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級巡防艦──防空升級

(上與下二張)在2023年12月底,康定級承德號(FF-1208)停泊在台船碼頭。該艦進高雄港、抵達

台船廠區時,上層結構所有電子裝備、武器都已經被拆光。承德號會作為康定級現代化升級工程的

首艘原型艦。此照片攝於2024年2月25日,主桅杆搭起腳手架,前桅杆煙囪等八沙木結構被拆卸,

艦首B砲位的舷牆被拆除一塊。

在台船大塢中進行翻修升級的承德號(FF-1208),攝於2024年6月15日。

注意此時後桅杆上方的雷達基座被切掉,準備擴大。

 

 (上與下)在2024年12月,承德號(FF-1208)移出台船大塢,艦上工程尚未完成,前部

DRBV-26D Jupiter-II雷達已經裝回去。此時該艦艦首B砲位已經加裝了新的32管「華陽」

垂直發射系統。此照片攝於2025年1月12日

 

改裝中的承徳艦,攝於2025年1月12日。艦尾右側換裝了正方形的大型艙口,這是配合新的

Thales CAPTAS-1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而改裝。

 

(上與下)改裝中的承徳艦,攝於在2025年1月12日。注意後桅杆後方原本安裝Triton-G雷達的基座明顯改裝擴大,

準備換裝BAE Systems的Artisan雷達;原本後桅杆兩側朝上的主機/發電機排氣口也改成側面排放,以免干擾上方的

Artisan雷達。此外,艦橋上方原本的MK-2光電儀被新的光電追蹤儀取代。

 


(1)   (2) (3)  (4)  (5)

 

防空武器升級計畫

防空是所有人公認康定級最需要強化的項目。法國在1993年就同意出口拉法葉級配套的海響尾蛇等防空飛彈系統給台灣,但由於報價太高,加上同年11月尹清楓命案爆發弊案,重創台灣海軍武獲體系,所以根本沒有探討的可能。

由於拉法葉弊案導致台灣對法軍購管道全面中斷,加上康定級的法式系統與美式系統不相容,導致康定級的防空升級計畫屢屢受挫,原本只用來「墊檔」的海叢樹飛彈長期無法代替。以下便分別簡介康定級歷年的防空升級方案。

1.法國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系統

純就技術而言,康定級最合理的升級方案,自然是採用法國的防空作戰與武器系統。 拉法葉的原始設計中,本來就預留了換裝法國新一代SA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的空間,這個組合包括一套ARABEL X波段被動相位陣列雷達與垂直發射的Aster-15主動雷達導引短程防空飛彈;而這套系統也與拉法葉的作戰系統相容。由於Aster-15採用終端主動雷達導引,因此經過如此升級的拉法葉級,可同時以Aster-15飛彈對付十幾個空中目標。康定級的 B砲位本來便預留安裝兩組八聯裝Sylver A-43垂直發射器的空間(只需將此處的隔艙板即可裝設),故可容納16枚Aster-15防空飛彈。法國原本希望在該國最後兩艘拉法葉級上配備ARABEL相位陣列雷達與16枚垂直發射Aster-15飛彈的組合,但由於經費不足而繼續沿用先前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

從1990年代,台灣海軍一直有希望為康定級換裝ARABEL/Aster-15防空系統的呼聲,如此不僅性能良好,而且完全不會有系統整合的問題;然而礙於軍購弊案的陰影以及國際政治因素,使這個方案幾乎不可能進行。當年 台灣海軍還曾商請法國研究MICA空對空飛彈的艦載垂直發射版,這是鑑於全套Aster-15/Sylver系統太昂貴,加上康定級購艦案本身已經籠罩在弊案陰影下,所以台灣海軍想到利用空軍既有MICA飛彈來搞個案子掩人耳目;當時法國方面也願意配合發展,可惜 台灣終究因為政治因素而打消念頭,不過法國MDBA仍舊完成了MICA艦射垂直發射版的研發 (稱為VL MICA,搭配Sylver A-35垂直發射器),並在2000年代多次國際知名海事國防展覽中展出 ,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海軍則成為此型飛彈的第一個客戶 ,安曼也在2007年年底簽約採購。由於Aster-15飛彈與Sylver垂直發射器所費不貲(以沙烏地阿拉伯購買防空放大版拉法葉的經驗,兩組八聯裝A-43發射器含裡面的16枚Aster-15飛彈,便要價超過一億美元),加上近年法國與 中國在政治上越靠越近, 將來台灣購得的希望仍然渺茫。

由於康定級的防空升級懸而未決,過去一直不斷有台灣與法方進行相關接觸的消息,在2005年甚至有傳聞指出即將成事,六艘康定級將陸續回法國洛里昂廠完成換裝。不過當時法國開出90億法郎的天價(當時1法郎兌換5.5新台幣,合計約500億新台幣),令台灣方面難以消受。而在2006年12月法國政府官員與台灣軍方的秘密會議中, 台灣方面繼續提出採購Aster-15的意願,但法方卻開出1000億新台幣的天價(當時1法郎已經升值到兌換7元新台幣) ,這個新台幣帳面數字已經超過原本台灣購買六艘康定級的總額。一方面,台灣提國際仲裁向法國追討拉法葉案以及幻象2000戰鬥機佣金,讓法國對台灣十分不滿,因此刻意在台灣嘗試繼續接觸購買武器系統時開出天價嚇退台灣;此外, 當時法國一直設法就拉法葉案與台灣達成庭外和解,甚至曾傳出「用判賠佣金折抵新軍購案」的傳聞 (這與2008年初曝光的「鏈震」案相關),因此也有人推測法方在台灣後續軍購洽談中增加價格,將台灣求償的金額再洗回去。由於報價太過離譜,加上鏈震公司曝光後立刻成為眾矢之的、被迫解散,台灣這一波嘗試購買Aster防空飛彈系統就無疾而終。

