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自製防禦潛艦(海昌計畫)
(Part 10-1:原型艦開始建造)
台船公司寄發的IDS首艦開工典禮邀請函,上面有一幅潛艦構型圖。
IDS首艦在2020年11月24日上午10時在台船高雄廠主持開工儀式,由蔡英文總統主持。
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此事十分低調,
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未出席,由海軍司令劉志彬主,當天沒有釋出任何新聞畫面。此為
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播出的IDS首艦安放龍骨儀式現場畫面。注意海軍司令劉志彬
以及台船董事長鄭文龍前方有一個簡單的IDS潛艦輪廓示意,背景也有IDS潛艦的模擬圖
,此圖可觀察到帆罩構型、X尾舵以及艦體兩側的被動陣列聲納
IDS潛艦艦首分段,下方應為艦首聲納艙空間。球型的艦首是潛艦耐壓殼外型最複雜、
施工難度最高的部位,許多國外技術轉移潛艦的案子,首製艦的艦首段都由原廠製造,
但台灣由於政治困難,所有建造工作都得自己進行。畫面公布於2023年9月28日首艘IDS
潛艦命名下水儀式當天。
──by Captain Picard
(Part 7:關於蔡英文總統、海軍司令黃曙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
(Part 9:韓籍崔姓與池姓顧問事件/立委馬文君洩密事件)
(Part 10:原型艦建造過程)
IDS原型艦啟動建造
2016年12月16日,台船獲得「潛艦國造委託規劃設計」標案子,價值25億9172萬多元新台幣;在2017年3月2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親自簽署「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
2020年10月24日首艘IDS潛艦開工儀式中,實況轉播了廠房內加工彎板機動作的視頻。 在2020年11月20日,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回應媒體詢問證實,首艘IDS潛艦原型艦於11月24日舉行開工典禮。開工典禮在11月24日上午舉行,由蔡英文總統主持,由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副秘書長陳文政、國防部長嚴德發、參謀總長黃曙光、海軍司令劉志斌等人陪同;此外,台灣海軍256潛艦歷任戰隊長丶潛艦艦長,以及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在內的多位外籍人士,以及參與潛艦原型艦設計建造丶提供各項裝備零組件的台灣及國際廠商代表都與會參加。 開工典禮上蔡英文總統致詞後,按下啟動按鈕,廠內的彎板機將第一塊鋼板彎製成型,象徵IDS潛艦正式邁入建造階段。蔡英文總統同時也為台船潛艦廠區裡新建的設計及行政大樓舉行揭牌啟用儀式,命名為「海昌大樓」,紀念台灣海軍早年向義大利訂購小型潛爆艇、在1964年編成「海昌隊」。所有IDS潛艦案的工作人員,包含台船設計人員、中科院人員、海軍監造人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參與潛艦國造案的外籍技協顧問,都會集中在「海昌大樓」作業。
質疑IDS潛艦案的聲音 首先,潛艦國造預算從千億台幣起跳,並且「樣樣是機密」,包括總統蔡英文在內,沒有人知道錢是怎麼花掉的,全都是「軍方說了算」。蔡英文本身對軍務並不熟悉,多半靠民進黨內人士操盤相關事務;而以往有陳水扁執政末期的「鐽震案」殷鑑,此時危機感已經瀰漫其間。金額龐大的潛艦案引來激烈競爭,相關業者陸續對外曝光,包括和「拉法葉弊案」有關的郭璽出現都出現在代理商名單中,讓輿論譁然。 關於出口許可,雖然海軍在立法院審理預算時高調表示,有15家以上歐美廠商參與台灣潛艦案,而且全都與台灣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然而MOU屬於「意向書」,僅是廠商表態有意願參與,與當事國政府是否會核發真正產品/服務的出口許可(Licensing of Export)完全是兩回事。