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自製防禦潛艦(海昌計畫)
(Part 7:關於蔡英文總統、海軍司令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
──by Captain Picard
(Part 7:關於蔡英文總統、海軍司令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
(Part 9:韓籍崔姓與池姓顧問事件/立委馬文君洩密事件)
蔡英文總統對「潛艦國造」的支持 依照2019年5月4日媒體「壹週刊」的報導,知情人士表示,三年前(2016年)蔡英文提出「潛艦國造」時,沒有人知道她是否有決心推動?當時軍方內部有不少人,根本不相信台灣有能力、且有決心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 依照「壹週刊」的調查,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前,就曾派人和當時海軍副司令黃曙光接觸,希望能深入的了解台灣為何需要潛艦,以及潛艦國造是否可行?由於當時黃曙光的身分,並不方便和在野黨主席有太密切的接觸,於是他推薦一位退役的潛艦艦長,去向蔡英文做詳細簡報,向總統明確表達潛艦是防衛台灣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裝備需求;由於這次簡報,蔡英文當選後總統後,便堅定地推動潛艦國造。這位當時向蔡英文簡報的退役潛艦艦長,後來也發揮專業、擔任顧問,在稍後海獅號潛艦大修;兩艘劍龍級潛艦延壽升級以及潛艦國造案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依照後續消息,向蔡英文簡報的台灣海軍潛艦艦長是楊易,在2019年5月9日台船潛艦廠房破土動工典禮上獲得蔡英文總統頒獎。楊易是海軍官校民國70年班,曾任海獅潛艦(SS-791)艦長、海軍256潛艦戰隊參謀主任,本有機會升將軍,但他在2001年10月初擔任潛艦海虎(SS-794)艦長、指揮該艦於左營外海例行潛航訓練,在水下150公尺深度轉向時擦撞海底沙壩,造成聲納外殼損壞,楊易艦長承擔責任接受懲處,也使軍生涯錯過升將軍機會,以上校艦長退役。依照2023年5月17日郭璽在youtube頻道透露,當時還是民進黨黨主席的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期間,委託淡江大學教授(後成為國安會副秘書長)陳文政教授擬定國防政策文宣;陳文政向三軍人士諮詢,海軍部分接觸了當時台灣海軍副司令黃曙光中將,請教說台灣自行建造潛艦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黃曙光一開始因為海軍現職、基於行政中立為由婉拒,轉而向陳文政推薦退役的前海軍潛艦艦長楊易。一開始楊易因政黨立場也予以拒絕,陳文政拜託黃曙光對楊易勸說,稱「潛艦國造」是國家大事,應不分黨派立場,決策由將來的總統來下達,作為軍人應將本身的專業知識提供出來;楊易接受了黃曙光的勸說,在陳文政安排下與蔡英文會面並進行了簡報。蔡英文當選總統後立刻提拔黃曙光成為海軍司令,楊易隨後在黃曙光拜託之下,前往台船擔任與潛艦相關建案及維修案的小組長,成為台灣海軍在台船的潛艦顧問。 此篇「壹週刊」報導表示,台灣海軍想獲得新潛艦已經將近20年,美國一度答應要賣(2001年小布希政府批准提供八艘潛艦給台灣),卻始終沒有兌現承諾。然而,蔡英文當選總統後,親自告訴剛升上海軍司令的黃曙光,「我們是玩真的,請海軍做出來」。蔡英文總統明確下達軍令後,台灣的潛艦國造計畫就此啟動。「壹週刊」訪問的知情人士表示,「潛艦國造」未來還有許多困難要克服,潛艦的細部設計也還在進行,但如果沒有蔡英文總統的堅持,「潛艦國造」到今天都很可能停在喊口號的階段,而不會走到這一步。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縣市長選舉中執政的民進黨大敗,一度讓人懷疑潛艦案是否還能執行下去;不過,蔡英文雖然辭去民進黨主席為敗選負責,但推動潛艦國造的決心並未動搖,潛艦團隊也加速尋求更多國外團隊的技術支援,最後總算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 依照「上報」在2019年8月12日的報導,「潛艦國造」雖然從馬英九總統任內就開始進行評估與國外訪商,陸續獲得建造潛艦所需的技術的各項簡報資料,以及歐美各個潛艦相關供應商的名冊,但當時並未在政策上確定要執行潛艦國造,因此美方與歐洲各廠商都採取觀望的態度。等到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正式宣布啟動潛艦國造政策,並在2016年12月22日由台船得標執行;台灣方面展開具體動作,讓其他國家確定台灣真正下決心執行IDS潛艦案;因此,2018年4月美國國務院公告批准美國潛艦相關廠商來台商業簡報的「行銷核准證」、正式對台潛艦國造打開綠燈後,其他歐洲國家也跟進,歐美潛艦零組件製造商紛紛在2019年5、6月來台向海軍進行裝備的簡報。 2023年6月2日,國安會諮委、潛艦國造案召集人黃曙光在台大海洋工程系的「海權及潛艦」演說中提到,「潛艦國造」從李登輝總統時代即成立專案辦公室開始規劃,但政黨輪替後,專案辦公室解散。陳水扁與馬英九總統任內,對於爭取獲得潛艦均有努力。對於外傳馬英九總統任內反對「潛艦國造」,黃曙光表示,馬英九總統對於潛艦國造並沒有特定立場,唯時任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一直反對,因此直到馬總統執政最後階段、準備交接前,才改變心意,通過「潛艦國造」的初期作業經費(海軍司令李喜明任內編列,約5億新台幣),等蔡英文總統上任就立刻下令推動。黃曙光透露,蔡英文總統在競選總統期間訪美,就向美方人士表達台灣希望能自製潛艦,並獲得美方支持,因此等到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就立即下達決心,推動「潛艦國造」,隨後由海軍編列首艘原型艦預算新台幣493.62億元新台幣。 2023年9月27日郭璽接受「鏡電視」訪問時表示,IDS潛艦案最終能完成, 最關鍵的是蔡英文總統的決心,從頭到尾堅定支持,過程中只要她有一點點猶豫遲疑, 「這個案子不必走了」;當時潛艦國造團隊沒有一個人有把握潛艦能造出來,包括黃曙光司令,萬一蔡英文擋不住外界質疑與壓力,「整個團隊就完了、解散了」。 而在蔡英文的支持下,黃曙光也堅定不移地推動潛艦案,並支持郭璽等底層人員 的工作。 關於海軍司令黃曙光上將 依照2023年5月17日郭璽在youtube頻道透露,蔡英文一上任總統就更換海軍司令,原海軍司令李喜明調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官校民國68年班的海軍副司令黃曙光中將晉升二級上將並提拔為海軍司令(2016年6月1日就職)。當時李喜明僅擔任海軍司令1年4個月,未達兩年任期。依照慣例,軍種副司令通常會先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或副參謀總長執行官,才會回軍種擔任司令;而照台灣海軍將領年資,黃曙光前面還有海軍官校民國67年班、當時副參謀總長執行官的蒲澤春二級上將。因此蔡英文打破慣例將副司令黃曙光直接晉升司令,凸顯蔡英文對黃曙光的信任,能間定貫徹「潛艦國造」等重要政策;事後也證明黃曙光不負所託。
依照2019年3月25日中國時報的報導 ,