2.一波三折的海劍二型艦載防空飛彈

在向法國尋求防空升級的努力屢屢受挫後,從2000年代以來,康定級防空升級的焦點,便集中在中科院研發的艦射版「天劍二型」飛彈。 天劍二型本來是中科院為IDF戰機研發的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射程80~90km。

早在1998年,便有消息指出中科院進行垂直發射版陸/海基劍二的研發工作。根據1999年3月出版的中科院「新新雙月」的報導,當時中科院在劍二垂直發射型的兩項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分別是飛彈升空轉向的向量推力控制系統與「冷發射」垂直發射技術。

垂直發射版海劍二部署於康定級的最大立即問題是彈體尺寸;康定級的B砲位雖有預留安裝垂直發射器的空間,但是其高度是配合長度較短的法國Sylver A-43垂直發射器(深5.4m)。法國Aster-15防空飛彈彈體長僅2.6m(加上助推器為4.2m),但是空射版天劍二型的長度就已經高達3.6m,艦射版還要 另加上一截故太火箭;如此,垂直發射版海劍二所需的發射器深度勢必超過A-43或美國MK-41最短的自衛型版本(5.3m),如安裝於康定級的B砲位,勢必突出甲板甚多;或者要把康定級艦首預留安裝Sylver A43垂直發射器的空間再往下穿透一層甲板。

在過去,不斷傳出海軍內部爭論康定級應該以傾斜發射器(只需安裝的甲板強度夠,不需穿透艦體結構)或垂直發射器來部署海劍二的爭論。首先,台灣並未獲得康定級的工程設計資料與知識產權,也不曾參與建造工程;在此情況下,台灣方面很難貿然對艦體結構進行大幅施工(以往台灣海軍改良陽字號的武進計畫,都是在既有砲位上更換新武器,或者安裝僅需強化甲板、不需穿透強度甲板的新系統),如果施工過程中發生差錯或估算錯誤,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的 破壞。 相形之下,固定的傾斜發射箱明顯簡單便宜,不需要冒險穿透甲板 破壞原有結構,擁有廣泛的適裝性(例如部署在原始設計難以改裝垂直發射器的船艦,如濟陽級巡防艦);但傾斜發射器的射界限制很大,並增加上層結構的雷達截面積。再者,由中科院研製的飛彈如何跟艦上的法製作戰系統、偵測裝備整合,也是工程浩大。綜合以上,把海劍二整合到康定級上,很難在不與法國簽署新合約、經法國原廠支持下的情況下,由台灣自己完成;然而台法之間的軍售管道已經被弊案、佣金案搞壞,加上中國大陸的政治干預,當時很難談新的台法軍購合作。

台灣軍方首度編列預算發展艦射版劍二,是2005年編列預算執行的「迅隼案」(2006到2007年執行);然而此階段海軍實際上並不太情願,而且軍備局對於此計畫目標與期程的說法,與實際執行者中科院的說法差異甚大。依照2006年6月20日的立法院公報,軍備局局長對國防委員表示,中科院能在兩年半內完成垂直發射版劍二的研發以及上艦測試;然而,中科院的原始計畫是花費兩年發展海劍二飛彈(包括將天劍二空對空飛彈改成海上發射的工程修改、替代商源已經消失的過時零組件)以及基本的斜射版,接著花費五年 發展垂直發射版劍二系統(還不包括艦上測試)。而當時台灣國防部對項目的認知基本上是依照軍備局的說法,所以在「迅隼案」發展斜射版海劍二的預算剛開始執行,國防部長就政策指示修改計畫綱要,改成「劍二垂直發射武器系統展示確認」,結果到了原訂時程,中科院根本無法完成。此一情事在2008年還遭到監察院糾正。隨後直到民國104年度(2015年)國防預算中,才正式編列發展海劍二的預算,並在2014年下半於濟陽級 巡防艦的淮陽號(FFG-937)進行實彈試射。 在2016年5月中旬,國防部長高天忠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的質詢中表示,確定將在2017年完成海射型劍二型防空飛彈的開發工作,並開始裝備於康定級巡防艦上。

在2017年12月21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民國107年度(2018年)國防預算時,海軍參謀長李宗孝中將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表示,海軍正規劃為康定級艦換裝中科院開發的海劍二防空飛彈,計畫在民國109到117年(2020~2028年)進行。

依照2018年1月底的消息,衍生自天弓三型的海弓三防空飛彈以及「定海專案」海劍二防空飛彈都會在2018年進行艦上實彈測試。海劍二預定2020年裝備於康定級巡防艦上,現階段台灣海軍為康定級規劃的海劍二仍選擇使用傾斜發射器,交叉設置在B砲位甲板;如果使用MK-41垂直發射器,需要穿透B砲位甲板並變更艦體前部結構,附近的消防設施與管線也要配合變更,這些需要得到法國原廠同意,並派遣技術人員協助台灣進行設計與施工,否則無法進行。
 