此前台灣海軍對立法院與媒體積極公關,讓外界解讀成歐美各國熱烈參與台灣潛艦案;然而只要計畫持續進行,如果這些歐美國家政府並沒有理會台灣潛艦案,屆時台灣海軍將面臨凶猛的政治效應。 另外,雖然美國國務院在2018年4月批准了對台灣輸出潛艦技術的「行銷許可證」(Marketing License),此事一直被蔡英文政府視為美國對台灣自製潛艦「釋出史無前例的善意」;然而實際上,對於輸出潛艦機敏紅區設備給台灣,美國與台灣存在著重大的歧見。在2018年10月底舉辦的「台美國防工業會議」中,美方不斷提醒台灣代表,美國非常重視「保密技術」,不希望因輸出給台灣而造成機敏高科技洩漏。美國希望台灣方面保證,儘快完成「敏感科技保護法」的修法,修法後在未來台船準備建造的潛艇廠區,區分成類似紅、黃、白等管制區,人員要經過相對應的安全認證,才能進出不同保密層級的區域;美方要求台灣「敏感科技保護法」修法必須按照美方要求的保密規格,美國才能放心將機敏技術輸出給台灣。然而,根據參與此次「台美國防工業會議」的人士轉述,台方代表對美方要求的高保密規格十分冷淡,雙方幾乎沒有交集。其中一個主因是行政院科技部修改「敏感科技保護法」有複雜的產業與政治考量,一旦依照美方要求修法,可能會面臨電子業台商的反彈;若依照美方標準修改法案,各廠商安全防護成本將暴增,對台灣產業會造成嚴重影響。由於內部的阻力,科技部長陳良基對於美方壓力一直消極處理,此一態度引起美方不滿,故有聲音要求蔡英文「處理科技部」,否則台美之間高敏感軍事科技交流不可能成真,包括潛艦「紅區裝備」的輸出許可都可能作廢。然而到2018年底民進黨敗選後面臨沈重的壓力,匆匆改組內閣,其中美方不喜歡的陳良基續任科技部長。如果美台雙方對機敏科技的矛盾無法解決,恐成為自製潛艦案的一大變數。
外界也傳言,擔任台船方面技術顧問、設籍於直布羅陀的GL公司,幕後的「神祕英商」並非英國軍工產業巨頭、與美國軍工產業密切合作的英國航太公司(BAE
System),而是來路不明的英國船廠。依照某立委側面調查,知悉此英商幕後似有北京的影子存在;甚至有傳聞指出,在潛艦設計圖難產的時期,北京方面的勢力已開始向該英商索取「佣金」,希望比照當年拉法葉案「台灣拿船殼、北京拿機密」的模式,執行一場「雙贏」的大戲。萬一事態朝此方向發展,其傷害力將遠超過慶富獵雷艦弊案,牽涉其中的民進黨高層官員將土崩瓦解,甚至可能導致台灣政府垮台。也因為謠言滿天飛、處處是「黑箱機密」,民進黨許多立委都憂心忡忡,希望潛艦案在政治效應惡化前「踩煞車」。 此外,台灣尋求國外協助建造潛艦是重大戰略事務,理當引發中國方面的強烈關切;然而到2019年初,台灣推動潛艦案已有三年多,中國方面都沒有任何大動作干預,耐人尋味。外界因而有人推論,可能依照北京當局所蒐集的相關情報顯示,台灣自製潛艦案根本沒有實質進度,所以北京目前樂得「作壁上觀」,看看台灣能折騰到什麼時候,還不需要到動用力量干預。這恐怕也是美、中、台三方對於台灣「潛艦國造」案所呈現的另一種反指標。
2019年:美元走強導致的成本上升與預算缺口
在2019年10月8日,「上報」報導由於美元走強,且2019年與2020年兩年是IDS潛艦原型艦向國外廠商付款的高峰期,因此海軍預估匯差會造成預算上漲高達25億元;若美元強勢維持在1美元對30到31元台幣之間,到2025年IDS原型艦成軍時,因匯差造成的漲價預估高達49億元新台幣。「上報」表示,2019年度編列的75億1000多萬元新台幣預算(多半是與歐美廠商簽約的簽約金與頭期款)執行到現在,已產生幾千萬元的匯差。「上報」表示,在2019年度執行的預算中,包括採購生產製造潛艦的機具;而海軍要求國外廠商提前交貨,相對貨款也必須對應在交貨前付清,而要支付這些生產機具設備的款項加上因匯差造成的漲價,導致台船財務相當吃緊,無法周轉,因此不斷向海軍反映,希望海軍向國防部申請,依規定撥用其他款項來解決此一問題。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造成的影響