潛艦國造案(IDS)的靈魂人物海軍司令黃曙光上將月前曾遭相關單位調查,釐清外界對IDS案的質疑。調查結果顯示,黃曙光個人操守完全沒問題,運用「非正式管道」也無任何疑義;因此,蔡英文總統更加信任黃曙光,全力放手讓黃主導IDS案。此報導稱,有關外界檢舉IDS案的諸多疑點,以及黃曙光與「非正式管道(尤其是郭璽)」的關係等,都列入清查重點,黃曙光的公發手機與私人手機的通信往來也被逐一過濾,最後發覺黃曙光「好像沒有朋友似的」,也不和外界應酬。黃曙光對相關調查亦完全配合,並認為蔡英文總統是學法律的,要求相關單位釐清事實,完全能理解。 軍方官員表示,由於IDS案排除仲介或代理商,海軍只和原廠打交道,「仲介與代理商都吃不到」,黃曙光因此得罪軍火界,但他的個性即是如此。例如 黃曙光 和妹妹市議員黃姍姍,曾因對「刑法100條修正案」(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的見解與立場歧異,在車上吵架,兩人為此6年不往來,直到黃姍姍結婚前一天才和解, 黃曙光 才出席黃珊珊婚宴。 軍方官員說,黃曙光對IDS有強烈使命感,但外界對潛艦國造沒信心,認為風險高,甚至潛艦造好可能浮不上來;黃曙光多次對海軍表示,首艘潛艦第一次下水時,即便他已退休,但他還是志願帶隊(黃曙光今年62歲,首艘潛艦預訂2025年下水,屆時 黃曙光已69歲)。軍方官員表示,當年(1980年代)台灣向荷蘭採購兩艘劍龍級潛艦時, 黃曙光在荷蘭派駐了3年4個月,參與了海龍、海虎兩艦的測試。黃曙光也已經做好IDS首艦的下水測試構想,並志願帶隊做各項測試。 由於潛艦建案期程長,而黃曙光司令任期有限;對此,黃曙光也已經規劃培育IDS全案接班人,人選是現任國防部總督察長高嘉濱中將。高嘉濱曾任海軍副參謀長、後勤處長等職,全程參與IDS案。 依照2019年5月4日媒體「壹週刊」的報導,蔡英文總統任內不斷推動潛艦案的關鍵人物,包括國防部長嚴德發、海軍司令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及海發中心邵維陽主任。另外,黃曙光口中的「合法非正式管道」──海軍退役中校郭璽則扮演幕後助攻的角色。由於潛艦國造被軍方列為最高機密,首艘原型艦造價可能超過400億新台幣,全案相關預算總金額超過兩千億元新台幣,但真正瞭解進度及實情的人寥寥無幾。因此,蔡英文對國防部長嚴德發、海軍司令黃曙光的信任,是「潛艦國造」關關難過卻逐步挺進的主因。過程中,相關人員只要發現任何一個人的操守受質疑,無論他的身份為何,就立刻調走。 在2018年10月,海軍退役艦長黃征輝在媒體上公開質疑潛艦國造的種種問題,包括合約設計得標廠商直布羅陀GL公司的專業度、郭璽和黃曙光的關係,甚至蔡英文角色(參與的台船潛發中心副主任陶謙光是蔡英文是親戚關係)都被扯進來。接受壹週刊專訪的相關人士表示,黃征輝在媒體上發布的資料有真有假;更精確地說,那些資料只是海軍在進行潛艦案初步階段的結果。事實上,在黃征輝提出質疑時,整個造艦案已有了更多的進展;只是為了確保案子可以順利進行下去,避免節外生枝,相關被點名批判的人士,只能隱忍吞下去。 也因為GL公司爭議以及黃征輝的爆料,外界開始對海軍司令黃曙光的作為有疑慮,並有許多黑函到處檢舉;於是,政府高層於是透過國安及檢調系統,對黃曙光、黃親友的銀行戶頭及往來關係進行徹底調查,此一調查非常縝密深入。後來發現,黃曙光沒有任何不法資金往來,對外也幾乎沒有應酬與可疑政商關係。調查結果讓政府高層對黃曙光司令的疑慮一掃而空。作為當年曾派駐荷蘭接收兩艘劍龍級潛艦的軍官,黃曙光司令對獲得潛艦的使命感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第一艘原型艦順利的下水,這也是黃曙光願意咬著牙繼續苦幹的原因。 另外,這篇「壹週刊」報導也披露,來自軍方內部的權力較勁,一度讓黃曙光萌生退役。2017年3月,海軍爆發蘇澳維修站在執行任務時,發現基隆級飛彈驅逐艦使用的標準二型防空飛彈彈頭段鼻椎罩有裂痕,有士官先以膠帶包覆維持現狀,然後再尋求更換使用;這原本是暫時性的權宜處理方式,但經媒體曝光後,卻被外界渲染成海軍的「醜聞」。「壹週刊」引用的消息人士指出,彈鼻貼膠帶事件發生時,黃曙光正飛去美國爭取美方協助台灣「潛艦國造」的相關事宜,回來後身心俱疲,卻發現國防部正準備對此「膠帶事件」進行大規模懲處。黃曙光司令認為這處罰不僅不合理,且完全不尊重司令的人事權,爾後還發現整件事背後有軍方高層人事鬥爭的影子;黃曙光氣憤之餘,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隨即遞出辭呈。黃曙光的請辭驚動台灣高層,後來國防部瞭解真相後,便動用各種關係全力慰留,最後黃曙光才打消辭意。 依照2021年1月2日聯合報報導,相關人士表示,參謀總長黃曙光從擔任海軍司令以來,推動「潛艦國造」不遺餘力,有時與家人的相處都出現摩擦。對於「潛艦國造「的風風雨雨,黃曙光沒有多做辯白,只希望將來以具體的實績,讓外界批評不攻自破。 依照2023年9月29日中國時報報導,黃曙光「鐵血作風」,自參謀總長退役之來,這2年時間他幾乎在台船「埋鍋造飯」,無時無刻盯著潛艦建造進度;台船海昌廠24小時燈火通明,原本國營事業文化硬是被改成軍事風格。為了保密,黃曙光要求他的祕書與駕駛等,與他一起住在海軍大直官兵眷舍,一來半點口風不露,二來也不怕被人跟蹤。黃曙光退役時,也要求辦室主任辦理退伍,去當造潛艦的海昌廠長;另一個子弟兵,家境優裕,家中要他接班事業,卻選擇跟著黃曙光,負責盯住國外採購的機敏裝備。黃曙光從參謀總長退休轉任潛艦國造召集人之後,帶到台船20多個他在海軍時的子弟兵,這個「鐵血班底」順利完成原型艦封殼任務。
在2023年10月11日,「潛艦國造」拍板定案時擔任國防部長的退輔會主委、前空軍上將馮世寬對媒體表示,全國老百姓都應該給黃曙光、第一艘潛艦多點掌聲,提到自己當國防部長,外國組團來問台灣的國防政策,他回答「潛艦國造」,被質疑「造得出嗎」?馮世寬表示他回嗆,台灣「買了16年都沒賣,盟邦根本沒給予幫助」;在這麼艱困的情況下,黃曙光可以把這件事做成功,應該給他一點掌聲,「全世界哪個武器發展第一次就可以完美,連這點常識、同理心都沒有嗎?我想要求全國老百姓給他們一些掌聲」。馮世寬也透露,海昆艦(9月28日)下水典禮那天,他坐在黃曙光旁邊,回憶起兩人一同經歷過雄三飛彈誤射等,透露他們之間不但有公務上的交往,私交也非常密切。接著馮世寬就跟黃曙光說,「兄弟啊,辛苦了」,黃曙光先是看看他、點點頭,戴著眼鏡的黃曙光隨即流下眼淚,說「我把我這一生剩餘的價值通通給了國家」,讓馮世寬直呼好感動,也盼外界應給予黃曙光鼓勵與掌聲,不要去批評他。 「政黨輪替」對潛艦案的可能衝擊 依照2019年03月11日「上報」報導,大力推動「潛艦國造」的民進黨政府在2018年底九合一選舉中慘敗,政治效應也影響到2020年的總統大選;而相關業界也擔心如果2020年政黨輪替,潛艦案可能生變。過去台灣在政黨輪替後,經常有重大採購與政策而不惜違約,包括陳水扁上台後停建核能四廠、蔡英文時代終止海軍獵雷艦案等。在海軍「康平專案」獵雷艦案的偵辦過程中,蔡英文政府將先前慶富向國營銀行聯貸案的責任,推給先前國民黨執政的相關政府官員;而潛艦國造過程中,台船聘用Gavron Limited技術顧問公司過程中所引發的爭議,萬一政黨輪替後有任何具體的違法事證揭發,難保新政府不會比照先前獵雷艦弊案模式,重新評估潛艦案。 因此,業界相關人士建議台船儘快在2019年內簽訂潛艦各系統裝備的國際合約;如果這些國際合約已經簽署,即便2020年政黨輪替、新政府有意暫緩或停建, 也會因為誠信問題而有較多顧忌。不過,無論是先前「康平」獵雷艦案或IDS潛艦案,都是商購方式進行,並沒有政府對政府的軍售的保證;若要取消,也只是造成商業上的糾紛,並不涉及政府間的誠信問題。 例如先前獵雷艦案雖然發生了慶富船廠高層陳慶男父子的財務問題與詐貸導致違約,但先前與義大利Intermarine船廠及美國洛馬集團簽署的合約都附帶轉讓條款,只要台灣官方願意,理論上可以透過更換執行團隊(例如由台船接手)讓獵雷艦案繼續執行,但台灣政府仍選擇認定慶富船廠違約並終止此案。