由於另有專文介紹海劍二防空飛彈,在此不予贅述。 

3.「定海專案」

在2009年中旬,有消息指出海軍似乎打算放棄在康定級上裝置艦射版劍二飛彈 。此時,一個研擬中的替代方案,是尋覓美製防空作戰裝備來提升康定級的戰力,這個計畫稱為「定海專案」,打算以美國的海公羊(Sea 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來取代康定級現有的海叢樹,並以兩門洛馬集團的GDM-008千禧年(Millennium,詳見英國海軍區海精靈級巡防艦一文)35mm自動化防空/反水面快砲取代康定級現有的40mm快砲。無論是RAM防空飛彈發射器或是GDM-008火砲系統,安裝時都不需要穿透甲板,可大幅簡化施工。 不過際上,「定海案」只是某廠商向海軍提報的建議案,內容除了海公羊防空飛彈、GDM-008千禧年35mm機砲等,甚至還有ESSM短程防空飛彈,此時這些武器裝備的對台輸出許可根本都不存在,台灣軍方也沒有向美方爭取 。

依照2014年7月的消息,「定海專案」這個名稱被用於濟陽級巡防艦進行防空升級、換裝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的案子。

4.再度對法國接觸

在2020年3月下旬,媒體「新新聞」撰文稱,台灣海軍為康定級執行的作戰系統升級案,原訂從明年(2021年)起由中科院執行。此時,中科院已經為兩艘康定級巡防艦完成「通信暨輪控系統精進」,今年(2020年)要進入第二階段作戰系統升級的建案與編列預算,明年(2021年)起由中科院負責研究,將國產海弓三型飛彈等武器系統整合到康定級上。

「新新聞」報導宣稱,此時海軍卻改變政策與作戰需求,首先喊停後續康定級的升級案(包括通信及輪機系統以及後續的作戰系統升級案),並於近期派員前往法國完成考察。「新新聞」稱,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國安會於2018年7月安排立法委員前往法國考察,打算透過升級康定級巡防艦重新與法國軍工產業接觸,修補先前因拉法葉、幻象2000佣金仲裁案導致的交惡,促進台法關係解凍與升溫。「新新聞」引用熟悉內情人士稱,台、法雙方建立默契之際,化名「小R」的軍火掮客積極運作,使得台灣海軍原訂的康定級升級案突然轉向,改向法國Thales集團接觸。依照日後消息,此次國安會與法國接觸後,台灣海軍就轉而力推由法國原廠執行康定級升級案;海軍人士並私下抱怨,中科院的「迅聯系統」效能,只有防空部分尚且合格,其他方面(對水面、水下作戰等)並不達標。

「新新聞」報導引述曾有「豐富建案經驗」的海軍人士概略換算,拉法葉艦作戰系統升級案如需投入1000億新台幣(此數字是2006年12月法方就Aster-15防空飛彈系統對台灣的報價),平均每艘花費165億新台幣,這個數字比當年康定級艦體儎台成本(每艘約130億台幣)以及成功艦全系統含訓練與後勤(每艘約150億新台幣)都高。「新新聞」引述曾任拉法葉艦重要職務人士稱,就康定級的系統升級,法商的整合度當然最高,但如果每艘升級要花費165億新台幣,還不如去買80艘飛彈突擊艇,效費比還比較高。

「新新聞」報導稱,台灣海軍內部對是否應爭取引進Aster防空飛彈系統有兩派意見。持反對立場的海軍退役人士表示,康定級的TAVITAC-2000作戰系統已經過時,如能更換中科院開發的分散式系統,可以連結各式國產武器;即便海弓三因為體積太大而無法裝艦,至少能換裝由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衍生的海劍二型,或由天劍一型短程空對空飛彈衍生的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可有效提升防空戰力。但也有海軍將領表示有條件支持法方系統,表示康定級反潛與接戰能力極強,但前提是要能獲得完整的威脅參數軟體;康定級戰系原本可同時追蹤兩百個目標,並自動分類、排定威脅等級,然後建議接戰與反擊方案;如果沒有獲得相關的完整軟體,就無法發揮完整的作戰能力。

對於「新新聞」的這篇報導,海軍司令部在2020年3月31日已新聞稿表示,報導內容多為媒體臆測。海軍將持續秉持「國防自主」政策,提升艦艇作戰能力,並以審慎嚴謹態度管制海軍各項建案規劃執行,籲請媒體勿妄加揣測。外界推測,有可能是海軍與負責執行升級方案的中科院產生歧見(預算、時程、交付項目等等),因此海軍可能以接觸法方作為對中科院的籌碼;而另一方就從媒體放出「海軍再轉向法國」的風聲並重提拉法葉弊案、鏈震案的陰影,嚇阻再度向法國接觸的可能性。

5.2021年:康定級升級案定案(法國Thales為主,結合中科院海劍二防空飛彈)

在2020年12月7日,「聯合報」報導,軍方內部近期盛傳,台灣海軍明年將建案進行拉法葉艦的性能提升案,由法國Thales集團主導執行。此報導稱,法方透過「英系立委」去年(2019年)訪問法國,返國後繞過國家安全會議、直接向蔡英文總統報告此案,並獲得台灣高層支持,透過參謀本部要求海軍盡快進行,在明年建案、針對六艘拉法葉艦進行性能提升,全案約需300億元預算。「聯合報」稱,「核心管道」低調證實確有此事,因為有立委角色在其中;而原本應掌握、審核軍購相關國安單位,均未介入,但最高決策者尚未核定此案。被影射的立委是2019年3月受法國參議院主席邀請,在5月底訪問法國,並在5月28日在參議院盧森堡宮舉辦「台灣現狀與前途研討會」的民進黨立委羅致政;羅致政受訪時澄清,「我並不了解全部的東西」,赴法時並未與法方或軍方人員談及此事;若有這種案子的話,他認為國安會不可能未掌握此事;但他強調,自己沒有受法方委託。被問及「是否曾關切此案」?羅致政表示「沒辦法評論。」