依照「上報」2020年03月12日的報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迅速在全球擴散,3月間美軍定期例行性來台會議紛紛暫停或延後舉行,而IDS潛艦的相關工作」受到波及。無論是此時正在趕工建造的潛艦專用廠房,以及建造潛艦的技術人員培訓,都完全依靠歐洲、日本、韓國籍資深技術顧問協助;然而,這些國家都被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入第二、三級警示,入境需要自主健康管理或隔離檢疫,台灣南部地區各大飯店都不願意讓這些外籍顧問入住。在3月初,參與IDS原型艦建造的近30位的德、義、日、韓技術顧問,依照合約分別來台工作;然而,台船方面與長期合作的台灣南部飯店接觸、辦理接待這些外籍顧問入住時,飯店人員一看是日、韓、德與義大利的影印護照後,就表明不願意接待來自第二、第三級警示國家的旅客,台船找了幾家飯店的結果都一樣。如果這些外籍顧問無法如期來台,一定會影響潛艦項目進度。
依照「上報」在2020年3月27日的報導,參與IDS潛艦相關工作的外籍技術顧問有上百位,來自歐洲多國、日本、韓國等。這些外籍顧問與工程師與台灣方面簽約後,大部分都是申請三個月的技協顧問的工作居留簽證來台,並依IDS潛艦項目相關進度,陸續分批來台工作,因此每個月都有外籍技協顧問與工程師來台,或者簽證到期離境;這些外籍顧問多半透過三個月簽證到期的空檔回國放長假,同時再申請下一次入境的工作簽證。依照2020年5月5日「上報」報導,此時在台灣參與IDS潛艦項目的外籍人員分為五大技協顧問群,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工作領域分別為建造專案監督管理、潛艦細部設計、建造施工藍圖、生產建造技術、整體後勤管理規劃和教育訓練,資深顧問與工程師人數總共超過250位。 依照2020年3月6日「上報」報導,配合潛艦建造廠房提前完工,潛艦戰鬥系統的相關合約,也要在2020年3月底與國外廠商完成簽約,而台灣海軍要求所有合約都要有英文與中文各一份。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影響,國外廠商人員無法來台(包括提供聲納、水中通訊系統的美國廠商雷松、L3等);由於合約中許多的專有名詞需要專業人士逐一校對與解釋,這些機密文件也不能用電子傳送方式來進行,因此國外廠商每天靠DHL國際快遞往返台美之間,讓各項簽署合約順利完成。 雖然台灣方面採取各種措施減少新冠疫情對IDS潛艦案造成的衝擊,但仍然難免受到影響。2020年3月15日「上報」報導,此時有多位外籍技術顧問提出申請,待疫情緩和後再來台灣,避免在疫情高峰還需要到機場長途搭機;若有技術上的問題,就先以遠程視訊會議來解決,或是先請在台還未離開的其他外籍顧問幫忙。而台灣大部分生產潛艦的機具都從歐洲訂購,受到歐洲疫情影響,能否在5月31日潛艦專用廠房預定竣工日全數到位,已產生變數。依照「上報」這篇報導,台灣向德國與義大利購買的潛艦生產相關機具設備(彎板機、自動焊接機等),大部分已經提前產製完成,台船與台灣海軍監造小組也已經在原廠完成驗收,此時正安排海運運到台灣。不過,仍有部分機具設備的產製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廠商所在的城市封城而無法施工,台灣方面自然也無法派人前往承包商進行現場驗收,來台時間肯定會有延遲;若無法解決此一問題,勢必影響到潛艦專用廠房啟用運作的時程。目前台船與海軍正密切觀察全球疫情的變化,再決定是否要調整建造的時程。 依照2020年4月1日「上報」報導,參與IDS項目的海軍與台船仍要持續前往歐美地區出差,現場驗收所採購的設備;因此,海軍已依防疫指揮中心規範,在左營軍區內設置隔離檢疫所,因公務出國人員,返國後就立接到隔離檢疫所報到,進行14天的自主健康管理。 在2021年8月10日,台灣國防部公告「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具有國防領域特殊專長」草案,涵蓋涵蓋航空丶造艦丶艦載武器與平台設計等領域,適用於是國內少見的專業人才(需經主管機關會商相關單位來認定)。依照「上報」2021年8月18日的報導,此一法案應該是因IDS潛艦案的需求而設計。先前外國特定專業人員在台工作,有180天工作簽證(滿180天需重新入境換簽)與課所得稅等限制;先前沒有疫情影響,聘用國外專業人員的公司單位可依其工作需求,隨時申請國外專業人士出入境。