2020年:海軍司令異動後的影響
2021年國防高層異動 在2021年6月,多年來推動「潛艦國造」從無到有的參謀總長黃曙光二級上將(三星)滿64歲,依照國軍「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規定,必須屆齡退休。 原本外界認為黃曙光是接任國防部長的有力人選之一,然而在2021年3月21日,台灣總統府正式宣佈,由外傳已久的國安局長邱國正接任國防部長,並在3月23日佈達。早先在2月8日傳出國防部長將由邱國正接任的消息時,也提到可能由黃曙光接替退休的馮世寬擔任退輔會主委,但黃曙光並無意願接受這樣的安排。媒體報導稱,黃曙光本人希望能尊重體制,「如果沒有機會作事,就不當這個官」,不願意因他個人而破壞體制,向幕僚表示「6月就會辦理退伍」。 除了黃曙光之外,另一位「潛艦要角」──海軍海發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如果在2021年7月前無法占中將缺,也將面臨屆齡退伍問題,這將使IDS潛艦國造事業一舉失去兩位最重要推手。 據2月21日媒體報導,此次國防部長人事案確定後,結果令海軍大失所望。先前兩任國防部長先後為空軍出身的馮世寬以及陸軍出身的嚴德發,照慣例應該輪到海軍出身的將領擔任下一屆國防部長,何況是黃曙光推動「潛艦國造」有功;然而,蔡英文總統這次任命卻打破慣例,從親信的國安局體系拔擢陸軍出身的國安局長邱國正(先前在2019年7月國安體系私菸案爆發後臨危授命擔任國安局長整頓,先前陸軍司令、參謀總長等職務都是從嚴德發手中交接,歷年職務表現良好,而且曾進入美國陸軍戰爭學院進修)。人事案確定後,海軍潛艦相關幹部頗有情緒,尤其邵維揚情緒比較激動,立刻表示報退想法;黃曙光只能先穩定潛艦國造相關幹部的情緒。 原本IDS首艦預定2024年下水,2020年底總統府高層突然要求研究能否提前一年,趕在蔡英文總統卸任前在2023年6月下水;但此次人事調整中,黃曙光未能接掌國防部,在潛艦建造時程可能提前、而黃曙光與邵維揚都可能退伍的情況下,外界聯想潛艦國造前途充滿挑戰。 在2021年4月28日,軍方透露國防部人事命令,原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在5月1日晉任國防部參事並占中將缺。這個調動主要是讓邵維揚能繼續負責「潛艦國造」事業,因為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即將屆齡退伍,邵維揚同樣面臨少將屆退問題。邵維揚晉升參事佔中將缺之後可以繼續留在軍中,且因參事本身無直接業管領域,邵維揚調任後,預料將繼續執行潛艦國造業務。隨後在2021年6月28日台灣國防部公佈的民國110年度下半將官定期晉任(7月1日生效),邵維陽被晉升為中將,繼續督管潛艦國造業務。 在2021年5月14日,民進黨蔡英文派立法委員羅致政提出「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修正案,將其中第6條、第61條關於上將最大年齡(64歲)的條文,增訂「參謀總長服現役最大年齡,得由總統核定延長之,惟以一年為限」。該草案原本未被排進當日立法院會的報告事項(一讀會),而是臨時以增列方式列入議程,火速一讀、送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為了慎重起見,民進黨團甚至主動對此案提出復議,再以表決方式否決復議,避免在野黨團對此案提出復議、拖延修法時程。此條款明訂生效日期是7月1日,而屆退的黃曙光會因達上將服役最大年限(64歲)而於6月30日退役;外界因而猜想此草案在交付審查期間,生效日會不會往前微調,或乾脆不訂日出條款?這會牽動黃曙光能否適用新法留任,並間接影響軍中高階將領人事,牽一髮動全身。外界因而猜想,「英派」立法委員此時火速提修法,是否為「黃曙光條款」保留彈性,引發關注;民進黨立委私下對媒體表示,若讓屆退的黃曙光適用新法,恐惹「因人設事」的爭議紛擾,因此選在黃曙光退役前、繼任總長確定前先修法,以免「落人口實」。稍後羅致政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修正草案所定的施行日期是7月1日,而黃曙光於6月底退伍,根本用不到,下一任參謀總長才是首位適用延役者;羅致政澄清此提案並因人設事,只是希望幫國家留住人才,因為要接任參謀總長的人,普遍來說都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接了後沒多久就退;參謀總長責任重大且養成不易,頻繁更替有礙國防政策,不利重大政務及「軍事整備」的延續,才提案修法放寬服役年限。羅致政指出,現行「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在民國102年(2013年)施行後,經歷7任參謀總長,就任平均年齡逾62.5歲,除沈一鳴上將在2020年初因公殉職,其餘都屆齡退伍,任期最短的甚至只有5個月,平均在任也僅14個月。最後,「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第6條條文」在2021年1月5日立法院院會臨時會三讀通過。 在2021年6月24日,蔡英文總統頒給即將屆退的潛艦小組召集人、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二等寶鼎勳章」,肯定黃曙光在海軍司令以及參謀總長任內任內推動國艦國造如期如質地執行,尤其是艱困的潛艦國造,最終克服種種挑戰,拿出了具體的成績。黃曙光在6月30日正式退伍。黃曙光退役後,隨即被任命為國安會諮詢委員,同年9月1日起就任,持續協助推動國防自主政策,以及確保潛艦國造計畫如期如質執行。
黃曙光退伍後(2021年7月)受訪 2021年7月1日退役後,前參謀總長黃曙光在接受鏡週刊以及聯合報等媒體專訪時,透露了一些推動「潛艦國造」的過程。黃曙光稱,籌獲潛艦已經說了二十幾年,美方一直說同意(賣或幫),卻一直沒有進展。黃曙光表示,台灣沒做過,不代表沒有能力發展潛艦,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必須要有新潛艦;「但沒有人要賣給你,不投入不發明,也沒有人能幫我們」。 台灣潛艦國造事業從零開始,一路走到美方同意以商售方式供應各項「紅區裝備」(包括戰鬥系統在內),過程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轉折。黃曙光舉例說,例如原本台灣海軍跟歐洲某大國的戰鬥系統輸出許可,但對方竟在簽約當天回覆「幫不了忙」;他常因此沮喪痛苦,睡不著覺,但這種問題不可能每個都跟總統報告,「我們只會跟總統報告進度,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能只是把問題丟給總統」。 黃曙光認為,台灣能順利啟動潛艦國造,時空背景轉換是一個關鍵因素;當時各國經濟不景氣(2010年代前期,全球飽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台灣海軍遂利用這個時機,設法跟世界上幾個軍工大廠接觸。這些國際大廠聘請的總裁、副總裁,都是高階軍職退伍,而軍人與軍人對話更容易溝通,讓他們了解台灣處境;即使不提供核心技術,但仍設法用商售方式向原廠尋求協助(取得原廠產品跟裝備),自己再來整合。 黃曙光稱,他在2017年因赴美主持接收兩艘派里級巡防艦的儀式的機會,與美方關鍵人士會晤。黃曙光親自向美方說明,他要改變先前台灣推動潛艦國造的方式,改以台灣自行設計生產潛艦。