依照2021年2月11日聯合報報導,台灣海軍政策上已經決定,由中科院作為康定級性能升級方案的主承包商。聯合報報導引述消息來源稱,法國方面也向台灣提出相關方案,並已批准輸出許可,但期限只到2021年六月,希望藉此壓力促使台灣確定方案並排入預算中。聯合報稱,法國方面為康定級的提升項目包括雷達、聲納、輪機等(都是康定級原本就由法國提供的部分),不包括武器系統;而法國的提案也曾包括由台灣中科院負責武器系統升級,但法方報價每艘就需要11億新台幣(應包括修改升級康定級原有作戰系統,並與中科院的海劍二型防空飛彈系統整合在一起),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先前台灣已經向法國購買的「DAGAIE MK2干擾火箭發射系統升級」的費用(在2020年決標,由法國DCI.DESCO公司得標得標,預算8億155萬1103元新台幣,2023年1月底完成)。如果採用法國方面的完整提案,包括法方升級雷達、聲納、輪機並整合中科院開發的防空飛彈,每艘升級的總成本約需100億新台幣(3億4000萬美元),所費不貲。「聯合報」稱,中科院方面提報的康定級升級案,包含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全案六艘報價為200多億新台幣,只有法方的三分之一。

不過,實際上中科院和法方提報的升級案範圍不同,並不能直接比較。法國的提案主要是針對艦上平台輪機以及雷達、聲納等原本就是法國原裝的系統進行升級;如果還要加上法國原裝的武器系統(例如Aster-15防空飛彈、戰系升級等),價格勢必大幅加碼,以往台灣與法國在2000年代後期(陳水扁執政後期)接觸時,法方對Aster防空飛彈系統的報價就讓台灣倒抽一口氣。由於升級雷達、聲納等都牽涉到與艦上原裝法製戰系的整合,中科院不可能在沒有與法方合作的情況下去動這些系統───除非將艦上原本的法國系統換掉,但這樣工程浩大,中科院既沒有現成方案,價格也不會比法國佔優勢。

聯合報報導稱,此時海軍要求康定級升級案採用垂直發射系統;先前規劃的是斜射架,但這會破壞艦體匿蹤,而且使飛彈發射角度大受限制。中科院向美國購買MK-41垂直發射器來試射海弓三、海劍二防空飛彈之後,才取得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完整相關技術。

在2021年4月22日,媒體「毅報」報導,原本海軍委由中科院執行拉法葉艦升級案,先就2艘進行「穿艙佈纜」改造, 台灣海軍當時曾一再向立院保證執行情況良好;沒想到國安會於2018年7月安排立委前往法國考察後,海軍卻成「嫌貨人」 ,向立法院重新力陳,拉法葉艦升級案「還是交由法方原廠來執行更為適宜」。 此外,此報導也指控,前一年海軍選擇由法國廠商執行DAGAIE干擾彈發射系統延壽升級,在電子戰系統確定使用法國貨之後,連帶著戰系也必須使用法國貨,是軍火界常見的「小案綁大案」。

依照2021年2月18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近年逐一對康定級巡防艦的輪機控制、通信等項目,委託美國廠商進行升級後,會從民國111年度(2022年)起編列預算300億餘元新台幣,分8年為康定級進行防空與戰系性能提升案。「上報」稱,此案由中科院擔任主成約商,與法國Thales集團合作,將中科院研製的防空飛彈系統(海劍二、海弓三等,以及相關的「迅聯」後端系統)整合到康定級上,並使用美製MK-41垂直發射系統。

「上報」引述軍方人士稱,康定級加裝中程防空飛彈的性能提升案,早在2016年以前就開始規劃;當年台灣海軍與法國Thales集團(原Thomson-CSF)談判,規劃的就是將中科院研製的防空飛彈系統與配套「迅聯」戰系安裝在康定級艦上,打算在康定級艦首安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B砲位平台(軍方人士稱B砲位深度足夠)。日後「上報」稱,台灣最初向法國購買康定級時,因沒有購買配套的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原本艦首B砲位預留安裝垂直發射器的空間就挪作他用,改成官兵的生活空間;若要重新啟用裝入垂直發射器,B砲位下方的空間也要隨之更動,連帶使艦首內的輸配電、纜線、消防等管線都要一起變動;此外,增加新裝備(垂直發射系統以及配套戰系、雷達)增加的供電需求,艦上供電系統也必須匹配。由於法國原廠才擁有變更平台設計的知識產權以及詳細技術資料,因此這些變更都必須獲得法方同意,並在法國的技術協助下進行。一開始,包括將中科院「迅聯」戰系以及國產飛彈系統整合到艦上,並與原本康定級戰鬥系統相容,同時升級雷達與電子戰設備,法方開價甚高,每艘達1.3億歐元(超過新台幣50億元)。當時中科院迅聯專案的研發專案也才剛啟動,因此台灣海軍並未急著定案,而是持續與Thales集團在台分公司洽談。