然而COVID19疫情爆發後,聘用在台長期工作的外國人員抵台時,就要有先隔離14天;如在台灣長期工作,每180天就要離境並重新入境重辦簽證,一來一回都要隔離一次加上辦理簽證的時間,就超過一個月。對於工作繁重、時程壓力大的IDS潛艦案,實在很難承受人員重新入境換簽證所浪費的時間。此外,若該人員持續在台工作,就會面臨雙重課稅(在該專業人士本國本國以及台灣)。基於上述問題,台船才向經濟部提議尋求解套的方案,期望先有解套條例規定後,再用專案解決在台長期工作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的限制。此一法案適用於各項重大國造武器系統專案(包含「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不過現階段實際上最主要還是希望用於潛艦國造,因為台灣此時仍缺乏本土的潛艦專業人員(如耐壓殼體)。 依照2023年9月25日「鏡週刊」對黃曙光的專訪,疫情期間廠商缺晶片,關鍵零組件供應告急,台灣也帶晶片去給美國裝設,有問題立即解決。這類透過專案管理、及早因應解決等作法,是疫情期間造艦進度正常、能依時程達到達下水節點的關鍵。而參與潛艦案的國安人士不諱言,期間不少進駐台灣的國外技術人員,經歷過近3年的疫情管制,整體造艦時程並未受到影響。
2020年:美國出售IDS原型艦所需MK-48魚雷 在2020年5月20日,美國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項可能軍售並通知國會,對台灣出售18枚MK-48 Mod6先進能力(Advanced Technology,AT)重型潛射魚雷,包含相關附件、技術與後勤支持服務等費用總值約1.8億美元。這批魚雷是從美國海軍現有戰備庫存中提供,因此合約沒有主承包商。 當天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台灣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表示,這批魚雷將用於潛艦國造,傳達美方落實對台安全承諾。這是美國對台灣出口的第二批MK-48魚雷,第一批是DSCA在2017年6月29日公布,包括36枚MK-48戰雷與4枚操雷,但後來台灣方面通盤考量後縮減至24枚戰雷與4枚操雷。由於第二批18枚MK-48魚雷正好是IDS潛艦的魚雷攜行量,顯然是為了用來裝備首艘IDS潛艦,這也意味美國確認IDS首艘原型艦可以順利建造出來。 IDS原型艦進度提前之議
依照2021年1月29日自由時報報導,此時首艘IDS潛艦預定時程是2024年上半年下水丶2025年交付台灣海軍;有相關人士透露,基於台灣內部政局以及兩岸局飾演變,蔡英文政府考慮將原型艦的建造時程提前,全面盤點原型艦建造的所有環節;在符合工程品質前提下,能提前的就盡量提前,目標是提前在2023年下半年下水,並進行密集測試,在2024年(蔡英文卸任總統之際)可交付台灣海軍;同時,提出IDS潛艦後續量產計畫,並動用特別預算。 在2021年3月10日,「上報」報導,稍早時高層要求海軍將IDS潛艦首艦下水提前到2023年6月,但後來海軍的評估報告認為不可行。「上報」稱,雖然計畫節點是在2020年底前完成用於建造的詳細設計與施工圖,但送交海軍聘請的國外技術顧問團隊審查,發現許多部分還需要修改;所以到此時,IDS原型艦的施工圖等尚未完全,估計還需要幾個月時間,是否能順利照原訂期程在2024年下水已產生變數,遑論是再提前到2023年。此時,IDS首艦建造工程尚未全面啟動,目前仍進行正式建造前的準備工作,將部分的試製船段組合起來,測試建造潛艦壓力殼結構的設備的運作。 在2021年3月17日,剛上任的國防部長邱國正首度赴立法院委員會業務報告;依照報告書內容,2021年造艦計畫的工作進度包括IDS潛艦原型艦「安放龍骨」、首艘「鴻運計畫」兩棲船塢運輸艦下水、首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即塔江艦)交艦、三艘快速布雷艇交艇,以及新型救難艦開工等作業。其中,IDS原型艦安放龍骨儀式確切時間以及具體內容,先前都沒有透露過,而這是首次國防部提到原型艦安放龍骨的具體時間;依照有造艦背景人士解釋,「安放龍骨」是造艦程序的重要節點之一,必須滿足時程與條件,通常代表所有設計完成,以及所有裝備都已到齊;而「安放龍骨」也是船主(海軍)支付船廠一筆船款的重要合約節點。