黃曙光告訴美方,「中共現在已進入我們的後院(指台灣東岸),正要敲你美國的前門,你要不要賣給我們裝備?」「我們沒有要美國軍售,只要美國同意商售,幫助我們造潛艦就可以了,潛艦能造好,台灣在亞太地區堅守第一島鏈這個防線,美國為何不幫助我們?」。之後,美方開始思考改變潛艦戰系輸出政策(後來等隔年川普總統任命鷹派的前CIA局長龐陪歐去接掌向來傾向中國的國務院,終於批准對台灣輸出潛艦所需技術裝備)。 在「潛艦國造」過程的一個關鍵突破,就是台灣方面與設立在伊比利半島直布羅陀的Gavron Limited(GL)公司,簽署6億餘元的技術顧問合約(對象是台船,時間在2018年10月中旬);黃曙光形容,透過GL去找國外潛艦廠商、突破第一關後,從此跨出一大步;很多國家也了解台灣的狀況,只要不曝光,願意幫台灣的就會陸續出現,後來才發現台灣「沒有這麼孤單」。黃曙光表示,這種「合法非正式」管道,讓軍方不用花錢收買掮客、軍火中間商,也不用透過國與國的政府間談判,就可接觸並取得潛艦的相關裝備及項目。尤其這些軍規技術世界各國都在管制,要經過政府同意輸出許可才行;而台灣跟這些潛艦技術輸出國在名義上、合約上、條約上都沒有正式邦交關係,根本不可能走官方管道取得裝備(唯一的例外是美國透過臺灣關係法,從正式的軍售管道對台灣提供軍事裝備)。 黃曙光解釋,台灣軍方的邏輯是直接跟原廠談,對方認為可行,再向他們所屬的政府瞭解,評估可以輸出給台灣的項目。很多國家只要不輸出武器或機密,其他技術一樣能輸出;而該國的廠商都想賺錢,會想辦法讓該國政府賣給台灣,以「合法非正式」的管道,取得台灣需要的裝備。黃曙光稱,「我們沒有觸犯國家法律,我得到的都不是國與國談判得到的東西。」;「軍方比照外交方式,設辦事處,一樣跟政府有接觸,跟政商都保持接觸,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管道,裝備則跟原廠接觸。」。黃曙光在受訪中形容,這項策略就是「化整為零」(籌獲各項潛艦所需裝備及技術,而不是整艘潛艦)以及「避免風險」;「如果我們要向某國買一艘潛艦,中共一定抗議,如果我們只是買某項裝備,大陸能夠抗議嗎?我們就是買個主機,對方有什麼好抗議,過去我們買個發電機,中共就沒有抗議」。 在「合法非正式」接觸潛艦商源的過程中,黃曙光先前任職海軍司令時在各國軍方累積的人脈,包括與美國國防部及當時的太平洋司令部,以及日本、韓國與印度等國高階將領的接觸往來等,都成為為「潛艦國造」尋求商源的利基。由於國際軍備市場上許多重要大公司的高階主管,很多都是該國軍方高層人員退伍後任職,因此黃曙光也利用軍人與軍人之間互動的方式,直接寫信給這些曾經是各國高階軍官的軍備公司高層敘述台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台灣推動IDS專案的需求,往往都能夠獲得回應;有時對方理念相同,還會幫黃曙光傳話給該國政府行政部門,甚至安排會面,了解台灣需求。這些利用黃曙光在各國軍隊人脈的非官方的接觸,也成為IDS計劃尋商過程中一大助力,甚至是獲得相關裝備輸出許可的關鍵。 黃曙光採取這套「合法非正式」、先與該國廠商與軍方接觸的策略,讓先前原地打轉超過20年(因為堅持走美國官方FMS管道爭取)的潛艦國造「走出一條生路」;因為「我們要裝備,商人要賺錢」,沒市場就沒有生存的條件,因此雙方算是「互謀其利」。黃曙光也表示,「對方報價我們也不是照單全收」,會在國際市場訪價,只要在範圍內就談,而不是價錢過高還想盡辦法去買。 如同前述,台灣方面跟GL公司簽約時,一度引發各方檢舉,讓海軍承受莫大壓力。黃曙光在受訪時表示,當初外界抨擊的聲浪很大,但GL公司成員都是具備製造潛艦專業的人員。至於曾捲入尹清楓命案的關係人郭璽,是跟GL公司牽頭的關鍵人物。在2018年2月到6月間,黃曙光司令聘請郭璽擔任海軍司令部顧問,攜帶由黃曙光署名的正式文件,在全世界接觸各國潛艦相關供應商,尋找潛艦國造的可能商源。黃曙光說,當時是透過郭璽幫忙跟GL公司洽談簽線(以及接觸尋找專家、安排來台的接待等事宜),而郭璽的角色就僅止於此,從合約設計開始都未參與談判;黃曙光還曾與郭璽明言,郭只負責幫海軍尋找商源,「不得參與有關海軍任何採購與代理」。黃曙光也透露,GL公司的主管是某國海軍少將退役,經過民間人士安排來台、與他在高雄會面;雙方會談後,對方願協助台灣設計潛艦,但不希望涉及他的國家。這家公司非常熟悉潛艦生產製造的相關產業生態,能提出許多裝備的商源,台灣才能突破萬難。 黃曙光在訪問中直言,潛艦國造不僅僅遭遇中國大陸在國際間施加的政治壓力,更多的是台灣內部自己人扯後腿。黃曙光舉例,「許多次我們採購潛艦裝備,都已經得到對方政府的同意,給予輸出許可,但是最後該廠商卻說不能簽約」;黃曙光稱,的確有一部分室受到中共方面打壓,但中共為何知道台灣要採購什麼,他們的外交人員直接跑去該廠施壓?因為看到台灣媒體報導披露消息。黃曙光稱,潛艦國造最大困難,多是來自「台灣內部自己人」、有的軍火商沒分到一杯羹,就對媒體爆料、放出扭曲的消息,故意搞破壞。 黃曙光稱,台灣內部除了有軍火商、掮客想「買空賣空、從中撈錢」,甚至有已退伍的國軍將領,利用以前在軍中的威望,作為他們謀取利益的工具。推動潛艦國造過程當中,曾有人來推銷「能夠代表找到某些潛艦裝備」,但他沒有接受;有關裝備採購,都是由原廠、台船、中科院、海軍四方代表一起談判,沒有其他民間人士參與,外界有許多傳言都不確實。黃曙光透露,海軍跟原廠直接談判過程,一定有台船及中科院的人員在場。黃曙光說,IDS潛艦由台船(具有官方色彩)作為主合約商,使用統包方式;如此,「外人的手就伸不進來」,避免引發弊端。 黃曙光表示,IDS潛艦原型艦從設計到製造,要花493億元新台幣,加上要蓋船廠可能要花7、8百億元以上,其中「除非沒有軍火商從中剝削」,才能嚴格掌控相關預算。黃曙光說,「軍火代理商最大的問題,是行情上要總價的百分之十五為酬勞」,例如一百元的裝備,代理軍火商要拿十五元,「這等於我們要花一一五元買裝備」。黃曙光稱,潛艦國造預算493億元;「如果這樣搞,絕對不夠,一千億元都造不出來。」 黃曙光說,潛艦案一路走來,經歷在野黨的杯葛及凍結預算;「我沒違規、沒違法,完全沒從中得到某種利益,他們對我一點辦法都沒有」。黃曙光在6月30日屆齡退伍,當時政府沒有立刻發布任何新職,引發了意外的效應;黃曙光表示,因為他是裸退,外面軍火商認為他離開了潛艦國造,「又開始蠢蠢欲動」,想要搞搞原型艦之後的量產所需裝備。 黃曙光表示,潛艦國造事業「不怕做不出來,怕的是別人破壞」。經歷近四年多的風風雨雨,潛艦國造技術找了好幾家廠商,中間就是不能曝光;軍方也作安全查核。走到今天,細部設計已完成,否則台船沒有開工條件;但設計圖還要不斷修改,甚至到出海測試程序完成,這張設計圖才算完整。黃曙光也感嘆,最讓人擔心的,是國人不支持這個國家的政策。 黃曙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提到IDS原型艦下水時間,因應兩岸情勢變化,「希望朝2023年9月下水努力,比原本預定時間再提早3個月」。 黃曙光「海權及潛艦」演講內容(2023年5、6月) 到了2023年上旬,IDS原型艦已經大致確定可以在9月進入「下水節點」後,相關主事者如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等終於打破先前的低調沈默,開始更主動地對外透露「潛艦國造」事業的相關信息,以及安排參與潛艦建造的國內廠商,以及各大學教授、學生,以及立法委員等進入台船海昌工廠,參觀建造中的IDS潛艦原型艦。 從2023年5月開始,前海軍司令與參謀總長、國安會諮委、潛艦國造案召集人黃曙光利用時間親自走訪台灣各大學院校,從中山大學、海洋大學、成功大學到台灣大學進行一系列「海權及潛艦」演講,希望讓更多相關科系師生了解,為何台灣要推動潛艦國造計畫、潛艦國造計畫執行過程、潛艦在捍衛海權與保護台海生命線的價值等,讓外界更了解潛艦國造從無到有是得來不易,希望獲得全民支持潛艦國造後續艦的政策。 