「上報」稱,在這段時間,台灣海軍陸續與美商L3Harris簽署合約,針對康定級輪機控制、通信等次系統進行整合提升,並都達成作戰需求,這讓Thales集團感覺到壓力。由於這段期間台灣推行「國防自主、政策,包括台灣空軍AT-5高級教練機、海軍IDS潛艦的戰鬥系統都由中科院擔任主合約商進行,因此法商也循這個模式與中科院合作,提出整合了中科院產製的防空飛彈以及迅聯系統的升級方案,六艘總報價為300億餘元新台幣,並表示若台灣海軍找到其他國際廠商報價更低的話,他們願意退出。「上報」稱,台灣海軍與美國、英國廠商接觸並評估後,也認為法商提出方案報價最低,經台灣國防部核定後,開始進行相關的規劃作業;同時,法方廠商也向法國政府申請相關出口許可,包括艦體平台的改動、原法製戰鬥系統軟體升級等輸出許可。

依照原先台灣海軍規劃,配合「迅聯專案」期程,康定級巡防艦的防空飛彈與戰系性能提升案,會在2021至2029年度執行,中科院與Thales集團也簽署了合作備忘錄(MOU)。然而,由於受到「迅聯專案」進度落後、海弓三防空飛彈期程延後一年,加上2020年臨時向美國購買岸置型機動魚叉攻陸飛彈系統,使得康定級艦的升級案順延一年,從2022年展開。雖然順延一年,負責的中科院同意先代墊此案的前置作業費用,因此相關工作仍能進行。

「上報」稱,康定級防空系統與戰鬥系統提升案的預算,只包括系統整合以及現有裝備(雷達、戰系等)的性能提升,並不包括購買MK-41垂直發射系統、防空飛彈以及配套相位陣列雷達等費用。此時,MK-41發射器與海弓三防空飛彈已通過作戰測評,而海劍二此時仍以中科院自製的垂直發射系統進行測試中;如果海劍二要整合到美製MK-41,必須獲得洛馬集團授權以及技術轉移。目前中科院正盡快進行海劍二飛彈的測試,也正與洛馬集團商談技術轉移以及授權費用,在2022年康定級升級案啟動前,讓各項相關的次系統都能到位。

依照2021年2月21日「上報」報導,由中科院負責的康定級升級案,也會面臨跟同時期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相同的問題;如果海劍二等中科院的飛彈系統要配套中科院自行研製的被動相位陣列雷達,系統重量、功率需求都必須在康定級艦體載台能承受的範圍內(先前中科院提供的被動相位陣列雷達,體積重量都超過海軍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規定的上限)。以2014年7月海劍二防空飛彈安裝在濟陽級巡防艦的淮陽號(FFG-937)進行海上測試為例,當時配套的被動相列雷達安裝在直昇機庫上方位置,而用來支持雷達的後端以及供電等設備,塞滿了直昇機庫。由於康定級升級案要在2022年啟動,如果找不到適合的相列雷達系統,海軍只能先選擇用現有系統與迅聯防空系統先進行整合(例如海劍二試射階段使用中科院「野戰防空相列雷達」作為配套雷達),再作下階段的規劃。

依照2021年4月14日「上報」報導,台灣國防部日前審核通過,從明年度(2022年)起編列320餘億新台幣,位康定級巡防艦進行作戰系統、防空武器升級,由中科院擔任主承包商,再由中科院與法國Thales集團簽約執行。「上報」稱,台灣海軍最早計劃分兩階段執行康定級升級案,第一階段先挑選一艘當原型艦進行升級改裝,測試驗證通過之後,第二階段再對後續5艘進行性能提升;但由於兩岸關係日益惡化,考量加快期程與技術專利等問題,加上考慮納入中科院的國產防空飛彈,因此決議這次升級案採用「一次到位」,採取由中科院承包但實際上以Thales集團為主的方式執行。在評估期間,美國廠商不斷向台灣海軍表達有能力與技術來升級康定級;但最後基於知識產權等因素,台灣海軍仍決定與法國廠商合作。由於康定級升級案金額龐大,自然成為各方勢力角力焦點;近期媒體有許多雜音,繪聲繪影指出外部勢力介入康定級升級案,變成「名義上是中科院承包,實際上都是法國人執行」的「假國造」,「法商吃肉我方只能喝湯」,這些新聞多是來自美系代理商的小動作,目的自然是阻止法國廠商重回台灣軍火市場。 

2021年4月7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質詢中,立委馬文君在書面質詢紀錄中記載,傳聞中科院與法國將於五月簽署康定級升級的合約,由中科院擔任主合約商;合約執行中,除了海劍二飛彈以及戰系性能提升由中科院執行外,其餘包括雷達、聲納、輪機等,都透過中科院向法方採購,合計總預算約三百億元新台幣。依照2021年5月10日聯合報報導,台灣跟法國即將簽署關於康定級巡防艦升級的合約。

依照2021年5月10日聯合報報導,引用知情人士稱,原本中科院質行的「迅聯專案」新一代艦載戰鬥系統不僅用於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專案」,也能用來升級康定級艦;但高層已經指示康定級升級案由法國方面執行大部分升級項目,中科院僅負責海劍二飛彈。聯合報稱,負責研發的業務人士表示,康定級升級案轉向法國,不僅會排擠海軍「承海計畫」的11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的最後5艘的建造預算,也讓迅聯專案研發成果無法部署,「震海專案」戰系也將因此轉向外購,已經投資「迅聯專案」的60億元研發預算將「血本無歸」。

在2021年6月下旬,有消息傳出六艘康定級升級案的總經費從原評估的300餘億新台幣,上漲到400餘億;對此中科院在6月21日回應,指全案海軍尚未正式委中科院處理。

