廠商──杭廷頓工業集團(HII)與韓國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HHI)簽署合作備忘錄,探索未來所有可能的合作機會與模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