在2023年5月4日,黃曙光在基隆國立海洋大學工學院的「海權與潛艦」專題演說中提到,以他多年多年研究的經驗,潛艦對敵人海軍才是真正的威脅。黃曙光在演講中指出,台灣防衛作戰可以被「三面包圍」,但絕對不能被「四面楚歌」;因為,一旦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繞到台灣東部來,就能夠阻止美軍馳援台灣,導致台灣陷入「四面楚歌」的重圍中。而真正能夠嚇阻解放軍艦隊繞到台灣東部的,就是攜帶MK48魚雷或潛射反艦飛彈的國造潛艦,因為敵人永遠不知道這些潛艦在哪裡,因此必須好好考慮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就是潛艦對敵方的嚇阻效益。黃曙光表示,台灣海峽水深60至70公尺深,不適合潛艦作戰;因此,不論是台灣自己的潛艦,還是中國、美國等國的潛艦,都會在台灣東北部、東部與東南部海域活動。台灣北面因為與日本西南諸島相當接近,在防衛作戰時,可以借重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第一島鏈聯合防衛作戰計劃,由日本自衛隊防守狹窄的宮古海峽,基本上中國艦隊就難從台灣北面海域穿越來到台灣東部海域,對美國進行「拒止/反介入作戰」(A2/AD);而台灣南端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與巴林坦海峽(Balintang Channel),就是中國航空母艦等艦隊想穿越往菲律賓海來到台灣東部的重要航道。因此,台灣必須要有足夠的潛艦跟水面兵力來固守巴士海峽與巴林坦海峽這2個戰略通道,防止中共遠洋艦隊通過第一島鏈、繞到台灣東南部或東部水域,讓台灣「四面楚歌」;簡單說,就是「要把中共限制在第一島鏈,不要讓他出太平洋」。 2023年6月2日,黃曙光在台灣大學海洋工程學系的「海權及潛艦」演說中提到, 李登輝總統時代就訂定成立「潛艦專案辦公室」 「潛艦國造」從李登輝總統時代即成立專案辦公室開始規劃(即1995年1月成立的「潛艦專案辦公室」,2006年成為「海星小組」),試圖獲得8艘潛艦;到2000年陳水扁總統上任後,向美國提出軍購的需求;美國總統小布希雖然同意「協助台灣取得8艘柴電潛艦」,但因為美國自從1950年代末期就已經不生產傳統動力潛艦,當時美國海軍內部有意見,加上台灣國內本身的爭議,也就導致沒有下文。政黨輪替後(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專案辦公室解散(指2010年停編「海星計畫小組」預算並解散)。陳水扁與馬英九總統任內,對於爭取獲得潛艦均有努力。對於外傳馬英九總統任內反對「潛艦國造」,黃曙光表示,馬英九總統對於潛艦國造並沒有特定立場,唯時任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一直反對;在馬英九時代,「潛艦國造」僅止於海軍司令部裡的一塊看板而已。 直到馬應九執政最後階段、準備交接前,才改變心意,通過「潛艦國造」的初期作業經費(依照2014年的國防部規劃,「潛艦國造合約設計階段」總預算約編列30億新台幣,從2016到2019年執行,在2016年度國防預算編列了5億多新台幣);而繼任的蔡英文總統一上任,就立刻下令全面推動「潛艦國造」。黃曙光透露,蔡英文總統在競選總統期間訪美,就向美方人士表達台灣希望能自製潛艦,並獲得美方支持;等到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就立即下達決心推動「潛艦國造」,之後由海軍編列首艘原型艦預算新台幣493.62億元新台幣。蔡英文總統視導海軍司令部,親自交代黃曙光及海軍司令部,務必完成潛艦國造任務。 黃曙光表示,他在擔任海軍司令(2016年6月上任)時接到潛艦國造任務,壓力非常大,起初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不知所措」、「比登天還難」,接下任務後根本「吃不下飯、睡不好睡」。他從國軍的教育中學到的任務分析,分為上級指揮官的意圖、本部任務、全盤作戰的關係、多重任務或多項目標之中的「主」與「從」、未達成任務必要的手段,以及為圓滿達成任務而應獲得的戰果。
黃曙光在演講中透露,他評估潛艦案的風險後,訂出了多項方針:他在演講中提到政府高層對「潛艦國造」政策的要求,首先是「國造潛艦首艘原型艦必須在有限預算範圍內完成,專款專用,不得有任何追加預算」;其他方針與策略大致可整理成11大項,包括:
在裝備方面,黃曙光澄清了外界所謂「紅區裝備」的觀念:一般而言,外界報導稱「紅區裝備」多為「戰鬥系統」與「魚雷發射管」等直接與作戰相關的裝備,但對於潛艦而言,包括柴油發動機、主蓄電池等主機/輔助設施,如果缺少則潛艦根本無法航行作業,這些也全都是「紅區裝備」(這些台灣均沒有自產能力,需要從外國獲得)。雖然無法直接從美國籌獲潛艦,但黃曙光強調,潛艦國造案中「美國的角色不能缺席」,才能帶動歐美廠商參與意願。黃曙光說,潛艦戰鬥系統還是以美國最好,如美國的MK-48型重型魚雷是最先進的,「所以美國必須有角色」;潛艦戰鬥系統與武器裝備以美國軍售為主,潛艦載台項目則以商售辦理,比較有保障。
黃曙光堅持不讓軍火掮客插手、拒絕關說,結果讓自己多次遭到謠言攻擊,背了許多黑鍋,自己還被國安單位查核三次;連自己的妹妹、台北市前副市長黃珊珊,曾看到報導後傳簡訊給黃曙光說「哥,我們家一生清白,黃家絕不能有這樣不清白案例」,黃曙光只回答「我是海軍,我穿白色的」。黃曙光也透露,自己運用過去與美軍將領長期互動取得信任,反倒在透過軍購管道採購MK-48重型魚雷時,爭取到扣除研發費用,為國庫省下約500萬美元。 黃曙光在專題演說中提到,IDS原型艦預劃今年(2023年)9月下水,下水後會先在港內進行靜態測試、動態測試等,到明年(2024年)三、四月就有機會出海測試。黃曙光表示,雖然IDS原型艦試航時,海軍會派出一位潛艦艦長負責指揮,但由於黃曙光是當初接收劍龍級潛艦的軍官,具有最多經驗,因此黃曙光屆時將會親自帶領IDS原型艦測試隊伍出海。有記者問到,因應將來八艘國造潛艦的人員訓練需求,台灣海軍是否會成立「潛艦學校」;黃曙光回答表示,由於潛艦戰隊規模不夠大,成立學校比較不適合,但的確需要設置「潛艦訓練中心」。尤其IDS潛艦是全新的構型,包括X型尾舵構型等都是新設計,台灣海軍比較不熟悉,因此必須強化訓練工作。黃曙光也希望,未來能在台灣設置潛艦模擬訓練儀,提高訓練效率。 在此系列演說中,黃曙光也被問及國造潛射反艦飛彈議題,例如中科院是否可能發展潛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黃曙光表示,中科院「只要願意做當然有可能」,問題在於這種飛彈的構型、導引、參數設定等,能否與艦上戰鬥系統整合?黃曙光表示,中科院的潛艦戰鬥系統還不夠成熟,水下射控部分還需要再加強,「他們還需要時間」。 黃曙光接受日經亞洲專訪談台灣與日本安全關係(2023年9月) 在2023年9月14日,日本「日經亞洲」刊出專訪黃曙光的文章。專訪中,黃曙光引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所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他現在稍微改成,「台灣安全,日本就沒事」。「日經亞洲」報導指出,台灣的東北海域、南方在巴士海峽位於蘭嶼與菲律賓雅米島(Y'Ami、)間的水域,是台灣當局非常重視的兩大戰略防衛地點。 黃曙光在專訪中指出,台灣在印太戰略中具有關鍵地理位置,連結著東北亞、東南亞與中國;一旦奪下台灣,中國軍事力量就能夠進入太平洋,直接切斷日本、韓國的重要的貿易海運路線;因此如果失去台灣,日本發展與生存也同樣面臨很大的風險,俄羅斯、北朝鮮與中國將能夠聯合起來威脅日本、韓國。