康定級升級案執行

在2021年9月,台灣國防部將民國111年度(2022年)國防預算送交立法院。其中,海軍首度為康定級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編列預算,總額431億5990萬元新台幣,自從民國111年至民國119年度(2022~2030年)共計9年,升級範圍涵蓋戰鬥管理系統、雷達系統、防空飛彈系統(中科院研製的海劍二垂直發射防空飛彈)。此案首先升級一艘作為原型艦,包含前期系統整合測試與規劃、實際施工改裝與測試評估,總共約需三年,預計2025年完成測試評估;原型艦通過測試評估後,再陸續進行後續艦的升級(應是配合各艦塢修進度實施),總計在9年時間執行完成。台灣海軍表示,康定級艦戰鬥管理系統升級案可大幅提升此型艦防空、反飛彈作戰能力,且在多重威脅環境下,可有效進行各類型作戰並防衛自身安全,強化艦隊防空及反潛作戰能力。

2021年11月29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審議民國111年度國防預算的議事中,多位國民黨立法委員提出質疑,包括預算太高,全案期程長達九年,以及此案由中科院辦理,但中科院是否有能力對該艦的法式系統進行研改...等。海軍參謀長蔣正國接受質詢時表示,此案由中科院作為主合約商,(國外)合作廠商「我們知道,但不便公開說明」,外商的輸出許可「均已獲得」;明年(2022年)是評估階段,海軍必須找國外廠商一起合作,簽約需預付款,明年作勘艦評估(此案2022年度編列10億新台幣)。蔣正國表示,拉法葉艦是找法國原廠執行比較適合。有立委隨即追問「所以是法國?」,蔣正國則堅稱,目前還是在作規畫,沒有限定哪個廠商執行,但評估是法國原廠來執行最為有利。中科院院長張忠誠則回答立院,此案包含自製、外購,技轉的整合,中科院都已規劃好了,包括許多中科院成熟裝備系統,「所有飛彈系統都由中科院負責」,且「法製裝備可以指揮我們自製武器」;由於因涉及很多整合工作(法國戰系結合中科院的飛彈武器系統等),因此原型艦含測評就要3年。

依照「上報」2022年1月27日的報導,「康定級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是由台灣方面與法國軍備總局(The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rmement ,DGA)進行洽談,法方同意台灣的提出需求後,再由DGA委由法國造艦局(DCNS,實際上已經改為海軍集團,Naval Group)針對戰鬥系統性能提升等項目細節進行商議,此案屬於軍售案層級。「上報」稱,法方負責此案的執行人員已經陸續抵達台灣。其中,法方計劃主持人是法國海軍退役校級軍官,具有專業技術背景以及潛艦專業背景,因此台灣方面相當禮遇法方計劃主持人。

「上報」稱,康定級升級案總共分為三階段,分別是前期準備、首艘原型艦改裝與測試評估,以及後續五艘陸續進行改裝。第一階段是由法方與台灣方面(含中科院與海軍等)人員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在2022年執行,包括系統整合測試、船艦結構勘、設計改裝方案並繪製施工圖,並進行改裝工程評估;一旦可行性評估通過之後,就進行第二階段原型艦改裝施工(2023與2024年),同時也進行垂直發射海劍二防空武器系統的海上測試;原型艦改裝完成後,在2025年進行試航以及全艦作戰測試評估,包括海劍二防空武器系統的最終作戰測試評估。如果通過測評,就進入第三階段,依序執行後續五艘康定級艦的改裝升級與測試驗證,從2026至2030年以每年一艘的方式分年執行。 

依照2022年12月10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康定級巡防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選定二號艦西寧艦(PFG-1203)作為原型艦;此時,第一階段系統整合測試、船艦結構勘驗、設計改裝方案並繪製施工藍圖,以及改裝工程評估等工作,都已經完成。擔負合約主承包的中科院日前已經邀請台灣各船廠代表登上西寧號(西寧號在2022年8月底先在中信造船廠進行了一輪基本檢修)勘查艦體以及之後的換裝工程項目。不過實際上,日後第一艘接受升級的是承徳艦(FF-1208)。

「上報「稱,此升級案實際上由法國國營海軍集團(Naval Group)主導,也就是原法國海軍造艦局(DCNS);由於海軍集團代表法國政府,該案被定位為法國對台灣的軍售案(政府間交易),而不是純粹的商購案;為此,海軍集團在2022年初在台北設立專案辦公室作為執行單位,工作項目涵蓋康定級升級工程(包含法國原廠的戰鬥系統與雷達升級)、人員訓練,以及日後台灣本地船廠執行後勤維修的相關技術轉移以及工業合作。

 

競標作業/首艦承德號改裝作業

依照2022年12月10日「上報」報導,台灣可執行康定級升級案艦體平台改裝工程的船廠,只有台船與中信造船兩家;主承包商中科院是以72億元新台幣的預算進行「船艦載台性能升級」招標(平均每艘約12億),採最有利標來評選船廠,預定2023年第一季進行招標,若順利決標則可望在2023年第二季展開改裝工程。一般認為台船是公營企業,規模最大,且目前執行IDS潛艦原型艦建造工作,與中科院專案人員多有配合,所以在康定級升級案具有絕對優勢。