依照2023年7月12日郭璽的個人youtube頻道,海軍與台船的IDS原型艦建造合約中定義的「安放龍骨」節點條件,是完成艦體中部的一個分段。 IDS原型艦建造過程 依照2021年4月28日「上報」報導,近日媒體不斷放出IDS原型艦建造工作不順利的消息,包括英籍工程師騎單車發生意外亡故、中鋼供料不及導致潛艦船殼生產進度落後等。實際上,此時IDS原型艦只有外部艦殼的中間部位展開製造,因為這部份結構外型最為簡單(趨近平行,基本上可以視為兩段大圓桶),只要確定潛艦基本構型以及外部尺寸、彎板機等設備可以工作,就可以在外籍顧問的指導下開始施工。然而,此時潛艦內層耐壓殼體結構仍無法開工,因為此時IDS首艦的詳細施工建造藍圖尚未完成所有缺失修正(由台船委託Gavron Limited公司的團隊製作),在最終施工藍圖尚未產生的情況下,承包商根本還沒辦法開始製作建造潛艦內部耐壓殼所需的夾具設備;而如果只有中間外部船殼開始製作,基本上還不能算進入實質建造程序。上報透露,5月份是IDS潛艦項目重要節點,如果Gavron Limited團隊無法交付施工藍圖,真正啟動建造潛艦船殼,台船必須依約給付建造商閒置成本的違約賠償金。 IDS潛艦沿襲劍龍級潛艦的雙殼結構,外殼以及內部耐壓殼體中間安排了主壓載水艙、燃油艙、燃油壓載水艙、浮力調整艙等結構,內殼有許多穿孔與外殼連接,布置必要的管道、線路、桅杆通道等,各艙間的配置以及穿孔位置各有不同,必須等待細部設計通過審核、施工圖出爐後,才能開始製造。而艦首、艦尾段的內/外殼,更是潛艦外型最複雜的部位,每一段的彎曲弧度都不同,並且需要留下許多較大的開口(艦首有魚雷管,艦尾有推進軸軸孔等),這些也都必須在施工圖完全定案後才能著手製造。 「上報」稱,依照台船與GL公司的設計合約,原訂在2020年完成潛艦細部設計並通過審查,繪製完成的施工圖於2021年3月交付負責製造潛艦的承包商;但由於設計圖需要修正而無法照原訂期程達標,於是在3月第一次延展期限,而GL公司雇用的第一批設計工程師依照合約在4月到期時各自返國;但2021年3月之後,潛艦設計方案仍沒有完全達標,因此第二次延展期限到5月。GL公司雇用的設計工程師,依約在6月到期返國,僅留下少數主管工程師進行後續工作。 「上報」稱,依照原本IDS原型艦計劃期程,2021年3月獲得潛艦施工圖等資料後,就啟動建造船殼的各項工作。負責建造潛艦結構的製造商所聘僱的外籍人員,從2020年3月起就陸續來台工作,涵蓋操作彎板設備、焊接等。由於潛艦施工圖尚未通過審核、進度落後,自然無法照原訂合約,在2021年3月進入實質建造階段。這些潛艦建造商與台船的合約中,規定2021年5月必須啟動建造工作,;如果再次違約,台船就必須依約向這些承包商支付閒置成本違約賠償金。 依照2021年5月3日「上報」報導,2020年11月潛艦專用生產廠房啟用後,台船依照計畫期程開始進行潛艦外殼製造工作,首先開始製造艦體中間部分外殼;這個部位在整個潛艦外型中最為簡單(幾乎是平行),加工技術相對單純。反觀艦首與艦尾外型屬於錐狀,最為複雜,必須一邊製作一邊進行彎板加工(IDS原型艦艦首、艦尾部位的製造鋼材都需要從國外進口)。然而,光是焊接外型最簡單的中部艦殼,焊接點就出現裂縫。報導並沒有具體透露出現裂痕的部位以及確切原因,有消息人士推測可能是焊接過程中冷卻降溫太快所導致;如果屬實,就有可能是鋼板材料(中鋼生產HSLA-80)含鎳比例太多,加工過程中鐵水還未降溫凝固,就因位鎳的流動而產生裂縫。之後,台船會刮除裂縫、重新焊接,並以X光檢視是否達標。「上報」稱,光是這段相對技術要求最簡單的潛艦殼體,焊接點就出現瑕疵,這是一項警訊,應深入瞭解這是材料問題還是加工技術問題。 事實上,許多歐洲潛艦大廠出口並技術轉移他國生產柴電潛艦的案例,形狀最複雜、艙口眾多的艦首,往往還是由歐洲原廠製造(或者是前一、兩艘的艦首段在原廠建造,客戶派出技術人員觀摩),再運到客戶本國的船廠組裝,客戶本國船廠一開始只生產形狀單純的艦體中部耐壓殼,後續艦才開始在本地製造艦首。例如,澳大利亞委由瑞典Kockums船廠設計的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柴電攻擊潛艦,首艦柯林斯號(HMAS Collins SSG-73)艦首還是在瑞典Kockums原廠製造,海運到南澳阿德萊德的澳洲潛艦集團(ASC)組裝。