黃曙光表示:「一旦兩岸開打,中國會依賴俄羅斯派出海軍從東海防堵日本、美國的可能的支援。中共解放軍會想把台灣包圍、孤立,然後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台灣國造潛艦此時將能發揮作用,一支強大的潛艦艦隊可以防堵中共海軍完全封鎖這兩個水道」。黃曙光說:「中國如果有能力包圍台灣,台灣就完蛋了。而一旦台灣遭到全面包圍,就完蛋了。兩岸戰爭拖越久對中國越不利,不僅日本,連同全世界都會被影響」。而黃曙光表示,台灣此時建造第一艘國產潛艦,之後還打算建造7艘,加上現有的兩艘(海龍級),總共將會有10艘潛艦;一旦中國艦隊抵達台灣東部,台灣的潛艦部隊可以阻斷中國海軍供給線(使中國海軍無法實現對台灣的全面包圍)。 此外,黃曙光也在專訪中呼籲,「我們(台灣)應該與日本、美國、菲律賓建立互相通報系統,共同分享在區域內所收集到的中國軍事活動情資」。 IDS潛艦原型艦下水前黃曙光接受專訪 依照2023年9月25日「鏡週刊」對黃曙光的專訪,黃曙光表示「這幾年幾乎沒有好好睡過覺」,上台北幾乎只到總統府開會,其它時間都待在高雄,對此他表示「這就是使命」。黃曙光也透露,原型艦造艦過程的整套專案管理,就像是組「組國家隊」,以後有其它造艦需求也要比照此一模式。黃曙光在專訪中表示,國內、外各界,一開始都不看好台灣有能力造得出潛艦;而過往很多軍售都是「台灣做得出來,就會有國家願意賣」;但黃曙光感嘆,「潛艦是中國最不希望台灣得到的軍售,即使我們做出來了,未來各國也不會有人敢賣給我」。 黃曙光表示,IDS潛艦從無到有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取得他國輸出許可;輸出許可每隔幾年就要重新審視一次,過程中若他國不願繼續核發,就必須在國際間尋求可替代的同類產品。此外,黃曙光也再度表示,潛艦國造最大困難就是「台灣自己人搞破壞」;他說,「不要以為國內的軍火商不會賣國,他們沒標到,一回頭就把資料丟給中共大使館,就是要搞破壞」。黃曙光也說,有立委為了牟取蠅頭小利,從中「一直搞事」。 黃曙光提到,潛艦每一項部件都須向3家供應商洽詢,以確保備援;但這種軍用商規的協議變數也多,為了確保預算,在報價過程也心須個個擊破殺價,「否則會被當冤大頭」。黃曙光舉例說,曾有一項關鍵技術,對方開價幾乎是市場2倍以上,對方透過電話開口跟台灣海軍參謀說,「你們已經找不到其它家了」,還嗆聲說:「我跟你們海軍高層很熟...價錢就是這樣」。當時該參謀剛好就在黃曙光旁邊,這位參謀就回「我人正在司令旁邊」,馬上打臉;而「那一家我們就不要」。 黃曙光強調,所有採購與談判都是與「原廠」來談,避免重蹈過去弊案,以及發生被掮客或代理商剝奪利益等弊端。由於擋人財路,黃說,這也是為何報紙說他又是貪汙又是撈錢,還與其他「軍頭」爭鬥。但是他乾乾淨淨,並不在乎這些報導,「若有問題,早就被移送法辦了」。黃曙光還說,在這過程不接受任何軍方長官、民意代表、政府官員等關說,避免專案執行壓力。他也舉例說,「有一個立委一直在搞」,但在他明令要求下,該立委就碰不到。 黃曙光表示整個計畫能夠按照節點成功執行,關鍵在設計。黃曙光說,如果當初堅持請國外「具備實績」的公司來做,光是設計費至少150億到200億元新台幣。台灣靠自己設計規劃,再請外藉顧問擔任技術協助的角色;當時GL公司成員名單包括英國退伍海軍少將、倫敦大學教授,流體力學專家等,「那一批人幫了我們不少忙」。
而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問題也曾對IDS的進度造成衝擊;例如當時廠商缺晶片,台灣方面就派人帶晶片去給美國裝設,如有問題也立即解決。這類透過專案管理、及早因應解決等作法,是疫情期間造艦進度正常、能依時程達到達下水節點的關鍵。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專訪 依照2023年5月22日自由時報專訪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的報導,在2008年上任台船董事長(原中船)推動民營化任務後,2016年再度回鍋擔任台船董事長,而首要任務就是艱鉅的「潛艦國造」。台灣先前多年尋求外購潛艦碰壁後,馬英九政府在2014年啟動潛艦國造程序,2015年決定在翌年(2016年)編列潛艦國造「合約設計」預算;2016年上任的蔡英文政府全面啟動「潛艦國造」工作。在2020年11月24日,首艘IDS潛艦原型艦在台船「海昌廠」舉行開工儀式,台船對外的新聞稿內內容寫到:「我們仿效了潛艦最大的特色,就是關閉引擎不發出任何聲音,不去回應,避免不必要的言語交鋒導致洩密,為的即是讓國內的潛艦國造可以順利進行」。鄭文隆表示,「引擎關起來是我在開工典禮講的,外面的批評太多了,我們怎麼去回應?」;如果回應的話,外界一直猜東猜西,「怕你一回應時,外界就用消去法,說你從韓國買來(裝備),我說不是,他再問從日本買來,我說不是,結果刪刪刪…就知道(商源)了」。因此,他要台船如潛艦一樣,「引擎關起來,就潛下去」;這幾年默默地做,潛艦也做出來了,同時造就很多「無名英雄」。 但長達數年的艱鉅工程,並非每個人都受得了,人員來來去去;鄭文隆只能不斷地鼓勵「師老兵疲」的團隊「再堅持一下」。他說,從數十年前到現在,「哪一個總統不要這個東西(指潛艦)」?但一直無法獲得進展,如今總統下了決心,潛艦也即將問世,只要堅持留下來就是值得的,「因為人生難得有這個機會,可以參與這項計畫」。鄭文隆也表示,在「紅區裝備」進入台灣之前,他相信潛艦國造召集人、國安會諮委黃曙光跟他一樣,「多少個晚上是沒辦法睡覺的,一直到進來了,我們才鬆口氣」。鄭文隆在先前的訪談也曾提到,前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2023年1月底訪台時,也對於台灣首艘國造潛艦出海測試時程表達關切,戴維森對鄭文隆說,「各國潛艦海測時,造船廠長官都會跟著下潛,所以你也要下去」,鄭文隆也允諾,會親眼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在2023年5月底,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潛艦載台設備原計劃有162項要向國外採購、66項在本土自製;到後來,原訂外購品項中的85項成功轉為國內自製,使得載台設備的自製品項提高到151項(大部分屬閥門等組件)。 在2023年6月23日,鄭文隆接受Yahoo TV蘇紫雲的節目訪問時表示,台灣歷任總統都有自製潛艦的意願,但直到蔡英文上任後才真正挑戰國產;過程中,台船努力克服經濟規模小、缺乏供應鏈等困境,拿出台灣的造船實力,終於成功圓夢。鄭文隆形容「潛艦是很可怕的武器,所以裝備都被國際管制。」,指出製造潛艦困難重重,除了有現實阻力,還要等內部裝備全數到位才能封殼。鄭文隆表示,台灣的IDS自製潛艦絕對不遜於國際標準;雖然潛艦國造被外界質疑造價過高,但所有預算並非僅包括建造潛艦,還包括建置船廠設施與產能等從無到有的非經常性費用。鄭文隆表示,會參與IDS潛艦首航測試,一切遵照造船業的傳統走。鄭文隆說,台灣造船業這幾年商船訂單遭他國瓜分,因此轉而承接研究船等特殊訂單,造船工藝與技術得以提升;這段過程像是為台船打底,最後自製潛艦動員了800多名人員,團隊平均年齡僅34.5歲,投入6年精力,而這些人才也成為台灣的無價之寶。鄭文隆在訪問中不停提到台船人員的辛苦與壓力;老師傅的智慧與技術,讓舊船艦得以靠中鋼的新鋼材延續壽命;但是台船有此技術還不夠。鄭文隆感嘆,潛艦國造過程中,有些設備廠商明明簽了合約都還能毀約,導致過程一波多折。 