在2023年2月7日,自由時報報導,軍方人士稱康定級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在日前完成決標,首艘接受改裝的西寧艦在2月底啟動工程;然而實際上之後首艘接受改裝的是承徳艦。在2023年2月初,新聞報導台船獲得海軍「康定級軍艦-船艦載台性能提升案」合約,自今年(2023年)年底開始進廠更新設備與做維修,預計7年內全部完工,全案預算共70餘億,在2月內正式簽約。此案因是軍事艦艇的維修案,台船依例不會發布重要訊息,全案由海軍是委託中科院辦理。簽約後,台船預計在2023年中先領到合約10%的簽約金,開始進行維修更新案的規劃以及長期採辦備料等前置作業,首艘將在明年(2024年)中進廠維修更新,預計後年(2024年)第三季完工,屆時台船累計收款可達全案三成,全部6艘預計民國119年(2030年)第二季完成。依照日後消息,法國海軍集團在2022年初在台北世貿大樓設立專案辦公室,執行康定級的升級工程以及包括人員培訓、規劃技術轉移以及後續維修等工作,此外還包括與台灣船廠合作,在台灣本土進行後勤維護工作。

依照政府採購網資料,法國公司DCI.DESCO連續在2023與2024年獲得台灣海軍司令部「艦艇戰系載台零附件」合約,標的屬於「結構金屬產品及其零件」,兩次都是限制性招標,只有DCI.DESCO一家參與。其中,2023年的合約開標日是2月6日,公告日2月18日,預算與決標金額均為19億6380萬元新台幣(需求數量1),履約日期是民國112年(2023年)2月6日至至民國114年(2025年)12月31日(預估)。2024年的合約開標日是1月18日,公告時間2月16日,預算與決標金額均為24億9120萬元新台幣(需求數量1),履約日期是民國113年(2024年)1月18日至民國115年(2026年)1月18日(預估)。DCI-DESCO公司為法國國際防衛諮詢公司(Defense Conseil International,DCI Group)下水機構,而DCI是代表法國國防部的海外營運商,因此這兩項採購案顯然與康定級有關,很可能是康定級升級案的先期採辦備料。 

在2023年12月底,媒體披露承徳艦(FF-1208)拆光了艦上武器與電子裝備進入高雄港的照片,隨後該艦進入台灣國際造船高雄廠區。依照2024年5月11日自由時報報導,軍方人士透露,承徳艦是首艘接受戰鬥系統性能提升計畫的康定級艦,2023年年底就將76快砲、海欉樹飛彈、對空搜索雷達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方陣快砲等武裝全數卸下,僅留下導航雷達,2024年則會安裝新系統並測試。 

依照2024年11月9日「上報」報導,首艘進行戰鬥系統升級的承德號,對艦內結構進行檢查時發現,內部管線老化與結構鏽蝕情況超過原先評估,導致維修的工作量以及需要的備料都比原本增加,連帶使工期跟成本都比原先簽署的合約增加。「上報」稱,承德號的升級工程需在對艦體前半部內部空間與管線(電纜、消防水管等)進行全面變更,此部分目前問題不大;但是當切開艦體結構準備重新鋪設大部分電纜與線路時,才然發現艦內許多管路也嚴重老化鏽蝕,也需要全面更新,此外部分結構鏽蝕都超過原先預估,照原本的維修計畫與工法無法完成工作,此外也必須增購戰系載台零附件。這些涉及成本增加、工期延長,無法依原本合約規定,在2025年第三季完成工程。此時,海軍跟主合約商中科院、次合約商台船三方面正透過法律協商,討論增加的成本與工期如何分攤,以及合約的時程是否要展延,最後需由海軍做出結論再決定。據說因為康定級最初將B砲位預留的垂直發射器空間當作官兵浴室, 導致該處經常較為潮濕,是周圍結構鏽蝕程度高於預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2024年12月19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審議民國114年度(2025年)國防預算時, 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表示,首艘接受升級的康定級(承德艦),外購的五項裝備目前僅有三項運到,運到的也還在廠測階段,所以提案凍結預算7000萬元,等裝備到貨再說。 此提案獲得外交國防委員會通過,全案遭凍結7000萬元,待國防部提出書面報告並獲同意後始得動支。承德艦的改裝作業預定2025年完成。

依照2025年01月12日「上報」報導,承德艦升級所用的五項外購裝備中(含英國BAE Systems的Artisan雷達),有2項在2024年底才運抵台灣; 上報稱,原本中科院打算提前完成承德艦升級工程,由於外購裝備延後運抵,只能依合約規定,努力在2025年9月前完成工程與測試,交付海軍。

康定級升級項目 

依照「上報」2022年1月27日的報導,中科院曾主張康定級升級案應比照海軍「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以及空軍「寰展案」,由中科院作為主合約商,但這些案子在執行上發生許多狀況造成進度延宕,因此台灣海軍堅持由法方來主導全案,再整合中科院研發次系統與防空飛彈。因此,實際上此案由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主導,使用的升級戰系也是法方提供的SETIS系列。

依照2022年12月10日「上報」報導,台灣海軍康定級巡防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由法方規劃,會納入中科院研發的迅聯作戰系統(應該僅負責防空),包括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以及中科院的三維電子掃描雷達(「野戰防空相列雷達」衍生型);而海劍二會整合在中科院以「華揚計劃」研製的垂直發射系統。「上報」稱,為避免觸及向美採購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相關知識產權,並且為了便於與法國戰鬥系統整合,法方同意提供部分技術來修改中科院的垂直發射系統。此次升級會在康定級B砲位空間裝置32管海劍二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此時,「康定級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確定會從法國採購3項裝備,另有2項裝備採取技術授權共同研發 (應是將雄二反艦飛彈和海劍二防空飛彈整合到升級的戰系中)。