而台灣由於是自己全權負責潛艦設計與工程整合而不是從單一原廠引進成套設計,別無選擇只能完全由自己製造,挑戰性增加不少。 安放龍骨 在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此事十分低調,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未出席,由海軍司令劉志彬主持。依照海軍說法,潛艦達到安放龍骨條件,主要是潛艦主船段耐壓殼與潛艦帆罩完成焊接,完成後經過密閉壓力測試,6個耐壓殼船段依序焊接完成,經過壓力測試確定無誤後,裝設潛望鏡、通訊天線等設備。依照行政院在2022年2月於第10屆第五會期在立法院進行的施政報告,首艘IDS潛艦會在2022年6月底前完成耐壓殼段組裝。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公開信事件(2022年) 在2022年3月16日聯合報報導,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對台船內部寫了一封公開信,表示因台船管理不當,首艘IDS潛艦原訂在明年(2023年)下水的時程,出現變數。鄭文隆在公開信中坦承,「潛艦國造」碰到嚴重瓶頸,設計人力、裝備如期進場等問題層出不窮,參與人員壓力非常大,很多人心中都有甩鍋的念頭,希望找個理由離開這個專案;他希望主管能堅持到底,把自己及所帶領的同仁士氣激出來或帶出來;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建造案件,對國家社會與個人職場生涯,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理解,請台船同仁「放下所有介面協調的障礙」,在「介面灰色地帶」,希望大家搶著去做,不要有推諉情事發生。鄭文隆也請副總經理蔡坤宗及以下各級主管,不要「掩蓋問題,掩飾困難」,應據實反映及呈報,且要完全配合。這是鄭文隆首次公開對「潛艦國造」表達憂心,但報導稱軍方對此「毫不意外」,並表示鄭文隆幾年來很少參加「潛艦國造」相關會議,指派參與的幹部也不太進入狀況;軍方內部甚至早有「鄭文隆必須去職,否則潛艦國造無以為繼」的看法。面對媒體披露鄭文隆公開信內容,台船也在3月16日召開記者會回應,表示COVID19疫情影響、生產速度變化等因素,的確增加不少額外工作,這些都在逐次克服中,且在可控範圍內。台船表示,「潛艦國造」初始至今,已進行超過5年,執行中遭遇太多不可預期的困難與窒礙問題,「都在海軍、台船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次解決」。台船也強調,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為了加強員工意志力,勉勵員工、提振員工士氣而寫了這封信函,呼籲外界「不要過度的臆測與錯誤的解讀」。
依照2022年3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軍方官員透露,「潛艦國造」至今,曾發生太多不可預期的困難與問題,都在海軍、台船及中科院共同努力之下逐次解決;進入建造階段後,又因疫情影響、原廠商情資訊變化、合約溝通不良等情況,產生新的問題,目前都在逐一檢視克服,整個項目的期程仍在可控範圍內。目前多家廠商因COVID19疫情影響,裝備交貨期程延後;雖已潛艦的細部設計系統裝備圖說已經完成,但原廠提供資訊不足以及設計變更更改,以致部分施工藍圖未達進度,難免影響造艦進度。軍方官員表示,首艘IDS潛艦應能照原始計畫,於2024年9月下水;但先前希望能提前進度一年,則有變數。軍方官員也透露,台船部份業務管理專案人員,對於裝備原廠產製進度、相關合約內容等未能確實掌握,沒能即時反應交貨期程變更以及提出方案來對應,以至於進度延誤、效率不彰,遭受潛艦國造推手、現國安會諮委黃曙光嚴厲地揪正與責難。黃曙光已要求台灣海軍與海發中心人員,全力協助台船進行合約管理與施工藍圖的發展,並協調原廠,務必依據合約期程交運,以降低建造延宕的風險。部分台船業務管理人員因潛艦案的各種困難以及遭到黃曙光嚴厲責難,心緒不佳,所以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才寫信鼓勵員工加油打氣,因此外界不宜過度臆測與解讀,以免誤導大眾。
|