關於黃曙光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 2023年9月4日中國時報報導,軍方內部透露,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任內(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30日)完全不看、也不簽關於「潛艦國造」的公文,除了與現潛艦國造小組召集人、國安會諮委黃曙光(當時是海軍司令,任期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關係鬧僵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前海軍中校、當時被黃曙光聘為海軍顧問的郭璽參與;中國時報報導稱,李喜明是潛艦出身,不願為IDS原型艦籌建過程背書,「自有弦外之音」。黃曙光先前接受媒體專訪(2021年7月接受鏡週刊專訪)曾強調,潛艦國造「沒有軍火商從中剝削,才能掌控相關預算」;然而,郭璽卻曾在韓籍(池姓)技術顧問爆料的電話錄音說(發生在2021年下半,2022年1月13日被「毅報」報導),後續艦7艘包括設計「全部都是我們的」,以及對海昌廠廠長柳思巍說,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預算要編多些,「否則我們白幹」。中國時報報導稱,黃曙光強調潛艦國造「一定要和原廠接觸,不能透過軍火商代理」,並強調為此得罪許多人,「擋人財路」;然而,郭璽是黃曙光友人,所有軍火商被排除在外,只有郭璽能以「非正式管道」穿梭其間,難道不也是「量身訂做」的特權?中國時報稱,「潛艦國造」是蔡政府重大政績,所以過程是否涉及弊端、是否由一人軍火商包辦,蔡政府不會出重手「拆自己的台」。IDS原型艦若一切測試順利,明年(2024年)便可交給海軍,屆時黃曙光功成身退;但下任政府應立即釐清造艦過程各項疑點,再決定是否建造後續艦,避免「人謀不臧」。 李喜明在2015年1月底上任海軍司令,在蔡英文總統2016年5月20日上任之後,在沒有做滿兩年任期的情況下, 旋即在2016年6月1日被調任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由當時海軍副司令黃曙光直接破格提升為海軍司令, 李喜明對黃曙光自然難免有心結;又,李喜明參謀總長任內於2018年初提出「微型飛彈突擊艇」案, 到了2019年5月正式決標了合約設計工作;然而,「微型飛彈突擊艇」推動期間爭議重重,當時黃曙光領導的海軍司令部 也表示反對,此案在2019年6月底李喜明卸任參謀總長之後「人去政息」,在民國109年度(2020年) 預算僅象徵性編列,基本停擺;到民國110年度(2021年)預算中,「微型飛彈突擊艇」正式遭海軍撤案。 這顯示了李喜明與黃曙光長年以來的不合。 黃曙光請辭潛艦國造總召職務 在2024年4月16日,媒體報導潛艦國造專案召集人以及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已向蔡總統表達要同時辭去國安會諮委員與潛艦國造專案召集人職務,不再擔任任何公職;而IDS潛艦後續艦量產計畫的主導權,將回歸海軍司令部及國防部。此外,在海鯤號建造期間,有多位名嘴?民代指控黃曙光為「貪污犯」,讓黃曙光忍無可忍,已在日前對吳子嘉等名嘴?民代提出誹謗的刑事告訴,並提出200萬元的民事損害賠償,檢方受理後已通知雙方要在5月14日開庭。 知情人士透露,2023年底總統大選期間由於郭璽提告馬文君洩密等爭議波及到黃曙光,當時海昆艦建造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黃曙光便以為避免影響選情、須向國人捍衛清白,向蔡英文總統提出口頭請辭,並表示會進行交接。知情人士也透露,潛艦國造專案小組將在黃曙光去職後解編;總統府及國安會後續會設立先進國防事務辦公室,推動IDS後續艦工作、新一代武器建構、擴展民間廠商參與等。而黃曙光的妹妹,民眾黨籍不分區立委黃珊珊接受訪時表示,自己1、2週前照顧住院母親時,已經被黃曙光告知此事,並表示尊重哥哥選擇,因為「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他年紀也到了,這件事是個人生涯規劃」。 黃曙光在4月16日傍晚向媒體發佈的370字聲明指出,辭職原因是「完全是個人於大選期間,基於國家安全的思考不要再有政治爭議,傷害國防戰力的提昇,不負責任的言論自由,分化傷害人民的感情,決定自己應該辭去工作。潛艦國造案是歷任總統的政策,全案均依法依約執行,近7年近8年的時間,個人承受了不實指控與嚴重毀謗及攻訐,意圖混淆國人認知,更無法忍受有心人士,攻擊破壞國防戰力的提昇,打擊詆譭軍人名譽與士氣,這些政治算計竟然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敗壞社會風氣影響深遠,個人不能苟同,才正式提出告訴!以正視聽!個人請辭是個人身心俱疲,完全與他人無關;更無關任何政治因素,未來將會以民間人士,協助台船與海軍造艦提供各項諮詢參考。」 媒體報導潛艦小組將要解散並以所謂「先進國防辦公室」取代,邱國正則予以否認,表示「完全沒聽過這種說法」。關於黃曙光請辭,國防部長邱國正次日(4月17日)在立法院表示,他認為此事不會阻礙潛艦國造的進度,並澄清潛艦國造專案小組不會解編。邱國正也表示,曾幾度與黃曙光共事,肯定他在做人、做事方面相當盡職,每次相處都能從他身上學習;對於黃曙光的感受,他也能感同身受。關於黃曙光辭職之後的影響,邱國正表示相關工作是一個團隊在推動,並非一個人在主導;關於未來潛艦國造小組是否解編回歸國防部,邱國正表示不會,因為這是專案也是重大工作,且小組成員很多是現役,可以持久工作。 在2025年5月14日,政府高層人士表示,潛艦國造小組召集人與國安會諮委黃曙光深獲總統蔡英文與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信任與肯定,雖然日前因遭惡意抹黑、在保護團隊與計畫順利進行考量下一度表達請辭,但蔡總統及賴清德盡力慰留,盼黃曙光與潛艦小組繼續協助新任總統賴清德,共同為增強國家國防戰力的重大計畫而努力。 在2025年5月15日,即將卸任的蔡英文總統售予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賴清德上任總統後即轉任國防部長)、國安會諮詢委員嚴德發與黃曙光、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國防部部本部參事邵維揚等共22位國安團隊與潛艦小組勳章,表彰這些人員在「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政策的努力與成果。其中,顧立雄、嚴德發獲一等景星勳章,國安會諮詢委員傅棟成、黃曙光、陳俊麟、李漢銘、國安會副秘書長陳文政、徐斯儉、劉得金獲二等景星勳章。此外,國防部參謀總長梅家樹與國防大學校長劉志斌獲二等雲麾勳章,海軍司令部司令唐華獲四等寶鼎勳章,國防部部本部參事邵維揚與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顧志中獲四等雲麾勳章。海軍造船發展中心總工程師曹智韜獲五等雲麾勳章、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獲得三等卿雲勳章、台船公司總經理魏正賜獲三等景星勳章、台船公司副總經理蔡坤宗獲得四等卿雲勳章、台船副處長羅志宏與台船廠長柳思巍獲得四等景星勳章,台船董事長特助高文魁與中科院神龍計畫主持人孫春青獲五等景星勳章。其中,「國艦國造」、「國機國造」都已經展現成果,除了海軍、海巡的船艦陸續成軍服役,IDS潛艦「海鯤號」已經下水,新式高教機AT-5「勇鷹號」也交機27架。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遭撤換