「上報」稱,在改裝工程中,艦首B砲位甲板要切開,加裝中科院「華揚計畫」開發的垂直發射系統共32管,除了裝填海劍二防空飛彈外,也可發射法製防空飛彈(型號不詳);連帶地,軍艦前半部的內部空間與管線(電纜、消防水管等),都要進行變更。在此次升級中,配合更換新戰鬥管理系統,艦內大部分電纜、管線都要重新鋪設。上報稱,由於更換新雷達等電子系統,也會換裝新的桅杆(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質),外型類似新家坡可畏級(Formidable class)巡防艦的桅杆;不過實際上,日後承徳艦進行改裝時,原有後桅杆主要結構仍繼續沿用,只根據一些新設備(如新的雷達)而進行變更。 

依照2023年5月16日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聯合報的撰文,法國在2022年夏季批准海軍集團對台灣海軍康定級巡防艦進行中期性能提升案,包括提供SETIS戰鬥管理系統與CAPTAS-1主/被動拖曳式聲納陣列等,但拒絕出口Thales集團的雷達系統(如SeaFire),甚至還禁止了繼續對台輸出台灣已使用多年的STIR系列射控雷達,這導致台灣海軍無論是繼續建造沱江級飛彈巡邏艦或者2023年啟動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案(另有專文介紹),都只能另覓射控雷達(替代方案應為意大利產品,意大利已經批准對台輸出OTO 76mm快砲的DART/STRALES防空套件,包含配套的射控雷達);這顯然跟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基於國際情勢考量(如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對歐洲與全球經濟的影響、考量到法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以及控制台海危機的風險等等),希望同時跟西方盟國與中國維持較平衡關係、不與中國市場完全脫鉤有關。然而在同時間,英國卻不斷提高對台灣的軍事技術支持,例如對台灣執行的IDS自製防禦潛艦案輸出各種潛艦用紅區關鍵裝備並提供關鍵工程技術協助(包括BMT公司的協助);此外,英國也批准對台灣提供BAE Systems的Artisan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英國自用型號為Type 997),康定級升級以及輕巡防艦案都會使用此種固態三維多波束雷達。

迪化艦(FF-1206)的後桅杆,注意上方Triton-G 雷達的基座。

攝於2015年10月24日。

 

承徳艦(FF-1208)改裝工程中的照片,攝於2025年1月12日。

原本後桅杆安裝Triton-G雷達的基座明顯改裝擴大,準備換裝BAE Systems的

Artisan雷達;而原本從Triton-G雷達平台後方延伸出去的太康平台(實際上無用)

也趁機移除。原本後桅杆兩側的煙囪是朝上排氣,改裝後排氣口改成從側面

排出,以避免干擾上方的Artisan雷達。另外,桅杆上部後方原本一個安裝風速計

的小型突出平台,在改裝時也被切掉,應該是為下方Artisan雷達騰出足夠空間。

(上與下二張)改裝中的承徳艦(FF-1208)的後桅杆,攝於2025年1月12日。

 

在2024年12月,經過一年在台船高雄廠船塢內的改裝工程後,承徳艦重新出塢;此時,艦首B砲位已經裝妥中科院製造的四組「華陽專案」八聯裝垂直發射器。依照出塢後的照片,承徳艦的艦尾右側原拖曳陣列聲納艙口重新製造,新的艙口接近正方形,寬度比原本艙口約增加一倍,顯然是為了裝備Thales的CAPTAS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二號桅杆也有不少變更,雖仍沿用原本主結構,但是桅杆上原本安裝Triton-G型雷達的平台明顯加大加厚,準備在此加裝更大型的BAE Systems的Artisan對空監視/追蹤雷達,而原本從Triton-G雷達平台延伸出去的太康平台(實際上毫無用處)也趁機移除。為了避免干擾Artisan雷達的運作,原本後桅杆兩側的主機與發電機排氣也予以修改,原本是直接向上排放,改裝後增設彎管將廢氣引導至側面排放。此外,原本二號桅杆上部後方有一個小型平台(安裝風速計),改裝後也被切掉,顯然是為下方Artisan雷達天線騰出足夠空間(雷達基座墊高,Artisan雷達天線也比先前Trition-G更大)。艦橋上方原本的Najir MK-2光電儀也被拆除,換裝法國Sagem 的PASEO NS光電射控儀。

依照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列管軍品清單中一項用於升級康定級巡防艦的「飛彈發射架組」, 尺寸是3.761m x 3.395m x 6.750m,顯然是「華揚計畫」所開發、用於升級康定級巡防艦的垂直發射模組。 美國MK-41垂直發射器的八聯裝單元面積是3.17m x 2.08m,深度為6.75m,相比之下「華揚計畫」垂直發射模組面積略大 而深度相同。康定級原始設計預留安裝Sylver A43垂直發射器的空間,但Sylver A43深度只有5.3m;由於 改裝工程後承德艦的垂直發射器並未突出B砲位甲板,推測改裝工程可能在原本預留空間下方再多打穿一層甲板。

進行改裝工程的承徳艦,B砲位此時已經加裝中科院「華陽專案」的32管垂

直發射器,原本的海叢樹防空飛彈的平台已經移除。攝於2025年1月12日。

 

進行改裝工程的承徳艦,艦橋上方原本的MK-2光電儀被新的光電追蹤儀取代。

攝於2025年1月12日。

上圖是2015年迪化艦(FF-1206)艦尾,注意右側的長方形艙口是Thomson Marconi 

ATAS(V)3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收放艙口。 下圖是承徳艦(FF-1208)在2025

年1月12日改裝工程進行中的照片,艦尾右側改成一個接近正方形的大型單片

艙蓋,顯然是為了換裝Thales CAPTAS-1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

 

攝於2025年4月上旬的承徳艦,主桅杆裝上了英製Artisan雷達。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