在2024年8月16日,消息傳出台船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請辭,並由成功大學前副校長、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黃正弘接任。台船同一天證實,下午2時收到文件,將在近日內召開臨時董事會並通過此案。經濟部同一天也證實,日前已把此人事案上呈,並經行政院長卓榮泰批准。經濟部回覆時表示,鄭文隆過去就曾表達已完成階段任務,後續賴清德總統的執政團隊也尋覓適合人選,最後擇定教授黃正弘;黃正弘不僅是船舶工程專業,也有不少學生在台船服務,對台船情況也相當熟稔。
有傳聞指出,鄭文隆在賴清德總統上任不到三個月換掉,主要是在賴清德上任後,時不時就對外彰顯自己在潛艦國造計畫中的重要性,引來軍方的不滿,更犯了賴清德的大忌;實質上,負責執行潛艦建造的海昌廠的管理與運作,基本完全由黃曙光一手打理,海昌廠的主要管理團隊也是黃曙光從海軍(尤其是潛艦256戰隊)帶來的人員班底,台船本身的經營管理團隊沾不上邊。此外,鄭文隆2016年6月底上任台船以來,台船基本每年虧損,不得不多次要求增資,因而在2024年中遭到股東郭璽質疑其適任性和台船內部管理等問題(例如不好好經營造船本務而去搞一堆無關外務),並組織自救會施壓台船更換董事長。
依照「財訊」2024年8月28日報導,台船是在8月16日突然接到經濟部公文,上面明寫著台船董事長將由成大講座教授黃正弘接任,並直稱鄭文隆為「前董事長」,此消息震撼業界。「財訊」稱,鄭文隆在2024年總統大選後,早已多次向經濟部表達辭意;尤其台船連年虧損,日前遭爆8年虧170億元,引發軒然大波。高層雖然早有換人打算,但人選並不好找,賴政府花了一段時間才拍板由黃正弘接任。知情人士透露,除台船之外,中鋼、中油董總預估都將換上新人。與過去不同的是,可能是因為經濟部部長郭智輝並非「政治人」,這次調整國營事業人事案作法十分直接;例如過去國營事業董事長在人事異動之前,通常都會有風聲暗示原董事長先請辭,但鄭文隆卻是突然收到經濟部公文,才知自己被撤換。此外,這些人事案中,多家國營企業在高雄,但事前連高雄市長陳其邁也不全知情。近期經濟部、財政部、交通部都撤換下轄的公股企業董總,多位被撤換董座都具民進黨派系背景;「財訊」稱,這波人事案有以下特色:首先,賴政府有意從民間找「活水」、走向年輕化,希望外部人才能夠打破民進黨現有結構;第2,虧損太高或業績不佳的企業,幾乎不會再給「留校察看」的機會。第3,凡是民進黨的「派系中人」,被撤換的機率較高。
在2024年9月4日,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透露,她接獲台船內部提供消息,由於台船基隆廠與前董座鄭文隆之間有些問題,台船內部不滿鄭文隆的勢力找上賴清德的姪子、基隆市議長童子瑋運作,才導致鄭文隆無預警被撤換。據中國時報報導,海軍對於鄭文隆突然卸任也感到意外;由於鄭文隆從潛艦國造政策定案的第一天開始就全程參與,連海軍官員也一直認為,鄭文隆應該會等到原型艦海鯤號進行海上測試後才會交棒。對此,童子瑋表示不予置評。
潛艦國造召集人更換的問題
依照2024年9月6日「上報」報導,台船之前向高層樂觀預估,海鯤艦今年(2024年)10月15日前可完成泊港測試(HAT)並進入出港海測(SAT)階段,甚至在2025年第一季進行操雷的測試;但實際的進度卻是HAT尚有超過70個項目未通過驗測,還要進行校正補驗測;依目前進度最樂觀評估,HAT最快也要到明年(2025年)3月底才能完成,意味隨後海測(SAT)最快也要到2025年4月才能開始。「上報」更稱,至今海軍與台船對於SAT測項,包括浮航、淺水、深水試車等作業準則等都未審定,甚至於外傳海軍對作業準則是由何單位負責都還搞不定。
「上報」稱,海鯤號HAT出現延宕的狀況,外界推測可能是原潛艦國造小組召集人去職有關;原召集人黃曙光在4月16日請辭(仍擔任顧問),國防部依權責將海鯤測試作業及潛艦後續艦規劃交由海軍主導,並由時任海軍司令唐華成為潛艦國造小組召集人;於是,海艦測試作業就由海軍司令唐華與當時台船董事長鄭文隆主導。雖然鄭文隆先前公開表示,海鯤號的HAT測試以安全為重,「沒有時間表」;但是當唐華接替黃曙光擔任潛艦國造小組召集人後,後續作業就以律定的工作表來執行,也就是依計劃排定時間來進行,不是依據HAT的實際狀況來滾動式調整(驗測通過後再進行下一個項目)。因此,2024年7月15日海鯤號潛艦注水出塢,外傳完全是依據時程表,而不是真正完全達到移塢的條件。
「上報」稱,海軍司令唐華專業在水面艦而非潛艦,其領導風格是「做對也罵,做不對也罵,凡事都在罵」,以致造成幕僚不太願意提意見負責,完全要由唐自已來作決定。外傳出港海測(SAT)作業準則並未指定統籌負責單位,國防部參事邵維揚並不主動,而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顧志中又想把這個工作推給海軍256戰隊長萵中鼎來負責;但海軍256戰隊認為他們是使用單位,要編定SAT作業準有「球員兼裁判」之嫌,而海軍海發中心的監造組專業也不足;在沒有單位主動負責的情況下,目前SAT作業準則並未出爐。
「上報」還稱,或許台船之前給了賴總統有關海鯤號潛艦泊港測試的信息過於樂觀,甚至曾跨口在(2024年)10月15日可以進行出港海測;然而,事實上海鯤潛艦HAT超過70項目未通過驗測,連SAT作業準則都未審定。這可能是8月28日鄭文隆突遭撤換、由成功大學講座教授黃正弘接任台船董事長的原因之一。
依照2024年9月7日「太報」報導,前海軍顧問郭璽表示,現在主要問題是在於誰懂潛艦測試(HAT與SAT)。郭璽說,唐華想要掌握潛艦國造計畫主導權,因此黃曙光辭去潛艦國造專案小組召集人一職,潛艦使用單位海軍司令部的主官司令唐華順理成章成為召集人;但在黃曙光離開了後,「他們以為說,現在船(海鯤艦)造出來,就不要黃曙光了,結果現在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出問題」。郭璽進一步批評:「(進度)誰最清楚?鄭文隆(前台船董事長)最清楚,到明年3月都出不去啊!問題是唐華要當召集人,可是你沒那個本事啊!」。郭璽認為,這時候網路媒體報導海鯤潛艦測試進度的各種問題,很可能是鄭文隆要給台船新任董事長、成功大學講座教授黃正弘「找麻煩」,但郭璽喊話黃正弘「現在要一肩扛起」這些問題,先清除那些『吸血蟲』,台船跟海軍才能順利完成海鯤潛艦建造工程。
隨後9月10日海軍參謀長邱俊榮中將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中說明,海鯤艦HAT測試項目目前進度約50%至60%間,確實發現10餘項目有缺失要改進,但外傳的70項缺失並非正確資訊。邱俊榮提到,當潛艦滿足海上測試(SAT)條件後就會進行SAT,包含浮航、潛航、深水及相關重要測評,目前規劃可在明年(2025年)11月達成交艦條件;而SAT測試書此時正由海軍聯審中,預計在2024年12月完成審定。
國防部參事邵維陽中將退休
依照2024年10月18日自由時報報導,過去長期參與潛艦國造事務的關鍵人物之一,國防部參事邵維揚中將,日前已屆滿中將服役年限60歲並且在辦理退伍。隨著國安會潛艦國造專案團隊(即先前總召黃曙光、邵維陽參事等人)等人陸續退休離開,潛艦國造任務的主導權也會從國安團隊轉移到海軍司令部手中。在邵維揚退伍之後,國防部也公告修正國防部本部的編制表,將原本擁有8席的參事職缺(12
職等,簡任或中將)修正為6席,同時在編制表中新增2位研究員(10職等至12職等,簡任)以及2位副研究員(8職等至9職等,薦任),代表國防部計畫擴展國防文官的人數及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